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神論的人本主義的悲劇

無神論的人本主義的悲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Henri de Lubac
圖書標籤:
  • 無神論
  • 人本主義
  • 悲劇
  • 哲學
  • 宗教
  • 倫理
  • 社會批判
  • 現代思想
  • 存在主義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在其誕生之時被作為一個解放人類的力量加以歡迎的基督教, 怎麼會在曆史上的某一時刻顯得像是對抗這一解放的障礙?實際上這就是呂巴剋樞機主教在他這本最著名的書籍中探討的首要的主題。麵對導緻曆史上最強大的無神論理論的極權政體和虛無主義的睏境,呂巴剋樹立瞭十九世紀的兩個宗教天纔——齊剋果和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先知的見證。他說:「費爾巴哈和馬剋思以及孔德和尼采,他們確信對上帝的信仰永遠地消失瞭,這個太陽在我們的地平綫落下而永遠不會再昇起。他們希望並自信他們的無神論是最終的……然而太陽並未停止昇起!在馬剋思尚未辭世,尼采尚未寫齣他最警世駭俗的書籍之時,另一個人,杜斯妥也夫斯基,他也是個不安於現狀的天纔,但更真實地是一個先知,他藉奇異的思想閃光預告瞭神在人類靈魂中的勝利,預告瞭神的永恆的復活。」

作者簡介

亨利.德.呂巴剋(Henri de Lubae,1896~1991)

  法國現代著名的神學傢。1913年加入耶穌會,1927年成為天主教神父,自1929年起擔任裏昂天主教學院教授。1957年當選為法蘭西研究院道德和政治科學院院士。在六十年代被教宗作為專傢召入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的神學委員會。1983年被擢升為樞機主教。他的理論集中探討人對神的關係的神秘性和宗教史問題。現法國正在編輯齣版其五十捲全集。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無神論的人本主義的悲劇》的圖書簡介,其內容完全圍繞該書的核心主題展開,力求詳實且自然流暢,避免任何刻意堆砌或不自然的語言模式。 --- 《無神論的人本主義的悲劇》圖書簡介 一部深入探討現代文明精神睏境的恢弘史詩,一次對人類價值重塑的深刻反思。 在人類思想史的宏大敘事中,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中葉,是一場由科學理性與啓濛理想共同鑄就的偉大變革。隨著上帝之死的宣告,一種基於純粹人性的、不再依賴超自然權威的倫理與意義體係開始構建。本書《無神論的人本主義的悲劇》並非僅僅梳理這一思想流變的脈絡,而是聚焦於一個核心的張力:當人類徹底將自身的價值與目的內化,並將其視為宇宙中唯一的燈塔時,這束光芒的強度與持久性究竟能支撐多久?我們付齣的代價又是什麼? 本書的敘事圍繞三個主要部分展開:“理性的豐裕與精神的貧瘠”、“自由的重負與意義的真空”、“社群的瓦解與永恒的追尋”。作者以嚴謹的哲學思辨和對曆史案例的細緻剖析,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旨在揭示人本主義理想在實踐層麵所遭遇的內在悖論與外部衝擊。 第一部分:理性的豐裕與精神的貧瘠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啓濛運動的遺産”——即相信人類理性可以解決一切道德、社會和存在問題的樂觀主義。作者詳盡考察瞭費爾巴哈、馬剋思、尼采等思想巨匠如何一步步抽離神聖的維度,將“人”提升至絕對的中心。然而,重點在於,一旦“人”成為萬物的尺度,那麼這個“人”自身的定義便開始動搖。 我們看到瞭科學理性在物質世界取得的輝煌成就,它極大地解放瞭人類的生産力,延長瞭壽命,拓展瞭認知的疆域。但這種對客觀、可量化真理的過度偏愛,卻不可避免地排擠瞭那些難以被經驗科學捕捉的領域——美感、敬畏、終極關懷。作者探討瞭這種“去魅化”過程對人類心智結構的影響:當世界被徹底還原為可計算的機械運作時,人類經驗中的神聖感、神秘感與超越性渴望並未消失,它們隻是被壓抑,轉而以扭麯的形式浮現,例如對消費主義的狂熱崇拜,或對極端意識形態的盲目依附。 這裏,本書引入瞭對“價值虛無”的早期論述,指齣當傳統價值係統崩潰後,建立在純粹主觀經驗上的人本主義倫理,其堅固性遠不如它們所取代的舊有框架。人類獲得瞭前所未有的自由去創造價值,但同時也承受瞭定義“什麼是好的生活”的巨大責任。 第二部分:自由的重負與意義的真空 如果說無神論給予瞭人類最大的禮物——絕對的自由,那麼它也同時套上瞭最沉重的枷鎖——絕對的責任。本部分深入分析瞭存在主義思潮中這一核心主題,並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考察。 作者以杜斯妥耶夫斯基式的視角,審視瞭當“一切皆可允許”時,個體如何劃定道德的邊界。人本主義承諾個體將成為自身命運的主宰,然而,麵對浩瀚的宇宙和不可避免的死亡,這種“主宰”顯得何其脆弱和短暫。這種認知必然導嚮一種“意義的真空”。為瞭填補這一真空,現代人訴諸於各種臨時的、世俗化的“代理信仰”:民族主義、功利主義、技術烏托邦主義。 本書特彆關注瞭“效率與目的”之間的結構性衝突。在高度組織化的現代社會中,個體的生命往往被簡化為社會機器中的一個功能單位。人本主義所推崇的那個“完整的人”、“有創造力的人”的理想,在日常的生存壓力和績效考核麵前,常常被異化為工具。這種異化不僅是經濟結構的結果,更是根植於一個缺乏超越性目的的價值體係之中——我們追求效率,卻忘記瞭效率是為瞭服務於何種終極目的。自由在缺乏清晰方嚮時,容易滑嚮焦慮與逃避。 第三部分:社群的瓦解與永恒的追尋 悲劇性的高潮體現在人本主義對人類共同體構建能力的挑戰上。傳統上,宗教或普世的道德觀為社群提供瞭超越代際的粘閤劑。當這些基礎被抽離後,社群的維係依賴於共識的構建,而共識在後現代的多元文化衝擊下變得愈發脆弱。 本書細緻描繪瞭現代社會中“原子化個體”的興起。人本主義強調個體經驗的獨特性和至高無上性,這在理論上無可指摘,但在實踐中卻導緻瞭共情能力的下降和公共領域的萎縮。當每個人的“真實感受”都成為唯一的真理時,對話的基礎何在?社會連接不再建立在共同的信仰或超越的義務之上,而是建立在短暫的、功利性的交換之上。 最終的悲劇性在於:人類作為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感和永恒渴望的物種,被睏在瞭“當下”和“此地”。我們對意義的飢渴並未因科學的進步而消失,反而因缺乏高貴的敘事而變得更加尖銳。在無神論的人本主義框架內,我們被要求接受自身的偶然性和最終的消亡,同時,還必須在自身創造的有限框架內,為自己和後代找到值得活下去的理由。 結論:一種未竟的探索 《無神論的人本主義的悲劇》不是對無神論本身的批判,也不是對人本主義理想的簡單否定。它是一份對現代人精神處境的冷靜診斷書。它指齣,人本主義所承諾的“以人為本”的美好願景,在麵對人類靈魂對絕對意義的根深蒂固的需求時,顯得異常脆弱。 本書試圖引導讀者反思:我們是否過於自信地以為,隻要移除瞭一個信仰體係,其留下的空間就能被純粹的理性或自我肯定所填滿?或者說,我們是否在追求絕對的自主性時,犧牲瞭那些能夠使生命真正豐盛的、需要謙卑和奉獻的維度? 本書對哲學傢、社會學傢、曆史學傢以及所有關心現代人精神麵嚮的讀者構成一次強有力的思想挑戰。它迫使我們正視,在一個不再有上帝的世界裏,我們必須以何種方式,纔能避免讓對自由的追求,最終導嚮意義的荒蕪。 ---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中文版序言I
1. 背景和目的II
2. 對於形勢的哲學解讀VI
3. 關於基督教信仰X

前言XXI

第一部 無神論的人本主義的悲劇1

  • 第一章 費爾巴哈與尼采3
    1. 一個悲劇性的誤解3
    2. 費爾巴哈與宗教幻象9
    3. 尼采與「上帝之死」21
    4. 人之消解32
  • 第二章 尼采與齊剋果43
    1. 悲劇的誕生43
    2. 神話與神秘51
    3. 深化於存在之中62
  • 第三章 精神的爭戰77
    1. 戰場79
    2. 基督教的精神教85

第二部 奧古斯特‧孔德與基督教93

  • 第一章 孔德無神論的意義97
    1. 三階段規律97
    2. 一神教的過渡103
    3. 超越無神論112
    4. 被排除和替換的神119
  • 第二章 基督教與天主教131
    1. 反社會的基督教131
    2. 耶穌與聖-保羅136
    3. 天主教僧侶的業績142
    4. 神聖聯盟151
  • 第三章 實證主義的移植161
    1. 真正的天主教161
    2. 學者僧侶171
    3. 精神上的專製主義178
    4. 社會權力186
    結論196

第三部 先知杜斯妥也夫斯基201

  • 第一章 與尼采的對比207
    1. 對立的一對207
    2. 神之摺磨214
    3. 麵對耶穌225
  • 第二章 無神論的失敗235
    1. 人-神236
    2. 巴彆通天塔243
    3. 水晶宮256
  • 第三章 對永恆性之經驗269
    1. 含糊的經驗270
    2. 二重性及象徵286
    3. 新生297
    結論307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無神論的人本主義的悲劇》這個書名,宛如一道哲學閃電,瞬間擊中瞭我的思維。它讓我立刻想到,當人類主動或被動地放棄瞭神聖的信仰,將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完全建立在自身之上時,會麵臨怎樣的境遇。人本主義,在某些層麵上,是對人類智慧和潛能的肯定,是對個體能動性的強調。然而,如果這種肯定和強調,是在一個沒有神靈存在的背景下進行的,那麼“人”自身又會承擔起怎樣的重量?我預感這本書會深入探討,在缺乏超越性慰藉的情況下,人類的理性與情感可能産生的衝突,以及個體在追求自由和幸福的過程中,所可能遭遇的睏境。也許,作者會通過一係列的論證,揭示一種“人本主義”的局限性,即當一切都必須以人為中心時,人類自身的局限性,例如我們的短暫生命、情感的易變性、理性的局限性,都會成為構成“悲劇”的要素。這種悲劇,或許源於我們對意義的永恒渴望,與生命本身的有限性之間的永恒搏鬥。我特彆好奇,書中會如何定義這種“悲劇”,它是否是一種個體層麵的孤寂,還是一種群體性的失落?它是否會暗示,在告彆神靈之後,人類的命運注定是一種徒勞的掙紮?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在於它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以及人類自身存在的本質。

评分

《無神論的人本主義的悲劇》,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矛盾感。它仿佛在預示著一種深刻的哲學探索,關於人類在失去超驗信仰後,如何安頓自身的存在。人本主義,將人的價值與能力置於核心地位,強調理性、情感和道德的自主性。然而,當這種人本主義脫離瞭神聖的根基,當“人”成為一切意義的最終來源時,又會麵臨怎樣的睏境?我猜想,本書可能是在探討,當人類試圖完全依靠自身來構建意義和價值體係時,所可能遭遇的“悲劇性”的局限。這種悲劇,也許不是情節上的跌宕起伏,而是一種彌漫在存在層麵的、難以消解的虛無感和失落感。它可能源於人類對永恒意義的渴望,與生命本身的短暫和有限之間的永恒衝突。我會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闡釋這種“悲劇”的根源,它是否會揭示,在拋棄瞭神靈的庇佑後,人類的理性與情感是否會走嚮某種極端,例如徹底的懷疑主義,或是無法抑製的享樂主義?這種對人類存在終極睏境的直麵,正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深刻的洞察,讓我們重新審視人類自身的價值,以及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足以讓人陷入沉思。《無神論的人本主義的悲劇》,光是這幾個詞語的組閤,便勾勒齣一種深刻的張力。它似乎在探討一個無神論的世界觀下,人類個體存在的核心睏境,而“人本主義”的加入,又為這種睏境增添瞭一層哲學上的重量。我腦海中浮現齣的,可能是一係列關於價值、意義和道德的追問。如果生命沒有超驗的支撐,那麼我們賦予它的意義從何而來?人本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能力,但當這一切都建立在虛無的基石之上時,又該如何應對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痛苦、失落和死亡?這本書或許會深入剖析這種內在的矛盾,揭示在沒有神靈庇佑的境況下,人類自身所承擔的沉重責任,以及由此産生的深刻的悲劇感。我好奇作者將如何構建這個“悲劇”的敘事,它是否會指嚮某種普遍的人類經驗,或者是一種特定的曆史、文化語境下的悲劇?也許它會探討個體在擺脫宗教束縛後,如何重新尋找立足點,如何定義自身的存在價值,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可能經曆的幻滅和掙紮。這種對人類存在睏境的直麵,正是吸引我的地方,它似乎承諾著一種既殘酷又真實的哲學探索。

评分

“無神論的人本主義的悲劇”,這幾個字組閤在一起,勾勒齣一幅既宏大又令人不安的圖景。它似乎在探討,當人類擺脫瞭宗教的束縛,將目光完全投嚮自身,並試圖以人的力量來定義和創造一切的時候,所可能遭遇的內在張力與最終的失落。我腦海中閃過的,是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那些曾經試圖通過理性與人性來構建理想社會的先驅者,他們或許曾滿懷希望,卻最終發現人類自身的局限性和無法擺脫的命運。人本主義強調人的尊嚴、價值和理性,但在一個沒有神靈的世界裏,這種強調是否會最終走嚮某種虛無?這本書的書名,讓我預感到作者會深入剖析,在沒有超越性的終極意義作為支撐的情況下,人類的努力是否注定是徒勞的,是否會最終陷入一種存在的虛無感。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當個體在麵對生老病死、愛恨情仇時,在沒有任何神靈的指引和安慰下,獨自承擔起所有重量的那種深刻的孤獨和無力。這種“悲劇”,可能不是外部的戲劇衝突,而是一種彌漫在個體靈魂深處的、無法愈閤的傷口。我會非常關注作者如何處理“悲劇”的內核,它是否會觸及人類在追求自由與存在意義的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评分

讀到《無神論的人本主義的悲劇》這個書名,我立刻聯想到瞭一幅畫麵:一個置身於廣闊宇宙中的個體,仰望星空,卻無法從中找到任何超驗的慰藉。無神論將神聖的光輝從宇宙中剝離,而人本主義則將目光聚焦於人本身,強調人的理性和情感。然而,當個體意識到自己是被拋入這個冷漠宇宙的孤兒,所有的希望和意義都必須由自己創造時,那種無依無靠的孤獨感便油然而生。這本書的名字,仿佛捕捉到瞭這種“被拋感”的核心,以及由此引發的潛在危機。我猜想,作者可能會詳細闡述,當人類將所有的希望寄托於自身,卻又不得不麵對自身有限性和脆弱性時,所齣現的某種“悲劇性”的結局。這種悲劇,或許不是戲劇性的情節衝突,而是一種彌漫在存在中的、難以言說的失落和無力感。它可能來自於對終極意義的追尋無果,來自於個體在麵對巨大苦難時,發現除瞭自我安慰和相互扶持外,彆無他法。作者會不會探討,在失去瞭神靈的指引後,人類文明在道德、倫理上的根基是否會動搖?這種“無神論的人本主義”是否會走嚮某種極端的個人主義,或者反過來,迫使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集體的重要性?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它似乎承諾著一場關於人類精神本質的深刻反思,以及對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焦慮感的一次精準診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