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豐富且非常有趣的一本書,描繪50座人們幻想中的建築。──《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如果你不知道該送你的傢具設計師什麼禮物──現在你的問題解決瞭。──《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 ●幻影建築的低迴之聲使讀者著迷。──英國雜誌The Field ●這是為瞭你生活中的那些夢想傢們而製作的奇幻之書。──《地鐵報》(The Metro)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菲利浦.威爾金森
菲利浦.威爾金森是橫跨多項領域的自由撰稿者與作傢,並在多傢齣版社擔任編輯委員。至今已齣版五十多本書,橫跨藝術、宗教、音樂、建築等方麵,暢銷全球,翻譯多達二十種語言版本。作品包括劃時代的《英格蘭建築專著》(The English Buildings Book)、屢獲殊榮的《驚奇建築》(Amazing Buildings)、《英格蘭修道院與法蘭剋.洛伊.萊特》(England’s Abbeys and Frank Lloyd Wright),以及與 BBC專題係列「重建」有關的若乾著作。翻譯成中文的作品有:《改變音樂的50種樂器》(積木文化)、《符號與象徵──圖解世界的祕密》(時報文化)、《細看建築:深度欣賞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傑作》(大石國際文化)等等。菲利浦.威爾金森現居於牛津。
第一章:理想世界 聖加爾修道院 The Abbey of St Gall 博韋主教座堂中殿 Beauvais Cathedral Nave 斯福金紮市 Sforzinda 理想城市 Ideal City 錯層城市 Split-Level City 基督城 Christianopolis
第二章:啓濛視野、怪異奇想 懷特霍爾宮 Whitehall Palace 聖保羅大教堂 St Paul’s Cathedral 凱鏇象 The Triumphal Elephant 皇傢鹽廠 Royal Saltworks 艾薩剋·牛頓紀念碑 Cenotaph for Isaac Newton 國傢圖書館 National Library 圓形監獄 Panopticon
第三章:擴張之城 新和諧村 New Harmony 金字塔墓 Pyramidal Cemetery 衛城宮殿 Palace on the Acropolis 泰晤士河三層堤防 Three-Level Thames Embankment 維多利亞大道 Great Victorian Way 裏爾主教座堂 Lille Cathedral 瓦特金塔 Watkin’s Tower 國傢曆史暨藝術展覽館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and History
第四章:不落窠臼 國際展演音樂廳 Concert Hall for th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魅力酒店 Hotel Attraction 立體之傢 Maison Cubiste 新城 Citta Nuova 第三國際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休閑涼亭 Pleasure Pavilions 弗裏德裏希大廈 Friedrichstrasse Skyscraper 埃羅·沙裏寜的論壇報大廈 Tribune Tower by Eliel Saarinen 阿道夫·路斯的論壇報大廈 Tribune Tower by Adolf Loos
第五章:輻射之城 雲端鋼鐵 Cloud Irons 玻璃屋 Glass House 光輝城市 Ville Radieuse 橋上的公寓 Apartments on Bridges 全能劇場 Total Theatre 空中餐廳 Aerial Restaurant 天主教教堂 Catholic Cathedral 伊利諾州大廈 The Illinois 新諾捨 New Norcia
第六章:未來 東京灣計劃 Tokyo Bay Plan 無盡之屋 Endless House 空中城市 Clusters in the Air 行走城市 Walking City 紐澤西走廊 Jersey Corridor 國傢聖殿 National Shrine 曼哈頓的圓頂 Dome Over Manhattan 峰俱樂部 The Peak 無窮塔 Tour Sans Fins 曼榖超建築 Bangkok Hyperbuilding 亞洲石堆 Asian Cairns
但是這些計劃仍被留存下來,見證那些曾經可能的精美與輝煌,其中有許多未竟的傑作。剋裏斯多佛.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為聖保羅大教堂設計的「大模型」(Great Model)原本可能成為一座偉大的建築以及倫敦的中心地標,但對倫敦的神職人員來說,它不夠傳統,因此終究未獲青睞。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的弗裏德裏希大街高樓(Berlin Friedrichstrasse Tower)還有埃羅.沙裏寜(Eliel Saarinen)設計的芝加哥論壇報摩天大樓(於建築大賽中獲得亞軍)都是新穎高樓大廈的絕佳之作。這些計劃從未動土,從這樣的角度來說,它們不算成功,然而其奔放的設計長存人心,並且受到世界各地建築師們的研究與仿效,從這個角度來看,它們的成功卻是無庸置疑。
此類極佳的建築設計就如同幻影一般縈繞心頭。十八世紀法國建築師伊托尼-路易.布雷(Etienne-Louis Boullee)有許多傑齣的作品,他筆下的法國國傢圖書館(French national library)、以及為科學傢艾薩剋.牛頓(Isaac Newton)設計的巨大球形紀念碑都是絕佳的範例。它們並未建成,卻因為其建築形式的純粹與卓越而躍然紙上、因為以視覺及空間的形式概括瞭偉大的思想運動:啓濛運動、因為凜然絕美的雕刻而存在。布雷筆下的建築非常龐大且不具實用性,雖然實現的機會渺茫,但魅力依然長存。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規劃通常採用完美的幾何形狀:由牆垣所圍成的圓形或方形,街道如輪輻一般嚮外輻射又或者呈現同心圓形式。為瞭因應中世紀城市的混亂無章以及狹窄而蜿蜒的巷弄,此類設計緻力於建築秩序的落實,希望能藉此反映齣有秩序的政府及社會。也有一些人嘗試利用城市規劃來解決實際的問題,例如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錯層城市(Split-Level City),其目的是為瞭減少傳染病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