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思想和儒學》收集瞭中國當代著名學著金觀濤、劉青峰自1988年至1996年發錶的十六篇論文,主題是討論中國共産黨文化與儒傢大傳統的聯係。
今年正值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四十周年,文革研究者終於發現:如果不理解毛澤東思想的深層結構和展開方式,是不可能認識文化大革命的。今天,在文革一代尚未進入曆史時,已有不少人,甚至是學者,開始唱文革贊歌瞭。金觀濤與劉青?在年輕時代經曆瞭文革,直至今日,兩人學術研究的問題意識大多源於對文革的思考。因此,本書對今天文革思想研究者或許會有啓發。
今年正值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四十周年,文革研究者終於發現:如果不理解毛澤東思想的深層結構和展開方式,是不可能認識文化大革命的。今天,在文革一代尚未進入曆史時,已有不少人,甚至是學者,開始唱文革贊歌瞭。我們在年輕時代經曆瞭文革,可以說,直至今日,我們學術研究的問題意識大多源於對文革的思考。因此,本書對今天文革思想研究者或許會有啓發。
這本文集所收論文,大多是採用韋伯所說的「理解方法」去研究中國共産黨文化特彆是毛澤東思想,即力圖抽齣其理念型(ideal type),並將其和儒學理念型比較,以揭示兩者在深層思維模式上的同構。
《毛澤東思想和儒學》內文精摘:
百年來中國民族主義的類型及演變
我創造、我破壞。──普魯東
一民族主義的迷思
在中國現代史上,沒有一種精神産生過如同民族主義那樣的動員力量。但是,也沒有一種情緒有如它那麼互相矛盾、難以駕馭和變幻無常。一九○一年,章太炎從颱灣、日本遊學歸來,受到他的老師俞樾的怒斥。在俞樾這樣的正統儒者看來,一個中國的知識分子離開父母之邦就學於外夷是有違民族尊嚴的。而章太炎卻沒有接受老師的批評。他指齣滿清纔是異族,排滿乃是春鞦大義所在;相反,西方和日本倒是為瞭達到排滿可以藉用的力量。俞樾和章太炎互相責難的根據均齣自於民族主義。
事實上,類似的衝突幾乎貫穿中國近現代史一切重大事變之中。晚清以正直儒生為主的清議派把洋務運動看作崇洋媚外是齣於民族主義,辛亥革命中推翻清王朝的主要動員口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也是民族主義。隻是清王朝從民族主義支持對象變成反對目標。一九二○年代後期,推翻清王朝的地方紳士和軍人自身已變成民族主義革命掃蕩的對象,他們被認為是帝國主義的代理人。但就在軍閥被打倒後,發動北伐的國共兩黨立即開始瞭新的民族主義式的指摘。南京國民政府認為共産黨依靠蘇俄有違於民族大義,而共産黨則在一九四九年後稱國民黨為美帝國主義的走狗。
中國民族主義的反對對象在半個世紀中是這樣反覆無常,很容易使得缺乏體驗的人懷疑它沒有固定的內容,隻是一種「成則王,敗則寇」的政治鬥爭標簽。例如白魯恂(Lucian Pye)就認為,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沒有美國民族主義那種以憲法、國旗等為符號的明確固定內容,因而是空洞的。但是白魯恂卻不能解釋,為何一種空洞的可以加以任何解釋的民族主義會成為普遍的動員力量。本文企圖解剖中國民族主義不同於西方民族主義的特有結構,它和中國社會佔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存在著內在關聯。民族主義在一個世紀中內容的變化,並不斷把它所依託的社會力量變為反對目標,正是中國社會意識形態變遷符閤邏輯的結果。
作者簡介
金觀濤,1947年生,197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係,曾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研究。為大陸四大思想傢之一。
劉青峰,1969年北京大學中文係畢業。與金觀濤為夫妻,亦為學術研究搭檔。
兩人為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曾閤作和分彆齣版《興盛與危機》、《問題與方法集》、《我的哲學探索》、《新十日談》等有關曆史、哲學及文化研究著述十餘種。其中,研究傳統中國社會宏觀結構的《興盛與危機》被公認為是他們的代錶作。
一九九六年我們編完這本論文集並為它寫導言時,深深感到思想史研究者的孤獨。
當時,毛澤東去世二十年,中國早已進入一個與毛時代全然不同的全民熱衷於市場經濟的新時期,很少有人對研究毛澤東思想感興趣。
這本編好的文集一擱就是十年。去年到颱灣講學,學界友人問起毛澤東思想的結構以及它和中國文化大傳統究竟有何關聯。我們想找自己十幾年前發錶的有關論文時,這纔發現有些零散的文章竟很難找到瞭。這時,我們把這本打包十年、壓在櫃底的論文集又拿瞭齣來,或許它的齣版是有意義的。
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受益匪淺。作者的敘述風格大氣而細膩,既有宏觀的曆史視野,又不乏微觀的細節考證。他對於毛澤東思想與儒學之間關係的闡釋,絕非簡單的概念堆砌,而是通過深入淺齣的語言,將復雜的理論和曆史事件娓娓道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辯證法”的討論,作者將毛澤東在革命實踐中對矛盾的深刻理解,與儒傢哲學中“物極必反”、“禍福相依”等樸素辯證思想進行對比,揭示瞭中國傳統哲學對毛澤東思想産生的潛在影響。同時,作者也清晰地指齣瞭兩者之間的根本性區彆,例如在價值觀、階級立場、以及最終目標上的差異。這種既肯定聯係,又強調區彆的論述方式,使得全書的觀點更加客觀和全麵。這本書不僅讓我對毛澤東思想有瞭更深入的理解,也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新的認識,它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細細體味的重要著作。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厚重的紙張散發著油墨的清香,讓人一看便知其分量。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所籠罩。作者並沒有急於拋齣宏大的理論,而是從毛澤東青年時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初步接觸和思考講起。這段早期經曆,對於理解他日後思想的形成至關重要。書中細緻地梳理瞭毛澤東在學生時代閱讀的古籍,以及他早年文章中流露齣的對孔孟之道的初步理解和批判。這部分內容十分詳實,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和文獻,仿佛帶領我迴到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親眼見證一位偉大的思想傢是如何在中華文化的沃土中孕育思想的種子。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毛澤東對儒傢思想的態度時,那種抽絲剝繭般的細緻。他並沒有簡單地將毛澤東視為全盤否定儒學的革命者,而是深入挖掘瞭毛澤東在批判中保留、在繼承中發展的復雜過程。讀到這裏,我仿佛看到瞭一個活生生的毛澤東,他並非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教條主義者,而是一個深刻體察民情、不斷反思求索的思想巨人。書中對於毛澤東早期著作的解讀,充滿瞭新意,讓我對毛澤東思想的起源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
评分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焦點轉嚮瞭毛澤東思想的核心內容,特彆是其中蘊含的辯證唯物主義與中國傳統哲學之間的內在聯係。作者並非生硬地將二者並列,而是巧妙地運用比較和對照的手法,揭示瞭毛澤東是如何將馬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閤,並在這一過程中,對中國傳統哲學,尤其是儒傢思想中的某些精華,進行瞭創造性的轉化和升華。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分析毛澤東在處理國內外各種復雜矛盾時所運用的辯證思維,巧妙地將其與儒傢“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等思想中的辯證智慧相聯係。這種聯係並非牽強附會,而是建立在對二者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書中對於“實事求是”原則的解讀,更是將毛澤東的革命實踐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倡導的“知行閤一”、“格物緻知”等哲學觀念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我仿佛看到瞭一個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發展思想的毛澤東,他的思想體係並非憑空産生,而是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這種宏大的敘事視角,以及對細節的精準把握,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啓發,在於它打破瞭我以往對“毛澤東思想”和“儒學”二元對立的簡單認知。作者通過大量的例證和細緻的邏輯分析,證明瞭兩者之間存在著復雜而深刻的內在聯係。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集體主義”的探討感到興趣。毛澤東思想中的集體主義精神,在某些方麵與儒傢文化所強調的“傢國情懷”、“剋己奉公”有著異麯同工之妙,但其齣發點和目的卻有著本質的區彆。作者通過對兩者在不同曆史背景下的錶現進行比較,深刻地揭示瞭毛澤東思想的獨特性和創造性。他並非全盤照搬儒傢的思想,而是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將其融入到中國革命的實踐中,形成瞭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讀到這裏,我仿佛看到瞭一個在曆史洪流中,不斷與傳統對話、與時代碰撞的思想傢,他的智慧之光,穿越時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评分閱讀過程中,我越來越感受到作者在剖析毛澤東思想與儒學關係時的嚴謹和深入。書中並非僅僅停留在概念的層麵,而是通過大量具體的曆史事件和毛澤東的論述,來印證他的觀點。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毛澤東在不同曆史時期,對儒傢思想態度的演變的分析。從早期的批判,到革命戰爭時期的靈活運用,再到建國後的某種程度上的反思,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 nuanced 的解讀。書中詳細闡述瞭毛澤東如何藉鑒儒傢思想中的某些積極成分,例如對人民的關懷、對社會秩序的重視,以及某種程度上的集體主義精神,來豐富和發展自己的思想體係。同時,作者也毫不避諱地指齣毛澤東在批判儒傢思想時所持的堅決立場,以及兩者之間存在的根本性差異。這種客觀、平衡的論述,讓我對毛澤東思想的復雜性和多麵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標簽,而是一個不斷發展、自我革新的思想體係,其中既有激進的革命性,也蘊含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