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年代:東漢至魏晉時期的瘟疫、戰爭與社會

疫病年代:東漢至魏晉時期的瘟疫、戰爭與社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燦興
圖書標籤:
  • 東漢
  • 魏晉
  • 瘟疫
  • 戰爭
  • 社會史
  • 疾病史
  • 歷史學
  • 中國歷史
  • 古代史
  • 社會變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東漢至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瘟疫頻發期,此一時期,死亡籠罩大地,士人凋傷,人人悚懼,恐慌和絕望彌漫,疫病不但影響著個體的生命健康和精神世界,也深刻影響著歷史走嚮與國運興衰。
 
本書即以此一時期頻發的瘟疫為視角,重新審視東漢至魏晉這一“幽暗時代”下的個體命運、戰爭進程和社會風貌。以多維、立體、寬廣的視野,細緻書寫瘟疫對政治、戰爭、社會、文學、醫學、魏晉玄學、宗教乃至群體心理造成的深刻影響,深層次探討瘟疫如何改變我們的歷史和當時的社會。

疫病年代:東漢至魏晉時期的瘟疫、戰爭與社會 捲一:黃金時代的陰影——東漢中晚期的社會脈動與潛伏的危機 東漢王朝,在光武中興之後,歷經數代經營,看似達到瞭古代社會發展的頂峰。然而,在錶麵繁華的景象之下,一股暗流正在洶湧。本捲將深入剖析這一時期複雜的社會結構、經濟體製以及潛藏的危機。 第一章:豪強的崛起與土地兼併的惡果 自漢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以來,儒傢思想成為維繫帝國意識形態的核心。然而,外儒內法的治理模式,並未能有效遏製土地兼併的趨勢。本章將聚焦於地方豪強士族的崛起過程。他們依託政治影響力,通過各種手段(包括隱匿田產、利用宗族勢力等)不斷擴張其莊園規模,導緻大量自耕農破產,淪為佃戶或流民。這種結構性的貧富分化,不僅削弱瞭國傢稅基,更積聚瞭社會底層的怨恨。我們將引用《漢書》、《後漢書》中的記載,結閤考古發現,重建當時田產分佈的複雜圖景,並探討中央政府在土地問題上的失能與其深層次原因。 第二章:邊疆壓力與軍事開支的膨脹 東漢的強盛,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外戰爭的勝利,特別是對匈奴的長期壓製。然而,持續的邊防投入,尤其是對西域和北方邊境的軍事乾預,消耗瞭帝國大量的財政資源。本章將分析漢朝軍事體製的特點,如府兵製嚮募兵製的過渡趨勢,以及外戚、宦官集團對軍事決策的乾預如何導緻邊防效率下降,同時加劇瞭中央的財政負擔。邊境戰事的頻發,客觀上也造成瞭人口的流動與地區間的隔絕,為後續的瘟疫傳播提供瞭必要的條件。 第三章:思想的僵化與儒學的異化 光武帝之後,經學地位空前提高,但學術研究逐漸趨嚮於繁瑣的章句訓詁,缺乏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批判性反思。本章探討瞭經學士大夫集團的形成及其政治影響力。他們壟斷瞭舉薦製度,使得政策製定往往偏離民生實際。在這種思想氛圍下,社會的自我調節能力被削弱,當危機爆發時,缺乏足夠的政治彈性來應對突發事件。我們將考察黨錮之禍的背景,揭示士人政治與皇權之間日益尖銳的矛盾,以及這種政治內耗如何分散瞭政府應對潛在災難的精力。 捲二:亂世的序麯——察窴、黃巾與瘟疫的交織 東漢末年,一係列災難性的事件接踵而至,將帝國推嚮瞭崩潰的邊緣。瘟疫並非孤立的事件,而是與社會矛盾、政治動盪相互作用的結果。 第四章:天災人禍的集閤點:災異思想與社會恐慌 在古代,自然災害往往被解讀為上天對統治者失德的警告。本章分析瞭兩漢時期盛行的災異思想對社會心理的影響。當旱災、蝗災與瘟疫接連發生時,這種宿命論的解釋加劇瞭民眾的恐慌,使得政治權威受到嚴重質疑。我們將檢視官方如何試圖通過大規模的祭祀活動來穩定人心,以及這些努力在社會動盪麵前的蒼白無力。 第五章:黃巾起義的爆發與人口的流離 張角領導的太平道運動,是社會積怨爆發的標誌。本章側重於分析黃巾起義的社會基礎——大量破產農民、流民以及受瘟疫影響的地區。起義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場大規模的人口遷移與聚集,這極大地改變瞭地區的人口密度和衛生條件。起義軍與鎮壓軍的長年徵戰,破壞瞭基礎設施,阻礙瞭農業生產,為疾病的進一步傳播製造瞭溫床。 第六章:瘟疫的初現與地方應對的混亂 在東漢末年,史書中關於「大疫」、「癘氣」的記載開始頻繁齣現。本章將根據零散的史料,嘗試勾勒齣第一次大規模瘟疫爆發的大緻時間線和影響範圍。重點在於考察地方官府在麵對疫情時的反應——是採取瞭封鎖、隔離,還是因資源匱乏而無所作為。我們將探討當時的醫學知識水平,如張仲景等人所代錶的醫學成就,與當時社會實際的公共衛生條件之間的巨大鴻溝。 捲三:三分天下的陰影——戰爭、遷徙與瘟疫的持續發酵 從董卓之亂到赤壁之戰,再到三國鼎立,戰爭成為主鏇律。這場持續數十年的衝突,將瘟疫的影響推嚮瞭極緻。 第七章:軍事集結與疾病的超級傳播 戰爭環境是傳染病最理想的培養基。本章分析瞭三國時期軍隊的衛生狀況。大規模的士兵調動、擁擠的營地、糧食供應的不足以及戰鬥帶來的創傷,使得軍隊成為疾病的集中爆發地。我們將考察曹操集團在北徵烏桓或官渡之戰前後的疫情記錄,探討疾病在戰役勝負中所起到的隱性作用。戰敗者的屍體處理不當,以及難民營中的衛生條件,也是本章分析的重點。 第八章:士族的南遷與文化空間的重塑 西晉建立前夕,北方士族為躲避戰亂和疫病,大規模南遷。這場歷史性的人口大遷徙,不僅帶來瞭勞動力和技術,也將新的病原體帶入瞭相對隔絕的南方地區。本章將探討南遷的士族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如何適應新的環境,以及他們與本地居民之間在資源爭奪和文化交流中可能發生的衛生事件。南方的氣候特點對特定疾病的傳播有何影響,也是本章關注的焦點。 第九章:魏晉的清談與避世:知識階層對災難的反應 在曹魏至西晉的動盪時期,「竹林七賢」等名士的齣現,標誌著知識分子從熱衷於政治批評轉嚮對個體生命和哲學的關注。本章分析瞭士人群體對連年戰亂和瘟疫的集體心理反應——或沉溺於玄學清談,或追求個人生命情趣的極緻(如飲酒、服食五石散)。這種文化現象,既是對政治失望的逃避,也是在極端生存壓力下,知識分子試圖尋找精神慰藉的體現。我們將論證這種避世傾嚮如何間接反映瞭當時社會治理的無力。 捲四:晉朝的轉摺與南北的交替——瘟疫與政權更迭的內在聯繫 西晉的短暫統一很快被永嘉之亂打破,南北對峙的格局形成,瘟疫持續影響著政權的穩定。 第十章:永嘉之亂與衛生體係的徹底崩潰 西晉滅亡前後,北方經歷瞭連年的戰火和饑荒,人口銳減。本章將描繪此時期衛生體係(包括水利、道路、公共秩序)如何因戰亂而全麵瓦解。在社會秩序喪失的情況下,即使是地方政府殘存的力量,也無法組織有效的隔離或治療工作,使得疫病得以在廣大的流離失所人群中肆虐。 第十一章:東晉的建立與南方社會的調適 南渡士族在江南建立東晉政權後,經歷瞭一段艱難的重建期。本章分析瞭南方地區如何從一個相對穩定和農業不發達的地區,轉變為接納大量北方人口的中心。麵對新的衛生挑戰,東晉政府在稅收、移民安置和基礎設施重建上的舉措,如何影響瞭疫病的控製。這一時期,醫學典籍的保護與傳承也麵臨著極大的考驗。 第十二章:跨越時代的遺產:從魏晉到南北朝的衛生觀念轉變 本捲總結瞭東漢至魏晉時期,瘟疫、戰爭與社會結構之間的複雜迴饋機製。戰爭加速瞭社會矛盾的激化,矛盾的激化催生瞭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人口流動與衛生條件惡化共同導緻瞭瘟疫的頻繁爆發。而瘟疫,反過來又成為削弱統治基礎、加速政權更迭的關鍵因素。魏晉時期形成的避世文化和地方豪強的強化,為後續的南北朝長期分裂埋下瞭深遠的社會和衛生學上的伏筆。本書最終將指齣,理解這一時期的瘟疫,必須將其置於社會、政治和軍事鬥爭的宏大敘事之中,而非僅僅視為孤立的自然事件。

著者信息

袁燦興,江蘇靖江人,歷史學博士、教授,知名歷史學者,中央電視臺《法律講堂》主講嘉賓,先後齣版《大唐之變:安史之亂與盛唐的崩裂》《軍機處二百年》《大清內務府》《朝貢、戰爭與貿易:大航海時代的明朝》等暢銷作品。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文明、瘟疫與政治
“文明病”的源起002
疫病的種類:從傷寒到瘧疾011
幽暗時代:漢末魏晉時期的瘟疫及成因 024
瘟疫與東漢政局的崩壞034
疫病下的三國紛爭與魏晉亂局 042

第二章 防疫:古人如何應對瘟疫
官方的彷徨與無措054
皇傢驅疫:大儺之禮 062
厭勝:巫術的力量069
中醫之光:張仲景與華佗的救世080
花椒、生薑與茱萸:香料也能避疫?088

第三章 瘟疫與戰爭
詛軍之術與匈奴的興衰098
瘟疫改變歷史:赤壁之戰的真相108
血色要塞:魏吳閤肥之戰始末 114
南徵之踵:南蠻瘴氣與諸葛亮的失敗121
王敦之亂:獨享天下的碎夢129

第四章 儒者的精神世界
妖言如何惑眾:讖緯之興與群體心理140
誰是正統:五德終始與皇朝更替147
天人感應的真相 156
生命意識的覺醒:魏晉玄學的歷史 165
奔競與浮華:魏晉名士的隱秘麵孔 174

第五章 大疫與道教興起
太平世界的構想 184
蒼天已死:太平道的崛起與覆滅192
妖妄國度:天師道的興衰 201
誅仙之殤:小霸王孫策之死209
葛仙翁的闢疫方 216

第六章 疾疫與魏晉風度 
服散:人的失調與背離226
疫病、美酒與名士234
名流雅器:麈尾、如意的特殊意義 241
隱逸:陶淵明的田園世界 248
虱蚤:身體的反抗256

第七章 大疫的文學敘事
《髑髏賦》中的挽歌意識 266
建安七子的隕落 274
曹氏父子的人生追問 281
誌怪小說的疾疫幻想 288
王羲之的蘭亭雅集296

第八章 佛教的傳入與影響
從誤解到信受:佛教初傳的歷史304
化乾戈為玉帛:佛道之爭及其融閤 310
探索幽冥:死後世界的想像317
藉醫弘佛:僧人與中外醫術交流326
掙脫疫病枷鎖:寫經、齋戒的功德 334

第九章 大疫下的中外交流
絲綢之路的開通 344
闢邪:神獅西來 351
外來香料的神奇功效 358
檳榔的魔力 366
天譴:安東尼瘟疫與中西交往 373
後記 382

圖書序言

  • ISBN:9787553818016
  • 規格:精裝 / 384頁 / 13 x 19 x 5.38 cm / 普通級 / 1-1
  • 齣版地:中國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文字功底來看,這位作者的筆力絕對算得上是上乘。他擅長使用精準且富有畫麵感的詞匯來勾勒場景,即便是描述那些抽象的社會結構調整或瘟疫傳播的機製,也能化繁為簡,用生動的語言將復雜的概念闡釋清楚。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引用和解讀古代文獻時的那種審慎態度,既尊重瞭史料的原意,又結閤現代史學的研究成果進行批判性思考,絕不盲從。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不同史學傢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讀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思辨深度,這種開放而包容的學術態度,讓整本書的價值得到瞭升華,絕非簡單的曆史記錄,而是一次深刻的知識探索過程。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那種沉穩的暗色調,配上略帶斑駁的字體,仿佛一下子就將人拉迴瞭那個動蕩不安的曆史現場。內頁的紙張質感也很好,閱讀起來非常舒適,長時間翻閱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排版上的一些細微處理,比如那些曆史事件的時間軸或者人物關係圖,雖然篇幅不長,但清晰明瞭地梳理瞭復雜的脈絡,對於初次接觸這個時期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便利。裝幀上的一些細節,比如書脊的處理,也顯示齣齣版方對這本書內容的尊重和用心,整體來看,這是一本從外到內都體現齣專業水準的作品。光是捧在手裏翻看,就能感受到一股厚重而嚴謹的曆史氣息,讓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探究那個時代深處的秘密。

评分

這部作品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精準,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堆砌枯燥的史料,而是巧妙地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微觀的個體命運編織在一起。作者在描述那些大規模災難降臨時,那種抽絲剝繭般的冷靜分析,與描繪普通人在瘟疫陰影下的掙紮求生時所流露齣的那種人道關懷,形成瞭強烈的張力。閱讀過程中,我時常能感受到作者在冰冷的史實和鮮活的人性之間遊走自如,既有對政治變遷的深刻洞察,又不乏對社會文化變遷的細膩捕捉。這種敘事上的平衡感,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沉悶的曆史題材,變得引人入勝,讓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獲得瞭極佳的閱讀體驗,仿佛親身經曆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對曆史細節的挖掘深度。許多在我既有認知中被一筆帶過的事件或社會現象,在這裏都被放置在瞭顯微鏡下進行瞭細緻的剖析。比如,作者對於某個特定時期地方官員在疫情應對中的具體策略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瞭當地的社會穩定,這種層麵的探討,遠超一般通史的廣度,直接觸及到瞭曆史運行的肌理。閱讀時,我常常需要停下來思考,這些看似遙遠的古代社會睏境,與我們今日所麵臨的一些挑戰之間,是否有著某種微妙的共振。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讓閱讀變得極具啓發性,不再是單純的知識輸入,而是一場關於人類社會韌性的深刻反思。

评分

整體而言,這本書在學術嚴謹性和大眾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它沒有因為追求學術深度而變得佶屈聱牙,也沒有因為迎閤大眾而犧牲掉曆史研究的嚴肅性。對於一個對東漢末年到魏晉時期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它無疑是一扇深入瞭解那個復雜轉型期社會生態的絕佳窗口。讀完後,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對生命無常的感慨久久縈繞心頭,讓人對那個時代有瞭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理解。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是近年來我所讀過的相關領域中,在內容組織、論證邏輯和最終呈現效果上,都堪稱上乘的一部佳作,非常值得推薦給所有對中國古代社會轉型期感興趣的朋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