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蔥的痕跡:黃忠散文集 (電子書)

青蔥的痕跡:黃忠散文集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忠
圖書標籤:
  • 散文集
  • 黃忠
  • 臺灣文學
  • 電子書
  • 文學
  • 散文
  • 臺灣
  • 書寫
  • 迴憶
  • 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黃忠先生散文集《青蔥的痕跡》,猶如一盞清純的香茗,品後餘味無窮。一是文中浸潤著微言大義;二是文中充溢著文言大氣;三是文中寄予著禪機大意;四是語言中蕩漾著真情大美。

◤泰姬陵——忠貞愛情的象徵

有人說,不看泰姬陵就不算到過印度。的確,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詞。無論國際政要還是普通遊客,但凡到瞭印度,哪怕日程再匆忙,都要擠齣時間去瞻仰一下這座舉世聞名的愛情豐碑。今年春季,我到印度金三角走瞭一趟,親眼目睹心儀已久的愛情豐碑——泰姬陵。

據導遊和雜誌的介紹,泰姬陵是莫臥兒王朝第五代君主沙傑罕為寵姬泰吉·瑪哈爾修築的陵墓,1631年開工,1653年竣工,歷時二十二年,世界七大奇蹟之一。整個建築通體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外形端莊華美,無懈可擊,寢宮門窗及圍屏都用白色大理石鏤雕成菱形帶花邊的小格,牆上用翡翠、水晶、瑪瑙、紅綠寶石鑲嵌著色彩豔麗的藤蔓花朵,光線所至,光華奪目,璀璨有如天上的星輝。幾百年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為泰姬陵摺腰,寫下無數動人的詩篇。但是當你真正站在她麵前時,纔會深深體會到,泰姬陵之美,原來是任何文字都無法描繪的。絕代有佳人,遺世而獨立。俏立於亞穆納河畔那個潔白晶瑩、玲瓏剔透的身影,秀眉微蹙,若有所思。

泰戈爾說,泰姬陵是「永恆麵頰上的一滴眼淚」。一個如此淒美的比喻,必然血肉相連著一個淒美的故事。阿姬曼·芭奴,這個來自波斯的女子,美麗聰慧,多纔多藝,入宮十九年,用自己的生命滋潤見證瞭沙傑罕的榮辱徵戰。沙傑罕封她為「泰姬·瑪哈爾」,意為宮廷的皇冠,真是集三韆寵愛於一身。不論中外,紅顏自古多是薄命,泰姬在生下第十四個孩子後死去。

男兒有淚不輕彈,隻因未到傷心處。死訊傳來,鋼鐵般堅強的沙傑罕竟然一夜白頭,再馳騁縱橫的帝王也終有脆弱無力的時候,他可以在揮手間令萬眾臣服,卻留不住枕邊水一樣的溫柔。於是,一個悲痛的丈夫,動用瞭皇族的特權,傾舉國之力,耗無數錢財,花費二十二年時間為愛妻寫下瞭這段瑰麗淒美的愛情絕響。

癡情的沙傑罕本想在河對麵再為自己造一個一模一樣的黑色陵墓,中間用半黑半白的大理石橋連接,穿越陰陽兩界,與愛妃相對而眠。可惜夢想在皇室的紛爭中戛然斷裂。泰姬陵完工不久,他的兒子弒兄殺弟篡位,沙傑罕也被囚禁在阿格拉堡。此後整整八年裡,阿格拉堡宮殿的每個月夜,透過一塊水晶石的摺射,都有一個傷心的丈夫不眠不休,癡癡地凝望著數公裏外月光如洗中愛人的陵墓。

泰姬陵因愛情而生,這段愛情的生命也因為泰姬陵的光彩被續寫,光陰輪迴,代代不息。儘管有人說,沙傑罕隻是一個好大喜功的暴君,根本不是多情種子;儘管有人說,泰姬陵美輪美奐的腳下,不知堆砌著多少人的鮮血甚至生命。但是我更願意相信這世上真的有情深義重的男子,有跨越宗教的樊籬,有穿越時空的思念,有生死相隨的愛情。

泰姬陵依然超越著簡單的建築學意義,默默地美麗著,不為別的,隻為人心中那一點對愛情的美好嚮往。


◤感悟九華山
九華山有許多神奇的地方,最令我覺得神祕的是自唐至今這裡釋子肉身不斷。據介紹,從金地藏成為第一尊不腐肉身後,明、清至民國時期相繼齣現不腐肉身,直到1979年後竟然也齣現瞭五尊不腐肉身。九華山每一尊不腐肉身都有著一個傳奇的故事,都體現著僧人對精神信仰的苦修追求。佛教認為,這是佛的傳承,是「戒定慧綜閤熏修而成」。我非佛教徒,身處紅塵,感悟不瞭不腐肉身的真諦,但九華山歷代僧人苦修的故事,對世俗的我卻是聲聲金剛棒喝。

帶著對神祕不腐肉身的好奇,我們特地去百歲宮瞻仰供奉在那裡的海玉和尚的肉身。百歲宮位於九華山插霄峰摩天嶺頭,海拔八百多米。來到峰下時,濃霧輕雨,雲霧蒸騰,上山的臺階十分濕滑,為瞭趕在天黑前能上到百歲宮,我們按捺著攀峰的衝動,乘坐纜車緩緩升上山頂。說也奇怪,在山頂的可見度忽然開闊瞭,遠山延綿,臥虎藏龍,近山懸崖林立,奇鬆怪石,滿眼景觀,目不暇接。

下瞭纜車後,步行在一級一級陡峭的臺階上,體會著信徒朝聖的虔誠心態,一步一步地走嚮百歲宮,內心特別的安靜,忽然想起王維《山居鞦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鞦」,「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的詩句。走走停停,看林木蒼翠,聽溪水潺流,品玩山水,自娛自樂。百歲宮依山勢而建,南高北低,與周圍的峰、石、洞融為一體。寺院為清代建築,大殿屋頂為完整的皖南民居四落水頂。走進大殿,麯徑幽深,層層相接,殿宇宏偉。海玉殿金碧輝煌,香火瀰漫,幡旗飄飄。一群群僧人信眾,有序地走到海玉肉身跟前,頂禮膜拜,神情十分專注,這一刻,大殿顯得特別的寧靜莊嚴。我順著人流,近距離地去感受塗上金漆供奉的海玉肉身。導遊介紹,海玉禪居期間,不食人間煙火,隻以黃精、丹蔘等野生植物為食,終年一百一十歲,肉身三年不腐。海玉在九華山苦修四十年,費時二十餘年,刺舌血拌和銀珠抄完八十一捲《大方廣佛華嚴經》經書。我佇立在金身前,靜靜地凝視著,那瘦小的身體似乎蘊藏著一股巨大的力量。

下山迴到九華街,已是萬傢燈火。九華山的寺院大多是民居式的建築,寺院民居連在一起,僧俗和睦相處,香火中融入瞭人間煙火,九華山佛教文化,淨化著世俗的名利場。夜宿九華山,傾聽那窗外的風聲雨聲,伴奏著九華山禪院的鐘聲,輕輕緩緩,柔柔安撫,夢遊九華吟留別……

歲月靜好:一段關於時間與記憶的絮語 本書收錄的,是一係列對日常風景、內心波瀾,以及那些在時光長河中漸行漸遠的過往的深沉凝視。它不是一部宏大的史詩,而是一本關於「存在」本身的細膩筆記,試圖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卻又構成我們生命基石的微小瞬間。 一、 晨光與露珠:關於觀照的練習 全書的開篇,是一組名為「清晨的儀式」的散文。作者以極其緩慢且精準的筆觸,描摹瞭從第一縷日光穿透窗櫺,到露水在葉片上凝結成晶瑩體的那段寧靜時光。這裡沒有戲劇性的情節,隻有對光影變化的極緻敏感。 例如,在《第一道光的偏摺》中,作者探討瞭「等待」本身的意義。等待黎明到來的過程,被賦予瞭一種近乎冥想的重量。它探討瞭我們如何慣於用科技和喧囂來填滿空隙,卻恰恰忽略瞭自然界內在的、穩定的韻律。文字中充滿瞭對材質的描摹——清晨空氣的涼意、舊木地闆在日照下微微發熱的觸感,以及遠方傳來的模糊鳥鳴。 另一篇力作《苔蘚的哲學》則將視角縮小到極緻,深入探討瞭微觀世界的秩序。苔蘚的生長速度、它們對濕度的依賴、以及在城市邊緣夾縫中堅韌生存的姿態,被用來對比現代人快速迭代、淺層接觸的生活方式。作者認為,真正的智慧往往隱藏在最不引人注目之處,唯有願意放慢腳步,纔能看清那些細微生命的韌性與美感。這部分文字流露齣對自然本源的敬畏,筆調平和卻富含穿透力。 二、 塵封的記憶:關於失落與重構的邊界 進入中段,筆鋒轉嚮對過往的沉思,這部分作品探討瞭記憶的不可靠性及其在建構自我身份中的核心作用。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迴憶錄,而是對「記憶如何被時間扭麯」的文學實驗。 《舊相簿的氣味》一文,是對氣味與記憶連結的深刻剖析。作者描述瞭一次偶然翻開一本塵封已久相簿的經歷,那種混閤瞭紙張老化、樟腦丸氣味和舊時光氣息的複閤味道,瞬間拉開瞭時間的帷幕。然而,當試圖迴憶相片中人物的具體對話或情緒時,卻發現記憶的細節已經模糊,隻留下瞭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作者由此反思,我們真正珍藏的,是否是事件本身,抑或是我們為之塗抹上的,帶有懷舊濾鏡的二次創作。 在《未寄齣的信箋》裡,作者展現瞭對人際關係中「未完成事項」的持續牽掛。這些未完成,可能是因為誤會、是時代的阻隔,或是單純的膽怯。文字細膩地捕捉瞭那種「如果當時做瞭不同的選擇,現在會如何」的假設性憂傷。它沒有沉溺於悲觀,而是將這種未完成感視為一種潛在的能量,推動著當下生活的繼續探索。 三、 城市邊緣的素描:關於疏離與連結的辯證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視角投嚮瞭現代都市景觀,但著重點並非摩天大樓的輝煌,而是城市邊緣、被遺忘的角落,以及人與人之間微妙的疏離感。 《候車亭的陌生人》是其中極具代錶性的一篇。在一個平凡的傍晚,作者在一個充斥著霓虹燈反光和潮濕空氣的候車亭中,觀察著形形色色的等車人。他們各自沉浸在自己的手機屏幕或思緒中,身體如此接近,心靈卻相隔遙遠。作者並未對此進行道德批判,而是像一位人類學傢般,客觀記錄下這種「共處一室的孤獨」。這種孤獨,恰恰是現代社會最普遍、卻最難以言說的情感狀態。 另一篇《水塔下的迴聲》則更具象徵意義。老舊的水塔,作為城市供水係統的沉默見證者,其鏽跡斑斑的外觀和高聳入雲的身姿,成為瞭時間的具體物證。作者藉由對水塔的描繪,探討瞭集體記憶和個體記憶的交匯點。水塔見證瞭幾代人的生活變遷,但對於新一代的居民而言,它可能隻是一個無意義的建築符號。這種對「共同符號褪色」的描繪,充滿瞭對城市變遷的深沉嘆息。 四、 哲學的微光:關於當下的領悟 結尾幾篇作品,將目光從外部世界收迴到內在的沉靜之中,展現瞭一種歷經沉澱後的豁達與清醒。 《一杯茶的溫度計》是全書中最簡短卻也最富哲思的篇章之一。作者描述瞭泡茶的每一個精確步驟:水溫的控製、葉片的舒展、茶湯從清澈到深沉的過渡。這看似是生活技能的分享,實則是對「專注於當下」的極緻錶達。作者指齣,當我們真正全神貫注於手中正在進行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時,時間感會奇妙地消融,煩惱也隨之退卻。 最終,在《鏡像的邊界》中,作者總結瞭這趟探索之旅:我們追逐著遠方的目標,卻常常忘記,所謂的「自己」和「生活」,都建立在那些不經意間纍積的細微體驗之上。生活不是等待一個宏大事件的降臨,而是在無數個平凡瞬間中,不斷校準自己與世界和諧共處的頻率。 這本散文集,沒有激昂的口號,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它像一條安靜流淌的小溪,或許流速緩慢,但水質清澈,足以映照齣讀者心中那些不為人知、卻又至關重要的風景與心緒。它適閤在一個午後,手捧一杯溫熱飲品,在無聲的閱讀中,與自我進行一次誠實的對話。

著者信息

黃忠,專職作傢。

圖書目錄

人生要有境界——序黃忠先生《青蔥的痕跡》
春節雜記
清明拾零
海南印象
新年偶感
泰姬陵——忠貞愛情的象徵
英國掠影
訪英感受
鼎湖深處人未識
齣版前語
端午情懷
柚柑灣那邊的海
傢鄉的綠道叫文道
無月的思念——謹以此文,獻給在天堂裡的父母
今又重陽
亞龍灣的遐想
老坑依舊笑春風
邂逅馬未都先生
珠海東澳島散記
黃皮熟瞭的時候
我的人生感悟——在肇慶學院文學院「校友講壇」上的演講
春節品味錄(三則)
做教育真正的衛道士
青蔥的痕跡
北京那第一場雪
感悟九華山
微言微義錄
《青蔥的痕跡》後記

圖書序言

  • EISBN:9786263681705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6MB

圖書試讀

人生要有境界——序黃忠先生《青蔥的痕跡》

黃明超

2008年之前,我對黃忠先生的認識基本是抽象的,模糊的。那時節,常聽業內人士提及,說廣東教育部門齣瞭一位黃忠,蠻有思想的。曾經在北京開會巧遇幾次,因為沒有深談,故不知黃忠先生的思想有何建樹並在何境界。

2009年1月,我偕《師資建設》編輯部兩位編輯南下廣州,與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指導中心簽署策略閤作協議。快人快語的黃忠將「協議」稿審定後,立即呈硃超華副廳長簽署。這給我一個極其好的印象:廣東人辦事快刀斬亂麻,當機立斷!

之後,我因去廣東的次數多瞭,透過近距離觀察,便對黃忠先生有瞭一個基本的認識和瞭解,哪怕隻是初步的。

這年4月,廣東省教育廳嚮該省371所中小學授予「校本培訓示範學校暨《師資建設》教師發展學校」。授牌結束,黃忠在會上作瞭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舉《莊子·逍遙遊》的例子,告誡與會者:人生要有境界。一是要有俯仰天地的境界,對「無知者無畏」予以批評,教師培訓就是讓廣大教師從太多的「無知」的低榖中走齣;二是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教師要有責任心與使命感,對學生要充滿真情的愛;三是要有透徹人生的智慧,培訓教師,不僅在於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專業能力,更在於讓教師智慧一點,理性一點,全局一點,洞策一點!我一邊記著筆記,一邊被這擲地有聲的話語所震撼!我參加過各種各樣的會,聽各種各樣的講話多瞭,但大都照著稿子念,缺乏激情;而像黃忠先生那樣,不念稿子,自自在在地講齣那麼多讓會場所有人都激動不已的話,著實令人驚嘆。

接著我做過多次黃忠先生的專訪,也編髮過多篇黃忠先生的文章,對黃忠先生構建廣東省教師培訓「三駕馬車」即教師全員培訓、遠程培訓和校本示範培訓的頂層設計思路甚為稱許,認為對他「是一位很有思想的智者」的讚譽評價並非溢美之詞,而是名至實歸,真實不虛。

在一次編稿中,不經意地發現瞭黃忠先生撰寫的近8000字的紀實性散文《春節雜記》,這給我些許驚喜:因為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鮮有創作文學作品的,更遑論提筆寫什麼散文。而黃忠的散文談他迴老傢肇慶與羅定過年、肇慶年味以及禪意星湖意境、年飯酒局、北嶺山鼕泳,齊傢情懷、孝道意趣與朋友真情一筆托齣,寫得情景交融,很有啟迪意義。正好《師資建設》開設有「校園藝苑」,或許他那篇散文是專為這個欄目撰寫的吧,便決定編髮。誰知這篇散文發錶以後,讀者反響強烈,認為寫得山環水繞,麯盡人意。

或許是受到這一篇散文發錶的激發,黃忠先生創作的散文作品接二連三地投來編輯部,作者、編者皆大有一發不可收拾之意。感受特別深的是他寫的《英國掠影》。作者寫與女兒倫敦相聚,「昔日的嚴父也變得囉唆起來」。此情此景,與硃自清《背影》裡寫老父親三翻月臺送子情深的意象何其相似!數年下來,黃忠先生就有瞭這二十多篇妙文,大多都發錶於《師資建設》近來的各期,現編為散文集子《青蔥的痕跡》。

黃忠先生散文集《青蔥的痕跡》,猶如一盞清純的香茗,品後餘味無窮。

一是文中浸潤著微言大義。黃忠先生的散文充滿著勵誌情懷,讀之無不受其鼓舞。黃忠先生在諸篇散文中,談到人要誌存高遠,要有一種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使命感。他常說的三句話,第一句話叫俯仰天地的境界,第二句話是悲天憫人的情懷,第三句話是透徹人生的智慧。《我的人生感悟》談及讀書「是為瞭改變自身的命運,讀書是為瞭改變社會的」,感受到「為天地立心」的名言已經成為他的處事方式和行為示範。在《做真正教育的衛道士》的序文中,作者期待並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投身大教育,「將對孩子濃濃的關愛化為滿腔熱血,化為燃燒的火炬,去照亮傢庭教育新徵程,去照亮每一位孩子的人生之路」。

二是文中充溢著文言大氣。仔細品味《海南印象》《英國掠影》《鼎湖深處人未識》《老坑依舊笑春風》《感悟九華山》《亞龍灣的遐想》諸篇什,無限風光盡現腦海、眼眸深處。故鄉也好,旅遊勝地也好,很多時候欣賞的不是美景,在乎的是對自然界生生不息進而抒寫人類自強不息的那種讚歎心情。再細讀《春節雜記》《新年偶感》《今又重陽》《無月的思念》《端午情懷》等篇什,更能感受到作者濃濃的情、深深的意,無限惆悵、無數嗟嘆以及那顆需要寄託與歸屬的心;感受到白雲蒼狗,把酒言歡,苦山苦水,醉笑陪君的蘇東坡式的浪漫意趣。又品《邂逅馬未都先生》《我的人生感悟》《做教育真正的衛道士》《青蔥的痕跡》《北京那第一場雪》,慨嘆的是多少人擦肩而過、觥籌交錯、啜飲歡樂到最後一滴;多少人在生命裡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心裡有多少位置被掠奪、被騰空、被擠佔,又被還原。作者不斷迴憶和反思自己和他人的過去,是為瞭更好地續寫人生的未來。

三是文中寄予著禪機大意。來自六祖慧能故鄉的黃忠先生,文情妙理已達「至人」境界,充滿輕煙似的禪機、禪理與禪趣。例如在《黃皮熟瞭的時候》的散文中,寫他融入到詩中意境,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瞭無汙染,心倒映在水中,低頭便可看見;一切皆無所不可得,一切皆以清淨為方便,故心纔能靜如止水。即使投奔大自然懷抱,縱情山水,放鬆心情,山非所欲,水亦非所欲,幾多禪趣,紛至遝來。「三生煙火換一世迷離,隻為棲息在那生命裡最美好的停歇站,休整、風生水起;俯仰天地之間,殊不知,早已踏齣紅塵萬丈」。此種禪機,唯智者所能領悟。人生要有境界。作者因「近幾年,孩子不在身邊,無需陪讀,一到週末,我可以隨心所欲,自由自在,上山下海,樂山樂水,深居簡齣,讀書筆耕,修身養性,不亦樂乎」,彷彿進入非常人所能及之「無己」妙境,心遊萬仞而無礙。

四是語言中蕩漾著真情大美。不失幽默風趣之黃忠散文,風花雪月意象漸退其次,但並不影響他應有的兒女情長。肇慶、羅定、廣州、深圳、北京、九華山,是作者在文中不斷渲染的幾個意象。「傢鄉的鞦天,宛如小傢碧玉,清新自然,披著輕紗,羞羞答答,欲語還休,讓迴傢的遊子頓生憐香惜玉之情,幾絲憐愛,幾多俠骨柔情,在心間悄然蔓延」(《青蔥的痕跡》)。對友人任東傑的懷念情真意切:「45歲的人生旅程,本應該是生命之花盛開得最璀璨的時刻,你的事業橫掛半空,你的宏偉藍圖,需要你去橫刀立馬,運籌帷幄,你怎麼可以乘鶴西去,棄親人朋友於不顧呢!生命比天大,你這樣悄悄地離去,教人情何以堪」(《北京那第一場雪》)!作者暢遊九華山,被地藏王菩薩的德行所感染。他在《感悟九華山》中大問:「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他能捨棄榮華,跋山涉海,含辛茹苦,入唐求法,苦修大願?是佛教的願力,是盛世唐朝的影響力,還是人生信仰的力量?」正是這樣的悲願情深,纔奠定瞭黃忠散文的凝重大氣與耐人尋味。

收在《青蔥的痕跡》裡的散文,多直抒胸臆,難免有文筆疏漏之處,個別地方稍顯直露。即便如此,毫不影響美文意境。本人欣然快意為之作序。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吸引瞭我很久,那種帶著點青澀又有些許滄桑的意境,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對散文這種文體情有獨鍾,因為它不像小說那樣需要構建龐大世界觀,也不像詩歌那樣過於凝練,它更像是一次與作者心靈深處的私語,可以娓娓道來,也可以擲地有聲。拿到電子版後,我立刻沉浸其中,發現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對生活中的微小事物有著近乎執著的觀察力。比如他描寫清晨的霧氣,不是簡單地用“白茫茫”來概括,而是細緻到那霧氣如何附著在葉片的脈絡上,如何隨著初升的陽光一點點消融,仿佛能從中讀齣一種轉瞬即逝的哲學意味。更讓我欣賞的是,作者在敘事中常常穿插著對時代變遷的感慨,那種不著痕跡的懷舊,讓人在感動於個體命運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宏大曆史背景下的個體掙紮與堅守。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和一位久未謀麵的老友對飲,他談笑風生,卻又時不時流露齣對歲月無情的慨嘆。這種深沉而又充滿生命力的文字,著實讓人迴味無窮,強烈推薦給那些喜歡在文字中尋找共鳴,渴望被溫柔提醒“生活仍在繼續”的讀者。

评分

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纔讀完這本書,原因並非它晦澀難懂,而是我習慣於放慢速度,細細品味每一個段落。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感受是“沉靜的力量”。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很多作品都在追求速度和效率,但作者卻反其道而行之,他邀請你進入一個慢下來的時空隧道。每一篇文章的節奏都是內斂而剋製的,即使是描寫激烈的內心衝突,也是通過冷靜的剖析來展現的,這種剋製反而讓情感的張力被拉得更長,更具持久的迴味。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失去”這一主題時的態度,沒有過度的渲染和自我憐憫,而是接受瞭“痕跡”必然會留下,但生活的主鏇律依然要嚮前推進的現實。這種成熟且帶著一絲豁達的姿態,讓我感覺非常舒服,它不像是在說教,更像是一個過來人在分享他與世界和解的秘訣。這本書適閤在安靜的午後,泡一杯茶,遠離電子設備的喧囂,進行一次深度的精神對話。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力深厚,這一點從其句式的豐富性和詞匯的精準性上就可見一斑。我注意到作者在錶達某種情緒時,會根據情境靈活地運用長句和短句。在抒發哲理性的思考時,句子結構復雜,邏輯嚴密,充滿瞭思辨的力量;而在描繪瞬間的感受或突如其來的頓悟時,他會果斷地使用短句,甚至一個單獨的意象,極具衝擊力。這種嫻熟的駕馭能力,讓閱讀過程充滿瞭韻律感,仿佛在聽一麯編排精妙的交響樂。尤其是對自然景物的刻畫,簡直達到瞭“寫真”的境界,但比照片更勝一籌的是,他為這些景物賦予瞭溫度和人性。例如,對一場鞦雨的描寫,他不僅僅寫瞭雨滴打在窗欞上的聲音,還探討瞭這場雨對於“等待”這件事本身的意義。這本書更像是作者對自我生命體驗的一次係統梳理和提純,剔除瞭所有浮華和多餘的贅述,留下的都是經過時間沉澱後的精華。對於文字工作者或者文學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語言結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學習和藉鑒價值。

评分

坦白說,我本來對散文集的期待值是比較保守的,總覺得這類作品容易陷入“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窠臼,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的敘事節奏掌控得極其老道,張弛有度,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拖遝或晦澀。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利用場景的切換來調動讀者的情緒,前一刻還在描寫鄉間小路上被曬得滾燙的青石闆,下一秒筆鋒一轉,就跳躍到瞭某個城市角落裏匆忙的午後。這種跨越時空的跳躍感,非但沒有造成閱讀障礙,反而更像是一場流動的記憶盛宴。我特彆喜歡其中幾篇關於“童年記憶”的篇章,那種描摹的細節精準到令人心頭一緊——比如舊式收音機裏傳齣的沙沙聲,比如夏天午後老屋裏特有的木頭和灰塵混閤的氣味。這些片段,喚醒瞭我自己那些幾乎要被遺忘的感官記憶,讓人在閱讀時忍不住停下來,閉上眼睛,去重溫那些隻屬於自己的“青蔥痕跡”。整體來看,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流暢且富有層次感的,它不強迫你思考什麼宏大的命題,隻是溫柔地邀請你,一同走過那些被時間打磨過的角落。

评分

這本書的電子排版質量超乎我的預期,對於散文集來說,舒適的閱讀界麵至關重要,它確保瞭文字的視覺體驗與內容的精神內核是相匹配的。從內容上看,這本書的廣度令人驚喜,它並非隻局限於某一類題材的探討。我看到瞭對故鄉土地的深情,對都市人群的觀察,對藝術創作的思索,甚至還有對某種特定曆史時期的反思。這種廣泛的主題涉獵,展現瞭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廣博的知識儲備。我最被打動的一點是,作者在處理這些不同主題時,始終保持著一種真誠的態度——絕不故作高深,也絕不故作平易近人,一切都仿佛是自然流淌齣來的。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精神容器”被清理和重塑瞭一番,那些原本混雜不清的思緒,似乎都被作者的筆觸整理得井井有條。它提供瞭一種麵嚮內心的導航圖,讓人在迷茫時,能通過重讀某一段話,重新找到自己的坐標。這是一部值得反復翻閱,且每次翻閱都會有新發現的優秀散文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