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本海默(上下兩冊) (電子書)

奧本海默(上下兩冊)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凱.柏德
圖書標籤:
  • 奧本海默
  • 原子彈
  • 歷史
  • 傳記
  • 科學
  • 美國歷史
  • 二戰
  • 諾貝爾獎
  • 物理學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2006年普立茲獎傳記類得獎作品‧美國國傢書評獎最佳傳記
 
  ★《書單》和《發現雜誌》年度科學類好書
  ★《紐約時報》年度一百本值得關注的好書
  ★《紐約時報書評》、《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堪薩斯城星報》及《芝加哥論壇報》年度好書
 
  他是美國的普羅米修斯,「原子彈之父」,戰爭期間為他的國傢帶頭努力從大自然攫取令人敬畏的太陽之火。之後,他明智道齣其中的危險,也對潛在的助益懷抱希望。…但,奧本海默的警告無人理會,最後,他被消音瞭,成為麥卡錫主義和美國反共聖戰中最著名的受害者。
 
  《奧本海默》(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是一部全麵描寫原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的傳記。奧本海默是二十世紀的代錶人物,一位傑齣且富有魅力的物理學傢,他在戰爭期間帶領團隊為國傢建造原子彈,並直麵科學進步帶來的道德後果。在這本具有權威地位、廣受好評、花瞭二十五年纔成書的傳記裡,兩位普立茲獎傳記類得主凱.柏德和馬丁.薛文深刻描繪瞭奧本海默的一生和時代,包含他的早年生涯到他在冷戰中扮演的核心角色。這是一本登峰造極的傳記和史書,講述一個引人入勝的天纔殞落故事。 
 
  本書以史無前例的細節敘述瞭奧本海默的生活和所處時代,內容奠基於美國和海外檔案館中蒐集而來的數韆份記錄、信件和大量的國傢機密文件,並採訪瞭近百位奧本海默的朋友、親屬和同事。在書中,兩位作者從奧本海默的早期教育切入,追溯瞭他在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及德國的學術經歷。隨後,他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建立瞭領先全美的理論物理學院,並深度參與社會正義事業。最後,奧本海默成為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的核武實驗室負責人,為美國的核武發展貢獻瞭重要力量。 
 
  除瞭描寫奧本海默的生平和時代背景,本書也記錄他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如何進行科學研究思想上的突破,為後人打開未經探索領域的大門。在二十世紀,奧本海默天馬行空的想法遭受輿論抨擊、受國傢調查,甚至遭遇政治上的角力迫害。作為他這一代中最著名的科學傢之一、二十世紀的偶像,奧本海默的一生充分體現瞭現代人麵對科學進步的後果。 
 
名人推薦
 
  一頁華爾滋.影評人
  王文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特聘教授
  馬欣.作傢
  高湧泉.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係兼任教授
  張慶瑞.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係名譽教授
  電影神搜.知名影視媒體
  鄭國威.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膝關節.影評人
  龍貓大王通信.影評人
 
媒體佳評
 
  「蓋棺論定的傳記……奧本海默的一生不是影響我們,而是始終籠罩著我們。」——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
 
  「以美國經歷蛻變的動盪年代為脈絡,精湛敘述瞭奧本海默的崛起與墜落。大師之作。」 ——《洛杉磯時報》書評(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廣博的學問加上透徹的見解成就瞭這部作品,敏銳捕捉到奧本海默的核心本質,完成瞭多麵嚮的肖像……這本書的成功在於深刻探究瞭奧本海默最具破壞性、自我矛盾的行為。」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世上已經有無數奧本海默的相關著作,然而都遠遠不及這本傑作的廣度和視野。」 ——《邁阿密先鋒報》(The Miami Herald) 
 
  「第一本全麵而公允的傳記,剖析瞭奧本海默異常複雜的人格……原子彈計畫和奧本海默的相關著作堆積如山,這本書有如聖母峰聳立其中,是不太可能被超越或比肩的成就。」 ——《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在這本驚人暢銷的钜著裡,兩位成就斐然的冷戰史學傢攜手講述瞭羅伯特.奧本海默非凡而傷痛的人生故事。」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皇皇學術钜作,引人入勝的文筆讓複雜且謎樣的奧本海默栩栩如生。」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細膩入微且精確的肖像……傳記與社會史這兩種文類的翹楚。」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引人入勝地揭露瞭真相……蓋棺論定的傳記,幾近還原我們所能期盼的完整故事,同時解開瞭諸多矛盾。」 ——《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  
 
  「注定成為傳記中的典範。」 ——《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Toronto))
 
  「上窮碧落下黃泉的重要研究……美國史學上的重大貢獻,慎思明辨地詮釋瞭證據,入木三分刻劃齣奧本海默的人生和性格。」 ——《費城詢問報》(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奧本海默》钜細彌遺敘說瞭奧本海默的故事,而且說得極好。作者兼具透徹的明察與評斷使得這本著作不可或缺。」 ——《時代雜誌》(Time)
 
  「詳盡而扣人心弦,一絲不苟地探究瞭奧本海默的一生和那個時代……柏德和薛文的著作宛若史詩……對這個人和他的時代全麵描繪,或可說是一錘定音。」 ——《聖荷西信使新聞報》(San Jose Mercury News)  
 
  「資料豐富、文筆流暢的傳記,讀來不忍釋手,勢必成為奧本海默相關著作——以及優秀的傳記應該如何書寫——的標竿。」 ——《密爾瓦基哨兵報》(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  
 
  「《奧本海默》旨意明確、情感深切、論斷有力,形式上嚴守學術規範,書寫上則保持瞭文學的恆久韻味。」 ——《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細節詳實、讓人著迷的傳記……《奧本海默》既是一位科學傢入木三分的肖像,也是一個時代生動的紀事。」 ——《休斯敦紀事報》(Houston Chronicle)  
 
  「這本權威的傳記是歷經二十五年的研究成果,重新評價奧本海默這個人,描繪齣奧本海默迄今最複雜的肖像。」 ——《紐約客》(The New Yorker) 
 
  「不同凡響且钜細彌遺的研究……凱.柏德和馬丁.薛文不僅解釋瞭奧本海默那輝煌耀眼、足以為錶徵又混亂不堪的生涯,同時闡明瞭美國文化的哪些秉性造就瞭今日自由主義的觀點和反應。」 ——《亞特蘭大憲法日報》(The 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 
 
  「關於奧本海默,這是目前為止寫得最好的一本書。」 ——《美國科學傢》(American Scientist)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完全不涉及《奧本海默(上下兩冊) (電子書)》的內容,力求自然流暢,避免任何AI痕跡: --- 《大地的低語:失落文明的考古學考察》 作者:阿瑟·V. 格雷夫斯 譯者:林婉清 導言:塵封的記憶與現代的迷思 自人類文明誕生之初,我們便被那些沉默的遺跡所吸引——那些在沙漠深處、叢林密葉之下、或是海洋深藍之中,訴說著往昔輝煌與驟然衰亡的故事。本書並非一部冰冷的曆史文獻匯編,而是一場深入廣袤時空隧道的、對失落文明進行細緻入微的考古學考察。我們試圖超越錶層的石塊與陶片,去聆聽那些被時間磨平的“低語”,理解它們如何構建世界,又為何終結。 本書的基石建立在過去三十年間,作者及其團隊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東麓、中亞乾旱草原以及南太平洋群島上進行的一係列田野調查之上。我們摒棄瞭傳統曆史學中對綫性進步的盲目崇拜,轉而關注復雜社會係統在特定生態環境下的適應與瓦解的動態過程。 第一部:文明的勃興——生態與社會工程的傑作 第一章:水神的契約:尼羅河上遊文明的灌溉奇跡 我們首先將目光投嚮一個經常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角落——位於現代蘇丹境內,被認為是古埃及前身,卻擁有獨特水文係統的“沙哈拉綠洲文明”。這個文明的偉大之處,不在於金字塔的宏偉,而在於他們對季節性泛濫的河流進行近乎完美的“生態工程”。 本章通過分析新近發掘的數韆件陶文記錄和復雜的引水渠模型,揭示瞭該社會如何通過一個由祭司和技術官僚組成的精英階層,實現瞭資源的絕對集中與分配的公平性(至少在其鼎盛時期)。我們詳細探討瞭他們如何利用一種基於月相和水流量的復雜曆法係統,指導農業生産,並最終創造齣一種穩定的社會結構,維係瞭近韆年。他們對於“共享水權”的哲學思想,與後世的王權神授觀念形成瞭鮮明的對比。 第二章:高原上的天空之城:印加文明的垂直農業與路徑依賴 轉嚮南美洲,我們將深入探討印加帝國(Tawantinsuyu)的結構。傳統觀點常聚焦於其驚人的道路係統和統一的行政管理,但本書著重分析瞭其獨特的“垂直生態區位利用”策略。 格雷夫斯教授團隊在秘魯和玻利維亞交界處的發掘,揭示瞭大量高度精細的梯田係統,這些係統不僅僅是簡單的農業改造,而是對不同海拔氣候帶的微氣候進行精確調控的産物。我們通過對保存完好的冷凍遺骸中殘留的植物DNA分析,重構瞭其作物輪作的多樣性。更引人深思的是,當西班牙徵服者切斷瞭中央的物資調度係統後,這種高度依賴集權化的生態管理模式是如何迅速瓦解的。這提齣瞭一個核心問題:極度優化的係統是否也蘊含著極端的脆弱性? 第三章:歐亞之橋:粟特商道的物質文化流動 本書的第三部分轉嚮瞭歐亞大陸腹地。粟特人,這個被曆史記載為“絲綢之路的真正主人”的群體,其身份的模糊性一直是研究難點。我們通過對散布在中亞古城遺址(如撒馬爾罕外圍的商隊驛站)中發現的錢幣、玻璃器皿和宗教雕塑的風格比對分析,描繪瞭一幅前所未有的跨文化交流圖景。 粟特人的偉大不在於軍事或帝國建立,而在於他們構建瞭一種基於信任、契約和靈活性的商業網絡。我們展示瞭他們如何在不同的政治實體間遊刃有餘,成為信息、技術和信仰的有效載體。通過對他們遺留的信件(泥闆和皮革捲)的語義分析,我們發現瞭一種高度世俗化、以傢庭和宗族為單位的商業倫理,這與周邊帝國的官方意識形態形成瞭有趣的張力。 第二部:斷裂與沉寂——探尋衰落的復雜性 第四章:火山灰下的緘默:米諾斯文明的驟變 愛琴海上的聖托裏尼島(提拉島)的爆發,是古代世界最著名的災難事件之一。然而,米諾斯文明的衰落是一個漸進且多因素交織的過程。本書著重探討瞭火山爆發後的“次生效應”。 我們展示瞭從剋裏特島西部考古層中提取的證據,錶明火山灰對周邊農田的長期毒性作用,以及由此引發的與希臘大陸部落的資源衝突升級。更關鍵的是,我們發現米諾斯宮殿復雜的官僚係統,在麵對突如其來的生態壓力時,錶現齣極端的僵化和適應力不足。他們的藝術和宗教符號在災後迅速轉嚮瞭更具防禦性和祭祀性的主題,預示著社會心理的深刻轉變。 第五章:叢林之謎:瑪雅文明的“氣候門檻” 瑪雅文明的“古典期崩潰”(Classic Maya Collapse)是考古學界最引人入勝的謎團之一。本書引入瞭先進的同位素分析技術,結閤對熱帶雨林土壤侵蝕率的測定,試圖構建一個多維度的衰亡模型。 我們發現,在公元800年至1000年間,連續的、強度遞增的乾旱期,並非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相反,過度的人口壓力、對單一玉米作物的依賴,以及為維持復雜儀式體係而進行的不可持續的森林砍伐,共同將瑪雅社會推嚮瞭一個“氣候門檻”之外。本書詳細論證瞭精英階層在危機時期,其宗教權威的崩潰是如何加速瞭政治結構的瓦解,而非僅僅是乾旱本身。 第六章:迷霧中的航行者:復活節島上的符號自噬 復活節島(Rapa Nui)的生態悲劇常常被簡化為“砍光瞭樹木”。本書對此進行瞭更細緻的考察,關注的是他們標誌性的“摩艾石像”的建造與運輸活動如何與生態係統産生反饋。 我們通過對島上石雕的製作材料和搬運路徑的精確定位,重建瞭社會資源動員的模式。石像的最終倒塌,不僅僅是資源耗盡的物理結果,更象徵著社會共識的終結——當為不同宗族雕刻石像的競爭超越瞭維持基本生存的共識時,文明的自我毀滅機製便被啓動瞭。我們探究瞭島上最後階段的“鳥人崇拜”興起,作為對傳統權威體係破裂的一種精神迴應。 結語:重塑我們對“永恒”的理解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提醒我們,曆史的河流並非總是奔嚮更光明的未來。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文明,都曾是特定環境下的精妙平衡。它們的故事不是為瞭警示我們必然的失敗,而是為瞭教導我們:真正的智慧,在於理解平衡的脆弱性,以及在變化麵前保持必要的謙遜與適應能力。我們今日所建立的宏偉結構,同樣需要不斷地聆聽腳下大地的低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凱.柏德 Kai Bird
 
  著作有
  《The Chairman: John J. McCloy, the Making of the American Establishment》、 
  《The Color of Truth: McGeorge Bundy and William Bundy: Brothers in Arms》、 
  《The Outlier: The Unfinished Presidency of Jimmy Carter》,以及 
  《 The Good Spy: The Life and Death of Robert Ames》。他也跟Lawrence Lifschultz
  共同編輯瞭《Hiroshima’s Shadow: Writings on the Denial of History and the Smithsonian Controversy》。
  他目前是The Leon Levy Center for Biography的主任,住在紐約市和邁阿密二地。
 
馬丁.薛文 Martin J. Sherwin
 
  馬丁˙薛文擔任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英國與美國史「 Walter S. Dickson教授」(名譽教授),以及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的正教授,直到他於二〇二一年的十月過世。他第一本關於美國對外關係史的著作《A World Destroyed: The Atomic Bomb & The Grand Alliance》(Knopf,1971)就贏得「Stuart L. Bernath」獎,並且入圍普立茲獎決選名單。他最後一本著作《Gambling with Armageddon: Nuclear Roulette from Hiroshima to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Knopf)於二〇二〇年齣版。 生前和妻子蘇珊住在華盛頓特區和科羅拉多州的亞斯本(Aspen)。
 
譯者簡介
 
林鶯
 
  曾任漢聲、人本、張老師編輯,譯有《天翻地覆:資本主義vs.氣候危機》、《艾倫.圖靈傳》、《凝視約翰.柏格: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傢》等書。
 

圖書目錄

前言
序麯

第一部
1 他吸收每一個新觀念,認為它們美麗無比
2 他的單人牢房
3 我的日子相當難過
4 我發現工作很辛苦,然而幾乎是愉快的,感謝上帝
5 我是奧本海默
6 奧比
7 喃喃男孩幫

第二部
8 我的興趣在一九三六年開始轉變
9 (法蘭剋)剪下來寄過去
10 愈來愈肯定的是
11 史提夫,我將要跟你的朋友結婚
12 我們把新政往左拉
13 快速分裂的協調者
14 雪瓦利爾事件

第三部
15 他變得非常愛國
16 過度保密
17 奧本海默說的是實話
18 自殺,動機不明
19 你想要領養她嗎?
20 波耳是上帝,而奧比是宣揚他的先知
21 「小器械」對文明的衝擊
22 現在我們全都是王八蛋

第四部
23 那些可憐的小人物
24 我覺得自己的手上沾瞭血
25 人是有可能摧毀紐約的
26 奧比齣過疹子,現在免疫瞭
27 知識分子的旅店
28 他不瞭解自己為什麼做齣這樣的事
29 我敢肯定這是她拿東西丟他的原因
30 他從未透露他的意見
31 毀謗奧比
32 科學傢X
33 林中野獸 

第五部
34 看起來很糟,是吧?
35 恐怕這整件事就是一樁蠢事
36 歇斯底裏的具體呈現
37 我們國傢盾章上的汙點
38 我仍然可以感覺到自己手上的鮮血
39 這真的像是一座烏有無憂島
40 「三位一體」試爆後隔天就該這麼做瞭

終麯 世界上隻有一位羅伯特

作者的話與謝詞
註釋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4712966629756
  • EISBN:978626374111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8.4MB

圖書試讀

前言
 
  羅伯特.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的人生——他的事業、聲譽,甚至他的自我價值感——在一九五三年的耶誕節前四天,突然打滑失控瞭。「我無法相信發生在我身上的事。」他大聲感嘆,眼睛凝視車窗外,開得飛快的車正載著他奔嚮他的律師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喬治城的傢。在那裡,幾小時內,他必須麵對命運攸關的抉擇。他該辭去政府顧問的職位嗎?或者他該反擊美國原子能委員會(Atomic Energy Commission,簡稱AEC)主席路易.史卓斯(Lewis Strauss)那天下午突如其來遞送給他的指控信件?這封信通知他,一份新的背景調查和政策建議宣布他是對國傢安全有所威脅的危險人物,接著描述瞭三十四項指控,涵蓋瞭荒謬的——「根據報告,你在一九四〇年列名為『中國之友』的贊助人」——到政治性的理由——「一九四九年鞦天,以及在那之後,你強烈反對發展氫彈」。
 
  古怪的是,自從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和長崎之後,奧本海默一直懷有模糊的預感,前方有什麼黑暗和不祥的事等著他。早幾年,在一九四〇年代晚期,他已在美國社會取得無庸置疑的標誌性偶像地位,成為他那一代最受尊敬和仰慕的科學傢與公共政策顧問,甚至登上《時代》和《生活》雜誌的封麵——那時他就已經讀過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短篇小說《林中野獸》(The Beast in the Jungle)。這篇關於執念以及因為自我中心飽受摺磨的故事,讓奧本海默看得完全呆掉瞭。故事裡的主角被自己的預感所糾纏,他在「等待某件稀罕而奇特,很可能異常驚人和可怕的事,且遲早會發生」。無論是什麼事,他都知道那會「吞噬」他。
 
  隨著戰後美國興起反對共產主義的潮流,奧本海默愈來愈明白,「林中野獸」在跟蹤他。「獵紅」的美國國會調查委員會要求他齣庭、聯邦調查局(FBI)監聽他住傢和辦公室的電話、關於他過往的政治活動和政策建議新聞媒體刊載惡意中傷的故事,在在使他覺得自己是被狩獵的人。一九三〇年代他在柏剋萊時期的左翼活動,加上戰後他反對空軍以核子武器進行大規模戰略轟炸(他稱之為種族滅絕的計畫),激怒瞭許多華府圈內的有力人士,包括聯邦調查局局長艾德格.鬍佛(J. Edgar Hoover)和路易.史卓斯。
 
  那天晚上,在赫伯和安.馬剋斯(Herbert and Anne Marks)夫婦喬治城的傢中,奧本海默苦苦思索他麵前的選項。赫伯不隻是他的律師,也是他最親密的友人之一。而赫伯的太太,安.威爾森.馬剋斯(Anne Wilson Marks)曾經是他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傢實驗室的祕書。那個夜晚,安觀察到奧本海默似乎處於「幾近絕望的心情」。不過,在連番討論之後,奧本海默有瞭結論,或許辭職就形同定罪,無論對方設的是什麼局,他不能讓指控橫行無阻。因此,在赫伯的指導下,他草擬瞭一封信給「親愛的路易」。奧本海默在信中指齣,史卓斯慫恿他辭職:「你給我一個狀似可取的替代方案,由我自行請求終止閤約,不再擔任(原子能)委員會的顧問,那麼就得以避免公開迴應這些指控……」奧本海默錶示他認真思考瞭這個選項。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他接著說:「這種做法將意味著我接受並且同意這種看法,即我不適閤為這個至今我已服務瞭將近十二年的政府效力。我不能這麼做。如果我是這麼不足取,我就不可能如我所努力過地,為我們的國傢效勞,或者擔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院長,或者不隻一次發覺自己代錶美國的科學界和國傢發言。」 
 
  那天長夜將盡時,羅伯特.奧本海默疲憊不堪又意誌消沉。喝瞭幾杯酒之後,他到樓上的客房休息。幾分鐘後,安、赫伯,以及陪伴奧本海默到華盛頓的妻子吉蒂(Kitty),聽到「可怕的撞擊聲」。火速奔上樓,他們發現臥室空無一人,而浴室門緊閉。「我打不開門,」安說:「我也無法讓羅伯特迴應我。」
 
  奧本海默癱倒在浴室的地闆上,而他失去意識的身體擋住瞭門。他們用力一點一點將門推開,把羅伯特癱軟的身體推嚮一邊。當他甦醒過來時,「他當然是話說得含含糊糊。」安迴憶道。奧本海默說他吃瞭一顆吉蒂的處方安眠藥。「不要讓他睡著。」醫生在電話裡警告。因此直到醫生抵達之前,他們帶著奧本海默走來走去將近一小時,哄他吞下一小口一小口的咖啡。
 
  奧本海默的「野獸」撲過來瞭;這場將結束他公職生涯的試煉開始瞭,然而相當諷刺的是,這既提升瞭他的名望,又鞏固瞭他的歷史地位。
 
  羅伯特.奧本海默從紐約市前往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這一段路引領他參與瞭二十世紀科學、社會正義、戰爭和冷戰歷史上的偉大鬥爭與勝利,也讓他從籍籍無名走嚮聲名顯赫。他的非凡智力、他的父母、他在「倫理文化學校」(Ethical Culture School)的老師們,以及他年少的經歷,指引他走嚮這趟旅程。專業上,他的發展始於一九二〇年代在德國學習量子物理學,他熱愛而且熱心宣揚這門新科學。一九三〇年代,他在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建立美國這方麵最頂尖的研究中心的同時,經濟大蕭條在美國國內造成的後果及國際上法西斯主義興起的影響,推動奧本海默與朋友(其中許多位是同路人或共產黨員)活躍於追求經濟與種族正義的鬥爭之中。那些年是他生命裡一些最美好的時光。十年之後,人們如此輕易地拿那些年的活動來箝製他的聲音,這提醒瞭世人,我們宣稱的民主原則是多麼脆弱地維持著平衡,以及必須多麼小心翼翼來護衛。
 
  奧本海默在一九五四年忍受的痛苦和羞辱在麥卡錫時代並非特例。然而他是地位無人能比的被告。他是美國的普羅米修斯,「原子彈之父」,戰爭期間為他的國傢帶頭努力從大自然攫取令人敬畏的太陽之火。之後,他明智道齣其中的危險,也對潛在的助益懷抱希望。接著,軍方接受瞭核子戰爭的提議,學院的戰略傢也跟著推波助瀾,使他近乎絕望地嚴詞批判:「我們要如何理解,一個總是把倫理道德視為人類生活不可或缺一部分的文明,除瞭使用慎重其事的字眼和賽局理論的術語,就沒法子談論幾乎會殺死每一個人的前景?」
 
  一九四〇年代晚期,隨著美蘇關係惡化,奧本海默咬住核子武器議題不放,持續提齣這類尖銳的質疑,嚴重睏擾瞭華府的國傢安全機構。一九五三年共和黨重返白宮,提拔瞭主張大規模核武報復的倡議者,例如路易.史卓斯,擔任華府有權勢的職位。史卓斯和他的盟友決心讓能夠贏得信賴並挑戰他們政策的那個人發不齣聲音來。
 
  一九五四年,批判奧本海默的人藉由攻擊其政治觀點和專業判斷(事實上就是他的人生和價值),曝光瞭他性格中的許多麵嚮:他的雄心和不安全感、他的聰慧和天真、他的堅定和畏縮、他的隱忍剋製和徬徨睏惑。美國原子能委員會(AEC)的「人事安全聽證委員會」公布將近一韆頁印得密密麻麻的逐字稿——《關於奧本海默案》(In the Matter of J. Robert Oppenheimer),揭露瞭大量訊息,然而聽證會紀錄也透露齣奧本海默的對手對於穿透這位複雜男人自幼建構的情感盔甲是多麽無能。《奧本海默》探究盔甲下的謎樣人格,追溯羅伯特.奧本海默的一生,從二十世紀之交於紐約上西區的童年,到一九六七年去世。這是一本極為個人的傳記,因為作者相信一個人公開的行為和他的政策決斷(在奧本海默的例子裡或許甚至包括他的科學)皆受其一生私密經驗的引導,我們在此信念下進行研究和寫作。
 
  完成此書花瞭四分之一個世紀,《奧本海默》奠基於成韆上萬份紀錄,從國內外的檔案和私人收藏蒐集而來。這本書取材自奧本海默個人收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大量文件,以及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超過四分之一世紀所纍積的數韆頁監控紀錄。很少有公眾人物承受過這樣的審查。讀者會「聽到」他的話語,由FBI的錄音設備捕捉下來轉成文字稿。不過,即使是書麵紀錄也隻能說明一個人一生的部分真相,因此我們也訪問瞭將近一百位奧本海默的密友、親戚和同事。許多在一九七〇和八〇年代受訪的人都已經過世瞭,然而他們述說的故事留下瞭一幅細緻入微的肖像,這名卓越不凡的肖像主人帶領我們進入核子時代,而且奮力想要找齣方法排除核子戰爭的危險。他沒有成功,我們繼續努力。
 
  奧本海默的故事也提醒我們,我們的身分依舊是與核子文化密切相連的民族。「自從一九四五年之後,我們的心頭上都有那顆炸彈。」小說傢達剋托羅(E. L. Doctorow)評述。「核子首先是我們的武器,然後是我們的外交,現在是我們的經濟。我們怎麼能認為威力如此可怕的東西,不會在四十年後,構建瞭我們的身分?我們塑造齣來對抗敵人的最巨大魔偶(golem)就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炸彈文化——它的邏輯、它的信仰和它的視野。」奧本海默的奮戰是英勇的,他試圖藉由遏阻他曾協助釋放的核子威脅將我們帶離那個炸彈文化。他最讓人動容的努力是提齣一份「國際原子能管製」計畫,後來成為世人所知的「艾奇遜-利連塔爾」報告(Acheson- Lilienthal Report,它實際上是奧本海默的構想,大部分內容由他執筆)。這項計畫仍是核子時代中獨一無二的理性典範。
 
  不過,國境內外的冷戰政治使得計畫註定失敗,美國以及名單愈來愈長的其他國傢,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選擇擁抱炸彈。隨著冷戰結束,核子大滅絕的危險似乎過去瞭,然而卻迎來另一個反諷的轉摺,核子戰爭和核子恐怖主義在二十一世紀或許比從前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在眉睫。
 
  在後九一一的年代裡,讓我們迴想一下核子時代的開端,原子彈之父警告我們,這種武器帶來的是無差別的恐怖,即刻使得美國愈發容易遭受恣意攻擊的傷害。在一九四六年不公開的參議院聽證會中,他被問到「三、四個人是否無法走私(原子)炸彈組件到紐約,然後把整個城市炸掉」,他尖銳地迴應:「當然做得到,而且人是有可能摧毀紐約的。」一名受到驚嚇的參議員接著提齣問題:「你要用什麼工具來偵測隱藏在城市某處的原子彈?」奧本海默嘲諷:「一把螺絲起子(用來打開每一個木箱或手提箱)。」唯一可以抵禦核子恐怖主義的方法是:銷毀核子武器。
 
  奧本海默的警告無人理會,最後,他被消音瞭。如同反叛的希臘神祇普羅米修斯——他從宙斯那裡盜來火贈與人類,奧本海默給瞭我們原子之火。不過之後,當他試圖控製它,當他設法讓我們明白其中可怕的危險時,當權者如同宙斯,憤怒齣手懲罰他。如美國原子能委員會轄下聽證委員會中的異議分子沃德.艾文斯(Ward Evans)所寫,撤銷奧本海默的安全許可是「我們國傢盾章上的汙點」。
 
序麯
 
  該死的,我恰好熱愛這個國傢。
  ——羅伯特.奧本海默
 
  一九六七年二月二十五日,美國紐澤西州的普林斯頓。儘管惡劣的天氣和嚴寒冷凍瞭美國東北部,六百位朋友和同事(諾貝爾獎得主、政治人物、將軍、科學傢、詩人、小說傢、作麯傢和來自各行各業的熟人)聚集起來,哀悼羅伯特.奧本海默的去世,追思他的一生。有些人認識的他是和藹可親的老師,深情稱呼他「奧比」(Oppie)。其他人認識的他是偉大的物理學傢、在一九四五年成為「原子彈之父」的男人、國傢英雄,以及科學傢成為公僕的象徵。每個人皆帶著深沉的苦澀迴憶,隻因僅僅九年之後,當時甫上任的艾森豪總統所領導的共和黨政府宣布羅伯特.奧本海默對國傢安全造成威脅,使他成為美國反共聖戰中最著名的受害者。他們心情沉重地來到這裡,緬懷一位傑齣人士,他不凡的一生點綴著勝利,也籠罩著悲劇。
 
  齣席的諾貝爾獎得主包括瞭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傢:伊西多.拉比(Isidor I. Rabi)、尤金.維格納(Eugene Wigner)、硃利安.施溫格(Julian Schwinger)、李政道和艾德溫.麥剋米蘭(Edwin McMillan)。愛因斯坦的女兒瑪格(Margot Einstein)也在場,緻敬這位她父親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上司。奧本海默一九三〇年代在柏剋萊的學生、也是密友和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元老的羅伯特.瑟柏(Robert Serber)也在場,還有偉大的康乃爾大學物理學傢漢斯.貝特(Hans Bethe),這位諾貝爾獎得主揭露瞭太陽的內部運作。來自加勒比海寧靜的聖約翰島上的鄰居伊娃.德納姆.葛林(Irva Denham Green)——經歷一九五四年的公開羞辱之後,奧本海默夫婦在島上建造瞭一棟海濱小屋避居。緊挨著伊娃而坐的是掌握美國外交政策的袞袞諸公:律師暨長年的總統顧問約翰.麥剋羅伊(John J. McCloy)、「曼哈頓計畫」的軍方首領萊斯裏.葛羅夫斯(Leslie R. Groves)將軍、海軍部長保羅.尼茲(Paul Nitze)、曾獲普立茲獎的歷史學傢小亞瑟.史勒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以及紐澤西參議員剋裏福德.凱斯(Clifford Case)。詹森總統派瞭他的科學顧問唐納.霍尼格(Donald F. Hornig)代錶白宮齣席,他也是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元老,一九四五年七月十六日進行「三位一體」測試引爆第一顆原子彈時,他就在奧本海默身邊。點綴在科學傢和華府權力菁英之中的是文學和文化界人士:詩人史蒂芬.史班德(Stephen Spender)、小說傢約翰.奧哈拉(John O’Hara),作麯傢尼古拉斯.納布可夫(Nicholas Nabokov),以及紐約市芭蕾舞團的總監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
 
  奧本海默的遺孀,凱瑟琳(暱稱「吉蒂」).普寧.奧本海默(Katherine “Kitty” Puening Oppenheimer),坐在普林斯頓大學亞歷山大廳的前排,參與這場將被許多人記憶為壓抑、溫馨與苦澀交織的追悼會。跟她坐在一起的是,他們二十二歲的女兒東妮(Toni)和二十五歲的兒子彼得(Peter)。坐在彼得旁邊的是羅伯特的弟弟法蘭剋.奧本海默(Frank Oppenheimer),在麥卡錫主義橫流期間,他本人的物理學傢生涯也遭到摧毀。
 
  伊果.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的《安魂頌歌》(Requiem Canticles)在禮堂響起,前一年鞦天就在這個大廳,奧本海默第一次聽到這首樂麯,而且讚賞不已。接著,認識奧本海默長達三十年的漢斯.貝特,講述瞭三篇悼詞中的第一篇。「他比任何人做得更多,」貝特說:「讓美國的理論物理變得卓越……他是領導者……不過他不會作威作福,也從來不會下令應該做什麼。他讓我們發揮齣最好的一麵,就像一位好主人對待他的賓客……」在洛斯阿拉莫斯,奧本海默督導數韆人,在一場設定的競賽中搶先德國人造齣原子彈。奧本海默把一片原始颱地改造成實驗室,同時把一群背景迥異的科學傢打造成一支有效率的團隊。貝特和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其他元老相當清楚,如果沒有奧本海默,他們在新墨西哥州最初建造齣來的「小器械」絕對無法及時完成於戰爭中使用。
 
  奧本海默在普林斯頓的鄰居、物理學傢亨利.德沃夫.史邁司(Henry DeWolf Smyth)緻第二篇悼詞。一九五四年,原子能委員會(AEC)的五位委員中,史邁司是唯一一位投票贊成恢復奧本海默的安全許可。見證瞭奧本海默忍受「安全聽證會」形同動用私刑的專製法庭,史邁司完全理解這是一齣扭麯事實的滑稽戲碼:「這樣的不公不義永遠不可能矯正;這樣的汙點永遠不可能從我們的歷史中抹除……我們深感遺憾,他為國傢完成瞭偉業,迴報卻是如此不堪……」
 
  最後,輪到資深外交傢暨大使喬治.肯楠(George Kennan),戰後美國遏製蘇聯擴張實施的圍堵政策,就是他孕育齣來的主張。肯楠是奧本海默的老友,也是他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同事。沒有人比奧本海默更能刺激肯楠去思考核子時代的重重危險。也沒有人比奧本海默是更好的朋友,當肯楠不同意美國冷戰政策軍事化的觀點而落難成為華府「賤民」時,奧本海默捍衛肯楠的著作,庇護他在研究院安身。
 
  「沒有人,」肯楠說:「承受過更大的殘酷。人類最近徵服瞭一種淩駕自然的力量,卻跟他們的道德力量完全不成比例,由此引發兩難的睏境。沒有人看得更清楚,這種不斷加大的差距對於人性會帶來什麼樣的危險。這種焦慮從來沒有動搖他的信念,他始終堅持追求所有形式的真理,科學和人道的。也沒有人比他更熱切地想要派上用場,防止發展大規模毀滅武器可能導緻的大災難。他念茲在茲的是人類的利益,然而身為美國人,透過他所屬的這個國傢共同體的媒介,他同時看到自己在追求這些抱負時擁有的最大可能性。
 
  「在五〇年代初期的黑暗日子裡,當麻煩從四麵八方嚮他蜂擁而來,當他察覺自己位於爭議的中心而焦頭爛額時,我提醒他注意一項事實:他會受到國外一百個學術中心的歡迎,並且詢問他『難道沒有考慮過定居國外嗎』。他眼睛含著淚水給瞭我答案:『該死的,我恰好熱愛這個國傢。』」               
 
  羅伯特.奧本海默是一道謎,他是一名展現偉大領袖超凡魅力的理論物理學傢,也是一名培育曖昧歧義的美學傢。在他離世的幾十年後,他的一生在人們口中卻愈漸包裹在爭議、神話和謎團裡。對於科學傢來說,例如日本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認為,奧本海默是「現代核子科學傢的悲劇象徵」。對於自由主義者來說,他成為麥卡錫主義獵巫風潮下,最著名的殉道者,象徵瞭右翼不講基本原則的惡意。對於政治上的敵人來說,他是地下共產黨員,也是證據確鑿的騙子。
 
  事實上,他是充滿人性的大人物,既有纔華又複雜,集聰慧與天真於一身,熱情倡導著社會正義,同時是不知疲倦的政府顧問。他緻力於控製失序的核武競賽,這為他招來有權有勢、官腔官調的敵人。如他的朋友拉比所說,「他非常有智慧,也非常愚蠢」。
 
  物理學傢弗裏曼.戴森(Freeman Dyson)在羅伯特.奧本海默身上看見深沉和尖銳的矛盾。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科學和理性思考。然而,如同戴森的評述,奧本海默決定參與製造大屠殺性質的武器,「無疑是一樁浮士德與魔鬼的交易……當然我們依舊承受著後果……」如同浮士德,羅伯特.奧本海默試圖重新協商這樁交易——因此受到打壓。他帶頭研究釋放齣原子力量的方法,然而當他尋求途徑隻為警告同胞這其中的危險,想要約束美國對核子武器的依賴時,政府質疑他的忠誠,並且要他接受審判。他的友人將這種公開的羞辱,比擬為一六三三年另一位科學傢伽利略接受中世紀時期的教會審判。有些人在此事件中看見醜陋的反猶太主義幽靈,並且迴想起一八九〇年代,艾佛列德.德雷福斯上尉(Captain Alfred Dreyfus)在法國經歷的試煉。
 
  不過,任何比擬皆無助於我們瞭解羅伯特.奧本海默這個人,瞭解他身為科學傢的非凡成就,以及身為核子時代締造者他所扮演的獨特角色。這本書就是他一生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與其說這是一部傳記,不如說它是一部關於“知識分子在權力結構中的位置”的宏大研究報告。書中的上下冊結構安排得極具匠心,前一部分側重於學術成就的構建與理想主義的巔峰,後一部分則聚焦於政治清洗、個人聲譽的崩塌與晚年的沉寂。這種強烈的對比,本身就構成瞭強有力的戲劇衝突。作者對冷戰初期美國國內“紅色恐慌”的社會心理描繪得尤為到位,那種基於猜疑和偏見的社會氛圍,如何係統性地摧毀一個曾經的民族英雄,讀來令人不寒而栗。這不僅僅是關於一個科學傢的故事,更是對“何為忠誠”、“何為愛國”這些永恒命題的深刻反思。讀完後,你會發現,書中所探討的道德睏境,在今天依然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它提醒著我們,技術的力量與人性的脆弱之間,永遠隻隔著一層薄薄的理智。

评分

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充滿瞭專業術語的學術著作,但實際閱讀起來,其敘事張力完全可以媲美任何一部宏大的曆史小說。作者對於背景環境的鋪陳,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例。從魏瑪共和國的文化氛圍到美國大蕭條時期的社會思潮,再到二戰陰影下的科研競賽,每一個社會、政治的側麵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讓人清晰地感受到,一個人的命運是如何與宏大的曆史車輪緊密交織在一起的。尤其是在描述“曼哈頓計劃”的構建階段,那種緊迫感、那種精英匯聚一堂的奇觀,讀起來令人熱血沸騰。書中的人物群像也塑造得極其成功,那些與奧本海默共事或對立的科學傢、政客,每一個都有著鮮明的個性,絕非簡單的符號化工具人。這種全景式的敘事,使得全書的閱讀厚重感十足,每次翻開都像是進行瞭一次深入的文化考古。

评分

這部傳記的體量之龐大,初讀時讓人有些望而生畏,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種由知識的洪流帶來的震撼感是難以言喻的。作者的筆觸極為細膩,他不僅僅是在描繪一位科學巨匠的生平軌跡,更是在重現一個時代風雲變幻的曆史切片。書中對早期量子力學發展脈絡的梳理尤其精彩,那些晦澀的物理概念,在作者的巧妙組織下,仿佛被賦予瞭生命,讓非專業人士也能窺見其迷人之處。我特彆欣賞的是,作者沒有將奧本海默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瑕的偶像,而是深入挖掘瞭他性格中的矛盾、掙紮與人性的復雜麵。那種在學術巔峰與政治風暴中搖擺的內心煎熬,被刻畫得淋灕盡緻,讓人在欽佩之餘,也感到一種深深的共情。閱讀體驗是層層遞進的,前一頁還在贊嘆其智慧的光芒,後一頁可能就為他所遭遇的不公而扼腕嘆息,這種情緒上的過山車體驗,正是優秀曆史傳記的魅力所在。

评分

電子書版本的排版和閱讀體驗齣乎意料地流暢,這對於如此篇幅的巨著來說至關重要。我最欣賞的一點是,作者在處理曆史事件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冷酷的客觀性,但這種客觀性絕不等於冷漠。他冷靜地呈現瞭事實,但透過事實的縫隙,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其中蘊含的道德睏境和哲學思辨。關於原子彈爆炸後的良心拷問,書中用瞭大量的篇幅進行探討,這部分內容極具啓發性,它迫使讀者去反思科學倫理的邊界在哪裏,以及掌握巨大力量的個體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坦白說,這本書的深度遠超我的預期,它不隻是關於“誰做瞭什麼”,更多的是關於“在那樣的情況下,人會如何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帶來的長遠影響”。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知識體係被重新梳理瞭一遍,對20世紀的曆史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

评分

這部作品的文字風格可謂是大氣磅礴,又時不時地閃現齣一種古典主義的優雅。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人物內心活動時所采用的那種略帶疏離感的、但又極富洞察力的筆調。它避免瞭過度煽情,而是通過精準的細節捕捉來烘托氣氛。比如,對他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日常教學場景的側寫,那種知識分子群體內部微妙的權力關係和學術氛圍,描繪得入木三分。全書的節奏控製得非常好,高潮迭起,低榖沉思,絕不拖遝。雖然信息量巨大,但作者似乎總有一種魔力,能將復雜的政治審查、安全聽證會的過程梳理得井井有條,讓讀者能夠清晰地追蹤人物命運的每一次轉摺。對於習慣瞭快餐式閱讀的現代讀者而言,這無疑是一次對心智耐力的挑戰,但所獲得的迴報是巨大的知識財富和深刻的曆史洞察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