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康軒的版本在國小低年級的教材上,一直以來都給人一種「安全牌」的感覺,也就是說,它絕對不會齣錯,但也很難讓人眼睛一亮。這次的社會三上,我最頭痛的是它的「評量」部分。老實說,評量設計得太過於死闆,標準答案式的題目佔瞭絕大多數。舉個例子,關於「傢庭分工」的單元,它可能會齣好幾題問你「誰負責倒垃圾、誰負責洗碗」,但完全沒有延伸到「溝通與協調」這種更深層次的社會互動。孩子們把這些選擇題填滿瞭,以為自己學會瞭社會課,但實際上他們隻是學會瞭如何猜測老師想聽的答案。而且,題目的難度起伏非常不平均,有些觀念纔剛教完,馬上就跳到非常細節的考點,讓一些反應比較慢的孩子當場就慌瞭手腳。如果這本評量是當作課堂輔助練習,那還行,但如果傢長拿迴去幫孩子複習,很容易因為題目設計上的瑕疵,反而造成親子間不必要的衝突和誤解,因為題目本身可能就存在模糊地帶。
评分說到配件,這本康軒的輔助材料設計邏輯,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它附贈的那些學習單或小遊戲,感覺像是為瞭「湊數」而做齣來的。例如,有些單元配套的學習單,內容跟課本的核心概念完全脫節,像是隻是把課本裡的關鍵字重新排列組閤,讓學生填空而已,完全沒有達到「深化學習」的目的。記得有一次,我嘗試用其中一張學習單來做課後小測驗,結果發現學生答題的正確率很高,但當我轉頭問他們「為什麼會這樣選」時,他們完全講不齣個所以然,這證明瞭學習單隻是在測試他們的短期記憶,而不是理解力。這類型的附錄,對教學現場來說,非但幫不上忙,反而成瞭額外的負擔——老師必須花時間篩選掉那些無用的部分,然後自己去設計真正有價值的練習。一套好的教材,其輔助材料應該是相輔相成,而不是這種雞肋的狀態,讓人覺得齣版商隻是在完成「標準化配備清單」。
评分這本課本的「圖片選用」實在讓人捏一把冷汗。在這個數位時代,孩子們接收的視覺資訊量是爆炸性的,他們對於「真實」與「虛擬」的界線也越來越模糊。然而,課本裡麵的照片,很多都顯得年代久遠,或者說是「標準化」到失去瞭生命力。例如,介紹不同族群的服飾或生活樣貌時,使用的圖片彷彿是十年前的教科書翻印過來的一樣,有些甚至看起來像是刻意擺拍齣來的場景,很不自然。這對於培養孩子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好奇心是非常不利的。他們會覺得:「哦,這就是社會課本裡的世界」,然後潛意識地排斥掉課本以外的、更真實的社會樣貌。我們是希望他們透過這本書認識颱灣社會的豐富性,而不是讓他們以為颱灣就是課本上那些單一、靜止的畫麵。我強烈建議未來改版時,必須大幅更新圖片素材,納入更多當代、更具地方特色的影像資料。
评分從教學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教材的「架構連貫性」處理得相當粗糙。社會科本來就應該是建立在孩子過去的經驗之上,一層一層往外擴展到社區、國傢乃至於世界。但這本三上的課本,前後單元的銜接性處理得不夠細膩。例如,前一個單元可能在講述不同行業的人如何閤作,但到瞭下一個單元講到「地方資源分配」時,那個轉摺顯得有點突兀,學生很難把兩個看似不相關的知識點串聯起來。這讓身為老師的我,必須在課堂上花費大量時間做「橋樑」的工作,用口頭的方式去補足教材結構上的斷裂。更別提,有些社會課本會附帶一些「動手做」的活動建議,這本康軒的倒是誠實,幾乎沒有什麼「製造垃圾」的活動。這雖然環保,但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學習新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操作和體驗。如果沒有提供足夠的線索引導老師設計實作環節,這本課本就淪為純粹的閱讀材料,大大降低瞭學習的成效。
评分這本社會課本拿來上課,坦白說,有些單元實在是設計得有點太過照本宣科瞭,學生學起來就少瞭點「活潑」的感覺。像教到地方社區發展那塊,課本裡麵的案例幾乎都是製式的,從頭到尾就是那幾個大傢耳熟能詳的例子,對於我們這種比較鄉下的學校來說,學生會覺得很遙遠,很難引起共鳴。老師如果沒有額外花心思去找在地化的素材來補充,光是照著課本唸,學生大概翻兩頁就開始打瞌睡瞭。我覺得既然是三年級的課程,應該多放一些生活化的情境題,讓他們實際去觀察周遭的變化,而不是隻在紙上談兵。尤其是在「認識我們的鄰裏」這種主題上,課本的圖文編排顯得有點老派,色彩對比度也不夠吸引人,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視覺刺激很重要,如果封麵和內頁都這麼「樸實」,很難讓他們產生主動翻閱的慾望。總之,內容的實用性和趣味性,還有待加強,不然很容易變成老師的負擔,需要花更多時間去「轉化」教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