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裝的改革者:破解鄧小平和蔣經國神話

偽裝的改革者:破解鄧小平和蔣經國神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餘傑
圖書標籤:
  • 鄧小平
  • 蔣經國
  • 改革
  • 政治
  • 歷史
  • 中國
  • 兩岸關係
  • 傳記
  • 神話
  • 政治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NO!
蔣經國建設颱灣、啟動颱灣的民主歷程?NO!
兩岸知識界的最大神話
被餘傑無情犀利破解──
 
當習近平否定鄧小平、當蔡英文肯定蔣經國?
剝洋蔥般層層地剝去鄧小平與蔣經國臉上的重重油彩
揭露兩人作為獨裁者、屠夫和黨棍的真相
 
  在颱灣,「蔣經國神話」始終揮之不去;在中國,「鄧小平神話」更是雲山霧罩;在海外華語圈及西方研究中國問題的媒體和學術界,這兩種神話更是彼此交織,剪不斷理還亂。
 
  華語知識界大多已經否定瞭毛澤東和蔣介石,卻同時把鄧小平和蔣經國兩位獨裁者的政治繼承人定義為「改革者」。鄧小平一手主導中國的改革開放,創造齣全球經濟奇蹟。蔣經國則推動十大建設,解除黨禁、報禁,把颱灣帶入民主體製。
 
  2018年,《美麗島電子報》公布《2018年六月國政民調》,其中一題是「您認為在以下這幾位總統任內,哪一位最能夠堅持或是代錶颱灣價值?」。結果,蔣經國排序第一,其支持度高於直選產生的後四位總統的支持度總和。2020年,颱灣民意基金會調查顯示,針對蔣經國的評價,有高達84.8%打齣及格以上的分數,隻有5.7%打齣低於60分不及格的分數。
 
  在今天的中國與颱灣,鄧小平和蔣經國政治神性依舊。而本書認為這是華語世界最巨大的神話和最可怕的迷思。作者餘傑別齣新意地把鄧小平和蔣經國放在一起比較分析,挑戰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的《鄧小平時代》和陶涵(Jay Taylor)的《蔣經國傳》這類讓華語知識分子以為有西方背書、貌似客觀的歷史定論。
 
  餘傑指齣,鄧小平和蔣經國共同的政治本質是:
 
  ●都留學蘇聯,都是不同程度的史達林主義者和平庸的黨棍。
  ●都是不穿軍裝的軍人,都沿用蘇聯的政工和政戰製度,將軍隊打造成黨軍。
  ●都是手上沾滿鮮血的獨裁者,一個搞紅色恐怖,一個搞白色恐怖。
  ●都是錶麵上假裝親美,但骨子裡反美式民主和自由市場製度。
  ●都喜歡搞計劃經濟和公營企業,所謂經濟起飛不過是搭上美國便車的結果。
  ●兩人所謂的改革或推動民主化,都是在美國壓力下為拯救黨國的無奈選擇,而不是齣自內心的價值和信念。
 
  在本書中,餘傑進一步分析瞭鄧、蔣的列寧式(或半列寧式)黨魁本質,闡明兩人均維護黨國體製、以黨代國,採用特務治國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比起更具卡裏斯瑪魅力、統治更有個人風格的毛澤東和蔣介石,鄧小平與蔣經國更像是官僚體係之中的「平庸黨棍」,因此也更容易被包裝形塑為「改革者」。
 
  「若不破除鄧小平和蔣經國之偶像崇拜,中國的民主化不可能啟動,颱灣的民主亦難以鞏固。而否定蔣經國和鄧小平的神話,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而是破除宣傳假象、還原歷史真相。」──餘傑
 
  本書同時也是餘傑的自我反思。他寫道,在二○○六年第一次訪問颱灣以前,他對颱灣所知有限,讀美國學者陶涵的《蔣經國傳》,不知道這是一本收錢寫下的歌功頌德之作;他受其影響,對蔣經國頗有好感,一直憧憬「中國的蔣經國」的齣現,卻不知道鄧小平和蔣經國都不是戈巴契夫。直到此後他多次訪問颱灣,得見彭明敏、林義雄、黃文雄等若乾颱灣民主運動的先驅,撰寫五捲本的《颱灣民主地圖》係列,纔如剝洋蔥般一層層地剝掉蔣經國臉上的重重油彩。
 
  藉由此書,餘傑尤其希望破解中國自由派或民主清新派對鄧小平和蔣經國的誤解和迷戀。他之所以特別反對蔡英文齣自政治考量而認為蔣經國的核心價值是「反共保颱」,正是因為蔣經國的「反共」隻是為瞭捍衛他的傢天下和黨天下,並非齣於堅持民主、自由和人權的價值而「反共」。兩種「反共」用語雖相同,實則天壤之別。
 
聯閤推薦
 
  王丹|「對話中國」智庫所長
  黃澎孝|媒體人、前國大代錶
史海拾遺:探尋近代中國轉型的隱秘脈絡 一部關於權力、變革與曆史記憶的深度審視 本書旨在跳脫既有的宏大敘事框架,深入剖析近代中國在劇烈社會轉型中所經曆的復雜權力運作、意識形態的衝突與重塑,以及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掩蓋的個體命運與群體選擇。我們聚焦於二十世紀中葉至後期的關鍵曆史節點,通過對大量一手檔案、私人信劄及新興史料的爬梳,力求還原一個更為立體、充滿張力的曆史現場。 第一部分:舊製度的瓦解與新秩序的萌芽 近代中國的曆史,是一部關於“失序”與“重建”的宏大史詩。本部分將重點探討清末民初之際,帝國體係瓦解所遺留下的權力真空,以及在這一真空期內,地方士紳、新興資産階級、知識精英以及軍閥勢力之間錯綜復雜的博弈。 我們摒棄瞭將辛亥革命視為單一綫性進步的觀點,轉而分析革命果實是如何在不同的利益集團間被稀釋和重構的。特彆關注“府院之爭”背後的權力製衡邏輯,以及這種製衡如何催生瞭早期的“微型治理實驗”。在經濟層麵,我們將考察通商口岸的興起如何塑造瞭一種與傳統農業社會截然不同的商業倫理和階層結構,以及這種新經濟力量對政治話語權滲透的影響。 此外,對五四運動的研究將不再僅僅聚焦於思想啓濛的成果,而是深入探討知識分子群體在政治動員初期的身份焦慮與身份建構過程。他們如何在“全盤西化”的理想與“民族危亡”的現實之間尋求平衡?這種內在的張力如何體現在他們對不同政治路綫的選擇上?我們將通過分析當時流行的刊物、私人日記,來勾勒齣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群體復雜的心路曆程。 第二部分:權力中心的更迭與意識形態的角力 進入國民政府時期,本書將視角投嚮中央政權的鞏固與地方勢力的製約。我們不再將國民黨政權視為鐵闆一塊,而是細緻描繪其內部派係鬥爭的精微之處——從“改組派”到“CC係”等不同派係在人事任命、財政規劃及意識形態宣傳上的差異與衝突。 在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遭遇的製度性睏境是研究的重點之一。通過對當時財政部、實業部的內部報告的審視,我們試圖解析在國傢主導與市場驅動的張力下,中國早期工業化進程所麵臨的結構性障礙。這包括金融體係的不穩定、地方保護主義的抬頭,以及外部資本的衝擊。 同時,紅色根據地的發展被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考察。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其如何有效地動員瞭廣大的貧苦農民,這種動員機製與其所宣揚的意識形態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強化的。研究將側重於土地改革的實際執行層麵,探究在不同地域,政策的“落地”過程與當地宗族、地緣關係産生的復雜互動。 第三部分:社會結構的重塑與日常生活中的政治 曆史並非隻在宏偉的政治會議室中發生。本書的第三部分緻力於將目光投嚮社會肌理的深處,探討政治變革如何滲透到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以及普通人在麵對劇變時所展現齣的能動性與適應性。 我們關注城市裏的“摩登生活”與鄉村中的傳統秩序之間的張力。城市新女性的崛起、大眾娛樂的興起(如電影、流行歌麯)是如何成為一種新的政治文化錶達方式的?這些看似“去政治化”的文化現象,實則蘊含著對舊有傢庭倫理和性彆角色的微妙挑戰。 在鄉村,宗族製度的衰微與新的組織形式的建立是考察的核心。通過對特定縣誌和人口普查資料的分析,我們可以追蹤到鄉村精英階層的更迭,以及基層社會動員的有效性如何依賴於地方語言和既有的社會網絡。戰爭時期的徵兵、後勤動員,以及在不同政權統治下,民眾對稅賦和勞役的不同反應,都為我們理解權力運作的“毛細血管”提供瞭生動的例證。 第四部分:曆史記憶的構建與“他者”的塑造 曆史的敘事本身就是一種權力建構。本書的最後部分,將聚焦於近代中國如何“記憶”自身的曆史。我們審視瞭不同政權在官方曆史教科書、紀念碑文、以及公共宣傳中如何篩選、裁剪和重塑曆史事件與人物形象。 重點分析瞭“民族英雄”、“賣國賊”、“革命先驅”等標簽是如何被係統性地賦予和收迴的。這種記憶的政治化過程,對塑造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民族認同感和曆史觀産生瞭深遠影響。我們還將探討在冷戰格局下,中國知識界在“嚮誰學習”的問題上所經曆的彷徨與轉嚮,以及這種轉嚮如何影響瞭對自身曆史路徑的解釋。 通過對以上四個維度的深入剖析,本書旨在提供一種多層次、去神秘化的曆史解讀。它不尋求提供一個簡單的“是”或“否”的結論,而是試圖展現近代中國轉型過程中所蘊含的巨大內在矛盾、多重可能性,以及權力話語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現實中艱難地尋求其立足之地。這是一次對曆史現場的細緻重構,而非對既定結論的重復確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餘傑
  
  一九七三年生於成都,一九九二年入北京大學中國文學係,一九九八年齣版處女作《火與冰》暢銷百萬,其文字和思想影響瞭當時中國一代年輕人。二〇一二年赴美,如今緻力於在華語文化圈推廣英美清教徒精神與保守主義價值。
 
  餘傑集政治評論傢、散文作傢、歷史學者、人權倡導者於一身,著作六十餘種,涵蓋古典文學、近代思想史、民國歷史、颱灣民主運動史、基督教公共神學、保守主義政治哲學等多個領域。近作有《用常識治國:右派商人川普的當國智慧》、《大光:宗教改革、觀念對決與國族興衰【全套三捲】》、《美國左禍與自由危機》(皆為八旗齣版)。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蔣經國的真心與假麵/黃澎孝
推薦序 到瞭重新評價鄧小平的時候瞭/王丹
 
自序 破除神話,纔能自由
 
第一章  弒父與尋父
血液裡的袍哥性格/鄧小平始終是毛澤東的棋子/「天安門的毛像要永遠保留」/蔣介石的棄子與史達林的人質/蔣經國鹹魚翻身/兩蔣一體
 
第二章  留蘇同學
史達林主義者是這樣煉成的/由留蘇派變成反蘇派/反蘇修:鄧手寫毛口/「蘇聯是我的祖國」/天堂,還是地獄?/貓抓老鼠的遊戲
 
第三章  不穿軍裝的軍人
失敗後的逃兵/躺在劉伯承的功勛上/鄧小平的第一身份是軍人/發動中越戰爭/沒有上過戰場的中將/在颱灣推行政工製度/國軍?黨軍?
  
第四章  「紅色恐怖」與「白色恐怖」
用他人的血換來每一次升遷/「小平是過河拆橋的人,你要小心」/主事在毛,成事在鄧/「鄧小平的一生,就是反右的一生」/颱灣特務頭子/炮製吳國楨案和孫立人案/警察之島/情治單位與「白色恐怖」
   
第五章  美麗島與天安門
美麗島事件真相/蔣經國有殺人之心嗎?/後美麗島時代的斑斑血案/「不怕流血」的鄧小平定律/開槍的命令是誰下的?/老人幫的共識:「該殺的殺,該判的判」
 
第六章  黨天下
鄧式偽改革:「經濟放鬆,政治加緊」/「四項基本原則」宣告改革已死/從「黨天下」到「黨颱灣」/被動自保的改革/黨棍本性
 
第七章  鳥籠經濟
農村經濟改革的「後知後覺」/姓社姓資?當然是姓社/鄧小平不是「總設計師」/蔣經國為何迷戀公營企業和計畫經濟?/如何解釋颱灣的經濟奇蹟?
 
第八章  愛憎美國
蔣經國五次訪美「趕考」/颱獨、美帝和中共,蔣經國的「三閤一」敵人/戴上牛仔帽的鄧小平,就是美國牛仔嗎?/反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是反美
 
第九章  接班人和遺產
為什麼他們的兒子沒有成為接班人?/王昇齣局不是共產黨的陰謀/李登輝何以戰勝林洋港?/選擇李登輝是蔣經國對颱灣最大的貢獻/鬍耀邦和趙紫陽:光緒悲歌/悶聲發財的江、鬍時代/習近平:鄧派或毛派?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29531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4.8 x 21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破除神話,纔能自由
 
  在颱灣,蔣經國神話揮之不去;在中國,鄧小平神話雲山霧罩;在海外華語圈及西方報導和研究中國問題的媒體圈和學術圈,則是蔣經國神話與鄧小平神話彼此交織,剪不斷理還亂。
 
  日前,中華民國颱灣(這是蔡自我認定的國號)總統蔡英文齣席「蔣經國七海文化園區」開幕式,緻詞說:
 
  蔣經國前總統主政期間所麵對的兩岸外交挑戰,依然是我們當前麵對各種變局的重要參考。當時,麵對兩岸軍事對抗的緊張情勢,以及中共當局對颱灣的政治圖謀,他曾經說:「……中華民國政府在世界上堅決反共、不與任何共黨妥協。」麵對當前北京對颱灣一波又一波的軍事及政治施壓,蔣經國前總統堅定「保颱」的立場,毫無疑問也是當前颱灣人民最大的共識,更是我們共同的課題。
 
  蔡英文將蔣經國精神提煉成「反共」和「保颱」,希望讓蔣經國成為所有颱灣人的蔣經國,而不僅僅是「一部分人的蔣經國」,比如,「有些人記得他所帶來的經濟發展與安全感,而另外有些人,則記得他所代錶的威權體製。」
 
  蔡英文的這一說法錯得離譜。蔡英文當年從海外學成歸來,到政治大學當教授時,已是蔣經國時代的最後三年。她從未受過威權政治的傷害,一路順風順水,一點也不知道蔣經國特務政治之可怕。所以,她纔會自以為是地去搶奪蔣經國的神主牌、搶奪藍營的選票,殊不知這樣做是撿瞭芝麻丟瞭西瓜、是策略壓倒瞭目標。一個政治人物,得到的選票再多,但若喪失瞭歷史感、價值觀和未來的願景,絕不可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傢。一邊紀念蔣經國,一邊紀念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兩者之間能順利實現對接與融閤嗎?
 
  難怪曾經擔任總統府副秘書長的社會學者姚人多對此發聲批評。姚人多認為,政治上總有一些東西,不應被拿齣來交換,「而這些不能交換的東西便構成瞭價值」。他反對蔡英文紀念蔣經國,就是因為蔡英文把轉型正義拿去政治市場上交換,拿來作為政黨角力與政治攻防的工具。姚人多最後的結論是:「總統,您錯瞭。妳讓妳的國民陷入道德及價值上的錯亂,妳讓轉型正義無以為繼,妳紀念蔣經國的邏輯恰好就是蔣傢迫害颱灣人民所使用的邏輯。」
 
  蔣經國的核心價值並非「反共」和「保颱」。就「反共」而言,蔣經國和國民黨的「反共」隻是為瞭捍衛他們的傢天下和黨天下,並非齣於堅持民主、自由和人權的價值而「反共」。前一種「反共」與後一種「反共」用語雖相同,實則天壤之別。蔣經國將「反共」當作一個無所不包的垃圾桶,他在日記中寫道,凡是他認定的「政治上的陰謀分化偏激分子」,「應一律以共黨分子視之,必須從嚴處理」。另一方麵,若是共產中國願意承認敗退颱灣的國民黨政權(或是在國共內戰中接受史達林「劃江而治」的建議),蔣氏父子不會拒絕與共產黨再度閤作——就齣身而論,國民黨和共產黨都是蘇共及共產國際炮製齣來的孿生兄弟,或者說,國民黨是庶長子,共產黨是嫡次子,「哥倆好」不足為奇。今天的國民黨甘心情願地充當中共在颱灣的「隨附組織」亦是淵源有自,這個裝睡的黨是叫不醒的。
 
  就「保颱」而言,在兩蔣眼中,颱灣隻有在作為「反共復國基地」時,纔有被保衛的價值。反之,如果颱灣人要追求獨立,就成瞭與共產黨並列的敵人。在美麗島事件中,軍事法庭的為瞭彰顯八名被告通敵叛國之滔天大罪,將「勾結共匪」與「颱獨」都列入罪名,虛構瞭一個西跨颱灣海峽、東越太平洋的既統又獨叛國大陰謀。歷史學者陳佳宏在《颱灣獨立運動史》中一針見血地指齣:「『統』與『獨』二者非但截然不同,甚且對立。因此,將統、獨事端同時入罪於同一人,難免造成矛盾。以黃信介為例,任憑其有通天本領,又豈能與水火難容的統獨雙方同時掛鉤,並且得到中共及『颱獨聯盟』二者的支助。」可見,蔣經國不是「保颱」,而是「保國」(國民黨和中華民國)。這樣的蔣經國,值得紀念和推崇嗎?
 
  颱灣有蔣經國崇拜,中國有鄧小平崇拜。隨著兩岸交流的頻繁,颱灣的蔣經國崇拜擴展到中國,而中國的鄧小平崇拜也蔓延到颱灣。然後,此兩者在西方都有一定的市場。
 
  中國的自由派公知對鄧小平及「改革開放」的迷戀,以清華大學法學教授許章潤為代錶。被譽為中國知識分子良心的許章潤,公開發錶萬言書聲討習近平,他在半文半白的文章中指齣:「照此趨勢以往,『改革開放』會否就此終止,極權迴歸,亦未可知……此時此刻,全體國民之最大擔憂,莫此為甚。」許章潤希望中國迴到鄧小平時代,一切問題皆可迎刃而解。
 
  《紐約時報》資深記者儲百亮在一篇評論文章中指齣,許章潤代錶瞭中國社會一股強大的揚鄧貶習的思潮:「儘管習近平已經拋棄瞭鄧小平的一些務實政策,黨內領導者們仍崇敬鄧小平。更開明的前官員們還將鄧小平視為偶像,賦予他一個更溫和的領導人形象,以襯托他們認為是習近平帶來的狂妄自大。」
 
  西方的中國研究界似乎也都如是觀。「儘管現實情況要複雜得多,但鄧小平的公眾形象通常可以歸結為一個詞:改革傢」,哈佛大學魏德海國際事務中心學者硃利安‧格維茨(Julian Gewirtz)評論說,「習近平現在顯然在偏離鄧小平支持的一些基本東西,比如更開放的思想辯論,更大程度的黨國分離,以及在國際關係上『韜光養晦』等做法。」所以,「對於習近平的批評者來說,鄧小平可能是一個有用的象徵性武器,因為他有一個特殊的改革傢形象。」而澳洲學者白傑明(Geremie R. Barmé)也認為:「許章潤寫瞭一篇中國文化核心挑戰共產黨政治核心的檄文,其內容以及強有力的文風將在中國的整個黨國製度、乃至更廣泛的社會中產生深刻的共鳴。」讓我驚詫的是,白傑明在三十多年前是劉曉波的好朋友,寫過若乾文章討論劉曉波的思想,難道他看不齣劉曉波與許章潤的巨大分歧,難道他忘記瞭劉曉波對鄧小平尖銳而深刻的批判?
 
  我寫瞭一篇題為〈迴到鄧小平時代不是拯救中國的良方—我為什麼對許章潤的萬言書評價不高?〉的評論文章,指齣許章潤之盲點。我認為,許文的緻命缺陷是,雖然批判習近平的種種倒行逆施,卻對鄧小平時代(包括江鬍時代)持基本肯定態度(作者又提齣平反六四的呼籲,遂陷入自相矛盾:鄧小平不正是六四屠殺的罪魁禍首嗎?)。許氏盛讚鄧小平時代的「嚴厲打擊刑事犯罪運動」,該運動以「從重、從快」原則槍殺瞭數萬沒有犯死罪的受刑者,身為法學教授,難道對此一無所知?許氏認為,過去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是中共統治閤法性的來源,「證明為最具正當性的政治路線,也是全體公民和平共處最低限度的社會政治共識」。他有什麼權利代錶「全體公民」來肯定鄧小平呢?
 
  毛、鄧、習(包括江、鬍)在極權主義的本質上是一樣的,隻是在統治策略上有所差異而已。習當然要批判,但重新將鄧推上神壇、美化鄧時代,絕非解決當下中國難題的妙方。反習不反鄧(包括被韭菜皇民們崇拜的硃鎔基、溫傢寶)、反習不反共,必定是到老一場空。
 
  耐人尋味的是,那些代錶華爾街、矽榖利益的西方資本傢和知識菁英,亦對許章潤的說法心有戚戚焉——他們的觀點跟他們的錢包保持一緻。金融大鱷索羅斯多次公開發錶文章批判習近平,他希望中共內部齣現比較溫和改革的領導人來取代習近平,重建中國與華爾街的良好關係,迴到大傢一起悶聲發大財的年代。然而,那個時代再也迴不去瞭。
 
  習與鄧是一體兩麵。習近平的「有所作為」不是對鄧小平的「韜光養晦」的背叛,「有所作為」是「韜光養晦」的第二階段。進而言之,鄧小平和習近平都是中共體製的必然產物,隻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共和中國需要不同風格的獨裁者罷瞭。颱灣經濟學者吳嘉隆評論說:「索羅斯發齣的弦外之音是『倒習不倒共』,他不是探討如何讓中國變得更好,而是在救共產黨!國際資本主義勢力將來會發現,真正的問題在於中共這個體製:中共內在的對外擴張衝動本質上是粗暴與掠奪,必然會破壞國際秩序的現狀,也必然會齣現『另一個習近平』。」
 
  作為「天安門之子」,六四的槍聲讓十六歲的我提前完成瞭成年禮,當時我在日記中將自己想像成黃藥師那樣的絕世大俠(那時中國正在熱播港劇《射鵰英雄傳》),可以飛簷走壁,到中南海去擊殺鄧小平,如李白〈俠客行〉所描述的那樣:「趙客縵鬍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遝如流星。十步殺一人,韆裏不留行。事瞭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後來,我在北京與劉曉波和天安門母親丁子霖等師友相濡以沫,看到帝都緹騎四齣、「鉤黨之捕遍於天下」,自然對鄧小平毫無好感,不會幼稚到像許章潤那樣嚮鄧小平叩頭。
  
  但是,在我二○○六年第一次訪問颱灣之前,對颱灣所知有限,讀美國學者陶涵之《蔣經國傳》,不知道這是一本拿錢寫的歌功頌德之作,受其影響,對蔣經國頗有好感,一直憧憬齣現「中國的蔣經國」,卻不知道鄧小平和蔣經國都不是戈巴契夫。直到此後我多次訪問颱灣,得見彭明敏、林義雄、黃文雄等若乾颱灣民主運動的先驅,撰寫五捲本的《颱灣民主地圖》係列,纔如剝洋蔥般一層層地剝掉蔣經國臉上的重重油彩。
 
  在今天的中國與颱灣,崇拜毛澤東或蔣介石的人已是少數,但鄧小平和蔣經國仍被很多人視為改革者乃至改革傢。若不破除鄧小平和蔣經國之偶像崇拜,中國的民主化不可能啟動,颱灣的民主亦難以鞏固。
 
  鄧小平與蔣經國是同代人,後來分別成為極權中國與威權颱灣的最高領導人,關於鄧小平和蔣經國的傳記和研究著作早已汗牛充棟,但至今沒有齣現對兩人的較有深度的比較研究。於是,我有瞭寫一本《鄧小平與蔣經國:偽裝的改革者》的想法。數年間,我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及各名校圖書館、颱灣國史館及中研院和各大學圖書館查閱史料,尤其是從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係統之「蔣經國總統資料庫」和學者宋永毅等編輯的「中國當代政治運動史數據庫」中發掘齣大量的珍貴史料。
 
  本書以蔣經國和鄧小平的死亡及其影響為引子,以下分為九章:
 
  第一章為〈弒父與尋父〉,鄧蔣兩人早年都有弒父情結,後來又尋求精神上的父親——鄧小平的精神之父是毛澤東,蔣經國的精神之父是其肉身之父蔣介石。
 
  第二章為〈留蘇同學〉,鄧蔣兩人都有留學蘇聯的背景,且有一段時間為莫斯科中山大學同學。此段經歷影響兩人一生之行事為人,兩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史達林主義者。
 
  第三章為〈不穿軍裝的軍人〉,鄧蔣兩人都是不穿軍裝的軍人,鄧是解放軍中未授銜的「第十一位元帥」,蔣是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他們的長項不是運籌帷幄、決勝韆裏,而是沿用蘇聯的政工和政戰製度,將軍隊打造成黨軍。
 
  第四章為〈「紅色恐怖」與「白色恐怖」〉。鄧蔣兩人都是手上沾滿鮮血的獨裁者:鄧小平作為毛澤東的助手,參與土改、鎮反、反右等一係列血腥政治運動,後來獨掌大權,嚴打、反資產階級自由化,直至六四屠殺,是為「紅色恐怖」。蔣經國作為蔣介石的助手,掌控瞭國府遷颱之後的特務係統,掀起瞭一係列鎮壓行動,接班之後繼續維持戒嚴狀態,反共與反颱獨兩手抓,是為「白色恐怖」。
 
 第五章為〈美麗島與天安門〉。鄧蔣兩人都是殺人不眨眼的屠夫,美麗島事件與天安門屠殺是兩個經典的案例:蔣經國是美麗島事件的總導演,因美國壓力,在美麗島大審中未能如願殺人,美麗島之後,默許林宅血案、陳文成血案、江南案等一係列血雨腥風的殺人案發生;鄧小平是六四屠殺的最高決策者,讓百年來兵不血刃的北京(包括日軍佔領時期)在和平時代淪為人間地獄,甚至發生坦剋將人壓成肉餅的慘劇。這兩個事件錶明,鄧蔣為維持權力,可不惜一切手段。
 
 第六章為〈黨天下〉。鄧蔣兩人都是列寧式(或半列寧式)政黨的黨魁,維護黨國體製、以黨代國,也都從蘇聯學到警察國傢和特務治國模式。比起更具卡裏斯瑪魅力、更喜歡自行其是、統治更有個人風格的毛澤東和蔣介石來,鄧小平與蔣經國更像是漢娜·鄂蘭所說的「惡之平庸」,更像是官僚體係之中的「黨棍」。
 
  第七章為〈鳥籠經濟〉。鄧蔣「政治上收緊、經濟上放鬆」是一緻的,但即便在經濟領域,他們亦非自由市場經濟論者。兩人都願意參與全球化及國際貿易,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廉勞工創造經濟奇蹟,卻仍然讓交通、能源、通訊等經濟命脈掌握在國有(公營)企業手中,並對計畫經濟模式念念不忘。
 
  第八章為〈愛憎美國〉。對美國的態度,在相當程度上就是對民主、自由等價值的態度。鄧蔣錶麵上親美,骨子裡反美,他們同意學習西方的技術,「師夷長技以製夷」,但絕不學習西方的政治文明。
 
  第九章為〈接班人和遺產〉。極權或威權政治下,接班人順利接班是大難題。鄧蔣都未能實現子女接班,其選擇接班人亦一波三摺。鄧先後罷黜鬍耀邦和趙紫陽,最終選擇瞭江澤民和鬍錦濤(隔代指定的接班人),使得中國繼續走在獨裁專製道路上,確保瞭「紅色江山不變色」。而蔣經國選中的李登輝則帶領颱灣走嚮民主化和本土化,「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國民黨逐漸失去人心也失去政權,這或許是蔣經國生前始料未及的結果。中國與颱灣從此分道揚鑣、漸行漸遠。對鄧與蔣而言,誰曰幸運,誰曰不幸?
 
  (摘自:《偽裝的改革者》,〈自序:破除神話,纔能自由〉)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書名充滿瞭一種「揭秘」的氣味,這在颱灣的非虛構寫作領域很受歡迎,讀者總渴望那些教科書上找不到的、更具戲劇張力的歷史細節。我猜測,作者在選材上必定是下瞭極大功夫,去挖掘那些可能被檔案塵封的電報、私下會麵的紀錄,或者透過參與者的迴憶錄來拼湊齣一個「非官方版本」的歷史圖景。對於颱灣讀者而言,最敏感的點可能在於,蔣經國晚年的開放步伐,究竟是基於對本土民意的體察,還是如同「偽裝」一詞所暗示的,是一種為瞭緩和國內外壓力的「緩兵之計」?如果書中能對此提齣有力的文本佐證,那將會對現有的史觀造成極大的衝擊。我們習慣於將歷史人物的動機視為純粹的理想驅動,但這本書似乎暗示瞭,在高層決策中,錶演、策略與現實的妥協,往往比堅定的信念扮演瞭更核心的角色。這纔是閱讀嚴肅歷史著作時,最令人興奮的發現時刻。

评分

坦白說,在颱灣的書市裡,關於兩蔣的評價已經非常飽和,要再寫齣新意確實不容易,更何況還要將其與對岸的重量級人物放在天秤上衡量。這本書若能成功,關鍵可能在於它捕捉到瞭一種「共性」——即在極端壓力下,兩個不同體製的領導者,為瞭維持其政權的延續性,所不得不採取的看似矛盾的手段。我們經常看到對岸的官方論述試圖將鄧小平描繪成一位無私的「聖人」,而颱灣方麵,蔣經國先生的形象則在去威權化的過程中不斷被修正。這本書如果能找到這兩者「偽裝」行為之間的精妙對應關係,例如,一邊為瞭經濟發展而鬆動政治控製,另一邊則在經濟開放的同時強化國傢機器,那麼這本書就提供瞭一個極佳的視角來對照兩岸不同的體製韌性。我期待它能揭示齣,在「為瞭國傢(或政權)利益」的大旗下,無論意識形態如何對立,決策者採取的「策略性模糊」是何等相似。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引人遐想瞭,光是「偽裝的改革者」這幾個字,就讓人不禁要去深究,到底誰是那個披著羊皮的狼?颱灣的政治光譜總是充滿瞭複雜的解讀,尤其涉及到兩岸的關鍵人物,他們的歷史定位從來不是二元對立的黑白分明。我猜測作者在書中肯定會用一種解構的方式,把過去被神化的形象一層一層剝開,讓我們看到他們在歷史轉摺點上,那些不為人知,或者說,被刻意淡化的考量與掙紮。在颱灣,談論蔣經國先生的功過,總會帶有一種複雜的情感,一方麵是戒嚴時期的威權陰影,另一方麵又是推動「颱灣本土化」和經濟起飛的舵手形象。而鄧小平,作為對岸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他的每一步棋對颱灣的命運都產生瞭深遠的影響。一個好的歷史解讀,不應該是為瞭迎閤當下的政治風嚮而服務,而是要敢於直視那些歷史的灰色地帶,那纔是真正考驗作者功力的所在。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充滿思辨的論述,而不是簡單的褒貶,畢竟,歷史的真實往往比故事更麯摺動人。

评分

每次看到探討這兩位時代巨人的比較性分析,心頭總會湧上一股難以言喻的衝動,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高壓的歷史敘事中,找到那條屬於自己的解讀的路徑。在颱灣的文化脈絡下,蔣經國的形象已經被塑造成一個難以撼動的符號,他的「知人善任」與「雷厲風行」是教科書上的標配,但如果真如書名所暗示的,他的改革帶有某種「偽裝」的成分,那又是為瞭掩蓋什麼樣的結構性問題?反觀鄧小平,他的「摸著石頭過河」策略,那種實用主義至上的決斷力,在颱灣的精英階層眼中,往往被視為對意識形態的背棄,但從更宏觀的戰略角度看,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高明的生存藝術?我猜測作者或許會著墨於兩者在麵對全球化與內部矛盾時,所採取的「權宜之計」的本質差異,以及這些計策如何形塑瞭今日海峽兩岸不同的發展軌跡。這類書籍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在於提供一套新的提問框架,讓我們能用更銳利的眼光去審視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歷史結論。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長期浸淫在颱灣民主化進程的讀者來說,任何關於「改革」的論述,都會自然而然地與本土的政治發展進行對照。這本書如果真的能深入剖析這兩位領導者在推動變革時的「非公開動機」,那將是一次極具價值的思想實驗。在颱灣,我們習慣於從「自由民主對抗威權」的單一直線來理解近現代史,但如果我們將視角拉到更廣闊的國際政治舞颱,鄧小平的實用主義改革,與蔣經國後期有限度的開放,兩者在麵對經濟睏境和國際孤立時,是否展現齣某種殊途同歸的「生存策略」?我好奇的是,作者如何處理「改革」的定義,對一個統治者而言,改革可能是為瞭鞏固權力,對另一個則可能是為瞭順應民意,或者說,是為瞭避免更劇烈的崩潰。這種對動機的層層剝繭,是這類歷史評論最吸引人的地方。它迫使我們跳脫齣「好人/壞人」的簡單標籤,去理解歷史人物的複雜人性與策略佈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