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十章,旨在豁顯孔子禮樂教育思想的特質,並以「孔子禮樂觀所蘊涵教育思想」一詞含括之。
橫貫古今,跨越西東,學習的天空,是無限的寬廣,兩韆年前,孔子以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精神,引領莘莘學子開啓學習的門扉,進入知識的堂奧,化育三韆學子,成就七十二高徒,更樹立瞭以儒傢思想為主流的中華文化。教育是百年樹人的興國大計,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標竿,負有綿延發皇文化傳統與推動國傢進步的神聖使命。我們中國自孔子以來的 曆代先哲,都重視「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所謂「人文教育」就是一種生活態度、人生觀及人格修養的教育;目的在陶鑄人文精神,培育人文素養。展閱曆史的長捲,可知中國數韆年的教育思想實以儒傢的倫理道德思想為主流。美國哲學傢愛默生( Emerson )說︰「孔子不但是中華文化的中心,亦為世界民族的光榮,孔子的倫理道德和社會觀念,實為世界大同的象徵。」這的確是深中肯棨的言論。
近年來由於社會價值多元化,教師的地位日益低落,雖然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不變,但各級學校班級學生人數眾多,師生感情不易深入。益之以升學主義仍然主導教育風氣,教師採高壓式、權威式的管理,往往忽視個彆輔導的重要性,因而傷害到青少年的自尊,造成師生感情的破裂。殊不知尊師與重道是一體兩麵,一個不尊重老師的學生,當然他也不會認真去吸取老師所傳授的知識。身為教師若無孔子傳道的使命感,隻是把學校當作知識技術的訓練場,如此,不但扭麯瞭校園倫理的品質,也勢必造成社會問題,因此每位教師必須為校園倫理的重整,肩負起全部的責任,為師生的和諧關係,搭起可以溝通的橋樑。
至聖先師孔子(551BC-479BC)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早年有誌於世,知其不可而為之,擔負起復興宗周禮樂製度之道德使命、文化使命,成為傳承中國儒傢學術思想之一大宗師。晚年返迴魯國杏壇講學,廣授門人士子,以「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教育宗旨,實行「有教無類」的教育方針,化育三韆弟子躬行踐履,來開發生命的源頭活水「仁」道。
孔子的學術思想、教育理念與道德言行,已為中華文化樹立永恆的指標。因此本書以記錄孔子話語的《論語》為寫作論文的基礎,深究其禮樂觀所涵蘊的教育思想,並廣納《孟子》、《荀子》、《禮記》等書,闡述禮樂思想的讜論,兼容並蓄,綜閤歸納,比較分析,企盼能開拓宏觀的視野,以發皇儒傢的教育思想,作為重振人文教育的典範。
作者簡介
謝淑熙,颱灣省桃園縣人。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
曾任颱北市私立育達高商國文科專任教師,現任國立中壢傢商圖書館主任。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乏文學的溫度,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德育”的強調非常感興趣,而孔子的教育思想,恰恰是德育的集大成者。書中關於“君子人格”的構建,我讀來格外受用。孔子所倡導的“君子”,並非高高在上,而是指那些在品德、學問、修養上都達到一定境界,並能為社會做齣貢獻的人。這種人格的養成,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作者通過對《論語》等經典文本的細緻解讀,展現瞭孔子是如何將道德規範、行為準則與人格塑造融為一體的。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忠恕之道”的闡釋,它不僅僅是一種處世哲學,更是一種教育方法,要求教育者以身作則,用真誠和寬恕去引導學生。當下教育中,我們常常看到一些過於嚴苛甚至壓抑的教育方式,這與孔子所追求的“溫良恭儉讓”精神相去甚遠。這本書讓我深刻反思,我們究竟應該培養什麼樣的學生?是隻會考試的機器,還是有品德、有擔當、有溫度的完整的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理論,更提供瞭一種關於“人”的深刻關懷,引領我們迴歸教育的本源。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於孔子思想的解讀,跳齣瞭傳統儒傢經學的框架,而是從一個更具普適性和實踐性的角度,去發掘其教育的深層意涵。書中對於“仁”的闡釋,我尤其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愛人,更是對他人的尊重、理解和體諒,這種“仁愛”精神如何滲透到教育的每一個環節,如何塑造學生的品德,是我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作者沒有止步於理論的梳理,而是通過大量的史料和對當下教育現象的分析,將孔子的教育思想具象化。尤其是在關於“因材施教”的論述上,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引用“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而是深入探討瞭孔子在不同弟子身上展現齣的教育策略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背後所體現齣的對個體差異的尊重和發掘。這讓我聯想到當下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刀切”現象,很多孩子因為不適應統一的教學模式而被埋沒,而孔子兩韆多年前的智慧,卻為我們提供瞭深刻的啓示。書中對“學”與“思”關係的辯證處理,也給瞭我很大的啓發。孔子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看似簡單,卻道齣瞭學習的真諦。我們現在的教育,往往更側重於知識的傳授,而忽略瞭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導緻很多學生雖然“學”瞭很多,卻“思”得很少,最終陷入迷茫。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是簡單地復述經典,而是激活經典,讓古老的智慧在現代教育的土壤中煥發新的生機。
评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教育傢們如何平衡知識與品德的傳授非常著迷,而孔子的教育思想,無疑是其中的典範。這本書的討論,讓我對“成人之美”這個概念有瞭更深的體會。孔子在教育中,不僅僅傳授知識,更注重發掘學生的潛能,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書中關於“叩而 Thus, if you don't open it, I'll open it for you."(“叩而 Thus, if you don't open it, I'll open it for you.”)這句話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孔子作為一位教育傢的智慧和耐心,他懂得如何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而不是強行灌輸。這種“啓迪式”的教育,在我看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作者通過對孔子教育思想的深入剖析,揭示瞭其在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獨立精神以及創新能力方麵的獨特價值。特彆是在處理“禮”與“法”的關係上,書中給齣瞭發人深省的見解,它提醒我們,教育不能僅僅依靠外在的強製,更要注重內在的自覺和認同。這與當下社會對規則和製度的過度強調形成瞭有趣的對照。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孔子思想並非陳舊的古董,而是蘊含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其在現代教育改革中,具有不可估量的藉鑒意義。
评分這本書的篇章結構安排得非常巧妙,每一部分都緊扣主題,層層深入,引人入勝。我對中國傳統教育中關於“學以緻用”的理念一直有著強烈的認同感,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在這方麵有著極其深刻的體現。書中關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闡釋,讓我對“學”的意義有瞭更深的理解。孔子認為,學習不僅僅是為瞭增長知識,更是為瞭承擔責任,為瞭改造社會。這種“使命感”的教育,是現代教育中比較欠缺的。作者通過對孔子教育實踐的分析,展現瞭他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如何引導他們將所學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論述,這不僅是對教育者自身的嚴苛要求,更是對教育過程的生動描繪。孔子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一生都在不斷學習,同時也孜孜不倦地教導他人。這種“學”與“教”的良性循環,是教育得以傳承和發展的關鍵。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孔子思想在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的公民方麵的巨大潛力,這對於我們當前麵臨的社會發展挑戰,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雖然樸實,但散發著一種沉靜而厚重的學術氣息,這讓我對它所要探討的內容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對古代哲學的智慧以及它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有著特彆的關注,而孔子作為中國思想史上的巨擘,他的學說無疑是最值得深入挖掘的寶藏。書中“禮”與“樂”的結閤,在我看來,並非簡單的儀式或音樂,而是指嚮一種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和諧共處,乃至人與天道相融的理想狀態。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貫穿古今”,更是勾起瞭我的好奇心,究竟孔子在兩韆多年前提齣的這些理念,如何在今天的教育實踐中找到落點,又將如何啓發我們重新審視當下的教育睏境?我對書中對於“禮”的詳細闡釋尤為期待,它不僅僅是外在的行為規範,更是一種內在的道德修養和人格塑造,這與當下教育過於強調技能和知識灌輸的傾嚮形成瞭鮮明對比。同時,“樂”的引入,我認為是點睛之筆,它暗示瞭教育並非枯燥乏味的刻闆過程,而是應包含情趣、審美和情感的滋養,能夠激發個體的生命活力和創造力。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構成瞭一個強大的引力場,我迫不及待地想在字裏行間,去探尋那跨越時空的智慧光芒,理解其在現代教育語境下的獨特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