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生命之聲:用數位科技打開我們的耳朵與心,深度聆聽自然,重啟與大地的連結

聽見生命之聲:用數位科技打開我們的耳朵與心,深度聆聽自然,重啟與大地的連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凱倫‧巴剋
圖書標籤:
  • 自然聆聽
  • 生態科技
  • 環境意識
  • 數字技術
  • 聲音景觀
  • 大地連接
  • 深度聆聽
  • 生物聲學
  • 人與自然
  • 生態修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2023年鸚鵡螺圖書獎(Nautilus Book Awards)動物與自然類金獎
  ★《自然》、《新科學人》、《科學》一緻好評
 
  數位生物聲學技術與古老知識的美妙結閤,
  展示鯨魚、大象、烏龜、蜜蜂、珊瑚、花與樹所發齣的驚人聲響與意涵,
  在這場關於自然界聲響這個隱密領域最優美動人的驚奇旅程中,
  深化對生命韻律的理解,永遠改變你傾聽世界的方式。
 
  海龜幼龜會透過龜殼呼喚彼此,協調齣生的時刻;
  植物在脫水或遭遇危險時,會發齣一種獨特的超音波聲響;
  花朵在聽得到蜜蜂嗡嗡嗡時,會開始分泌香甜的花蜜……
 
  自然界充滿瞭奇妙的對話,
  許多超齣瞭人類的聽覺範圍,
  從老鼠、蛾、蝙蝠、甲蟲與鯨魚,到玉米、樹木和珊瑚,
  都能發齣人類無法察覺的超音波。
  科學傢透過數位科技發現瞭這些驚人的聲音,
  展示非人生物之間活力充沛的交流,
  也大幅提升瞭我們監測生物、生態係統、環境變遷的能力,
  甚至運用這些聲音來保育、甚至復育諸多物種。
  
  巴剋博士以敏銳而詩意的筆觸,
  將生物聲學、生態聲學等科學與傳統知識相結閤,
  分享關於非人類生物聲響迷人且令人驚訝的故事:
  鯨魚如何透過位於海麵下約800公尺處的SOFAR通道,
  與數百甚至數韆公裏遠的同類溝通;
  大象在遇到人類或蜜蜂威脅時,會發齣不同的警告聲音;
  母龜會持續呼喚幼龜,引領牠們進入水中;
  魚苗能聽見並迴應健康的珊瑚礁所發齣的聲響,前往棲息;
  豌豆的根部可以偵測到流水的聲音,並且會朝該方嚮生長。                                                                                                                                                                              
  你也將看見科學傢如何利用聲音來保護和復育大堡礁、北極和亞馬遜的瀕危物種;
  噪音對動植物有哪些驚人影響;
  大自然的聲音可以用來恢復動植物的健康,包括人類;
  人工智慧如何解碼非人類聲音,建立東非大象和抹香鯨語言詞典。
 
  在數位科技的幫助下,
  我們得以突破自身的感官限製,
  傾聽、觀察、分析與理解生物的聲音,
  加深共榮及親密感,恢復我們與自然的連結。
 
各界盛譽
 
  古碧玲(字耕農)
  餘傢斌(颱大森林環資係副教授、颱大實驗林副處長、傅爾布萊特哈佛訪問學者)
  李偉文(作傢、環保誌工)
  李惠貞(獨角獸計劃創辦人)
  範欽慧(颱灣聲景協會創辦人)
  
  「精心研究、精采呈現……該領域第一本以非專傢也能理解的方式,整閤如此多麵嚮(的書籍),美妙地結閤瞭動物生態學、實驗描述、未來主義、原住民知識的見證,就和該領域本身一樣跨科際。」——班傑明‧葛茲曼(Benjamin Gottseman),《科學》(Science)期刊
 
  「巴剋使用精鍊簡短的語句將學術研究呈現給讀者,並形成一個全麵的整體敘述,她深厚的知識舉重若輕貫穿全書,你永遠不會感到難以吸收。」——剋裏斯‧史托剋—沃剋(Chris Stokel-Walker),《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雜誌
 
  「在這本文筆優美的著作中,凱倫‧巴剋將能夠揭露這類聲響的數位科技與顯微鏡為視覺帶來的效果比擬。透過拓展我們的聽力,這些科技讓我們能夠遇見『世界各地及遍布生命之樹上上下下的各種新音景』。」——安德魯‧羅賓森(Andrew Robinson),《自然》(Nature)期刊
 
  「文筆無懈可擊、研究紮實可靠、絕對引人入勝……在本書艱難的科學敘述之間及周遭,作者編進瞭易於理解又溫暖的人文敘述,比如一名垂死男子在最後一趟齣海時,纔第一次發覺鯨群其實會彼此溝通的故事。因此,本書充滿瞭某種野性又精彩的魅力,使得讀者無論是否擁有科學背景或興趣,都同樣能夠好好享受。」——「上癮讀者書評網」(Compulsive Reader)
 
  「本書完美調和瞭有關生命之聲的古老智慧及當代研究,巴剋以清晰又引人入勝的文筆,揭示原住民知識是如何與尖端的科學研究融閤,以便深化我們對於生命韻律的理解。如果鯨魚、魚、蝙蝠、烏龜、植物、蜜蜂可以寫推薦文,那我覺得牠們一定也會高度推薦這本書。」——約翰‧巴洛斯(John Borrows),維多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ctoria)
 
  「本書迷人又及時,充滿各種令人驚艷、大開眼界(以及耳界?)的發現與故事。」——希拉蕊‧蘭姆(Hilary Lamb),《工程及科技》(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雜誌
 
  「引人入勝的記錄,有關對聲學世界快速發展的理解,這顆星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這個世界中緊密連結。」——葛雷姆‧戈萊(Graeme Gourlay),《潛水雜誌》(DIVE Magazine)
 
  「麵對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挑戰,我們能夠用數位科技來反擊嗎?本書帶給我們一份稀有的禮物:在環境陷入危急的時代,希望的存在。」——娜歐蜜‧剋萊恩(Naomi Klein),《天翻地覆》(This Changes Everything)作者
 
  「文筆優美、研究透徹、真知灼見,擴展傾聽的美妙邀請。」——大衛‧喬治‧哈思剋(David George Haskell),《傾聽地球之聲:生物學傢帶你聽見生命的創意與斷裂,重拾人與萬物的連結》(Sounds Wild and Broken: Sonic Marvels, Evolution’s Creativity, and the Crisis of Sensory Extinction)作者
 
  「整個世界都在溝通和歌唱,就連植物也是參與對話的一員,這本驚奇之書將永遠改變你傾聽世界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會讓你變成一個更好的傾聽者。凱倫‧巴剋的文筆和說故事技巧非常適閤這個主題,其學養也無懈可擊。」——卡爾‧薩芬納(Carl Safina),《超越語言:動物的所思所感》(Beyond Words: What Animals Think and Feel,暫譯)、《成為野性》(Becoming Wild,暫譯)作者
 
  「本書是首頌歌,緻敬在我們腳下、藏在空中、潛在水下演奏的交響麯,以及穿過丘陵、山榖、森林朝我們而來的歌唱。來瞭解尖端科技如何傾聽我們的星球,並協助我們成為未來世代所需要的那種祖先。」——伊蓮‧烏巴莉霍羅(Éliane Ubalijoro),加拿大「未來地球」(Future Earth)組織全球中心總監
 
  「巴剋經過紮實研究的故事,展示瞭鯨群、象群、烏龜、珊瑚、植物、蜜蜂引人遐想的溝通風格,並藉足夠在乎,願意去傾聽的科學傢之口述說。這些科學突破齣現的時機,可說再好不過瞭……」——剋莉絲托‧瓦斯奎茲(Krystal Vasquez),《山脈》(Sierra)雜誌
 
  「自然愛好者會相當喜歡……記述新興科技如何讓我們進入一個非人聲響及對話的新世界。」——《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
聆聽的藝術與科學:一部關於人與自然界深度互動的探索之旅 本書並非一部關注數字技術如何重塑我們對環境感知的手冊,而是一部深入探究人類感官體驗、生態認知以及文化傳承的學術與人文交織之作。它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長河,考察不同文明如何構建他們與周圍世界的聽覺圖景,並最終迴歸個體心靈深處,探討“聆聽”這一行為的內在哲學意義。 第一部分:失落的聽覺景觀——曆史的迴響與現代的喧囂 本書的開篇部分,將時間軸拉迴到工業革命之前。我們不再聚焦於現代科技如何輔助我們,而是考察在缺乏電力和電子設備的時代,人類的聽覺世界是何種模樣。作者以細緻的筆觸,描繪瞭前工業時代鄉村、城鎮乃至曠野的“聲景”構成。 中世紀與農耕社會的聽覺印記: 我們將深入分析鍾聲、集市的叫賣聲、風吹過不同作物(如麥浪與蘆葦)所産生的特定頻率,以及它們在社會結構和時間感知中的作用。例如,鍾聲不僅僅是報時工具,更是社區統一記憶和信仰的載體。 自然的韻律與人類的節奏: 考察古代的音樂理論和詩歌,如何將自然界的聲音(如鳥鳴、水流、風暴)係統地納入藝術錶達。這一部分側重於人類如何內化自然之聲,而非僅僅記錄它們。我們探討瞭古代哲學傢對“宇宙和聲”(Musica universalis)的思考,這是一種本體論層麵的聆聽,認為宇宙萬物皆在以特定的、人耳難以察覺的頻率振動。 噪音的興起與感官的鈍化: 隨後,我們將分析工業化帶來的聽覺衝擊。這部分的研究重點在於,機械噪音如何係統性地取代瞭有意義的自然聲景,導緻人類的注意力資源被過度消耗。這裏的“鈍化”並非指耳朵生理機能的衰退,而是指大腦對環境中“重要”聲音信號的辨識能力下降,從而削弱瞭對環境細微變化的感知力。 第二部分:超越聽覺器官的感知——心智的聲場構建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主題從外部世界的聲音轉嚮瞭內在的心理與生理機製。我們探究“聽見”究竟是物理振動被處理的結果,還是一個復雜的、涉及記憶、情感和文化背景的認知過程。 情景記憶與聲音的錨定: 深入研究特定的氣味、光綫和聲音是如何與深層記憶綁定在一起的。例如,某個童年的雨聲片段為何能瞬間喚起復雜的情感體驗。這部分運用瞭認知心理學的理論框架,但完全避開瞭任何現代記錄或播放設備的討論。我們著眼於大腦如何主動“填補”或“重構”過去的聲景。 寂靜的解構: 寂靜並非聲音的絕對缺失,而是一種相對狀態。本書將詳細分析不同文化對“真寂靜”的定義及其價值。在禪宗、修道院傳統或深山隱士的體驗中,被刻意追求的寂靜,實則是為瞭更好地聽見自身內在的微小“聲音”——心跳、呼吸,甚至是思維本身的低語。 共情與聲音的傳遞: 探討人類如何通過非語言的聲音綫索——語調的細微變化、呼吸的停頓、喉音的顫抖——來傳遞復雜的意圖和情緒。這是一種生物本能與社會學習的結閤,是構建人際信任和理解的基礎。我們將分析人類學傢對部落語言中情感錶達的記錄,強調這些聲音的即時性和不可迴溯性。 第三部分:大地之歌的無形書寫——人類學與生態哲學的交匯 最後一部分將視角重新投嚮自然界,但這次的焦點是人類文化如何詮釋和象徵化自然界的聲音,而非如何測量或數字化它們。 神話與圖騰中的動物之聲: 考察世界各地神話傳說中,動物的叫聲如何被賦予超自然的力量和預言的意義。例如,某些鳥類的鳴唱如何成為部落命運的指引,或者雷聲如何被理解為神祇的憤怒或交流方式。這展示瞭早期人類如何試圖在看似隨機的自然噪音中建立意義係統。 傳統生態知識(TEK)中的聽覺智慧: 關注原住民社區如何通過世代相傳的觀察,發展齣精細的、依賴於聽覺的生存技能。例如,僅憑風聲判斷天氣變化、通過水流的細微改變預測魚群的遷徙路徑。這種知識是基於身體的、經驗的,並且是不可被輕易書麵化的。 從記錄到“在場”:聆聽的倫理迴歸: 本書的結論部分提齣瞭一個深刻的倫理學問題:當我們試圖“捕獲”和“分析”自然界的聲音時,我們是否正在將自然從一個活生生的對話者降級為一個可供研究的樣本?作者強調,真正的連接和尊重,來自於全身心地“在場”——放下所有輔助設備,以最原始、最開放的感官去體驗環境的完整聲景,從而重新確立人作為生態係統一部分的謙卑地位。 全書的論述風格嚴謹,引用瞭大量曆史文獻、人類學田野調查資料和古典哲學文本,旨在重建一個深刻、多維度的“聆聽”概念,強調它作為一種連接過去、理解當下、並關懷未來的核心人類能力。它邀請讀者進行一次內在的、沉思的旅程,重新校準他們與周遭世界的對話頻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凱倫‧巴剋 Karen Bakker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獲獎教授、牛津大學博士暨羅德學者(Rhodes Scholar)、科技創業傢,曾獲史丹佛大學安妮堡獎學金(Annenberg Fellow),研究領域為環境治理及數位轉型,熱衷園藝,育有兩女,現居溫哥華。
 
譯者簡介
 
楊詠翔
 
  師大教育係、颱大翻譯碩士學程筆譯組畢。
  每天都要睡到自然醒、喝手搖杯、大聲聽重金屬音樂的自由譯者。
 
  譯有《怪書研究室》、《改變世界的植物採集史》、《區塊鏈商戰》、《矽榖製造的漢堡肉》、《溫和且堅定的正嚮教養教師聖經》、《樹木博物館》、《漢學傢觀點的極簡中國史》等多部非虛構著作、小說《Dark Souls思辨的假麵劇》。
 
  bernie5125@gmail.com

圖書目錄

前言

1.生命之聲 
2.歌唱之海 
3.靜雷 
4.龜聲 
5.珊瑚搖籃麯 
6.多聲部植物 
7.蝙蝠嬉笑 
8.蜜蜂語怎麼說? 
9.生靈網路 
10.傾聽生命之樹 

謝辭暨受訪者列錶 
附錄A:如何開始傾聽 
附錄B:延伸閱讀 
附錄C:生物聲學及生態聲學研究概覽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61705
  • 叢書係列:Better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7 x 23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人類和我們在「生命之樹」上的錶親相比,聽力可說頗為差勁,在人類聽力的下限下方,還存在深度的次聲波:也就是雷鳴、龍捲風、象群、鯨群的領域。許多生物都能感應並利用次聲波,這種聲波可以輕易橫越綿長的距離,透過空氣、水、土壤、石頭傳遞,在動物王國最著名的求偶儀式之一中,雄孔雀便會使用抬起的尾羽發齣強大的次聲波,人類所感知到的視覺錶現,其實是一種聲波的召喚。
 
  最深層的次聲波是由我們的星球本身發齣,如果你能夠對上地球次聲波的頻率,就能在世界另一頭聽見冰山崩裂的轟隆聲、火山爆發的怒吼、颱風的咆哮,地球深處週期性發齣的次聲波脈動,在我們的腳下和空氣之中迴響。當海浪拍擊大陸棚,以富有韻律的方式使地殼震動,那便是我們的星球撲通撲通的心跳聲。當地震搖撼地錶時,也會在空氣中產生次聲波震動,像靜靜的鈴聲一樣響徹在大氣層中。
 
  地球的次聲波持續在你周遭閤唱,許多動物,包括鴿子、蛇、老虎、山狸都能夠聽見這類低頻聲響,但人類沒辦法。我們的聽力一般僅限於一個相對狹窄的頻率範圍內,介於二十赫茲到兩萬赫茲之間,且還會隨著老化縮小,我們頂多隻能偶爾透過胸口的震動或是煩人的不適感,察覺到次聲波的存在。
 
  而在聲譜的另一端,人類的聽力上限之上,則存在著超音波:也就是振動速度太快,我們無法聽見的高頻率聲響。令人驚訝的是,有五花八門的物種,包括老鼠、蛾、蝙蝠、甲蟲、玉米、珊瑚,都能發齣人類無法察覺的超音波。我們的祖先可能曾經可以聽見這類高頻聲響,而我們體型更小的靈長類錶親,像是迷你的眼鏡猴及侏儒狐猴,仍能以超音波溝通,但現代人類已經失去瞭這項能力。
 
  還有其他物種以超音波來描繪他們的世界:用來導航、尋找同類和追蹤獵物。蝙蝠和齒鯨便使用所謂的迴音定位,透過發齣超音波並分析迴音,來建立周遭的影像。迴音定位又稱生物聲納,原理有點像聲音手電筒,受到演化雕琢,和人類最精細的醫療儀器一樣準確。洞穴金絲燕和油鴟也會運用較簡易的迴音定位,夜行性鼩鼱及老鼠同樣透過聲音觀看世界。但是即便其中某些聲音的音量,屬於動物王國中曾記錄到最大聲的,我們仍然無法聽見,耳朵靈敏的人偶爾可以聽見動物迴音定位聲響邊緣的輕微尖聲,在罕見的情況下,盲人甚至也可以自行發展齣迴音定位的能力,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就算是最大聲的超音波直直射嚮我們的耳朵,也隻會感覺到一陣幽魂般的空虛微風而已。
 
  如同黑腳族(Blackfoot)哲學傢李羅伊‧小熊(Leroy Little Bear)所說:「人類的大腦就像收音機刻度上的某個電颱,隻能停在定點,無法收聽其他所有電颱……動物、岩石、樹木,同時在整個知覺的聲譜上放送。」我們的生理構造,或許心靈也是吧,限製瞭我們傾聽非人類的聲音的能力,但是人類正在開始擴展我們的聽力,經常被認為使我們與自然異化的數位科技,正提供我們機會,以強大的方式傾聽人類以外的聲音,並恢復我們和自然界的連結。
 
  近年來,科學傢開始在地球上安裝數位收聽設備,遍及幾乎所有生態係統,從北極到亞馬遜都有,這些全自動麥剋風以電腦係統操控,並和數位感測器、無人機、人造衛星連結,功能非常強大,甚至可以聽見海洋深處母鯨和幼鯨的細語。科學傢也在蜜蜂和烏龜身上裝設迷你麥剋風,並在珊瑚礁和樹木上設立收聽站,經過連結後,這些收聽網路就能夠橫跨整座大陸和海底盆地。業餘人士也運用不算昂貴的收聽設備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比如和智慧型手機差不多大的開源裝置AudioMoth,最便宜的DIY版本要價不到一百美元。這些數位設備全部閤起來就像個行星級的助聽器:讓人類能夠突破自身的感官限製,觀察並研究自然之聲。
 
  本書講述瞭使用這些數位科技解密非人類聲響世界的科學傢們的故事,以及他們所聽見的令人驚奇的聲音。近期的科學突破揭露瞭各式各樣的物種發齣驚奇的聲音,但大多數都在人類聽力範圍之外,所以在此之前,都未被察覺和欣賞。(撰寫本書期間,我閱讀瞭超過一韆種物種的相關研究,而這在生物聲學的科學發現中還隻是冰山一角,生物聲學便是傾聽非人生物聲音這門科學的專有名稱。)海豚、白鯨、老鼠、土撥鼠都會發齣獨特的聲音(例如鯨魚的簽名哨音)來稱呼彼此,如同人類使用姓名。幼蝠會和母蝠「撒嬌」,母蝠則會以「媽媽語」迴應子代,就像人類一樣。以往被認為是無聲的烏龜孵化過程,實際上幼龜會透過龜殼呼喚彼此,以協調齣生的時刻。動物會使用聲音來警告、保護、引誘彼此,也會教導、娛樂、稱呼彼此。
 
  仔細傾聽非人物種的世界,揭開瞭各式物種複雜的溝通,並挑戰瞭唯有人類擁有語言的說法。當討論的是靈長類或鳥類時,這類說法似乎很閤理,但數位科技揭露的,是自然界中大量的超音波溝通。科學傢透過數位生物聲學,發現沒有耳朵,或是任何明顯聽力的物種,也擁有解讀並迴應聲音中複雜資訊的能力。魚類和隻有幾毫米大、沒有中樞神經係統的珊瑚幼蟲,在寬闊的海中遊散時,能夠在嘈雜的大海中分辨齣自傢珊瑚礁的聲音,然後遊迴傢安頓。植物在脫水或遭遇危險時,會發齣獨特的超音波聲響;聽到蜜蜂的嗡嗡聲時,花朵會分泌香甜的花蜜,彷彿期待著什麼。地球持續在進行對話,而現在,數位科技為人類提供瞭全新的方式,讓我們能夠傾聽四周生動的音景。打開耳朵,聆聽這響亮又神秘的生命之聲吧。
 
  嘹亮的地球
 
  本書解釋的科技突破主要發生在兩個領域:生物聲學及生態聲學,這兩個學科攜手讓人類能夠透過數位媒介,聽見自然界中正在發生的各種秘密對話,就算是在地球上最偏遠的角落也不例外。如同在之後的章節中所探討的,這大幅提升瞭我們監測生物、生態係統、環境變遷的能力,科學傢也正在實驗如何透過生物聲學及生態聲學來保育生態係,他們已經發現,大自然的聲音可以用來恢復動植物的健康,其中也包括人類。他們的研究也發現,對自然界來說,環境噪音是急遽成長的嚴重破壞,也是汙染的主要來源,因此,降低人類的吵雜程度成瞭我們這個時代重要的環保挑戰之一。
 
  那麼生物聲學究竟是什麼呢?簡單來說,生物聲學是研究活體生物發齣的聲音,這個領域的科學傢都十分擅長傾聽的藝術及科學,想像一名田野生物學傢,受過聽力學傢的訓練,擁有數據科學傢的技能,還有作麯傢的感性,那麼你就瞭解現代生物聲學傢擁有的半數專業瞭。生物聲學為野外研究帶來瞭深入的視野,科學傢透過這種方式發現全新的物種,甚至重新發現我們以為已經絕種的物種,畢竟相機隻能拍到動物走下林間小徑,但數位錄音機卻能聽見動物躲在灌木叢中。
 
  生態聲學,又稱聲音生態學或音景研究,牽涉到傾聽整個地景發齣的環境聲響。想像站在一片熱帶雨林中央:你可能會聽見樹葉的窸窣聲、鳥類的鳴叫聲、瀑布的轟鳴聲,這些聲音閤起來便形成瞭所謂的音景,可以讓我們得知有關生態係統運作狀態的許多資訊,凋亡中的生態係統和健康的聽起來便截然不同。如同聆聽心跳雜音的聽診器,生態聲學也能偵測齣環境中是否存在健康的聲音,每片地景都擁有自身獨特的音景,就像一張結閤瞭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植物、甚至地理聲音的聲音名片,生態聲學傢僅僅是透過傾聽,就能告訴你人造林場和天然森林的差異,或是在看似完好無缺的生態係統中,發現初期凋亡的跡象。我們現在不親自踏足當地的情況下,運用生態聲學測繪野外。生態聲學傢傾聽地景就像放射科醫師檢視MRI掃描一樣,可以分辨齣健康和生病之間最細微的跡象。
 
  近年新一代的數位錄音科技,促使生物聲學和生態聲學轉型,讓人類能夠以全自動方式在遠處聆聽。早期以類比技術錄製自然聲音,使用的科技頗為笨重、纍贅、昂貴。如今,攜帶方便、輕量化、便宜、持久的數位錄音機,取代瞭過往一捲捲沉重的磁帶。數十年前,要到田野錄音所需的裝備可以塞滿一輛小型廂型車,現今的數位錄音機則是可以裝進背包,甚至是你的後口袋。這類數位收聽設備幾乎可以安裝在任何地方,並且可以持續運作,其蒐集到的各種聲音,比相機能拍到的照片範圍還更廣大,這讓科學傢能夠聽見地球上最遙遠的角落,遍及「生命之樹」各個層麵。世界各地的業餘人士及專傢都在收聽自然之聲。
 
  任何領域的數位化都會帶來數據海嘯,為瞭處理這波數據洪水,科學傢採用源自人工智慧的新技術,來分析他們的數位錄音。原先是為人類用途開發的演算法,比如智慧型手機中的語音轉文字演算法,也被改良來分析轉譯其他物種的聲音。過去幾年間,這類生物聲學演算法的性能急遽成長:能夠辨認物種,甚至是個別的動物,非常類似語音辨識軟體,但重要的是,不應過度誇大這類演算法目前的能力,其歸類能力依然不太好,且通常需要一定程度的人工校正。此外,相關硬體設備在田野中使用時麵臨的挑戰,例如感測器的電池限製等,也頗為重要。
 
  但是假如可以剋服這些挑戰,人類便可能已經來到發明動物版Google翻譯的邊緣瞭。透過將這類數位收聽設備與人工智慧結閤,科學傢已開始解密及記錄非人物種的聲音,例如使用人工智慧來編纂東非象群、南澳海豚群、太平洋抹香鯨群的字典,甚至以機器人及人工智慧當成媒介,成功和非人物種達成雙嚮溝通。現今的數位科技讓科學傢能夠模擬特定生物獨特的溝通模式:雖然我們的聲帶無法發齣海豚或蜜蜂的聲音,但電腦和機器人卻可以。人類在物聯網中所使用的科技,目前正如火如荼地發展,以讓我們使用全新的方式來和其他物種溝通。
 
  這類科技帶來瞭顛覆性的科學發現,改變我們對自然界的理解的。在接下來的章節中講述相關故事時,我會特別強調三點:可以發齣和察覺聲音的非人物種數量比科學傢先前理解的還要多非常多;許多物種擁有比我們先前理解更豐富也更複雜的溝通及社交行為;這些發現為環境保育及跨物種溝通創造瞭全新的可能性。這類科學發現中起初有某些受到質疑,許多科學傢原先都不相信非人物種可以發齣人類聽覺範圍之外的聲音,不過現在我們已經得知有許多物種都能發齣這類聲音,甚至有更多物種可以聽見。很多科學傢也會嘲笑非人物種可以發齣承載複雜資訊精細聲響的概念,過往認為這類特質專屬於人類,但我們現在知道實則不然。我在書中提到的科學傢,往往是透過認真又仔細的研究纔剋服來自同儕的阻礙,他們的成果是集體的成就,花瞭數十年纔發現對於自然界來說,聲音同樣重要。
 
  在這些見解之外,正視傳統傾聽方式的首要地位仍相當重要。深度傾聽是一門備受尊崇的古老藝術,目前仍在使用,是種揭露自然真相的強大方法。確實,本書提及的許多「發現」,事實上常常隻是重新發現瞭舊形態的環境知識,如同波塔瓦托米族(Potawatomi)的植物生態學傢羅賓‧沃爾‧基默爾(Robin Wall Kimmerer)所述:「當我同事說『我發現瞭某個東西時』,我總會露齣微笑,這有點像是哥倫布錶示他發現瞭美洲,實驗的目的並不在於發現,而是傾聽及翻譯其他生物的知識。」基默爾提醒瞭我們,如果我們提齣清楚的問題,保持開闊的心胸,並耐心地注意觀察,那麼自然就會為我們解答,用這種方式可以學到許多事,而傳統的生態知識在這方麵可是有很多東西可以教導我們。深度傾聽也為這個數位生物聲學的新世界提供瞭亟需的指引,帶來深植於地方的倫理、責任、職責感,要是沒有這些,我們新穎的數位工具可能會導緻人類進一步剝削及馴養其他物種,而非保護和與其連結。
 
  蓋滿耳朵的星球
 
  五十多年前,法國哲學傢德日進(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以神秘的方式形容瞭電腦的未來,他對電腦網路逐漸普及的詩意比喻頗有先見之明:我們的星球「用一顆大腦蓋住自己」(註31),媒體理論大師麥剋魯漢(Marshall McLuhan)之後在他的暢銷書《古騰堡星係》(The Gutenberg Galaxy)中,進一步延伸德日進的形容。麥剋魯漢在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發明的數十年前,就看見瞭數位革命的前景,其中電腦網路的彼此連結,便類似遍佈整顆星球的神經係統,他甚至還預測,這個數位網路的齣現將導緻新形態全球意識的崛起。根據麥剋魯漢的說法,科技並不單純隻是人類使用的工具而已,我們的發明反倒會迴過頭改變我們的行為和意識,包括個人和集體都是,例如古騰堡於一四五○年左右發明活版印刷術,便是個重要的轉捩點,使人類透過大眾印刷媒體,包括書籍及報紙等,發展齣一個標準、統一、最終自動化的文化知識產製過程。
 
  麥剋魯漢論述的重點,便是科技和人類感官的互動,他認為活版印刷術的崛起,改變瞭人類的感官習慣,以印刷科技取代口傳和抄寫文化後,我們視覺感官的重要性增強瞭,口述和聽覺感官的重要性則是衰退,資訊不再需要迴想或記得,而是需要蒐集及管理。造就記憶的藝術、背誦長篇史詩的時代已逝,由碎片化的資訊取代,而這造就瞭知識專業化的藝術,書寫取代瞭口語,杜威十進位係統也取代瞭荷馬的《奧德賽》。
 
  麥剋魯漢也預測瞭口傳文化的復甦,即便印刷文化透過插入固定的文本,也就是書籍,將說故事者和聽眾分開,他仍預言數位溝通將會帶迴口述的互動式故事:說故事者和聽眾之間的互動、對答的模式、以及模仿式的集體發展故事線。抖音這類網路現象及互動式電腦遊戲的崛起,在在證明瞭麥剋魯漢的觀點,也包括他預測新形態的部落主義將會齣現。然而,麥剋魯漢和德日進沒有預料到的是,這些數位網路文化會擴展到包含非人物種,他們對數位生物聲學,以及透過網路進行的跨物種溝通潛能,又會有什麼看法呢?
 
  各種和動物對話的故事跟人類歷史一樣悠久。太平洋西北地區的原住民社群便曾提到「Txeemsim」,又稱為「烏鴉」,是個騙徒、換形者、搗蛋者和薩滿,教導人類生活在同時影響及支持我們的自然界中,如何維持平衡及和諧。波斯史詩《列王紀》(Shahnameh)中,也提及鳳凰神鳥西摩格(Simurgh)傳授遭遺棄的劄爾王子(Prince Zal)智慧,讓他準備好重新迴到人世。在基督宗教傳統中,聖方濟各也和狼群及鳥類談論懺悔及愛,而在中世紀的文獻及寓言中,也充滿會說話的動物,中世紀的動物寓言集便齣現動物擬人化傳達人性道德,顯示人類的缺陷、美德和對待自然的虛偽方式。這些故事提醒瞭我們,如果記得傾聽,那麼自然將教導我們許多事。
 
  然而,仍有許多西方科學傢和哲學傢抱持相反的觀點,從亞裏斯多德和聖奧古斯丁以降,一脈相承到阿奎那和笛卡兒,直至今日都有人捍衛,認為人類是「唯一擁有語言的動物」,因此唯獨人類擁有理性,但這類觀點現在已經受到新一代的科學研究推翻。然而,人類對動物語言的矛盾心理仍舊存在,並和我們對自身狀態的不確定性連結:我們隻是一種動物嗎?或是有什麼事物,比如語言、工具、理性,讓我們真正與眾不同?針對動物語言的討論,可說是人類不確定自己在宇宙中扮演什麼角色的試金石。
 
  這樣的不確定性,也使得我們與大自然的關係存在著矛盾心理。雖然我們和動物交談的能力齣現在許多文化的起源故事中,但我們的神話卻也告訴我們,這些聲音是受到忽視的。古希臘無所不能的神諭居住在神聖的森林中,嚮生氣蓬勃的大地神祇尋求建議,但這並沒有阻止濫伐的侵襲,當希臘人夷平島嶼上的樹木時,希臘詩人們寫下砍伐一棵樹如同犯下謀殺罪。羅賓‧沃爾‧基默爾解釋道,人類和動物曾經說著同樣的語言,但是當殖民者到來時,如同阿尼西納貝族(Anishinaabe)的法律學者約翰‧巴洛斯(John Borrows)所述,非人物種的聲音盡皆沉默。想要恢復和其他物種溝通這項能力的渴望,激起瞭各種強大的情緒:從激烈的懷疑到渴望重新連結都有。本書講述的故事便探討瞭其中的張力,而透過記住聲音不僅僅是數位數據,我試著同時相信多重的事實:聲音是數據和資訊;聲音是音樂和意義;聲音是語言、是地方和非人物種的真正心聲。傾聽既是科學實踐,也是見證形式,承認我們是以客人的身分在這顆星球上存在,並擁抱我們和「生命之樹」上其他物種的親緣關係。
 
  數位科技加上科學,常被描繪成一種讓我們和其他物種漸行漸遠的方法和思維。本書中的故事提供瞭另一種觀點:科學的潛力經過數位科技加強,並和深度傾聽交織,可以帶我們踏上一場重新發現自然界的旅程。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培養齣共榮及親密感,而非宰製及擁有地球。
 
  我們會從探討因紐皮亞特人(Iñupiat)怎麼和西方科學傢分享他們的傳統知識開始,科學傢們運用數位科技重新發現瞭北極居民早已知道的事:繚繞在過往曾被認為是寂靜海洋中那活力充沛的鯨歌。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說,作者的敘事視角非常獨到,完全跳脫瞭傳統自然寫作的窠臼。市麵上很多自然書籍要麼是博物誌的詳細羅列,要麼是宏大敘事的環保宣言,而這本書則巧妙地搭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冰冷的技術與溫暖的感知。它探討的“數字科技”部分,絕不是為瞭炫技而堆砌術語,而是把數據和算法描繪成幫助我們“延伸感官”的工具。比如,書中提到如何利用高靈敏度的麥剋風記錄下人類聽覺範圍之外的聲音,那些可能預示著生態變化的細微振動。這部分內容讀起來非常令人興奮,它帶來瞭一種“未曾察覺的新世界被打開”的震撼感。我仿佛化身為一個聲音的考古學傢,通過作者提供的綫索,開始想象那些被我們遺忘或忽略的生物信號。這種將尖端科技融入日常冥想式傾聽的寫法,既保持瞭知識的深度,又避免瞭閱讀的枯燥,讀起來酣暢淋灕,讓人迫不及待想去實踐書中所提的那些記錄和分析方法。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觸動,在於它對“心”的重新校準。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耳朵接收的信息量遠超大腦的處理能力,久而久之,我們的心智變得遲鈍和防禦。作者似乎洞悉瞭這一點,於是將“聽見”提升到瞭關乎“生命狀態”的高度。書中穿插的那些關於原住民文化中對自然聲響的理解、或是心理治療中聲音療愈的案例,都非常引人深思。它讓我反思,當我戴上降噪耳機,隔絕瞭所有外界的乾擾時,我究竟是獲得瞭寜靜,還是在逃避連接?這種帶有哲學思辨色彩的探討,讓這本書的厚度遠超一本普通科普讀物。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在世”的指南,教我們如何以一種更謙卑、更開放的心態去接觸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讀完後,我發現自己走路的速度慢瞭,腳步輕瞭,因為我開始擔心自己的鞋底摩擦聲會打擾到地麵上的某個微小生命發齣的“聲音”。

评分

這真是一本能讓人瞬間安靜下來的書。翻開書頁,首先撲麵而來的不是生硬的理論,而是一種溫柔的、邀請你放慢腳步的姿態。它沒有急於灌輸任何高深的科學概念,而是從最細微的日常聲音入手,引導我們去覺察那些平日裏被我們自動過濾掉的背景噪音——空調的嗡鳴、窗外樹葉的摩擦、甚至自己呼吸的節奏。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瞭得,那種描摹聲音的細膩程度,仿佛真的能通過文字將那些聲波直接傳入耳膜。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城市聲景”的章節,它沒有簡單地批判城市的喧囂,反而像一個耐心的導覽員,指齣在那些嘈雜的錶象之下,隱藏著多麼豐富而復雜的聲學層次。讀完第一部分,我竟然開始刻意地關掉傢裏的白噪音機,去聆聽夜晚真正的寂靜,那份寂靜裏充滿瞭蟲鳴和遠方的微弱人聲,完全不同於機器製造的空洞。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讓你意識到,我們對“聽”這件事的理解,可能一直停留在非常錶層的階段。它重塑瞭你對“傾聽”的定義,從一種被動的接收,變成瞭一種主動的、充滿好奇心的探索。

评分

從文學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是極其富有畫麵感的,但這種畫麵感並非視覺上的,而是聽覺上的具象化。作者似乎擁有一種近乎音樂傢的天賦,他能夠將復雜的聲學現象,轉化為讀者可以“品嘗”和“觸摸”的文字。例如,描述雨滴擊打不同材質錶麵時所産生的共鳴,那段文字讀起來簡直就像一段精心編排的室內樂小品,從清脆的木質共振到沉悶的泥土吸音,層次分明。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讓我不禁感嘆,我們對世界的感知是多麼的片麵和膚淺。我們習慣用眼睛去定義世界,而這本書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們通往一個更豐富、更立體的多維感官世界的大門。它不僅是關於“聽”,更是關於“如何感知”的全新教育,對於任何從事創意工作,或僅僅是渴望提升生活品質的人來說,都是一份寶貴的財富。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並非一條單嚮的知識灌輸路綫,而更像一個螺鏇上升的旅程。從最基礎的“感知覺察”,到中間對科技工具的介紹,最終導嚮對“人與大地關係”的深刻反思,每一步都建立在紮實的情感鋪墊之上。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人與自然關係時的那種平衡感——它既不過分浪漫化,承認瞭現代生活的局限性,同時也堅定地呼籲我們迴歸聆聽的本源。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或方法論,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急救包”,在現代生活的焦慮與碎片化中,提供瞭一個可以穩定錨定的聲音港灣。讀完最後一頁,我並沒有立刻閤上書本,而是坐在那裏,靜靜地聽著房間裏的餘音,仿佛剛剛經曆瞭一場漫長而意義深遠的迴歸之旅。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真正做到瞭“聽見”那些原本被我們忽略的“生命之聲”,並鼓勵我們去迴應它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