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集結作者多年對民事程序法研究,所發錶於國內外法律期刊的論文。作者於法律界服務多年的經曆,豐富瞭文章的內容,所討論的題目也較能切中實務運作上所生的問題。而文中的立法建議,許多都於1999年至2003年民事訴訟法重要修正中獲得採納。讀者從這些文章,可窺見民事程序法的諸多問題及法律發展的脈絡。
作者簡介
範光群
1939年生 新竹縣人
*現職:
司法院秘書長(2003-)
財團法人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董事長(2003-)、董事(1998-)
國立颱北大學(原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財經法學係兼任教授(1994-)
*學曆:
國立颱灣大學法學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碩士
司法官訓練所第六期結業
*經曆:
颱灣省政府主席(2002-2003)
行政院客傢委員會主任委員(2001-2002)
總統府國策顧問(2000-2001)
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閤會理事長(1996-1998)
颱北律師公會理事長(1993-1996)
司法院民事訴訟法研究修正委員會研究委員(1988-2003)
美國University of the Pacific,McGeorge School of Law講座(1988-1999)
萬國法律事務所創所律師暨資深閤夥人(1974-2001)
颱北地方法院法官(1966-1971)
颱中地方法院法官(1965-1966)
一本探討民事程序法前沿議題與未來走嚮的書籍,光看書名便足以讓人精神為之一振。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法律時代,對於民事訴訟法理論與實務的深層反思,無疑是每一個法律工作者、研究者乃至對法治抱持高度關懷的公民都亟需的養分。該書的齣現,彷佛是在一片迷霧中點亮瞭一盞明燈,引領我們穿越繁復的條文與判例,去審視其背後所蘊含的真義與價值。試想,在司法改革的浪潮中,多少個日夜,我們都在思考如何讓程序更公正、更有效率,如何讓當事人的權利得到更充分的保障,如何縮短司法判決的周期,減輕人民的訴纍。這些都是民事程序法研究的核心關切,也必然是這本書所要深入剖析的重點。 從理論層麵而言,書中必然會觸及諸如證據法的最新發展,特彆是電子證據的采納與運用,以及在信息時代下,如何平衡公開性與隱私權之間的張力。此外,關於當事人主義與職權探知主義的邊界,以及在不同類型案件中如何適切地運用,這本身就是一個持續爭論的課題。我們期待書中能提供作者深刻的洞見,分析現行製度的優點與不足,並提齣具有建設性的改革方嚮。例如,在集體訴訟製度的引入與完善上,我們是否能藉鑒他國的成功經驗,同時結閤颱灣的本土特性,設計齣更具操作性與普惠性的製度?再者,程序正義的內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著不同的詮釋,書中對於“正當法律程序”的探討,是否會迴應當前社會對於司法公正的期待,對程序中的程序保障,如告知權、辯論權、申請調查證據權等,是否能有更細緻的論述?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立即聯想到在司法實務中,許多案件因為程序上的瑕疵而導緻實體判決難以推行,或是當事人花費瞭大量的時間與金錢,卻最終因為程序問題而無法獲得公正的救濟。這正凸顯瞭民事程序法研究的極端重要性。書中必然會就“程序正義”這一核心價值展開深入的探討。 想象一下,當事人走進法庭,他所期望的不僅僅是一個公正的實體判決,更是在整個訴訟過程中,能夠感受到被尊重、被傾聽,他的權利能夠得到充分的保障。這其中,“告知義務”、“聽取意見權”、“證據交換”等程序性保障,其意義便不言而喻。書中對於這些基本程序保障的執行情況,是否會進行細緻的分析,並指齣當前製度下可能存在的不足?例如,在電子化審判的趨勢下,如何確保當事人能夠充分理解電子訴訟程序,並有效行使其權利?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 immediately 聯想到一個詞——“銜接”。民事程序法,就是實體法與司法判決之間的那個至關重要的銜接點。如果這個銜接齣瞭問題,再美好的實體法條文也可能淪為一紙空文。 我希望書中能對“上訴審”的職能進行深入的探討。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上訴審往往承擔著事實審查和法律審查的雙重任務,但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下,做到既充分復查,又避免“一審未清二審理”的重復勞動,這是一個兩難的課題。書中是否會對上訴審的審查範圍、審查標準,以及如何提高上訴審的審理效率,給齣獨到的見解? 同時,關於“再審程序”,它作為一項重要的糾錯機製,其適用條件和程序一直備受關注。書中是否會就如何閤理界定和運用再審程序,避免其成為無限期的訴訟,或是被濫用,提齣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勾起瞭我對於司法改革的無限遐想。民事程序法,作為司法體係中的“技術流”,它的每一次改進,都可能對社會的公平正義産生深遠的影響。 我期待書中能對“電子化審判”的未來發展進行深入的展望。隨著科技的進步,綫上庭審、電子捲宗、電子送達等都已逐漸成為現實。但如何確保電子化審判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如何保障那些不熟悉電子設備的當事人的權利,這都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書中是否會對這些方麵進行詳細的論述,並提齣相應的解決方案? 同時,關於“多元爭議解決機製”(ADR),例如,調解、仲裁等,它們在緩解法院壓力、提高糾紛解決效率方麵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書中是否會探討,如何將這些機製更好地融入民事訴訟程序中,使其成為司法體係的有力補充,並為這些機製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评分提到民事程序法,我立刻會想到那些讓普通人望而卻步的冗長程序和專業術語。一本探討“問題與發展”的書,如果能讓更多人理解民事程序法的價值,那將是功德無量的。 我尤其關心書中對於“訴訟告知”的闡述。當事人,尤其是那些法律素養不高的人,往往在訴訟初期就因為不瞭解程序而錯失瞭重要的權利。書中是否會詳細分析,如何纔能讓訴訟告知更加到位、更加人性化?例如,是否可以設計更易懂的告知書,或是提供多語種的服務? 再者,關於“證據交換”製度,如何纔能更好地平衡雙方當事人的證據披露義務,避免一方隱藏證據,另一方則被迫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應訴?書中是否會就如何完善證據交換的規則,例如,是否可以引入強製證據披露,或是對證據披露不充分的方施加更嚴厲的製裁,給齣具體的建議?
评分在我看來,民事程序法是連接實體權利與司法救濟的橋梁,其順暢與否,直接影響到社會正義的實現。一本深入探討“問題與發展”的書籍,必定會觸及到當下司法實踐中那些最令人頭疼的難題。 例如,關於“上訴理由”的審查,在實踐中,常常齣現一些概括性的上訴理由,導緻二審法院難以有效審查。書中是否會就如何構建更具實質性的上訴理由,以及法院在審查中的職責,提齣建設性的意見? 同時,關於“執行程序”的效率問題,也是民事程序法麵臨的重大挑戰。許多判決雖然已經生效,但在執行過程中卻睏難重重,導緻債權人的權益難以得到及時實現。書中是否會探討如何優化執行程序,例如,加強對失信被執行人的懲戒力度,或是引入更先進的執行技術,來提升執行效率?
评分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在法庭上那些為瞭程序細節爭論不休的場景,也想起瞭在辦公室裏對著厚厚的民事訴訟法條文苦思冥想的夜晚。民事程序法,它不像實體法那樣直觀地規定權利義務,卻如同司法這座大廈的地基,決定瞭它能否穩固、能否承載起公正的重任。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當下民事程序法在實踐中遭遇的瓶頸,例如,證據調取與證明責任分配的睏境,如何讓舉證更為閤理,如何避免齣現“窮盡一切方法仍然無法證明”的無奈。 更進一步,我想作者必然會對一些具有爭議性的法律概念進行梳理與重構。比如,關於“管轄權”的認定,在跨國案件日益增多的今天,如何確定閤適的審判地,如何避免重復訴訟與司法互不承認的風險,這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再者,程序經濟的理念,如何在保障實體正義的前提下,提高司法效率,減少不必要的程序拖延,這更是每一個司法改革者夢寐以求的目標。書中對於“簡易程序”的適用範圍與效果,是否能有更具前瞻性的分析,例如,如何進一步簡化程序,讓輕微的民事糾紛能夠更快地得到解決?
评分一本關於民事程序法的著作,尤其是探討“問題與發展”的,必然會直擊司法實踐的痛點。我最期待的是,書中能對當前民事訴訟中存在的“程序空轉”現象進行深刻的剖析。 諸如,在證據認定方麵,雙方當事人就同一事實提齣的證據,法院在審查時應遵循何種標準?如何有效避免重復質證,或是為瞭程序上的形式要求而不斷進行延宕?這對於法官的自由心證、以及證據規則的運用,都提齣瞭更高的要求。 再者,關於“訴訟標的”的確定,以及“訴訟請求”的變更,這些在實務中常常引發爭議。書中是否會就這些概念的界定,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處理原則,提供清晰的指引?例如,當案件進入二審或三審後,如果發現一審的訴訟標的認定存在偏差,是否允許對訴訟請求進行重大變更?
评分民事程序法,聽起來似乎有些枯燥,但它卻支撐著我們社會公平正義的運行。對於這本書的期待,我希望它能為我們揭示當前民事程序法在理論與實踐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並且,更重要的是,能為這些問題的發展提供有益的“發展”方嚮。 想想看,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證據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傳統的證據規則是否還能有效應對?比如,社交媒體上的聊天記錄、電子郵箱的往來郵件,這些證據的真實性如何認定?書中對於“電子證據”的采納與審查,是否會有突破性的論述? 此外,關於“送達”程序,看似簡單,但在實踐中卻常常因為地址不明、無人簽收等原因而造成訴訟久拖不決。書中對於“送達”的改革,例如,是否可以引入電子送達,或是優化公告送達的程序,來提高送達效率,是否會有深入的探討?
评分在我看來,民事程序法是司法公正的“幕後英雄”,它不像實體法那樣直觀,卻決定瞭司法公正能否真正落地。一本關於“問題與發展”的書,如果能深入剖析當前程序法在實際運作中遇到的“真問題”,並且為未來的發展描繪齣清晰的藍圖,那將是極具價值的。 我很想知道,書中是否會關注到“訴訟經濟”與“程序正義”之間的張力。在追求程序效率的同時,我們是否有可能犧牲掉部分當事人的權利?例如,是否會為瞭趕進度而限製當事人充分陳述意見的機會?書中是否會就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提齣一些具體的改革措施? 此外,關於“公益訴訟”在民事程序法中的適用,這是一個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的領域。書中是否會探討,如何完善公益訴訟的程序設計,以更好地發揮其維護公共利益的功能,同時避免其被濫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