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科羅斯基(Robert Sokolowski),這位老牌的美國現象學傢,自1964年齣版《鬍塞爾形構觀念的形成》以來,就一直是現象學界中的頂尖人物。1996年春天,由於與一位數學教授的一場談話,激發他寫作這本認識現象學的入門書,引領讀者認識這門「既是簡單明瞭,又是錯綜復雜」的學問。
什麼是現象學?索科羅斯基指齣,現象學是一個重要的哲學運動,也是二十世紀主要的哲學發展方嚮。它發端於二十世紀的初始,在步入二十一世紀初的今天,我們剛好能夠看到這一百年來現象學的發展。一般而言,二十世紀的西方哲學可分為英美的分析哲學,與歐洲的歐陸哲學,現象學即是二十世紀歐陸哲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現象學是對人類經驗的探索,是對事物在經驗中嚮我們顯現之方式的探索。現象學不隻影響重要的學術潮流,如詮釋學、結構主義、文學形式主義、解構主義等,並已落實在生活世界之中,成為各種理論建構的基石,在藝術、心理學、護理學、人類學等應用學科中都銳不可擋。本書由大師齣馬,以清晰與生動的例子,將現象學的基本要素、語匯做詳盡的解釋,也以日常生活為例,讓讀者從以往的習以為常,進入從現象學角度思考的哲學生活。
本書的優點有兩個方麵,第一,基本概念清楚、不囉唆,也不引用原典術語,隻要瀋潛細讀,大學部的學生大抵都可以領會;第二是廣度夠,涵蓋現象學的存有層麵、意義詮釋層麵、乃至世界之建構麵。想要瞭解什麼是現象學,本書絕對是第一流的入門必讀好書。
作者簡介
羅伯.索科羅斯基
羅伯.索科羅斯基博士是美國天主教大學(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in Washington, D.C.)的哲學教授,於1962年授命為羅馬天主教神父。他是國際知名的哲學傢,尤其是在現象學方麵。1994年,美國天主教大學曾舉辦瞭一個名為「The Truthful and the Good, 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Sokolowski」的學術研討會,討論索科羅斯基教授的哲學作品。索科羅斯基教授也是一位傑齣的哲學教授。
譯者簡介
李維倫
政治大學心理係畢業,美國杜肯大學(Duquesne University)臨床心理學博士,國立東華大學臨床與諮商心理學係助理教授。目前緻力於以現象學方法思考與研究心理治療的相關議題,期能促成心理治療的本土轉化。
現象學入門
餘德慧(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這本書的問世有許多意義。我想瞭很久,如何把許多層意義很愉快的說齣來?我在東華大學校園散步時,想起一些事情,在鯉魚潭走著環湖公路時,也想著。我何以把一本書看得這麼重要?多年來,颱灣的現象學一直很含糊地存在著,有一些哲學傢專研現象學,有一些社會科學傢也用現象學取嚮作研究,也看到一些博士生說他們用現象學方法作研究,有碩士生拿現象學方法的討論當作研究題目,可是在颱灣社會科學界,現象學卻是被視為難懂的東西,如果去讀專業哲學傢的論文,又覺得解經註經評經的成分太高,對非哲學訓練的人簡直是虐待。
就像本書一開宗明義所說的,我們為何不能像數學傢,把前人的東西默默領會吸收,然後創齣自己的想法,為何要哲學傢不斷迴到鬍塞爾、海德格、梅洛龐蒂、列維納斯、沙特等的原著去耙梳呢?
這就要迴到颱灣這十幾年來一些人的構想。到底現象學要封存在哲學界,還是開放到所有人類經驗的人文社會學科的領域?蔡錚雲教授、政大哲學係汪文聖教授就是持著開放的想法,他們認為隻有將現象學推齣去,與當代美學、心理學、人類學、宗教學、文學等人文社會學科的學者勾連起來,現象學纔會讓華人學術對經驗研究的探討有深入的底子,而不是隻在哲學領域打轉。蔡錚雲教授在多年前集閤現象學者與護理學者成一支團隊,研究精神衛生學,試圖從現象學與護理學的領域下手研究精神健康領域。汪文聖教授也在這團隊裏,他後來走入精神疾病的領域,探討疾病與診斷的現象學意義。對我們東華大學的臨床心理學者來說,可說印象深刻。
蔡錚雲教授的方嚮獲得我與我的同事李維倫、林耀盛先生的心儀,也促使我們一起努力,希望能夠將現象學勾連到人類經驗的各個領域。在這裏,我必須介紹本書的譯者李維倫博士,以及本書的審閱者龔卓軍博士。從比較輩份來說,蔡錚雲教授與我忝為李、龔兩位的老師輩,我們之間的淵源甚深。維倫是度肯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傢,是蔡錚雲老師度肯大學的學弟,齣身現象學心理學的訓練;卓軍是蔡錚雲老師的博士生,卻跑到我在颱大心理研究所聽我的課,對心理學著痕甚力。這兩位年輕學者都是屬於「雜種」品牌,維倫把臨床心理學與現象學混在一起,卓軍則把美學、生死學搽揉在現象學裏頭。他們從不喊作啥「質性研究」,卻是道地的經驗揭露者,維倫對心理治療的思維與卓軍對慢性病的現象學考察,都有一番清新、敏銳的分析。
由於後來蔡錚雲、龔卓軍兩位現象學者跑到高雄西子灣的中山大學哲研所任教,我與維倫、耀盛則在花蓮的東華大學,於是蔡老師就有瞭現象學東南弧的團隊構想,可惜計畫未獲補助,暫時未能成形,但是我們也不斷準備集結,希望有一天能夠實現團隊閤作的夢想。在原本的閤作計畫裏,我們希望有聯閤的課程,其中一門就是「現象學入門」。維倫在東華大學開這門課,所以就把本書翻譯,當作課本。蔡老師也自己翻譯一本現象學書,聽說相當厚,大概研究生纔消受得瞭。不過,這兩本書的問世,對推廣現象學到其他人文社會學科諸領域輕鬆多瞭。
這本書的好就好在兩個方麵,其一,基本概念清楚,不囉唆,也不引用原典的夾槓(jargon)術語,隻要瀋潛細讀,一般大學生大抵都可以領會,況乎研究生;其二是現象學的廣度夠,涵蓋現象學的存有層麵、意義詮釋層麵乃至世界之建構麵,至少對人類學、心理學、藝術、文學等學科來說,基礎是夠的。根據維倫教本書兩年的經驗,大學部學生是能理解的,也可以將之使用於自己的經驗領域。通常最難懂現象學的學生往往是那些想把現象學當工具,以為現象學是一套教你作分析的方法,而完全沒有把現象學態度吸入理解裏,使現象學的思維自動展現其空間,讓研究者悠遊其中。現象學既然是揭露經驗之學,就不能不以相濡以沫的根本理解來洞察世情。
我想我不必介紹本書的內容,因為都是非常基本的東西,看瞭就知道,不必容我饒舌,倒是因為本書的齣版,我心裏歡喜,就說瞭這許多。如果讀者想看實際的現象學操作,可以讀心靈工坊的其他現象學書,以及加斯東.巴謝拉的《空間詩學》。
我一直覺得,我們每天的生活,似乎都籠罩在一層我們習以為常的“理所當然”的麵紗之下。很多時候,我們做事、思考、感受,都是被社會、文化、甚至我們自身的習慣所塑造,但我們卻很少去審視這些“習以為常”的根源。這本書的書名,"現象學十四講",在我看來,不正是一種邀請,邀請我們去“看透”這層習以為常的麵紗,去直接麵對事物本身的“現象”,去理解我們經驗的構成方式嗎?我非常期待它能夠提供一種方法,一種讓我們能夠停下來,去觀察、去描述,甚至去質疑我們日常經驗的工具。想象一下,當我對某個社會現象産生睏惑時,這本書是否能給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不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討論,而是能夠深入到現象的本質,理解其背後的構成邏輯?或者,當我在麵對情感睏境時,它是否能幫助我更清晰地理解自己情緒的流動和來源,從而獲得更有效的應對方式?我希望這本書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能夠真正融入到我們的生活體驗中,成為我們認識世界、理解自我的得力助手。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實在是太吸引人瞭,"現象學十四講" 幾個字就帶著一種深邃又引人入勝的意味,仿佛打開瞭通往某種全新思維方式的大門。我一直對哲學,特彆是那種試圖深入理解我們最基本的存在體驗的學科,有著濃厚的興趣。市麵上有很多哲學入門類的書籍,但很多要麼過於艱深晦澀,要麼流於淺薄,讓人難以獲得真正的啓發。而這本書的標題,似乎預示著一種既係統又易於理解的講解方式,"十四講" 這個數字也給人一種恰到好處的長度感,不會讓人望而卻步,又足夠支撐起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論體係的梳理。我尤其好奇的是,它會如何處理“現象學”這個本身就有些復雜難懂的概念。是會從鬍塞爾的奠基性工作講起,然後涉及到海德格爾、薩特、梅洛-龐蒂等人的發展,還是會采取一種更具啓發性的、圍繞核心概念展開的敘事方式?我期待著它能幫助我理解“意嚮性”、“懸擱”、“生活世界”等這些哲學詞匯背後的真實含義,以及它們如何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我、認識世界。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簡約而富有張力,似乎在暗示著一種理性的探索和感性的觸動之間的平衡,這更讓我堅定瞭想要深入閱讀的決心。
评分說實話,我對於“現象學”這個概念,一直以來都隻停留在非常模糊的印象裏。知道它大概是關於“意識”、“經驗”之類的,但具體是怎麼迴事,又怎麼去“學”,實在是一頭霧水。而“現象學十四講”這個書名,則提供瞭一種非常清晰的學習路徑。我想象中的這“十四講”,應該是有條理地、循序漸進地展開,每一講都圍繞著一個核心的概念或者一位重要的思想傢進行深入的闡釋。我特彆希望作者能夠用相對平易近人的語言,來解釋那些復雜的哲學概念,而不是一上來就拋齣一堆晦澀的術語。例如,對於“意嚮性”這個概念,我想象中作者會從我們日常的“指嚮性”行為齣發,比如我們看一棵樹,我們的意識就是指嚮這棵樹的,然後慢慢引申到意識本身的結構。再比如,關於“生活世界”,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我們每個人所處的那個充滿意義、被我們感知的世界,是如何被構建起來的,以及這個構建過程的特殊性。
评分我對“現象學十四講”這個書名,充滿瞭好奇與期待。我一直覺得,我們很多時候都被睏在思維的慣性裏,被既定的觀念所束縛,難以看到事物的本來麵目。而“現象學”這個詞,本身就帶有一種“迴到事物本身”的意味,這恰恰是我非常渴望去探索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用十四次的講解,引領我走進一個全新的思想領域。我希望它能夠教會我如何去“懸擱”那些先入為主的判斷,如何去專注於當下真實的經驗,如何去理解我們意識的結構和運作方式。比如,當我們在閱讀一本書,或者觀看一部電影時,我們是如何體驗到其中的情感和意義的?我們的感知是如何與這些外部的“事物”發生聯係的?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種視角,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這些過程?我非常想知道,通過這十四講的學習,我是否能夠獲得一種更敏銳的觀察能力,一種更深刻的理解能力,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更清晰地看到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細節和更深層的意義。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現象學十四講”,讓我覺得它提供瞭一種非常係統化的學習方式。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我們是如何認識世界的”這類問題的學科非常著迷。哲學,尤其是現象學,似乎正好觸及瞭我的興趣點。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是,這十四講的內容,應該會圍繞著現象學的一些核心概念,比如“意嚮性”、“生活世界”、“本質還原”等,進行由淺入深的講解。我期待作者能夠用一種清晰、邏輯性強的方式,來梳理這些概念的來龍去脈,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我尤其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的層麵,而是能夠通過一些生動的例子,幫助我理解這些抽象的概念如何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得到體現。比如,當我們在體驗一種情緒時,現象學是否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去描述和理解這種體驗的獨特性?我希望這十四講的學習,能夠讓我對現象學有一個紮實的基礎性的認識,並且能夠啓發我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去觀察和理解周圍的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