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們【首刷紙本限定羅毓嘉暖心手寫信】

阿姨們【首刷紙本限定羅毓嘉暖心手寫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毓嘉
圖書標籤:
  • 親情
  • 傢庭
  • 女性
  • 成長
  • 治愈
  • 手寫信
  • 羅毓嘉
  • 首刷限定
  • 暖心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成為阿姨,是承接的姿勢。承接世界的惡意,承接沒能完成的夢。
阿姨們是資深的少女,也是最懂愛的佈道者。

  有時生活就是不會放過你它在每一杯遲來的酒在炸得太焦的雞排,在抽完的菸盒在受潮的餅乾在你流動的黃昏在襪在鞋在守候的路口。生活有一種聲音讓你瞎讓你盲讓你感覺遭受背叛在熄滅的燈火在腐敗的水果。

  有時生活它把你捕獲把你淩遲把你的臉放進刀口,把你的皺紋割下你的快樂不快樂你甚麼都可以有都可以沒有。──摘自〈計程車道聽塗說〉

  她(他)們是承載各種傷痕魅影的阿姨們:

  她是轉角歷20載的麵攤老闆娘。鎮日與另一半奔忙於白花花蒸氣氤氳,以簡單的熱湯、白麵、醬汁、蔥花餵養顧客與自己的人生。別人看來髒亂油膩淩亂辛苦營生,她自信齊整精準篤定不卑不亢。

  他是北卡羅萊納州的82歲夏洛特老奶奶。60歲那年,對心理師兒子齣櫃:「我是跨性別。」她以為兒子會驚詫,但兒子隻說:「老爸,謝謝你。我們一直在等妳告訴我們──現在我們有兩個媽媽瞭。我愛妳。」

  他白日是財經記者,夜裡寫詩、散文,與在香港的他,炙熱相戀第十三年,但因疫情巨獸,近三年無法相見。他將思念心緒百轉韆迴化為筆墨,迤邐齣哪怕身陷圍睏,但心相擁的戀人風景。

  睽違三年多,羅毓嘉寫齣最深刻的生之眷戀《阿姨們》。那眷戀是每個人都值得被以他們自己相信的方式被對待。就這麼簡單,可是又這麼睏難。

本書特色

  ◎擅寫詩與散文的羅毓嘉,睽違三年多後的動人散文集。
  ◎首刷紙本限定/羅毓嘉暖心手寫信。

名人推薦

  硃宥勳 撰推薦序。王盛弘、吳繼文、馬翊航、陳思宏、崔舜華 眷戀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塵封的往事與未竟的旅程:一窺人性的幽微與光芒 【本書簡介】 本書並非一部單一題材的作品集,而是一次跨越時空、深入不同生命肌理的探索之旅。它以一係列精心編織的故事、沉思錄和犀利的社會觀察,構建瞭一個復雜而引人入勝的文學景觀。讀者將跟隨作者的筆觸,在人性的幽微之處徘徊,亦在日常生活的細微光亮中尋覓慰藉與力量。 全書可大緻劃分為三個相互關聯卻又獨立的篇章,每一篇章都試圖觸及當代社會中某些被忽視或被過度簡化的議題。 --- 第一部:失語者的絮語——關於記憶的碎片與重構 本部分聚焦於“失語”的主題,但這裏的失語並非指生理上的障礙,而是一種精神層麵、社會層麵的溝通斷裂。作者通過一係列短篇敘事,描摹瞭現代人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中,反而失去瞭傾聽和被理解的能力。 故事綫索一:博物館裏的守夜人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市郊一傢小型曆史博物館擔任夜間安保的老人。他形單影隻,與那些被時間遺忘的展品為伴。敘事采用意識流的手法,老人對每一件展品的凝視,都引發瞭對自身漫長而平凡一生的反思。展品——從一張泛黃的舊式信件到一隻破損的青花瓷碗——成為瞭記憶的錨點。作者細膩地捕捉瞭時間對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侵蝕,探討瞭“何為真實的曆史”與“個體記憶的可靠性”之間的張力。這種失語,在於他無法將內心的波瀾,以現代人能接受的方式錶達齣來,他的故事隻能在寂靜的午夜自行迴響。 故事綫索二:網絡迴音室的囚徒 此章節探討瞭數字時代的集體無意識。通過幾組錯綜復雜的人物群像——一位試圖揭露真相的獨立記者、一位熱衷於“人肉搜索”的匿名群體、以及一位無意中成為靶子的普通職場人士——作者展現瞭“話語權”的轉移與異化。當每個人都擁有擴音器時,真正的聲音反而被淹沒在噪音之中。書中深入分析瞭“社群標簽化”的危險性,以及當個體被置於群體審判之下時,其內心感受到的那種無聲的、深刻的被流放感。這不是關於技術倫理的冰冷論述,而是關於人性在匿名性麵前的脆弱與掙紮。 --- 第二部:邊緣之地的幾何學——城市與鄉村的疏離景觀 第二部將視角拉開,聚焦於地理空間的變遷對人心的塑形。作者以極具畫麵感的筆觸,描繪瞭快速城市化進程中被拋棄或被遺忘的空間,以及居住在這些空間中的人的精神狀態。 地理敘事一:鐵軌盡頭的村落 在一個被高速鐵路網絡繞過的偏僻村莊,時間仿佛凝固瞭。村裏的人們固守著祖輩的生活節奏,他們的日常被農耕的節律和季節的變化所支配。作者並沒有采取“田園牧歌”式的浪漫描繪,而是客觀地展現瞭這種固守背後的無奈、貧瘠與尊嚴。在這裏,主要的衝突來源於新舊觀念的碰撞:返鄉的年輕人在帶著“先進經驗”試圖改變現狀時,所遭遇到的來自土地和老一輩人的無形阻力。這種阻力並非敵對,而是一種基於生存智慧的防禦機製。 地理敘事二:空中花園的幻影 與鄉村的沉重感形成對比的是對一座新建超高層豪華公寓的細緻觀察。這棟建築象徵著現代都市的極緻追求——絕對的高度和隔絕。作者通過描繪居住在頂層、中層和地下停車場的人群,構建瞭一個垂直的社會階層模型。頂層住戶的“懸浮感”與底層維護人員的“紮根感”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書中特彆描寫瞭一位建築設計師,他親手設計瞭這座象徵著成功的堡壘,卻在落成後發現自己無法真正融入其中,他所構建的完美秩序,反而成為禁錮他自身的牢籠。這部分探討瞭“空間隔離”如何加劇瞭“心理疏離”。 --- 第三部:微觀下的哲學——關於偶然與必然的辯證 全書的收尾部分轉嚮瞭更為內省和哲學的探討。作者開始解構那些看似隨機發生的事件,試圖從中尋找一絲秩序或意義。 哲思片段一:未完成的食譜 這部分以一種散文體的形式展開,圍繞著“不完美”和“遺漏”展開。作者收集瞭一些殘缺的筆記、未寫完的詩句、或者丟失的配方。通過對這些“缺失之物”的想象性填補,作者探討瞭生命中的“未竟事宜”對現在的影響。它暗示瞭一個觀點:真正塑造我們的是我們未能實現的那些選擇,而不是已經發生的那些事實。這種對“如果當初”的沉思,是對宿命論的一種溫柔反抗。 哲思片段二:時間的復利效應 書中穿插瞭多篇關於科學、藝術與日常習慣的短論。例如,對一個小型天文學社團的觀察,他們夜復一夜地追蹤一顆微小的、幾乎無法觀測到的行星。這種近乎偏執的堅持,體現瞭人類試圖在浩瀚宇宙中尋找確定性的本能。作者將這種對宏大尺度的探索,與對日常瑣碎的體察相結閤——如何看待每天重復的動作,如何理解“耐心”這種稀缺的美德。最終,作者得齣結論:生活中的許多重大轉變,並非源於一次驚天動地的事件,而是無數個微小、看似無關緊要的決策和堅持纍積而成的“時間復利”。 --- 整體風格與閱讀體驗 全書的語言風格兼具古典的韻律感和現代的銳利性。作者擅長使用意象和對比,構建齣一種既寫實又帶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氛圍。它要求讀者放下急躁,進入一種更深層次的閱讀狀態,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更精妙的問題。這是一次對我們如何生活、如何記憶、以及如何看待我們周圍世界的深度叩問。閱讀完畢後,讀者會發現自己對那些曾經習以為常的場景,有瞭全新的、更富層次感的理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毓嘉


  1985年生。紅樓詩社齣身,政治大學新聞係畢,颱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資本市場討生活。頭不頂天,腳不著地,所以寫字。著有詩集《嬰兒涉過淺塘》等五種,散文集《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等三種。

圖書目錄

004【推薦序】你不知道擦身而過的那人有多複雜/硃宥勳(作傢)
007【代序】像不曾被傷害過那樣

阿姨
020麵人
028韆萬不要惹到老闆娘
033我的午餐又遲瞭
037不怕你多給
039夜市最怕雨天
042明天的小菜
045現在的男生都愛美
048阿姨喜歡不挑食的小孩
051那渣,纔是精華所在
053別來宜蘭過年
058每當我想念香港,我便吃粥
061銀行奇遇記
067計程車道聽塗說
077你的心會被軋碎的

不一定是阿姨
084起來讓奶奶抱一下
088不要有人為瞭他們是誰,失去他們的尊嚴
092讓世界成為安全的所在
095我展開我的旅程
099費城的夜晚即將開始瞭
103那個吧颱上的男人
107坦尚尼亞的P
111他看起來是個很好的人
114夏天就要開始瞭
117柏林沒有邊境
126為瞭他過世的弟弟
129我的印尼朋友
134我總是不願意迴想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
141怎樣的距離算遠
145性別平等教育是給我們適當的名字
149世界是一幅惡之拼圖
156逆視天河
163貪生
172在這個世代終結HIV
177麵對疾病,隻有恐懼是我們不需要的
180十二月一日

颱啤阿姨的疫情日記
188他的五十歲生日
191可是香港還沒死掉啊
195直到維多利亞港被填平
198我知道我送的花長甚麼樣子
200三百六十五天
203哥吉拉與金剛的真愛
206不要忘瞭你的幽默感
209沒有考一百分也沒關係
212我們是勇敢的颱灣人
218要不要來連結一下?
223隻要還能煮得齣血沫
227 2022=2020, too
232蓋特威機場那杯Gin & Tonic
237疫情將大規模展開
241五月二十四日
243始終都能跟著你

245【代後記】DKLM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063222
  • 叢書係列:Island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0.8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你不知道擦身而過的那人有多複雜
硃宥勳(作傢)


  《阿姨們》這本散文集,跟我印象中的學姊羅毓嘉很不一樣。

  我對學姊的第一印象,是我剛上高一,拿到當年《建中文選》的時候。那一年的新詩組首獎,是一首厲害到非常離譜的長詩:詩作本體是氣勢磅礴的五、六十行,而且每隔幾行就有一個腳註符號。等我讀到詩末,纔發現那二十多個腳註,又各是一首四、五行的短詩。所以……這是一首其實內含二十多首詩的詩。如此層層疊疊、互文穿插的形式,讀得我既敬佩且驚惶──這位學姊不過長我幾歲,為什麼可以寫到這個水準?我高中畢業以前,不,哪怕是大學畢業以前,都不覺得自己有機會追得上啊!

  這第一印象實在太過深刻,因此我每每讀到羅毓嘉的新作,無論是散文還是新詩,都會迴想起曾被那麼厲害的技巧支配的恐懼……我是說,都會特別注意文字裡種種精微的形式操作。然而讀這本新作《阿姨們》,卻意外讓我有返璞歸真之感。複雜的形式設計、柔魅流麗的文字,似乎不是作傢最緻力經營之處瞭。相反地,《阿姨們》切入瞭最平實的「當代日常」,散文裡的敘事者不再是當年揮灑文字如排兵布陣、不可一世的文藝少年,而竟成一名你我身邊每天都會擦身而過的都會上班族。上班族吃麵,上班族加班。上班族因為疫情而不能齣國,上班族有戀愛及無法戀愛的煩惱。我一嚮仰視的學姊,突然有瞭不必隨時盛裝的成熟與從容,能把最平凡的生活寫齣韻味。

  平實到,我甚至有瞭不太禮貌的念頭──莫非書名《阿姨們》,也是成熟從容的學姊在幽自己一默?

  不過,這並不是在說這本書簡簡單單、普普通通。相反地,這本書最深刻處,就是呈現瞭一個「人」的多麵性,以及多種麵嚮的交織。不管你之前是否讀過羅毓嘉的作品,都可以用「認識一個人」的心理預期,來讀《阿姨們》。由此,你會先從第一大章讀到一位整天加班、以遊走各處吃麵為紓壓管道的上班族。接著往下讀到第二大章,你會赫然發現:這位整天跟麵店阿姨培養感情的上班族,竟然懷抱著大量關於性少數的故事。這讓人不禁想像:難道他歡快吃麵的時候,心裡其實正迴轉著種種認同關懷與身分難題嗎?然後到瞭第三大章,這位堅定強烈為性少數發聲、麵對幽微身分問題都能敏銳找到針尖的敘事者,突然又一變而充滿瞭對「老爺」無比依戀、柔情的粉紅泡泡。而在你以為這終究迴到「抒情散文」的柔軟調性時,卻發現伴隨著「老爺」故事的,又都是極為當代的大議題:香港、疫情、動盪的金融與政治……

  總之,這是一本小可以小到吃食、大可以大到國際的、軟硬相兼的散文集。讀完一整本《阿姨們》,幾乎就像是在體驗「認識一個人可以有多複雜」的過程。它讓我在閱讀完畢之後的幾天內,遇到每個陌生人都疑神疑鬼:莫非,那個坐在我旁邊吃漢堡的人,也有什麼驚人的故事?或者,那個我一直景仰至極的前輩,其實也會在戀愛時對著手機傻笑……?理智上,我知道這沒什麼好「莫非」、「其實」的,一個人本來就有很多麵嚮。但我們很少有機會像是閱讀《阿姨們》一樣,短時間內經歷顛覆再顛覆、交織再交織的認識過程。

  然後我就想起來瞭:當年那首震撼瞭高一的我、正文與腳註交纏的詩,就叫做〈自傳〉。那時候,學姊透過一首磅礴的詩,讓我看到文學如何複雜地描述「自己」。多年以後,他寫下瞭《阿姨們》,讓我們看到:光是誠懇地娓娓道來,不必那麼多形式的操作,人生本身就已經足夠複雜瞭。

代序

像不曾被傷害過那樣


  她拉開酒吧的木門,腳踏五吋高跟鞋風風火火踩進來,見到我便忙不迭喊,「親愛的好久不見。」她搽著粉紅色的蔻丹,一頭過肩的金髮燙著閤宜的捲度,髮梢末端透著些許歷經幾度整燙的毛躁,但掩不住她透齣來的興奮神色。她坐下,説,你喝甚麼。沒等我迴答,她又說,前幾天這酒吧的酒保給瞭我一個特製的馬丁尼,滋味好得,你要不要試試?

  我說好。當然好。

  認識她幾年瞭?二○一四吧,頭一次見到她的時候,她還是個「他」。

  在職場上,她以極為強悍的作風在業界聞名,偶然聽聞業界傳聞他在公司裡被稱作是──「那個講話開口總是帶刺的潑辣的惡毒老gay,」下一句接著的,則絕對是,「又能怎麼辦呢?他講的話偏偏是那麼一針見血,專案問題在哪裡都給他一句話說完瞭。」有一次則聽説他在外頭開會,全然不理會業界對正裝要求的潛規則,一襲入時的閤身短褲,配上高筒的彩虹長襪與平底鞋,把所有工作成果不盡如人意的對口單位,罵過一輪罵到人啞口無言,摸摸鼻子迴去重新做齣閤規的成果。

  所有人都知道他「是gay」,然而他從來都不是gay。一直要到二○一七年──他纔以五十幾歲的年紀,嚮親朋好友同事從屬,「齣櫃」説,他不是「他」,是「她」。

  姐姐一般的氣口她要我先試那特製馬丁尼。説,不好喝我找酒保算帳。她還挑瞭挑眉頭。

  不錯吧?她說。老娘推薦的總是不會錯的你看看。

  *

  她還是他的時候曾與男人交往──其實交往的一直都是男人,但人們看著他隻直觀地認為他是男同誌。一個典型的,來自舊金山灣區的gay。可他不是,她説,我一輩子都在跟這種「轉變」的時刻奮戰。打從有意識開始,我總覺得被生錯瞭身體我以為可以把自己放在男性的身體裡一輩子,可是。可是一切都從這個「可是」開始,年過五十瞭我想我還有多少時間?人生太短,未來太長,終於誠實麵對不應該再這麼下去。

  跨齣去那步──艱難的不隻是認同的疆界,而是意味著,過去那些將她看作男人所愛的一切,也都將以完全不同的眼光看待「她」。她不會再是男同誌社群的一分子,她必須重新尋找自己所認同的核心,重新認識自己,和她所愛的人。

  那遠遠比性別重置手術所經歷的身體的煎熬,還要來得更讓人睏惑。坎坷。

  曾經愛過的人,以及未來即將愛上的人。都因此而變得不同。

  那是一趟無法迴頭也沒有路標的旅程。我的身體不屬於我。從來都不──那不是「變性」手術,手術本身隻不過是把我原本的身體還給我,如此而已。我的齣生證明給瞭我一個錯誤的性別,我的父母給瞭我一個錯誤的名字。這麼多年過後我終於可以成為我自己──她說。

  把我的身體還給我。

  *

  「轉變」之後的生活變得非常,非常不一樣。

  那時在舊金山的電車站有個男孩走過來,非常有禮貌地跟我要瞭聯絡方式,他說,他覺得我的氣質很迷人。她說。這是我不敢想像的一件事情,像我這樣的一個女人,不是我去找他,而是他來找我──你懂得這其中的分別嗎?我是可以被欲求的我是吸引他的。我們齣去瞭幾次,吃晚餐,看電影,而他纔不過二十八歲。這其中有一些讓我覺得不安與睏惑的成分,比如說,他喜歡在大庭廣眾之下摟我,吻我,而我的年紀差不多可以當他的媽。

  他的媽媽──是的,那時聖誕節他問我要不要跟他迴傢,與他的媽媽共進晚餐。她說。

  我年紀甚至比他媽媽還要大。我的天。她說。

  這樣不好吧?我覺得你媽媽應該會覺得不開心。尤其我又是一個「這樣的」女人。她說。

  後來怎麼瞭呢?我問。

  他很生氣──他甚至為此跟我吵瞭很大一架──他對我說,我的媽媽要怎麼看待妳,是她的事情;而我要怎麼看待妳,是我的事情。我們兩個的關係,是我們的事情。妳怎麼可以單方麵地為我們三個人擅自做瞭決定。這是很自私的一件事情。

  吵完瞭而那個大男孩在餐廳就這麼把手摟進我的胸罩裡頭,我說,你別這樣,別人在看。她說。他便反問她,有誰在看?其實沒有。他就說,那麼我可以做這件事情吧?她說,可以。當然可以。她說自己那時立刻就哭瞭。像一個十六歲的女孩意識到自己能夠為人所愛一樣,像那時還未曾被愛情所傷害過地輕易相信瞭一個美好的可能。可能,而不是結局,因為人生是沒有結局的。

  我們得這樣繼續過下去。

  你懂我的意思嗎?親愛的。她這麼說。

  *

  即使到瞭要躺上手術檯的那最後的時刻,我的傢人還是嘗試著阻止我。她說。

  但我隻是告訴他們──傢人不是我可以選擇的,但是我的人生我應該要可以選擇。我告知他們,我做瞭這個最重要的決定而我會這麼做。你們可以支持,也可以不,但我不會再多說甚麼我並不需要你們許可,我過瞭五十歲瞭,接下來的日子我想要為我自己,多活一點。

  她喝完瞭杯底的最後一口馬丁尼。那馬丁尼有著苦澀而爽口的芳香。

  像她的人生。

  談話將至尾聲的時候,她要瞭簽單並且堅持不要我齣錢。她還跟我討瞭一個擁抱,説,你要記得對每一個人都這麼溫柔。像我這對奶子一樣。

  我便大笑齣聲。我們便大笑齣聲。像不曾被生活傷害過那樣。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名字,我立刻被一種濃厚的“人情味”給吸引住瞭。在我們的文化裏,“阿姨”這個詞可不是隨便叫的,它代錶著一種親密卻又保持著適當距離的尊重,是社區情感網絡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我猜測,作者對於“阿姨”這個群體的觀察必然是深入骨髓的,絕非錶麵功夫。我期待看到書中對於她們的內心世界的挖掘——那些藏在口頭禪後麵,關於嫁娶、育兒、傢庭責任的沉重與釋然。颱灣的社會變遷很快,但總有一些傳統的力量和價值觀,像那些老舊的廟宇一樣,默默地支撐著我們的內核。我相信這本書會捕捉到這些“阿姨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適應,她們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詮釋“女性力量”的。我希望能從文字中感受到那種獨有的,帶有閩南語的幽默感和無可奈何的嘆息,那種隻有我們自己人纔能完全體會的“心酸也是一種甜”。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張老照片,讓我們能清晰地迴味過去,並感恩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评分

這本《阿姨們》光是書名就充滿瞭颱灣特有的親切感和煙火氣,讓人一看到就忍不住想翻開來看看裏麵到底藏瞭哪些關於“阿姨”的動人故事。我猜想,作者寫下的這些篇章,一定是在細緻入微地觀察著我們身邊那些充滿生命力的長輩們。我想象著,她們可能是在巷口那個固定的位置泡茶聊天,也可能是在市場裏為瞭一把青菜跟人討價還價的爽快模樣。這些畫麵,都是構成我們日常生活中最溫暖也最真實的一部分。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捕捉到這些生活片段中的微妙情感——那些看似平凡無奇的日常對話,背後蘊含著的深厚人生智慧和對生活的韌性。畢竟,颱灣社會裏,“阿姨”這個身份,往往代錶著一種堅韌、包容,又帶著點小精明和人情味的角色。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身邊長輩的關係,或許能從中找到一些自我成長的綫索,或者僅僅是,在忙碌的生活中,能被那些簡單而真摯的情感溫柔地擁抱一下。光是封麵那種手感的質地,就好像握住瞭時光的沉澱,讓人感到無比踏實。

评分

我對於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有極高的期待,我希望它能跳脫齣一般文學作品的“高高在上”感,而是帶著一種平視,甚至略微仰視的角度來看待這些生活中的女性角色。颱灣的社會文學,往往最動人的地方就在於它對“小人物”的刻畫,那種不動聲色卻力量無窮的生命力。我猜想,這些“阿姨們”的故事裏,一定充滿瞭各種基於人情世故的智慧。比如,如何巧妙地處理親戚間的矛盾,如何在物質不豐裕的年代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這些“生活哲學”纔是真正的寶藏。我期待作者能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齣她們的笑容、她們的皺紋、她們在炎熱夏日裏搖著蒲扇時的那種滿足感。如果能讓我讀完後,能對周圍那些看起來很尋常的女性,多一份好奇和尊重,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齣瞭書本本身,它會成為我重新認識社區、重新定義“堅強”的起點。

评分

說實話,拿到這本書,我第一時間注意到的就是那個“暖心手寫信”的限定版本。在現在這個充斥著電子訊息的時代,實體書的溫度和手寫字的溫度,簡直是精神食糧的最高配置。這種誠意,立刻拉高瞭這本書在我心中的地位。我忍不住想象,作者謄寫的每一個筆畫,是不是都帶著特定的情感投射?這種獨特的附加價值,讓這本書不再是純粹的文字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與作者靈魂深處的私密對話。雖然內容我還沒看,但僅僅是這份“用心”,就足以讓人感受到一股強大的正麵能量。我總覺得,好的文學作品,不光是記錄生活,更重要的是能激發讀者的共情和行動力。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被理解”的慰藉感,就像被一位學識淵博、心地善良的長輩拍拍肩膀說“沒事啦,都會過去的”一樣。這種儀式感,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是多麼的珍貴和稀有啊。

评分

從書名《阿姨們》來看,這絕對是走“群像戲”的路子,而不是聚焦於某一個單一主角的命運。我個人非常偏愛這種群像描繪,因為它能更全麵地展現一個時代、一個群體所共有的精神麵貌。我設想書中會有一群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有精打細算的,有熱衷八卦的,有默默奉獻的,也有敢於打破常規的。這種多元性,纔真正貼近真實的生活圖景。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串聯起這些看似零散的生命軌跡,最終匯聚成一條有力的情感河流。這種敘事手法,考驗著作者的掌控力,如果處理得當,會讓讀者産生一種“我好像認識她們”的親切感。而且,颱灣的寫作傳統裏,對於“土地”和“傢族”的連結非常深刻,我希望這些阿姨的故事,能讓我感受到那份割捨不斷的在地文化根基。這不隻是關於“人”,更是關於“我們共同的記憶容器”被打開的感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