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脆弱冶金:楊佳嫻私房閱讀集(限量作者親簽版)

以脆弱冶金:楊佳嫻私房閱讀集(限量作者親簽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佳嫻
圖書標籤:
  • 楊佳嫻
  • 閱讀
  • 散文
  • 隨筆
  • 文學
  • 颱灣文學
  • 女性視角
  • 限量版
  • 簽名版
  • 冶金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文學總是這麼瘋,這麼強悍,給我森林、洞穴和飛氈。」
  詩人、散文傢、評論傢  楊佳嫻首部私房閱讀集
  房慧真、陳栢青  專文推薦

  「讀佳嫻的詩評令我甚為享受,因為評論本身即是詩,甚至標題就是詩。」——房慧真
 
  「一視同仁,又有分別心,令文學不分大小,卻專講粗細,能識大體,卻精讀細節。……示異。纔能釋義。那就是序好看的秘訣。不是因為書好看。而是因為透過差異能找齣位置。人們想知道的是位置。而這份技術的核心,仰賴是楊佳嫻背後知識係譜的龐大。」——陳栢青
 
  《以脆弱冶金》以文學為核心,閱讀書單從颱灣當代文學到西方經典,包含現代詩、散文與小說。首篇寫楊澤,最末篇寫約翰.伯格,都是作者文學教養上的最愛。全書收入43篇評論文章,能提齣獨特論理框架,也能理解最幽深細微處,兼有詩意的語言,捕捉每本書包藏的閃電,一覽颱灣文學的精彩星空。

  全書分作五輯:輯一「以脆弱冶金」專注詩評,評介颱灣不同世代詩人的獨特美學與觀點,尤其關注多位新生代詩人。輯二「伊卡洛斯未死」評論颱灣當代散文與小說,呈現齣颱灣多樣的文學風景。輯三「那不是我城最後一隻白馬」關注香港作傢的書寫。輯四「我的身體比宇宙略大」聚焦身體、同誌書寫的文本,反映作者與時俱進的社會關懷。輯五「江湖與世界」收入《安妮日記》、《少年維特的煩惱》等西方作品以及張愛玲、金庸武俠小說的評論,自在穿梭文學世界。
 
  「在不寫詩、少寫詩的幾年裡,文學退到人生序列的最後麵瞭嗎?」楊佳嫻在後記說:「文學少女轉眼中年,以為趨緩趨靜,但是背靠著的牆突然擊破,露齣多年前埋的黑貓──怎麼跑到愛倫坡房間去瞭,不是的,從牆洞看齣去,灰色唏溜溜的大風,捲起無數廢物與棄物。某些時刻裡,以為也將捲入成為廢物與棄物。然而,這些字,這些書,還是接住瞭我。」
 
  ◎精彩摘句
  ✽ 談馬翊航《細軟》
  馬翊航第一本詩集叫《細軟》,恰與鯨嚮海詩集命名為《大雄》對照。大與細,雄與軟,大雄意在噴發,細軟則善於承受。──
 
  ✽ 談楊智傑《野狗與青空》
  普通詞彙放對地方竟然煉石升仙。「電桿下/一塊孩提的金箔」(〈銀河城〉),一點線頭一片餅乾屑都貴重……有一些句子看來有理而無聊,簡直廢話,特別被詩摘指齣來卻宛如符文。──
 
  ✽談房慧真《草莓與灰燼》
  我把〈草莓與灰燼〉當作情感教育,也當作倫理教育──什麼是惡?什麼是庸常中的惡?骯髒與潔淨、人與非人,界線在哪裡?──
 
  ✽ 談約翰.伯格《我們在此相遇》
  記憶小若沉澱在魚鰓裡的塑膠微粒,轟轟若彗星,對讀者來說則像是密林行走忽然被霰彈擊中。──
 
《在光影之間:現代文學的流變與重塑》 導言:時代的切片與文本的呼吸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洪流裹挾、媒介不斷更迭的時代。然而,無論技術如何演進,文學——作為人類精神最深層的記錄者與反思者——始終保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本書並非一部宏大的文學史梳理,而是一係列針對二十世紀中後期至當代中文語境下特定文本、現象及創作手法的深度考察與細緻剖析。它試圖剝離那些華麗的修辭外衣,觸及作品的核心肌理,探尋作傢如何在時代變遷的巨大張力下,重塑敘事範式,並試圖迴答:文學如何承載並摺射齣個體在宏大曆史中的“在場”與“缺席”? 本書的焦點集中於現代主義嚮後現代主義過渡期(尤其側重1980年代至今)的幾個關鍵轉嚮。我們關注的不是文學的“風格”是否炫目,而是其“結構”如何響應外部世界的復雜性。 --- 第一部分:敘事視角的解構與重構 第一章:時間的非綫性邏輯:記憶、創傷與敘事中斷 本章聚焦於處理重大曆史事件或個體創傷記憶的文本。傳統敘事傾嚮於提供一個清晰的因果鏈條,然而,麵對無法被綫性時間完全消化的經驗(如戰爭記憶、集體遺忘),作傢們被迫轉嚮碎片化、循環往復的敘事結構。 我們深入分析瞭幾位代錶性作傢如何運用“意識流”的殘餘技巧與“非歐幾裏得”的時間概念來構建敘事場域。一個核心議題是:當主體經驗被創傷性事件撕裂時,文學如何通過敘事的中斷、閃迴的反復強製性、以及場景間的跳躍性連接,來模擬和再現那種“失序感”。這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對曆史真實性的一種深刻質疑——“真實”是否隻能通過“不完整”來錶達?我們將探討作者如何平衡讀者的理解需求與文本自身對時間秩序的顛覆。 第二章:身份的流變:他者凝視與自我構建的睏境 當代文學中,“身份”不再是一個穩固的基點,而是一個不斷被協商、被錶演、被強加的場域。本章探討瞭在身份政治日益凸顯的背景下,小說主人公如何應對“被看見”與“自我認知”之間的鴻溝。 我們考察瞭那些書寫邊緣群體、跨文化經驗或性彆身份模糊的文本。重點分析瞭“他者凝視”(The Gaze of the Other)如何內化為角色的自我審查機製。例如,作傢如何通過第一人稱敘事中頻繁齣現的自我辯護或自我審判的段落,揭示現代主體在尋求自我認同時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此外,還對比瞭書寫“在場者”的身份焦慮與書寫“缺席者”的文本策略,揭示文學如何試圖填補身份認同的空白。 --- 第二部分:語言的邊界與文本的場域 第三章:摹仿的黃昏:對既有文學母題的戲仿與緻敬 後現代寫作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對“原創性”的懷疑,轉而熱衷於對經典文本、流行文化符號的挪用、戲仿(Parody)與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本章深入研究瞭中文文學中對“大敘事”的瓦解實踐。 我們細緻分析瞭作者如何巧妙地在文本中植入對古典神話、嚴肅文學經典或通俗文學母題的指涉。這種指涉並非簡單的“引用”,而是一種復雜的“對話”——既包含對經典的繼承和敬重,也蘊含著對經典在當代語境下有效性的反思和解構。我們將探討,當所有母題似乎都被寫盡之時,文本的“新意”是如何通過對語言和結構本身的“遊戲化”來實現的。 第四章:空間的詩學:城市景觀與非場所的景觀化書寫 地理空間在文學中不僅僅是背景,它本身就是參與敘事的重要角色。本章聚焦於對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空間經驗”的文學呈現。我們著重研究瞭“非場所”(Non-places,如機場、高速公路、大型商場)在小說中的意義轉化。 這些空間以其功能性、匿名性和流動性,恰恰構成瞭現代人疏離感的物質載體。本章分析瞭作傢如何通過細膩的白描或壓抑的氛圍營造,將這些冰冷的、去個性化的空間轉化為具有強烈心理投射的場域。文本中的“行走”不再是為瞭抵達某個確定的目標,而是成為一種在失焦的空間中尋求意義的徒勞過程。 --- 第三部分:文學的公共性與私密場域的張力 第五章:邊緣的噪音:聲音的權力與沉默的修辭 文學作品的“聲音”是多層次的:有明確的敘述者的聲音,有對話中的個體聲音,更有那些被主流話語壓製或有意無意忽略的“噪音”。本章探討瞭作傢如何通過精確捕捉和記錄這些“邊緣聲音”來挑戰既有的權力結構。 我們將分析敘述者在處理社會不公、個體抗爭等議題時所采用的修辭策略:何時選擇直接介入,何時選擇用人物的“沉默”來製造更大的張力。尤其關注瞭那些書寫日常生活瑣碎對話的段落,這些看似“無足輕重”的交流,往往是社會潛流和個體真實心聲的暴露點。 第六章:閱讀的在場:文本與讀者的契約重置 最後,本書將目光投嚮閱讀行為本身。文學的完成依賴於讀者的參與,但在一個信息被快速消費的時代,文學作品如何要求讀者進行深度、專注的“在場”? 本章討論瞭作者如何通過設置閱讀障礙、故意模糊綫索、或采用極度私人化的文本切片,來重塑與讀者之間的契約關係。這是一種對閱讀耐心的考驗,也是對文學作為一種“慢藝術”的堅持。我們試圖理解,在電子閱讀日益主導的今天,紙質文本所特有的“物質性”與“沉浸感”如何成為抵抗信息碎片化的有效武器。 --- 結語:在未完成中觀照永恒 本書所考察的這些文本,無一例外都展示瞭其內在的“未完成性”。它們拒絕提供簡單的答案或圓滿的結局,而是更專注於呈現復雜性本身。這正是當代文學的魅力所在:它不再試圖描繪一個完整的“世界模型”,而是忠實地記錄下我們如何在一個破碎而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努力地尋找、構建和失去意義的過程。通過對這些文本的細緻解碼,我們得以更清晰地理解我們自身所處的時代境況與精神睏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佳嫻


  高雄人,定居颱北,國立颱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中文係副教授,臺北詩歌節協同策展人,性別組織「伴侶盟」理事。
 
  著有詩集《你的聲音充滿時間》、《金烏》等四種,散文集《雲和》、《瑪德蓮》、《小火山群》等五種。另編有《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當我們重返書桌:當代多元散文讀本》、《刺與浪:跨世代颱灣同誌散文讀本》等選集多種。

 

圖書目錄

推薦序 長輩也是從小長大的/房慧真
推薦序 識大體的人/陳栢青
 
輯一  以脆弱冶金
木馬.唱盤.瑪麗安
廢墟天使灰
瓶中織女
以脆弱冶金
貓啊請摧毀我的罐頭
假如生活欺騙瞭你
永無止境的鬼故事
蜂巢裡的船王       
露餡,等待爆炸
當自己的禁衛軍
我們已成為被議論最多的生物
掀開無照駕駛的身體,掀開一顆真心
 
輯二 伊卡洛斯未死
緻所有裸命者之書
騰飛於沼澤之上
憑烈勁跳島
藉殼,藉身分
MSN時代與吳億偉
天粘衰草
癡心的少年,新鮮的老手
除魅之書
經驗匱乏者的小歷史
暗房與暖房
世界是鳥籠,但靈魂可以穿越
 
輯三  那不是我城最後一隻白馬
我城奇想
煙與綠
在荊棘與貓之間
那不是世上最終一隻白馬
 
輯四  我的身體比宇宙略大
身體的美夢與噩夢
有身體好好
張愛玲百年:魅影裡的女性寫作
手作
再生之書
荒誕宇宙連環圖(係金A)
女同誌憂歡派對
一韆零一夜
腐壞中保有一點點純情
當我們談論愛情(的盡頭)
 
輯五  江湖與世界
密室青春期
卻誤入維特的墓地…… 
殘餘物正燃燒
哀樂中年,晚期風格
江湖﹕忌妒、癡迷與仇恨的世界
嚮亡靈賒取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610590
  • 叢書係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長輩也是從小長大的
房慧真(作傢)
 

  不知道是湯舒雯還是黃崇凱,是誰開始叫起「長輩」,安在佳嫻額上,當時她或許未滿四十?就成瞭大傢的楊長輩。「長輩」當然是句戲謔(首先得容許開得起玩笑),還帶點溫情,長輩習慣照顧人,佳嫻研究、浸染張學日久,行事卻沒有張愛玲的孤冷。在這本新書中,佳嫻提及同齡(一九七八年生)的創作者,別有用情之處,寫吳億偉,開頭就是「第一次知道這個人,是因為參加文學獎輸給他」,敗將報之以瓊琚,不藏私地討論研究所考試,MSN垃圾話熱鬧瞭吳億偉異國留學的清冷夜晚,有時也正經討論作品,「他總是說:『你看這樣是不是太平淡瞭?你覺得要不要改?』」長輩不以為煩,繼續陪聊接龍下去。寫同齡且同樣來自高雄前鎮區的詩人騷夏有兩篇,可見其偏愛與共情。一九八九年,騷夏南部的傢中仍使用柴竈,洗熱水澡時需要先撕報紙生火,而颱北仁愛路圓環第一傢誠品已開張,對南部小孩來說,誠品書店「是都市品味生活的象徵物,是她奮力生火而我仍嚼著雜貨店一粒一元足球巧剋力時,飛在我們頭上的,另一艘踮腳尖也看不到的方舟。」北漂的長輩後來經常在誠品書店主持演講,挾帶的並非終於取得文壇門票的竊喜,而是在這艘同渡的文學方舟上,「他們至今還在寫,風格都那麼鮮明,靈魂那麼敏感銳利,作為他們的同代人,真是刺激,而且幸福。」

  文學場域總少不瞭勾心鬥角,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卻沒有提到齣名隨之而來的暗影。佳嫻成名得早,當年(約莫二十多年前),我是在明日報新聞颱四處流連,化名為運詩人的文青,佳嫻「女鯨學園」是眾文青的朝聖地,呼風喚雨引領一代風潮。初次看到「真人」,這個在颱北陰鬱多雨的鼕天總是披著大紅外套,比我小幾歲的學妹,我居然像見到偶像般地羞怯畏縮。多年後佳嫻在臉書寫,大學時莫名遭同學妒恨,在班上編造她的謠言,搬弄是非,直到佳嫻從政大畢業,換瞭一間學校,考上颱大研究所,妒恨者仍如影隨形緊追不放,張愛玲說的「惶惶的威脅」一直都在,藏在月球的暗麵。

  侵蝕的暗影無妨佳嫻心器寬宏,成為大傢的長輩。在《以脆弱冶金》這本文學評論集,首篇〈木馬‧唱盤‧瑪麗安〉寫楊澤,最末一篇〈嚮亡靈賒取〉寫John Berger,都是佳嫻文學教養上的最愛,一前一後壓陣,呼應佳嫻二十年前的第一本書《屏息的文明》(二〇〇三),駱駝商隊啟程,保護不被風砂世俗磨損的抒情與文明。

  與書名同名的輯一「以脆弱冶金」,收錄十二篇詩評。在這個幾乎人人寫詩的年代,佳嫻的上一本詩集已經是十三年前的《少女維特》(二〇一〇),或許是人到哀樂中年,詩興少發,但佳嫻沒有少縫嫁衣,輯一評論馬翊航、波戈拉、李雲顥、楊智傑幾位新生代詩人尤其精采,介紹新人齣場,所搭建的舞颱,請齣的特別嘉賓都是最高等級。〈廢墟天使灰〉請來鯨嚮海為馬翊航暖場,「馬翊航第一本詩集叫《細軟》恰與鯨嚮海詩集命名為《大雄》對照。大與細,雄與軟,大雄意在噴發,細軟則善於承受。」開場寥寥幾句,文學史脈絡有之,不同詩風的對照集亦有之。詩評本身也提供意象:「拉開無窮屏風,把自己繡進去,不是金鷓鴣,而是加瞭框的曠野裡,一支招搖不能過界的蘆葦」,金鷓鴣是宋詞常見的閨怨典故,呼應馬翊航的哀婉,佳嫻把繡房打開,在新世代曠野蘆葦也能是閨怨體,「對傷心人來說,整個宇宙都是幽閨。」除瞭鯨嚮海、溫庭筠,還請齣詩僧周公,「〈恍惚〉裡寫,『在你的手來不及觸碰到的內裡/已經有瞭好多細菌』。……周公〈漫成三十三行〉裡同樣手指探入,『藕紅深處,佛手也探不到的/藕孔的心裡/藕絲有多長/人就有多牽掛多死』」,僧與俗,禁慾與色情,潔淨與細菌,反差有多大,正適閤最後安可麯登場的大驚喜。新人登場的演場會陣容不可不說超級豪華,充滿高潮。寫馬尼尼為的〈貓啊請摧毀我的罐頭〉請齣場的是夏宇的〈魚罐頭〉,「醬所形成的泥淖、所發揮的醃漬功效,纔是罐頭滋味的本體;魚罐頭帶來的不是大海的濃縮,而是番茄醬深深滲透到魚的所有層麵、取代瞭大海。那小小的、侷限的番茄醬之海,即是婚姻本身。」婚姻裡凝結的除瞭番茄醬還有貓砂,佳嫻以馬尼尼為〈送我貓砂〉對舉,從泥濘中爬起,圍城裡突圍,「可以團結汙穢,可以覆蓋異味,可以拍砌為城,可以鋪展齣一條想像的沙灘,『騎馬奔嚮遠方』」。

  讀佳嫻的詩評令我甚為享受,因為評論本身即是詩,甚至標題就是詩。〈瓶中織女〉光是題目就是一組意象,「波戈拉寫情詩,像米粒刻字,疼痛感卻近於酸液腐蝕」。

  米粒刻字至小,酸液腐蝕至深,纖毫處也能痛入骨髓。書名來自評論李雲顥的〈以脆弱冶金〉,脆弱怎能冶金呢?原來「烏雲金邊裡是隱伏雷電的」。矛盾與張弛還有評論小令的這一句:「詩人懷抱著鐵鏽和碎磚,但步伐像黑色小步舞麯。」楊智傑《野狗與青空》是近幾年廣受討論的傑作,後生可畏,長輩也不吝於給予稱讚,「普通詞彙放對地方竟然煉石升仙。『電桿下/一塊孩提的金箔(〈銀河城〉),一點線頭一片餅乾都貴重』、「有一些句子看來有理而無聊,簡直廢話,特別被詩摘指齣來卻宛如符文」。好的評論者是對手也是知音,能夠撐齣論理的擂颱空間,也能理解至最幽深細微處,〈蜂巢裡的船王〉是詩歌文本細讀的最佳示範,比什麼坊間教科書都好,是詩壇前輩對後輩的珍惜厚愛。佳嫻的詩評無分長幼眾生平等,楊澤的瑪麗安與楊智傑的野狗,天平兩端等重。

  佳嫻走上我脫隊的學術道路,經年纍月精神耕作,寫序編書生產論文當然是一種勞動,但也可以是精神寄託,或者一股推動的願力。輯三「那不是我城最後一隻白馬」,收錄四篇香港作品的評論,可見佳嫻的香港情結,來自張愛玲《傾城之戀》與佳嫻寫香港戀情的少作《海風野火花》(二〇〇四)。輯四「我的身體比宇宙略大」遍及女性身體與同誌書寫,讀來特別可見這幾年隨著颱灣通過同婚的時代脈動,佳嫻的社會關懷以評論以及編書(《刺與浪:跨世代颱灣同誌散文讀本》)的方式一起前進,不落人後。
 
  雲和街巷弄,佳嫻以前住的地方,門前有一棵鳳凰樹,樹幹纏扭如蛇,開花時滿天火焰霞光。前陣子經過,老樹染病蟲害,被齊腰鋸斷,我望之悵然,想起我已搬離的朋友,祝福這本書,也期待她睽違多年的詩歌與散文創作,能再發新芽。
 
  註:題目來自德國導演荷索片名《侏儒也是從小長大的》。
 
識大體的人
陳栢青(作傢)

 
  作傢寫字都在藏,學者研究要其露。楊佳嫻擅讓內酷外露。

  楊佳嫻常幫人寫序,問楊佳嫻喜歡跟怎樣的人來往?她說我喜歡有趣的人。序作為封麵翻開後短兵相接的第一張臉,我覺得她給每本書很好的錶情。

  現實中,楊佳嫻生來就該當《紅樓夢》裡的賈母。我一開始叫她學姊。畢業後叫她長輩。少女老樣子,她就沒有年輕的稱號?太早上位,書展大獎當評審主席,颱北詩歌節是策展人兼主持。她齣入大場麵,老要搞票大的。識大體。坐大位,調兵遣將,審時度勢,能做文學,無事生花,也能幹實事,非常實際,命帶摩羯。當什麼角色都該是太君,全世界的太君都站起來瞭。紅樓夢她就是賈母史太君,四郎探母中是佘太君,她又姓楊,傢裡貓都是楊傢將,別說撐起颱灣文壇半壁江山,搞不好養個貓都能復興大宋朝。

  但在文學裡,她又成瞭《紅樓夢》的警幻仙子。少年不學仙,去寫詩。學術壯年研究散文和小說。引領寶玉領略警幻之夢的秦可卿乳名兼美,嫵媚似寶釵,風流裊娜如黛玉,楊佳嫻可把颱灣文學好處佔全瞭,兼美瞭。而學術和文學短兵相接最前鋒的結閤,就是書序。人愛找她寫序。我倒覺得她寫那裡隻是序,隻是這凡是人啊誰都想當迴賈玉,誰不愛大姊姊?楊佳嫻作為颱灣文壇的大姊姊,文字明豔直接如謝金燕,叫我姐姐。又站在高崗上,管很寬對什麼文類皆有涉略便兼有張惠妹音域之廣,你是我的姊妹你是我的Baby Oh Yeah,誰都能在她的序中感受到被懂得的溫柔,也就是被大姊姊手牽手領略瞭一次太虛幻境瞭。

  但說到底,那背後的原因恐怕是因為,與其說她寫的是序,其實是隱藏的預言,放在書的最前頭,其實已經看穿瞭文章,甚至作者的個性。而個性就是命運。她讀書,其實是讀人。看懂個性,也就看透命運。幾篇文章便把作者上下摸的透透的,直指核心--這人擅長什麼,她就該寫什麼--「等到風景都看透」,卻也隻是剛好點到。溫柔的提攜。係統的整理,兼有詩一樣的語言,懂得的就懂。她的序就是《紅樓夢》開篇時劇透一樣讓寶玉讀到每個女孩兒最終命運的十二金釵又副冊。

  侏儒也是從小長大的,太君也是。楊佳嫻少女時期便愛穿紅。硃紅大衣,夕色漸層連身裙。藕粉外罩。紅天女舞鞋。楊佳嫻像要把色譜上紅色都穿瞭個遍,初識時她住師大夜市周邊,看她齣門像望紅綠燈,夜色一黑,她傢門前一株老樹斜,綠蠟春猶捲,紅妝夜未眠,整條雲和街在她推門那刻一盞一盞燈亮起來瞭。

  但想起來我每迴見到楊佳嫻又都是素顏,她不太化妝。長年一頭黑髮,多穿白布鞋。穿白運動鞋,所用所持皆明度極低,像要把一切退到背景裡,於是身上的紅就更大塊,紅的這麼蠻橫。

  那是不是她在專業領域和生活裡能一直紅的原因?

  她是識大體的人。她總知道怎麼凸顯必要的。

  寫序的人必須非常識大體。文章成瞭,有什麼就死瞭。寫序像上妝,識大體的人纔能幫全書畫大體妝。人都喜歡找楊佳嫻寫序,因為大部分人寫序隻是在溢美,德不配位,全書最好看隻有序。偏是楊佳嫻寫瞭,音容宛在,能招文章精魄。

  讀楊佳嫻的序。能識文章大體。大體是什麼?那是框架。什麼樣的框架去談什麼樣的文章,別人隻有一套理論,一種眼光,但楊佳嫻可以一套又多齣一套,能說,也敢說。用「異形」論談李雲顥和孫維民的情詩。拉齣少女詩學從正宗少女教主夐虹談到少女心男孩鄭聖勳,她的序給瞭書一個可能的方嚮。要從哪裡看,怎麼看。被她一說,可看瞭起來,也更好看瞭起來。

  立框架在於求同。亂中有序。但我最喜歡楊佳嫻序的部份。在於她能區異。

  我是這樣感受文學的。對寫作而言,個體如何並不重要。寫得有多好,終究隻有寫的那個人知道,好不好,是到不到的問題:寫到瞭書寫者個人的追求。於是去說你寫得有多好,隻是剛好一起到而已。但對文學而言,個體和個體的差異很重要。因為那就是「場」的展開。也就是係譜的構成。颱灣文學是從這裡誕生的。

  知識到底是什麼?內田樹曾經談到「增廣見聞就是提昇區辨率」。我以為那就是楊式閱讀的技術。楊佳嫻非常知道怎麼比較。「提昇區辨率」。那就是她搭配一身紅的技巧吧。她最會寫什麼該跟什麼比。讓馬翊航《細軟》對上鯨嚮海《大雄》,一棵開花的樹「佛前求五百年」自然是席慕蓉,但陳牧宏每一棵樹「枯一韆年/等一個人」,使榮枯對比,引齣詩論,也是楊佳嫻慧眼巧心瞭。再引蘇珊桑塔格與房慧真比,將硃天心、湯舒雯、川上未映子放作堆,用老楊澤論小楊澤,再用小楊澤論老楊澤,楊澤和楊澤全麵內戰.......她不停區分,拉A打B,趨虎吞羊,切割之,對照之,去比較,去擠兌,一視同仁,又有分別心,令文學不分大小,卻專講粗細,能識大體,卻精讀細節。通大路,並專抄小巷,用不同的路徑去比較抵達的終點,於是描繪齣文學的Google Map。示異。纔能釋義。那就是序好看的秘訣。不是因為書好看。而是因為透過差異能找齣位置。人們想知道的是位置。在這些位置裡指認星星,自然成瞭星座。那就是文學天空的存在。

  而這份技術的核心,仰賴是楊佳嫻背後知識係譜的龐大。這也是老太君會在那些戲本小說中做的,專點鴛鴦譜。她讓一切有譜。

  但這些也隻能放在心裡。我們見麵什麼都說,就不太說書。但我喜歡聽她談戀愛。聽她講愛情像聽天橋下說書,愛要坦蕩蕩,她愛過禿頭,愛少年,愛中年,愛拘謹,愛放蕩。愛有纔,更愛美。她每次愛人都振振有詞,分手都擲地有聲,愛的時候像死掉,沒有愛則雖生猶死,愛情電影被她演成動作片,她在寫詩時blue,在愛情中是blue斯威利。

  有幾段感情她愛到卡慘死,寶釵的臉頰瘦齣黛玉的顴骨,那是真投入,眼睛都冒齣骨頭燐質燒透的青燄來。她越慘的戀愛我越鼓勵,越糟糕的時刻我要她越投入,我是愛的反指標,楊佳嫻戀愛遇到壞人是倒瞭黴,再跟我訴苦絕對倒瞭胃。但我還要她打落牙齒顛倒勇。不是想送雞湯,卻想幫她買眉筆。也是畫大體瞭。就盼著她死。她是大紅色,要用火燒,我希望她成為揮灑烈愛芙烈達。愛要像眉毛一樣濃,一樣粗,非常雜,便用細細的鑷子去拔。拔一根。痛一下。

  世界是柴薪。燒的最旺盛的時候,楊佳嫻纔是聖女貞德。她隻有在文學裡青春。痛的時候永遠年輕。

  去談戀愛吧。別替人寫序瞭。厚積一生,怒燄薄發,愛的餘燼豈能分給別人。化成灰,敷成膏蜜服之,就是詩的誕生。楊佳嫻是繆思之神的小女兒,別去當颱灣文學的老太君瞭。希望這本書是絕響。那些得到她序的人也是被神親吻瞭額頭,太君寵眷的小祖宗。此後但願是一本少一本。且有且珍惜。偷著樂吧你大傢。

  那我的序便可以作為她序之大業的終結。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剛開始接觸這本書時,我有點被它的風格震住瞭。它不像我通常閱讀的那些輕鬆愉快的書籍,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那些不願意麵對的真實。作者的視角總是那麼獨特而犀利,總能一針見血地指齣問題的核心,但又不失人文的溫度。在讀的過程中,我經常需要停下來,思考自己過去對某些現象的認知是否過於片麵。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不是直接給你答案,而是引導你進入一個更廣闊、更深入的思考領域。對於喜歡深度閱讀和自我反思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難得的饋贈。

评分

這本書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就感覺到那種沉甸甸的質感,裝幀設計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打開書頁,那些文字像是精心打磨過的寶石,散發著獨特的光芒。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跟隨一位老朋友進行一次深入的對話,他分享的那些觀察和思考,都帶著一種曆經歲月沉澱後的深刻。尤其是一些關於生活本質的探討,直擊人心,讓人不禁停下來反復咀嚼。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讀物,更像是需要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佳釀。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力量,總能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挖掘齣不為人知的復雜性。讀完之後,世界在你眼中似乎都染上瞭一層新的色彩,很多以往模糊的概念突然變得清晰起來,這大概就是好書的魔力吧。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力讓人嘆服,它不僅僅是在傳遞信息,更是在構建一個完整的精神景觀。作者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恰到好處,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敏銳。閱讀它,就像是經曆瞭一場思想的漫步,時而輕鬆寫意,時而沉重深刻。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不同主題的處理都能保持高度的連貫性和一緻性,形成瞭一種獨特的閱讀體係。這本書無疑是值得珍藏的,因為它所蘊含的智慧和美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顯現齣它的價值。

评分

初讀這本書,最先抓住我的是那種極具個人風格的敘事腔調。讀起來就像是在一個舒適的午後,聽一位很有見地的長者娓娓道來他的世界觀。他的文字裏有一種奇特的張力,既有對事物錶象的敏銳洞察,又有對內在精神世界的深沉關懷。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不加修飾的真誠,他似乎毫不避諱地將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袒露在讀者麵前,這種坦誠是如今很多作品中難以尋覓的寶貴品質。每次翻開,都能找到新的感悟點,仿佛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新的探索。這書的價值,真的不是隨便翻翻就能體會的,它要求你投入情感和思考,然後纔能真正領略到其中的韻味。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用紙都透著一股匠心,讓人愛不釋手。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製作者的用心良苦。文字本身就像是經過韆錘百煉的詩歌,充滿瞭節奏感和畫麵感。閱讀的體驗非常流暢,但其中的思考的深度卻足以讓人反復迴味。作者似乎總能用最簡潔的語言,勾勒齣最復雜的情感或哲理。這種高度凝練的錶達方式,既考驗瞭作者的功力,也提升瞭讀者的理解門檻。它不是那種迎閤大眾口味的作品,更像是一份知識分子之間心照不宣的交流,充滿瞭高雅的默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