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鐵路,尋找颱灣最動人的故事
詹怡宜帶你「發現新颱灣」
新颱灣的精神是什麼?
這不是競選口號,也不是唱高調,
TVBS新聞主播詹怡宜一步一腳印走過颱灣各地,從許多平凡人身上,看到瞭新颱灣的精神正在不斷地成長、茁壯……
老鷹守護者瀋振中說:「人活著其實很簡單,隻要決定一件事,去做就對瞭。」
這就是新颱灣的精神,在這些人身上我們看到瞭堅持、執著與不退縮,而他們不是為瞭賺更多錢或個人私利,他們隻為瞭讓颱灣的每個人生活更美好,讓子孫有更值得驕傲的明天。
走齣電視框框,離開紛擾的政治新聞、血腥的社會新聞,詹怡宜帶著大傢去尋找認真踏實又憨直可愛的颱灣人!看完書,你會為颱灣而深深感動!
還沒當記者以前,認為記者的工作是「writing stories」,我喜歡「stories」,因為小時候喜歡聽「故事」,長大以後也漸漸喜歡講「故事」。當初想像記者工作的本質就是聽故事和講故事,我應該會喜歡的。
然而當瞭記者卻漸漸發覺,哪有那麼浪漫?「說故事」?每天追著新聞人物跑,不漏新聞已經很偷笑瞭!有時得坐在立法院會議室裏,聽委員們在攝影機前誇張演齣……有時得守在某個大官傢門口一整天,不知人傢願不願意「施捨」幾句話 。
直到製作「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颱灣」時,猛然發現自己終於迴到當初選擇記者工作的初衷:「聽故事、說故事」。
作者簡介
詹怡宜,生於颱北 ,颱大政治係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公共政策碩士。
曾任中國時報國際組編譯、自立晚報記者、聯閤晚報政治組記者;TVBS 新聞部記者、 政治組組長、專題組組長、採訪中心副主任、製作中心主任。現任TVBS 新聞部副總編輯。
曾與攝影潘至峰閤作製作大河戀係列報導,於二○○○年獲金鍾奬新聞採訪奬。
近日,主持「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颱灣」節目,從颱中高鐵車站齣發,延著鐵路綫南下,深入各城市與鄉村,去發掘、報導感人的故事,因為她的報導角度,讓每個原本不起眼的小鎮魅力得以發光發熱,觀眾反應熱烈,佳評如潮;經濟部商業司也相中她,請她替全國各地鄉鎮市公所主管開「魅力商圈之營造講座」,而「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颱灣」節目則變成商業司的「教材」。
還沒當記者以前,認為記者的工作是「writing stories」,我喜歡「stories」,因為小時候喜歡聽「故事」,長大以後也漸漸喜歡講「故事」,從小到大我們傢晚餐桌上,根本就是全傢搶著說今天發生什麼事的「講故事時間」。當初想像記者工作的本質就是聽故事和講故事,我應該會喜歡。
然而當瞭記者卻漸漸發覺,哪有那麼浪漫?「說故事」?每天追著新聞人物跑,不漏新聞已經很偷笑瞭!有時候得坐在立法院會議室裏,聽委員們在攝影機前誇張演齣,明明覺得無聊還得花腦筋整理成新聞稿,有時得守在某個大官傢門口一整天,不知人傢願不願意「施捨」幾句話 。(這時各傢媒體誰也不敢先離開,萬一被彆人獨傢甚至自己獨漏,後果不堪設想……)
所幸經曆多年「記者苦力」,直到製作專題報導時,猛然發現自己終於迴到當初選擇記者工作的初衷:「聽故事、說故事」。
「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颱灣」一開始是三分鍾的新聞專題,但有些故事總覺得三分鍾說不完,後來改為每週半小時的節目形式。這半年多來,我們把颱灣繞瞭一圈,報導瞭將近五十個故事。其實越認真去找,越發現故事說不完。
採訪完「蓋宜蘭厝」的黃聲遠建築師後,他看瞭節目,有一天打電話給我說:「其實妳那些酷酷的工作夥伴們,就是一步一腳印的題材啊!」
我完全同意。
劉文彬是拚命三郎型的攝影,聽說要拍護魚故事,他立刻準備好水中攝影設備;要拍爬樹教練,他想盡辦法讓攝影機上到樹上;在災後的中橫公路上,為瞭幫助我這平衡感極差的文字記者,迴頭一看他正滑落陡峭的山壁……天啊!幸虧他身手矯健。
駕駛陳景民是超專業的司機,我們拍攝南迴鐵路時,他曾經創紀錄在三十小時內來迴屏東東港到颱東共四趟。而且配閤我們的火車行程,他的九人巴常常得與火車賽跑,每迴我們走齣火車站,他總已經好整以暇地停在門口。有時還得處理意外狀況,譬如潘至峰拍得太認真來不及下火車,被載到下一站瞭。
拍到喜歡的主題會興奮不已的潘至峰和編導組內認真得令人感動的區國強、曾福強,他們也都是值得介紹的題材。
至於總是愛磨菇、計畫總是比行動精采的我,感謝上帝,我難得如此完成一件事。
每個禮拜得採訪、寫稿、應付播齣、並準備下個禮拜的主題,常常被截稿壓力搞得心浮氣躁,幸好黃明智(我先生)不隻一次提醒我:「不要煩、靜下心來,想想妳要報導的這些人們……自己開心點,寫齣來的文字纔會令人開心。」這段話每一迴都有用。
正是報導中的人們和故事,給瞭我認真做完這件事的動力。
希望這本書裏四十五個故事,再加上我們這幾個人還算認真工作的故事,或許也會鼓勵你,發現自己生命中精彩的故事。
《一步一腳印,發現新颱灣》這個書名,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種溫潤而堅定的力量。它不是那種轟轟烈烈的宣告,而是循序漸進,一點一滴地積纍。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地方,最有趣的部分在於挖掘那些被大眾所忽視的角落。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那些充滿煙火氣的街區,去感受當地人的生活日常,去品嘗那些隱藏在巷弄裏的地道美味,去聽那些關於人情世故的故事。書名中的“發現新颱灣”,更像是一種價值判斷,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信息,而是在通過他的腳步,去提煉和呈現颱灣的新麵貌,那些可能是在經濟、文化、社會結構等方麵的積極變化。我期待書中能夠有那些關於創意工作者、社會改革者,或者僅僅是那些默默堅守傳統手藝的人們的篇章,他們的故事,纔是構成“新颱灣”最鮮活的血肉。這本書,對我來說,將是一次深入骨髓的颱灣體驗。
评分“一步一腳印,發現新颱灣”——這個書名自帶一種治愈感和探索欲。我嚮來不太喜歡那種走馬觀花的旅行方式,總覺得少瞭點什麼,而這本書恰好擊中瞭我的這種心理。我設想,作者大概是一位非常有耐心和觀察力的人,他願意花時間去傾聽,去感受,去記錄那些細微之處。我期待這本書裏能有關於颱灣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對比,例如南部的人情味和北部的都市節奏,又或者東海岸的自然寜靜和西部平原的豐饒。書名中的“發現新颱灣”,對我而言,意味著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已有的,更是去探尋那些正在發生的變化,那些可能是在文化創意、社會議題、或者生活方式上湧現齣的新趨勢。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重新認識颱灣,看到它多元而富有生命力的發展軌跡,感受到它在時代浪潮中的獨特姿態,從而對這片土地産生更深的理解和認同。
评分這本《一步一腳印,發現新颱灣》的書名,光是讀起來就有一種踏實而又充滿探索的意味。我一直對颱灣這片土地充滿好奇,但往往停留在一些淺顯的印象中,比如夜市的美食,或者一些耳熟能詳的景點。這本書的齣現,恰恰滿足瞭我渴望深入瞭解颱灣的願望。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不是走馬觀花式的遊覽,而是真正地“一步一腳印”,去感受颱灣的脈搏,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尋常巷陌中的新意。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穿越那些被時間沉澱下來的老街,傾聽曆史的迴響;也能引導我走嚮那些充滿現代活力的都市角落,感受颱灣年輕一代的創造力。我尤其好奇書裏會如何描繪颱灣的自然風光,是壯麗的山巒,還是寜靜的海岸綫,又或者是在地人纔能找到的秘境。總而言之,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看到一個立體、鮮活、充滿驚喜的颱灣,一個讓我放下預設,重新認識的颱灣。
评分《一步一腳印,發現新颱灣》這個書名,總讓我聯想到一種緩慢而深刻的旅行方式。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能夠有一本書鼓勵我們慢下來,去細細品味一個地方,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體驗。我一直覺得,所謂的“發現”不僅僅是看到風景,更是理解風景背後的文化、曆史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故事。《一步一腳印》中的“一步一腳印”,似乎在暗示著作者並非是浮光掠影的遊記,而是帶著一種探究的精神,去觸碰那些細節,去感受那些溫度。我設想著,書中會不會有那些關於老行業傳承的故事,那些關於社區改造的生動案例,又或者是一些我從未聽過的在地習俗和傳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不是一份旅遊攻略,而更像是一次與颱灣的深度對話,一次關於“颱灣之所以為颱灣”的追尋。我迫不及待地想通過作者的眼睛,去觸摸那些柔軟而堅韌的颱灣特質,去感受那些隨著時代變遷而又被小心守護的文化基因。
评分拿到《一步一腳印,發現新颱灣》這本書,腦海中 immediately 浮現齣的畫麵,並非是那些被過度宣傳的熱門景點,而是那些在地圖上可能不起眼,卻蘊含著獨特故事的小地方。書名中的“一步一腳印”仿佛是一種承諾,一種邀請,邀請讀者一同踏上這段深入的旅程。我猜想,作者大概是在用一種非常 personal 的視角,去記錄他在颱灣的行走與感悟。也許是某個清晨,他在市場的角落裏,觀察著早起勞作的人們;也許是某個午後,他在一傢老茶館裏,聆聽著南腔北調的閑談。這些細微的觀察,往往比宏大的敘事更能觸動人心。我對書中可能齣現的“新颱灣”的描繪尤其感興趣,它是否意味著作者發現瞭那些正在新興的文化現象,那些年輕一代的創意産業,或者是在地社區裏湧現齣的新活力?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一個不同於刻闆印象的颱灣,一個充滿韌性、不斷自我更新的颱灣,一個讓我覺得既熟悉又新鮮的颱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