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史(原始至晚明):從古代氏族到半封建時代中期的教育啟濛

中國教育史(原始至晚明):從古代氏族到半封建時代中期的教育啟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青之
圖書標籤:
  • 教育史
  • 中國教育史
  • 古代教育
  • 明代教育
  • 教育啓濛
  • 氏族教育
  • 半封建社會
  • 教育思想史
  • 文化史
  • 曆史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近代知名教育史傢陳青之,耗費十年心血寫就
鬍適、鄭振鐸、蔡元培、傅斯年、顧頡剛……
經多位著名學者組成的大學叢書委員會審定

【公認影響最大,學術價值極高】
中國教育史研究者必讀!躬行實踐,超越空談理論

  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深受儒傢思想影響,其思想核心在於「倫理」。因此,隻要掌握儒傢一派學說,官學和私學兩種教育體係,封建社會、半封建社會等不同社會型態,及不同的學製發展階段、具代錶性的教育傢,就有助於理解各時代的重要教育思潮:

  ▎封建時代──東周:孔子
  「士人教育到瞭君子的地步,則修養可算成熟,於是不激不隨,有為有守,藹然一副儒者氣象。這種人格,不僅富於知識,實優於品性,得誌時能緻君澤民,不得誌時能安貧樂道。國傢若是有瞭多數的這種人纔執行政務,則政治必然清明;社會有瞭多數的這種人纔主持正義,則風俗必然醇厚──這就是孔子的教育目的。」

  ▎半封建時代前期──漢:董仲舒
  「自此以後,中國學術就於一尊,孔子成為思想界的中心人物,儒傢經典成為民族的必然讀物,歷代國傢教育莫不規定以儒傢學說為範圍,……其後有時雖因政局的關係,儒傢勢力在政治上偶一衰微,但在社會方麵總不失為重心,且衰微不久而即恢復。」

  ▎半封建時代中期──宋:硃熹
  「他不但直承伊川的傳授,且以廣闊的胸襟,縝密的頭腦,好學深思的工夫,網羅濂溪(按:周敦頤)以來諸傢學說,上接孔、孟的言論,綜閤貫通,而成一包羅萬象的硃子學係,可謂集宋學之大成瞭。」

  ▎半封建時代中期──明:王陽明
  「教育隻從心上栽培灌溉,待得良知純全瞭,擴充起來,自然晬麵盎背,自然篤實光輝,自然事父而能孝、事君而能忠,自然不計利害一本良心行事,這與孟子的培養主義同一功用。」

本書特色

  本書爬梳中國歷代教育發展,詳述教育製度和思想的轉變歷程,以及其前後繼承關係。在教育之外,書中也將政治、經濟、文化做一剖析。除學校教育,透過整理、反芻豐富的史料文獻,他也留意到女子教育、兒童教育、社會教育等,蒐羅全麵。作為懷抱熱忱的教育傢,他有意針砭當代教育現狀,並提齣歷史可供參照之處。
《全球視角下的現代教育轉型:20世紀以來的跨文化實踐與理論演進》 引言:時代的脈動與教育的重塑 20世紀,人類社會經曆瞭前所未有的劇變: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全球化浪潮的興起、科技的飛速發展,以及對人權與平等的深刻反思。在這一宏大曆史背景下,教育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單嚮傳遞,而是成為重塑國傢認同、推動社會進步乃至解決全球性問題的核心工具。本書聚焦於1900年至今,全球範圍內現代教育體係的構建、演進及其麵臨的挑戰,旨在提供一個宏大且細緻的跨文化研究視角。我們著重探討的,是如何在全球化與本土化相互拉扯的張力中,完成從傳統模式嚮現代、民主、普及型教育體係的艱難轉型。 第一部分:現代教育體係的肇始與民族國傢的建構(1900-1945)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20世紀初期,歐洲、北美及部分亞洲國傢如何利用教育作為鞏固民族國傢(Nation-State)意識形態、實現工業化人纔培養的關鍵手段。 一、歐洲的教育改革與意識形態灌輸: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德意誌、法蘭西及英格蘭等主要強國,其公共教育係統如何被設計以培養“閤格的公民”和“忠誠的士兵”。重點分析瞭實用主義教育思潮的興起,以及其在基礎教育中的具體體現,例如職業技術教育的強化與文理教育的結構性調整。我們考察瞭這一時期,教育係統如何成為社會階層固化或流動的雙刃劍。 二、北美模式的擴張與標準化探索: 美國杜威(John Dewey)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如何影響瞭其公立教育體係的普及化進程。分析瞭“一站式學校”(One-room Schoolhouse)嚮大規模公立學區轉變的社會經濟動因,以及標準化學術評估工具的早期嘗試。同時,本書探討瞭種族隔離製度下,不同族群教育資源分配的嚴重不均問題,及其對美國社會結構的長遠影響。 三、非西方世界的“追趕”教育: 考察瞭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土耳其的凱末爾改革,以及清末至民國初期的中國等非西方國傢,如何“他藉”西方教育模式,試圖在短時間內實現教育現代化以抵禦殖民壓力。這一過程中的文化衝突、精英人纔的培養睏境以及對傳統儒學教育的顛覆與重塑,構成瞭本節討論的核心。 第二部分:戰後重建、普及化與冷戰意識形態的角力(1945-1980) 二戰結束後,教育被賦予瞭重建社會秩序和實現社會公平的崇高使命。本部分關注教育普及化的全球浪潮以及美蘇兩大陣營在教育領域展開的意識形態競爭。 一、教育公平的呼喚與高等教育的“大眾化”: 戰後社會對擴大受教育機會的需求空前高漲。重點分析瞭美國《布朗訴教育委員會案》對種族隔離的衝擊,以及歐洲各國為應對勞動力需求激增而實施的“全民高中”計劃。高等教育的入學率大幅攀升,引發瞭關於教育質量稀釋、文憑貶值以及大學治理模式的深刻辯論。 二、殖民體係的瓦解與新獨立國傢的教育挑戰: 亞非拉地區在獲得政治獨立後,亟需建立能夠服務於國傢建設的教育體係。本書細緻描繪瞭這些國傢在財政匱乏、師資短缺、教材本土化睏難等重重阻礙下,如何艱難地構建初等和中等教育網絡,並努力擺脫殖民時期遺留課程結構的影響。 三、冷戰背景下的教育競爭與科學素養: 蘇聯“斯普特尼剋”衛星的發射,引發瞭西方世界對本國基礎教育,特彆是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教育的強烈危機感。這推動瞭美國和歐洲各國進行大規模的課程改革,強調基礎教育的嚴謹性和對高尖端人纔的培養。這一時期的教育政策深受地緣政治的影響。 第三部分:全球化、信息革命與教育的範式轉移(1980至今) 進入後工業時代,教育的焦點轉嚮瞭終身學習、信息素養的培養以及應對日益加劇的全球化挑戰。 一、新自由主義思潮對教育治理的影響: 1980年代以來,市場邏輯開始滲透到公共教育領域。本書剖析瞭“問責製”(Accountability)、“教育券”(Voucher)製度的試驗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效果評估。重點研究瞭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如PISA)的齣現,如何通過跨國比較,重塑各國對自身教育錶現的認知與政策導嚮。 二、信息技術對教學模式的顛覆: 互聯網和個人電腦的普及,徹底改變瞭知識的獲取方式和教學空間。我們探討瞭“在綫學習”(E-learning)、混閤式教學(Blended Learning)的興起,以及全球範圍內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對教育公平構成的新的障礙。教育工作者如何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是本節的關鍵議題。 三、全球公民教育與文化多元性: 在一個日益聯係緊密的世界中,教育係統如何平衡國傢認同的培養與全球公民意識的塑造?本書詳細分析瞭跨文化交流、全球倫理教育在當代課程設計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實現對少數族裔、移民群體語言與文化的尊重和保護,避免教育成為文化同化的工具。 結論:麵嚮未來的持續性挑戰 本書總結瞭20世紀以來教育現代化的經驗與教訓,強調瞭教育改革的長期性、復雜性與非綫性特徵。未來的教育係統將需要在個性化學習需求、人工智能倫理的融入、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危機方麵,做齣更具前瞻性的戰略調整。教育的終極目標,仍在於培養能夠批判性思考、適應變革並肩負社會責任的現代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青之(西元1891~1943年)


  又名炎聯,號春陽。著名教育史傢,著有《中國通史》、《中國歷史朝代變遷圖》、《中國疆域變遷圖》等。

圖書目錄

原始氏族社會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自商代以上(西元前3500年—西元前1123年)
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與教育的起源
第二章 漢人臆造之上古教育製度

封建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西周(西元前1122年—西元前771年)
第三章 西周社會的概觀
第四章 後人附會之西周教育製度
第二期 東周(西元前770年—西元前222年)
第五章 東周之社會與思想
第六章 東周教育傢及其學說

半封建時代前期的教育
第一期 秦漢(西元前221年—西元前219年)
第七章 半封建社會形成之第一幕
第八章 儒傢學術之獨占與教育
第九章 兩漢學風
第十章 兩漢教育製度及其實施
第十一章 兩漢教育傢及其學說
第二期 魏晉南北朝(西元220年—西元588年)
第十二章 魏晉六朝之政局與民族
第十三章 魏晉六朝之學風
第十四章 魏晉六朝之教育
第十五章 本期教育傢及其學說
第三期 隋唐及五代(西元589年—西元959年)
第十六章 隋唐之國力與士氣
第十七章 隋唐學風
第十八章 唐之教育製度及其實施
第十九章 隋唐教育傢及其學說
第二十章 唐末及五代

半封建時代中期的教育
第一期 宋(西元960年—西元1276年)
第二十一章 宋之政治與教育的關係
第二十二章 宋代學風及學派
第二十三章 宋代教育製度及其實況
第二十四章 北宋教育傢及其學說
第二十五章 南宋教育傢及其學說
第二期 元(西元1277年—西元1367年)
第二十六章 濛古帝國之政治經濟與教育
第二十七章 元代教育製度及其實況
第二十八章 元代教育傢及其學說
第三期 明(西元1368年—西元1643年)
第二十九章 濛古帝國瓦解與漢族主權恢復
第三十章 明代學風之三變
第三十一章 明代教育製度及其實況
第三十二章 初明教育傢及其學說
第三十三章 中明教育傢及其學說
第三十四章 晚明教育傢及其學說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403204
  • 規格:平裝 / 482頁 / 17 x 23 x 2.4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星辰的低語:早期宇宙的物理學奧秘》,我的感受完全轉嚮瞭對宏大敘事的敬畏。這本書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探討瞭宇宙誕生之初那些我們隻能通過數學模型和間接證據去推測的景象。作者的敘述節奏把握得極佳,從量子漲落到暴脹理論,再到早期物質的形成,每一步都充滿瞭科學的嚴謹性和想象力的飛揚。特彆是關於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章節,作者成功地將復雜的現代物理學概念,用相對直觀的方式呈現給非專業讀者,這無疑是一項瞭不起的成就。雖然其中涉及大量專業術語,但行文的流暢性保證瞭閱讀體驗的愉悅。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思考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力量是如何主宰著萬物的運行規律,是一本能拓寬思維邊界的科普佳作。

评分

《園林意境與文人精神》這本書,簡直是為那些熱愛東方美學和生活哲學的人量身定做的。它聚焦於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但絕非僅僅停留在建築和花木的介紹上。作者的妙處在於,他將園林視為文人內心世界的投射,探討瞭“咫尺之內再造乾坤”的哲學意境如何通過疊山理水、亭颱樓閣得以實現。我對其中關於“藉景”和“框景”的分析印象深刻,這不僅僅是布局技巧,更是中國傳統審美中“天人閤一”思想的具象化錶達。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閉上眼睛去想象書中描述的那些幽靜小徑和麯摺迴廊,感受那種隱逸、超脫塵世的文人情懷。它是一本關於美學、關於隱逸、關於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教科書。

评分

我最近讀完的《失落的樂譜:巴洛剋時期器樂的復興之路》,帶我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音樂之旅。這本書的核心在於追溯那些一度被曆史塵封的巴洛剋音樂作品,以及當代音樂傢們如何通過嚴謹的考據和創新的演繹,讓這些音樂重獲生命力。作者的文字極富感染力,她不僅詳細描述瞭樂器製作工藝的演變,更深入剖析瞭當時的宮廷文化和宗教氛圍對音樂創作的影響。對於我這種對古典音樂有興趣但知識尚淺的聽眾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構建瞭一個完整的文化背景,讓那些復雜的對位法和麯式結構不再是枯燥的符號,而是那個時代情感和思想的載體。每讀一章,我都忍不住去尋找書中提到的作品來聆聽,這種“讀與聽”的結閤體驗,非常美妙。

评分

《現代都市的心理地圖:空間、流動與身份建構》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強烈的時代共鳴感。它用社會學和心理學的交叉視角,解剖瞭當代大都會居民的生活狀態。作者關注的細節極其貼近生活——通勤的焦慮、社交媒體構建的虛擬鄰裏關係、以及不同功能分區(如商業中心與居住區)如何無形中塑造瞭個體的身份認同。書中關於“流動性焦慮”的論述尤其尖銳,準確捕捉到瞭現代人被時間、空間和信息流推著走的無力感。這本書的風格非常犀利,論證邏輯嚴密,充滿瞭對社會現象的批判性反思,讀完後你會不由自主地審視自己每天的生活路徑和人際互動,是一部極富洞察力的現代社會觀察報告。

评分

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書名就足以讓人感受到它承載的厚度與廣度。《古代中華文明的演進》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對文明脈絡的深度考察。作者以極其紮實的史料為基礎,勾勒齣瞭中華文明從早期萌芽到形成成熟體係的漫長曆程。我尤其欣賞它對社會結構變遷的細緻描摹,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權力結構、經濟基礎如何塑造文化風貌的論述,提供瞭極具啓發性的視角。讀完此書,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的洪流之中,真切體會到那些決定曆史走嚮的關鍵轉摺點是如何發生的。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曆史通識讀物,而是對特定曆史階段進行深入解剖的學術力作,對於理解我們民族的集體記憶與思維定勢,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那種抽絲剝繭般的分析,讓人對曆史事件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層,而是能深入到其內在的驅動力層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