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樓VII:颱灣閑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海市蜃樓VII:颱灣閑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
  • 公共設施
  • 閑置空間
  • 城市探索
  • 建築
  • 社會研究
  • 空間研究
  • 景觀
  • 文化
  • 攝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颱灣各地常可見偌大的閑置公共設施,其産生的原因包括政黨輪替、政務官更迭、競選支票承諾、政策轉彎、空間使用目標不明確、特定活動而非常態活動之建設、管理不善、不當的競爭型計畫、法規過時或抵觸、行政程序阻礙,加上少子化、人口超高齡化,以及成立六都導緻人口更加集中於都市⋯⋯

  近十年來因政府正視公有閑置空間,逐漸進行整頓與活化,整體而言效率提高不少。本集《海市蜃樓》動員三十多位學生進行第七次全麵抽樣踏查,收錄六十二處完全閑置、部分閑置、低度使用或延宕開發之公共設施、四處天然災害導緻閑置的公共設施、二十處「閑置活化再閑置」公共設施,以及十四處已活化或活化中之公共設施,總計一百處案例。
 
好的,下麵是一份關於《海市蜃樓VII:颱灣閑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的圖書簡介,重點描述瞭本書所包含的內容,不涉及任何與該主題無關的引申或虛構內容。 --- 《海市蜃樓VII:颱灣閑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圖書簡介 導言:都市肌理下的沉默遺跡 本書是“海市蜃樓”係列研究的第七部,聚焦於一個在當代颱灣社會中日益顯著的現象:大量公共設施的閑置與功能衰退。本書旨在通過係統性的田野調查與深度數據分析,揭示這些“沉默遺跡”的成因、分布特徵及其對地方社區産生的多維影響。我們不再將閑置設施視為單一的經濟遺留問題,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政治和曆史脈絡中進行審視。 第一章:研究背景與方法論的構建 本章首先確立瞭研究的理論基礎,探討瞭“閑置”在城市規劃、公共資産管理及社會心理學中的多重界定。研究的起點在於對“公共設施”概念的重新審視——從宏偉的基建項目到社區層麵的微小空間,凡是投入公共資源建設但使用率嚴重下降的設施均納入考察範圍。 在方法論層麵,本書采取瞭嚴謹的抽樣調查策略。我們並未試圖涵蓋颱灣所有閑置設施,而是根據地理區位、設施類型(如學校、市場、交通樞紐、文化中心)及閑置年限,建立瞭一套分層隨機抽樣框架。數據采集主要依賴實地踏查、空間信息係統(GIS)分析,並結閤對相關行政部門和社區代錶的半結構化訪談。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引入瞭“使用潛力評估模型”(UPAM),用於量化評估設施在當前環境下的潛在再利用價值。 第二章:閑置設施的空間分布與類型學 本章是本書對颱灣閑置公共設施進行初步畫像的核心部分。通過GIS空間分析,我們描繪齣閑置設施在島內不同城市群和鄉村地區的集中區域。研究發現,高密度都會區的閑置設施多集中於功能轉型過快的商業區或因人口外流而産生的衰退社區;而在非都會區,設施閑置往往與區域發展政策的變遷和人口結構老化緊密相關。 類型學分析細化瞭設施的種類: 1. 教育設施(空校): 許多偏遠或都市化進程受阻地區的國民中小學麵臨閤並或廢棄,其建築結構與周圍社區的關聯性研究是本章的重點。 2. 交通與基建設施: 探討那些規劃超前於實際需求的軌道交通站點、未完工的道路工程或已停運的公共碼頭。 3. 市場與商業綜閤體: 考察因消費習慣變遷或選址失當而淪為空置的傳統市場建築與大型商業中心。 4. 社區服務與文化設施: 社區活動中心、地方性博物館或已停止運營的公共衛生所等,其文化價值與社會記憶的衰退過程被重點記錄。 第三章:閑置背後的多重驅動因素 本章深入剖析導緻設施閑置的復雜因素,將其歸納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麵。 宏觀因素: 政策導嚮的轉變(例如,從重工業時代基建轉嚮服務經濟的過渡)、中央與地方財政權責的不匹配,以及全球化導緻的産業結構調整。 中觀因素: 區域性人口遷移模式(“北漂”現象的影響)、人口高齡化和少子化對特定公共服務(如學校、醫療設施)的需求結構性變化。 微觀因素: 建築質量的快速摺舊、規劃設計的初衷與實際使用需求的脫節(“量身定做”的失敗案例),以及維護成本過高導緻的“棄管”現象。 通過案例研究,我們展示瞭單一因素往往不足以解釋閑置,而是多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 第四章:社區感知與社會影響評估 設施的閑置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空置,更在社區層麵引發瞭顯著的社會心理和安全問題。本章聚焦於周邊居民對閑置設施的感知。調查顯示,閑置設施常被地方居民標記為“治安死角”或“視覺汙染源”。 我們采用瞭質性研究方法,收集瞭社區成員關於閑置設施的情感記憶(如對舊校捨的懷念)與現實擔憂(如引發的都市衰敗感)。此外,本章還評估瞭閑置設施對地方財政的負麵影響,包括房産價值的下降和市政管理資源的持續占用。部分社區通過非正式的“自我激活”行為(如社區自發占有和美化牆麵)來對抗設施帶來的消極影響,這些自救行為的有效性也被納入分析。 第五章:再利用的睏境與潛力 如何盤活這些存量資産,是本書探討的最終落腳點。本章詳細分析瞭颱灣在處理閑置公共設施時所麵臨的製度性障礙,包括所有權界定不清、法律限製(如土地使用分區管製)、以及高昂的再啓動和翻新成本。 本書對多種再利用模式進行瞭評估,包括: 1. 公有轉民營(OT/BOT模式)的適用性分析。 2. “微更新”與社區彈性規劃的實踐案例。 3. 文化資産活化的挑戰與機遇。 研究錶明,成功的再利用案例往往具備強烈的社區參與基礎和靈活的行政支持。本書並未提供普適性的解決方案,而是強調每一處閑置設施都需要基於其獨特的時間、空間和社會背景,製定“量身定製”的解題路徑,避免“一刀切”的再開發政策帶來的二次浪費。 結語:從“海市蜃樓”到“在地資産” 《海市蜃樓VII》旨在提供一份紮實、基於事實的觀察報告,呼籲政策製定者和城市管理者正視當前公共資源“過度投資”留下的遺産,將焦點從追求“新建”轉嚮審慎地“維護”與“重構”現有資産的價值。本書為後續關於城市韌性、存量規劃及公共資源效率的深入研究,奠定瞭重要的田野基礎。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姚瑞中


  1994年畢業於國立颱北藝術大學美術係。多年來採取類似DNA麯綫的創作模式,幾條路綫像綁辮子般相互纏繞,開展齣瞭「身體政治」路綫與「空間政治」考察的議題,以檔案學方式進行個人式的國土普查,推齣瞭數個以廢墟為主的創作計畫。2010年成立「失落社會檔案室」,號召學生透過田調見證現實的能力,專注於公共閑置設施的發掘,藉由紀實攝影考掘建築背後的權力運作,在特定曆史脈絡下所形成的「政治地理學」概念,指嚮所有廢墟都是權力鬥爭下失敗的産物,質變瞭廢墟影像在其創作甚至藝術語境中的意義。目前為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美術係兼任副教授,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幻影堂負責人。

  姚瑞中個人網站|www.yaojuichung.com

LSD Lost Society Document

  全名為「失落社會檔案室」,為一臨時性組織,由姚瑞中老師號召一堂選修課的學生組成,以一學期時間返迴故鄉進行攝影踏查與書寫。參與第七集的成員約四十位,以師大美術係同學為主,他們以有限裝備與無限熱忱走訪全國各地,自2019年三月至七月短短五個月內,過濾齣一百件閑置或低度使用的案例及活化例子,透過生動文字敘述與現場拍攝的照片,呈現齣全球化社會發展的特殊在地現像,以公民參與方式提醒社會大眾,並提供政府相關單位參考。

  LSD網站|www.yaojuichung.com/htdocs/?page=lsd
 

圖書目錄

編者序 文字/姚瑞中    
 
第一篇
完全閑置、部分閑置、低度使用 或延宕開發之公共設施
 
01    交通建設
基隆市舊火車站(文字、攝影/張桂華)
基隆市北號誌樓轉轍站(文字、攝影/魏子淇)
基隆市中山一、二路道路拓寬工程工務所(文字、攝影/魏子淇)
新北市瑞芳區調和街停車場(文字、攝影/陳廷瑋)
桃園市舊火車站(文字、攝影/呂如笙)
新竹縣新豐鄉鳳坑船澳(文字、攝影/鄧鈺樺)
颱南市新市區南科颱南園區立體停車場三至五樓(文字、攝影/盧玟伶)
颱東縣關山鎮月美車站(文字/翁子枚;攝影/翁子枚、劉安婕)
颱東縣大武鄉古莊號誌站(文字/翁子枚;攝影/翁子枚、劉安婕)
颱東縣達仁鄉菩安號誌站(文字/翁子枚;攝影/翁子枚、劉安婕) 
 
02    工商園區
彰化縣二林鎮中科四期二林園區(文字/李知蕓;攝影/李知蕓、鄧鈺樺)
 
03    文教設施
颱北市內湖區潭美國民小學舊校區(文字、攝影/吳昀芮)
颱北市文山區永建國民小學舊校區(文字、攝影/吳昀芮)
新竹市世博颱灣館(文字/鄧鈺樺;攝影/鄧鈺樺、姚瑞中、蕭雅萱、陳柏瑜、張辰申、蔡浚勝)
苗栗縣卓蘭鎮內灣國民小學白帆分班(文字/藍景泓;攝影/藍景泓、陳俊宇)
颱中市烏日區旭光國民小學舊校區(文字、攝影/林藝涵)
嘉義縣梅山鄉太平國民小學龍眼分校(文字/鄧鈺樺;攝影/姚瑞中、鄧鈺樺、陳俊宇、李知蕓)
嘉義縣逐鹿文化展演中心(文字/鍾欣芳;攝影/姚瑞中、鄧鈺樺、陳俊宇、李知蕓)
嘉義縣義竹鄉義竹國民小學埤前分校(文字、攝影/戴震東)
嘉義縣大埔鄉大埔國民小學坪林分校(文字/鄧鈺樺;攝影/姚瑞中、鄧鈺樺、陳俊宇、李知蕓)
屏東縣原住民文化園區遊園車(文字、攝影/李知蕓)
屏東縣霧颱鄉霧颱國民小學伊拉分班(文字/陳亮伃;攝影/陳亮伃、姚瑞中
屏東縣獅子鄉楓林國民小學竹坑分班(文字/張懿人;攝影/姚瑞中、張懿人、李知蕓)
花蓮縣花蓮市國立東華創新研究園區音樂教育館(文字/楊宜霖;攝影/楊宜霖、劉孟樺)
颱東縣大武鄉大武國民小學加羅阪分班(文字、攝影/姚瑞中)
連江縣北竿鄉塘岐國民小學大坵分校(文字、攝影/鍾欣芳)
 
04    體育場館
宜蘭縣鼕山河親水公園鐵人三項運動訓練中心(文字、攝影/姚瑞中)
花蓮縣花蓮市國立東華創新研究園區運動設施(文字、攝影/楊宜霖、劉孟樺) 
 
05    社福設施暨活動中心
南投縣南投市中興厚德殯儀館(文字、攝影/闕河瀚)
連江縣婦幼中心(文字、攝影/呂玫慧)
 
06    産業展售場館暨直銷中心
颱東縣達仁鄉産業推廣中心(舊「達仁鄉衛生所」)(文字、攝影/姚瑞中)
 
07    辦公廳捨
颱北市北投區中央通訊社北投員工宿捨(文字/姚瑞中;攝影/姚瑞中、郭奕臣提供)
桃園市大園區儲藏糧食局公糧庫房(文字、攝影/呂如笙)
雲林縣颱西鄉海口莊舊派齣所(文字、攝影/劉彥甫)
雲林縣颱西鄉新興行政中心(文字、攝影/劉彥甫)
雲林縣鬥南警察分局舊辦公廳捨(文字、攝影/楊於萱)
南投縣中興新村颱灣銀行宿捨群、單身宿捨群及高級主管宿捨(文字、攝影/張暘)
屏東縣獅子鄉枋寮分局竹坑舊派齣所(文字/張懿人;攝影/張懿人、姚瑞中、李知蕓)
屏東縣三地門鄉裏港分局達來舊派齣所(文字/蕭雅萱;攝影/蕭雅萱、李知蕓、姚瑞中)
屏東縣東港漁港大陸船員岸置處所(文字、攝影/陳俊宇、李知蕓)
宜蘭縣蘇澳鎮南方澳大陸船員岸置中心(文字/盧薏䅌;攝影/盧薏䅌、姚瑞中)
花蓮縣秀林鄉閤歡山舊派齣所(文字、攝影/姚瑞中)
花蓮縣壽豐鄉退輔會宿捨(文字、攝影/蔡士翔)
 
08    市場
雲林縣颱西鄉崙豐攤販臨時集中場(文字、攝影/楊於萱)
雲林縣土庫鎮第三公有零售市場(文字、攝影/張桂華)
金門縣沙美鎮沙美傳統市場、金沙菜市場(文字/陳欣彤;攝影/陳韻如)
 
09    工程設施
桃園市大園區航空客運園區汙水處理廠(文字/劉晏伶;攝影/劉晏伶、姚瑞中) 
 
10    觀光遊憩設施
基隆市仁愛區許梓桑古厝(文字、攝影/陳廷瑋)
颱中市大安區大安港媽祖主題園區(文字、攝影/王毓慈)
花蓮縣吉安鄉花蓮公教會館(原「國統飯店」)(文字/楊宜霖;攝影/楊宜霖、劉孟樺)
颱東縣池上蠶桑休閑農場(文字、攝影/劉安婕)
 
11    軍事設施
桃園市八德區懷生機場空橋(文字、攝影/劉晏伶)
桃園市大園區海軍軍眷宿捨(建國十一村) (文字/劉晏伶;攝影/劉晏伶、鄧鈺樺、姚瑞中、陳俊宇、李知蕓、蕭雅萱)
桃園市大園區舊空軍基地醫院 (文字/劉晏伶;攝影/劉晏伶、鄧鈺樺、姚瑞中、陳俊宇、李知蕓、蕭雅萱、鍾欣芳)
颱中市大甲區美人山營區(文字、攝影/王毓慈)
嘉義縣民雄鄉北勢子營區(文字、攝影/戴震東)
高雄市鳳山憲兵隊(文字、攝影/鄒毓凱)
宜蘭縣員山鄉外員山裝甲營軍事建築群(文字/盧薏䅌;攝影/盧薏䅌、姚瑞中)
金門縣金湖鎮武威戲院(實踐堂)(文字/陳韻如、陳欣彤;攝影/陳韻如、陳欣彤、姚瑞中)
連江縣南竿鄉馬祖郵局舊址(原「第二軍郵局」)(文字、攝影/蕭怡安)
連江縣北竿鄉塘岐村第五十四隨軍軍郵局(第四軍郵派齣所) (文字、攝影/蕭怡安、呂玫慧)
 
第二篇  
閑置活化再閑置之公共設施
 
颱北市圓山自然景觀公園(原「遊樂世界」、「明日世界」與「昨日世界」) (文字/林藝涵;攝影/林藝涵、姚瑞中)
新北市萬裏區大坪國民小學溪底分校(文字/藍景泓;攝影/藍景泓、張立薇)
新竹縣竹東鎮竹東動漫園區(原「竹東車站颱鐵倉庫」)(文字、攝影/鄧鈺樺)
苗栗縣後龍濱海遊憩區(文字/李知蕓;攝影/姚瑞中、鄧鈺樺)
南投縣埔裏鎮花卉物流中心主場館(文字/陳泇妡;攝影/陳泇妡、姚瑞中)
南投縣地方産業交流中心(文字/陳俊宇;攝影/姚瑞中、鄧鈺樺、陳俊宇)
雲林縣颱西鄉鄉公所倉庫(原「雲林縣崙豐市場」)(文字、攝影/楊於萱)
嘉義縣六腳鄉六腳國民小學新生分校(文字、攝影/張立薇)
嘉義縣義竹鄉光榮國民小學龍蛟校區(文字、攝影/戴震東)
颱南市左鎮區岡林國民小學草山分校(文字、攝影/盧玟伶)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鼓山分局(原「高雄市鼓山區中山國民小學舊校區」) (文字、攝影/鄒毓凱)
宜蘭縣大同鄉三星分局思源舊派齣所 (文字/姚瑞中;攝影/宋鈺、姚瑞中、郝奕為、彭一航、張君瞳)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國民小學磯崎分校(開發為「原住民族山海劇場暨加路蘭廣場」) (文字、攝影/楊宜霖、劉孟樺)
花蓮縣豐濱鄉豐濱國民小學八裏分校(文字、攝影/劉孟樺、楊宜霖)
颱東市颱東農場知本分場(颱東市颱東農場知本分場)(文字、攝影/馮品慈)
颱東縣卑南鄉初鹿國民小學山裏分校(曾為「足跡森林學苑」) (文字/馮品慈;攝影/馮品慈、姚瑞中)
颱東縣池上鄉福原國民小學舊宿捨(文字、攝影/翁子枚、劉安婕)
颱東縣綠島技能訓練所(文字、攝影/姚瑞中)
金門縣金城鎮渤海山莊(文字/陳韻如、陳欣彤;攝影/陳韻如、陳欣彤、姚瑞中)
金門縣金湖鎮光華園暨心戰資料館(文字/姚瑞中;攝影/姚瑞中、陳建泯)
 
第三篇
天然災害導緻閑置之公共設施
 
雲林縣古坑鄉草嶺國民小學舊校區(文字、攝影/楊於萱)
屏東縣泰武鄉泰武國民小學舊校區(文字/李知蕓;攝影/姚瑞中、李知蕓)
屏東縣霧颱鄉大武村舊衛生室(文字、攝影/陳俊宇)
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國民小學大社分班舊址(文字、攝影/趙明)    
 
第四篇
已活化或活化中之公共設施
 
颱北市東區憲兵隊(文字、攝影/姚瑞中)
桃園市大園區桃園國際機場公司舊航空科學館(原名「中正航空科學館」已拆除) (文字、攝影/姚瑞中)
桃園市復興區嘎色鬧獵人學校(原「奎輝國民小學嘎色鬧分校」)(文字、攝影/劉晏伶)
彰化縣颱鐵局創業空間(文字、攝影/陳希晟)
雲林縣鬥南鎮停一立體停車場(文字、攝影/楊於萱)
雲林縣颱西鄉颱西國民小學五榔分校(現為「雲林縣颱西區社會福利服務中心」) (文字、攝影/劉彥甫)
嘉義縣布袋鎮兒童館(現為「布袋鎮清潔隊」)(文字/陳俊宇;攝影/姚瑞中)
嘉義縣義竹鄉大謙讀經教育中心(原「嘉義縣義竹鄉義竹國民小學信義分校」) (文字、攝影/戴震東)
高雄市田寮區古亭國民小學(文字、攝影/鄒毓凱)
屏東縣三地門鄉口社國民小學馬兒分班(改成「馬兒射箭中心」)(文字、攝影/陳亮伃)
屏東縣三地門鄉口社國民小學安坡分班(改成「童玩文化推廣學習中心」及「文化、農産物 展售中心」)(文字/陳俊宇;攝影/陳俊宇、姚瑞中、李知蕓)
屏東縣霧颱鄉霧颱國民小學佳暮分班(改成「魯凱族特用作物學院」) (文字/張懿人;攝影/張懿人、姚瑞中)
屏東縣枋山鄉枋寮高級中學正成分校(文字、攝影/蕭雅萱)
屏東縣新園鄉鹽洲國民小學中興分班(文字、攝影/李知蕓)
連江縣北竿鄉阪裏國民小學(改設「國立海洋大學馬祖分校」) (文字/呂玫慧;攝影/呂玫慧、鍾欣芳)  
 
附錄
附件一 閑置公共設施活化標準(2016.11.4 修訂版本)
附件二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閑置公共設施活化補助經費審議執行及考核要點 (2017.9.7)
附件三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活化閑置公共設施年度績效與補助型計畫補助款處理原則(2019.1.9)
附件四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一百零八年度第二季各機關辦理活化閑置公共設施作業推動情形(2019.8.15 行政院工程會編製)
附件五 高雄市閑置土地及建物清單(至 2019.5.1 止)
附件六 重大公共工程(預算金額二億元以上)追加金額前十大在建案件一覽錶 (截至 2019.1)
附件七 重大公共工程(預算金額二億元以上)展延工期前十大在建案件一覽錶 (截至 2019.1)
 

圖書序言

編者序

  眼看著帶領大學生進行「海市蜃樓」踏查計畫已屆十年,當年作夢都想不到,一學期一堂課一做已十個年頭,齣版瞭七集(尚有一本英文版)如磚頭般厚的專書,真不知是該悲欣交集還是淡淡哀愁?  

  每年花瞭很多時間在全國各地許多閑置設施內迷走,不論是蓋好後因為某些人謀不臧的因素而停擺,或是社會客觀環境變遷後大量裁併的學校、軍營,或是被時光無情蹂躪的曆史建物或古蹟,每迴開車遠行外拍返迴工作室後總籠罩著無力感,有時很懷疑帶領選課學生一直拍下去到底能改變些什麼?甚至有陣子為瞭擺脫無能為力的宿命感,花瞭二年時間拍攝全颱巨大神像,直到有天傍晚在高雄旗山閤天大道院拍攝尚未完工、巨大的無頭彌勒佛之後,纔恍然大悟,人民繳納的所得稅與捐贈的香油錢,原來有一部分是花在這些看得見但不見得必要的硬體建設,套句金剛經的話,有些高官或民眾可能都著相瞭,執著於看得見的政績,執著於追求經濟成長數據,執著於産能與産值發展,執著於短視近利而不惜破壞環境,執著於發大財、各掃門前雪而吝於發大願、誓救度眾生,頻嚮後代子孫預支卻不知如何連本帶利奉還,如此惡性循環難保颱灣不會有破産的一天。  

  近十年來因政府持續正視公有閑置空間問題,逐漸進行整頓與活化,雖然效能尚待相關單位檢驗,「閑置活化再閑置」也在所多聞,但整體而言,近年來活化效率的確提高不少。本集動員四十多位學生進行第七次全麵抽樣踏查,收錄瞭六十一處完全閑置、部分閑置、低度使用或延宕開發之公共設施、四處天然災害導緻閑置的公共設施、二十處閑置活化再閑置之公共設施,以及十五處已活化或活化中之公共設施,按往例一樣,總計一百處案例。

  公有閑置空間的原因錯綜復雜,不外乎政黨輪替、政務官更迭、競選支票承諾、政策因素轉彎、空間使用目標不明確、特定活動而非常態活動之建設,以及管理不善、不當的競爭型計畫、相關法規過時或抵觸、行政程序阻礙⋯⋯加上時代人口變遷導緻少子化、超高齡化,乃至成立六都導緻人口更加集中都市,使得城鄉差距加大、經濟環境變遷等因素,綜閤這十年七集收錄瞭八百多處案例的踏查心得,並與許多學者專傢開會得齣瞭以下具體建議:  

  一、成立決策與執行小組並建立媒閤機製平颱

  由中央成立跨部會決策小組,由副院長或政務委員主持,以有效協調各部會爭議並迅速聽取各方建議後做成決策,取代目前層級較低的工程會設立的「督導平颱」。另於地方也須成立跨局處執行小組,由各巿首長主持,以化解各單位或民間廠商之爭議與衝突。針對各地方政府與鄉鎮鄰裏進行需求調查,並積極盤點閑置公共空間迴報中央相關部會,評估並建立明確使用目標範圍以及建立媒閤機製平颱,以提升空間活化成功機率。  

  二、設立公共空間活化輔導團以強化各部會人纔培訓

  閑置公共空間活化涉及土地分區及用途變更、建築管理,以及使用空間裝修、消防、空調規劃與整建,可由中央主管機關成立輔導團,納入都市計畫、建築、營建、財務、法律、文化、照護、教育、審計、古蹟⋯⋯等領域專傢學者,就各方麵實務經驗協助地方政府、主辦單位以及參與空間活化廠商,加速空間活化效率;並需檢討專業人員培育機製,包括財務、法律、市場、建築、行銷、管理、藝文⋯⋯等方麵實務專傢,擴大培訓對象範圍,納入中央與地方政府各層級承辦官員、民間機構專業人纔與學術界師生,透過與高等學府相關科係與機構閤作,協助培訓專業人纔進行實務曆練。  

  三、相關法規鬆綁與使用執照取得

  採購法或都市計畫法的土地使用分區跟不上時代與市場變遷,應具彈性變更相關地目,檢討不同類型閑置空間後可以設置相關公司營業規定,或可使用容積奬勵方式,換取偏僻閑置公共空間,並充分對內外說明相關法規,以免主管機關或業務單位誤解法令,導緻不敢貿然舉措活化。需在法規容許最大範圍內進行評估與規劃,取得社會福利、公共利益與商業開發三者之間的平衡。至於財務報錶試算目的,是閤理活化政府與民間分擔風險的能力而非瓜分利益。因發放使用執照業務多有颱麵下的暗盤收賄價碼,相關稽查單位應特彆注意。

  四、改善民間參與契約機製朝産業化長期經營為目標

  部分引導長照、托育、文化、社福、弱勢關懷、特殊教育、社會住宅⋯⋯等事業領域,加強宣導以避免「鄰避效應」,促進多元産業連結。部分引進具有空間特色誘因的獲利營運模式釋放閑置空間,強化外部資源之結盟與閤作,以提升空間活化之價值與營運效應,朝建立長期發展的産業鍊為目標。政府應閤理分擔其契約風險,提供必要之承諾與相關事項,以提高計畫委託民間參與之可行性。閑置空間活化轉型再利用,可在契約管理方麵建立彈性靈活調整機製,迅速有效解決糾紛,避免訴訟導緻活化延宕而造成三輸。  

  五、引進民間力量

  企業招商可參考起源於英國的「民間融資提案」(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 PFI)製度,作為「公私協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PP)方式之一,經政府與民間機構以長期契約方式約定,由民間機構投資公共設施整建,完成後再嚮民間機構購買符閤契約約定品質之公共服務,未達績效或無法提供適當服務時則扣款,惟服務與收費須具備彈性化;或繼續操作實施已久的OT、BOT等促參方式引入民間資源,但需避免過度靠攏財團、讓財團層層轉包外租。此外,尚可以節稅為誘因,鼓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編列年度預算參與公益性質的空間活化。至於非以營利為目的之民間社團,政府應優先給予適當營運補助並減免租金開銷,甚至以營運代替租賃的方式評估可行性,先將「負資産」負債打平並翻轉「嫌惡設施」形象,再逐步鼓勵業者按一定比例迴饋實質資産或無形資産。  

  六、結閤都市再生規劃政策並參考國際做法或引進國際相關人纔

  藉鏡國際相關案例,由中央主導都市再生推動計畫,同時納入公民參與平颱,引進民間參與協力閤作機製,將公共空間活化納入都市再生規劃以滿足社會需求。檢討相關法規與機製,促進工程招標及專業融資國際化,建立民間參與閑置空間活化資訊平颱,使國內外銀行業者、工程業者、建築業者可取得完整相關資訊,並鼓勵民間機構與優質且有活化經驗的國外廠商閤作成立國際團隊,參與國內大型閑置空間轉型活化。  

  七、公部門與民間單位應建立互信基礎與容錯空間

  各地方政府承辦公務員在人力資源皆有限之下,進行閑置空間活化這種吃力不討好的業務,最大噩夢除瞭黑道乾涉之外,便是遭受政府內部許多機關查核,例如議會、法院、審計處、監察院、奬懲會、調查局、廉政署、政風處等等。在年金改革之後,政府基層反彈聲浪頗巨,許多年輕人因此選擇辭職,導緻承辦人員人手不足,有關單位應給予第一綫承辦人員鼓勵取代刁難,除非有貪贓枉法之具體事證,否則應適當公開給於公務員鼓勵與奬勵。  

  八、加強媒體宣導活化成功案例並傳承經驗給相關政府部門

  在自媒體盛行的年代,除瞭適時提供媒體(報紙、電視、電颱、網站)活化成功案例之外,可靈活藉由小編或網紅進行實地使用或參訪等活潑手法,宣導活化成果與具體方法,降低年輕族群對活化不力的偏見。  

  颱灣作為全世界最自由的國傢之一,政府有責任逐步創造一個適閤人民發展的完善環境以實現其夢想,而非墨守成規或訂定未與時俱進、相互抵觸的法條規馴人民,若人民有空間需求,應該積極研議修訂不閤時宜的法條或鬆綁法規以順應民情,以過時法規迴避問題、規避責任、逃避監督並非有為政府該做之事。  

  此書作為在下知天命之年的見證,日後該全力創作、莫造口業瞭,僅以短文跟關心此係列的讀者們說聲再會。願國運昌隆,天佑颱灣。    
 
姚瑞中 2019年立鼕寫於幻影堂

圖書試讀

桃園市航空客運汙水處理廠

文字/劉晏伶 攝影/劉晏伶、姚瑞中


設置地址:桃園市大園區南港裏學五街上
主管機關:交通部民航局
管理機關:桃園市政府
建造日期:2005年九月三十日驗收完畢後從未啓用
建造經費:四億二韆一百四十一萬餘元。2018年編列活化經費一韆四百萬元。

座落於大園區南港裏、從興建完畢到近幾年一直飽受爭議的桃園航空客運汙水處理廠,已經建置十三餘年,令人驚訝的是此汙水處理廠並非使用後廢棄,而是打從驗收完畢後從未啓用。汙水廠佔地麵積達一點四九公頃,設計平均日汙水處理量一萬三韆立方分米,汙水處理採用三級微生物去氮除磷方式。根據資料顯示,民國96年(2007),民航局要求桃園市政府「有償撥用」辦理移交,有償總經費為五億二韆二百四十九萬元,市府因財政考量雙方並未達成共識,經過多年纔於2018年二月二十三日由行政院協調以無償撥用方式,進行後續場域活化。

桃園航空客運園區為桃園航空城的先期發展計畫中的一環,2006年時依行政院「亞太營運中心」政策,在大園地區徵收大規模農地,斥資十億元打造各項公共設施,起初的目的是紓解桃園機場聯外交通壓力,同時藉著客運園區發展國際觀光旅館、國際會議中心、電信事業以及宗教專區等帶動大園區觀光發展。其中的汙水處理廠卻因園區進駐僅韆戶,與預期的居住人口有落差,附近也隻有桃禧航空城酒店和一旁的倉儲中心進駐營運,汙水處理廠並無用武之地,纔造成瞭「未啓用就荒廢」的狀況。並多次遭到立法院預算中心、工程會單位列管為閑置設施。目前規劃於2019年編列一韆四百萬元進行電力修繕、內部整修作業,將採ROT由廠商負責營運,屆時可處理園區傢戶汙水,初步估計每日可處理七百頓汙水,恢復汙水處理廠功能。另有二棟汙水處理機房與建築物,未來將分彆規劃為展覽空間與文創工作室。

用户评价

评分

《海市蜃樓VII:颱灣閑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這本書,我一口氣讀瞭好幾遍,每次都有新的體會。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停留在“發現問題”的層麵,而是通過詳實的案例,試圖去探討“為何會如此”以及“未來可以怎樣”。我特彆關注其中一個關於地方政府為瞭吸引投資而興建的“形象工程”項目,最終卻因為規劃不當、市場需求變化而長期閑置的案例。作者通過對項目決策過程的迴溯,以及對項目建成後荒廢景象的細緻描寫,將一個宏大的公共政策失誤,具象化為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的“鬼建築”。 書中通過采訪參與過項目規劃的官員、當地的居民,甚至是一些曾經對其抱有期待的企業主,勾勒齣瞭一個多方利益博弈、信息不對稱、決策失誤的完整鏈條。我讀到那裏,腦海中不禁閃過傢鄉某個被閑置瞭十幾年的大型商場,它曾經被寄予厚望,如今卻成瞭一堆鋼筋水泥的廢墟,周圍的居民也隻能無奈地看著。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不僅僅是在展示“閑置”,更是在呈現“浪費”的代價,以及公共資源決策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陷阱。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有力量,既有新聞調查的嚴謹,又有文學作品的深度。他沒有簡單地指責,而是通過對事實的還原和多角度的呈現,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這本書是一次非常深刻的關於公共治理和資源配置的反思,它讓我們看到,那些看似遙遠的政策,最終是如何以一個個具體的“閑置”狀態,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社會的未來。

评分

《海市蜃樓VII:颱灣閑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這本書,真的讓我眼前一亮。我原本以為,關於“閑置公共設施”的探討,會是一篇篇冰冷的數據和枯燥的分析,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作者用一種非常“有血有肉”的方式,帶我們去探訪那些被時間遺忘的角落。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一個曾經是地方政府為瞭發展觀光而興建的大型旅遊服務中心,如今卻門可羅雀的案例所吸引。 作者不僅僅是記錄瞭服務中心的破敗景象,他更深入地采訪瞭當地的居民、曾經在這裏工作過的員工,甚至是一些曾經來過的遊客。他們講述瞭服務中心曾經的輝煌,以及後來因為缺乏特色、經營不善而逐漸走嚮衰敗的過程。那種失落感,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更是關於一個地方發展願景的落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宏觀的政策製定,是如何具體地體現在一個又一個被閑置的公共空間上。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夠用非常生動的筆觸,描繪齣那些建築的細節,以及隱藏在建築背後的故事。它不是一本簡單的“問題書”,而是一本“反思書”,它讓我們去思考,為什麼我們會建造齣那麼多“華而不實”的公共設施,以及如何纔能避免類似的“海市蜃樓”。這本書無疑是一次關於颱灣社會發展和公共資源管理的深刻叩問,它迫使我們去麵對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去理解它們存在的意義。

评分

我最近讀完的《海市蜃樓VII:颱灣閑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真的讓我對颱灣社會的發展,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原本以為“閑置公共設施”就是一個冷冰冰的數字,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並沒有用學術術語來堆砌,而是選擇瞭一種非常人文的視角,去“踏查”這些被遺忘的空間。書中有一個章節,描繪瞭一個曾經是為瞭發展觀光而興建的特色産業園區,後來因為缺乏後續經營和維護,變得荒涼破敗,幾乎成瞭“鬼城”。 我讀到那裏,腦海裏立刻浮現齣我小時候去過的一個類似的旅遊景點,曾經人山人海,現在迴去一看,很多店鋪都關門瞭,感覺非常冷清。這本書的強大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記錄瞭建築的“閑置”,更是在挖掘這些“閑置”背後的故事。作者采訪瞭曾經在這裏工作的小商販、遊客,甚至是一些項目的開發者,他們講述瞭曾經的輝煌,以及後來的失落。那種失落感,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更是關於一個地方發展願景的破滅。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畫麵感,能夠讓你仿佛置身於那個破敗的園區,感受到風吹過空蕩蕩的建築時的那種蒼涼。它讓我意識到,一個公共設施的興建,往往承載著一個地方的夢想和期望,而它的“閑置”,則可能意味著這些夢想的破碎。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調查,更是一次對地方發展模式、觀光政策以及社會變遷的深刻反思,它迫使我們去思考,如何纔能避免更多類似的“海市蜃樓”。

评分

《海市蜃樓VII》這套書,簡直就像一個精密的顯微鏡,把颱灣各個角落那些沉寂的公共設施,一一放大在我們眼前。我個人特彆喜歡它那種“抽樣”的策略,沒有試圖涵蓋所有,但選取的樣本卻都極具代錶性,仿佛能看到颱灣社會不同麵嚮的縮影。比如說,書中有一章節,詳細記錄瞭一個曾經作為地方政治宣傳重鎮的活動中心,如今卻荒廢得連屋頂都開始漏水。作者不僅描述瞭建築本身的破敗,更深入采訪瞭早期參與建設的老一輩,他們講述瞭當時的熱情與理想,以及後來因政治環境變遷、功能不再而逐漸被遺忘的失落。 我讀到那裏,腦海中立刻浮現齣我傢附近那個曾經很熱鬧的社區活動中心,雖然現在還在運作,但早已沒瞭當年的活力,很多空間都閑置著。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閑置”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隨著時代的變遷、政策的調整,甚至是地方領導人更迭而發生的。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具體的視角,去理解宏觀的政策失誤或者發展規劃不足,是如何具象化為一個個冰冷的、被遺忘的建築。作者的文字功底相當紮實,能夠將冷冰冰的建築數據,轉化為有血有肉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背後的人情冷暖和時間流逝的痕跡。而且,它不迴避問題,而是直接呈現瞭那些“怎麼會這樣”的疑問,然後引導讀者去思考“如何能那樣”。這種探索式的敘述,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産生新的思考和疑問,感覺自己也參與到瞭一場關於颱灣公共資源利用的集體反思之中。

评分

坦白說,《海市蜃樓VII:颱灣閑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這本書,是在我意料之外的優秀。我本來對“公共設施閑置”這個話題,並沒有太多的興趣,覺得它離我的生活比較遙遠。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沒有采用宏大敘事,而是選擇瞭一種非常細緻的“踏查”方式,深入到颱灣各個角落,去記錄那些被遺忘的角落。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某個曾經作為培訓中心而興建的大型建築,如今卻人去樓空的案例。 書中不僅描述瞭建築本身的荒涼,還采訪瞭曾經在這裏接受過培訓的人,以及負責管理的工作人員。他們講述瞭當年培訓中心的輝煌,以及後來因政策調整、需求變化而逐漸被淘汰的過程。我讀到那裏,腦海中立刻浮現齣我傢鄉附近那個曾經很熱鬧的職業培訓學校,如今也人煙稀少。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讓我們看到,一個公共設施的“閑置”,背後往往隱藏著復雜的社會變遷和政策調整。作者的文字非常生動,他能夠用最樸實的語言,描繪齣最動人的場景,讓你仿佛能夠感受到時間在那些建築上留下的痕跡。它不僅僅是一次對“閑置”的記錄,更是一次對颱灣社會發展軌跡的梳理,它讓我們看到,那些曾經被寄予厚望的公共投入,是如何在時間的洪流中,逐漸失去瞭原有的光芒。這本書是一次對颱灣社會轉型和公共資源配置的深刻反思,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寶貴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公共空間。

评分

書名:《海市蜃樓VII:颱灣閑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這本《海市蜃樓VII》的齣現,真的像是投下瞭一顆石子,在颱灣社會掀起瞭不小的漣漪。我本來對“閑置公共設施”這個概念並沒有太直觀的感受,總覺得是官方數字裏的報錶,離我們普通民眾的生活有點距離。但翻開這本書,立刻就被它那種接地氣的敘述方式吸引瞭。作者並沒有用枯燥的學術語言,而是選擇瞭一種“踏查”的模式,帶著讀者仿佛親身走訪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從廢棄的學校、空蕩的體育場館,到那些曾經輝煌如今卻人去樓空的文化中心,每一個案例都配上瞭生動的照片和細緻的描述。 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某個山區鄉鎮的廢棄國小。書中詳細描述瞭學校周邊的環境變遷,曾經熙熙攘攘的學童,如今隻剩下老舊的課桌椅和牆壁上褪色的壁畫。作者通過采訪當地居民,勾勒齣學校停辦背後的原因——少子化、人口外移,以及隨之而來的社區萎縮。讀到那些老一輩居民對學校的眷戀,對孩子們曾經在此嬉戲的追憶,那種淡淡的憂傷和無奈,真的非常有感染力。這本書不僅僅是在呈現“閑置”這個事實,更是在挖掘這些閑置背後的人文故事和社會變遷的軌跡。它迫使我們去思考,這些曾經承載著集體記憶的公共空間,為何會走到這一步?它們是否真的就此失去瞭價值,還是僅僅是被時間暫時遺忘瞭?作者的筆觸,既有對現實的客觀呈現,又不乏對未來的思考,讓人在閱讀時,不禁會聯想到自己傢鄉的那些類似場景,引發瞭一連串關於地方發展、人口政策以及社區活力的深刻反思。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一份簡單的調查報告,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颱灣社會發展過程中那些不容忽視的側麵。

评分

《海市蜃樓VII:颱灣閑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這本書,真的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沒有賣弄深奧的理論,也沒有充斥著枯燥的數據,而是通過一種非常“在場”的視角,帶我們去認識那些被遺忘的公共空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有一部分,詳細記錄瞭一個曾經作為地方政府政績工程而興建的大型體育館,後來因為使用率極低,維護成本過高,而逐漸被邊緣化,最終淪為閑置的例子。 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瞭體育館的破敗景象,他更深入地采訪瞭當地的居民、曾經在這裏比賽過的運動員,甚至是負責維護的清潔人員。他們講述瞭體育館曾經的熱鬧,以及後來逐漸變得冷清的過程。其中一位老居民提到,他們曾經對這個體育館寄予厚望,希望能夠帶動地方的經濟發展,但最終卻事與願違。這種失落感,不僅僅是個人層麵的,更是整個社區發展願景的落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宏觀的公共政策,是如何具體地體現在一個一個被遺忘的建築上。作者的文字非常細膩,既能捕捉到建築本身的細節,又能觸及到人性的情感和社會的變遷。它不是一本簡單的“問題書”,而是一本“思考書”,它迫使我們去反思,為什麼我們會建造齣如此多的“過度”或“不適宜”的公共設施,以及如何纔能避免重蹈覆轍。這本書無疑是一次對颱灣社會發展和公共資源管理的深刻叩問。

评分

這本《海市蜃樓VII:颱灣閑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著作。它沒有給我帶來那種“恍然大悟”的驚喜,反而是一種“原來如此”的沉思。作者選擇的“抽樣踏查”方式,非常聰明,也極具代錶性。書中有一個章節,詳細記錄瞭某個曾經是為瞭推動地方文創産業而興建的“文創園區”,後來因為缺乏持續的吸引力、同質化競爭以及商業模式不清晰,而逐漸變得門可羅雀的案例。 我讀到那裏,腦海中立刻浮現齣我傢鄉某個曾經很受歡迎的創意市集,如今也變得越來越冷清。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在描述“閑置”的錶象,更是在挖掘“閑置”的根源。作者通過采訪曾經入駐園區的創作者、園區管理者,以及當地的居民,展現瞭從概念提齣、興建運營到最終走嚮衰敗的完整過程。那些關於創意、關於夢想、關於現實的掙紮,都被作者用細膩的筆觸一一呈現齣來。它讓我深刻地意識到,一個“閑置”的公共空間,不僅僅是資源的浪費,更是地方發展理念、文化政策以及市場機製失靈的體現。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多樣,時而嚴謹求證,時而感性抒發,讓整本書充滿瞭閱讀的樂趣和思考的深度。它不僅僅是一份調查報告,更是一麵摺射齣颱灣社會發展陣痛的鏡子,迫使我們去思考,如何纔能避免更多美好的願景,最終化為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

评分

這本《海市蜃樓VII》真的給我帶來瞭很多意想不到的震撼。我一直以為公共設施的閑置,可能更多是由於經濟衰退或者規劃不周,但這本書卻揭示瞭更多更復雜的原因。作者在書中,對一些原本是為瞭特定時期(比如戒嚴時期或者地方選舉造勢)而興建的大型公共場所,進行瞭詳盡的“踏查”。我特彆注意到關於一個曾經作為大型集會場所而設計的廣場,如今卻鮮少有人問津的案例。書中不光是記錄瞭廣場本身的荒涼,還采訪瞭當地的居民,他們講述瞭廣場從熱鬧到冷清的過程,其中包含瞭社會氛圍的改變,市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模式轉變,甚至是對過度大型化公共活動的反思。 我讀到那部分時,不禁聯想到我小時候,每逢過年過節,都會在類似的廣場上舉辦大型活動,全傢人都會去湊熱鬧。而現在,這種形式似乎越來越少瞭。這本書不僅僅是在展示“閑置”,它是在通過這些“閑置”的載體,來摺射齣社會文化、生活方式以及集體記憶的變遷。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靈活,有時像一個嚴謹的調查員,細緻地記錄建築的結構和材料,有時又像一個詩人,用充滿畫麵感的文字描繪齣時空的變遷和情感的沉澱。它讓我意識到,一個閑置的公共空間,不僅僅是資源的浪費,更是曆史的斷層,是集體記憶的失落。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強迫我們去麵對這些被忽略的角落,去理解它們存在的意義,以及它們消失背後的深層原因。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寶貴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社會和曾經的時光。

评分

《海市蜃樓VII:颱灣閑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這本書,真的像是打開瞭一個新的視角,讓我看到瞭颱灣社會發展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我原本以為“閑置公共設施”就是一個簡單的資源浪費問題,但這本書卻揭示瞭更深層次的社會和人文因素。作者沒有采用那種高高在上的批判姿態,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地麵的“踏查”方式,帶領我們去親身感受。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有一章,詳細記錄瞭一個曾經是為瞭發展特定産業而興建的大型園區,後來因為市場變化、産業升級失敗而變得空空蕩蕩的案例。 作者不僅描述瞭園區本身的荒涼,還采訪瞭曾經在這裏工作過的工人、企業主,以及地方政府的官員。他們講述瞭園區興建時的雄心壯誌,以及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而逐漸走嚮衰敗的過程。那種無奈和失落,真的很有感染力。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不僅僅是在展示“閑置”,更是在呈現“浪費”的代價,以及公共資源決策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盲點。作者的文字風格非常靈活,有時像一個嚴謹的調查員,細緻地記錄建築的結構和材料,有時又像一個詩人,用充滿畫麵感的文字描繪齣時空的變遷和情感的沉澱。它讓我們看到,宏觀的政策,最終是如何具象化為一個又一個被遺忘的建築,成為瞭我們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海市蜃樓”。這本書是一次非常深刻的關於地方發展、産業政策以及社會變遷的反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