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走進古蹟之美
本部文化資產局為推廣古蹟之美,增進國人親近古蹟場域的機會,讓全國民眾更容易認識古蹟,讓古蹟更能貼近民眾生活,以「宗教信仰」為出發點,展開一系列國定古蹟專刊的編撰出版,深入淺出,兼具感受、知識、資訊,期能貼近讀者,呈現國定古蹟的生活面向。
臺灣有悠久而豐富的宗教文化資產,除了節俗慶典、宗教儀式、戲曲陣頭等無形文化資產外,寺廟、教堂、祠堂等有形文化資產,是傳習宗教文化之空間,也凝聚了在地歷史記憶與族群情感。
本書28處宗教信仰類型之國定古蹟,是臺灣文化瑰寶,也是參訪旅遊不能錯過的絕佳景點,從金門、澎湖等島嶼到臺灣本島,幾乎每一地都有歷史悠長的宗教信仰古蹟,而且各有特色。所選具代表性宗教信仰古蹟,從官廟到民間廟宇,從府城與彰化孔子廟、金門朱子祠,到臺南開元寺、北港朝天宮、鹿港龍山寺等,以及南鯤鯓代天府、大龍峒保安宮、滬尾鄞山寺,還有位在臺中的路思義教堂,既有儒、釋、道三教,也包含了各族群民間信仰及基督教教堂建築,可以看出臺灣繽紛多彩並蓄共存的文化活力。為讓讀者在閱讀古蹟個別特色也能獲得較為全體的面貌,特別委請專家學者撰寫導讀及專欄介紹觀音、媽祖及孔子廟等三大信仰在國內開枝散葉的緣由與其在華人世界的獨特性。
不論古今中外,宗教建築多是一時一地的精華,除建築本體用心傾力,更是藝術與工藝創作的展演場域,如彩繪、木作、石雕等。走進宗教信仰古蹟,不僅體會無形文化的氛圍,更適合俯仰之間在每一個角落,細細品味,體驗臺灣的工藝之美。
展讀本書,有歷史,有人文,有建築工藝與生活美學。期盼經由本書,帶領讀者進入古蹟的世界,在名勝中領略美學價值,在古蹟裡體驗文化精神,共創這片土地更美好的未來。
文化部 部長 李永得
序
當我們走進古蹟
寺院廟宇、宗祠教堂,撫慰著這塊土地的子民心靈,城門堡壘,鎮守疆域為斯土斯民帶來安居樂業。曾幾何時,古蹟逐步褪去晦澀難懂的形象,成為了人們日常可親的好去處。這些人們所創造的建築設施,不論是熱鬧滾滾的進行式,或已成追憶之地的過去式,先民世代相傳的古蹟,可謂放眼未來、延續傳統的重要樞紐。
戰前時空,某些特定的史蹟,開始成為官方保存的文化財。戰後以來,在楊雲萍、林衡道、漢寶德等古蹟守護先驅投身奉獻,今日諸多致力文資保存的英雄豪傑耕耘及著力,讓社會各界開始意識到古蹟的存在。從史蹟、古蹟到有形文化資產,有形的文化產物,不僅可作為追憶歷史、連結過往的重要橋梁,更是承載先民的文化、智慧通往未來,啟迪人心不可或缺的瑰寶。至今分布於全臺各角落的古蹟,體現著《文化資產保存法》所示「人類為生活需要所營建之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翻開百餘座國定古蹟的分頁,宛如開啟一部最貼近歷史脈動的島嶼臺灣史話。
林承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