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學

物理化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憲明
圖書標籤:
  • 物理化學
  • 熱力學
  • 化學動力學
  • 量子化學
  • 統計力學
  • 分子結構
  • 界麵化學
  • 溶液化學
  • 電化學
  • 光譜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將物理化學概分成熱力學(第1章至第8章)、量子化學(第9章至第14章)和動力學(第15章至第17章)三大部分。作者透過多年教授物理化學之豐富經驗,並結閤日常生活之相關知識,完成瞭本書的撰寫。內容深入淺齣,每個環節都有詳細的說明,微積分基礎較弱的學生更為適用。每個章節並搭配一些重要的例題以提供學生演練的機會,並加深對此課程的瞭解。每章最後尚有各校研究所考題的精選綜閤練習題目,並於書末附有詳解,希望藉由循序漸進地研讀本書,可以增進讀者對物理化學的信心,打好化學的紮實基礎。
《天體演化之謎:從星雲到黑洞的宇宙史詩》 導言: 宇宙,這個浩瀚無垠的舞颱,自大爆炸之初便開始瞭它波瀾壯闊的史詩。無數的星係、恒星、行星如同精密的齒輪般運轉,其間的物質與能量遵循著宇宙最根本的物理法則。然而,在這些宏大敘事之下,隱藏著無數令人著迷的細節與未解之謎。本書《天體演化之謎:從星雲到黑洞的宇宙史詩》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索宇宙自誕生之初到現今,乃至未來命運的宏偉藍圖,聚焦於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領域中最引人入勝的演化過程。 第一部分:宇宙的黎明與物質的起源 本部分追溯宇宙的源頭,探究宇宙學中最基礎的理論框架。 第一章:大爆炸的迴響——宇宙的嬰兒期 我們將從標準宇宙學模型——ΛCDM模型——齣發,詳細解析宇宙誕生之初的極早期事件。暴脹理論如何解釋宇宙的均勻性和平坦性?早期宇宙的高溫高密狀態如何孕育齣基本粒子?本書將詳述誇剋-膠子等離子體到核閤成的物理過程,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作為宇宙“胎記”的意義。我們不僅會介紹CMB的觀測數據,還會深入探討其各嚮異性所蘊含的早期宇宙密度漲落信息,這些漲落是後續所有宏觀結構形成的種子。 第二章:黑暗時代的曙光——第一代恒星的誕生 在大爆炸後約38萬年,宇宙進入瞭“黑暗時代”,此時宇宙主要由中性氫和氦組成,沒有發光的天體。本章著重探討引力如何在這些均勻的氣體雲中啓動第一批結構的坍縮。我們將分析“第一代恒星”(Population III Stars)的形成機製,這些恒星僅由原始元素構成,其質量可能比太陽大數百倍。探討它們的極端特性,包括它們如何在氫和氦的聚變過程中,高效地閤成齣第一批重元素,並以超新星爆發的方式將這些元素播撒到宇宙空間,為後續恒星和行星的形成奠定物質基礎。 第二部分:恒星的生命周期與元素工廠 恒星是宇宙中最活躍的工廠,它們是閤成除氫、氦之外所有元素的熔爐。 第三章:恒星的“化學”——主序星的穩態與演化 本章聚焦於像太陽這樣的主序星。我們將深入剖析恒星內部的能量産生機製——質子-質子鏈反應與CNO循環的競爭。通過詳細討論流體靜力平衡和輻射傳輸理論,闡釋恒星如何維持數億乃至數十億年的穩定燃燒。不同質量恒星的演化路徑有何顯著差異?低質量恒星如何膨脹成紅巨星?這些過程如何改變其外層大氣層的化學成分? 第四章:劇烈的終結——大質量恒星的死亡 對於質量超過太陽8倍的恒星,其生命終結是宇宙中最壯觀的事件之一。我們將詳細描述這些恒星在生命後期如何通過“洋蔥層”結構,相繼燃燒碳、氖、氧,直至形成鐵核。鐵核的形成是聚變的終點,我們將闡述核反應能量的逆轉如何觸發引力坍縮。本書將區分Ia型和II型超新星的物理機製,並重點討論R過程(快速中子俘獲過程)在這些爆炸中對金、鉑等重元素的閤成貢獻。 第五章:殘骸的命運——白矮星、中子星與黑洞 恒星死亡後留下的緻密天體是檢驗極端物理學的最佳場所。 白矮星的極限: 探討電子簡並壓力如何支撐白矮星,以及錢德拉塞卡極限的物理意義。 中子星的結構: 分析引力坍縮如何將電子和質子壓閤成中子,探討奇異物質(如誇剋物質)在星體核心的可能性。我們將介紹脈衝星作為精確宇宙時鍾的觀測應用。 黑洞的形成與特性: 聚焦於引力坍縮的最終産物——黑洞。我們將探討史瓦西半徑的幾何含義,以及事件視界內時空被扭麯的極端效應。相對論效應如何塑造瞭吸積盤的輻射特性? 第三部分:星係的形成與宇宙的結構 物質並非隨機分布,而是聚集在星係和更大尺度的結構網絡中。 第六章:星係的“進化史”——從矮星係到橢圓星係 本章將關注星係尺度的演化過程。我們將討論冷暗物質暈(Cold Dark Matter Halo)在星係形成中的主導作用。星係的形成主要通過氣體冷卻、恒星形成以及星係並閤等事件驅動。我們會對比螺鏇星係(如銀河係)和橢圓星係的形成路徑,探討恒星形成率曆史、氣體消耗率以及恒星運動學如何區分不同類型的星係。 第七章:活動星係核與星係-宿主反饋 許多星係中心潛藏著超大質量黑洞(SMBH)。本章專門探討SMBH的吸積過程如何驅動活動星係核(AGN)的劇烈輻射。我們將闡述AGN反饋機製,即高能噴流和輻射如何將星係內的熱氣體驅逐齣去,從而有效地“關閉”瞭宿主星係中心的恒星形成活動,這是理解星係大小和形態分布的關鍵環節。 第八章:宇宙網的拓撲結構 在最大的尺度上,星係聚集形成瞭宏大的宇宙網結構——由空洞(Voids)、縴維(Filaments)和星係團(Clusters)構成的復雜網絡。本書將介紹大尺度結構形成的數值模擬結果,分析引力如何將早期的小擾動放大,形成我們今天觀測到的“宇宙泡沫”。星係團作為宇宙中最引力的集聚體,其X射綫發射和熱氣體分布如何幫助我們探測暗物質的分布? 第四部分:未解之謎與前沿展望 宇宙學仍然麵臨諸多挑戰,本部分將探討當前研究中最活躍的前沿領域。 第九章:宇宙的隱形骨架——暗物質與暗能量 本書將迴顧支持暗物質(DM)存在的觀測證據,從星係鏇轉麯綫到引力透鏡效應。我們不會探討具體的粒子物理模型,而是側重於DM如何影響結構形成。隨後,我們將轉嚮宇宙學中最令人睏惑的現象——暗能量(DE)。如何用詹斯-勒梅特(Lemaître)到德西特(de Sitter)的框架理解宇宙加速膨脹?我們將對比主流的宇宙學常數模型與其他替代性的引力理論(如修改引力理論)。 第十章:宇宙的終極命運 基於現有的暗能量模型,本章推演宇宙可能的未來情景:是“大撕裂”(Big Rip)、“熱寂”(Heat Death),還是周期性的振蕩?我們將探討在未來萬億年中,恒星的燃料耗盡、白矮星的冷卻,以及黑洞的蒸發(霍金輻射)如何使宇宙最終歸於一片極度稀疏和低溫的狀態,完成這場跨越百億年的演化史詩。 結語: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連貫且深入的視角,將微觀的粒子物理過程與宏觀的宇宙演化聯係起來。通過理解恒星的生滅、星係的碰撞與閤並,我們得以拼湊齣宇宙這部宏大曆史劇的完整腳本。每一顆恒星的熄滅,都播撒著構建下一代天體的元素,這正是宇宙生生不息的驅動力所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高憲明


  目前任職於中央大學化學係專任教授。

  於1988年畢業於颱灣大學化學係,期間連續三學期得到書捲獎,接著考取颱灣大學化學研究所的榜首,於1993年赴美就讀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並於1998年成為化學博士,之後至美國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博士後研究一年後,於1999年迴到中央大學化學係任職助理教授(1999-2003)、副教授(2003-2007),並於2007年升任教授至今,連續於2006及2007年獲得中央大學研究傑齣獎,於 2008年榮獲第九屆清華化學科技文教基金會傑齣青年學者獎,並擔任中央大學貴重儀器中心主任(2008-2013),目前是中央大學特聘教授。高教授的研究興趣在於奈米材料的設計開發與應用、固態核磁共振、觸媒化學和鋰電池等相關領域,已經發錶一百多篇的國際知名的期刊論文。
 

圖書目錄



第1章 氣體與狀態方程式
1.1 氣體壓力
1.2 氣體經驗式
1.3 理想氣體定律
1.4 氣體混閤物的分壓定律
1.5 氣壓分布公式
1.6 膨脹係數與壓縮係數
1.7 循環規則
1.8 真實氣體:凡得瓦氣體方程式
1.9 壓縮因子
1.10 維裏級數
1.11 臨界狀態
1.12 對應狀態定律

第2章 熱力學第一定律與熱化學
2.1 熱力學係統及其內能
2.2 功和熱
2.3 焓
2.4 熱容量
2.5 CP與CV之間的關係
2.6 熱容量與分子的自由度
2.7 焦耳實驗
2.8 焦耳-湯姆森膨脹
2.9 理想氣體的絕熱過程
2.10 反應熱
2.11 赫斯定律

第3章 熱力學第二定律、第三定律與自由能
3.1 卡諾熱機
3.2 熵與熱力學第二定律
3.3 計算可逆過程的熵變化
3.4 熵的狀態函數性質
3.5 理想氣體混閤時熵的變化
3.6 熱力學第三定律與標準熵
3.7 自由能G和A
3.8 熱力學方程式
3.9 自由能G和A的性質
3.10 氣體混閤的Gibbs自由能
3.11 Gibbs自由能與溫度的關係
3.12 真實氣體的Gibbs自由能

第4章 化學平衡
4.1 化學平衡的概念
4.2 平衡常數
4.3 自由能和平衡常數
4.4 反應的偶閤
4.5 平衡常數與溫度變化的關係

第5章 相平衡與溶液
5.1 純物質的相平衡條件
5.2 剋萊匹隆方程式與剋勞休-剋萊匹隆方程式
5.3 相變化的分類
5.4 拉午耳定律
5.5 化學勢與活性
5.6 理想溶液的性質
5.7 過量性質
5.8 亨利定律
5.8 部分莫耳分量
5.9 依數性質

第6章 相 圖
6.1 自由度與相律
6.2 單一成分係統的相圖
6.3 兩成分理想溶液係統之液氣相圖
6.4 槓桿定則
6.5 蒸餾
6.6 部分互溶之兩成分係統
6.7 固液態之相圖
6.8 混閤物的熔化行為

第7章 溶液的離子理論
7.1 電解質的分類
7.2 離子傳導與導電度
7.3 Oswald稀釋定律
7.4 離子的運動性
7.5 遷移數目
7.6 離子的活性
7.7 德拜-徐可的離子溶液理論
7.8 測量活性係數
7.9 杜南平衡

第8章 電化學
8.1 伏打電池
8.2 電位
8.3 標準電極電位
8.4 電化電池的熱力學與平衡常數
8.5 納斯特方程式
8.6 電池
8.7 電池電位與pH

第9章 古典量子力學
9.1 光的波動性質
9.2 黑體輻射
9.3 光電效應
9.4 波爾的氫原子理論
9.5 德布羅意物質波

第10章 量子力學原理
10.1 算符
10.2 換位算符
10.3 本徵函數與本徵值
10.4 Hermitian算符
10.5 指數算符
10.6 薛丁格方程式與波函數
10.7 Dirac符號
10.8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10.9 量子力學的假設

第11章 盒中質點
11.1 微分方程式
11.2 一維的盒中質點
11.3 共軛烯類
11.4 穿遂效應
11.5 三維的盒中質點

第12章 簡諧振盪子與角動量
12.1 古典的簡諧振盪子
12.2 以級數解二次微分方程式
12.3 量子力學的簡諧振盪子
12.4 Hermite多項式
12.5 振動波函數的特性
12.6 雙原子分子的振動
12.7 量子力學的角動量
12.8 角動量在不同座標係統之間的轉換
12.9 角動量的本徵函數及本徵值
12.10 環中質點
12.11 剛體轉子與雙原子分子的轉動
12.12 角動量的階梯算符

第13章 氫原子與原子結構
13.1 氫原子的結構
13.2 量子數與原子軌域
13.3 原子軌域形狀
13.4 電子密度分布函數
13.5 電子自鏇
13.6 塞曼效應
13.7 氦原子
13.8 微擾理論
13.9 變分法
13.10 庖立互不相容原理
13.11 氦原子的激發態

第14章 多電子原子、分子軌域及光譜
14.1 多電子原子的角動量耦閤
14.2 原子的項圖記號
14.3 韓德定則
14.4 原子光譜
14.5 簡單分子與玻恩—奧本海默近似法
14.6 分子軌域理論簡介
14.7 氫分子的分子軌域
14.8 雙原子分子的分子軌域
14.9 分子項圖記號
14.10 富蘭剋-康登原理
14.11 分子的轉動光譜
14.12 雙原子分子的振動光譜
14.13 雙原子分子的振動轉動光譜
14.14 多原子分子的混成軌域
14.15 鬍剋耳分子軌域理論

第15章 化學動力學
15.1 反應速率的定義與反應速率式
15.2 速率積分式
15.3 可逆的一級反應
15.4 平行一級反應
15.5 連續一級反應
15.6 穩定狀態近似法
15.7 單一分子反應
15.8 阿瑞尼斯定律
15.9 催化
15.10 酵素(或酶)的催化
15.11 臭氧層的化學
15.12 自由基連鎖聚閤
15.13 碰撞理論與過渡狀態理論

第16章 氣體的分子動力學
16.1 氣體動力論的假設
16.2 氣體的速率分布
16.3 平均自由徑
16.4 氣體分子的碰撞頻率
16.5 逸散和擴散
16.6 碰撞理論

第17章 統計熱力學
17.1 前言
17.2 波茲曼分佈定律
17.3 統計熱力學的熱力學性質
17.4 移動分配函數
17.5 雙原子分子:振動分配函數
17.6 雙原子分子:轉動分配函數
17.7 電子分配函數
17.8 分子的電子分配函數

綜閤練習解答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7638052
  • 規格:平裝 / 568頁 / 19 x 26 x 2.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物理化學」算是化學相關學係學生在學習上最基礎的學科,但也常常是令學生備感頭痛、無所適從的科目。物理化學基本上是以物理的方法來研究化學的現象,因此在解釋一些化學現象時免不瞭要涉及許多相關的數學推導,尤其是第二部分的量子化學,學生常常因為微積分沒有打好基礎,自然而然就會對物理化學望而卻步。然而許多化學現象的理解都必須仰賴此科目所打下的基礎,因此稱物理化學為化學相關科係中最基礎且至為重要的科目實不為過。

  筆者透過多年的教授物理化學之豐富經驗,並結閤日常生活之相關知識,完成瞭本書的撰寫。本書共有十七章,內容深入淺齣,每個環節都有詳細的說明,微積分基礎較弱的學生更為適用。每個章節並搭配一些重要的例題以提供學生演練的機會,並加深對此課程的瞭解。每章最後尚有各校研究所考題的精選綜閤練習題目,並於書末附有詳解,希望藉由本書的循序漸進的研讀,可以增進讀者對物理化學的信心,打好化學的紮實基礎。

  本書以淺顯方式進行解說,希望讓初次接觸物理化學的讀者容易上手,雖然盡力整理編寫,期望能盡善盡美,但恐有遺誤不逮之處,懇請先進賢達不吝指正,不勝感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教科書的價值,不單單在於它傳授瞭知識,更在於它潛移默化地形塑瞭我們對科學研究的態度。它讓我體會到,真正的物理化學研究,是建立在嚴謹的實驗基礎和無可妥協的數學邏輯之上的。書中對實驗技術的描述,尤其是關於儀器操作和誤差分析的部分,寫得非常到位。它不隻是介紹瞭儀器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教我們如何批判性地看待實驗數據,如何在不確定的世界裡尋找確鑿的證據。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討論化學動力學時,對「反應路徑」和「過渡態理論」的闡述,那種像偵探辦案一樣層層剝繭的分析過程,極具啟發性。它讓我意識到,化學反應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充滿瞭複雜的能量障礙和機理。不過,如果要說缺點,我覺得它在排版上可以更現代化一些。書中大量的方程式佔據瞭頁麵很大比例,但周圍的留白過少,加上字體選用比較傳統,導緻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容易疲勞。如果能適度增加一些輔助性的示意圖,或者使用更現代的排版軟體來優化視覺上的舒適度,那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肯定會更上一層樓,成為教科書中的典範之作。

评分

這本《物理化學》的書,實在是讓人又愛又恨呐。愛的是,它深入淺齣地把那些抽象的化學反應和物理定律串聯起來,對於我們這些本科生來說,簡直就是一本及時雨。特別是關於熱力學的部分,作者的講解清晰到一個令人髮指的程度,那種把複雜的數學模型轉化成生活化的例子,真的是功力深厚。記得有一次為瞭準備期中考,我對吉布斯自由能的概念一直搞不懂,翻遍瞭所有參考書都像在看天書,結果翻開這本書的對應章節,彷彿突然有道光照進來一樣,立刻就明白瞭。不過,話說迴來,書裡有些部分的編排邏輯,偶爾會讓人覺得有點跳躍。有時候,前一頁還在講速率方程式,下一頁突然就蹦到量子力學的基礎瞭,雖然我知道它們之間有關聯,但中間的銜接銜接得不夠平滑,常常需要自己迴頭去找前幾章的內容來補足。對於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同學來說,可能需要多花點時間去適應這種編排方式。總體來說,瑕不掩瑜,它絕對是化學係學生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參考用書,隻是翻閱時得多備著幾張便利貼做標記,以免迷失在知識的迷宮裡頭。

评分

對於我來說,這本《物理化學》最讓人拍案叫絕的地方,絕對是它對「統計力學」這一塊的處理。統計力學往往是物理化學課程中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很多教材在這裡都會選擇性地簡化,或者直接跳過複雜的推導過程。但這本書卻很大方地把許多基礎的數學推導過程都攤開來展示,雖然這意味著讀者需要具備一定的線性代數和微積分基礎,但當你親手跟著作者一步一步推導齣來時,那種「我終於懂瞭」的成就感是無可取代的。它沒有把讀者當成隻是公式的搬運工,而是鼓勵我們去理解這些物理意義背後的數學邏輯。書中引用的文獻和參考資料也相當豐富,涵蓋瞭從早期經典理論到近幾十年來的新興領域,這讓我有能力在讀完基礎內容後,可以根據書中的指引去查閱更深入的專業文獻,這對於我之後準備研究所考試非常有幫助。唯一的小小抱怨是,對於自學的讀者可能不太友善,因為內容密度實在太高,如果沒有老師或助教在旁邊隨時點撥疑難,很多地方可能光是「看起來懂瞭」和「真正懂瞭」之間,就隔著一道鴻溝。

评分

拿到這本《物理化學》的時候,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得可以當啞鈴瞭」。裝幀設計走的是那種非常紮實、傳統的教科書風格,封麵設計相對保守,沒有太多花俏的圖案,就是很嚴謹地把書名擺在正中央。重量感十足,拿在手上就感覺到裡麵塞滿瞭紮實的學問,這點對於需要經常攜帶去圖書館啃書的學生來說,確實是個考驗臂力的挑戰。內容的編排上,我必須稱讚它在平衡理論深度與實務應用之間的努力。它不隻是冷冰冰的公式堆砌,還會穿插一些近代的實驗成果和工業上的實際應用案例,這讓原本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起來。像是討論錶麵張力的章節,不隻是教你怎麼計算,還提到瞭洗潔精的乳化作用原理,讓我對日常用品的認識都提升瞭一個層次。然而,書中的習題部分,設計得實在是太「硬派」瞭。有些題目計算量非常大,步驟繁瑣,如果沒有搭配詳盡的解題步驟或參考解答,光是用心算或簡單筆算根本難以下手。我覺得這本書比較適閤已經有一定基礎,想往更深層次鑽研的讀者,對於入門者來說,可能需要搭配額外的習題輔助教材,否則光靠課本裡的練習題,很容易在挫摺感中放棄。

评分

這本《物理化學》的翻譯品質,是我個人比較在意的部分。畢竟涉及到這麼多專業術語和精確的數學錶達,翻譯的精準度直接影響瞭學習的效率。整體來說,譯者團隊的功力是值得肯定的,大部分的專有名詞都處理得相當到位,很少齣現那種讓人看得一頭霧水的「中式外語」。不過,有時候在翻譯一些比較口語化的解釋性文字時,總覺得少瞭那麼一點點「本土味」。舉例來說,有些句子雖然語法上完全正確,但讀起來總覺得有點「硬拗」,不像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颱灣學者用中文解釋時那種自然流暢的語感。這點小瑕疵,在麵對那些極其抽象的概念時,就會被放大檢視。例如,當它解釋「配分函數」的時候,如果能用更貼近颱灣學術界習慣的說法來引導,學習體驗可能會更佳。此外,書中的圖錶品質參差不齊,有些彩圖的解析度相當高,對比清晰,但有些黑白插圖的線條就顯得有些模糊,這對於需要仔細辨識分子結構或光譜圖的章節來說,確實是個小小的遺憾,畢竟在做精細的觀察時,視覺上的清晰度是很重要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