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界/ Altered States』 是一本國際性的展覽專輯,內容為中英文對照。獨立策展人鄭慧華邀請國內外十位共八組藝術傢,以錄像、攝影藝術等方式來闡述自身對「疆界 / 界限」的看法,在看似簡單、冷靜的影像中,展露齣藝術傢們彼此對生存/生活的探索。這幾位藝術傢分彆是陳界仁、Donna Conlon、Rodney Graham、Anri Sala、王俊傑、林其蔚+許雅築、葉偉立+吳語心。
疆界這檔展齣的英文展名為Altered States,它並不是由中文展名直接翻譯而來。“Altered States”挪用自於心理學名詞: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意即意識的轉換和變異狀態—意識上的異境。以「異境」作為英文名稱,其與中文展名「疆界」的交互辯證,在意涵上形成一種相互拓展的關係,它們指涉物理空間和現實世界,同時也是關於內在意識的語境。跨越「疆界」、置身或進入那改變的狀態──異境,經由可知進而探索「可知之外」,以揭開新的或未曾察覺的現實,甚至,從當下喚起過去的記憶;這如同旅人的冒險旅程,總潛藏著掙脫現況的潛在慾望。在探索內在∕外在、自我∕他者、此處∕彼處的遊移和擺盪過程中,我們也因而瞥見匱乏和得到更寬廣的視野。這關乎身體的、意識的,由感知和認知所交織和不斷延伸的旅程,即「疆界∕Altered States」這檔展覽所試圖探索的內容。然而「疆界」並非是固定不變動的,在此或可延續法國哲學傢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所說的,透過理解存於事物意義之中「構成的外在」(constitutive outside)──非絕對的相對外在,以察覺事物得以被彰顯的相對關係和意義。
作者簡介
鄭慧華專輯主編
藝術評論者及獨立策展人,工作和生活於颱灣颱北和加拿大溫哥華兩地。自1995年開始撰寫藝術評論及相關文章,95年至2000年任時報周刊特約作者、97年至99年任輔仁大學夜間部英文係兼任講師,並為《藝術新聞》雜誌 特約作者;2000年開始任《典藏今藝術》溫哥華特約作者,現為該雜誌特約主筆。近年藝術評論文章散見於:《今藝術》、《現代美術》(颱北市立美術 館齣版)、《YiShu: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等期刊。鄭慧華策劃過的展覽包括:「 看不見的城市」(溫哥華亞洲當代藝術國際中心 2003),「穿越-廢墟與文明」 (颱北誠品藝文空間2004)、與比利時策展人範黛琳(Barbara Vanderlinden)共同策劃2004颱北國際雙年展「在乎現實嗎?」 (颱北市立美術館 2004),以及「疆界」(颱北市立美術館 2006)。
序
黃纔郎
疆界 / Altered States
鄭慧華
陳界仁 繼續中
陳界仁的影像世界
鄭陸霖
當娜.康倫 共存
當娜.康倫:思索和揭露
維珍妮.蓓瑞茲-蘭登
洛尼.葛蘭姆 樹林邊緣
鳴響-洛尼.葛蘭姆的〈樹林邊緣〉
迪耶特.若斯查特
安東妮亞.赫希 世界地圖計劃
思維的趨嚮:安東妮亞.赫希的〈世界地圖計劃〉
莫妮卡.絲薇茲柯
林其蔚 + 許雅築 恐怖騷音之屋的最後鬥爭
點選項目:儲存或是刪除?
關於〈恐怖騷音之屋的最後鬥爭〉
呂岱如
安利.沙拉 混閤行為
安利.沙拉專訪
採訪.整理 林心如
王俊傑 微生物學協會:狀態計畫II
錯位的影像本體論:電影與影像-藝術的分歧
-從王俊傑的〈微生物學協會:狀態計畫II〉談起
黃建宏
葉偉立 + 吳語心 寶藏巖泡茶照相館第三階段:垃圾計畫
離去者的種種神秘-關於〈寶藏巖泡茶照相館第三階段:垃圾計畫〉
遊崴
參展作品
感謝誌
疆界展序----颱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黃纔郎
疆界無所不在,既是差異的區隔,也是文化交會的邊界,除界定齣人我分際,也樹立瞭彼此之間的距離。傳統的疆界意指具體的地理、語言、文化等有形的界限,但意識型態、階級等抽象無形的疆界,也在公、私領域營造齣種種侷限。當代社會在全球化現象的影響下,帶來瞭時間與空間的轉變,而通訊、科技與交通係統的發展更強化瞭空間、時間距離感的消解。然而界限崩壞的同時,也建立起另一種疆界的樣貌。
本館聯閤主辦的「疆界」多媒體視覺藝術展,由獨立策展人鄭慧華策劃,為通過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95年度審查的「視覺藝術策劃性展覽奬助計劃」,即希望透過參展藝術傢對疆界不同麵嚮的討論,重新檢視大環境及自身疆界的問題。本展邀集國內外十位藝術傢,八件作品,以錄像、聲音、裝置等錶現方式,呈現疆界不同的角度和意涵。本館一方麵支持優質好展覽,一方麵聯閤外部資源,為國內藝術環境注入新氣象。
策展人鄭慧華曾應邀擔綱本館2004颱北雙年展雙策展人之一,常年關注國內外藝術發展,並經常為文評論當代藝術現象。往來世界各地的經驗,更促使她立基現實的觀察,對既有認知所構築的框架提齣各項思考:「世界為什麼是我們現在所描述的樣子?它是否有其他的描述和認知方式?」鄭慧華細心由小處著眼,「從片斷、微小但具體的生活情境中齣發」,鋪陳不同文化脈絡看待疆界的視野。
「疆界」展巧妙地運用當代藝術的多層次意涵,啓動觀眾與生活現象的對話。美術館希望藉由本展國際性與議題性的開放特質,為藝壇引介當代視覺藝術的張力與能量。展覽得以順利展齣,在此要特彆感謝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加拿大藝術評議會(Canada Council for the Arts)、加拿大駐颱北貿易辦事處、廣達文教基金會提供贊助,謝謝策劃執行正導製作公司、協力單位智邦生活館、北颱灣麥酒、這牆音樂藝文展演空間慷慨提供人力、物力支援,以及典藏藝術傢庭鼎力支持本展畫冊齣版,特彆緻上誠摰的謝意。
我最近讀完瞭一本讓我印象深刻的書,書名叫做《疆界》。一開始,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以為可能又是一本泛泛之作,講述一些老生常談的道理。但當我真正沉浸其中時,纔發現它有著令人意想不到的深度和廣度。這本書並沒有局限於某個單一的主題,它像一張鋪展開的地圖,在不同的“疆界”之間遊走,探索著各種可能性。它讓我思考,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所處的“疆界”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物理上的距離似乎越來越模糊,但信息爆炸和算法推薦,又是否在無形中塑造瞭新的、更難以察覺的“信息疆界”?書中對於一些社會現象的剖析,也讓我不禁汗顔。我看到瞭在看似平靜的錶麵下,潛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矛盾和張力。作者運用瞭很多意想不到的敘事手法,時而跳躍,時而迴溯,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和挑戰。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寫人物內心時所展現齣的敏感和洞察力。他能夠捕捉到那些最細微的情感波動,將人物內心的掙紮和糾結刻畫得淋灕盡緻。讀到某些情節時,我甚至感覺自己就是書中某個角色,正在經曆著同樣的睏境和抉擇。這本書迫使我去審視自己對世界的認知,也讓我對那些看似固定的“疆界”産生瞭動搖。它不是一本能夠提供標準答案的書,而是一本能夠激發你不斷提問的書。
评分我是在一個雨夜,偶然拿起《疆界》這本書的。當時窗外雨聲淅瀝,屋內燈光昏黃,那種氛圍特彆適閤沉浸在一本能夠引人深思的書籍中。這本書的名字,一開始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想象中的“疆界”,多半是關於衝突、關於隔離、關於那些緊張對峙的邊境綫。但當我翻開書頁,卻發現作者筆下的“疆界”,遠比我想象的要豐富和復雜得多。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界限,更是時間上的斷層,是不同階層之間的隔閡,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距離。我被書中對那些被“遺忘的角落”的描繪深深吸引。作者用一種近乎紀錄片的筆觸,記錄下瞭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忽視的個體,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夢想,他們的苦難。我看到瞭在一些偏遠的山村,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眼神,在一些老舊的工廠,工人們辛勤勞作的身影,在一些即將消失的古老城鎮,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堅守。這些畫麵,如同一個個鮮活的切片,展現瞭在不同“疆界”之下,人們所經曆的真實生活。這本書並沒有刻意去煽情,也沒有去拔高某種價值觀,它隻是靜靜地講述,卻有著強大的力量,讓我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去感受。我開始審視自己身邊那些習以為常的“疆界”,那些將我們分隔開來的無形屏障,是否真的如此堅不可摧?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叫《疆界》,我拿到它的時候,就被這個名字深深吸引瞭。一個“疆界”,它究竟是指地理上的國界綫,還是人們內心深處那難以逾越的藩籬?我帶著這份好奇,翻開瞭第一頁。起初,我以為這會是一部硬核的國際政治驚悚小說,或者是一部關於邊境士兵的紀實文學。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遠不止於此。作者並沒有直接描繪槍林彈雨的衝突,而是以一種非常細膩、沉靜的筆觸,鋪陳開一個個故事。我仿佛置身於那些被時光遺忘的邊陲小鎮,感受著那裏居民們日復一日的平凡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堅守。我看到瞭在極端環境下,人性的光輝與陰暗是如何交織呈現,也看到瞭那些在國傢機器的運轉中,個體是如何努力尋找自己的位置和尊嚴。書中的人物並非臉譜化的英雄或惡棍,他們有著自己的復雜性,有著自己的欲望和恐懼,這使得他們的選擇和命運顯得更加真實可信。我尤其被其中幾個關於傢庭的故事打動,那些跨越代溝的隔閡,那些因為誤解而産生的隔閡,以及在風雨飄搖中,親情所展現齣的強大韌性,都讓我深思。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在講述一個宏大的故事,不如說是在邀請我走進一個世界,去感受它的脈搏,去理解它的呼吸。它並非那種能讓你在短時間內就一口氣讀完的快餐式讀物,更像是一壇陳年的老酒,需要你慢慢品味,纔能體會其中深藏的韻味。
评分《疆界》這本書,用一種極其獨特的方式,挑戰瞭我對“邊界”的固有認知。我一直以為“疆界”就是地圖上那些明確的綫,是國與國之間、省與省之間,甚至是城市與鄉村之間,那些物理上的隔閡。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極其詩意和哲思的方式,將這個概念延展到瞭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我讀到瞭一些關於心靈的“疆界”,那些我們因為恐懼、因為過去的創傷而給自己設下的無形壁壘,它們比任何實體邊境都更難跨越。作者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展現瞭當個體勇敢地去觸碰、去打破這些內心“疆界”時,所可能發生的改變,那種重獲新生的喜悅,那種掙脫束縛的自由。同時,書中也探討瞭文化與文明之間的“疆界”,那些古老傳統與現代思潮的碰撞,那些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交融,在這些“疆界”處,總會激發齣最耀眼的火花,也可能醞釀著最深的衝突。我尤其被其中對藝術與科學之間“疆界”的描繪所吸引,作者認為,真正的創新往往發生在這些看似不相乾領域交匯的地方,那裏充滿瞭無限的可能。這本書沒有冗長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我能夠在閱讀中感受到,原來“疆界”並非是阻礙,而更可能是一種激發思考、促成連接的契機。
评分《疆界》這本書,讓我有機會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我通常喜歡讀一些結構清晰、邏輯嚴謹的書籍,但這本書卻打破瞭我的常規。它更像是一場意料之外的旅行,沿著一條看不見的綫,探索著各種各樣的“疆界”。我看到瞭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個人隱私的“疆界”是如何被一步步侵蝕,數據成為瞭新的貨幣,而我們在享受便利的同時,又將自己的邊界拱手相讓。書中對於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疆界”的探討,也讓我深思。我們沉浸在社交媒體的虛擬空間裏,建立著各種各樣的“人設”,但這些虛擬的“疆界”又能為我們帶來真正的連接和歸屬感嗎?作者並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他隻是拋齣瞭問題,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創造力”與“規則”之間“疆界”的章節。他認為,真正的突破往往發生在挑戰既有規則、模糊原有界限的時候。那些被譽為天纔的人物,往往是那些敢於跨越“疆界”,將看似毫不相乾的事物聯係起來的人。這本書讓我感到,這個世界充滿瞭各種各樣的“疆界”,但同時,也充滿瞭跨越這些“疆界”的可能性。它是一本能夠激發思考,拓展視野的書,讓我對那些曾經被我視為理所當然的“疆界”,有瞭全新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