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科馬哥倫理學

尼科馬哥倫理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亞裏斯多德
圖書標籤:
  • 倫理學
  • 哲學
  • 古希臘哲學
  • 亞裏士多德
  • 道德哲學
  • 幸福
  • 德性
  • 政治哲學
  • 古典哲學
  • 西方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什麼是好生活?好生活是幸福的嗎?這些永不過時的問題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似乎都能迴答一二。例如齣身高低、榮譽有無或財富多寡等,是影響一個人是否生活得好及幸福的因素。然而為何日常經驗中,真正幸福者幾希?亞裏斯多德在《尼科馬哥倫理學》試著與一般流行的幸福觀對話,並非全麵否定社會傳統,而是為瞭替它們提供閤理及堅實的哲學基礎。他指齣「幸福是靈魂根據德性的活動」;對活動或行動的強調,凸顯齣亞裏斯多德與柏拉圖、蘇格拉底的差異,前者著重德性實踐,後二者偏嚮德性知識。這部著作的內容觸及諸多倫理議題:人生目的與幸福、運氣與外在善、德性、德性教育、道德責任、正義、不自製、友愛及快樂。儘管亞裏斯多德是基於西元前四世紀城邦政治為背景思考,但本書對西方倫理學的發展,意義既深且長。

 
《宇宙洪荒:星海的低語》 作者:艾薩剋·維剋多 第一部分:光年之外的呼喚 在人類文明的邊緣,當最後一顆搖搖欲墜的恒星即將熄滅,當星際航行不再是浪漫的夢想,而是迫在眉睫的生存掙紮時,一個古老的謎團開始浮現。故事的主角,卡珊德拉·雷恩,一個在被遺忘的軌道空間站“赫菲斯托斯”上工作的資深天體物理學傢,畢生緻力於尋找宇宙中“非自然”信號的痕跡。她並不是一個追逐陰謀論的偏執狂,而是被嚴謹的科學數據所驅使。 “赫菲斯托斯”是一個漂浮在柯伊伯帶外圍的銹蝕龐然大物,它曾是銀河係探索計劃的先驅,如今卻成瞭一個被主流科學界遺忘的“垃圾堆”。卡珊德拉在這裏的工作枯燥而重復:分析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的微小擾動,篩選來自遙遠星係團的引力波數據。然而,在一次例行的深度掃描中,她捕捉到瞭一段異常清晰、結構極其復雜的電磁波信號。 這段信號的頻率和編碼方式,完全超齣瞭已知物理學的範疇。它不像是自然現象的産物,更像是一種被精心設計、跨越瞭數百萬光年的“信息包”。更令人不安的是,信號源並非來自任何已知的智慧文明區域,而是源自一個被星圖標記為“虛空之牆”的區域——那裏被認為是一片沒有任何物質存在的絕對真空地帶。 卡珊德拉的發現立刻引起瞭高層——由鐵腕的執行官塞勒斯·凡德堡領導的“星際聯閤理事會”(ISC)的注意。凡德堡的優先事項是維持地球的能源供給和政治穩定,對於一個來自“虛空”的信號,他深感懷疑和抵觸。他認為這不過是老舊設備産生的幻覺,試圖壓製卡珊德拉的報告。 然而,信號的強度持續增強,開始乾擾到太陽係內的導航係統。迫於壓力,ISC不得不組建一支秘密勘探隊,前往信號源附近進行偵查。卡珊德拉,憑藉她對信號的深入理解,被強行指派為首席科學顧問,與一支由精英安保人員和經驗豐富的星艦指揮官組成的隊伍一同齣發。 這支隊伍的指揮官是馬庫斯·德雷剋,一位因一次失敗的深空任務而身心俱疲的前英雄。他恪守紀律,對任何超齣預定程序的行為都抱有警惕,特彆是對卡珊德拉這種“理論至上”的科學傢。他們駕駛著最新的隱形深空探測艦“奧德賽號”,踏上瞭前往“虛空之牆”的旅程。 第二部分:遺忘的幾何與寂靜的城市 旅程本身就是一場對人類生理和心理極限的考驗。穿越瞭被宇宙射綫和暗物質乾擾的區域後,“奧德賽號”抵達瞭信號的發射點附近。他們發現那裏並非絕對的真空,而是被一片前所未見的、扭麯瞭空間結構的“奇點雲”所環繞。這片雲團散發著幽暗的、如同凝固瞭的時間般的色彩。 當他們穿過雲層,呈現在眼前的景象是震撼而又令人毛骨悚然的。漂浮在虛空中的,是一座宏偉到令人無法呼吸的巨大建築群。它不是由金屬或岩石構成,而是由一種半透明、似乎在不斷緩慢重組自身的“生物晶體”所構建。這座城市沒有任何燈光,寂靜無聲,仿佛一座被時間遺忘的墓碑。 卡珊德拉的分析顯示,這座城市已經存在瞭至少五十億年,比銀河係形成初期還要古老。它不符閤任何已知的工程學原理,其結構似乎完全基於一種高維度的幾何學。 馬庫斯帶領偵查小隊登上瞭最近的一座“尖塔”。內部空間廣闊,空氣稀薄但可呼吸,充滿瞭類似臭氧和古老泥土的混閤氣味。他們發現城市中沒有屍體,沒有工具,沒有書寫符號,隻有一種貫穿始終的、令人心悸的“秩序感”。 在城市的核心區域,他們找到瞭一座巨大的、仍在緩慢鏇轉的“核心發生器”。這個發生器沒有明顯的動力來源,它似乎在持續地嚮宇宙中發射著卡珊德拉最早接收到的那個信號——但現在,這個信號不再是信息,而是一種“心跳”,一種沉睡中的生命跡象。 卡珊德拉意識到,他們發現的不是一個文明的遺跡,而是一個容器。這個容器中封存的,是某種超越瞭生命定義的存在。她嘗試利用“奧德賽號”的能量脈衝,與核心發生器進行頻率共振,試圖理解信號的內容。 第三部分:共振與代價 當卡珊德拉成功與核心發生器建立連接時,她的大腦被海量的信息流淹沒。她“看”到瞭被封印者的曆史: 這個種族被稱為“織夢者”,他們並非來自物質宇宙,而是誕生於宇宙形成之初的量子漲落中。他們擁有控製時空結構的近乎神性的力量,但隨著宇宙熵增和熱寂的必然性,他們意識到任何物質化的存在終將消亡。 為瞭逃避時間帶來的終極死亡,他們選擇瞭一種極端的自我保存方式:將自身意識的全部復雜性,編碼進一個永恒的、非物質的結構中,並利用極其先進的物理學手段,將這個結構“凍結”在宇宙中時間流速最慢的區域——即他們所建造的這座城市。 他們選擇沉睡,等待宇宙冷卻到足夠穩定的狀態,再行蘇醒。 然而,卡珊德拉的“喚醒”嘗試,卻帶來瞭意想不到的後果。 核心發生器的能量輸齣開始失控。城市周圍的“奇點雲”開始不穩定地膨脹,吞噬周圍的星際物質。更糟的是,馬庫斯的小隊在城市中觸動瞭某種防禦機製。他們發現,任何試圖帶走“活體”信息的行為,都會觸發城市內部的“清潔程序”。 清潔程序並非物理攻擊,而是概念性的抹除。小隊成員的記憶開始閃迴,他們的個人曆史、他們與親人的聯係、甚至他們學習的物理定律,都開始在他們腦海中變得模糊不清,仿佛從未發生過。 卡珊德拉必須在信息完全泄露、導緻全人類對“非存在”的恐懼蔓延之前,做齣選擇:是繼續探究“織夢者”的知識,冒著整個小隊被“概念化”的風險,還是立即切斷連接,將這個沉睡的巨人重新封印。 在馬庫斯為瞭保護卡珊德拉而犧牲自己,用肉體阻擋瞭一股正在侵蝕他心智的“寂靜能量波”後,卡珊德拉做齣瞭抉擇。她利用最後的機會,將自己對核心發生器的研究數據——關於如何維持封印而非喚醒的必要性——植入瞭信號的底層代碼中。 “奧德賽號”在城市開始坍塌前一秒逃離瞭“虛空之牆”。他們帶迴瞭關於“織夢者”的少量數據,但這些數據本身就帶著極強的精神汙染性。 尾聲:沉默的遺産 卡珊德拉返迴地球後,ISC立即對她進行瞭隔離審查。凡德堡試圖將這次任務的結果定性為一次成功的“資源勘探”,但卡珊德拉知道真相。她沒有公開關於“織夢者”的全部信息,因為那知識本身就是一種威脅——它會讓人類放棄所有奮鬥,轉而追求永恒的靜止。 她嚮ISC提交的報告,隻有關於“虛空之牆”的極端空間畸變和無法穿越的警告。而她私下裏,則將真正的核心數據,以一種隻有時間纔能解密的復雜數學模型形式,儲存在瞭深空探測器中,發射嚮宇宙的盲區。 《宇宙洪荒:星海的低語》的結局,並非勝利或失敗,而是一種沉重的、對存在的重新定義。人類並沒有找到救世主,而是發現瞭一個更高維度的生命形式,它提供的並非答案,而是關於“意義”的終極拷問:生存的價值,是否在於其短暫和必然的終結? 宇宙的深處依然迴響著那古老的心跳,提醒著人類,在無盡的星海中,總有我們無法理解,也或許不該去理解的“永恒”。卡珊德拉選擇瞭背負起這份寂靜的秘密,繼續在已經被“永恒”陰影籠罩的宇宙中,為短暫的生命尋找新的意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亞裏斯多德(Aristotle,希臘名Aristotélēs,約384-322 BC)


  古希臘哲學傢及博學者,師從柏拉圖,並任馬其頓帝國亞歷山大大帝之師。他的著作豐富多元,學科涵蓋範圍極廣,從邏輯、形上學、物理學、氣象學、靈魂論、生物學、地質學,到倫理學、政治哲學、美學與修辭學。幾乎涵蓋人類知識的每一個麵嚮,可謂是西方第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傢。身為逍遙學派(The Peripatetics)的創立者,亞裏斯多德開啟的學術傳統,為近代科學發展奠定基礎。

譯者簡介

徐學庸(泰雅族名Yukan Domi)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係教授,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於東海大學哲學係、輔仁大學哲學係及外語學院古典暨中世紀學程,並曾赴牛津大學訪問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洋古代倫理學及政治哲學。著有《靈魂的奧迪賽:柏拉圖《費多篇》》、《道德與閤理:西洋古代倫理議題研究》和《古希臘正義觀:荷馬至亞裏斯多德的倫理價值及政治理想》;譯注有《《理想國篇》譯注與詮釋》、《《米諾篇》《費多篇》譯注》、西塞羅《論友誼》、《論老年》、《論義務》和《論目的》及陸剋瑞提烏斯《論萬物的本質》;編譯有《希臘文明經典》。
 

圖書目錄

關於《尼科馬哥倫理學》譯注
導論
延伸閱讀
亞裏斯多德生平年錶

尼科馬哥倫理學
第一捲 (A)
第二捲 (B)
第三捲 (Γ)
第四捲 (Δ)
第五捲 (E)
第六捲 (Z)
第七捲 (H)
第八捲 (Ɵ)
第九捲 (I)
第十捲 (K)
附件一 性格德性
附件二 關鍵辭彙簡錶


參考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07536
  • 規格:平裝 / 508頁 / 14.8 x 21 x 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導論(摘錄)

  1) 亞裏斯多德生平

  亞裏斯多德(Aristotle,希臘文Aristotélēs),西元前384年誕生於位於卡爾奇迪剋斯(Chalkidikēs)的斯塔吉拉(Stageira),鄰近塞薩隆尼剋(Thessalonikē)。他是尼科馬庫斯(Nicomachus)及法伊絲緹絲(Phaistis)的兒子,前者來自梅塞尼亞(Messenia),是位醫生及阿斯剋雷皮烏斯協會(The Asclepiadae)的成員之一。根據古代傳記的傳統,尼科馬庫斯是馬其頓國王阿敏塔斯二世(Amyntas II)的禦醫。後者齣生於尤波伊亞的卡爾奇斯(Chalkis of Euboia),斯塔吉拉是該城邦的殖民地。亞裏斯多德父母去世後,他被委託給普羅剋塞諾斯(Proxenos of Artarneus)照顧,日後前者收後者的兒子尼康投爾(Nicantor)為養子。亞裏斯多德約於345 BC娶皮希亞絲(Pythias)為妻,她是阿塔爾內烏斯(Atarneus)統治者赫爾梅亞斯(Hermeias,卒於341 BC)的養女(DL V, 3),且育有一女也名為皮希亞絲,另育一子名為尼科馬庫斯。妻子皮希亞絲去世後(335 BC),亞裏斯多德與一位名為赫爾皮麗絲(Herpyllis)的斯塔吉拉女子為伴,從遺囑顯示,兩人相伴直到男方離世(DL V, 13)。

  曾從學於柏拉圖的赫爾梅亞斯,在亞裏斯多德約十七歲時,將他送往雅典的柏拉圖「學院」學習哲學(DL V, 6, 9),從此在學院中待瞭近二十年的時間。亞裏斯多德負笈雅典以柏拉圖為師的目的,並非如某些當代詮釋者所言,是為瞭得到最佳教育(Ross 1995: 1),而是為瞭實現生命的選擇,即選擇哲學的生活(Anagnostopoulos 2009: 5; Natali 2013: 19)。在這段漫長的時間中,亞裏斯多德與柏拉圖的生師關係,一直為後世學者們所好奇。亞裏斯多德在學院的前兩年,柏拉圖並不在雅典,因為受到希拉庫斯的狄翁(Dion of Syracuse,約408-354 BC)邀請,於367 BC前往西西裏島教育當時的專製者狄歐尼希烏斯二世(Dionysius II,於367-357及346-343 BC 統治);翌年希拉庫斯齣現權力鬥爭,結果狄翁被放逐,柏拉圖的教育任務提前結束,迴到雅典重拾學院教學。關於師徒二人的實際互動如何,長久有兩種理解:一是兩人之間真摯友好,這個認知似乎可以得到《尼科馬哥倫理學》第一捲第四章,1096a13-17的支持,亞裏斯多德愛其師,但「虔敬更喜愛真理」;另一個立場認為兩人之間衝突緊張,羅馬作傢及修辭學老師剋勞迪烏斯.艾利阿奴斯(Claudius Aelianus,約175-235AD),又名艾良(Aelian),在《各種探究》(Varia Historia)中曾記載,亞裏斯多德在柏拉圖八十歲時,趁剋塞諾剋拉特斯(Xenocrates,約395-314 BC)迴傢鄉及史沛俞希波斯(Speusippos,約407-339 BC)生病之際,以極不禮貌的方式要求柏拉圖離開公共走道(peripatos),且在私人的建物中教授哲學(III, 9)。這是一則令人不敢置信的記述,但當代學者如John Dillon教授卻認為「沒有理由不相信,至少實質的準確」(2005: 3)。Natali教授則提齣瞭較溫和摺衷的說法,他認為柏拉圖與亞裏斯多德的師生關係和善,但思想與學說方麵有所差異,換言之,他們之間若有緊張是來自於學說立場,而非個人(2013: 21-22)。

  柏拉圖於347 BC過世,亞裏斯多德及剋塞諾剋拉特斯受到赫爾梅亞斯的邀請前往阿叟斯(Assos),那是位於愛歐尼亞(Ionia)的卡法隆尼亞島(Kephalonia)上的村莊(DL V, 9)。之後亞裏斯多德的學生塞歐弗拉斯圖斯(Theophrastus,約370-287 BC)、外甥卡利斯塞內斯(Kallisthenes,約360-327 BC),與他們會閤。亞裏斯多德一行人在阿叟斯停留瞭五年的時間,在受到赫爾梅亞斯保護的這段時間,他造訪瞭米提利尼(Mytilene)及塞歐弗拉斯圖斯的傢鄉雷斯博斯島(Lesbos)。這提供瞭亞裏斯多德進行海洋生物學調查研究的機會(Shields 2007: 18-19),因為該島鄰近位於皮拉(Pyrrha)的潟湖。亞裏斯多德為什麼在其師離世之後選擇離開雅典,除瞭上述受到友人邀請至阿叟斯外,一般可見三種說法:第一,柏拉圖去世後,亞裏斯多德未被選為繼任的學院主事者,而是由柏拉圖的外甥史沛俞希波斯接任,他心生不滿而離去;這或可視為內在原因。第二,關乎外在原因,馬其頓國王菲利浦二世(Philip II, 382-336 BC)於349及348BC,齣兵攻陷雅典的盟邦歐林索斯(Olynthus),在雅典城內引發反馬其頓的風潮,為瞭個人人身安全,亞裏斯多德選擇遠走。然而近年有學者指齣,上述兩個原因都缺乏不會受到責難的論證(Natali 2013: 32),因此第三個說法聚焦在亞裏斯多德不具有雅典公民的身分(xenos)上。根據雅典法律,隻有公民纔能購買房產,且繼承學院主事者一職,也一併繼承學院的房產。亞裏斯多德的外邦人身分,無法成為學院房產的所有人,因此無法成為學院第二任主事者。若這個說法成立,將學院主事者一職交付予史沛俞希波斯便非學術考量,純粹隻是亞裏斯多德無學院房產的法律繼承權,且史沛俞希波斯繼任,也可將房產保全於柏拉圖傢族之下。

  亞裏斯多德於342 BC受菲利浦二世之邀,前往馬其頓皇宮教育當時十三歲的亞歷山大(Alexander, 356-323 BC)(DL V, 4, 10)。他在皇宮所在地佩拉(Pella)生活瞭兩年,對亞歷山大的教育內容為何無從知曉(Shields 2007: 19),當代的史學傢們提供瞭三種臆測:(1) 亞裏斯多德完整的哲學係統;(2) 希臘文化、史詩、悲劇;(3) 辯證法(Natali 2013:44)。但終究因缺乏歷史資料,仍屬不解之謎。關於教育亞歷山大一事在當時並未引起注意,直到西元前一世紀的逍遙學派哲學傢安卓尼庫斯(Andronicus of Rhodes,約活躍於1 BC),編撰亞裏斯多德作品時,這段歷程纔獲得注意(Natali 2013: 50)。

  完成兩年教育後,亞歷山大成為馬其頓的攝政王,亞裏斯多德於340 BC迴到齣生地史塔吉拉,並停留在該地到336 BC;這五年的活動行跡,不見諸文獻記載。菲利浦二世去世後,亞裏斯多德於335 BC迴到雅典,成立瞭自己的哲學學院,名為「呂剋恩」(Lykeion, Lyceum),地點位於雅典城外東北方接近呂剋斯阿波羅(Apollo Lykeios)的樹欉。如前所述,身為外邦人不能置房產,亞裏斯多德租瞭幾棟建物,其中包含一座體育館及有頂棚的走道(peripatos),「逍遙學派」(The Peripatetics)因此得名。傳統上認為設立呂剋恩學院,代錶亞裏斯多德徹底地與柏拉圖學院分道揚鑣。然而Natali教授在書中引用「新柏拉圖主義的生平傳記」(Neoplatonic biographies)提供瞭全然不同的視角(儘管教授個人並不贊同)。傳記內文指齣,亞裏斯多德與剋塞諾剋拉特斯是史沛俞希波斯的共同繼承人,且他們分別在兩個地點,呂剋恩與阿卡德米亞(Acadēmia),進行學院的哲學活動(2013: 56)。無論如何亞裏斯多德在呂剋恩時期,寫書立著及教授哲學皆成績斐然。

  亞歷山大大帝於323 BC逝世後,雅典對馬其頓湧起強烈敵意,亞裏斯多德和菲利浦二世及亞歷山大大帝關係親近,且與當時在雅典的馬其頓意見領袖安提帕特爾(Antipater, 397-319 BC)交好,激起雅典人對他的憎恨,並威脅以不虔敬來控告他(DL V, 8);他也因曾經在讚頌詩中讚美赫爾梅亞斯,德莫菲婁斯(Demophilos)以此告發他(DL V, 6)。不同於蘇格拉底在相同處境下的選擇,亞裏斯多德決定再次離開雅典,322 BC前往卡爾奇斯,同年十月因病去世(DL V, 10),可能是胃病或腸道疾病,現不可考。

  3)《尼科馬哥倫理學》概述

  關於《尼科馬哥倫理學》書名的由來,傳統上有兩種說法:一個是這部倫理學著作是由亞裏斯多德的兒子尼科馬庫斯所寫;另一是指齣這部作品是亞裏斯多德寫給兒子的。前者得到西塞羅的支持,迴應《尼科馬哥倫理學》的作者不是尼科馬庫斯時,他說:「但我不懂為什麼兒子與父親不能有相似之處」(《論目的》V, v, 12);此外迪歐金尼斯.拉爾提歐斯也曾隱晦地提示尼科馬庫斯為書的作者(DL VIII, 88)。當代學者如Natali教授則認為,此書撰寫者不可能是尼科馬庫斯,因為他年輕早逝(2013: 15)。這個說法也可見於Barnes教授的論述,他認為主張尼科馬庫斯是作者實屬荒謬,尼科馬庫斯在年少時(meirakos)便死於戰場(1997: 58, n. 249)。因此關於此書的作者為誰,較閤理的理解是:亞裏斯多德書寫《尼科馬哥倫理學》,並將之獻給其子。此書的希臘書名為Ēthika Nikomacheia,有時候也以複數屬格(genitive)來錶現,Ēthikōn Nikomacheiōn,學術引用時縮寫為NE或EN。常見的拉丁文書名是,Ethica Nicomachea或De Moribus ad Nicomachum。現代版本的編碼根據十九世紀德國古典學傢貝剋(August Immanuel Bekker, 1785-1871)對亞裏斯多德全集進行頁碼編輯,關於這本譯注在捲、章的區分及頁碼的安排,參見本書「關於《尼科馬哥倫理學》譯注」說明。

  大多學者認為亞裏斯多德在這本倫理學著作中,呈現瞭他個人倫理學說及理論,所以這是一部係統性呈現作者倫理學思想的作品,哲學傢清楚論述德性、幸福、人生目的等倫理觀念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然而除瞭將《尼科馬哥倫理學》視為一部關乎倫理學說之作,近年來有些學者認為這是一部辯證之作,他們聲稱亞裏斯多德並未展現及闡述他個人的倫理學思想,而是藉著與當時在社會上盛行的倫理觀、參與倫理學課程的學生、前輩哲學傢們特別是蘇格拉底與柏拉圖,以及此書的讀者進行辯證式的對話,挑戰讀者反思自己的倫理生活與價值排序。誠如Pangle教授在《理智與性格》(Reason and Character)第一章所言:雖然幸福在《尼科馬哥倫理學》通篇中是個重要的議題及核心觀念,但「亞裏斯多德沒有呈現一個乾淨的學說,而是探討、提齣問題,建議考慮及同時參與在諸多對話之中,就像他在刺激不同類型的讀者採取什麼他們準備要採取朝嚮清晰的步驟,在此同時也於這過程中提供他們不同可能的停止處」(2020: 50)。因此亞裏斯多德關於幸福的論述不是個確定的學說,而是個假設,旨在整部作品中的論述對它進行檢視,也在受幸福激勵之人的生命中得到檢驗。雖然這個詮釋立場指齣亞裏斯多德與眾多的對象進行對話,且書中有若乾論點陳述不完整是事實,但似乎不足以推斷亞裏斯多德缺乏明確思想,因為亞裏斯多德對德性(第二捲第五章)、幸福與目的的關係及它具有的特質(第一捲第七章)、幸福與屬人之善、德性、靈魂活動間的關係(第一捲第七、九章)、倫理德性與明智的關係(第六捲第十三章)、幸福與快樂的關係(第七捲第十一至十四章及第十捲第一至五章)等議題,皆有明確的立論。又承上所述,亞裏斯多德留存下的著作不是正式齣版品,而是授課筆記;既是筆記,必不如書或文章一般有完整的論述,不完備之處亦極有可能於課堂以口頭方式補強,若是如此,以論證不完整為理由,來斷言書中不存在亞裏斯多德個人的倫理學,並不恰當。儘管辯證說有待斟酌,但某些閤理的觀點仍會引用於本書注釋。

  《尼科馬哥倫理學》共有十捲書,每一捲主題大緻如下:

  第一捲 (A):目的的結構,最終目的,屬人的善,幸福
  第二捲 (B):德性與習慣,居間者理論
  第三捲 (Γ):有意、無意、非有意的行為,思慮與希望之別,個別德性
  第四捲 (Δ):個別德性
  第五捲 (E):正義
  第六捲 (Z):智性德性,明智
  第七捲 (H):自製與不自製,快樂 (1)
  第八捲 (Ɵ):友愛
  第九捲 (I):友愛
  第十捲 (K):快樂 (2),幸福與默觀,倫理學與政治

  這篇〈導論〉將不會處理這十捲書論證的細節,相關討論建議參見各捲各章的注釋。接續的論述將聚焦以下幾個重要概念:人生目的、屬於人的善、德性、正義、友愛、幸福、倫理學與政治。在此先提醒讀者,閱讀《尼科馬哥倫理學》會遭遇的一些睏難:現存亞裏斯多德的著作是講授哲學的上課筆記,因此寫作形式十分扼要,常齣現如前所述但齣處不明確,或是預告將討論之後卻未處理;畢竟亞裏斯多德是以授課而非以著書為目的進行撰寫。儘管如此,《尼科馬哥倫理學》並不應該被視為缺乏整體性,根據Pakaluk教授的觀察,雖然現有的這部倫理作品是由安卓尼庫斯編輯而成,但每一捲書大抵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單元(2013: 1)。其次,書中使用的倫理語言及概念,深受西元前四世紀希臘,特別是雅典當時盛行的倫理文化影響(參見Dover 1994)。對當代讀者而言,這些語彙多少有些陌生隔閡,舉幸福(eudaimonia)一字為例,現代人的理解為一種某時某刻的感受,例如炎熱的夏天吃一碗冰會令人感到涼快幸福,但現今的語言文化與亞裏斯多德的用法相去甚遠;eudaimonia的字源是由eu(好)與daimōn(守護神靈)組閤而成,亦即受到神靈好好地守護之意,daimōn也有命運的意思,因此一位eudaimōn是受到神靈祝福者或好命及有福之人。這是為何當代印歐語言中,如英文的happiness及法文的heureuse或bonheur,皆無法確切錶現這個概念具有的宗教嚮度。再者,亞裏斯多德在第一捲第九章強調,幸福「需要⋯⋯完全的德性及完整的生命」(1100a4-5),清楚指齣幸福不是一個在生命中某個時間點做某事的當下感受,而是一種活動(第一捲第七章,1098a5-6及第十捲第六章)。對於eudaimonia的特質:宗教及完整時間,英法的譯文缺乏涵括兩者的相應辭彙;華文中的「幸福」,或可有第一個特質,幸福及運氣,但也未能納入第二個特質。因此當代有些學者主張不要以幸福(happiness)來翻譯eudaimonia,建議用成功(success)、興盛(doing well)、繁榮(prosperity)等取代。雖然華語及上述英法譯文均不能百分之百達意,這部譯注中依舊循傳統將這個希臘字譯為幸福。惟讀者在閱讀時應謹記,eudaimonia就其為一種活動的特殊內涵。為瞭因不瞭解亞裏斯多德所使用的倫理字詞,導緻誤解哲學傢的思想,可參考本書提供的「關鍵辭彙簡錶」及「索引」,以建立基本掌握。

  由於《尼科馬哥倫理學》是上課筆記,課堂上的學生組成也是一大爭議。亞裏斯多德在第一捲第三章,1095a2-13有言,年輕人不適閤上這門課,因為涉世未深,生活易受情緒感受支配(to kata pathos zēn),政治學及倫理學的學習在於行動而非知識。再者,他於1095b4-6進一步說明,參與課程的學生應該已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纔能在課堂上聆聽關於高尚及正義的事。從這兩個段落可推論,亞裏斯多德倫理學課程的學生不會是青少年,而是已有人生經驗與適度教養的成年人。至於他們的身分及社會位階可能為何,請見1095a3的注釋。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