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現在是什麼時代嗎?你知道後現代社會有什麼特徵嗎?你想知道什麼是後現代文化嗎?你想知道後現代美學到底是啥名堂嗎?處在世紀末焦慮與新世紀憧憬的夾縫中,我們在颱灣看到復古成風、本土意識高漲與五花八門的未定論或不可知論,這是民粹衝動,還是有更深一層的文化意涵?
我們該如何在世界文化版圖為颱灣當前的政治/社會解放效應定位?當今甚囂塵上的名詞,如解構、主/客體、女性主義等,到底是時裝風潮一般的流行現象,還是脫胎換骨的前夕一葉知鞦?對於這些問題,如果感到無助於衷,本書可以發微啓明;如果無所適從,纔書足以醍醐灌頂。
本書多方麵含括後現代人文論述的不同領域與麵嚮,範圍廣被文化體製、意識形態、資訊傳播、社會評論、文學與藝術批評等,理論與實踐兩不偏廢,在光怪陸離的後工業社會破冰挺進,論述的方法遍及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批評、知識論、拉岡心理分析、馬剋思主義等。
一捲在手,就近可以瞭解西方社會的現狀與走嚮,切身則有助於親照閤江社會的麵貌與前景。在賀爾.福斯特的編者序言引領之下,從哈伯瑪斯檢討現代主義與前衛運動開始,直到薩依德對於知識分子的殷殷寄望。展閱本書無異於從事一趟驚心動魄而步步遐眺的美學經驗。目標是:破解政治文化經緯網的韆古魔咒。
《英文版序》後現代主義
賀爾‧福斯特(Hal Foster)
一、超越現代主義:編選本書的動機
後現代主義:到底有沒有這麼一迴事?如果有,後現代主義是什麼意思?是一種概念,或是一種實踐?所涉及的問題是局部性的風格,還是全麵性的新時期或經濟階段?有些什麼形式?有什麼效用?如何定位?如何標定後現代主義的來臨?我們真的超越瞭現代,真的身處(不妨稱之為)後工業時代?
本書收錄的論文在探討上述問題的同時,也旁及許多相關的問題。某些批評傢,如羅瑟琳.剋勞斯(RosalindKrauss)和道格拉斯.剋林普(Douglas Crimp),把後現代主義定義為與現代主義的美學範疇分道揚鑣。也有批評傢,如葛瑞格裏.阿默(GregoryUlmer)和愛德華.薩依德(EdwardSaid),把「後批評的客體」和當今的詮釋政略結為一體。還有的,如弗雷德瑞剋.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和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視後現代的契機為一個新的、「精神分裂的」時空模式,加以抽絲剝繭。其他的,如何瑞格.歐因茲(Craig Owens)和肯尼斯.法蘭屯(KennethFrampton),把崇尚進步與支配的現代神話之沒落定為後現代主義的興起。雖然各有強調,尤根.哈伯瑪斯(JurgenHabermas)以外所有的批評傢都有一個共通的看法:現代性的方案如今是問題重重。
雖然遭遇前現代主義、反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等流派的夾擊,現代主義的應用價值並不因此而稍減。恰恰相反:現代主義,起碼就其為一傳統而言,已經「贏瞭」。但是這一場勝利付齣瞭慘重的代價,勝局之慘無異於敗北,因為現代主義如今大體上是被收編瞭。現代主義始興之時,原本秉持對立的態度,公然挑釁資産階級的文化秩序及其曆史的「錯誤的規範」 (哈伯瑪斯用語),如今卻成瞭官方文化。如詹明信說的,我們欣賞現代主義:一度惡名昭彰的現代主義作品,如今齣現在大學裏,在博物館或美術館,在街道。簡言之,現代主義,連哈伯瑪斯都這麼寫道,似乎「勢大無比卻氣息不存」。
實情如此,這意味著現代方案如果要加以挽救,勢必要有所超越。這是現今許多生機蓬勃的藝術的當務之急,也是本論集的一個誘因。可是,怎樣纔能超越現代?怎樣纔能和視危機為轉機的方案(現代主義)分道揚鑣,或淩駕「進步」 (Progress)的時代(現代精神),或跨過瑜越常軌的意識形態(前衛主義)?任何人都可以和保羅.德曼(Paul deMan)隔空呼應,說:每一個時代都要忍受一段自覺其右一個時代的「現代」時刻,也就是危機或清算的時刻,不過這樣觀照現代是與曆史不相乾的,簡直就是在從事分類的工作。誠然,「現代」這個字眼或許已經「失去瞭固定的曆史指涉」 (哈伯瑪斯),意識形態卻不然:現代主義是奠基於特定條件的文化結構,有曆史的侷限。這幾篇論文的一個共同動機就是探查這個侷限,標記我們的變動。
正如一位傅柯、一位賈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或一位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重要性所證明的,沒有歐洲大陸的理論,特彆是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實在是難以想像。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業已引導我們去細加品味,把文化當作一套符碼集成或神話大全(巴特)當作一組憑想像針對現實的種種矛盾所提齣的係列解答(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從這樣的觀點來看,一首詩或一幅至不必然擁有特權,可以大量生産的工藝品也不太可能被視為現代主義所稱的作品(work):獨一無二、具有象徵意義、錶達深刻的洞識。倒是更有可能被視為後現代主義所瞭解的文本(text):「已寫就的、寓言性的、偶發性的。由於這樣的文本模型,後現代主義的一個策略霍然清晰:解構現代主義並不是為瞭把現代主義密封在它自身的形象中,而是為瞭把它拆開,重寫;拆開其封閉係統(如博物館或美術館),以便接納「種種文本的異質混閤體」(剋林普),以「綜閤矛盾」的觀點(法蘭屯)重寫其共相技法。簡言之,要和「異類論述」 (歐因茲)一起挑戰現代主義的主敘事。但是,這種多樣性可能有疑難,因為,如果現代主義含括這麼多獨一無二的模型(勞倫斯[D.H.Lawrence]、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那麼「有過多少擋在路上的高級現代主義,就會有多少不同的後現代主義,因為後者起碼在齣發點上就是針對這些模型而進行特定、局部的反應」(詹明信)。結果是,這些不同的形式可能淪為無足輕重,不然就是後現代主義被斥為相對主義(就如同後結構主義被斥為「文本之外」什麼都不存在的荒謬概念)。這樣的異文融閤(conflation),我想,是應該小心避免,因為後現代主義並不是多元論 並不是認為文化與政治上所有的主張如今都是開放而且平等那種種言詞德式仗義行俠的觀念。這種任何事都行得通,「意識形態的終結」此其時矣的敵示信念,隻不過是樣樣行不通,隻不過是我們生活在沒有希望施予矯正的一個「總體係統」之下的宿命信念的反麵:正是厄尼斯特.曼德爾(Ernest Mandel)所稱的「後期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那種聽天由命。
顯然,後現代主義之上或之內的每一個立場都被政治「結盟」 (薩依德)與曆史議程給標走瞭。因此,我們如何構想後現代主義深深影響到我們如何呈現現在與過去,哪些方麵受到強調,哪些方麵受到壓抑。那麼,以後現代主義的觀點到分時期是什麼意思?是要辯稱我們的時代是個主體死亡的時代(布希亞),或是主敘事失落的時代(歐因茲)?是要宣稱我們生活在一個難以産生對立的消費社會 (唐明信),或是人文學科被擠到邊緣地位的庸俗社會(薩依德)?這些觀念並不具有敵示(apocalyptic)意涵:它們誌的是參差不齊的發展,而不是徹底的絕裂與全新的年代。這麼說來,也許最好是把後現代主義想像成一場新舊模式的衝突,文化的與經濟的,前者不盡然是自主性的,後者不完全是決定性的,與其中涉及的既得利益的衝突。這起碼可以釐清本書的待決議題:使新興的文化形式與社會關係脫鈎(詹明信),並辯明這麼做的旨趣。
後現代主義的兩種形態
當然啦,即使在目前,對後現代主義採取本位立場還是有的:有人支持後現代主義,可能是把它看作民粹運動,據以抨擊現代主義的育英取嚮;或者,反過來說,有人支持現代主義的育英取嚮,視其為文化本身,據以抨擊後現代主義,認為那隻是庸俗。這類觀點反映一件事:後現代主義被大眾視為(麵對後現代建築是毫無疑問的)走嚮「傳統」必須轉的一個彎路。因此,我要簡略描述一種相反的後現代主義,就是構成本書內容的那一種後現代主義。
當今的文化版圖中,根本的對立存在於兩種後現代主義:一種是試固解構現代主義,同時抵製現狀,另一種是駁斥現代主義,據以稱頌現狀;前者是抵製型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of resistance),後者是反動型(of reaction)後現代主義。本選集的論文大部分屬於前一種,其心願在於改變客體界(the object)及其社會脈絡。反動型後現代主義遠比抵製型後現代主義更廣為人知,雖然還沒到獨霸一方的程度,駁斥現代主義卻是當仁不讓。這種駁斥,最刺耳的聲音或許發自新保守主義者,卻處處聽得到迴響,是戰略的運用:如哈伯瑪斯一針見血指齣的,新保守主義者一刀兩斷切開文化與社會,然後為瞭一方的弊病(現代化)而怪罪另一方的實踐(現代主義)。因果就這樣給混淆瞭,隨之而來的是,「反方」文化(”adversary .culture)遭受公開的指責,即使經濟與政治現狀受到肯定,確實,一種新的「肯定性」文化給提齣來瞭。
這麼說來,文化仍舊是一股勢力,不過大緻上是在社會控製之下,是用來掩蓋錶麵功夫的纍贅形象(法蘭屯)。這一種[反動型]後現代主義就是這樣以矯正,彆說是美容,的觀點設想齣來的,以迴歸傳統大道(在藝術、傢庭、宗教…)。現代主義被化約成一種風格(譬如「形式主義」或國際風格),備受非議,不然就是被切割得四分五裂,成為一種文化上的錯誤。於是前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要素東拼西湊,就這樣把人文傳統保留下來。但是,如果不是在現代主義的背景上使失落瞭的傳統起死迴生,如果不是有一個主計委綰結異質混閤的現在,迴歸到底是什麼?
所以,抵製型後現代主義以反嚮實踐(counter-practice)的姿態應勢而興,不隻是針對現代主義的官方文化,而且也針對反動型後現代主義「錯誤的規範」。對比之下(不過不隻是對比),抵製型後現代主義所關注的是,對傳統進行精細的解構,不是通俗或僞(pseudo)曆史形式的工具性襲仿(instrumental pastiche),為的是批判源頭,不是為瞭迴歸。簡言之,就是要質疑而不是要利用文化符碼,要探究而不是要隱匿社會與政治結盟。
後續的論文,內容各有韆鞦。討論的主題雖多(建築、雕塑、繪畫、攝影、音樂、電影…‥),清一色是轉型之後的實踐,而不是無關乎曆史發展的類彆。論述的方法也是各有韆鞦(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拉岡[lacanian)精神分析、女性主義批評、馬剋思主義,…‥),卻是以之為對比的模型,而不是什錦「法門」。
尤根.哈伯瑪斯提齣的是從啓濛運動一脈相承的一個文化的基本議題:現代主義與前衛運動,一種進步型現代性(progressive modernity)與一種反動型後現代性。他肯定現代把「規範」列為拒絕往來戶,卻也提齣警告,應該慎防「錯誤的否定」;同時他還揭發(新保守主義)反現代主義的其麵目,斥其為反動。極力反對反抗與反動之餘,他呼籟以披沙揀金的態度重拾現代方案。
然而,就某一意義而言,這種批判態度模糊瞭危機所在,正是肯尼斯.法蘭屯麵對現代建築所觀察到的危機。啓濛運動所隱含與現代主義所規劃的烏托邦主義已經帶來浩劫,非西方文化的肌理無一不是分崩離析,西方世界的都市淪為超大都會。後現代建築師傾嚮於在錶麵上作齣迴應,諸如民粹主義的「護麵(masking)」,風格化的「前衛主義」,或不足為外人道的符碼。法蘭屯呼籲改弦更張,主張詳思細考現代文明與地方文化的形式,共相技術與本土風雙管齊下互相解構。
早在一九五0年代末勺一九六0年代初,有識之士就已深切感受到現代性的危機;那一個時機通常被引為後現代主義的發軔,而當時爆發的意識形態衝突迄今(雖然威力大減)餘波仍在。此一危機固然是由於外來文化的群起反抗而搬上颱麵,我們卻也不能忽視文化內部的決裂,即使是在比較冷門的領域,譬如雕塑。羅瑟琳.剋勞斯梳理現代雕塑的邏輯如何從六十年代導嚮它自身的解構,以及以啓濛運動明確又自主的學科秩序為基礎的現代藝術秩序的解構。時至今日,她辯稱,「雕塑」隻是在形式上的「擴展場域(expanded field)」以一個名詞的姿態存在,一切都是從結構發展齣來的;藝術得從結構去理解,不是從媒介,是以「文化條件」為導嚮的。
道格拉斯.剋林普也斷定現代主義發生決裂,特彆是發生在對於呈現的界定。在羅伯.羅遜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等人的作品,再也看不到現代主義繪畫「自然的」、一緻的錶相,取而代之的是,經由攝影程序産生的,徹頭徹尾的後現代主義圖片的文化、文本場所。剋林普指齣,此一美學的決裂或許意味著現代知識的「目錄」或「檔案」所發生的知識論方麵的決裂。循道一條綫索,他直接探討現代的美術館體製,其權威端賴一種呈現的巧喻(representationalconceit),不堪深究的關於創作源起的一門「科學」。因此,他宣稱,美術館裏頭同質的作品係列所麵臨的威脅,在後現代主義,乃是來自文本的異質性。 柯瑞格.歐因茲同樣視後現代主義為西方的呈現及其權威的地位與放諸四海皆準的主張的一個危機,由迄今仍屬邊緣且仍受壓抑的論述當眾佈達的一個危機,那些論述當中最受矚目的是女性主義。批判現代人的主敘事(master nar-ratives)嚮來不假辭色的女性主義,歐因茲辯稱,是兼具政治與知識論雙重意義的大事件,在政治方麵,女性主義挑戰父權社會的秩序;在知識論方麵,女性主義質疑其呈現的結構。他指齣此一批判的火力集中在許多婦女藝術傢的當代實,挑齣其中的八位加以討論。
對於呈現的批判當然離不開後結構主義的理論,本書收錄葛瑞格裏.阿默的文章即是著眼於此。阿默辯稱當今的批評,其呈現的成規(conventions),脫胎換骨有如藝術在現代主義發軔之所經曆的。他梳理脫胎換付之後的批評形態,一一列舉其實踐之道,包括拼貼與濛太奇(與現代主義的種種流派有關)、解構(特彆是對於模擬與符號的批判,與賈剋.德希達有舢)以及寓言(關注思想在曆史上的具能性質的一種體裁,與瓦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有關)。這些實踐方法,阿默辯稱,已經導緻新的文化形式,實例可見於羅蘭.巴特的書寫和約翰.凱吉(John Cage)的作麯。
弗雷德瑞剋.詹明信比較不熱中於符號的崩解與呈現的失落。舉例而言,他注意到襲仿已經成為我們放眼隨處可見的模式(尤其是在電影),其中所透露的不隻是我們漂浮在私人語言的大海,而且是我們盼望被召喚迴到不像現在那樣問題叢生的時代。這樣的心態必然導緻的結果是,不願意和現時(the present)打交道,或不願意從事具有曆史意義的思考,這在詹明信看來就是消費社會「精神分裂」的特徵。
尚.布希亞也在思索我們這個時代公共時間與空間的淪喪。在一個擬象(simulation)的世界,他說,因果律不復可尋:客體不再能夠發揮主體之鏡像的作用,而且不再有「場景(scene)」可言,不論是私人的或公共的,有的隻是「淫/隱景(ob-scene)」資訊。事實上,自我成瞭一個「分裂體(schizo)」,一個「純螢幕….開放給一切有影響力的網路」。
在前文所描述的這樣一個世界,存心抵製似乎顯得荒謬:這種認命的心態正是愛德華.薩依德所反對的。資訊或批評,道理是相通的,的立場很難保持中立的:什麼人從中得利?藉著這個問題,他把那些文本擱淺在現時的脈絡,即「雷根時代」。在薩依德看來,後現代越界是大勢所趨,雖然「專傢」的風尚、「學門」的權威仍然不願鬆手。誠然,「不乾涉主義」被奉為心照不宣的信條,「人文學科」與「政治」因此高高在上各據一方。可是這樣的行為徒然隔絕一方而放縱另一方,接下來就是雙方血滾於水的關係無跡可尋。結果則是,人文學科隻有兩條路可以走:對於不閤人文主義的資訊運作文過飾非,以及「呈現人文關懷的邊緣地位」。於是,我們繞瞭一整圈,又迴到源頭:啓濛運動,現代性的學術方案,如今陷入五裏霧中,造就的是許多「宗教的後援會」,而不是「世俗的共同體」,這無異於慫恿國傢權力。對薩依德而言(一如對義大利的馬剋思主義者安東尼歐.葛蘭西[Antonio Gramsci]),這種權力也錶現在公民(civil)體製,威力之大不下於政治與軍事兩個體製。因此,和詹明信一樣,薩依德驅策我們認清文化文本的「霸權」麵貌,並且倡議積極乾涉的反嚮實踐。在這節骨眼(和法蘭屯、歐因茲、阿默.….等人有誌一同),他援引下述的策略:批判官方的呈現,採用資訊模式(如攝影)的替代效用,復原異己族類的(曆史)真相。
三、「反美學」的意義:本書的旨趣
這幾篇論文雖然各有韆鞦,卻有共同的關懷:對西方的(種種)呈現與現代的「超級大虛構(suprem fictions)」進行批判;渴望麵對差異永保推己及人之心(承認差異而不採取對立,包容異質而不劃分階層);對於文化的自主「領域」或專傢各自為政的「學門」堅守懷疑主義的立場;以超越形式上(文本與文本之間)的親嗣關係,進而追蹤社會上的結盟關係(世間文本的體製「密度」)為最高指導原則。簡言之,一股意誌貫穿這些論文:掌握現時的文化與政治連結網,主張抗拒學院派現代主義與政治反動的實踐之道。
本書以「反美學」為標題,就是為瞭錶明上述的種種關懷,而不是在林林總總對於藝術或呈現本身的否定聲中添一蛇足。現代主義之所以醒人耳目,就是由於這一類的「否定」,高舉「否定」的大纛,心係目中無人的「解放效應」,或夢想烏托邦式的一段親曆其境的時間、一個超越錶象的空間。本書絕非如此:齣現在這兒的批評傢一緻認定,我們永遠無法自外於錶象,或者,更具體地說,永遠無法自外於呈現的攻略。因此本書所稱的「反美學」,標幟的不是現代的虛無主義,那種虛無主義因為一再違法犯紀反而證實法紀之不可廢,而是一種批判,是為瞭重新銘寫錶象的秩序而不惜將之解構的一種批判。
「反美學」一詞也錶明瞭,美學的概念,即美學的觀念網路,在本書中受到質疑。有道是美學經驗遺世孤立,沒有 「目標」,完全超越曆史的限製;或宣稱藝術如今能夠造就一個(互為)主觀([inter]subjective)、具體與共相兼而有之,象徵意義上的總體性的世界:這樣的美學觀正是本書質疑的對象。因此.「反美學」,一如「後現代主義」,標幟的是立足於現時的文化立場:美學界所提供的分類是否仍有宜效?(舉例而言,主觀品味的模型難道不是麵臨大眾口味的威脅?共相洞識[universal vision]的模型麵對異類文化的興起不也是一樣?)縮小範圍來說,「反美學」也標識一種實踐之道,本質上就是學科越界(cross disciplinary)的實踐,對於涉及到政略(譬如女性主義藝術)或植根於本土的文化形式,亦即拒絕特權美學領域的文化形式,保持敏銳的觸角。
閱讀《反美學》的體驗,對我來說,是一種顛覆和驚喜的結閤。老實說,我一開始對這個書名有點抗拒,總覺得“反”這個字,可能意味著某種激進的、挑戰一切的論調,我擔心會讀起來很辛苦,或者是一些過於脫離現實的空談。但是,作者的寫作方式完全齣乎我的意料。他沒有使用那些我們熟悉的、可能讓人望而卻步的藝術史術語,而是以一種非常親切、甚至有點像是分享日常觀察的口吻,來展開他的論述。他會從一些我們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比如老舊的招牌、斑駁的牆麵、甚至是一些被大傢視為“老土”的設計,然後通過深入的剖析,讓我們看到這些事物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意義和獨特美學。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一些颱灣本土文化符號的解讀,比如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廟宇建築、傳統市場裏熱鬧的景象,甚至是那些隻有在地人纔懂的俗語。作者沒有去刻意地拔高這些事物,而是去揭示它們為何能夠長久地存在,並且在人們心中留下印記。這種“反”傳統審美的態度,並不是為瞭反對而反對,而是為瞭提醒我們,審美的定義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應該包含更多元的視角和更寬廣的包容度。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美的理解,也讓我更加珍視那些在我們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
评分翻到《反美學》這本書,一開始我還以為是什麼很前衛、很挑戰傳統審美的學術論著,畢竟“反美學”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叛逆和顛覆的味道。但讀進去之後,我纔驚喜地發現,它不像我想象的那麼高冷,反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我們颱灣在地生活經驗的方式,來探討“美”這個議題。作者好像很有觀察力,他提到的很多例子,我一看就覺得“對!就是這樣!”,仿佛作者就坐在我身邊,跟我一起在颱北的巷弄裏穿梭,一起在夜市裏品味,一起在老街上懷舊。他沒有用那些復雜的理論名詞來堆砌,而是把焦點放在我們生活中那些“不完美”的角落,那些可能在彆人眼中“不上相”的景緻,甚至是我們覺得有些“土氣”的東西,卻能喚起內心深處某種莫名的情感。我特彆喜歡書中提到的一些關於地方特色、傳統工藝,甚至是舊建築的部分。作者不是去贊美它們有多麼精緻華麗,而是去挖掘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曆史、文化和人情味。他讓我們看到,原來那些看似“醜陋”或“粗糙”的事物,也能散發齣獨特的光芒,也能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這是一種非常接地氣的審視方式,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對自己過去對美的認知産生疑問,也重新認識到,美,原來是如此多元和包容的。
评分《反美學》這本書,我一開始真的沒抱太大的期望,總覺得“反美學”這個名字聽起來就有點故弄玄虛,像是為瞭標新立異而取的名字。但當我真正沉浸其中後,纔發現它竟然是如此的引人入勝,甚至讓我重新思考瞭許多關於“美”的定義。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但又不會讓人覺得艱澀難懂,反而像是在跟一位博學的朋友聊天,他會娓娓道來,用各種各樣生動有趣的例子,來闡述他對於“反美學”的理解。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提到的一些關於颱灣民間信仰、傳統節慶,甚至是庶民生活中的一些細節。作者並沒有把這些東西描繪得多麼神聖或者高雅,而是用一種非常平實,甚至帶點戲謔的筆觸,去展現它們身上所散發齣來的生命力和獨特的魅力。他鼓勵我們去欣賞那些不被主流審美所推崇的東西,去發現它們身上隱藏的價值和美感。這種視角,我覺得在當下的颱灣社會,是一種非常需要的聲音。我們太多時候被所謂的“高級感”、“國際範”所裹挾,反而忽略瞭身邊那些最真實、最動人的東西。《反美學》這本書,就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這些被忽視的美的感知,讓我覺得,原來生活本身,就是一門最深刻的美學課。
评分《反美學》這本書,單看書名,可能會讓人覺得有些摸不著頭腦,甚至會産生一些距離感,好像是要講一些很高深、很學術的東西。然而,我真正翻開閱讀後,纔發現它是一本充滿驚喜和啓發的讀物。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並沒有選擇那些傳統意義上的“美”作為切入點,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我們生活中那些被大傢普遍認為是“不美”或者“醜陋”的事物。他用一種非常獨特且富有洞察力的視角,去解讀這些事物背後的意義和價值。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對颱灣一些老街區、傳統建築,甚至是日常用品的描繪。作者不是簡單地贊美它們的曆史價值,而是深入挖掘它們如何反映瞭時代的變遷、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那種不經意間流露齣的,充滿生命力的“粗糙”之美。他讓我們看到,原來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甚至是被嫌棄的角落,都可能隱藏著令人動容的故事和獨特的韻味。這種“反”傳統審美的敘事方式,並不是一種否定,而是一種拓展,它鼓勵我們用一種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審視世界,去發現潛藏在“不美”中的“美”。這本書讓我對“美”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更加願意去關注和欣賞那些不那麼主流,但卻同樣迷人的事物。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叫《反美學》,老實說,一開始我看到這個名字,心裏就咯噔一下,覺得是不是又要來一些枯燥、晦澀的理論轟炸,光是想到那些長篇大論的術語,就有點頭皮發麻。畢竟,美學這東西,聽起來就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點遠,好像是藝術傢、評論傢們纔該玩的東西。但是,齣於我對一些颱灣本土創作的期待,我還是翻開瞭它。讀下去之後,我纔發現,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特彆,它沒有從高高在上的視角去定義什麼是美,什麼是醜,而是把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甚至是被認為“不美”的東西,比如老舊的招牌、斑駁的牆壁、甚至是一些被遺棄的物件,都提瞭齣來,並且賦予它們新的意義。它不像一些書那樣,隻會告訴你“這個地方很有美感”,而是會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這些東西會讓我們産生某些感受,這些感受的根源又在哪裏。我覺得作者在這方麵做得特彆棒,他用很生活化的語言,把很多抽象的概念講得深入淺齣,讓你覺得原來美學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它就藏在我們的身邊,甚至就體現在那些你可能從來沒留意過的地方。這真的打破瞭我之前對“美學”的刻闆印象,讓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眼光去審視周圍的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