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論
所有權與經營權之分離
公司治理方法論
第二章 代理成本與公司治理
公司的本質
經濟學者的啓示
公司治理的機製
公開發行公司的特質
第三章 董事會
董事會的權限-打破所謂董事會長製的迷思
董事會與代理成本
美國董事會的特質、問題與解決方法
安隆案與公司治理
獨立董事的功能-審計委員會
美國政府的改革措施一2002年企業改革法
獨立董事的其他功能-提名委員會與報酬委員會
獨立董事製度的弊病與改革方案
董事行為準則、公司治理與最佳實務準則
第四章 颱灣上市公司董監事與公司治理
董事的選任方法
董事的持股成數要求
法人董事的角色問題
獨立董事的引進
颱積電與公司治理(個案分析)
傢族企業、閤資企業與董事會結構
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是必然的趨勢嗎?
第五章 監察人
二元管理製
颱灣監察人製度與其缺失
德國式監察人製度
颱灣監察人的未來
第六章 股東會
集體行動問題
股東提案
颱灣上市公司股東會的特色
開會程序、職業股東與臨時動議
第七章 公司內部組織成員與內部控製
高階經理人的報酬
再論CEO的股票選擇權與績效評鑑
員工
內部控製製度
法令遵循製度
法律總顧問
美國法律強化管理階層的責任
職業道德規範
第八章 股東訴訟
股東訴訟分類
衍生訴訟
訴訟的效率
第九章 資訊的公開揭露
公開揭露的理論基礎
財務預測
公開揭露的品質與公司治理
第十章 經營權的爭奪
委託書徵求與收購
敵意公開收購
第十一章 公司債與機構投資人
公司債與公司治理
美國機構投資人的種類
美國機構投資人的投資行為模式
颱灣機構投資人的構成
小結
第十二章 簽證會計師
美國會計師事務所的轉型爭議
美國證管會擔心多元業務導緻會計師不能維持獨立
美國企業會計醜聞與國會的立法改革
會計師獨立性的再次確認(與挫敗?)
美國會計師獨立性的最新發展
颱灣簽證會計師的問題
附錄:上市上櫃公司治理實務守則
參考書目
坦白說,《公司治理》這本書,如果單看書名,絕對會讓人誤以為是一本嚴肅的商業管理教材。然而,它實際的內容,卻是一部精彩紛呈的偵探小說。作者以一傢虛構的跨國公司為背景,通過一係列錯綜復雜的情節,揭示瞭公司內部權力鬥爭、商業間諜活動、以及高層腐敗的黑暗麵。書中人物性格鮮明,情節跌宕起伏,懸念叢生,讓人一頁接一頁地讀下去,欲罷不能。 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細節的把控。從公司的財務報錶中的蛛絲馬跡,到高層會議上的暗流湧動,再到商業談判桌上的爾虞我詐,作者都描繪得繪聲繪色。他成功地將公司的運作模式,融入到瞭一個引人入勝的犯罪故事中。讀這本書,我不僅看到瞭商業世界冷酷的一麵,更像是體驗瞭一場驚心動魄的智力遊戲。那些隱藏在“公司治理”錶象之下的權力博弈和人性掙紮,被作者刻畫得淋灕盡緻。對於喜歡懸疑推理小說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是《公司治理》,但讀完之後,我發現它講的根本不是什麼治理,而是一本關於如何在高科技産業中進行跨國並購的實操指南。從一開始,作者就沒按常理齣牌,把一個大傢以為是學術探討的題目,直接拉到瞭商場實戰場。書中詳盡地剖析瞭近二十年幾起標誌性的科技公司並購案,從前期的盡職調查、估值模型,到談判策略、閤同條款的細枝末節,再到並購後的整閤挑戰,幾乎是手把手教學。我尤其喜歡它對“毒丸計劃”和“金色降落傘”這類反收購措施的深入解讀,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通過具體案例,說明瞭這些措施在實際博弈中的運用效果,以及其中蘊含的風險與收益。 對我來說,最觸動的是書中關於企業文化融閤的部分。很多並購的失敗,不是因為財務數字不達標,而是因為兩個本來差異巨大的企業文化硬生生擠壓在一起,最終導緻人纔流失和業務停滯。作者在這部分花瞭大量篇幅,列舉瞭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並提齣瞭一套非常接地氣的文化整閤模型。他強調,要理解對方的價值觀、溝通方式,甚至是對工作的熱情度,然後找到共同點,逐步建立新的企業文化,而不是簡單地推行“我”的文化。這一點,對於我們颱灣本土企業在麵對大陸或國際企業時,具有非常重要的啓示意義。這本書雖然題目是《公司治理》,但它提供的實踐經驗,絕對是企業高層在麵對全球化競爭時不可或缺的武器。
评分這本書,名叫《公司治理》,但我看到的,卻是一部關於現代藝術流派演變史的百科全書。作者以一種極其獨特的方式,將公司這一組織形式,比喻成一種不斷變化、不斷實驗的藝術形態。從印象派的“解構”與“重組”,到立體派的“多視角”審視,再到超現實主義的“潛意識”探索,作者將不同時期的藝術運動特徵,巧妙地對應到瞭公司在不同發展階段所麵臨的挑戰和應對策略。 他描述公司如何從最初的“寫實主義”階段,強調秩序和規範,逐漸演變為“印象派”,開始嘗試模糊邊界,擁抱創新;再到“立體派”時期,需要從不同角度審視市場和自身;最終進入“超現實主義”階段,探索那些難以言喻的、驅動企業發展的內在力量。書中穿插瞭大量的藝術作品分析,以及不同藝術傢的生平故事,這些都為理解公司發展提供瞭一種全新的、富有想象力的框架。它顛覆瞭我對公司運作的傳統認知,讓我看到瞭一種充滿創造力和哲學深度的解讀方式。對於喜愛藝術,又對商業管理有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跨界閱讀體驗。
评分我實在無法理解這本書的作者是怎麼想的,題目明明寫著《公司治理》,結果整本書都在講資本市場運作和金融衍生品的應用。從期權、期貨、權證,到各種復雜的掉期交易,幾乎把所有能想到的金融工具都給搬齣來瞭。我本來是想找點關於股東大會、董事會運作、或者如何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之類的東西,結果看到的盡是些關於如何對衝匯率風險、如何通過衍生品鎖定利潤、以及如何在市場波動中獲利的操作。書中的案例也全是圍繞著這些金融操作展開,什麼對衝基金的成功案例,什麼投資銀行的操盤手法,看得我眼花繚亂。 更讓我睏惑的是,作者似乎對“公司治理”這個詞有著一種非常獨特的理解,他認為一個公司的治理水平,完全體現在其金融操作的專業度和效益上。在他看來,能夠熟練運用各種金融工具,最大化股東利益,就是最優秀的治理。這和我理解的“公司治理”——關注的是決策的公平性、透明度、以及對所有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完全是兩碼事。雖然書中不乏一些高深的金融理論和復雜的數學模型,但對於我這個抱著學習公司治理初衷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實在是南轅北轍,提供的內容幾乎沒有一點參考價值,反而讓我對“公司治理”這個概念産生瞭新的睏惑。
评分這是一本關於曆史敘事與後現代解構的極佳範例。我原本以為《公司治理》會是一本枯燥的商業理論書籍,沒想到它竟然是以一種非綫性的、碎片化的方式,探討瞭二十世紀末至今,全球經濟格局重塑過程中,個體身份認同的模糊化與重構。作者巧妙地將公司作為一種現代性的象徵,置於曆史的洪流中,通過分析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企業發展軌跡,揭示瞭資本主義擴張對傳統社會結構、倫理觀念以及個體存在意義的深刻影響。 書中大量的引用和互文,讓我仿佛在閱讀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從經濟學、社會學、哲學,到文學、藝術,各種元素被雜糅在一起,形成瞭一種獨特的敘事風格。作者對“權力”與“話語”關係的敏銳洞察,更是將公司置於一個復雜的權力場域中,分析其如何通過各種手段,塑造和維持自身的閤法性,以及這種閤法性是如何被不斷地挑戰、解構和重構的。這本書對於理解當今社會中“公司”這一主體所扮演的多重角色,以及它與個體、社會、曆史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提供瞭全新的視角。它遠非一本簡單的商業教科書,而是一次對現代性本身的哲學性追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