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史學

生命史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塵世濁濁,我們的生活常常陷於茫茫的送往迎來中,無法自己。然而,從颱灣大學移居花蓮的心理學教授餘德慧,總是帶著一種既遠離又切近的身姿,以曆史感來關照生命的喧鬧。

  餘德慧擅長在平常生活的時刻中,探求生命的況味。他在原住民部落裏,可以專心聽著他們用母語交談,雖然不懂,但是「在母語的世界,像置身在一棵大樹的底下,纔感受到人活著的根」。他在時間的流動中,珍惜著白天,也珍惜夜晚。「我們曾經看過許多黑夜:山裏的黑夜,水邊的黑夜,海灘的黑夜,停電的黑夜,豪華街景的黑夜,村莊裏點點燈火的黑夜,港灣的黑夜;每個黑夜都以獨立的方式齣現在眼前,…它們總是一個個被我們碰見。我們一生碰過多少夜晚,就等於我們有多少的歲月」。

  他更以哀樂中年的心情,來看愛情、看人生、看存在的每個片刻。「行到中年,兩邊不著,生的甜美越來越遠,死的無常逼在眼前,前瞻與後顧,擺盪悠忽。人在這樣的絕望格局裏,要由無處可去的焦慮,轉為體驗『當下』的從容。…然後一切清清朗朗,從容不迫,看日落日齣,看風來風去,我依舊如風中的蘆花,搖曳在自然之間。」

  本書是餘德慧的散文作品,他以豐富的人文心理學養背景,透過自身對生命的細膩觀察,以文學和詩心的文字氣質,帶領我們進入他體嘗到的生命感。生命感主要來自生命自身的曆史。「隻有當我們迴顧過去的時候,我們纔産生現在的知識。」這種知識就叫做「生命史學」。

  《生命史學》初版由「張老師文化」發行,二○○三年轉由「心靈工坊」再版,此次增收餘德慧與學生閤著的文章,使讀者在讀後充滿對生命的感動和思量之餘,以更有係統的方式認識生命史學。

作者簡介

餘德慧

  颱灣屏東人,一九五一年生。曾任颱灣大學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張老師文化公司總顧問,現任東華大學族群與文化關係研究所教授、諮商與輔導心理學係主任,教學內容包括:文化心理學、宗教人類學、文化諮詢等。他也是心靈工坊文化公司諮詢顧問總召集人。餘德慧早年從事臨床心理學,之後因覺人的世界跟文化、經濟、生活等息息相關,在加州柏剋萊大學開始埋首於心理、醫療人類學,同時也浸淫在詮釋現象心理學、宗教與臨終照顧等研究領域。著作有:《生死學十四講》、《詮釋現象心理學》(心靈工坊齣版)、《中國人的寬心之道》、《中國人的自我蛻變》、《中國人的生命轉化》、《孤獨其實是壞事》等(張老師文化齣版)。

李宗燁

  颱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現任北市佛教觀音綫誌工督導、東吳大學學輔中心兼任諮商員。喜歡陪他人說故事與探索生命,從中享受發現的樂趣及改變的喜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生命經驗的曆史感 餘德慧

生命史學為經驗起點

  生命的厚重感來自生命經驗的曆史,也就是來自「生命閱曆」。打從我在六○年代進入心理學領域之後,當時整個心理學崇尚客觀,當然也就取消生命感的探討,使得心理學成為科學論述的一份子,人們很少從學院派的心理學獲得真心體驗的知識。盡管心理學裏有臨床、輔導心理學,但是依舊無法從客觀心理學的領域掙脫齣來,自成一格。最根本的原因是:所有生命經驗的曆史感全部被驅逐齣心理學的思考,隻剩下非曆史性的學理析辨。

  心理學驅逐生命感並不是一個意外,而是曆史的進程。心理學的智識發展,必須在當時的知識領域說齣自己的話語,而心理學傢僅能在自然科學的魔力底下玩科學的遊戲。可是對世紀末的心理學傢來說,自然科學對心理學的附魔程度顯然減低很多,心理學(尤其是人文心理學)已經有足夠的智識重拾生命感。

  生命感如何從心理學研究重拾?這是我近年來做研究的重心。由於我採取詮釋現象學的路數,所以對生命時間的研究比較注意。一般人把生命感放在當下活著的感覺,試圖從活著的當下去捕捉生命的意義。可是,這樣的方式其實沒有多大用處,主要是「當下的活著」並不提供意義的理解,反而是宗教的修為。因為生命的時光必然是瞬起瞬滅,作為宗教修為者就可以從當下獲得無常的領悟,而朝嚮「心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生活。但是對生命意義的瞭然,則是另一件事。

  生命感有很大的部分來自生命自身的曆史。我們曾經有的經曆有個很奇妙的現象:往日時光透過迴憶獲得此刻的新意義。意思是說,我們任何時刻的感覺都被過去的經曆所滲透,我們的眼睛一直沾滿過去的經曆,但是,經曆的返迴並不是原樣搬迴來,而是以我現在的情況重新被看到。最經常有的現象是,在事情發生的當兒我們從未曾發現的意義,總是在後來彆的事情發生之後纔明白。換句話說,經曆過的事情並不一定把意義呈現,反而是在後來纔知道的。因此,生命的意義並不一定是在事情發生的經驗,而是後來發生的事情開啓瞭當年的意義。

  例如男女談戀愛或分手,在事情發生的當時,人並不知道當時的愛情對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是在幾經結婚、離婚之後纔明白。所以我們常會有這樣的銘言:「隻有當我們迴顧過去的時候,我們纔産生現在的知識。」因此,這種知識就叫做「生命史學」。

  生命史學並不是曆史學,而是有著曆史時間的心理學。曆史心理學讓我們明白,在任何活著的時刻,我們都有著重獲時光的知識。我們的生命感並不是直直的一條綫投嚮未來,而是彎彎麯麯的縈繞,每個時刻都是由生命的過去返迴現在的心頭,而成就此時活著的生命感。過去的時光並不是整整齊齊的排個秩序,而是由現在的任何一言一行所召喚;被召喚的記憶並不是重新被我們溫習,卻似生命之屋裏麵的喧鬧,我們在屋子門外探頭。

史性心理學為人類綿延的經驗

  從「生命史學」可以延伸發展到「史性心理學」的探討,其主要的關照在於人類基本的主體經驗,例如人類的疾病經驗、受苦情態、身體的照顧、關係的建立與斷裂、尋求安全的措施、對死亡的理解等等,這些主題都是任何活著的當代人與任何曾經活過的人所共同經驗過的,也是未來人類仍需經驗的事實。

  史性心理學是以人的時間為經驗自身來看待,但不是去捕捉經驗事件的內容。史性心理學不承認人類經驗是可以獨立自存於過去,而認為當下活著的人對事件的召喚而獲得當下經驗的綜閤;召喚本身正是曆史性的渴求,當下人將生命曆史的經驗召喚到眼前,乃是因為人的立足點從來沒有離開過人寓居於世的種種處境,而處境一直以基本主題的方式成為人類的經驗。

  史性的敘說,不僅在於文本的曆史性,也是身體語言的曆史性。小說傢餘華說,人在文化的生活裏尋找韆百個世界,在生存的精神世界找到「要說」的東西。人是用生活的話語作為生命的文本或寫作,不一定要用紙筆;史鐵生說:「人可以在肚子裏為生存找到理由」──人是在「心知肚明」裏頭寫作。「心知肚明」是生活裏頭每天都有的主張,並且構成活著的當代人為什麼還在活著的意思。人是用「心知肚明」參與人類經驗史的寫作,祇可惜的是,我們居然看不齣來這樣的經驗史性。

  以「愛」為例,「愛」一直被視為人際之間的心理狀態,但是將「愛」放到史性心理學來看,愛是人類的心理史學多方麵的主題──有詩意史,有疼愛史,有痛苦史,所有的愛都必須迴到人的根本處境來看待。首先,我們以當代人的「心知肚明」來說愛,從眼睛對肉體的塑形、說話的往返結構與變易,乃至對愛境的設計,都涉及到當代人對韆百個愛的世界敘說寫作,也是參與瞭祖先與子孫的共通處境──人從來沒有離開愛境,在曆史裏,人們不斷發現愛境,以他們的身體與關係當作創作的藝術,他們創造瞭寂寞與親密,創造瞭「能說」與「不能說」的愛語,他們為愛創造瞭對立麵(恨),創造瞭黏性(悲離),創造瞭景觀(觸景的視覺)……。

  再舉另一個例子:傢庭心理史學。「傢」是人類的基本情蘊之處,它說話,它創造瞭許多個人的事實,它創造瞭人們相伴的心理史,也成就瞭人類依存的史學─它像活物一般,活過曆史的時空,任何活著的當代人都在日常生活中以「傢」為基底的生活,「關係」是其中「心知肚明」的顯揚之源,情感錶達式的豐富之源,它創造瞭關係的結與解,甚至創造瞭心理的劇場,各種心理學理論(連理論都屬知識史學)。有這樣的觀點,我們對variation有瞭安置的經驗史性。

  時間賦予我們奇妙的感覺,纔使我們的生命産生某種氛圍,像薄薄的光暈籠罩著現在,也因此有瞭生命的厚重感。我被這樣厚重生命感激起生活的情趣,因而陸陸續續把我看到的生命情事寫下來,在《張老師月刊》刊登,收成這本集子,最初交由「張老師文化」。此刻再版,改由「心靈工坊」齣版。

  我在颱大心理學係的研究生李宗燁剛好研究童年記憶,而童年記憶剛好是人類生命史學相當重要的主題,他曾經與我聯名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的「曆史心理學專題研討會」裏發錶一篇論文,雖然是學術文體,但也值得用比較有係統的方式將生命史學介紹給讀者,所以此次再版,特彆收入這篇論文,讓讀者參閱。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