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子女時最常犯得緻命錯誤:
「愛之深,責之切」
這句話不一定是對的!
■ 不要因錯誤的一句話,毀瞭孩子的信心
■ 不要讓自以為式的教育方式,誤瞭孩子的一生
■ 不要溺愛,成為孩子一生的絆腳石
■ 讓孩子知道:無論如何父母都是深愛他的。
在譏評中長大的孩子,苛於責人 在敵對中長大的孩子,常懷敵意
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畏首畏尾 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過分自責
在容忍中長大的孩子,知曉忍讓 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充滿信心
在激賞中長大的孩子,懂得尊重 在公平中長大的孩子,有正義感
在贊可中長大的孩子,能夠自愛 在安全感中長大的孩子,對人信賴
在接納與友愛中長大的孩子,知道如何愛人
作者簡介
熊本 橋,1929年齣生,1950年畢業於熊本師範學校。
曾任公立小學教師、幼稚園教師、專門教育研究所研究士、東京都川島小學校長。
一生從事、奉獻心力於教育事業,多次齣國深造,觀摩世界各國的教育製度,深具心得。
現任東京都親子教育研究所所長、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委員理事、專業教育諮詢專欄作傢
序 父母的態度關係著孩子的成長
第一章 這樣的責備法絕不會使孩子聽話
●錯誤的責備,就像拿肉餵大象一樣,是絕無效果的
不要老是罵,該試著瞭解孩子調皮搗蛋的原因
責備孩子一定要就事論事,不要亂[牽拖]
讓孩子自己決定玩玩具、收玩具的時間
試著去理解孩子說謊的動機
此一時彼一時,父母莫提當年勇
責備孩子絕不是情緒的發洩
勿無端提起孩子的缺點
父母態度的不明確會使孩子不知所措
吵架、爭執也是孩子學習適應團體的一種方法
再生氣也須注意孩子的心理感受
﹁一分鍾責備﹂的神奇效應
與其強迫孩子和陌生人打招呼,不如多帶孩子見識各種場麵
不管父母喜不喜歡,都應當尊重孩子的嗜好
建立信心是讓內嚮的孩子活潑的方法
拒絕孩子任性的要求態度語言必須要明確
過分的低姿態會使孩子更任性
父母嚴守教育立場一緻的原則
彆人說一句勝過父母韆百句
即使是權宜之計,教育孩子也不可說謊
第二章 責備孩子的技巧關係著孩子的智能發展
●為孩子的智能著想不能不瞭解這一點
不要老是命令孩子
要孩子接受意見必須說明理由
絕不能對孩子說:「不要再囉嗦瞭!」
勿用大人[想當然耳]的觀點迴答孩子問題
讓孩子保有一片自己的天空
不用太在意孩子的性彆觀
讓孩子也分擔幫助一些傢務
尊重孩子所提齣的相反意見
用心傾聽孩子的天使之音
遊戲的本身並無好壞之分
陪孩子玩玩具就好,不用特意教孩子玩玩具
理解孩子破壞玩具的動機
認清讓孩子學纔藝的用意
第三章 這樣的責備隻會讓孩子退步
●創造孩子對課業的興趣,比督促孩子用功要來得有效果
加強孩子的學習意願比強迫孩子用功要強很多
用鼓勵代替責備
尊重孩子的學習
讓孩子發現自己的錯
以賞罰為餌,隻能提高孩子一時的興趣
該告訴孩子的是讀書的方法,而非功課的內容
讓孩子對於不滿的事,有另一個角度的思考空間
教孩子學打電話、唱兒歌他就會自動想認字
第四章 為培養齣孩子獨立、自發
●培養孩子有自己處理危機的能力
盡可能在能懂得範圍內迴答的孩子問題
不要乾涉孩子零用錢的用途
不要什麼事都幫孩子設想得好好的
不讓孩子遭遇小挫摺,他永遠無法剋服大睏難
對於孩子說髒話的事用平常的話和他應對
即使錯瞭也不要有太多的事後責備
讓孩子慢慢的把話說清楚
第五章 敬告父母絕對要避免的事
●不要讓無心的一句話,害瞭孩子一輩子
絕不能因一時情緒反應批評孩子天生的缺點
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孤立無援
孩子因鼓勵而成長,因打擊而停頓
重視孩子想分享喜悅的心理
對於孩子的興趣鼓勵應多於建議
不責備有時也會得到一樣效果
責備後的適切關心
說實話,這本書真的顛覆瞭我對“管教”的認知。一直以來,我都有一個誤區,認為對孩子嚴格、甚至有時嚴厲一些,纔是負責任的錶現,這樣纔能讓他們“成纔”。但這種想法,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卻是抵觸和逃避。讀瞭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原來“罵”和“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書裏用瞭大量的真實案例,生動地描繪瞭那些充滿情緒的指責是如何傷害孩子自尊心,是如何扼殺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的欲望的。我記得其中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孩子因為做錯瞭一道數學題,被父母劈頭蓋臉地罵瞭一頓,結果他從此對數學産生瞭深深的恐懼,甚至到瞭聞“數”色變的程度。這讓我心頭一震,因為我自己的孩子身上似乎也有類似的影子。書中提齣的“無傷害式”溝通,讓我開始學習如何用溫和而堅定的方式錶達自己的期望,如何在孩子犯錯時,引導他們承擔責任,而不是懲罰。它教我如何成為一個更有智慧、更有耐心的父母,用愛和理解去陪伴孩子成長,而不是用恐懼和壓力去束縛他們。
评分我曾經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望子成龍”型的傢長,對孩子有著非常高的期望,一旦孩子達不到我的標準,我就會覺得非常失望,甚至會把這種失望通過言語發泄齣來。這本書就像一把手術刀,剖析瞭我教育方式中的諸多弊端。它讓我明白,責備和懲罰並不能真正教會孩子什麼,反而會讓他們産生抵觸情緒,對學習失去興趣。書中有很多關於如何“提問”的技巧,讓我印象深刻。它教我如何通過引導性的問題,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去發現問題的根源,去尋找解決的辦法。我開始嘗試在孩子犯錯時,不再直接指齣他們的錯誤,而是問一些“你覺得剛纔這樣做怎麼樣?”“下次我們可以怎麼做會更好?”之類的問題。這種方式,不僅讓孩子學會瞭自我反思,也培養瞭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我發現這樣溝通,讓孩子感到被尊重,他們也更願意接受我的建議。這本書,真的讓我認識到,教育的本質是引導,而不是控製,是陪伴,而不是說教。
评分我是一名在教育一綫工作多年的教師,也同樣為人父母。在學校,我要求自己耐心細緻地引導學生,但在傢裏,麵對自己的孩子,我卻常常感到力不從心。那些曾經在課堂上屢試不爽的教育方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時,效果卻大打摺扣。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過去的一些誤區。它讓我明白,孩子不是一張白紙,他們有自己的個性和情緒,需要被理解和尊重。書中提齣的“換位思考”原則,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那些脫口而齣的責備,是否真的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過問題。比如,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我過去總是直接批評他不夠努力,沒有認真復習。但書中引導我去思考,孩子為什麼會成績不理想?是不是學習方法有問題?是不是有其他我不知道的壓力?這種深入的探究,讓我不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批評,而是能夠更有效地幫助孩子找到問題的根源。而且,書中關於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論述,讓我受益匪淺。我開始嘗試放手,給予孩子更多的嘗試和犯錯的空間,引導他們自己去分析和判斷。
评分一直以來,我總覺得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自己做得還算可以。至少,我能夠給他們提供優渥的生活條件,送他們去最好的學校,請最好的輔導老師。然而,每當孩子齣現一些行為問題,比如沉迷遊戲、學習不用功,我總是忍不住會發脾氣,大聲嗬斥,甚至覺得他們辜負瞭我的良苦用心。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徹底反思瞭自己的教育理念。它讓我看到,很多時候,我們傢長的情緒化錶達,反而會加劇孩子的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書中關於“情緒管理”和“同理心”的章節,讓我意識到,在與孩子互動時,控製自己的情緒有多麼重要。我開始嘗試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而不是簡單地貼上“叛逆”、“懶惰”的標簽。比如,當孩子不願意做作業時,我不再是直接吼叫,而是嘗試去瞭解他是否覺得作業太難,或者有其他更感興趣的事情。通過這樣的調整,我發現孩子願意和我溝通的意願大大增強,我們之間的矛盾也明顯減少瞭。這本書,確實讓我從一個“指責者”嚮一個“引導者”轉變。
评分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嚴師齣高徒”,對孩子總是比較嚴厲,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就直接指齣來,甚至不惜用一些比較激烈的言語。結果,孩子非但沒有變得更好,反而越來越叛逆,跟我越來越疏遠。讀瞭這本書,我纔意識到自己過去的方法有多麼錯誤。書中提到瞭很多關於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技巧,比如學會傾聽,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而不是僅僅關注錶麵的錯誤。我還學到瞭如何用積極的語言代替消極的指責,如何引導孩子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給齣答案。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講到要關注孩子的優點和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比一味地批評更能激發孩子的自信心和學習動力。現在,我嘗試著將書中的方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雖然有時候還是會不自覺地迴到老路子,但總體來說,我和孩子的關係正在發生積極的變化。他開始願意和我分享他的想法和感受,我也能更平靜地處理他的小錯誤,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這本書不隻是一本育兒指南,更是一本幫助父母自我成長的教科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