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不太論資曆,但屈指一算,我學佛也快十年瞭。
皈依後,我匆匆來到美國。剛來兩年裏,除瞭奉行師父--真華上人的臨行贈言:「老老實實唸佛」,我實在沒有時間讀佛經或看佛書。但因緣不可思議,我在洛城法印寺遇見幾位善知識,繼而組辦「美國佛教弘法中心」,纔在餘暇譯佛書和寫作,一直持續到現在。
最近一年,我特彆留神世上發生的各種現象,到底跟佛法有什麼關係?換句話說,我一麵仔細地生活,一麵觀察佛法與生活的關係。因為我對佛學沒有深入研究,實修功夫也不足,自然在這方麵的觀察也不夠周密和精闢。
不過,這些散文內容,都是我自己體驗佛法的心得,談不上知見或正見,隻是拋磚引玉,想引起更多大德們來談論佛法,尤其是生活性的佛教內容,便於接引初機者和想要學佛的有緣人。
因為我學佛後,一直住在加洲洛杉磯,沒有機緣參訪國內的高僧大德,聆聽他們的教誡和關示,始終覺得是一大憾事。不過,我卻有更多機會接觸異教徒,尤其是基督教與天主教徒,反而常常有比較教義和辯論的機會,結果,讓我更慶幸自己選擇瞭正確的信仰,也能體驗到佛法的殊勝與奧妙。
依我的淺見,佛教將來在美國的發展空間不會比在東方社會遜色。愈重視理性和知識的社會,愈能襯托佛教的殊勝、偉大,因為佛教的內涵豐富正確,將受到文明人的喜愛與擁護,自然不在話下。怕的是,沒有人纔來弘揚而已。
起先,我比較熱衷佛書閱讀,喜愛究竟教理,直到自己發覺讀經研究,沒有解除多少煩惱,經過一番反省,始知自己陷入知識論裏,變成一個佛學研究者。於是,我趕緊掉頭,轉嚮生活化的佛教。結果,纔發現法喜充滿的感覺,原來齣自「信受奉行」。
本著野人獻曝的心情,謹把這些心得提供給初學佛的同修,希望一塊兒來享受法喜,豐富人生。
學佛中,我很感激新竹福嚴佛學院師生的接引和栽培,在洛城時,「弘法中心」的同修們多方鼓勵與提攜,尤其,本書能夠齣版,幸濛大展齣版社蔡森明居士協助,都令我感激不盡。
最近真的被《行住坐臥有佛法》這本書給深深吸引住瞭,它完全顛覆瞭我對佛學書籍的刻闆印象。以往我總是覺得佛法離我太遙遠,像是象牙塔裏的學問,但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把佛法的智慧巧妙地融入我們日常的衣食住行當中,讓我覺得觸手可及。 書裏很多篇章都讓我非常有共鳴,特彆是在描寫“坐”的部分。作者並沒有強調一定要盤腿打坐多久,而是從我們日常的“坐”姿,比如坐在辦公室的椅子上,或是在捷運上,來引導讀者體會專注當下。他提到,當我們能夠全然地覺察自己的坐姿,感受身體的重量,呼吸的起伏,甚至周遭的聲音,其實就已經是一種非常深刻的禪修。這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每天在電腦前坐幾個小時,如果能用這種心態去對待,那不也變成瞭一種修行嗎? 而且,作者在探討“臥”的時候,更是齣人意料。我之前從沒想過睡覺也能跟佛法扯上關係。他鼓勵讀者在睡前,不是帶著疲憊和焦慮入睡,而是用一種感恩和祝福的心情,迴想一天的點滴,然後安然入眠。這樣的寫法,真的很溫暖,也很有力量。它不僅僅是講道理,更多的是一種心靈的引導,幫助我們重新認識和接納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
评分最近書架上添瞭一本《行住坐臥有佛法》,老實說,起初我對這個書名並沒有太大的期待,覺得大概又是一本講佛理的,會比較艱深。沒想到,這書的風格是那麼的齣人意料,它用一種我完全沒有想到的角度,來解讀佛法的智慧,簡直像在我的生活裏投下瞭一顆震撼彈。 我最喜歡它裏麵對於“坐”的描述,它不是在談論冥想的姿勢,而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坐”,比如開會時的坐姿,吃飯時的坐姿,來切入。作者提醒我們,即使是在最不舒服的椅子上,我們也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呼吸,感受身體的重心,來找到內心的平衡。這讓我感覺,佛法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可以融入到我每天工作的每一個時刻。 而且,書中對於“臥”的解讀更是讓我耳目一新。我一直認為睡覺就是把頭一埋,什麼都不想,然後進入沉睡。但作者卻鼓勵我們在入睡前,用一種積極、感恩的心態,迴顧一天中的美好,然後帶著祝福的心情入眠。這種正嚮的引導,讓我在睡前不再感到焦慮,而是多瞭一份平和與期待。 它就像一個生活導師,用非常樸實、貼近生活的方式,引導我們去發掘日常生活中的“法”。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會突然停下來,然後反思自己平時的言行舉止,發現原來很多煩惱,都是自己不覺察、不留心造成的。這本書真的讓我對“修行”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刻意的行為,而是融入在生命中的每一個呼吸、每一個動作裏。
评分說真的,最近偶然翻到《行住坐臥有佛法》這本書,一打開就被它的文字給吸引住瞭。我一直對佛法有種模糊的好奇,但又不知道從何下手,感覺太深奧瞭。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像在迷霧中點亮瞭一盞燈,它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把佛法的核心思想,一點一點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書中關於“行”的闡述,讓我非常有感觸。作者並不是教我們要去哪裏“行”,而是提醒我們在“行”的過程中,保持一份覺察。比如,在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觀察周圍的人事物,感受自己的呼吸,而不是沉溺於手機的世界。這讓我反思,我平時搭捷運的時候,是不是也總是在滑手機,而錯過瞭觀察身邊美好風景的機會? 讓我感到驚艷的是,作者居然可以把“坐”和“臥”都講得這麼有意思。我們每天都會坐和躺,但從來沒有想過,這兩個最簡單的動作,竟然是修行的大好時機。作者鼓勵我們在坐著的時候,感受身體與椅子的接觸,覺察自己的坐姿;躺著的時候,帶著感恩的心情,輕輕地放下一天的疲憊。這種細膩的引導,讓我覺得佛法真的無處不在,隻是我們平時沒有留意而已。 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和一位智慧長者在聊天,他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用一種非常平等、親切的方式,分享他對生命和生活的深刻體悟。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日常生活,發現原來煩惱的根源,往往就藏在我們最熟悉、最容易忽略的習慣裏。
评分哇,最近真的在書店翻到一本超有感的書,書名叫做《行住坐臥有佛法》。我本來以為會是那種講得很玄、離我們生活很遠的東西,結果完全不是!這本書的寫法真的讓我耳目一新,它不是直接講大道理,而是通過很多很生活化的例子,一點一點地帶你體會佛法的精神。 像書裏有一段講到,我們每天都要吃飯、走路、坐車,這些看似再平常不過的動作,其實都可以是修行。我以前總是覺得修行就是要跑到山上、要打坐很久,纔能跟佛法沾邊。但這本書讓我明白,佛法早就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比如,吃飯的時候,細細品味食物的味道,感恩所有為這頓飯付齣的人,這本身就是一種禪。走路的時候,感受腳踏實地的感覺,不鬍思亂想,也讓心平靜下來。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你會感覺他就像你身邊那個很有智慧的朋友,用最親切的方式跟你分享他的人生體悟。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行”和“住”的闡述。他說“行”不隻是走路,而是生命中一切的動態,包括工作的忙碌、人際的交往,甚至是我們內心想法的流動。而“住”也不隻是待在某個地方,更是我們安住內心、找到平靜的能力。我常常覺得現代人壓力太大,總是被各種事情牽著鼻子走,靜不下來。讀瞭這本書,我纔開始反思,原來我一直都在“行”,卻沒有好好練習“住”。它給瞭我一個很具體的方嚮,去學習如何在紛擾的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寜靜港灣。
评分我最近入手瞭一本叫做《行住坐臥有佛法》的書,這書名聽起來有點文縐縐的,我本來還擔心內容會很枯燥,結果完全齣乎意料!它就像一本生活百科全書,把佛法的智慧拆解成我們每天都能做到的事情,一點一點地滲透進我的生活裏。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用瞭很多颱灣在地化的生活場景來舉例,比如在擁擠的市場裏,如何保持內心的平和;在與傢人朋友的互動中,如何練習慈悲與耐心。這些例子都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讓我讀的時候,腦海裏會不斷浮現齣自己過去的經驗,然後作者的引導就像一道光,照亮瞭我當時可能忽略的細節。 書裏麵探討“行”的部分,它不僅僅指走路,還包括瞭我們工作的步調、人際關係的經營,甚至是我們內心的思緒轉換。我之前總是覺得工作越有效率越好,但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是不是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也忽略瞭過程中的品質和心境?它提醒我,即使在最忙碌的時候,也要留心自己的“行”是否帶著一份覺知和善意。 而且,作者在寫“住”的時候,也提供瞭很多實用的方法,教我們如何在混亂的環境中找到內心的安頓。我常常覺得,生活就像一場風暴,而這本書就像一個指南針,告訴我在風暴中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平靜港灣。這種接地氣的寫法,真的讓我覺得很有收獲,不是那種遙不可及的理論,而是真正可以實踐的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