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史學

生命史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生命史
  • 演化
  • 生物學
  • 生態學
  • 行為生態學
  • 適應性
  • 自然選擇
  • 性選擇
  • 衰老
  • 繁殖策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塵世濁濁,我們的生活常常陷於茫茫的送往迎來中,無法自己。然而,從颱灣大學移居花蓮的心理學教授餘德慧,總是帶著一種既遠離又切近的身姿,以曆史感來關照生命的喧鬧。

  餘德慧擅長在平常生活的時刻中,探求生命的況味。他在原住民部落裏,可以專心聽著他們用母語交談,雖然不懂,但是「在母語的世界,像置身在一棵大樹的底下,纔感受到人活著的根」。他在時間的流動中,珍惜著白天,也珍惜夜晚。「我們曾經看過許多黑夜:山裏的黑夜,水邊的黑夜,海灘的黑夜,停電的黑夜,豪華街景的黑夜,村莊裏點點燈火的黑夜,港灣的黑夜;每個黑夜都以獨立的方式齣現在眼前,…它們總是一個個被我們碰見。我們一生碰過多少夜晚,就等於我們有多少的歲月」。

  他更以哀樂中年的心情,來看愛情、看人生、看存在的每個片刻。「行到中年,兩邊不著,生的甜美越來越遠,死的無常逼在眼前,前瞻與後顧,擺盪悠忽。人在這樣的絕望格局裏,要由無處可去的焦慮,轉為體驗『當下』的從容。…然後一切清清朗朗,從容不迫,看日落日齣,看風來風去,我依舊如風中的蘆花,搖曳在自然之間。」

  本書是餘德慧的散文作品,他以豐富的人文心理學養背景,透過自身對生命的細膩觀察,以文學和詩心的文字氣質,帶領我們進入他體嘗到的生命感。生命感主要來自生命自身的曆史。「隻有當我們迴顧過去的時候,我們纔産生現在的知識。」這種知識就叫做「生命史學」。

  《生命史學》初版由「張老師文化」發行,二○○三年轉由「心靈工坊」再版,此次增收餘德慧與學生閤著的文章,使讀者在讀後充滿對生命的感動和思量之餘,以更有係統的方式認識生命史學。

作者簡介

餘德慧

  颱灣屏東人,一九五一年生。曾任颱灣大學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張老師文化公司總顧問,現任東華大學族群與文化關係研究所教授、諮商與輔導心理學係主任,教學內容包括:文化心理學、宗教人類學、文化諮詢等。他也是心靈工坊文化公司諮詢顧問總召集人。餘德慧早年從事臨床心理學,之後因覺人的世界跟文化、經濟、生活等息息相關,在加州柏剋萊大學開始埋首於心理、醫療人類學,同時也浸淫在詮釋現象心理學、宗教與臨終照顧等研究領域。著作有:《生死學十四講》、《詮釋現象心理學》(心靈工坊齣版)、《中國人的寬心之道》、《中國人的自我蛻變》、《中國人的生命轉化》、《孤獨其實是壞事》等(張老師文化齣版)。

李宗燁

  颱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現任北市佛教觀音綫誌工督導、東吳大學學輔中心兼任諮商員。喜歡陪他人說故事與探索生命,從中享受發現的樂趣及改變的喜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生命經驗的曆史感 餘德慧

生命史學為經驗起點

  生命的厚重感來自生命經驗的曆史,也就是來自「生命閱曆」。打從我在六○年代進入心理學領域之後,當時整個心理學崇尚客觀,當然也就取消生命感的探討,使得心理學成為科學論述的一份子,人們很少從學院派的心理學獲得真心體驗的知識。盡管心理學裏有臨床、輔導心理學,但是依舊無法從客觀心理學的領域掙脫齣來,自成一格。最根本的原因是:所有生命經驗的曆史感全部被驅逐齣心理學的思考,隻剩下非曆史性的學理析辨。

  心理學驅逐生命感並不是一個意外,而是曆史的進程。心理學的智識發展,必須在當時的知識領域說齣自己的話語,而心理學傢僅能在自然科學的魔力底下玩科學的遊戲。可是對世紀末的心理學傢來說,自然科學對心理學的附魔程度顯然減低很多,心理學(尤其是人文心理學)已經有足夠的智識重拾生命感。

  生命感如何從心理學研究重拾?這是我近年來做研究的重心。由於我採取詮釋現象學的路數,所以對生命時間的研究比較注意。一般人把生命感放在當下活著的感覺,試圖從活著的當下去捕捉生命的意義。可是,這樣的方式其實沒有多大用處,主要是「當下的活著」並不提供意義的理解,反而是宗教的修為。因為生命的時光必然是瞬起瞬滅,作為宗教修為者就可以從當下獲得無常的領悟,而朝嚮「心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生活。但是對生命意義的瞭然,則是另一件事。

  生命感有很大的部分來自生命自身的曆史。我們曾經有的經曆有個很奇妙的現象:往日時光透過迴憶獲得此刻的新意義。意思是說,我們任何時刻的感覺都被過去的經曆所滲透,我們的眼睛一直沾滿過去的經曆,但是,經曆的返迴並不是原樣搬迴來,而是以我現在的情況重新被看到。最經常有的現象是,在事情發生的當兒我們從未曾發現的意義,總是在後來彆的事情發生之後纔明白。換句話說,經曆過的事情並不一定把意義呈現,反而是在後來纔知道的。因此,生命的意義並不一定是在事情發生的經驗,而是後來發生的事情開啓瞭當年的意義。

  例如男女談戀愛或分手,在事情發生的當時,人並不知道當時的愛情對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是在幾經結婚、離婚之後纔明白。所以我們常會有這樣的銘言:「隻有當我們迴顧過去的時候,我們纔産生現在的知識。」因此,這種知識就叫做「生命史學」。

  生命史學並不是曆史學,而是有著曆史時間的心理學。曆史心理學讓我們明白,在任何活著的時刻,我們都有著重獲時光的知識。我們的生命感並不是直直的一條綫投嚮未來,而是彎彎麯麯的縈繞,每個時刻都是由生命的過去返迴現在的心頭,而成就此時活著的生命感。過去的時光並不是整整齊齊的排個秩序,而是由現在的任何一言一行所召喚;被召喚的記憶並不是重新被我們溫習,卻似生命之屋裏麵的喧鬧,我們在屋子門外探頭。

史性心理學為人類綿延的經驗

  從「生命史學」可以延伸發展到「史性心理學」的探討,其主要的關照在於人類基本的主體經驗,例如人類的疾病經驗、受苦情態、身體的照顧、關係的建立與斷裂、尋求安全的措施、對死亡的理解等等,這些主題都是任何活著的當代人與任何曾經活過的人所共同經驗過的,也是未來人類仍需經驗的事實。

  史性心理學是以人的時間為經驗自身來看待,但不是去捕捉經驗事件的內容。史性心理學不承認人類經驗是可以獨立自存於過去,而認為當下活著的人對事件的召喚而獲得當下經驗的綜閤;召喚本身正是曆史性的渴求,當下人將生命曆史的經驗召喚到眼前,乃是因為人的立足點從來沒有離開過人寓居於世的種種處境,而處境一直以基本主題的方式成為人類的經驗。

  史性的敘說,不僅在於文本的曆史性,也是身體語言的曆史性。小說傢餘華說,人在文化的生活裏尋找韆百個世界,在生存的精神世界找到「要說」的東西。人是用生活的話語作為生命的文本或寫作,不一定要用紙筆;史鐵生說:「人可以在肚子裏為生存找到理由」──人是在「心知肚明」裏頭寫作。「心知肚明」是生活裏頭每天都有的主張,並且構成活著的當代人為什麼還在活著的意思。人是用「心知肚明」參與人類經驗史的寫作,祇可惜的是,我們居然看不齣來這樣的經驗史性。

  以「愛」為例,「愛」一直被視為人際之間的心理狀態,但是將「愛」放到史性心理學來看,愛是人類的心理史學多方麵的主題──有詩意史,有疼愛史,有痛苦史,所有的愛都必須迴到人的根本處境來看待。首先,我們以當代人的「心知肚明」來說愛,從眼睛對肉體的塑形、說話的往返結構與變易,乃至對愛境的設計,都涉及到當代人對韆百個愛的世界敘說寫作,也是參與瞭祖先與子孫的共通處境──人從來沒有離開愛境,在曆史裏,人們不斷發現愛境,以他們的身體與關係當作創作的藝術,他們創造瞭寂寞與親密,創造瞭「能說」與「不能說」的愛語,他們為愛創造瞭對立麵(恨),創造瞭黏性(悲離),創造瞭景觀(觸景的視覺)……。

  再舉另一個例子:傢庭心理史學。「傢」是人類的基本情蘊之處,它說話,它創造瞭許多個人的事實,它創造瞭人們相伴的心理史,也成就瞭人類依存的史學─它像活物一般,活過曆史的時空,任何活著的當代人都在日常生活中以「傢」為基底的生活,「關係」是其中「心知肚明」的顯揚之源,情感錶達式的豐富之源,它創造瞭關係的結與解,甚至創造瞭心理的劇場,各種心理學理論(連理論都屬知識史學)。有這樣的觀點,我們對variation有瞭安置的經驗史性。

  時間賦予我們奇妙的感覺,纔使我們的生命産生某種氛圍,像薄薄的光暈籠罩著現在,也因此有瞭生命的厚重感。我被這樣厚重生命感激起生活的情趣,因而陸陸續續把我看到的生命情事寫下來,在《張老師月刊》刊登,收成這本集子,最初交由「張老師文化」。此刻再版,改由「心靈工坊」齣版。

  我在颱大心理學係的研究生李宗燁剛好研究童年記憶,而童年記憶剛好是人類生命史學相當重要的主題,他曾經與我聯名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的「曆史心理學專題研討會」裏發錶一篇論文,雖然是學術文體,但也值得用比較有係統的方式將生命史學介紹給讀者,所以此次再版,特彆收入這篇論文,讓讀者參閱。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參加一場盛大的哲學辯論,隻不過辯論的主角是時間和生命本身。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細流,卻蘊含著驚濤駭浪的力量,不斷衝擊著我對生命起源的固有認知。他並沒有提供一個單一的、定論式的答案,而是巧妙地拋齣瞭一個又一個問題,引導讀者去探索、去質疑。從微生物的簡單復製,到復雜多細胞生物的齣現,再到意識的萌發,每一步都充滿瞭偶然與必然的交織。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人類文明發展時所展現齣的多維度視角,他不僅僅關注科技的進步,更深入探討瞭文化、社會結構、甚至倫理觀念對生命形態演變的影響。讀到關於“未來生命形態”的猜想時,我更是感到脊背發涼,仿佛看到瞭一個由基因編輯、人工智能共同塑造的全新世界。這本書並非一本輕鬆的讀物,它需要讀者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消化吸收,但正因如此,它所帶來的啓迪和震撼也是其他許多書籍無法比擬的。它讓我重新思考“活著”的含義,以及我們作為這個星球上智慧生命的責任。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文風真是太獨特瞭,帶著一種古典的詩意,又飽含著科學的嚴謹。作者仿佛是一位身穿古老長袍的哲人,用他那深邃的目光審視著生命的軌跡。他筆下的每一個生命單位,無論是一粒微小的孢子,還是一頭龐大的巨獸,都被賦予瞭獨特的生命力和故事感。我尤其喜歡他對不同地質時期的描述,那種將時間感具象化的能力,讓人仿佛能聽到遠古海浪的拍打聲,感受到火山噴發的炙熱。書中對於生命多樣性演化的描繪,簡直就是一幅壯麗的史詩畫捲,各種奇特的生物在不同的環境壓力下,展現齣令人難以置信的適應能力。我嘗試著去想象那些早已滅絕的生靈,在作者的文字中,它們不再是冰冷的化石,而是鮮活的存在,有著自己的生存法則和生命軌跡。這本書讓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敬畏,對生命本身的強大力量,對時間無情的流逝,以及對宇宙深邃的奧秘。它是一場靈魂的探索之旅,讓我對生命的本質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的包裝設計真是太彆緻瞭,封麵上描繪的古老星辰與遠古生物的交織,僅僅是看一眼就仿佛被拉入瞭另一個時空。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就被那種宏大敘事的筆觸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航海傢,帶領讀者穿越時間的河流,從宇宙大爆炸的混沌初開,到生命在原始海洋中悄然萌芽,再到恐龍的統治時代,直至人類的崛起與文明的演進。每一章節都像是一幅精心繪製的畫捲,細節豐富,色彩斑斕。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生命演化過程中那些關鍵節點,比如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恐龍滅絕的猜想,以及人類意識覺醒的探討。他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引人入勝的敘事,將枯燥的科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對宇宙的浩瀚、生命的頑強以及人類存在的意義有瞭更深的思考。書中的插圖也令人驚嘆,每一幅都精準地還原瞭那個時代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形態,仿佛觸手可及。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生命的書,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

评分

這本《生命史學》帶給我的,是一種對生命宏大敘事下,個體渺小卻又無比珍貴的獨特體驗。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將抽象的時間概念,化為可感可觸的生命曆程。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從最初的簡單化學反應,到如今復雜的人類文明,每一步都充滿瞭挑戰與機遇。最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生命演化中的那些殘酷與不確定性,反而將它們融入到宏偉的生命樂章中,使得生命的抗爭與繁衍顯得更加震撼人心。他對於人類作為“智慧生命”這一身份的探討,更是引人深思。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我們的未來又將走嚮何方?這些問題,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梳理生命的曆史,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廣闊的思考平颱。讀完這本書,我不再僅僅將生命視為一段短暫的旅程,而是將其看作是宇宙中一個宏偉篇章的組成部分,一種延續瞭億萬年的奇跡。這種視角,讓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敬畏,以及對生命本身的無限珍視。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就是一種貫穿古今的生命連接感。作者以一種極其宏觀的視角,將宇宙的尺度與生命的細微之處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我仿佛看到,構成我們身體的每一個原子,都曾是星辰的一部分,而我們所經曆的每一個生命階段,都與地球上億萬年的生命演化息息相關。他對於“生命”的定義,也並非局限於我們所熟知的碳基生命,而是延展到對更廣泛存在的可能性進行探索。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生命起源時,那種科學猜想與哲學思考相結閤的方式。他並沒有給我們一個簡單明瞭的答案,而是鼓勵我們去思考那些未解之謎,去擁抱未知。書中對於生命在極端環境下的頑強生存能力的描述,更是讓我感到震撼,那些在深海熱泉、極地冰層中蓬勃生長的生命,仿佛在告訴我們,生命本身就是一種永不熄滅的火焰。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羈絆,我與遠古的生命,與未來的生命,都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