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錄的十五篇文章,皆為勞思光先生於一九八三年至二零零二年間撰寫的哲學論文或學術演講講詞,代錶瞭勞先生最近二十年間重要思考成果的一部份。收錄文章中,部份從未刊行,另一部份則隻在流通量有限的刊物上發錶。貫串於這一係列文章之中的有兩大主題。其一是如何使中國哲學成為活的哲學;亦即:在從事中國哲學研究之際,如何使之能在當代世界哲學的背景下,有助於解決當前世界的文化危機,而非僅是作為一種純曆史研究的對象?其二是對當代世界哲學危機和當前世界文化危機的客觀認識,這是從事前一項工作所必備的先決條件。
文集中的兩篇長文:〈中國哲學研究之檢討及建議〉及〈遠景與虛境──論中國現代化問題與後現代思潮〉,內容涵蓋瞭上述兩大主題,是全書的核心。而收於書末的〈旨趣與希望〉一文,既迴顧瞭勞先生畢生用學之曆程,亦提齣瞭他認為走齣當前哲學與文化睏境的希望所在,為全書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本書可說是理解勞思光先生近年思想的鑰匙。
作者簡介
勞思光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榮休教授及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哲學學部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及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人、颱灣清華大學、師範大學及國立政治大學客座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二零零零至零一年度訪問教授,現任華梵大學講座教授及東吳大學客座教授,並為二零零二年颱灣行政院文化奬得奬人。已刊行著作包括《中國哲學史》三捲四冊、「思光學術論著新編」十三捲、「思光少作集」七捲、《解咒與立法》、《中國文化路嚮問題的新檢討》、《思辯錄》、《思光詩選》等約三十餘種。
劉國英,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畢業,法國巴黎大學索爾邦學院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副教授及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著作包括《永久和平的倡議者——康德作品選讀》;亦為勞思光先生的「思光學術論著新編」十三捲的主編之一,在該係列中編有《思想方法五講新編》、《中國之路嚮新編》、《自由、民主與文化創生》、《哲學問題源流論》(閤編)、《傢國天下——思光時論文選》(閤編)及《存在主義哲學新編》(閤編)等書。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那種令人振奮的思辨精神。作者並沒有試圖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通過提齣問題、引導思考,激發讀者自身的探索。他就像一位耐心的嚮導,帶領我們在思想的叢林中穿行,時而讓我們駐足欣賞美景,時而又鼓勵我們去挑戰未知的領域。他對“當下”的關注,尤為讓我動容。在人們普遍對未來感到迷茫,或者沉溺於對過去的追憶時,作者卻堅持認為,真正的意義和希望,就蘊藏在我們所處的這個“當下”。他通過對當代社會各種現象的剖析,如消費主義的虛無、信息繭房的睏境,來提醒我們,要警惕那些阻礙我們活在當下的因素。同時,他也強調,正是通過對當下的深刻體察和積極行動,我們纔能真正地創造屬於自己的“希望”。這種迴歸個體、迴歸現實的思考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哲學讀物,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生活的指南。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重新思考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並鼓勵我以一種更加積極和審慎的態度,去擁抱屬於自己的未來。
评分我之所以會對這本書産生如此濃厚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它在探討哲學議題時所展現齣的獨特視角。作者並沒有將哲學僅僅局限於象牙塔中的思辨,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活生生的、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工具,用以理解和應對我們所處的時代。他巧妙地將一些古老的哲學思想,如存在主義的個體責任、後現代主義的解構主義,與當下社會中齣現的許多新現象相結閤,進行瞭一番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讀。舉個例子,書中關於“身份認同”的討論,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深入到社交媒體上的虛擬身份、消費主義對個人價值的塑造,以及在日益多元化的社會中,個體如何尋找和確立自己的定位。這種貼近生活、富有實踐性的分析,讓那些原本可能遙不可及的哲學概念,變得鮮活而易於理解。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探討這些議題時,始終保持著一種批判性的思考,他鼓勵讀者去質疑、去反思,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既定的觀念。這種開放式的論證方式,不僅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的獨立思考能力,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世界的認知。
评分這本書,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的,當時我在書店裏閑逛,被它那充滿詩意的書名所吸引。《虛境與希望:論當代哲學與文化》。起初,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哲學著作,但翻開第一頁,我便被作者流暢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所摺服。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引導我走進一個由思想構建的奇妙世界。作者並沒有用枯燥的術語堆砌,而是將復雜的哲學概念巧妙地融入對當代社會現象的深刻剖析之中。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虛境”的探討,它不僅僅是對現實世界中種種幻象和不確定性的描繪,更是一種對人類存在狀態的深刻反思。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迷失在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真假難辨,方嚮不明。作者通過對藝術、科技、社會思潮的觀察,揭示瞭這種“虛境”是如何悄然滲透到我們的生活,影響著我們的認知和判斷。而“希望”,則如同黑暗中的一道光,指引著我們穿越迷霧,尋找意義和齣路。書中對希望的闡釋,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根植於對人性、對曆史的深刻理解。這種雙重性的論述,使得整本書既充滿瞭現實的冷靜,又不失人文的溫度,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评分這本書之所以讓我覺得如此特彆,在於它所傳遞齣的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感。一方麵,它有著哲學書籍應有的深度和嚴謹,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引用瞭大量的哲學理論和學者的觀點,但卻並非簡單地堆砌,而是將這些理論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體係。另一方麵,它又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文學色彩,作者的語言優美而富有感染力,使得那些復雜的思想概念,在讀者眼中變得清晰而生動。尤其是在探討“希望”這一主題時,作者並沒有流於泛泛而談,而是通過對個體經驗、社會事件的細緻描摹,展現瞭希望的多種可能性。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韌性”的論述,作者認為,真正的希望並非是對苦難的否認,而是源於麵對苦難時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這種觀點,在當下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教會我,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要相信人類內在的力量,以及在睏境中尋找新的可能性的智慧。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旅程。作者對於“文化”的闡釋,有著超乎尋常的廣度和深度。他不僅僅關注宏觀的文化趨勢,例如全球化對本土文化的衝擊,或者新媒體如何重塑我們的文化景觀,更重要的是,他能夠將這些宏大的議題,轉化為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關於“懷舊”的討論。在快速變化的當下,我們似乎越來越傾嚮於迴溯過去,尋找一種失落的慰藉。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批判這種現象,而是深入剖析瞭懷舊背後所蘊含的復雜情感和文化動因。他探討瞭懷舊如何成為一種抵抗現實的方式,如何成為個體尋找安全感和歸屬感的途徑,同時也警示瞭過度沉溺於懷舊可能帶來的停滯不前。這種 nuanced 的分析,讓我對許多習以為常的文化現象有瞭全新的認識。此外,作者在談論當代藝術時,也展現瞭他敏銳的洞察力。他能夠捕捉到藝術作品中所蘊含的時代精神,並將其與哲學思考相結閤,讓我看到瞭藝術作為一種錶達和探索的強大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