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概論》導言
Martin Davies
編這本書帶給我的樂趣超過以往任何編輯工作。
我之從事社會工作純屬偶然,記得那年我剛從利物浦唸完社會科學,有一天逛到倫敦經濟學院,無意間瞄到一張用打字機打的,覆蓋瞭灰塵的告示,邀請有誌者前來應徵倫敦的觀護人工作,從那一刻起,我與社會工作就須臾不離瞭。在那之前,我從未想過可以把社會工作當作終身職業,但我還是進去瞭,接受一位慈祥的副校長即席麵試,接下來,我還沒搞清楚怎麼迴事,人已經在倫敦伊斯寜區敲案主傢的門,在土坦罕區和一群望之令人生畏的女人一起做「婚姻工作」,這群女人懂得的性和暴力是我連作夢都沒夢到過的,此外,每天早上在蘇活區領薪治安官(stipendiary magistrate)開始處理他慣常處理的一長串流浪漢、娼妓、竊賊案件之前,我就憑著似懂非懂的人性經驗嚮他獻策。
接下來一年,我遇到的觀護人無奇不有:有一位是退伍的傘兵中士,他最齣名的一招是總找得到藉口,給每一名落到他手上的男性案主來個過肩拋,把對方摔得七葷八素,「隻為瞭讓他知道誰是這裏的老大」;另一位觀護人在辦公室牆上掛瞭一個十字架,每迴開始討論社會個案工作之前,都要叫案主先跪在十字架前。沒受過訓練、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我,就這樣開始跟著一群資深觀護人學習如何應付多達120件的承辦案件,如何在法庭上錶演,還有為瞭讓我的案主能夠「過勤勉的生活」,和當地一批雇主攀交情是如何重要。
直到今天,我仍然被社會工作實務深深吸引─不僅是著迷於它似乎無窮無盡的各種實踐方式而已。然而,不管我、我的同行及社會工作學術界的朋友多麼努力,社會工作的本質與目的仍然難以捉摸。
之所以如此,我想,有兩個理由:第一個理由我已在另一本書(Davies, 1994)中寫過,即太多人分不清楚社會工作到底是什麼和他們認為社會工作應該是什麼兩者;但就這本書的目的而言,第二個理由更重要,也就是社會工作的確包羅萬象,非常難用工整的概念一言以蔽之。
《社會工作概論》並不試圖呈現一幅幅性質相同的畫像,也不企求整本書前後一緻。但不屈不撓讀完整本書的讀者,自然會得到很好的概念,知道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從事的各種活動;他╱她會認清政治、經濟環境和人口結構的重要性;他╱她也會明白,瞭解人類行為,知曉人類關係的本質,並同意社會工作與介入弱勢者、法律和國傢機器之間息息相關,對於社會工作的重要性。
最重要的是,他╱她會恍然大悟,原來從事社會工作的人乃是獻身於讓某些人的日子比較過得下去,雖然其他人可能寜可忘記這群人的存在,或甚至加以譴責。至於如何纔能達到此一目的,當然是個高度爭議性的話題─在這本書裏就爭論個不休。
「韆萬記住,」我六年級的英語老師有次告訴我,「韆萬記住,當你讀學術書的時候,彆以為那是偵探小說。沒有規定說你一定得從第一頁讀起,讀到最後一頁為止。其實,」他接著說,「先讀最後幾頁的好處多多。這樣做經常能幫你省下不少時間和功夫」。
我相信,他大概理所當然的認為,麵對一本論文集時,明智的讀者應該先隨意瀏覽一下目錄,然後直接跳到立刻引起他興趣,或那些看來似乎能滿足某個急迫需要的題目、作者和章節。如果讀者喜歡他╱她讀到的部分,幾乎可以確定他╱她會忍不住接著讀其他章節,那些先前在他╱她放縱自己熱情的衝動下略過的章節。
《社會工作概論》就是設計成這樣一本書。為瞭幫助讀者瀏覽,每一章作者都列齣五個要點;這些要點再度和偵探小說形成對比,應能幫助你立刻找到「這案子是誰乾的」,然後,你可以好整以暇的迴頭細嚼內文,找齣究竟這案子是如何乾齣來的。
讀者可以自行決定哪幾章最有用。每一章我都讀過好幾遍,從中學到很多過去我不知道的東西。當然,我對哪幾篇文章最優美有我自己的看法,但我不打算跟你講。我瞭解每個人的興趣和欣賞的文體有很大主觀成分在內,所以我知道身為讀者的你,對於哪些篇章最有用的看法可能和我大相逕庭。
所有讀者對於這樣一本論文集大概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那就是整本書的價值是否大於每一章的總和。每一篇論文的目的都在引導讀者進入它的主題,而每一位作者都希望說服讀者更深入、花更多時間去探討那個主題。為達此一目的,每一章都提齣三個問題,供讀者思索並同其他人討論;此外還介紹三本參考書,讓學生有機會去深入閱讀。但如果你和我一樣讀完整本書,不論是按頁碼次序或跳著讀都無關緊要,你會不會發現你對當代社會工作獲得一個綜觀全景的認識?我希望如此。我想你也會毫不遲疑的同意,這張風景圖不大整齊。而且,它還在你的眼前不斷改變風貌。
話說如此,這本書還是有一定的連續感和共通性。我們寫的是一個關於人類努力的領域,而此領域本身已有百年曆史;其中包括一些相當穩定不變的要素。況且,社會工作幾乎全神貫注於滿足人類需求,這種需求是古往今來人類始終共有的,而且無論走到哪裏都存在。改變人口型態,會增加需求;同樣的,醫療的進步,乃至傢庭結構的變化,都會增加需求。定義和專業術語可能與時俱進;可是與精神疾病、歧視、貧窮及人間暴力相關的經驗,性質始終不變。
《社會工作概論》旨在幫助讀者思索,人類行為在壓力環境中的真實狀況,並瞭解社工人員如何被畀以重任,對之做齣適當的反應。
作者簡介 v
譯者簡介 viii
序言╱Martin Davies 1
導言╱餘漢儀 7
第1篇 社會工作存在的理由 11
1.1 貧窮和社會排斥 ─ Chris Jones 13
1.2 傢庭破裂 ─ Jane Aldgate 29
1.3 兒童虐待 ─ Lorraine Waterhouse 43
1.4 傢庭暴力 ─ Cathy Humphreys 51
1.5 健康不良 ─ Eileen McLeod and Paul Bywaters 59
1.6 風險評估與管理 ─ Deborah Marks 69
1.7 老年的脆弱 ─ Chris Phillipson 79
1.8 精神疾病 ─ Peter Huxley 87
1.9 學習睏難 ─ Tim Booth 97
第2篇 應用知識於實務 105
2.1 結閤理論與實務 ─ David Howe 107
2.2 反歧視實務 ─ Neil Thompson 117
2.3 女性主義理論 ─ Lena Dominelli 129
2.4 任務中心式工作 ─ Peter Marsh 143
2.5 照顧管理 ─ William Horder 153
2.6 風險評估與管理 ─ Hazel Kemshall 165
2.7 福利權實務 ─ Neil Bateman 177
2.8 憤怒管理 ─ David Leadbetter 189
2.9 傢庭治療法 ─ Jan White 197
2.10 團體工作 ─ Allan Brown 209
2.11 認知行為治療法 ─ Tammie Ronen 221
2.12 個人中心式諮商 ─ Brian Thorne 235
2.13 精神分析理論 ─ Jack Nathan 245
第3篇 實務脈絡 257
3.1 兒童暨傢庭社會工作 ─ June Toburn 259
3.2 社會工作與學校 ─ Karen Lyons 277
3.3 社會工作、離婚與傢事法庭─ Adrian L. James 285
3.4 成人社會工作 ─ Alison Petch 293
3.5 醫療保健環境裏的社會工作 ─ Bridget Penhale 311
3.6 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實務─ Roger Manketlow 321
3.7 團體照顧與住宿照顧 ─ Hilary Lawson 331
3.8 社會工作與刑事司法係統:簡史 ─ Gwen Robinson 341
3.9 社會工作與其他專業的閤作 ─ Hugh Barr 351
第 4 篇 社會工作與社會心理架構 361
4.1 社會工作與社會 ─ Viviene E. Cree 363
4.2 社會工作與政治 ─ Mark Drakeford 381
4.3 性彆化社會工作議程 ─ Audery Mullender 393
4.4 文化、族群性與認同 ─ Kwame Owusu-Bempah 401
4.5 傢庭 ─ Graham Allan 413
4.6 性特質與性關性─ Siobhan Lloyd 423
4.7 心理學與社會工作 ─ Brigid Daniel 435
4.8 生命週期:嬰兒期 ─ Gillian Harris 451
4.9 生命週期︰童年─ Gillian Schofield 459
4.10 生命週期:青春期 ─ Martin Herbert 469
4.11 生命週期︰黑化 ─ Lena Robinson 481
4.12 生命週期︰伴侶關係與親職 ─ Janet Walker 487
4.13 生命週期︰晚年老化 ─ Ian Philip 497
第5篇 社會工作的觀點 503
5.1 服務使用者觀點 ─ Suzy Croft and Peter Beresford 505
5.2 身心障礙者運動的觀點 ─ Sally French and John Swain 517
5.3 照顧者觀點 ─ Rose Barton 527
5.4 黑人觀點 ─ Beverley Prevatt Goldstein 535
5.5 研究觀點 ─ Juliet Cheetham 545
5.6 實證派觀點 ─ Geraldine Macdonald 557
5.7 品管觀點 ─ Ian Sinclair 567
5.8 法律觀點 ─ Teresa Munby 577
參考書目 589
人名索引 627
主題索引中英對照錶 639
《社會工作概論》序言
餘漢儀(颱灣大學社會工作學係教授)
有一次和幾位任教大學的社工老師一道閑聊,不知怎地,就聊到社會工作概╱導論這類入門課程的教學心得,大夥竟然異口同聲說,這是最難教好的一門課。原因是除瞭要有能深入淺齣的教學技巧、溢於言錶的專業熱情,來吸引這些未來的專業新兵入門上道外,課程內容該涵蓋些什麼是最傷腦筋的。就像寫書,要學者就個人專精領域發揮不成問題,但要完成一本通論,就非集眾人之力而不可得瞭,藉用本書編者Martin Davies的話:「社會工作包羅萬象,很難找到工整的概念一以貫之!」特彆是社會工作這個行動取嚮的專業,她的內涵隨著當代現實生活的變動而與時推進。本身既充滿理想性格,背負著人道主義的自我期許,卻又無法自外於大環境中科學實證、管理主義的要求;持續掙紮於為弱勢案主請命,或代理社會主流管控之間。一旦投身這個專業,雖然難免睏惑於應然與實然之間的落差,但卻仍然吸引不少「傻子」就此安身立命。
匯整瞭五十幾位當代英國資深學者及實務工作者的五十二篇精闢短文,內容龐雜卻又要能理路分明,的確考驗著編者的能耐。本書共分為五大部份,首篇先交代為什麼要有社會工作?呈現的是現代人無法規避的貧窮、傢庭暴力、老化、及身心健康等生活問題,字裏行間的基進觀點隱然已為本書定調。第二篇強調應用相關理論於實務的重要性,則廣納老乾新枝,由精神分析到照護管理、風險管理、反歧視;探討支撐社工實踐的理解(make sense)為何,應能一掃傳統認為社工不重理論的疑慮。第三篇具體的實務領域探討,則會讓颱灣的讀者歆羨不已,特彆是社工在跨專業團隊中的展望;由英國經驗也可以啓發我們,在精神健康、醫療保健、傢事法庭、及司法犯罪體係,颱灣社工的實踐空間仍然大有可為,有待我們開疆闢土、一展身手。第四篇社工的社會心理架構,除瞭前兩章交待社工在英國發展的社會及政治脈絡(也帶入「權力」這一普世議題),及最後有關生命週期的六章(其中「黑化」一章令人眼睛一亮),更納入性彆化(gendering)、文化╱族群╱認同、及性特質(sexuality),這些一嚮受忽略也不易處理的議題,都有深入獨到的見解。最後一篇可當作是由不同立場╱觀點對社會工作總體檢,也考驗專業的反省能力。當讀到服務使用者經年纍月扮演對服務或研究提供資訊的角色,卻無法涉入任何決策或權力改變,以緻齣現「諮詢疲纍」(consultation fatigue)現象時,稍有良知的社工學界或實務工作者,都難免坐立不安、尷尬的會心一笑吧?
看完這本由英國作者群完成的「社會工作指南」钜作,你會驚訝的發現,和我們迥然不同的社會福利體係,卻也有那麼多的相似議題。特彆是充斥當代社會的個人主義,及彌漫政府決策係統的傢庭主義(familialism),在颱灣可能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再迴頭看颱灣社工專業的處境及所麵對的挑戰,或許也就更能瞭然於心、坦然以對瞭。大凡涉及人類問題及解決之道的討論,難免師齣多門,自然不能期待這是一本意識形態前後完全一緻的書,然而它的基調卻是明確的;大多數章節的作者總嘗試讓你看到外部的結構係統,視角由近拉遠,問題的全貌就容易盡收眼底瞭。而他╱她們也都擅長以剖析的手法來引人入勝,通常也頗具說服力,但也不是沒有爭論的餘地。例如在「憤怒管理」一章中,作者對憤怒的正麵力量一語帶過,未能提及在性侵害倖存者處遇中,可如何藉憤怒的力量來充權受害者,進而形成反暴力的集體行動經驗,殊為可惜。有關生命週期的諸多論述,多多少少也較偏嚮都會區、中産階級傢庭成員的生命經驗,其中「黑化」(nigrescence)一章,雖試著點齣存在少數族群的另類認同發展曆程,但其他生命週期的討論中,跨文化研究的資訊雖有穿插,卻仍嫌引用不足。
本書除瞭流暢傳神的譯筆外,我個人最欣賞作者群處理議題時的平衡手法,除瞭澄清本身的立論(argument)外,對分歧的論點並沒有粉飾太平,誠實的呈現一幅變動的圖像:人類世界問題的復雜及公共資源配置的高度爭議性,而這也正是社工自許為弱勢者倡導,無時無刻不須麵對的張力(tension)。我不確定讀者是否都會同意編者 Martin Davies 在本書導言及編後語中的樂觀,然而能成為本書的讀者,恐怕也真得具備一定的條件。就我看來,是一些心胸開放、樂於接受挑戰的人,當透過閱讀本書,更多理解當代人們的生活處境、及社會工作的內涵時(包括其限製和可能),覺悟到沒有人能置身事外,願意投身成為觸發改變的一分力量—後者就算是我的私心期盼吧!
閱讀這本書的體驗,就像是和一位學識淵博、思維敏銳的學者進行瞭一場深入的對話。作者的語言風格嚴謹而不失生動,在處理一些復雜的社會理論時,能夠用清晰的邏輯和恰當的比喻將其闡釋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社會工作倫理的探討,這不僅僅是關於規則和條文的解釋,更是對社會工作者內心道德準則和價值取嚮的深刻反思。書中提齣的“助人自助”的理念,貫穿始終,這是一種充滿智慧和力量的指導原則,它讓我們看到,真正的幫助不是替代,而是激發和支持。在閱讀過程中,我反復思考書中關於“社會病的診斷與治療”的觀點,它提供瞭一個看待社會問題的新視角,讓我們不僅僅看到錶麵的癥狀,更能深入探究其潛藏的病因。對我而言,這本書在職業發展上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它幫助我厘清瞭社會工作的核心價值,也為我應對實際工作中的挑戰提供瞭理論上的支撐和方法上的啓示。
评分這本書讓我對社會工作這個領域産生瞭全新的認識。我之前總覺得社會工作離我比較遙遠,以為是專業人士的領域。但讀完這本書,我發現,社會工作的理念和原則,其實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作者以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那些宏大的社會議題,拆解成一個個可感可知的小切麵,讓我們看到,無論是社區裏的鄰裏互助,還是對弱勢群體的關懷,都是社會工作實踐的體現。書中關於“倡導”的部分,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為某個群體發聲,更是推動社會政策的改變,去解決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我喜歡作者在描述案例時,那種對個體生命故事的尊重和細膩的筆觸,讓我們看到瞭那些被社會忽視的人們,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努力與堅持。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瞭“同理心”在人際交往和社會服務中的重要性,也讓我對如何成為一個更有責任感、更有行動力的公民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每章節的邏輯遞進清晰,仿佛是在搭建一座知識的殿樓,讓我們一步步攀升,對整個社會工作的體係有瞭更全麵、更係統的認識。我特彆贊賞作者在理論闡述與現實案例之間的平衡處理,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支撐,又有生動鮮活的案例作為佐證,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概念變得易於理解和吸收。比如,在講解某個社會工作方法時,作者會先詳細介紹其理論淵源和核心原則,然後立即引用一個實際工作中的案例,分析該方法是如何在該情境下應用的,以及最終取得瞭怎樣的效果。這種“理論+實踐”的模式,讓我在閱讀時既能理解“是什麼”,又能明白“怎麼做”,大大增強瞭學習的有效性。而且,書中對不同社會工作領域,如兒童福利、老年服務、精神健康等,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讓我看到瞭社會工作的廣闊視野和多元應用。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討論服務使用者權益時,始終強調賦權和參與的重要性,這是一種非常人性化的視角,也是我一直以來所認同的。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沉浸式”的學習。作者仿佛是我的私人導師,耐心地引導我一步步探索社會工作的世界。我喜歡書中提齣的“係統性思維”的視角,它讓我認識到,社會問題往往是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的,單一的解決方案很難奏效。在分析具體案例時,作者會從多個角度剖析問題,比如從個體層麵、傢庭層麵、社區層麵,甚至社會經濟文化層麵,都進行瞭細緻的考量。這種全麵的分析方法,讓我受益匪淺。而且,書中對於社會工作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演變,以及不同國傢和地區的社會工作模式的比較,也為我提供瞭廣闊的視野。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反思性實踐”的強調,它鼓勵社會工作者不斷審視自己的工作,從中學習和成長。這本書不僅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種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我能夠以更成熟、更專業的心態去麵對未來的挑戰。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娓娓道來,將那些沉甸甸的社會議題,用一種既有深度又不失溫情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麵前。讀第一章的時候,我就被深深吸引住瞭,那種對社會問題根源的探究,不是簡單地羅列現象,而是深入到曆史、經濟、文化等多重維度,去理解一個現象是如何形成,又如何影響著個體和社會。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比如在探討貧睏問題時,沒有停留在冰冷的數字上,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讓我們看到瞭貧睏背後個體命運的掙紮與無奈,也讓我們看到瞭社會結構性問題的存在。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幫助”這個詞的意義,不再是簡單的施捨,而是對個體尊嚴的尊重,對社會公平的追求。我尤其喜歡其中對社會公正的論述,它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體現在每一個被邊緣化群體能否獲得平等的機會,能否享有應有的權利。書中關於社會互助和社區建設的部分,也給我帶來瞭很多啓發,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為構建一個更溫暖、更包容的社會貢獻一份力量。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理論著作,它更像是一份行動指南,激發我們去思考,去行動,去成為一個更積極的社會參與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