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少年

請問少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佳鑫
圖書標籤:
  • 青春校園
  • 成長
  • 勵誌
  • 校園生活
  • 友情
  • 親情
  • 自我認知
  • 夢想
  • 治愈
  • 現實主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這是一本開啟多元對話的青春之書。
少年持續書寫,以晶亮好奇的雙眼窺探世界。
走過成長的歡悅與哀愁、走過人生的情動與暗流,
相望少年時,他迴首嚮那獨特發亮的自己「請問」──

  迴顧臺灣文學的青春散文書寫係譜,1977年硃天心齣版《擊壤歌》,從新生南路寫到奔赴大學聯考的介壽路,迤邐一場北一女的青春狂言與大夢;1985年簡媜《水問》以清純少女心捕捉臺大椰林的點滴靈光,浪漫敘說校園裡外的心靈風景;1996年楊照《迷路的詩》問世,寫盡建中少年的狂飆與萎靡、初熟與稚氣,同時摺映齣臺灣80年代文青的叛逆、懺情與苦悶……
  90後的青春成長書寫,又是何種麵貌?

  《請問少年》集結瞭詹佳鑫十年來,從高中到研究所,乃至為人師的真誠浪漫文字。
  輯一「建中小少年」青春喧嘩,言語浮誇,他考試,他遊蕩,他喃喃自語,他為賦新詞強說愁。就讓這位建中生帶我們穿越,一團團奇思異想的青春光霧。
  輯二「颱大二三事」,看公館學府七年的時光切片,最自由遼闊的時光,大學生共享的金色印象。
  輯三「傢事」,菜市場長大的小男孩,在吆喝聲與油煙味中,領略每一個為兒女傢庭奮鬥的辛苦人,那背後知足、甘願且堅定的信仰。
  輯四「情悟」,書寫詩人的初戀經驗,留存青春時光的美好與憂傷,短篇中多有詩意的留白與聯想,是成長中最美好的禮物,也是最真性情的流露。
  輯五「日常顯微鏡」,在人情細節中揀齣金沙、轉尋常為非常,點亮生活不平凡的美。像達利的軟時鐘,凝視,停留,嚮詩意深處叩問探索。
  輯六「國文老師新上路」,從學生到老師,轉換身分,視野更遼闊。溫暖開朗有如學長的他,如何在廣袤的國文領域中,點燃新世代的學習興趣……

  建中第一名畢業、推甄第一誌願臺大中文係,
  一路披荊斬棘考上錄取率僅388分之1的國文老師,
  人生看似坦途一片的他,究竟是如何走過歡憂起伏、布滿荊棘的十七歲,
  如何在多情摺皺裡留下不為人知的敏感語句?
  又將如何引領新一批學子走過迷惘青春期,接唱屬於90後的青春大時代?

  請問少年,是懵懂善問的建中生,嚮世界伸齣文字觸角,展開翅膀,於現實與夢想間試探飛翔;
  請問少年,是為人師的作者長大迴首,重新嚮青春發齣動人的問候;
  請問少年,更是所有擁有過璀璨時光的讀者們,一同見證青春美麗的大哉問。

本書特色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臺北文學獎得主 × 新生代詩人老師詹佳鑫,首部散文著作
  ★專屬90後的青春書寫,10年成長軌跡大集結

好評推薦

  ▍專文作序
  楊佳嫻|作傢
  盛浩偉|作傢

  ▍深情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未秧Winter|作傢、教育YouTuber
  李蘋芬|詩人
  林達陽|作傢
  淩性傑|作傢
  孫梓評|作傢
  馬翊航|作傢
  陳柏煜|作傢
  陳繁齊|作傢
  楊富閔|小說傢

  「旁觀者的憂傷與歉意不為人知,唯有書寫,將一切隱微的事件重新喚起。成長於世紀初的少年,見過漩渦、市街和流星雨,將自身擺渡到新的時空。柔和與銳利,緩慢與躁動,盡皆蛻殼而齣。」──李蘋芬|詩人

  「〈迴診〉及之後的諸篇抒發失戀之作,相對地比較能看見憂慮、失望、傷心等負麵情感,但敘述起來卻依然帶有他一貫的「年輕」感。具體而言,那是一種能夠真誠相信理想的質性,縱使知道會有陰影,也不讓陰影占據內心的本能。」──盛浩偉|作傢

  「少年之心乾淨堅定。乾淨與堅定狀似位於同一嚮度,實則有其衝突。前者是沒有雜質,讓視線輕鬆通過;但旁人若試圖介入改變,就會發現它的硬度。那是絕對值與信念。閱讀《請問少年》我們會嫉妒地發現,這顆早該被收迴去的石頭,仍被作者藏在字裡行間。」──陳柏煜|作傢

  「作為一個與佳鑫年紀相近的颱北人,《請問少年》召喚瞭我許多求學時的畫麵與感受:有狂放與熱烈,但也有充滿孤獨感的異想與齣竅。佳鑫的書寫從容地理清瞭那些紊亂的、總是同時夾雜著自卑與自負的青春思想。」──陳繁齊|作傢

  「書中幾乎按照人生階段分輯,恰恰能讓讀者捉摸齣青春遊走路線,在哪裡為瞭霧或歌聲迷路,在哪裡停步因為心猛然跳動宛如拘住瞭一頭小獸。羅智成詩裡說深夜帶體內少年散步,《請問少年》,問的就是那位始終住在體內的少年嗎?為創作者記得他的變化,為失落者記得他的純真。」──楊佳嫻|作傢
 
滄海遺珠:失落文明的殘響 一部關於失落的航海帝國、神秘的古代科技與人類探索精神的宏大史詩。 —— 獻給所有對未知世界懷有永恒好奇心的人們。 第一章:潮汐的低語與星辰的指引 故事始於“阿卡迪亞洋”的深處,那片被現代航海圖標注為“禁區”的廣袤海域。傳說中,這裏曾是泰坦文明——一個在曆史記載中早已化為塵土的超級航海帝國——的核心地帶。 主人公伊利亞·凡斯,並非是傳統意義上的英雄。他是一名沉迷於古老天文學與失落地理學的青年學者,依靠典籍中零星的記載和民間口耳相傳的歌謠,試圖拼湊齣泰坦文明的真實麵貌。伊利亞的童年是在一座飽受海風侵蝕的燈塔中度過的,他的祖父曾是最後一位試圖繪製準確“潮汐圖譜”的製圖師,卻在一次遠航中神秘失蹤。 伊利亞堅信,泰坦文明並非毀於單一的災難,而是因過度依賴一種被稱為“輝光石”(Luminite)的能量源,最終導緻瞭地質與海洋的劇變。他的理論在主流學界被斥為癡人說夢,直到他在一艘被深海海流衝上岸的古代沉船殘骸中,發現瞭一枚鎸刻著復雜星圖的青銅圓盤。 這枚圓盤,便是開啓一切的鑰匙。它指嚮的並非一個地點,而是一種“時間坐標”——一個隻有在特定星象排列下,潮汐纔會暫時退卻,露齣通往核心區域的“靜默航道”。 伊利亞耗費數年時間,秘密籌集資源,並結識瞭性格迥異的同伴: 艾拉·索爾姆:一位來自北境冰原的機械師,精通古老齒輪和液壓係統的維護,她對任何復雜機械都有近乎本能的理解力。她為伊利亞打造瞭一艘名為“逐日者”的特製帆船,船體由特殊的抗腐蝕閤金構成,並安裝瞭祖傳的“迴聲定位”裝置。 卡西安:一名背景神秘的海洋學傢,他對洋流、深海生物的習性和洋底地質結構瞭如指掌。他冷靜、實用主義,對伊利亞的理想主義抱持懷疑,但對“靜默航道”背後的科學原理深感興趣。 第二章:深入迷霧:靜默航道的考驗 當星象達到預定的“大交匯點”時,“逐日者”號緩緩駛入瞭阿卡迪亞洋的禁區。最初的航行平靜得令人不安,海麵如鏡,仿佛時間在這裏停滯瞭。然而,真正的考驗隨即來臨。 泰坦文明設下的防禦機製並非是如今世界所理解的機關陷阱,而是對自然力量的極緻利用。他們必須穿過由強磁場構成的“羅盤迷宮”,稍有偏離,船體會立刻被撕裂。接著,他們遭遇瞭被稱為“深淵之喉”的水域,這裏的洋流速度足以將任何船隻碾碎,伊利亞需要利用圓盤上的天體位置,預測洋流的“呼吸節奏”,在短暫的間隙中衝刺。 在穿過一片終年不散的濃密霧氣時,他們遇到瞭第一個異常現象——“活化石林”。這是一片巨大的、由某種矽基生物構成的海底森林,它們能夠模擬並放大船隻的聲納信號,産生極度逼真的幻覺。艾拉憑藉她對機械共振的敏銳感知,分辨齣幻象與真實結構之間的細微頻率差異,引導船隻脫睏。 在這次磨難中,卡西安發現瞭一個驚人的事實:泰坦文明的能源“輝光石”,並非是開采而來,而是通過一種類似於生物共生反應,從深海熱泉中“誘導”産生的。他們不僅是航海傢,更是古代的生物工程師。 第三章:沉沒之城:輝光的核心 經過漫長而危險的航行,他們終於抵達瞭航道的盡頭——一片巨大的、被深海火山灰覆蓋的盆地中央。當他們下潛探查時,壯麗的景象映入瞭眼簾:一座宏偉的、未被完全淹沒的半圓形城市,矗立在海底。 這座城市被稱為“海之王座”。建築結構完全由一種半透明的、能夠微弱發光的物質構成,其內部復雜的管道網絡仍在以極其緩慢的頻率運行著。 伊利亞和同伴們踏入瞭這座沉寂的城市。他們沒有發現屍骸,沒有發現黃金,隻有無盡的知識記錄。泰坦文明的居民似乎在毀滅來臨之前,就完成瞭某種形態的“集體遷移”或“數據上傳”。 他們發現瞭一個中央控製室,那裏懸浮著一個巨大的水晶結構——“輝光核心”。這個核心正在衰竭,但其散發齣的能量波動,卻能乾擾周圍的一切電子設備。 在核心旁,伊利亞找到瞭祖父留下的最後記錄——一個被密封在水晶匣中的日記。日記揭示瞭泰坦文明的最終選擇:他們預見到“輝光石”的能量泄露將不可逆轉地改變地球生態,因此他們啓動瞭一項宏大的自我放逐計劃。他們並非毀滅,而是選擇將文明的意識與知識,以一種超越物質形態的方式,儲存在地球磁場的特定頻率中,等待一個更“安全”的時代來臨。 第四章:權衡與抉擇 伊利亞現在麵臨一個無可迴避的倫理睏境。他已經找到瞭泰坦文明遺留下的完整能源技術藍圖——那是足以改變現代社會能源結構、帶來空前繁榮的技術。但記錄也明確指齣,如果現代文明以粗放的方式使用這種力量,其災難性後果將比泰坦文明的覆滅更加迅速和徹底。 艾拉渴望修復核心,利用其中的動力來驅動更偉大的機械發明。卡西安則堅持,這些知識過於危險,應當被徹底封存,以保護現狀。 伊利亞必須做齣選擇:是喚醒沉睡的文明,將其技術公之於眾,冒著加速世界走嚮毀滅的風險;還是遵守祖父和泰坦人的遺誌,讓這份力量繼續沉睡在深海之中? 最終,伊利亞做齣瞭一個艱難的決定。他沒有摧毀核心,因為那意味著摧毀知識。他利用圓盤的星圖頻率,對核心進行瞭“深度休眠”的重置,使它在未來極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再以足以影響地質的方式釋放能量。 他帶走的,並非是核心本身,而是其中關於“和諧共存”和“能量循環”的最基礎的哲學理念,以及少數幾件微型、無害的輔助工具。 當“逐日者”號駛齣阿卡迪亞洋時,海麵恢復瞭往日的平靜,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伊利亞和他的同伴們帶著這份沉甸甸的秘密,迴到瞭那個喧囂卻仍未準備好迎接真相的世界。他們深知,真正的探索纔剛剛開始——如何在不驚動沉睡巨人的前提下,將失落文明的智慧,以一種人類能夠理解和安全使用的方式,緩慢地融入這個時代,將是他們餘生必須麵對的永恒課題。 《滄海遺珠:失落文明的殘響》 探討的不是如何徵服海洋,而是如何敬畏知識的力量,以及在麵對超越自身理解的偉大遺産時,人類的責任與謙卑。這是一個關於科學、倫理與人類探索邊界的深度故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詹佳鑫


  1992年生,臺北人,菜市場長大,素食者。建國中學、臺大中文係、臺大臺灣文學研究所畢業,現任教於國立新竹高中。

  在體製中艱難地教搶分也教人生,希望藉由文學的光照,引領孩子們認識自我、同情共感,並探勘世界的種種可能。

  多次榮獲全國性文學獎新詩、散文首獎。作品收入《創世紀》、《臺灣詩選》、《颱灣現代詩選》、《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新世紀新世代詩選》等,並曾兩度翻譯成外語。

  著有詩集《無聲的催眠》,獲周夢蝶詩首獎,並入選為文化部優良推薦讀物。

  .FB:詹佳鑫
  .IG:golden3words
  .閤作邀約與讀者信箱:f5040312311@gmail.com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帶體內少年河濱散步/楊佳嫻
推薦序(二) 靈魂的年輕/盛浩偉
自序 少年自在

輯一 建中小少年
蒼蠅人
一隻魚的潮流世界
另一間教室
自拍時代
我的小宇宙
小陽臺
博愛座事件
那些留下的與遺忘的
那些必要與不必要的
城市貓語
憂鬱甜豆花
一個人的夕陽
有朋自臉書來
珍珠奶茶節
等待
圖書館異次元空間
山城天燈之夜
尋字啟事
南海路號
前往詩的光點

輯二 颱大二三事
打烊時分
補習的日子
新鮮人新鮮初體驗
催眠考
文字學作業
寶藏
總圖二三事
臺大小劄之一
臺大小劄之二
杜鵑花事
速記:研究所放榜
預約下一場緣會
旁聽生--文學獎記錄二三事

輯三 傢事
菜市場那些小事
紙彈男孩
素食實習生
蔬菜節
一對父子在路上
口香糖道歉啟事
小熊維尼筆記本
麵茶印象
香事
這裡沒有鬼

輯四 情悟
小D
孤獨排球
莫比烏斯古亭河濱
迴診
雪路獨行
望夫石,起來!
雙心石滬
霧中三仙臺
星星部落
伏見稻荷
閤掌村閤掌

輯五 日常顯微鏡
賣時間的人
在復健室
牙病
郵差點名
太平洋上的兒歌
時間的流嚮
開門
廁間習字
街頭藝人
輻射飛椅的祕密

輯六 國文老師新上路
偉大的迷路
國文課二三事
國文老師新上路
求聲記之一
求聲記之二
師生閤作拼一拼:拼圖論語,拼貼現代詩
文學相對論:穿越恆河沙世界的飛船/詹佳鑫×張敦智
推開那些隱形的門
永恆迴盪的鐘聲

作品繫年與發錶齣處
作者簡歷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869842
  • 叢書係列:星叢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4.8 x 21 x 1.4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帶體內少年河濱散步
楊佳嫻


  青春應該長什麼樣子──為一朵花來觸碰而微微發燙?握過閃電還能安穩睡著?

  詹佳鑫在男校裡教書,但樣子還像個大學生;我聽過他談詩,調皮中也有些老練。少年就開啟創作生涯,可以想見早熟;那份早熟通常是敏感,比別人想得更深也讀得更多,至少用兩層目光看世界,一層屬於少年無畏,另一層則從文學藝術來補強尚未豐盈的現實體驗,藉韆百年積纍與當下感應,蘊育多麵嚮的同情共感之力。

  於是,《請問少年》就成形瞭。詹佳鑫愛詩,第一本著作是詩集,第二本著作纔是更直截吐露的散文集,集閤瞭二○一○到二○二三年的創作,橫跨中學時代到齣社會工作,書中幾乎按照人生階段分輯,恰恰能讓讀者捉摸齣青春遊走路線,在哪裡為瞭霧或歌聲迷路,在哪裡停步因為心猛然跳動宛如拘住瞭一頭小獸。羅智成詩裡說深夜帶體內少年散步,《請問少年》,問的就是那位始終住在體內的少年嗎?為創作者記得他的變化,為失落者記得他的純真。

  開篇〈蒼蠅人〉寫上課神遊物外,本是學生常態,早熟少年已另有體悟:「也許培養一種低調的自甘墮落能讓生活更立體,和孤寂故作相安無事,彷彿什麼也沒發生。這是有自信的百無聊賴,這是自視清高卻乏人問津的潔身自愛。」這一連串由四字詞組成的敘述刻意流暢簡直諷刺──昨日當我年輕時,最不甘心的就是「又被套在公式裡」的無可奈何。

  閱讀、寫作、戀愛,都具有突破公式人生的潛能,也成為《請問少年》幾個明顯的主題。閱讀讓身體即使睏在方寸教室,仍能翻過遙遠山頭,寫作讓洶湧的心有岸可去,而戀愛永動機永恆驅策波浪。如同佳鑫在〈黃金葛〉這首詩裡寫,「群書之上,我占領一方安全的陰影/睡眠、呼吸,伸展青青的憂鬱/不至於矯情」,「青青的憂鬱」從群書托庇的陰影中長齣,也許範圍有限,卻是成長的紛亂裡可掌握的真實。

  全書涉及三處校園,建中、臺大,以及佳鑫教書的新竹中學。「校園」一直是重要的文學空間,楊照寫建中、簡媜和邱妙津寫臺大,幾乎成為跨世代文藝少年少女的自我指認與未來想像。甚至可以視之為粗礪現實裡的一處異托邦,標誌特定的時間與空間,「天比較藍,太陽比較亮,風比較暖和」(李渝〈朵雲〉)或「體液和淚水清新如花露,人們比較願意隨它要落就落」(硃天心〈古都〉),人生最純粹最瘋狂的事都在裏頭發生,即〈杜鵑花事〉自我調侃的「人不雷殘枉少年」。不過,沉靜下來,也頗可見恍惚中一瞥清明,如〈臺大小劄之一〉裡記下課堂上聽老師說「生命就是不斷對無常做練習」,對照本書後半部「傢事」、「情悟」兩輯,尤其可見「練習」與「無常」的意義。

  「傢事」中寫傢族細瑣裡的懷戀和憬悟,〈一對父子在路上〉比對作為父親機車乘客和父親陪自己考照的心情,〈香事〉娓娓敘寫母親長期在市場內嚮金紙店租一角攤位做生意,他因此熟悉香粉沉厚的氣息,〈紙彈男孩〉記憶小男孩之間無猜的相處,紙彈有其超乎想像的重量,餘留一絲惆悵。「傢事」十篇作品,像一一撿拾起散落傢屋內外的彈珠,剔透中映照大人逐漸老去、自己逐漸懂事,那日常線頭讓讀者還能追溯到另外一輯「日常顯微鏡」,同樣十篇作品,最精采者莫過於聚焦自我身體傷損如〈在復健室〉、〈牙病〉(還可以和收在「國文老師新上路」輯裡的兩篇〈求聲記〉並看),以及〈輻射飛椅的秘密〉中的成人況味:「我們在煩悶與無奈中擦撞、隱忍、妥協,離開真實地麵,在半空鏇轉來迴,一圈,兩圈,三圈,倦怠而無感,無法提早離開。」

  至於「情悟」一輯裡遊蕩於河濱、診間、手機閃爍方塊、異國雪陣裡的種種──我將這批作品也視為一種「復健」,隻是這已非〈在復健室〉裡的電療和牽引,沒有任何神效藥物或機臺可以妥善擺放疼痛的身心,而是藉著文字,嚮自我揭開創口,沖去血塊,注視著新肉將一點一點長齣,浮凸如徽章,之後能贏迴一個多瞭點什麼的自己。

  有趣的是,《請問少年》不以抒情為唯一線索,考研究所見聞、當瞭老師怎麼實施教學方案等等,也相當認真留下紀錄。本書也不僅僅留駐於生活大事,尤其中學、大學時期的散文,尤其常描寫發呆情狀,聽課時發呆,喝珍珠奶茶時發呆,圖書館裡發呆;我以為這是十足青春證據,啊那樣的年紀裡我們總以為時間永遠富足。

靈魂的年輕
盛浩偉


  和佳鑫認識這麼久,迴想起來纔覺得奇妙。我們所經歷的路徑太相似瞭:高中都是建中,都得過校內的紅樓文學獎,然後都在高三那年得到颱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到瞭大學,又同樣讀臺大,佳鑫念中文係,我雙主修中文係;畢業之後,竟然都還選擇瞭一樣的臺灣文學研究所繼續攻讀碩士。

  我大佳鑫四歲,所以這些路徑是一前一後走過的,我先,他後,在研究所之前幾乎沒有重疊(收到《請問少年》書稿和邀約信時,我還特地迴去翻找對話記錄。雖然更早就相識,但應該也是到瞭研究所期間纔開始在社群網路上聊天的)。這路我自己走得崎嶇,碰過很多意料之外的事,交換留學、延畢、更換指導教授等等,肯定沒辦法成為任何人效法的榜樣。卻也正因為這樣,想到佳鑫偶然地和我走過瞭相似的一條路,想到這代錶在這麼多人生岐路的節點上,我們都做瞭一連串相似的選擇,就不禁感到,也許我們內在真的有非常像的部分也說不定。

  「也許我們內在真的有非常像的部分也說不定」,會這麼說,是因為在我心底,覺得自己和佳鑫實在相當不同。這不同,當然包括佳鑫寫詩,我則寫詩以外的;但更重要的是我對詹佳鑫本人的印象,他總是樂觀、良善、活潑,對佳鑫作品的印象,則是乾淨、輕盈、明亮。若要一言以蔽之,我會說:佳鑫很年輕。特別年輕。不是生理上的年輕,是精神上的年輕,或者,要說是靈魂上的年輕,也不為過。一般而言,其實年輕這個形容未必都是正麵的,有時不免帶著小覷的眼光;用在創作上,還可能隱含過度單純天真、看得不夠透澈的負麵意味。但佳鑫的「年輕」並非如此。那是他獨有的個人風格,一麵專屬於他自己的濾鏡,順著他的文字,讀者總會讀到這個世界年輕的一麵,也能照見自己內在尚保有年輕的角落。

  比如,在讀《請問少年》的輯一「建中小少年」與輯二「臺大二三事」時,我瞬間就被吸入他所描寫的那個時空裡,想起瞭十幾二十年前,那個剛從隻有讀書考試的校園升學生活接觸到更多彩多姿世界的心情,或者是那些人際之間的小吵小鬧、大學課堂的作業、成人看起來沒什麼大不瞭但對青少年而言卻很重要的事,以及許多時代的印記,比如纔剛滲入人們生活的臉書等社群媒體,或是如今已經改名的赫哲補習班,煞是令人懷念。而讀到〈臺大小劄記之二〉寫茹素的心得:「素食本不煩,簡簡單單,那像是返本的一種寧靜練習。覺得煩的時候,想想可愛小動物,就慶幸:我是給自己找麻煩」,那語調,彷彿佳鑫真的坐在我麵前,滿臉笑容地和我這樣訴說一樣。

  書裡青春的片段俯拾即是,篇幅較長的幾篇散文,則讓人感受到佳鑫情感的厚度與心的皺摺。比如寫愛情的〈迴診〉、寫身體的〈在復健室〉,還有寫教學的〈國文課二三事〉,其關懷正好對應到自己、愛人、誌業,我想,或許也是佳鑫現階段人生最在乎的幾件事情瞭吧。在〈迴診〉及之後的諸篇抒發失戀之作,相對地比較能看見憂慮、失望、傷心等負麵情感,但敘述起來卻依然帶有他一貫的「年輕」感。具體而言,那是一種能夠真誠相信理想的質性,縱使知道會有陰影,也不讓陰影占據內心的本能。是瞭,或許年輕最害怕的就是耽溺痛苦、過分自憐,可佳鑫不陷入其中,如〈望夫石,起來!〉最後那聲湧上心頭的強烈吶喊,或如〈閤掌村閤掌〉給齣「一份遙遠寧靜的祝福」,都可說是這美好本能的體現。

  書裡最令我低迴的是〈前往詩的光點〉。佳鑫寫到吳岱穎老師對他在詩藝路上的啟濛,我也纔依稀記起,最初會認得佳鑫,應該也是某次吳岱穎老師嚮我介紹的吧。我無緣親炙吳岱穎老師,隻是在高二、高三時知道國文科來瞭吳岱穎、淩性傑兩位詩人老師,之後纔接連讀到他們文學獎獲獎作品,深深為詩中情感所震動。畢業那年,我有幸得瞭文學獎,也因而結識兩位老師,之後便偶爾有機會收穫二位的文學意見,點滴銘感於心。如今好多事情都過去瞭,吳岱穎老師也已然辭世,但看著佳鑫的文字記下瞭那些消逝的場景,也讓我重溫瞭那些不曾體會的、錯過的事物,心裡既是感嘆種種緣分的奇妙,也是感謝文學的奇妙。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以說是極其古典而又帶著一股子新潮的疏離感,形成瞭一種非常奇特的張力。它不像某些嚴肅文學那樣故作高深,但其用詞的考究和句式的變化,又明顯區彆於當下流行的快餐式閱讀。我特彆喜歡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描繪,那種仿佛是從老照片裏裁剪下來的畫麵感,帶著歲月沉澱後的灰調。比如描寫日落時分,作者用瞭一段非常長的排比句,將光綫的漸變、空氣中塵埃的舞蹈,以及遠山輪廓的模糊化,層層遞進地勾勒齣來,讀起來就像是在聆聽一首緩慢而莊重的交響樂。而且,這本書的對話簡直是神來之筆。不同身份、不同階層的人物,他們的口吻、用詞習慣,乃至停頓的方式,都拿捏得極準,幾乎能讓人在不看作者標注的情況下,就分辨齣說話者是誰。這是一種極高明的“聽覺化”寫作技巧,讓文字不僅僅停留在視覺層麵,而是調動瞭讀者的聽覺記憶。雖然整體基調偏嚮沉鬱,但穿插其中的幾段幽默感,卻如同黑夜中的微弱星光,恰到好處地提供瞭喘息的空間,避免瞭故事陷入徹底的晦暗。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體驗,更像是一次漫長而深入的心理探險,而不是單純的故事閱讀。作者似乎對人性的幽微之處有著近乎病態的洞察力,筆下的人物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隻有在特定壓力下做齣反應的、充滿缺陷的生命體。我尤其被其中一個配角深深吸引,他看似隻是推動情節發展的工具人,但作者卻用三章的篇幅,極其冷靜地剖析瞭他每一次自我欺騙和閤理化自己行為的過程。這種對“道德模糊地帶”的探索,遠超齣瞭常規小說的範疇,更接近於哲學思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停下來,不是因為情節太快,而是因為書中某一句對人性動機的精準概括,擊中瞭我的內心深處,讓我不得不進行反思。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確實不低,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反而拋齣瞭更多尖銳的問題,迫使讀者去直麵自身不願承認的陰暗麵。它像一麵高清晰度的鏡子,照見的不僅是書中的世界,更是我們自身的投射。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作者對時間的把控精準到令人咋舌。故事開篇,那種撲麵而來的壓抑感和命運的沉重,一下子就把人拽進瞭那個特定的時空背景裏。我記得有一個場景,主角在暴雨中奔跑,作者沒有用太多華麗的辭藻去堆砌環境描寫,但雨滴打在皮膚上的那種冰冷和那種近乎絕望的喘息聲,卻清晰地在腦海中迴響。這種“少即是多”的寫作手法,反而使得情感的爆發力更具穿透力。尤其是在人物動機的刻畫上,細膩得讓人心疼。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對話,迴過頭看,每一個字都像是一塊精心打磨過的拼圖,最終拼湊齣瞭一個復雜而矛盾的人物群像。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人物內心掙紮時的那種剋製,沒有把痛苦直接宣之於口,而是通過肢體語言、眼神的閃躲,甚至是沉默來傳達。讀到中段,情節開始加速,幾次轉摺都齣乎意料,但細想之下,又覺得是那麼的閤乎邏輯,仿佛一切都是多米諾骨牌的必然倒塌。這種精密的布局,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幾乎無法放下,總想知道下一張牌是什麼,但翻閱的速度又不得不放慢,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微的暗示。

评分

這部作品的氛圍營造能力,堪稱一絕,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既熟悉又疏離的“場域”。這不是那種靠著轟轟烈烈的事件堆砌起來的緊張感,而是一種滲透到骨子裏的、緩慢發酵的宿命論。作者對“環境”的描摹,已經超越瞭單純的背景設定,它幾乎成瞭一個有生命的、影響人物命運的隱形角色。無論是那個終年籠罩在薄霧中的小鎮,還是那些有著特殊迴音的封閉空間,都烘托齣一種揮之不去的曆史厚重感。讀到後期,我感覺自己仿佛也成瞭這個環境的一部分,呼吸著那種潮濕、陳舊的空氣。書中的象徵手法運用得爐火純青,每一個重復齣現的意象,都帶著多重含義,它們相互指涉,構建瞭一個復雜的符號係統。這種需要不斷解讀和聯想的閱讀體驗,非常耗費心神,但同時,也帶來瞭巨大的智力滿足感。讀完閤上書本的那一刻,我感到一陣強烈的恍惚,仿佛剛剛從一個真實存在過,卻又無比虛幻的夢境中醒來。

评分

從結構上講,這本書的骨架搭建得非常紮實,充滿瞭古典主義的對稱美感,但填充的血肉卻是極其現代和破碎的。作者大量運用瞭非綫性敘事,時間綫在過去與現在之間頻繁跳躍,這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去梳理那些看似散亂的綫索。起初我有點手忙腳亂,需要時不時迴頭確認某件事發生的時間點,但堅持讀下去後,我開始享受這種“解謎”的過程。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意識到這些時間跳躍並非故弄玄虛,而是為瞭展現一種“記憶的碎片化”狀態——即人物的當下行為,是如何被過去的創傷或榮光所定義的。書中一些重要的轉摺點,常常是通過一個非常隱晦的物件——比如一枚生銹的鑰匙,或是一張泛黃的信箋——來觸發的,這種藉物抒情的方式,處理得既含蓄又不失力量。我特彆欣賞作者對“留白”藝術的運用,很多關鍵的情感爆發點,作者選擇戛然而止,將最核心的衝擊力留給瞭讀者的想象空間去完成,這使得每個讀者讀完後,心中都會有一個獨一無二的“高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