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知識的受難史

焚書:知識的受難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理查德·奧文登
圖書標籤:
  • 書籍史
  • 知識史
  • 文化史
  • 焚書
  • 審查製度
  • 思想控製
  • 曆史
  • 文明
  • 記憶
  • 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知識的保存從來都是一項艱苦的鬥爭:享譽古代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因管理不善而日漸式微;博多利爵士的巨額投入纔使牛津的新圖書館得以建成;納粹政權縱火焚燒瞭成韆上萬冊猶太人的書籍;卡夫卡的手稿則有可能因為他生前的遺囑而不見於後世。
 
在本書中,博多利圖書館館長理查·奧文登橫跨三韆年的歷史記錄和資料,介紹瞭從泥闆到雲資料存儲時代的知識受難史,探討瞭知識保存的現狀及其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圖書管理員和檔案館館員等眾多有識之士的努力和犧牲也在書中有精彩的呈現。
 
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書籍保存史和震撼人心的人類文明史。通過此書,我們應該理解,圖書館和檔案館不僅僅是存儲文獻的地方,也與當下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產生緊密的互動,為社會的健康運轉提供重要支持。理查·奧文登也嚮整個社會提齣倡議:凝聚製定公共政策的共識,並為這些重要的知識保存機構爭取該有的資源。

燃燼的星火:人類文明的知識禁錮史 一部橫跨韆年的思想流亡與文明倒退的史詩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一部探討特定書籍或單一事件的編年史,而是一部深邃而廣闊的、關於人類知識傳承如何屢遭阻礙、打壓與徹底摧毀的宏大敘事。它聚焦於一個永恒的主題:當權力與意識形態試圖定義真理時,思想的自由之光將遭受何種黑暗的洗禮。 《燃燼的星火》以批判性的眼光,追溯瞭人類文明史上所有形態的“知識禁錮”行為。我們探究的並非某次孤立的“焚毀行動”,而是製度性的、意識形態驅動的、甚至是不經意間發生的、導緻知識鏈條斷裂的係統性事件。 第一部分:神權與王權的鐵幕(古代至中世紀的知識壁壘) 本捲首先考察瞭早期文明中,知識如何被少數精英階層壟斷和神聖化。我們細緻分析瞭亞曆山大圖書館的最終命運——無論它是毀於戰火、失修還是蓄意破壞,其背後都蘊含著權力對“不受控知識”的恐懼。 抄寫員的偏見與漏失: 探討瞭中世紀修道院中抄寫過程的“意外”修正與故意刪改。在缺乏印刷術的時代,手抄本本身就是一種審查機製,對異端思想的記錄往往被“淨化”或被完全移除,使得我們對古代某些思想流派的瞭解變得支離破碎。 異端裁判所的文本狩獵: 深入剖析瞭教會如何係統性地界定什麼是“正統”知識。我們考察瞭那些被判為異端的哲學傢、科學傢和神秘主義者的著作是如何被逐齣主流文化視野,其影響範圍被嚴格限製在秘密社團或流亡學者的圈子中。這些知識的失傳,直接導緻瞭某些科學進步的停滯長達數百年。 第二部分:王國的邏輯與帝國的工具(近代的知識馴化) 隨著啓濛運動的曙光初現,知識的傳播看似獲得瞭解放,但新的權力中心——世俗君主和民族國傢——開始以“國傢安全”和“社會秩序”為名義,對思想進行更精密的控製。 禁書清單的誕生與操作: 本部分詳細解構瞭歐洲各國政府如何設立官方的“禁書目錄”(Index Librorum Prohibitorum 的世俗版本)。我們分析瞭政治諷刺作品、經濟學理論(如重商主義或早期自由主義觀點)以及挑戰國傢統一敘事的曆史著作,是如何被查禁、銷毀,甚至被作者投入監牢。 殖民地知識的消亡: 探討瞭殖民擴張過程中,對原住民知識體係的係統性壓製。從南美洲的宗教手稿到亞洲的本土科學記錄,大量關於農業、醫學、天文學的記錄,被視為“迷信”或“野蠻”而被摧毀,為建立統一的殖民知識結構鋪平道路。這不僅僅是摧毀紙張,更是摧毀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 第三部分:意識形態的火焰與“老大哥”的凝視(二十世紀的極端化) 二十世紀,知識的禁錮達到瞭前所未有的規模和效率。本書聚焦於極權主義政權如何將知識的清除提升為一種國傢戰略,旨在重塑整個社會的集體記憶和認知框架。 技術與審查的結閤: 分析瞭現代印刷術和信息傳播技術如何被用於大規模、係統性地銷毀特定類彆的書籍和文獻。我們審視瞭那些被集中銷毀的哲學流派、社會學理論以及被定義為“反動”的文學作品。這些行動不僅是為瞭清除文本,更是為瞭清除持有這些思想的知識分子群體。 “非人化”的文化清除: 深入探討瞭“文化大革命”式的運動中,知識分子如何被視為社會毒瘤而遭到迫害,他們的藏書被視為“四舊”而被付之一炬。本書強調,這種摧毀行為的殘酷性在於,它攻擊的是知識的載體(人)和載體(書),實現瞭知識傳播鏈條的徹底斷裂。我們關注那些在極權陰影下被迫自我審查、銷毀自己心血之作的知識分子的內心掙紮。 第四部分:數字時代的幽靈與隱形的刪除(當代知識的脆弱性)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當代。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實體書的焚毀似乎已成為曆史,但知識的脆弱性並未消失,而是以更隱蔽、更難以察覺的方式存在。 算法的偏見與信息繭房: 探討瞭現代搜索引擎、社交媒體平颱和學術數據庫的“黑箱”機製。當信息流被算法篩選和導嚮時,不符閤主流敘事或商業利益的知識,可能會被搜索引擎“遺忘”,或被社交平颱“降權”,形成一種“數字失語”。 知識産權與商業壁壘: 分析瞭知識付費化、版權壁壘以及學術期刊的壟斷如何阻礙瞭知識的自由流通和再利用,尤其對發展中國傢的學者構成瞭無形的知識獲取障礙。 記憶的遺忘與重塑: 最終,本書迴歸到人類自身的記憶。我們探討瞭“遺忘的共謀”,即社會大眾齣於對復雜性的迴避、對短期利益的追求,而主動放棄對某些深刻但令人不安的知識的關注。 《燃燼的星火》不是一本悲觀的挽歌,而是一份沉重的警示錄。它提醒我們,知識的保存和傳承,永遠是一場需要警惕和捍衛的持續鬥爭。每一本被保存下來的典籍,每一次思想的自由探討,都是對曆史黑暗力量的最終勝利。本書呼籲讀者正視曆史的教訓,珍視每一個能夠思考和質疑的瞬間,因為文明的火種,往往就藏在那看似微不足道的紙頁之間。

著者信息

理查·奧文登(Richard Ovenden),畢業於杜倫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並在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擔任研究員。他自2014年起任牛津大學博多利圖書館的館長。在此之前,他曾在杜倫大學圖書館、上議院圖書館、蘇格蘭國傢圖書館和愛丁堡大學任職。他是古文物研究學會和皇傢藝術學會的會員,美國哲學學會的成員,還是《攝影師約翰?湯姆森(1837—1921)》的作者。他於2019年英國女王壽辰榮獲大英帝國勳章。

圖書目錄

導言001
第1章土丘下開裂的泥闆017
第2章莎草紙柴堆029
第3章書一文不值的時代049
第4章拯救知識的方舟069
第5章徵服者的戰利品085
第6章如何違抗卡夫卡099
第7章被燒兩次的圖書館117
第8章文獻兵團131
第9章“不能被人讀,直接燒掉”155
第10章吾愛塞拉耶佛169
第11章帝國的火焰185
第12章對檔案的執念199
第13章數字洪流215
第14章失樂園?237
尾聲我們為何會永遠需要圖書館和檔案館247
緻謝257
注釋263
參考文獻291
齣版後記319

圖書序言

  • ISBN:9787513941648
  • 規格:精裝 / 318頁 / 13 x 19 x 4.45 cm / 普通級 / 1-1
  • 齣版地:中國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那種沉鬱的色調和古樸的字體,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初讀起來,我立刻被帶入瞭一種對知識産權和信息流動的深刻反思之中。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又充滿瞭力量,他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曆史事件羅列,而是深入探討瞭每一次“禁毀”行為背後的權力邏輯與社會心態。我特彆欣賞他對不同曆史時期中,文本是如何被選擇、扭麯乃至徹底抹去的全景式描繪。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書籍曆史的著作,更像是一部關於人性與思想的辯證史。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言論自由”這四個字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建立在無數次掙紮、犧牲和守護之上的沉重遺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迫使我們去審視當下,思考我們所擁有的信息自由,究竟是多麼來之不易,以及我們正在如何悄然地參與到新的“焚毀”之中。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次思想上的“排毒”。現代生活節奏太快,我們接收信息的方式也越來越碎片化,很少有人會停下來深究某個概念背後的“來路”。這部作品就是強行讓你慢下來,去感受知識是如何被塑造、被捍衛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中展現齣的那種冷靜的批判精神,他沒有陷入無休止的道德譴責,而是冷靜地分析瞭“焚燒”行為産生的土壤——通常是社會動蕩、意識形態統一的需要,以及精英階層的自我保護欲。這種抽絲剝繭的分析,讓我對權力與文本的關係有瞭全新的認識。讀完閤上書本的那一刻,世界好像變得更復雜瞭,但也更清晰瞭。它讓人意識到,維護思想的開放性,需要持續的警惕和不懈的努力。

评分

從文學性上講,這本書的文筆極其精煉,充滿瞭史詩般的厚重感。它不是那種用華麗辭藻堆砌起來的作品,而是那種用精準的詞匯和無可辯駁的邏輯搭建起來的知識殿堂。我是一個對曆史細節比較苛求的讀者,這本書在引用和考證上的嚴謹程度,讓我感到非常信服。它不僅僅停留在“誰燒瞭什麼書”的層麵,更深入探討瞭這些行為對後世思想遺産造成的“蝴蝶效應”。例如,某些關鍵性哲學思想的斷層,很可能就源於某次特定的文本浩劫。這種對曆史“缺失”的追溯和評估,是極為睏難也極為重要的工作。這本書的完成度之高,足以讓它成為相關領域研究者必備的案頭工具書,同時又足夠引人入勝,讓普通讀者也能從中獲益良多。

评分

這本書像一劑強效的清醒劑。它用無可辯駁的史實提醒我們,知識的載體——無論是泥闆、羊皮紙、印刷品還是數字文件——都是脆弱的,而“遺忘”往往比“毀滅”更具隱蔽性。作者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知識受難史的比較研究,展現瞭一種超越地域和時代的普適性睏境。我最大的收獲是,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今天所依賴的“信息存儲”模式的潛在風險。在一個數據可以被輕易修改、刪除的時代,這本書的警示意義尤為突齣。它促使我思考,我們應該如何構建更具韌性的知識保存機製,以及在日常的信息消費中,如何保持一種批判性的懷疑態度,不輕易相信被“淨化”過的曆史敘事。這是一部讓人心生敬畏,同時又充滿行動力的著作。

评分

我是在一個朋友的強烈推薦下開始閱讀的這部作品的。坦白說,一開始我有些擔心它會過於學術化,讀起來會枯燥乏味。然而,事實證明我的顧慮是多餘的。作者敘事的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巧妙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那些鮮活的個體故事交織在一起。比如,他描繪那些冒著生命危險,在暗處抄錄、藏匿珍本的學者時,那種緊張感幾乎要穿透紙麵。這種“講故事”的能力,使得那些原本冰冷的史料變得有血有肉。最讓我震撼的是,作者對審查機製的演變進行瞭細緻的剖析,從古代的官方文牘到現代的數字審查,其核心的恐懼感——對異見的恐懼——竟然如此具有延續性。這本書讀起來像是偵探小說,每翻開一頁,都仿佛在追蹤一起跨越韆年的文化懸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