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五年的颱灣會是個什麼模樣?
我們為什麼要在乎、預想十年後的颱灣?本書作者提齣「十年遠見」思維,為的是讓更多「十年後颱灣」的討論與想像成為可能,而多元想像纔能創造多元未來。用「未來曆史」來檢驗現實,對現實提齣警告,要求現實該為未來做準備,不該懵懵懂懂、迷迷糊糊地等待未來降臨。讓颱灣有機會提早為十年後的境遇做準備,看看十年時間,如果提早走不同路做不同準備,颱灣可以躲掉哪些危險?颱灣人能多創造齣哪些幸福來?
本書第一章從曆史舉例說明「十年遠見」的真實意義,第二章到第六章則分彆針對兩岸關係、民主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産業和國傢體製,不同麵嚮進行思考。〈序章〉和〈終章〉則是想像兩種二○一五年颱灣圖像。一是假設我們什麼準備都不做,那麼十年後會麵對什麼樣的大局?另一種則是假設,如果我們真能找齣對的方法,做好準備,那麼,十年後颱灣雖然不會變成天堂,卻有機會蛻化成為充滿美麗、平和、繁榮的健康社會。
書中強調颱灣最大的危機不在於中共武力犯颱,而在於快速地從全球化世界體係中被邊緣化。為擋住將颱灣封閉起來的趨勢,努力將颱灣拉在世界網絡之內,不要嚮邊緣孤立情境流離齣去,應當保存颱灣好不容易擁有的多元異質性,拒絕一元同質的壓迫性力量。這是《十年後的颱灣》貫串全書的主要三大用心。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颱灣大學曆史係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齣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颱北之音《颱北話題》主持人、政治大學中文係、靜宜大學中文係兼任講師等職,現為《新新聞》周刊總編輯、東森ETFM聯播網《1200領先開講》主持人。
楊照藉書寫釋放對社會的關懷,以不滅的熱情思索人生與文學,犀利的風格在文壇中生代裏獨樹一幟。曾獲得聯閤報小說奬、賴和文學奬、吳濁流文學奬、吳三連文學奬等,並榮選為1996年年度齣版風雲人物。
著有長篇小說《吹薩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暗巷迷夜》(1994年「開捲」十大好書),中短篇小說集《星星的末裔》、《黯魂》、《獨白》、《紅顔》、《往事追憶錄》,散文《為瞭詩》、《新世紀散文傢:楊照精選集》、《悲歡球場》、《場邊楊照》、《Cafe Monday》、《迷路的詩》、《軍旅劄記》,文學文化評論集《我的二十一世紀》、《知識份子的炫麗黃昏》、《流離觀點》、《夢與灰燼》、《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曆史想像》、《在閱讀的密林中》、《問題年代》等。
自序
序章 二○一五年一月一日
第一章 「十年遠見」的思維
第一節 健忘癥與過多的新聞
第二節 從時間縱深中尋找「長期閤理性」
第三節 不太長又不太短的「十年」
第四節 過去十年(一九九五~ 二○○四)的具體教訓
第五節 十年遠見是一定要的啦!
第二章 戰與和的選擇
第一節 驚人的中國因素
第二節 李扁路綫賭中國終將崩潰
第三節 美國「單邊主義」下的美中關係
第四節 國際「自由貿易協定」潮流帶來的新威脅
第五節 敵對中國卻得罪美國
第六節 簡單而實在的「和平相處」三大原則
第三章 民主的挑戰
第一節 民主曾經是颱灣最需要的救命丸
第二節 不同定義的「民主」在撕裂颱灣
第三節 「版塊性選民」破壞瞭民主的閤理性
第四節 人民當傢卻用情緒做決定
第五節 惡質的獨斷綁架瞭颱灣的民主
第六節 立刻調整選舉時程
第七節 訂定嚴格的「立法委員行為法」
第八節 庸俗假民主之名大行其道
第九節 重溫民主運動中的美好夢想
第四章 喚醒迷惘的社會
第一節 不再知道「教育」為何物的迷惘
第二節 不再知道「追尋答案」為何物的迷惘
第三節 不再知道「標準」為何物的迷惘
第四節 不知真實「本土」為何物的迷惘
第五節 不知「老化危機」為何物的迷惘
第六節 麵對暴戾之氣束手無策的迷惘
第七節 分不清錶演與事實的迷惘
第八節 再難都要做的社會再造工程
第五章 從集中到多元分散的颱灣經濟
第一節 美國汽車工業興衰教訓
第二節 高科技代工掩蓋瞭颱灣經濟策略的缺失
第三節 「亞太營運中心」留下來的深刻教訓
第四節 「重迴亞洲」並「越過美國」的經濟策略
第五節 「國際化」、「公平話」以及「分散化」三大當務之急
第六章 用十年重組「正常」國傢
第一節 「政府大民間小」的不正常狀態
第二節 政府權力頑抗不退
第三節 政府必須積極、確實瘦身
第四節 十年內讓政府正常化的三大步驟
第五節 將國傢財政從失控懸崖邊拉迴來
第六節 以多元「差異」解決城鄉「差距」
終章 二○一五年一月一日(另一種版本)
我曾受過多年的學院曆史訓練,然而現在從事的卻是新聞工作。曆史與新聞,這兩者之間當然會有衝突。雖然有人喜歡將曆史與新聞拉在一起,說「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曆史」一類的話,不過我切身體驗、心知肚明,今天的新聞不會真的變成明天的曆史,充其量隻會是「明天的掌故」。「掌故」和曆史還是有距離。掌故片段、瑣碎,雖然充滿瞭驚訝傳奇的趣味,能夠跨越時光仍然保持其趣味娛樂性,然而掌故就不是曆史,隻能是曆史的邊緣殘餘。因為曆史擺脫不瞭判斷,擺脫不瞭「重要性」中心論旨。眾多紛紜的人類過往曆程,我們不可能留存全部、記錄全部,更不可能敘述全部。隻能選擇其中最重要最關鍵的。
改變時代、改變人類經驗最大的力量在哪裏,曆史就選擇記錄什麼、描述什麼。有一段時期,人們相信偉大英雄創造風潮、引領變化,於是那個時期的曆史就集中彰顯偉人的事蹟。換一個時期,人們相信政治鬥爭、戰火衝突纔是決定眾人命運的主軸,曆史就轉而大書特書不同君王們打過的重大戰役,是輸是贏、是成是敗。
法國「年鑑學派」之所以成立,因為有一群史傢相信:社會習俗、儀式、組織,經濟生産與分配的模式,乃至於自然環境加諸於人與文化的種種限製,這些纔是決定人類存在意義真正的因素。於是在他們寫的曆史書裏,沒有瞭英雄、沒有瞭轟轟烈烈的事件,取而代之的是長時間緩慢變化的「結構」。
「微型曆史」、「底層曆史」的興起,則是因為另外一群史傢們相信:任何一個曆史時期最重要的個性與特色,不會由英雄偉人、君王將軍來代錶,這些人都是「特例」。老是放大看這些「特例」,我們就和曆史的「正常」脫節瞭。真實的、重要的人類經驗存在「正常」裏。他們主張:我們應該去挖掘一般「平凡」人物的生活,從底層人民而非上層統治階級的角度,重新整理曆史。
不同觀點主導下,會寫齣很不一樣的曆史。然而貫串這些不同,畢竟還是有曆史學傢無論如何不能放棄的使命││找齣重要的主題,書寫詮釋曾經發生過的重要人類經驗與意識。新聞工作也在判斷,也要不停判斷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什麼值得成為新聞什麼不值得報導。然而新聞評斷認為重要的、值得今天當下社會留心瞭解的,除瞭極少數例外,大概都通不過時間的考驗,等時間纍積到成為曆史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新聞都失去瞭「重要性」,頂多隻剩下一點「娛樂性」瞭,也就是,頂多隻能成為掌故流傳下來。時間,是的,不同時間單位,勢必讓我們對於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産生不同的判斷。
我最近讀瞭《十年後的颱灣》,這本書給我帶來瞭許多啓發,讓我對未來有瞭更深的思考。 作者在書中對於颱灣在地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探討,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他沒有把文化當成陳舊的古董,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活的生命體,在不斷地發展與演變。書中描繪的許多場景,都讓我看到瞭傳統文化如何在新時代的土壤中煥發新生,比如,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相結閤,創造齣獨具特色的文創産品;或是地方戲麯在年輕一代的演繹下,重新煥發活力,吸引瞭新的觀眾群體。這讓我感到,我們的文化,是可以走嚮世界的,並且在國際舞颱上閃耀的。同時,作者也關注到瞭在現代化進程中,一些傳統文化麵臨的挑戰,比如,如何在吸引年輕人的同時,保持其原有的精髓?如何在高科技的衝擊下,讓傳統技藝得以傳承?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未來的颱灣,更是在呼喚我們對自身文化價值的重新認識,以及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它讓我明白,文化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需要不斷地注入新的活力,纔能在新時代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並綻放齣更加璀璨的光芒。
评分我一直在思考,十年後的颱灣會是什麼樣子?我們現在的努力,會開齣怎樣的花朵?讀到《十年後的颱灣》,我簡直像是看到瞭自己腦海中那些模糊的影像被具象化,那種感覺,很奇妙,也很沉重。 書裏描述的那個十年後的颱灣,不是一個全然光明的烏托邦,也不是一個漆黑一片的末日景象。它更像是我們現在生活的延伸,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睏境,那些我們期盼的改變,都在那裏以更清晰、更集中的方式呈現。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科技發展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生活方式的描繪,從智能傢居的普及到更深度的虛擬現實體驗,這些細微之處,讓我覺得離那個未來並不遙遠。但同時,書中對社會結構性問題,例如貧富差距的拉大、年輕人就業的挑戰,也做瞭相當深入的探討。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令人不安的現實,反而試圖剖析其根源,並提齣瞭或許我們尚未正視的解決之道。這讓我反思,我們現在所做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選擇,都在悄悄地為那個“十年後”鋪設道路。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預測未來的書,不如說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當下的一些縮影,也激發瞭我們去思考,我們究竟想要一個怎樣的未來,以及我們為此又願意付齣什麼。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書,而是會讓你在之後的日子裏,時不時地迴想起其中的某個畫麵,某個觀點,並從中獲得新的啓發。
评分說實話,我一開始對《十年後的颱灣》並沒有太高的期待,以為又是一本泛泛而談的社會評論。但翻開第一頁,我就被吸引住瞭。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他沒有用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用最樸實的語言,講述著那些最真實、最觸動人心的故事。 書裏描繪的那個十年後的颱灣,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作者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采訪瞭形形色色的人,從科技新貴的辦公室,到街角小巷的雜貨店,再到鄉村的田埂上。他記錄瞭那些在科技浪潮下,依然堅持傳統價值的人們,也描繪瞭那些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努力尋找自己位置的年輕人。我特彆被書中一位老奶奶的故事所打動,她即使在高度自動化的時代,依然堅持親手製作糕點,並從中找到瞭與孫子溝通的獨特方式。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溫暖連接,讓我感到在這個越來越冷的時代,還有希望存在。書中的一些觀點,甚至有些顛覆我的認知,讓我開始重新審視一些我一直以來習以為常的事情。比如,作者對“成功”的定義,以及對“幸福”的理解,都非常有深度,並且引人深思。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描繪一個未來的颱灣,更是在探討人性的本質,以及在變遷的時代中,我們如何保持內心的寜靜與力量。它讓我感受到,無論科技如何發展,人性的溫暖與連接,永遠是最寶貴的財富。
评分《十年後的颱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希望但又不乏挑戰的未來。 我特彆喜歡作者關於教育模式變革的章節。書中描繪的教育場景,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開放、個性化的學習環境。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生興趣為導嚮,以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為核心的教育模式。書中描述的學生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探索、閤作、創造,這讓我看到瞭未來人纔培養的可能性。我很欣賞作者對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的思考,它不是取代教師,而是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更重要的是,書中的教育理念,不僅僅是關於知識的傳授,更是關於品格的塑造,關於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這種全方位的教育,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成熟、更加有擔當的未來一代。這本書,讓我對颱灣的未來教育充滿瞭信心,也讓我思考,我們現在的教育模式,是否還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革,以迎接那個更美好的明天。
评分《十年後的颱灣》這本書,讀起來有一種奇妙的沉浸感。作者仿佛帶我走進瞭那個未來的颱灣,讓我親身去感受那裏的氣息,去聆聽那裏的聲音。 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城市景觀和生活方式的描寫。書裏勾勒齣的城市,既有充滿未來感的科技建築,也有被保留下來的曆史街區,新舊交融,形成一種獨特的城市魅力。作者對城市交通、公共空間的設計,都進行瞭細緻的想象,讓人覺得那個未來的城市,既高效便捷,又充滿人情味。比如,書中描述的無人駕駛公共交通係統,以及智能化的社區服務,都讓人眼前一亮。更讓我感動的是,作者並沒有忽略城市中的“慢”生活。他描繪瞭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依然存在的綠色空間,以及人們如何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喘息之地。書中對社區互助、鄰裏關係的重視,也讓我覺得,即使科技再發達,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這種對未來城市生活方式的細緻描繪,讓我對那個十年後的颱灣充滿瞭期待。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政策、經濟的討論,更是在描繪一種有溫度的未來生活,一種人與城市和諧共生的理想狀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