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神學:關於拆卸神聖權力的思考

政治神學:關於拆卸神聖權力的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傢富
圖書標籤:
  • 政治神學
  • 神學
  • 政治哲學
  • 權力
  • 宗教
  • 批判理論
  • 社會理論
  • 文化研究
  • 歷史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政治權力是一種偽神聖權利,無須以神聖為其奠基且令人著迷又難以撕破!

  近代世界的政治生態逐漸轉嚮威權主義、民族主義等民粹主義,不斷地挑戰昔日自由主義開放、寬容的價值,以緻自由主義和民主似乎正經歷一種撕裂狀態,「主權」似乎成為神聖超越的法則創造者,成為另一宗教。

  本書跳脫基督教神學及基督教世界觀的政治與神學的探討,著眼於現代自由主義當道的社會下,政治權力結構及其正當性的問題。

  作者陳傢富博士以義大利思想傢阿甘本的政治思考為主軸,透過貫穿施米特-班雅明-陶伯斯的政治神學路線;追溯霍布斯和康托洛維茨的中世紀和現代政治的解魅與再魅之間的糾結;研究傅柯對現代管治術的分析配以神聖經世譜係學,說明政治神學是一種追操作中的神聖內核的學問,是追問現代社會權力的超越性根基和正當性的問題。政治神學並不關心神學之於政治領域的閤法性,反倒要不斷檢視政治權力內部的神學論述,並試圖思考如何終斷政治和神聖之間的結連。

  政治神學是思考神學與政治在相互分離中如何相互綑縛、如何在神聖權威與俗世政治權力糾結中拆解雙方的紐帶、如何在宗教象徵和符碼與政治操作的轉譯裡中斷兩者的過渡、如何在鋪天蓋地的主權暴力中尋找逃脫之路。

本書特色

  • 循序漸進分析各大傢政治神學
  • 跳脫傳統基督宗教式的寫作
  • 以紮實的文本解讀探討當今世界

專業推薦

  「現代政治的權力內核始終留有神聖空間與神學意涵。」——孫嚮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以徹底世俗化拆卸政治權力的神聖化或神學化裝置為目的,拒絕賦予政治權力隱藏的神聖或神學。」——龔立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
好的,這是一份基於您提供的書名《政治神學:關於拆卸神聖權力的思考》反嚮構建的、不包含該書具體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描述其他可能主題的政治或神學著作。 --- 新書推薦: 《世俗秩序的構建:從王權到契約的演變》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例如:阿諾德·貝剋爾]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稱,例如:理性之聲齣版社] 頁數: 580頁 定價: 89.00元 ISBN: [虛構ISBN] 書籍類型: 政治哲學/曆史研究 ---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個核心議題:世俗權力的閤法性基礎是如何從傳統的神授權威中逐漸抽離,並最終構建起現代國傢體係的。 這並非一部探討神學與政治關係的作品,而是專注於政治本體論的轉變過程,聚焦於權力邏輯本身的演進脈絡。 《世俗秩序的構建》以中世紀晚期為起點,係統梳理瞭中世紀“雙劍論”的理論僵局,即教權與王權之間既相互依存又持續衝突的復雜動態。作者首先細緻分析瞭早期中世紀君權神授觀念的鞏固機製,特彆是教會如何通過神聖加冕儀式來為世俗君主披上“神聖外衣”,確保其統治的超驗正當性。然而,這種依賴性也成為瞭後續權力鬥爭的根源。 第一部分:權威的危機與分化 本書的第一個關鍵部分,聚焦於13世紀至15世紀,權力閤法性基礎開始齣現裂痕的時期。我們看到,隨著城市共和國的興起和早期民族國傢的萌芽,對“天下共享的權力”的哲學辯護變得愈發睏難。作者著重考察瞭早期教皇權與帝國權力的衝突如何催生瞭奧卡姆的“雙重真理”概念——即信仰領域與理性領域可以各自獨立運作的理論空間。這種觀念的擴散,極大地削弱瞭教會對所有政治決策的最終裁決權。 特彆值得注意的是,本書細緻闡述瞭在意大利城邦和德意誌諸侯邦國中,“公共利益”(Res Publica) 概念的復興及其對神聖君權的反嚮張力。馬基雅維利在更晚的時期雖然提齣瞭完全世俗化的政治學,但其思想的土壤早在文藝復興前夕就已播下——即權力無需訴諸彼岸世界的背書。 第二部分:主權概念的誕生與奠基 本書的重心轉移至16、17世紀,這是現代主權概念正式確立的“熔爐”。作者摒棄瞭將國傢視為自然演進結果的觀點,而主張主權是一種人為的、通過法律和暴力壟斷實踐而建立起來的理性設計。 布丹的“絕對主權”理論被置於法國王權鞏固的特定曆史背景下進行審視,強調其主要功能在於應對宗教戰爭帶來的國內無序狀態,而非單純地模仿神聖君主的特權。隨後,本書深入剖析瞭霍布斯的《利維坦》。作者認為,霍布斯的“自然狀態”和“社會契約”是建構一個完全自足、不依賴任何外部(包括神學)授權的政治體的最徹底的哲學嘗試。國傢被描繪成一個純粹的人造物,其權威源於被統治者通過讓渡權利而達成的一緻性,而非來自任何神聖委托。 第三部分:權利的擴散與國傢形態的重塑 在對主權進行深入解構之後,第三部分轉嚮瞭洛剋、盧梭等啓濛思想傢如何進一步“去神聖化”政治權力的過程。洛剋的自然權利理論,特彆是財産權的強調,為政府的有限性提供瞭堅實的道德和哲學基礎,將國傢角色從“君主僕人”轉變為“權利的守護者”。 盧梭的“公意”理論,盡管帶有明顯的精英主義色彩,但其核心在於徹底將政治閤法性的源泉拉迴“人民”這一世俗集體本身。這標誌著政治權力從“自上而下”的授予模式,徹底轉變為“自下而上”的授權模式。 結語:世俗化的後果 最終,本書總結道,現代政治的“世俗化”並非是簡單地移除宗教符號,而是一場關於“閤法性源泉的地理重劃” 的深刻革命。一旦權力不再尋求超越自身的支撐,它就必須學會自我論證、自我維護。這種徹底的世俗化進程,為現代官僚製、法律至上主義以及公民政治的誕生鋪平瞭道路,同時也帶來瞭新的挑戰:當所有外部錨點都被拆除後,一個純粹由契約和理性構建的共同體,其持久性和道德約束力將如何維係? 《世俗秩序的構建》為希望理解現代政治學與法學理論基石的讀者,提供瞭一個清晰、無神學預設的、純粹從曆史和哲學角度梳理權力演變的權威指南。它關注的是“權力如何運作”的機製,而非“權力為何被賦予”的形而上學辯護。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傢富


  香港人,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山東大學動物與宗教研究所主任、《猶太研究》副主編、博士生導師、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客席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中心榮譽副研究員,研究方嚮為近當代基督教思想、歐陸宗教哲學、後現代思想、政治神學、動物神學、生態神學、田立剋研究。

  齣版著作:Paul Tillich and Asian Religions(閤編)、Life as Spirit: A Study of Paul Tillich's Ecological Pneumatology、《生命之靈:田立剋生態聖靈論的研究》

  即將齣版:Paul Tillich and Sino-Christian Theology (London: Routledge)(主編)。

圖書目錄

鳴謝/i
孫序/vii
龔序/xi
自序/xiii
導言/1

第一章 主權例外/15
一、政治神學/16
二、政治「再魅」/18
三、政治神學的終結/21
四、天啟主義/26
五、顛倒施米特/29

第二章 身體政治/33
一、會死的神/34
二、國王的兩個身體/37
三、主權迴歸與民粹政治/40
四、神聖暴力/42

第三章 否定性/51
一、黑格爾與費爾巴哈的幽靈/52
二、自由主義的政治神學/55
三、自我的政治/57
四、神祕-無政府主義/59

第四章 因父之名/65
一、精神分析與世俗化/65
二、原初父親的神話/67
三、原初主權者/69
四、主體的割裂/70
五、大他者/72
六、非全體/76

第五章 管治術與主體化/83
一、為何研究傅柯?/84
二、權力的譜係學分析/85
三、管治術與主體化/88
四、告白主體/91
五、主體化倫理與政治靈性/94

第六章 經世、懸置與失效/99
一、主權的死亡政治/101
二、神聖人/105
三、權力的雙重裝置/108
四、經世/110
五、經世神學/114
六、榮耀與空皇座/117
七、解構權力/120

第七章 市場與技術之神/127
一、信仰與財務/128
二、新祭司/129
三、作為宗教的資本主義/131
四、資本主義與世俗化:韋伯論題/134
五、神聖經濟/137
六、技術王國/141

結論/145
索引(人名、關鍵字)/149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6131721
  • 叢書係列:基督文藝/古今之辯
  • 規格:平裝 / 176頁 / 16.5 x 23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我不懂政治,隻略懂神學,關於政治神學的寫作,背後有很多偶然(也許也有很多必然)。

  在2012 年,當我正開始埋首研究田立剋(Paul Tillich) 的生態聖靈論時,香港社會正經歷一種前所未有的變化,整個社會和教會的關注都無可避免地轉嚮政治問題。當時因利成便,就在閒餘時抽空閱讀基督教神

  學傢的政治論述,當時還在香港德慧文化的課程平颱,講授過田立剋的政治神學。當時的想法是,「政治」隻會是我的業餘愛好,不可能成為我日後集中研究的項目。及至2013 至14 年間,我開始接觸一個對我而

  言是全新的知識領域,這領域我一直無法準確來把它命名,姑且叫「非教會性神學」或「非神學的神學」,當時,我一方麵全幅精神投入到田立剋的研究,同時又把時間消耗在一大堆非常陌生的名字中:班雅明、施米特、傅柯、阿岡本、德希達、拉康、齊澤剋等等,這些名字又連繫著後現代思想、激進神學、歐陸宗教哲學、現象學的神學轉嚮、後世俗思潮、政治神學、後人類主義、等等。在2014 至2018 年間,我就埋首於這些既睏難又引人入勝的思想世界中,當時不斷在基督教神學和世俗思潮中往還,像田立剋所說的「在邊界上」(on the boundary) 的體驗。

  同時,我發覺自己開始與傳統基督教教義學或係統神學漸行漸遠。在這段思想放任的日子中,有三年時間是白天寫田立剋的專書,晚上讀這些「非神學的神學」。當時自己還放膽在德慧文化的課程平颱,講瞭幾次關於阿岡本的思想。

  然而,讓我幾乎義無反顧的投身於這個知識海洋中,是始自歐陸思潮對聖保羅的思想開拓,當時我非常興奮地發現,這批來自法國和義大利等國傢的無神論思想傢竟然不約而同地去詮釋聖保羅文本,他們的詮釋不是開闊瞭我的眼界,而是對我加以摧毀和重新組裝;並且,他們的詮釋完全是政治性的,一種不是來自聖經和教會固有傳統的保羅政治神學。「神學」完全被這些無神論者以另一種方式來操作,「神學」被帶到一處遠離教會建製傳統的領域,但又以迂迴的路徑重臨猶太-基督教。2015年德慧文化的「激進保羅」和2016年《一切》的齣版正是這些發現的物質性結果。歐陸思潮對聖保羅的思想詮釋可以視為在上世紀80或90年代開始繼承著「神死神學」而延伸齣來「激進神學」(radical theology)的部份,或視之為整個所謂後現代神學的激進政治方嚮的神學運動。然而,這種激進神學的意圖是透過摧毀某種主權形象的神學來展示其政治維度,歐陸無神論的「神學」關注則更多是瓦解政治的權力操作而非關心神學。縱然,這兩者仍然會有很多重疊之處。

  同時期,當香港教會神學工作者忙於為香港政經劇變而把脈,熱烈討論暴力的(不)正當性、教會參政、政教分離等問題,我卻覺得須要抽離整個脈胳(離地)去重新思考宗教、政治、主權和後世俗化等問題,甚至麵對一個香港前所未有的政治劇變,我們須要一種另類的政治思維和語言,我認為這些無論是直接或間接地與猶太-基督教傳統保持藕斷絲連的(非)神學傢,能讓我以完全另類的方式去論述政治和神學問題。在2018年暑假後,我被迫離開香港到內地工作,在物理時間和空間上讓我更抽離於香港教會,這個際遇進一步讓我更有決心投身一種跟教會論述幾乎完全相反的神學方嚮上,就是以一種完全俗世、無神和激進的方式來談論神學,一種要能在一切當中而非僅僅在教會範圍內展示神學的理論操作。

  我並不關心那種以基督教傳統來討論其政治意涵的政治神學,什麼新舊約傳統的政治神學、某些神學傢的政治倫理、又或那種政治體製符閤基督教信仰,等等,我所關注的政治神學,是在神學與政治相綑縛的裝置中思考如何讓兩者脫軌,避免神學政治化和政治神學化。故此,其意圖就並非不斷為政治進行神學書寫,而是把神學與政治的紐結斬斷,不讓兩者的權力相互轉遞和彼此過渡。

  這種思考必須以某種世俗化與後世俗化為前題,世俗化指宗教與政治公共世界相脫離,社會文化經驗一種解魅的理性化過程,政治領域進入一種所謂中立姿態;後世俗化則意指宗教迴歸,宗教以嶄新的方式重臨俗世社會,社會文化經驗著一種再魅的狀態。世俗化與後世俗化並非兩種彼此矛盾的觀點,本書將會指齣,現代俗世姿態恰恰為後世俗理念提供瞭重要前題,後世俗姿態乃是世俗化的必然結果。在兩者彼此相互證成的前題下,政治神學的問題域將會是現代政治裝置在擺脫宗教/神學/教會的製約下(世俗化論題),把自身重新置放在神學遺留下來的神聖域,讓政治權力得以神聖化(政治神學論題)。依此,政治在解魅時正好重新再魅,現代政治權力主體在走嚮解除神學化時正好重新再神學化。現代政治權力不能僅僅被理解為一種無神的權力,它實則上是一種偽神聖權力,這種無須以神聖為其奠基的神聖權力更令人著迷和更難以撕破。

  故此,政治神學一方麵是指政治與神學相互解除時又相互綑縛的裝置,同時,政治神學也指在這種既解除又縫閤的裝置中思考如何終止其運作、瓦解其結構和斬斷其紐帶的策略。讀者將會發覺作者的研究視角相當依賴當今義大利思想傢阿岡本(Giorgio Agamben) 的政治思考,無論是那條貫穿施米特-班雅明-陶伯斯的政治神學路線,或追溯到霍布斯和康托洛維茨的中世紀和現代政治的解魅與再魅之間的糾結,或以傅柯對現代管治術的分析配以神聖經世譜係學的研究,都處處發現阿岡本的身影。阿岡本的視角一直成為作者切入諸多思想傢概念的入口,這種視點(盲點)是否適當將交由讀者自行判斷。

  本書的寫作和齣版可說是上述故事至今的一個階段性結果,部份內容首先在2020 年初在德慧文化課程學習平颱講授,在2020 年暑假期間得以整理成文字,繼後在2021 年陸續增補瞭相關的部份。在此期間,也曾在香港《時代論壇》第1706 期以〈政治神學的解魅與再魅〉發錶過部份的文字。

序於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似乎是一部深刻批判權力結構的作品,但它選擇的切入點——「神聖性」——非常引人注目。在颱灣,我們對於「偉人」、「先知先覺者」的崇拜,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神聖化」的延續,即使我們自詡是進步的、理性的。我猜測,作者一定會仔細梳理「主權」概念是如何一步步從宗教領域藉殼上市,最終成為國傢機器最堅固的骨幹。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在麵對那些語氣堅定、不容置喙的政治宣言時,能夠立刻啟動內在的警報機製,辨識齣其中潛藏的「神聖化」意圖。這不單純是學術的探討,它關乎我們能否真正成為一個自主的、不被操弄的政治主體。如果能成功地讓我對某些長期被奉為圭臬的觀念產生懷疑,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書本本身的重量瞭。

评分

這本《政治神學》聽起來就讓我覺得,作者肯定是在這個時代洪流中,對於權力運作的底層邏輯有著極深的省思。颱灣社會的複雜性,從威權轉型到民主深化,中間夾雜著宗教信仰對公共事務的影響,這種「神聖」與「世俗」的拉扯,常常是我們日常討論的隱性背景。我特別好奇,書中如何拆解那種看似理所當然、卻又無可挑戰的權威結構。畢竟,在我們這邊,不管是藍是綠,有時候在論述上,都會不自覺地引述某種超越性的道德高度來鞏固自己的立場。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讓我們看穿那些披著神聖外衣的政治算計,那絕對是功德一件。我期待它能帶齣一些刺激性的觀點,讓讀者在閱讀完後,對自己習以為常的政治想像產生某種程度的「去魅」效果。希望它不是隻停留在理論的空中樓閣,而是能紮實地對照當前的場景,哪怕隻是隱晦地觸及,都能讓人拍案叫絕。

评分

坦白說,我對這類大部頭的學術著作通常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的心情。期待的是它能提供我思考的工具,害怕的是它太過晦澀,變成隻有少數菁英纔能理解的語言遊戲。不過,衝著「拆卸神聖權力」這個主題,我還是願意給它一個機會。在颱灣,很多時候我們討論政治,其實是在討論「誰有資格說話」,而「神聖權力」往往就是那個最終的裁判。如果我們能把這個裁判的牌子從他手上拿走,重新分配解釋權,那整個政治光譜都會為之翻轉。我希望能看到作者非常具體地指齣,在現代的民主體製下,哪些「神聖化」的手段還在運作,以及它們是如何規避現代法律和理性審查的。重點是,拆卸之後,剩下的結構要如何重建?難道隻是留下一片虛無嗎?這是我最想從書中找到答案的麵嚮。

评分

老實講,這書名《政治神學:關於拆卸神聖權力的思考》,光是「拆卸」這兩個字,就充滿瞭一種顛覆性的氣勢。我現在對那種動不動就上升到「天命」或「歷史必然性」的論述,已經有點免疫瞭,總覺得那背後總藏著想將異議者邊緣化的企圖。颱灣的政治光譜上,不管是傳統的保守力量,還是新興的進步運動,其實都在爭奪誰能更有效地「神聖化」自己的目標。一個真正有價值的政治哲學探討,應該是要讓我們有能力去質疑:這個「神聖性」是誰賦予的?又是為瞭服務誰的利益?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更銳利的手術刀,讓我們精準地切開那些用宗教語言包裝起來的政治權術,讓權力迴歸到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關係上,那它就值得我放下手邊所有待辦事項,仔細研讀。我希望看到的是對「權威正當性」的根本性拷問,而不是僅僅在既有框架內打轉的學術遊戲。

评分

每次看到「神學」這個詞齣現在政治文本裡,我腦中就會浮現齣一些歐洲中古世紀的畫麵,但馬上又會拉迴現實——颱灣社會裡,信仰的力量是多麼細膩又龐大。它不是隻有在選舉時纔跳齣來,它滲透在我們對傢庭、對社會秩序的想像裡。這本書如果真的要談「拆卸」,那它的難度係數非常高,因為它挑戰的可能不隻是執政者的權威,更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依託。我最關心的部分是,作者如何處理「世俗化」與「去神聖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否必然帶來混亂?或者,它其實是通往更成熟公民社會的必經之路?我希望讀完後,能對這種複雜的轉化有更細膩的理解,知道如何區分真正的倫理關懷和被利用的信仰符號。畢竟,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堅固的偶像,而是更堅實的批判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