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成為世界的工廠?還是將成為世界的市場?
年平均經濟成長率百分之八至九、五十萬傢外商投資企業、每年外商投資額五百億美元……十三億人口的中國以過去二十年間的高度成長為基礎,蓄勢待發地崛起於世界的中心。麵對著懷抱「立足中國、為瞭中國、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之野心的巨大中國,我們該如何準備?
《十年後的中國》對正計畫進入或已經進入中國的企業CEO及實務者來說,是一本珍貴的未來策略指南。本書作者樸漢真在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Kotra)上海貿易辦事處次長,是一位在中國經濟理論及實務上深受肯定且能力卓越的專傢,也是韓國企業界數一數二的「中國通」。不同於一般著重於「中國對我們是威脅或是機會」預測和探討,而幾乎不曾謹慎思考過未來中國經濟將會變成什麼樣貌,以及企業為瞭能在中國生存下去、該預備什麼等等的書籍,本書以正在變化或有變化跡象的明顯徵候為根基,以描繪中國經濟各領域精密地圖的心態,從客觀角度透視中國未來的樣貌,而且更進一步具體而詳細地一一指齣企業、個人及群體該如何計劃生存策略。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從韓國人如何看待中國的崛起,我們或可對身旁經濟巨獸有多一份的瞭解!本書中沒有如章傢敦《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或日本的中國專傢宮崎正弘《人民幣大崩潰》等悲觀論,但也並不是一味的樂觀。拋開對中國的過度期待及毫無根據的危機感纔是本書的主要意圖,重要的是拋棄成見而接受其真正的原貌。有智慧的人處於危機,也會找到其中隱藏的機會。如果能夠擺脫對中國的二分法式黑白論,將可消除模糊不清的期待以及毫無根據的危機感,由此自然顯現齣中國的真實麵目。中國,不是威脅也不是機會,善用即為良藥,誤用即為毒藥。從這個觀點來說,本書既是為瞭預測十年後中國,同時也是為瞭從正確的角度來觀察現代中國而寫成的。如今中國不隻是企業界的活動舞颱,也已經成為全體國人的共同關心對象,由此觀點來看,對一般讀者而言,本書也是一本正確掌握中國現在與未來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樸漢真
Kotra中國總部(上海貿易辦事處)次長,曾服務於香港貿易辦事處中國組。目前派駐上海,總管中國資訊調查工作,同時擔任財政經濟部中國專傢論壇委員。個人專業領域為:中國宏觀經濟動嚮、中國國內跨國企業管理、投資中國等。曾發錶一百多篇中國經濟報告書,以及三百五十次以上的演講,在韓國企業界是數一數二的理論和實務兼具的「中國通」。
畢業於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係,研究所專攻中國政治經濟學。曆任空軍士官學校中文教授,目前在上海復旦大學攻讀企業管理博士課程。著有《中國事業Q&A 88》、《樸漢鎮的中國聚焦》、《中國流通市場攻略法》等。譯有《分析投資中國與閤作企業關係法》等。
Kotra(Korea Trade-Investment Promotion Agency)
Kotra是一九六二年時為瞭開拓韓國海外市場及貿易發展而設立的政府投資機構。自一九九八年起,為瞭活絡韓國的貿易與投資,而積極推動吸引外商投資。目前在全世界七十四個國傢設立八處「地區總部」及一百○五處「海外貿易辦事處」,韓國國內共設有十三處貿易辦事處。而在中國,除瞭上海的「中國地區總部」,還在十個都市設立貿易辦事處。(www.kotra.or.kr)
這本書《十年後的中國》聽起來就像是一份關於未來的“功課錶”,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交齣的是一份怎樣的答捲。對我而言,一個關鍵的衡量標準是,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些關於中國如何處理復雜社會問題的深刻見解。比如,麵對人口結構的變化,例如老齡化問題,中國會有哪些創新的應對策略?在社會治理方麵,是否會發展齣更有效、更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在文化交流方麵,中國如何與世界其他國傢,特彆是與我們颱灣,建立更具建設性和互利的夥伴關係?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停留在對未來景象的描繪,更能觸及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論,以及它背後所蘊含的價值觀和理念。如果作者能結閤一些現實的案例,分析其發展脈絡和潛在的社會影響,那將是非常具有啓發性的。
评分《十年後的中國》這個書名,讓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一些關於科技、創新以及生活方式的畫麵。我希望這本書能描繪齣十年後中國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前沿領域的最新發展,以及這些技術如何深刻地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比如智能傢居的普及、交通方式的革新、醫療健康的智能化等等。同時,我也好奇在這種科技浪潮的推動下,中國社會的文化形態會發生怎樣的演變。傳統的文化是否會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創新,或者又會被新的文化形式所取代?人們的休閑娛樂方式,例如虛擬現實、沉浸式體驗等,又會帶來怎樣的改變?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呈現齣一種充滿活力和想象力的未來圖景,讓我們感受到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無限可能。
评分對於《十年後的中國》這本書,我比較關心的是它能否提供一些不同於主流媒體的觀察視角。我們長期以來接收到的關於大陸的信息,很多時候都被某種預設的框架所限製,或者過於強調某些方麵,而忽略瞭其他同樣重要的麵嚮。我希望這本書能展現齣中國社會更復雜、更真實的肌理。比如,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貧富差距、社會公平等挑戰是否得到瞭有效的應對?科技進步在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是否也帶來瞭新的睏擾,例如數據隱私、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尤其是在意識形態層麵,十年後中國的社會思潮會有怎樣的演變?人們的價值觀、信仰體係會發生哪些變化?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甚至是引述一些鮮為人知的研究數據,我想這將大大提升它的價值,也更能引起我這樣尋求深度瞭解的讀者的共鳴。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十年後的中國》,光是這個名字就夠讓人浮想聯翩瞭。颱灣讀者看大陸的變化,總有一種近在眼前又遙不可及的復雜情緒。我一直很好奇,在政治、經濟、社會各個層麵,十年後中國會朝著哪個方嚮走?它和我們颱灣的未來又會産生怎樣的交集?這不單單是一個地理上的鄰居,更是文化、曆史,乃至地緣政治上的緊密聯係,使得我們無法不關注。我想,作者如果能深入探討那些最細微之處,比如普通人的生活狀態,他們的希望、憂慮,他們對未來生活的具體憧憬,會比宏大的敘事更加觸動人心。畢竟,國傢的發展終究是人民的生活。如果書中能捕捉到這種時代洪流下個體命運的變遷,甚至可以寫到人們的穿著、飲食、娛樂方式,甚至是社交媒體上湧現的新詞匯、新風潮,那將是非常生動和有力的。我期待看到作者對這些細節的細膩描繪,因為正是這些微小的變遷,匯聚成瞭曆史的洪流。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十年後的中國》,讓我立刻想到的是一種預言式的探討,又或者是基於當下趨勢的一種推演。我個人非常希望看到作者能以一種比較樂觀且充滿建設性的態度來描繪未來。畢竟,我們與對岸的人民同文同種,我們都希望看到一個繁榮、穩定、進步的中國。在經濟方麵,我很好奇中國是否能繼續保持增長的動力,在高科技領域能否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成為全球的引領者。在社會文化方麵,我們期望看到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的社會,藝術、文學、思想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和繁榮,人們的生活品質得到顯著提升。當然,我也希望作者能在書中探討一些關於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議題,以及中國在國際舞颱上扮演的角色會有怎樣的變化,是否能成為一個更加負責任、更有影響力的全球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