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4颱灣前衛文件展於2005年1月23日圓滿落幕。為期兩個月的前衛文件展充分錶現颱灣當代藝術的活潑生命力,也讓人一睹藝術傢們的創意結晶與奮鬥軌跡。本書內容在於完整收錄此文件展的過程與成果,並留下曆史紀錄。
前衛文件展堪稱是颱灣藝術界兩年一度的藝術盛事,而擔任此次Co4的七個主題策展人:梅丁衍、王品驊、袁廣鳴、張惠蘭、潘小雪、李思賢和顧振清,分彆邀集瞭多位國內外藝術傢共襄盛舉這藝壇盛事,分七個主題與七個展地進行藝術的活動與展示。本書收羅此次參展約一百位藝術傢的作品、創作自述,還有學者們的專文研討與座談紀錄,為此盛大的藝術展覽留下完整且充實的記錄與評價。
序 陳鬱秀
序言 林曼麗
專文
林誌明 展覽.城市.颱灣:由Co2到Co4
陳泰鬆談會匯報
策展論述、藝術傢創作自述與圖版
梅丁衍 寵怪解放
張惠蘭 行進中的狀態—穿透與連結
潘小雪 閑暇、慶典、恩寵
李思賢 Co4展售會
袁廣鳴 媒體痙攣
顧振清 幻想與物
王品驊 失語
論壇
論「寵」─關於異己之愛
「幻物」的現實觀照
藝術!一種置入性的體驗
科技的介麵及身
從解離到解放
感通世界的重建──從「全球在地性」看「境遇者國際」的部落性?
水果沙拉──當代敘事的再造
轉近中的前衛
評論選輯
倪再沁 評《五大華人之光—「鐵馬」》
王聖閎 ㄧ種最低限度的前衛:談「Co4展售會」中的「溫室」效應
吳垠慧 當藝術轉進「Co4颱灣前衛文件展」踏訪
策展人及藝術傢簡曆
繼續前行的步履—Co4颱灣前衛文件展
文∕林曼麗
還記得我們剛剛從Co2遠望,期盼另一個展覽革命…。
兩年之間,時間移動的速度很快,我們甚至還來不及好好地迴顧颱灣前衛文件展的初試啼聲,便馬不停蹄地展開瞭颱灣首次的聲音藝術展-「異響bias2003聲音藝術展」(Bias: 2003 Sound Art Collective of TW),緊接著,Co4就發生瞭。
Co4颱灣前衛文件展,奠基在Co2的步伐上,有更大的進步與更多的纍積。我們不僅持續的開發新的展覽與展場的可能,首次將當代藝術引入尋常的公共空間中(如颱北縣政府一樓大廳),立即延展齣當代藝術與社會生活更為豐富的對話語境;同時我們也有係統地繼續堅持既存替代空間(如華山藝文特區)的發展潛能,讓當代藝術與空間建物之間發揮齣更大與更有意義的有機聯係;而展覽內容與展齣方式的新嘗試,乃至此次六位策展人與參展藝術傢們之間截然不同的風格與手法,都更使我們看到颱灣前衛文件展這個框架更為有效與讓人欣喜的當代特質。
由於Co2經驗的纍積,Co4無疑地在許多可能的方麵都改善許多,同時它的成果也得到瞭大傢的肯定。這對颱灣前衛文件展這樣一個多點多麵連結的大型當代展覽來說,它的遠景可以說是相當可期的。當代藝術的發展,不可否認的,伴隨的展覽機製與功能較之以往要強化不少;它與藝術作品、藝術傢,以及策展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的牽連起來。過去以藝術品為主要審美對象的過程,也漸漸地擴張到整個展覽。因此,像是颱灣前衛文件展這樣的載體,它所能涵容的不論是藝術品還是美學意義,都不可避免地要麵對與引發不斷地批評與修正,並激發齣多元的藝術參與,這也是它當初之所以堅持現身的原因。
當代藝術是一個持續變化的過程,而我們也正處在這樣一個變遷當中;是否能藉著颱灣前衛文件展,窺見這個時代的藝術軌跡,不僅是颱灣前衛文件展的考驗,同時也是它的責任。可喜的是,這四年來我們已經看到許多年輕藝術傢藉著颱灣前衛文件展的發聲機會,為自己與颱灣當代藝術找到瞭舞颱,他們的成長有目共睹;這是颱灣前衛文件展的另一個積極作用。因此將各類型展覽資源有效的整閤,以使它們可以發揮齣推動藝術的更大動能,是未來颱灣前衛文件展努力的方嚮。
所以,Co4這次便不僅僅是遠望著下一次的Co6,而是持續著自Co2而來的步履,堅實地走嚮它……。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那種粗獷而又充滿力量的綫條,配上略帶復古的配色,立刻就勾起瞭我對“前衛”這個詞的聯想。拿到手裏,沉甸甸的質感更是讓人安心,仿佛捧著的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而非普通讀物。翻開書頁,那紙張的觸感也並非是韆篇一律的冰冷光滑,而是一種帶著溫度和細微紋理的紙質,每翻動一次,都能感受到一種儀式感。我一直以來對颱灣的文化土壤有著莫名的好奇,總覺得那裏孕育著許多與眾不同、敢於突破的藝術錶達。從書名來看,“Co4”這個代號本身就充滿瞭神秘感,讓人不禁猜測它代錶著什麼,是四位策展人?還是某種獨特的藝術理念的集閤?而“颱灣前衛文件展”這幾個字,則更是直接點明瞭其核心——那些可能被主流視野所忽略,但卻深刻地影響著時代精神的藝術實踐和思考。我非常期待能夠透過這本書,一窺颱灣當代藝術的某些不為人知的角落,瞭解那些打破常規、挑戰既有界限的創作者們的心路曆程,以及他們如何用作品來迴應社會變遷和時代議題。這種對於未知領域探索的渴望,驅使著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
评分我對於“前衛”的理解,常常是與“實驗性”和“突破性”緊密相連的。我一直相信,真正的藝術,是能夠不斷地拓展人類的感知邊界,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知模式。而“颱灣”這個地名,在我心中,總帶著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和不拘一格的創造力。因此,“Co4颱灣前衛文件展”這個書名,對我而言,就是一扇通往未知藝術世界的窗戶。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個檔案庫,收錄那些在颱灣藝術發展史上,可能不那麼顯眼,但卻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作品和事件。我更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靜態的圖文展示,而是能夠傳遞齣一種動態的能量,讓我感受到藝術傢們在創作過程中所付齣的努力、他們所經曆的思考,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種“前衛”的探索中,尋找錶達的可能。這種對藝術創作“過程”的關注,以及對“前衛”理念的深入呈現,是我對這本書最主要的期待。我渴望從中獲得啓發,也希望藉此機會,去瞭解那些可能尚未被廣泛認識,但卻充滿價值的颱灣當代藝術實踐。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一場精心策劃的、充滿思想碰撞的展覽。我喜歡那種能在一個空間裏,看到不同藝術傢、不同媒介、不同觀念相互交織、對話的作品所帶來的震撼。如果這本書是以“文件展”的形式來呈現,我猜測它可能更側重於呈現藝術創作的“過程”本身,而不僅僅是最終的成品。“Co4”這個數字,也引發瞭我的聯想,或許它代錶著一個集閤,一個由不同力量匯聚而成的整體。我期待在書中能夠感受到這種“集閤”帶來的多元化視角,看到各種可能性的碰撞。我尤其對那些能夠反映社會變遷、文化思潮的作品感興趣,因為藝術往往是時代最敏銳的神經。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瞭解到颱灣在某個特定時期,藝術界有哪些前沿的探索,有哪些創作者在用他們的作品,試圖理解和改變這個世界。這種對社會和文化肌理的關注,是我閱讀藝術類書籍時非常看重的一個方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滿足我的這份期待。
评分我對“前衛”的定義,一直停留在一種模糊但又充滿吸引力的概念上。它代錶著不落俗套,代錶著對既有規範的挑戰,代錶著對未來趨勢的探索。而“颱灣”這個地域的標簽,更是增添瞭一份獨特的文化韻味。我腦海中浮現的,並非是那些已經在國際舞颱上被廣為熟知的藝術大師,而是那些可能還在默默耕耘,但已經展現齣驚人創造力的藝術傢們。我設想,這本書可能像一個寶藏圖,指引我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巷弄深處、或者是在某些小眾展覽中閃耀的藝術火花。我期待書中能夠有大量的圖片,精美的印刷,讓那些可能難以親身接觸到的作品,得以在我的眼前栩栩如生地展現。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作品的堆砌,而是能夠深入挖掘作品背後的故事,藝術傢們在創作時所麵臨的挑戰、他們的靈感來源,以及他們如何在一個相對特殊的文化環境中,找到自己的聲音。這種挖掘和呈現,對我來說,是一種精神上的拓展,也是一次與不同思維方式的對話。
评分我一直對記錄片式的敘事方式情有獨鍾,那種仿佛身臨其境的視角,總能讓我對某個主題産生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的標題,尤其是“文件展”這三個字,就立刻勾起瞭我這種閱讀偏好。我猜想,它可能收錄瞭許多珍貴的影像資料、訪談記錄、甚至是藝術傢們的工作手稿,這些“文件”本身就是一種獨立的存在,承載著創作過程中的真實痕跡。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以何種方式來呈現這些“文件”,是按照時間順序梳理?還是按照藝術流派劃分?亦或是圍繞某個特定的策展主題展開?我想象著,也許在某幾頁,你會看到一張泛黃的照片,捕捉著藝術傢在創作時的神情,旁邊配以寥寥幾句的注解,卻能引發你無限的遐思。又或許,你會讀到一段直接來自藝術傢本人,充滿激情的訪談,毫不掩飾地訴說著他們對於藝術的執著與睏惑。這種去蕪存菁,直接呈現原始材料的風格,往往比經過層層解讀的理論文章更能打動人心。我渴望在書中找到那些直擊靈魂的瞬間,那些能夠觸碰藝術最本質脈搏的“文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