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達爾(Robert Dahl)是政治學界公認的民主理論大師,《民主及其批判》(Democracy and its Critics, 1989)正是達爾畢生的教學與研究結晶。本書齣版之際,美國政治學會(APSA)鏇即推薦為一九九0年「威爾遜基金會」頒贈的比較政治與國際關係領域年度大賞,隔年又獲得政治思想研究學會推舉為民主理論最佳著作。另一位政治學者白魯徇(Lucian Pye)在〈美國政治學評論〉(APSR)如是稱許:「達爾談論民主時,人人都應該洗耳聆聽。《民主及其批判》足以榮登經典之林」,可謂佳評如湧,實至名歸。誠如紐約時報書評所言:「這本書不僅學識淵博,更難能可貴的是智慧綻放」,達爾的真知灼見值得任何一位對民主政治有所期待或疑慮的人士捫心自省。
作者簡介
Robert A. Dahl
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政治學榮譽講座教授,為當代政治學巨擘、前美國政治學會主席,本書榮獲威爾遜奬金(Woodrow Wilson Foundation Award),作者的其他著作有On Democracy, Who Governs? Democracy and Power in American City, Modern Political Analysis等。
譯者簡介
李培元
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係專任副教授
著作:《政治商品化理論》
譯作:《民主及批判》、《政治思想史》、《比較政治的新趨嚮》、《經典哲學》、《全球化時代的政治定位》等書
第一篇 現代民主政治的起源
第一章 第一次民主轉型:走入民主的城邦國傢
第二章 邁嚮第二次轉型:共和主義、代議製以及平等的邏輯思維
第二篇 敵對的批判者
第三章 無政府主義
第四章 監護製
第五章 監護製批判
第三篇 民主程序論
第六章 辯護理由:內在價值一律平等的理念
第七章 人格自主
第八章 民主程序論
第九章 涵蓋的問題
第四篇 民主程序的問題
第十章 多數決與民主程序
第十一章 是否有更完美的替代方式?
第十二章 程序問題與實質問題
第十三章 程序與程序之間的對抗
第十四章 人民直到何時纔擁有民主程序?
第五篇 民主政治的侷限性與可能性
第十五章 第二次民主轉型:從城邦國傢到民族國傢
第十六章 民主、多元政體及參與
第十七章 某些國傢如何建立多元政體,其他國傢卻功敗垂成
第十八章 為什麼某些國傢可以建立多元政體,其他國傢卻功敗垂成
第十九章 少數支配是不可避免的嗎?
第二十章 多元主義、多元政體與公共利益
第二十一章 公共利益兼具程序含意與實質含意
第六篇 邁嚮第三次轉型
第二十二章 未來的民主世界
第二十三章 先進民主國傢的肖像
《民主及其批判》中對“民主的成本”的討論,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迴避民主製度運行所需要付齣的代價,包括資源、時間和精力。他以一種坦誠的態度,揭示瞭民主並非免費的午餐,而是需要公民的積極參與和持續的投入。這與我們在颱灣社會中常常感受到的,一些政治討論的碎片化、低效化,以及公民參與的疲憊感,有著某種程度的契閤。作者的分析,讓我們不得不承認,建立和維護一個健康的民主製度,需要付齣巨大的努力,包括公民的教育、信息公開的透明度、以及有效的溝通渠道。這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這本書促使我反思,我們是否已經足夠投入,是否還有改進的空間,來提升民主的質量和效率。它提醒我們,民主的理想固然美好,但實現理想的過程卻充滿瞭挑戰,需要我們付齣切實的努力和不懈的堅持。
评分這本書的整體風格,讓我感到一種久違的智慧和審慎。作者並非一個激進的批評者,也不是一個盲目的辯護者,而是一位深刻的觀察者和思考者。他以一種平靜而有力的方式,引導讀者去審視民主製度的各個層麵,從理論基礎到實踐睏境。在颱灣,我們常常被各種煽情的言論和極端的觀點所包圍,很容易被情緒所裹挾。而《民主及其批判》的齣現,就像一股清流,讓我們能夠迴歸理性,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作者的論述,並非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展現瞭民主的豐富性和復雜性,讓我們看到,在追求理想的民主過程中,總會伴隨著各種矛盾和妥協。這種審慎的態度,對於理解和改進我們當前的民主實踐,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閱讀這本書,因為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理論上的啓發,更是對我們如何建設一個更美好、更健康的民主社會的一種指引。
评分這本書的另一部分內容,讓我對“多數統治”的局限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在民主的語境下,“多數人說瞭算”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原則,但作者卻對此提齣瞭質疑。他指齣,即使是多數人的決定,也可能損害少數人的權益,甚至違背更根本的普世價值。在颱灣,我們曾經有過一些關於族群、文化認同的爭議,這些爭議往往涉及到如何平衡多數與少數的利益。作者的觀點,為我們理解這些復雜議題提供瞭新的理論框架。他並沒有主張顛覆多數統治原則,而是強調瞭在製度設計中,必須建立起有效的製約機製,以保障少數群體的權利,防止多數人的暴政。這讓我思考,我們現有的製度,在哪些方麵做得還不夠,又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纔能更好地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包容性民主”。書中的論述,並非隻是理論上的探討,而是直接觸及瞭我們社會可能麵臨的挑戰,促使我們去思考,如何纔能在維護多數人意願的同時,也尊重和保護少數人的尊嚴和權利。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為我們這個時代投下瞭一顆石子,激起瞭不少漣漪。作為一名長年生活在颱灣的普通讀者,我看著這片土地上的民主實踐,既感受過它的美好,也經曆過它的挑戰。所以,當我在書店裏看到《民主及其批判》這個書名時,內心是既好奇又有些期待。我好奇的是,作者究竟會對我們習以為常的民主製度提齣怎樣的審視?是贊美,還是批判?又或者是更加深入的探討?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幫助我更清晰地理解民主的復雜性,以及它在我們生活中的真實模樣。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信息爆炸,各種聲音魚龍混雜,我們常常會迷失方嚮,不知道該相信什麼,該如何判斷。一本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就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能指引我們去探索更深層的真理。我希望這本書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堆砌,而是能夠結閤實際,觸及我們生活中的具體議題,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與作者的觀點産生共鳴,或者産生碰撞,從而激發齣屬於自己的獨立思考。畢竟,民主不是死的教條,而是一個活生生的過程,需要我們每個人去參與,去理解,去捍衛。
评分讀完《民主及其批判》的某個章節,我被作者對“民意”的解構深深吸引。在颱灣,我們常常聽到“民意如流水”的說法,也經常在各種選舉和政策討論中被提及“順應民意”的重要性。然而,究竟什麼是真正的“民意”?它是一時衝動下的情緒宣泄,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理性判斷?作者通過細緻的分析,揭示瞭民意形成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種偏差和操縱的可能性。他並沒有全盤否定民意的價值,而是強調瞭在追求民主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警惕那些看似“民意”的虛假錶象,以及背後可能隱藏的利益驅動。這讓我聯想到颱灣近些年來的幾次社會運動,以及一些政策的推行過程,確實可以看到“民意”被不同力量所利用和塑造的痕跡。作者的觀點,就像一把鋒利的解剖刀,讓我們得以窺探到那些隱藏在錶麵之下的真相,促使我們去反思,我們所追求的民主,是否真的能夠準確地反映人民的真實意願。這種批判性的視角,對於任何一個珍視民主製度的社會都至關重要,它提醒我們,民主的生命力在於不斷的反思和自我修正,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