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德語學界近年討論福利國傢的重要理論著作之一。作者從福利國傢製度的規範性理念齣發,指齣西方社會麵對工業化衍生的問題時的引導圖像,如何形塑瞭各國社會政策的曆史獨特性。福利國傢一方麵協調勞資關係,保障經濟企業功能的獨立性;另一方麵也承認所有的公民擁有社會保護權和享有權,形成人權保障的規範性基礎。同時,作者從德國學者傳統的「國傢-社會」觀點,探討六個主要國傢的福利生?製度安排,?明其社會政策的曆史演進與現今的形態,從比較性的觀點凸顯德國及歐洲自身的特色,點齣「歐洲社會模式」的多樣性,以及它與純粹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模式的差異。藉著這個分析架構,作者試圖迴答在全球化與歐洲整閤的挑戰下,歐洲福利國傢未來的發展可能性。
作者簡介
Franz-Xaver Kaufmann
1932年生於瑞士蘇黎世,自1969年起擔任德國Bielefeld大學社會學院的社會政策教授,1997年退休。專長領域為社會政策及福利國傢理論、傢庭社會學、宗教社會學。著作等身,主要專著有《安全做為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的問題》(Sicherheit als soziologisches und sozialpolitisches Problem, 1973)、《統一後德國的傢庭未來》(Zukunft der Familie im vereinten Deutschland, 1995)、《社會國的挑戰》(Herausforderungen des Sozialstaates, 1997)及《社會政策與社會國》(Sozialpolitik und Sozialstaat: Soziologische Analysen, 2005)等書。
譯者簡介
施世駿
1969年生於颱灣彰化縣。德國Bielefeld大學社會學碩士。現為Bielefeld大學社會學院博士候選人兼講師。譯著:《德國福利國傢的挑戰》(Franz-Xaver Kaufmann: Herausforderungen des Sozialstaates;五南齣版公司,2002)。
導讀
1研究方法前言
2理論基礎
2.1目前的理論解釋嘗試
2.2規劃性和理論性的導嚮
2.3現代化和福利國傢製度的發展
2.4本研究的要求
3介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福利國傢製度
3.1蘇聯
3.2美利堅閤眾國
4歐洲福利國傢製度的不同類彆
4.1英國
4.2瑞典
4.3法國
5德國
5.1國傢和社會
5.2勞工問題做為德州社會政策的引導問題
5.3經濟體係和集體勞動法
5.4國傢的所得保障政策
5.5社會服務
5.6結語
6結語
6.1德國相對於歐盟以及其他經濟閤作發展組織會員國的統計比較
6.2歐洲統閤的觀點
《比較福利國傢:國際比較中的德國社會國》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關於社會正義和國傢責任的深度對話。我一直認為,一個國傢能否提供充分的社會福利,不僅是經濟實力的體現,更是其社會價值觀和政治哲學的摺射。作者在書中對德國社會國的深入解讀,讓我得以窺見一個國傢如何在市場經濟的活力與社會公平的保障之間尋求平衡。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比較”部分的論述,是否能夠清晰地展現德國模式與其他福利國傢模式在理念、製度設計、財政來源、服務提供方式等方麵的異同。例如,德國的社會保險體係與北歐的普遍主義福利模式,在覆蓋範圍、資金籌集方式以及服務水平上存在哪些根本性的差異?這種差異又如何影響到不同社會群體的福祉和國傢的社會凝聚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從一個更加宏觀和批判性的視角,去審視福利國傢的演變,理解德國社會國在當代全球化背景下的獨特性和麵臨的挑戰。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書名《比較福利國傢:國際比較中的德國社會國》一開始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對不同國傢如何構建社會保障體係,以及它們在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促進社會公平方麵的作用非常感興趣。尤其是我對歐洲的福利國傢模式,尤其是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理念,有著濃厚的探究欲望。書中“比較”二字,讓我期待能夠看到對德國模式與其他福利國傢,比如北歐模式、英美模式等,在福利供給、財政負擔、社會團結、勞動力市場政策等方麵的深入對比分析。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翔實的案例和數據,揭示不同模式的優勢與劣勢,以及它們在麵對全球化、人口老齡化、技術變革等挑戰時所展現齣的適應性和局限性。例如,德國的社會保險製度是否比其他國傢的福利模式更能應對失業率的波動?它的傢庭政策在鼓勵生育和支持女性就業方麵,與其他國傢相比有何獨到之處?我最希望的是,這本書能幫助我建立一個清晰的框架,理解德國社會國在國際福利國傢版圖中的獨特定位,以及其對我們理解當下社會經濟發展的啓示。
评分閱讀完《比較福利國傢:國際比較中的德國社會國》,我感到知識的海洋中仿佛被點亮瞭一盞明燈。這本書的內容讓我對“社會國”這一概念有瞭更加立體和深刻的認識,不再是冰冷的概念堆砌,而是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現實的張力。作者深入淺齣地剖析瞭德國社會國形成的曆史脈絡,從俾斯麥的社會改革,到二戰後的重建,再到當代的挑戰,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故事和獨到的見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比較”這一核心議題時的細緻入微。書中對德國模式與英美自由主義模式、北歐集體主義模式的對比,並非簡單的列舉差異,而是深入挖掘瞭驅動這些差異的意識形態、政治經濟結構以及社會文化因素。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在梳理這些復雜關係時所付齣的巨大努力,他不僅展現瞭德國社會國在保障社會福利、促進經濟穩定方麵的獨特優勢,也毫不避諱地指齣瞭其在麵對全球化挑戰時可能遇到的睏境。這本書不僅僅是學術研究的成果,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社會發展史詩。
评分讀完《比較福利國傢:國際比較中的德國社會國》,我的腦海中浮現齣瞭一幅由不同社會政策交織而成的復雜圖景。這本書的宏大主題,讓我對福利國傢的概念産生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作者在對德國社會國進行細緻入微的分析時,巧妙地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國際比較視野中。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似乎並沒有將任何一種福利模式視為“完美”或“最優”,而是鼓勵讀者從多角度去審視不同模式的優勢和局限。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好地理解德國社會國是如何在曆史進程中,不斷吸收和整閤其他國傢的成功經驗,同時又保持其獨特的製度基因。例如,作者是否會探討德國社會國在應對人口結構變化,特彆是老齡化問題時,所采取的創新性應對策略,並與其他國傢在類似挑戰麵前的舉措進行對比?這種比較分析,無疑能夠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到,在追求社會公平和經濟發展的道路上,並沒有一成不變的答案,而是在不斷的探索和調整中前行。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特彆是“國際比較中的德國社會國”,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一幅宏大的社會政策藍圖。作為一名關注社會發展和全球治理的讀者,我一直對不同國傢在應對貧睏、不平等、老齡化等社會問題時所采取的路徑差異感到好奇。德國的“社會國”模式,以其獨特的社會市場經濟和強烈的社會保障傳統,在全球範圍內備受矚目。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德國社會國在藉鑒其他國傢經驗,同時又保持自身特色的過程中,是如何演進的。作者是否能夠提供具體的案例,比如德國在醫療、養老、失業救濟等方麵的具體政策設計,並將其置於國際比較的框架下進行審視?我希望看到對這些政策的成效、成本以及可持續性的評估,同時也能瞭解它們是如何受到政治、經濟和社會力量的影響而不斷調整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應僅僅局限於理論的闡述,更應提供實際的參考,幫助我們理解不同社會模式的運行機製,以及它們在不同文化和曆史背景下的適應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