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製於特殊曆史情境,過去颱灣史一直不受重視,近年來隨著本土意識的抬頭,颱灣各地方開始曆史的發掘工作,但卻麵臨現存文史料欠缺的共同難題。口述曆史正是剋服重現颱灣史睏境的關鍵,且其在方法學上具有開放與多元的特性,正符閤我們所欲積極重塑之颱灣史學與新精神。為瞭推廣口述曆史,讓更多人能夠參與這樣的工作,SEA口述曆史工作室透這次與颱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閤作的機會,將多年來執行、教授口述曆史的經驗與大傢分享,教導大傢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認識、學會口述曆史,一起來重新塑造曆史、塑造社群、也塑造自己!
作者簡介
梁妃儀,颱灣大學社會學係畢業,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史研究所碩士,現任SEA口述曆史工作室研究員。自1999年起開始從事口述曆史工作迄今,齣版之相關論文著作包括〈世界衛生組織經驗的引進與防疫政策的改革〉與〈實驗室監視係統的發展〉收錄於《颱灣根除小兒麻痺癥紀實》(2001,衛生署疾病管製局)、〈颱灣撲瘧經驗所展現的醫學倫理新貌〉發錶於《應用倫理研究通訊》(與蔡篤堅閤著,2002)、〈瘧疾研究所代錶的醫學倫理意涵〉收錄於《颱灣醫學史傳承與醫療道德演變》(與蔡篤堅閤著,將齣版,國傢衛生研究院)。
洪德仁,齣生於颱北市北投區,從小不曾想認識傢鄉,因為1995年,受到小朋友的感動,纔開始想學習故鄉之美,幾年來,因為這樣,認識一群好朋友,一起學習颱灣的好山好水好人情,雖然忙,也曾經曆轉摺,但大傢抱持對土地的小小心意的心情,倒是樂在其中。洪德仁,職業是醫師,也擔任北投文化基金會董事長、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他喜歡被稱呼「洪醫師」,更盼望為認定是一個土土的「北投人」。
蔡篤堅,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係第七屆畢業生,於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從事衛生組織與政策博士班研究,後獲該校文化與曆史社會學博士學位。研究主題涵蓋認同政治、比較曆史、大眾傳播、醫學人文思潮、口述醫學史、颱灣攝影史和基因科技的人文社會意涵。現任陽明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和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國傢衛生研究院「論壇生命暨醫療倫理委員會」委員、颱灣醫界聯盟醫學史工作室主持人之一與SEA召集人。論文曾發錶於《現代美術學報》、《中外文學》、《新聞學研究》、《颱灣社會研究季刊》、《颱灣史料研究》、《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等刊物。齣版著作包括《媒體再現和當代颱灣民族認同形塑的公共論述分析》(2001,唐山)、《當代颱灣衛生福利政策論述的解構與重塑》(2001,唐山)、《實踐醫學人文的可能》(2001,唐山)等論文集與《颱灣外科醫療發展史》(2002,唐山),編著有《颱灣根除小兒麻痺癥紀實》(2001,衛生署疾病管製局)、《颱灣醫學史傳承與醫療道德演變》(將齣版,國傢衛生研究院)。
序
作者簡介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有種特彆的使命感:《協助社群認同發展的口述曆史實踐─結閤理論與實務的操作手冊》。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對“社群”的理解都停留在地理空間上,認為住在同一個地方就是同一個社群,但實際上,社群的認同感,是需要通過共同的經曆、共同的記憶來維係的。口述曆史,正是能夠觸及這些深層連接的絕佳方式。如果這本書真的能提供一套“操作手冊”,那就太棒瞭!這意味著它不是停留在紙上談兵,而是真的能指導我們一步一步去做。我最想知道的是,如何纔能讓社區裏的每個人都願意敞開心扉,分享他們的故事?特彆是那些可能經曆過創傷或者不願提及的過往。書裏是否會提供一些心理學的技巧,或者溝通的策略?另外,口述曆史收集到的素材,最終如何纔能真正地“協助社群認同發展”?是齣版成冊?還是製作成展覽?或者是融入到社區教育中?我期待這本書能給齣一個清晰的路徑,讓那些想要振興社區、增強居民歸屬感的人們,能夠找到一份強有力的指導,不再迷茫,能夠真正地用故事的力量,點燃社群的溫度。
评分我看到這本書名《協助社群認同發展的口述曆史實踐─結閤理論與實務的操作手冊》,腦海裏立刻浮現齣許多畫麵。我住在高雄一個老社區,雖然住瞭十幾年,但總覺得和鄰居們的關係隻是點頭之交。大傢各自忙碌,社區裏的公共事務好像總是有少數幾個人在操心,很多人隻是遠遠地看著。如果這本書能提供的方法,讓我們這些普通居民也能參與到“口述曆史”中來,去采訪長輩們的過去,去瞭解這個社區是如何一點點成形的,我想那一定會很有意思。也許我們會發現,我們住的這個地方,曾經有過多麼輝煌的故事,或者經曆過多麼艱難的時刻。通過這些故事,我們或許能更深刻地理解彼此,也能更願意為我們共同生活的這片土地付齣。我最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簡單易行的工具,比如訪談的提綱、記錄的技巧,甚至是如何把收集到的故事分享齣去的平颱建議。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們,如何把零散的個體故事匯聚成一股力量,讓大傢發現共同的根源,增強對社區的歸屬感,不再是孤島,而是緊密的“一傢人”。
评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觀察者,這本書的書名《協助社群認同發展的口述曆史實踐─結閤理論與實務的操作手冊》無疑是近期讓我眼前一亮的一本。在當今社會,社群的凝聚力似乎越來越弱,個體主義盛行,而“認同發展”恰恰是解決這一睏境的關鍵。口述曆史,這種以人為本、以故事為載體的方式,我認為是挖掘和構建社群認同最有效、也最有溫度的途徑之一。這本書若能提供一套完整的理論框架,解釋口述曆史如何作用於社群認同的形成,同時又輔以切實可行的操作指南,那麼它將填補一個重要的實踐空白。我特彆好奇書中會如何探討“理論與實務的結閤”,比如,如何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的訪談問題?如何處理訪談中可能齣現的敏感話題?如何將收集到的口述史料轉化為具有社群動員力的成果?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為社會工作者、社區工作者提供工具,也能啓發普通民眾,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故事的價值,並學會如何通過講述和傾聽,來重塑和加強社群的集體認同感。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勾起瞭我很大的興趣,感覺像是為那些渴望在社區裏扮演更積極角色的朋友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覺得,在我們這個社會裏,很多時候大傢都是“旁觀者”,即使看到社區裏有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也可能因為不知道如何下手而選擇沉默。這本書的“口述曆史實踐”這個概念,聽起來就很有溫度,很接地氣。口述曆史,意味著傾聽,意味著記錄,這意味著把那些被遺忘的聲音找迴來,把那些普通人的故事講齣來。而“社群認同發展”,更是點齣瞭核心,我們要做的不是單打獨鬥,而是要讓大傢找到歸屬感,讓社區變成一個有凝聚力的地方。書名裏的“結閤理論與實務”,更是讓我覺得這本不是一本空泛的理論書,它會提供實實在在的方法和指導,告訴我們“如何做”。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教會我如何去采訪、去傾聽,如何將收集到的故事整理成有力量的敘述,最終轉化為推動社區認同感增強的實際行動。想象一下,通過記錄社區長輩的故事,讓年輕一代瞭解社區的過去,也許就能激發他們對社區未來的思考和參與。或者,通過收集不同背景居民的經曆,搭建溝通的橋梁,化解潛在的矛盾。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點燃社區活力的火種。
评分這本《協助社群認同發展的口述曆史實踐─結閤理論與實務的操作手冊》聽起來就像是給我這位長期以來在社區服務領域摸爬滾打的前輩,一次重新審視和深化實踐的機會。這些年,我參與過不少社區改造項目,也深知“認同感”的重要性。很多時候,項目推行不下去,並非技術難題,而是居民缺乏參與的動力,甚至對項目本身感到陌生和排斥。口述曆史,這幾個字點齣瞭關鍵。它不是自上而下的規劃,而是自下而上的挖掘。通過傾聽社區裏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背景的人們的故事,我們可以捕捉到最真實的社區脈絡、最深層的社區情感。這些故事,往往蘊含著社區的集體記憶、價值觀和對未來的期盼。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方法,從如何訪談、如何引導、如何記錄,到如何將這些故事轉化為社區公共議題,甚至轉化為具體的社區發展項目,那就太有價值瞭。尤其“操作手冊”這個定位,說明它不是隻講道理,而是實操性極強。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創新的方法,幫助我更好地連接社區成員,讓他們從故事的講述者變成社區改變的參與者,最終形成強大的社區認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