大法官之旅—法理情的思考與掙扎

大法官之旅—法理情的思考與掙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Linda Greenhouse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哈利.布雷克蒙,一位值得全美國人尊敬的大法官,也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有史以來最具爭議性的大法官。
  從贊成墮胎、反對死刑、維護同性間的性行為……
  他的諸多判決意見,深深影響著現代社會的每一個人。

  有人拿他的照片膜拜,也有人罵他是種族大屠殺的代理人。
  他一路走來,清廉、公正,卻孤獨。
  他是正義與人權的發言人——他是現代的丹諾。

  從作者細膩的文筆中,我們看到許多影響深遠的大案,如何在深鎖的門後運作形成。這是一本有趣的書,更是一本有用的書。  ——賴英照大法官

大法官之旅——法理情的思考與掙扎

  普立茲獎得主琳達.葛林豪絲,是第一位透過家屬的特許,打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哈利.布雷克蒙(1908 ~ 1999)生前的私密文件。她結合這些私人檔案和口述歷史紀錄,揭開了聯邦最高法院神祕的簾幕,帶領讀者進入這個陌生的世界。

  這是一本罕見而精采、有關最高法院機構的故事,在哈利.布雷克蒙的人生故事中,你將看到正義與人性最真實的一面。布雷克蒙留給這個世界的,是最令人感動難忘的一堂課——給所有關心法律、正義,以及享有自由和人權的人。

  他主張,女性有墮胎的權利:1970年,布雷克蒙代表「羅伊對韋德」案的多數意見,寫下美國史上最具爭議性的一件墮胎案判決。從此,婦女得以合法施行墮胎,不再因私下墮胎而受苦、甚至死亡。

  他主張,死刑的執行不符合憲法精神:布雷克蒙看到死刑處分始終充滿著武斷、歧視和錯估,他在1994年「卡林斯對柯林斯」案中表明反對死刑:「從今以後,我不該再對死刑這部機器做任何徒勞的修補。」

  他主張,同性戀者有權從事私密性行為:在1986年「鮑爾斯對哈德維克」案中,布雷克蒙提出,人民從事私密的性行為,正是憲法所保障的隱私權的核心,即使是同性戀者也不例外。

  他向世人展現,聯邦最高法院其實是人性的機構:1987年「戴雪尼」案中,小男孩約書亞被父親毒打成智障。布雷克蒙一反大法官客觀中立的形象,在意見書中寫下:「可憐的約書亞!」因此成為最具知名度的、也最常被引述的法學案例之一。

各界好評與推薦

  這是一本精采又令人振奮的書。琳達.葛林豪絲不只給了我們一個人生轉變的感人故事,還給了我們一種稀有的洞察,直探聯邦最高法院的內部運作。這本書是天生註定的經典。
  ——兩次普立茲獎得主與《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安東尼.路易斯(Anthony Lewis)

  終於,神祕被揭曉了!聯邦最高法院一向是至死保衛其隱私的,但是哈利.布雷克蒙,一位崇高的人道法官,留下了無數文件來記錄聯邦最高法院的真實運作,而琳達.葛林豪絲透過布雷克蒙的文件,寫出了一本迷人的書。尤其吸引人的是那段激烈的戲劇化的人性之變,在大法官布雷克蒙以及首席法官華倫.柏格之間一生友誼的決裂。
  ——歷史學家、教育家及政府官員
  小亞瑟.史萊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

  這是一本精采的書……從未見過以如此親密及真情流露的方式描寫兩位大法官的友情。
  ——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律系教授、《紐約時報》作家
  傑夫瑞.羅森(Jeffrey Rosen)

  可讀性高又充滿興味……葛林豪絲從布雷克蒙的私人文件中,成功地提煉出一部動人的敘事作品。
  ——《洛杉磯時報》

  對於想了解法律及法庭運作方式的人,本書深具參考性……相信即使像布雷克蒙這樣精準嚴謹的作者與編者,也會對此書表示認可的。
  ——《USA Today》

  本書典雅而得體,融合了精選的引文、適切的觀察,以及精練的法律總結。
  ——《華盛頓郵報 書世界》

  一部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模範傳記……葛林豪絲以清晰、有時甚至殘酷的筆調,描寫一個人如何塑造歷史。
  ——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信使日報》

作者簡介

琳達.葛林豪絲 Linda Greenhouse

  畢業於雷蒂克里夫學院(Radcliffe College),並取得耶魯法學院的法學碩士。

  1978年起為《紐約時報》採訪報導聯邦最高法院的新聞至今。1988年以其法院報導獲得普立茲獎。作者定期參與公共廣播電視網的「華盛頓週」(Washington Week)節目,並經常在學院中講授有關聯邦最高法院的課程。

譯者簡介

胡蕙寧

  臺灣大學經濟、法律系雙學位,德國慕尼黑大學憲法學博士。旅居德、英逾十二年,現任自由時報駐歐洲特派記者,精通中、德、英、台各語言。曾獲第一屆勞工文學獎和寰宇旅遊文學佳作獎。德文著作有《競爭自由在德國憲法上的保障與原則》,中文著作有《法律企業家——林敏生傳》、《學德國人過生活》,合著有中研院《管制革新》論文集、《胸有成竹說成語》等書,並經常於報章雜誌發表文章。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彼亦人子也
譯者序 在書中,與一位偉大的美國法官心靈相逢
作者序 一份非凡的禮物
1 明尼蘇達州之始
2 上訴審的旅途
3 聯邦最高法院的老三號
4 「羅伊」之路
5 找到自己的聲音
6 大風暴群至
7 堅持異議
8 搶救「羅伊」
9 意想不到的偶像
10 位於中央
資料來源提示

圖書序言

3 聯邦最高法院的老三號
雖然布雷克蒙從沒認真想過他自己在聯邦最高法院提名的可能性,事實上,他的名字卻在尼克森掌權之前就已經被提出。一九六八年大選之後不久,一位明尼蘇達州眾議員艾伯特.基,在梅約診所的一位資深醫師催促下,寫了封信給總統大選的助理布萊斯.哈爾洛,推薦未來法院的任何空缺給布雷克蒙。然後在五月,緊接著佛塔斯的下台,基又寫了一封信,這次是直接寫給總統:「根據我的看法,布雷克蒙法官有上好的才能、學識造詣及司法成就,證明他絕對適合在這樣的空缺上服務。」另一位明尼蘇達州眾議員克拉克.麥克葛蘭哥,也熱烈地支持這個提名。不久後,布雷克蒙的名字就開始到處流傳。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五日,《華盛頓之星》的一篇文章附著照片,把布雷克蒙刊列為空缺的首要競爭人選之一。柏格把這篇文章寄給布雷克蒙,還附上一封手寫的密封便條說:「哈利,這一切都朝好的方向發展。種子需要時間成長,但它們也需要栽植!其他後續。」

海因沃斯的提名是在夏季後提出,伴隨著一場批准戰役的折磨。反證據包括控訴這位法官在參與他有財務興趣的案子時,缺乏倫理敏感度。十一月二十一日參議院以五十五對四十五票,正式否決了海因沃斯的提名。政府挑了美國南部另一位聯邦上訴法院的法官哈洛德.卡斯威爾,但他的提名也過不了參議院那一關,其間有證據顯示他對民權有敵對行為。幾天之後,一九七○年四月九日,司法部長約翰.米歇爾(John Mitchell)打電話給布雷克蒙,召喚他前往華盛頓。

在飛機上,他開始草擬另一份正反理由的清單,好比十一年前在他決定是否該把握上訴法院的機會時所做的一樣。一九五九年的那張平衡表上正反理由均分,但這一回他發現自己只列出「對此所有的缺點」。其中包括:「我與首席法官一生的友誼、我對政治的不活躍性、我需要太久的時間來形成意見、我對華盛頓生活的缺乏胃口、我對華盛頓勢力的缺乏認知。」那上頭沒有相呼應的任何優點。這預期將被提名進入聯邦最高法院的事件到底是讓他激動或是感興趣,他完全沒有表現出來。「我猜這是出於防衛反應,」他在備忘錄上這麼觀察說。

事件進展得遠比布雷克蒙想像的快。司法部長的助理威廉.藍奎斯特(William H. Rehnquist)已經受指派去分析布雷克蒙在上訴庭的紀錄,並在四月十日交出了贊同報告書:「我想無論在刑法或民法上,他都可以被公平地定位成有保守偏現代的特徵,」藍奎斯特這樣寫道。「他沒有一成不變地顯示出站在一邊,儘管他的傾向確實是在保守的一方遠多於自由的一方。他所有的意見都小心地附上理由,沒有跡象顯示出任何方向的預設偏見。由於他的意見都充滿著引用與討論,沒有人可以指控他缺乏學識。」

然後,當布雷克蒙正在宇宙俱樂部(Cosmos Club)登記入住(這是他每次前往華盛頓就會留宿的男仕私人俱樂部)時,「一隻手突然放在我肩膀上」。接下來,一名聯邦調查局幹員花了三個鐘頭問訊他。第二天,他在司法部門會見了米歇爾和藍奎斯特,也同時見了司法部長的另一位助理強尼.瓦特思(Johnnie M. Walters),這位助理也同時兼任稅務部門的主管。瓦特思問及布雷克蒙的女兒,當時她們分別為二十、二十二與二十六歲,是否「可能被歸類為嬉皮。」布雷克蒙把女兒的照片拿給這人看,用來舒緩行政單位對他家族年輕一代的關切。事實上,最小的女兒蘇珊在上大學的第一年時可自認為是嬉皮,具有政治極端傾向。她不但把尼克森視為最終的敵人,還清楚地向家人表達她的觀點,甚至與他們畫清界線。有一次,當布雷克蒙拿一支尼克森送他的鋼筆給她看時,她回應說:「喔,一支狡猾狄克(尼克森暱稱)的筆。」布雷克蒙從她手中一把搶回那支鋼筆,立刻離開房間。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