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玉:宋代饒州窯青白瓷

饒玉:宋代饒州窯青白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饒州窯
  • 青白瓷
  • 宋代
  • 陶瓷
  • 瓷器
  • 饒玉
  • 曆史
  • 藝術
  • 考古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饒州窯即景德鎮窯,因宋時景德鎮屬饒州府管轄,故名。

  饒州窯在宋代就已經是景德鎮窯的正式稱謂。硃琰《陶說》載:"饒州府浮梁縣西興鄉景德鎮,水土宜窯,鎮設自宋景德中,因名。置監鎮,奉禦董造,饒州窯自此始"。

  然而,今天人們習慣將景德鎮窯稱為湖田窯,饒州窯卻淡忘瞭。究其原因,緣於景德鎮早期的宋代窯址考古發掘是從湖田窯開始的。1972年劉新園、白焜首先對景德鎮湖田窯址進行考察和小規模試掘。之後,景德鎮對湖田窯址又重點進行瞭多次發掘,人們關於湖田窯的信息和認知顯然比其他景德鎮青白瓷窯址多,所以論及景德鎮窯習慣以湖田窯來統稱。隨著近些年窯址考古的深入,大量的宋代青白瓷窯址被發現,證明景德窯在宋代不僅僅湖田窯一個窯址燒造青白瓷。"景德陶,昔三百餘座"。南宋蔣祈筆下景德鎮宋時燒窯的盛況絕非一個湖田窯能代錶,用湖田窯來統稱景德鎮窯顯然不全麵。

  人們也習慣將景德鎮窯青白瓷稱為影青。影青的稱謂始於清代,起初是特指明代精細精細的薄胎和脫胎瓷。隨著對宋代青白瓷認知度的提高,人們發現用影青來形容宋代青白瓷迎光透影的特點更為貼切,影青漸成為宋青白瓷的泛指。但用一個形象稱謂來概括一個窯係和窯口顯然也不科學。

  因此,恢復及沿用宋時既定的饒州窯稱謂應該更具傳承性、全麵性和科學性。

  宋饒州窯青白瓷雖然數量多、分布廣,但由於其精品早期傳世甚少,各大博物館館藏有限,長期以來人們對其認識是霧裏看花、未有定論。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瞭人們對其重要曆史地位的認識。中國陶瓷界泰鬥級人物耿寶昌老先生也有同樣的感慨:"中國陶瓷史於商周,緻宋大盛。對中國陶瓷演進的研究,自古以來著述甚多成績斐然。但對五代、宋、元的青白瓷卻因史料缺乏,緻使今人看其如管中窺豹,難及全貌"。

  乾隆皇帝一生閱盡無數宋代官窯瓷器,曾經為許多清官所藏宋代官窯瓷器作禦題詩,其中也包括惟一一件宋饒州窯青白瓷枕。乾隆雖然對此枕評價頗高,類比哥窯,但顯然對其齣處和窯口也不甚清楚。由於傳世寶物甚少,皇帝本人當時能看到的宋饒州窯青白瓷也僅是鳳毛麟角,這件現在看起來普通的青白瓷枕在乾隆眼裏已屬稀罕之物。

  民國劉子芬《竹園陶說》記載:"近來齣土之器甚多,有一種碗碟質薄而色白,微似定,市肆人呼為映青,以其色微帶青色也。據言齣自江西,為宋時所製"。又如《景德鎮陶錄》券八引清雍正內務府員外郎督陶官唐英《陶成示論稿》曰:"從(景德)鎮去二十餘裏,地處湘湖,有故宋窯址。嘗覓得瓷礪舊器不完者,質頗薄,卻是米色粉青二式"。以上記載不難看齣,由於曆史的塵封,在清代甚至民國時期人們對饒州窯的認識也隻是個大概,還沒有個完整清晰的概念。

  近年來,隨著對饒州窯認識和研究的深入,曆史長河中齣現瞭可能一窺宋代饒州窯青白瓷全貌的韆載難逢的機會。本書旨在擷取最具饒州窯特點的宋代青白瓷珍品饗以讀者,以期褪去饒州窯這塊美育的朦朧麵紗,將其大美呈現在世人麵前,使人們能夠重新認識饒州窯的重要曆史地位。

  注釋:
  劉新園˙白焜《景德鎮湖田窯考察紀要》
  南宋˙蔣祈《陶記》
  陳定榮《影青瓷說》
  江西省曆史學會古陶瓷專業委員會《青白瓷精品鑑賞》耿寶昌作序
  颱北國立故宮博物館《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
 
青釉流光:宋代瓷器藝術的探索與鑒賞 引言: 宋代,一個在中國陶瓷史上熠熠生輝的時代,其精湛的製瓷技藝和深邃的審美情趣,共同鑄就瞭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巔峰。從汝窯的淡雅天青到定窯的細膩白釉,再到磁州窯的民間風情,宋瓷以其多樣的釉色、精妙的造型和含蓄內斂的裝飾風格,贏得瞭後世無盡的贊嘆。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索宋代瓷器的豐富世界,從其曆史背景、主要窯口、工藝技術到審美特徵,進行一次全麵而細緻的考察。 第一章:宋代陶瓷的時代背景與文化土壤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一個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經濟的繁榮、士大夫階層的崛起以及理學思想的興起,共同塑造瞭宋代獨特的審美取嚮——追求“雅”、“拙”與“自然”。 政治環境與審美風尚: 相比於唐代的雍容華貴,宋代審美更傾嚮於內斂、含蓄、清雅。這種對“理”與“道”的追求,深刻地影響瞭瓷器的燒製理念,強調釉色如同天然生成,造型端莊而不失靈動。 技術進步的推動: 宋代製瓷業的蓬勃發展,得益於成熟的製瓷技術。高超的淘洗工藝使得胎體純淨,而對釉料配方的精確掌握,則保證瞭釉麵的溫潤與光澤。 第二章:五大名窯的藝術光華 宋代瓷器的成就集中體現在其著名的“五大名窯”上。每一種窯口都代錶瞭一種獨特的地域特色和審美追求。 汝窯——雨過天青的極緻: 汝窯,以其稀有的存世量和變幻莫測的釉色而著稱。其釉色以“天青”為上,溫潤如玉,有“雨過天青雲破處”的美譽。胎體輕薄,底部常有細小的芝麻釘痕跡,體現瞭對燒成溫度的精準控製。本章將詳細剖析汝窯釉麵的開片特徵及其形成機理。 官窯與哥窯——紫口鐵足的玄妙: 官窯(指北宋朝廷設立的窯場)與哥窯(窯口歸屬尚存爭議,但藝術風格相近)的共同特點在於其厚釉和獨特的“金絲鐵綫”開片。釉麵溫厚,光澤柔和,常有細碎的冰裂紋與較大的不規則開片交織,形成豐富的視覺層次。 定窯——覆燒的白瓷典範: 定窯的代錶作是白瓷,其顯著特徵是采用“覆燒法”,使得口沿處常因接觸匣鉢而齣現無釉的“ অপ্র光”現象。定窯的刻花、劃花和印花工藝極其精湛,綫條流暢犀利,紋飾繁密而不顯雜亂。 鈞窯——入窯一色,齣窯萬彩: 鈞窯的工藝突破在於其獨特的窯變釉技術。在還原氣氛下,釉料會産生藍、紫、紅等色彩的自然流淌與交融,形成宛如星空般的絢爛效果,充分體現瞭宋人“尚自然”的審美情趣。 第三章:宋代地方窯場的多元發展 除瞭五大名窯,宋代其他重要的民窯也展現齣強大的生命力和創新力,它們以更貼近民間生活的題材和更奔放的裝飾手法,豐富瞭宋瓷的藝術版圖。 耀州窯——刻花藝術的高峰: 産於陝西的耀州窯,以其精美的青釉刻花技術聞名。其紋飾多為花卉、草葉或魚戲蓮花,刀法剛勁有力,綫條深刻,與銅鏡紋飾風格有異麯同工之妙。 磁州窯——民俗風情的畫捲: 磁州窯是北方最大的民窯體係,以其奔放、寫意的白地黑花(或黑地白花)裝飾獨樹一幟。紋飾題材廣泛,有人物故事、花鳥魚蟲,甚至詩詞歌賦,充滿瞭濃鬱的民間生活氣息。 福建的青瓷體係: 福建地區,特彆是德化和景德鎮周邊的窯場,在青釉技術的繼承與發展上也取得瞭重要成就,為後來的青白瓷(影青)體係的形成奠定瞭基礎。 第四章:宋代瓷器的造型與裝飾語匯 宋瓷的造型追求一種“靜穆之美”,裝飾則趨嚮於“含蓄之韻”。 造型的典雅: 宋瓷的器型,如瓶、洗、盞、爐等,多以仿製青銅器或玉器為靈感,綫條簡潔流暢,比例勻稱,追求器物整體的和諧統一。綫條的轉摺處處理得圓潤柔和,體現瞭對“中和”之美的極緻追求。 紋飾的意境: 宋瓷的裝飾藝術遠離瞭唐代的繁密與熱烈,轉而追求意境的營造。無論是纏枝蓮的疏朗布局,還是水波紋的靈動錶現,都體現齣對自然形態的抽象提煉和對禪宗意境的捕捉。印花、刻花和繪畫的結閤,使得裝飾在滿足視覺審美的同時,不至於喧賓奪主,保持瞭釉色本身的質感。 第五章:宋瓷的鑒定要點與傳承價值 對宋瓷的鑒賞,不僅是對其曆史價值的肯定,更是對其工藝與審美的深入理解。 胎釉結閤的辨識: 鑒定宋瓷的關鍵在於對胎體質地、釉麵光澤和開片特徵的細緻觀察。不同窯口對胎釉的控製差異巨大,掌握這些細微差彆是區分名窯與仿製品的基石。 時代精神的體現: 真正的宋瓷,其價值不僅在於器物本身,更在於它所承載的宋代士大夫階層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以及對天人閤一思想的哲學體現。 結語: 宋代瓷器以其內斂的風格和非凡的藝術成就,在中國陶瓷史上樹立瞭一座難以逾越的豐碑。本書旨在通過對這些“凝固的詩歌”的梳理與分析,使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宋代美學的精髓,領略青釉流光中蘊含的東方智慧。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002 前言
010 圖版
011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茶盞
015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盞
019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雙魚茶盞
023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葵口碗
027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脫胎杯
029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葵花形盞
031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小盞
033 宋代饒州窯青白鬥笠小盞
035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花口盞
037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鬥笠盞
039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盞成對
041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脫胎盞托
043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颱盞
045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球形盞托
047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花口盞托
049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荷花形盞托
051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盞托
053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蓮荷形盞托
059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花形托
061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花口小碟
063 宋代饒州窯菊瓣小碟
065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銀扣碟
067 宋代饒州窯青白洗
069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小碟
071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花口盤
073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花口碟
077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葵口洗
079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盤
081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娃娃碗
083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筆添
085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杯形爐
087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印盒
089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硯滴
091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小鉢
093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柳鬥紋鉢
095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摺肩鉢
097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
099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蛋殼鉢
103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鉢
105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罐
107 宋代饒州窯青白瓷蓋鉢
112 專論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饒玉:宋代饒州窯青白瓷”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很多關於宋代生活的美學暢想。宋代,一個注重精緻、內斂和雅緻的時代,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審美追求,都深深地影響著當下的文化。青白瓷,以其溫潤的質感和淡雅的釉色,完美地契閤瞭宋代的審美理念。想象一下,在宋代的文人書房裏,幾件青白瓷的茶具或香爐,該是多麼地賞心悅目。這本書的標題,給我一種迴歸自然、迴歸質樸的感覺。它不像一些過於浮誇的書名那樣吸引眼球,而是散發齣一種沉靜而有力的魅力。我預感,這本書的內容一定充滿瞭對宋代工匠智慧的贊美,對青白瓷藝術價值的深入挖掘,以及對那個時代獨特文化內涵的解讀。它可能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瓷器的書,更是一部關於美學、關於生活、關於曆史的讀本。

评分

讀罷“饒玉:宋代饒州窯青白瓷”的目錄和部分章節,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其學術的嚴謹與內容的豐富。作為一名對宋代陶瓷史略有瞭解的愛好者,我深知饒州窯青白瓷在整個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這本書從窯址的地理位置、曆史沿革,到胎質、釉色、造型、紋飾等各個方麵的詳細分析,都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尤其對不同時期青白瓷的演變軌跡的梳理,以及與同時期其他窯口青白瓷的比較研究,都極具啓發性。書中大量的圖片資料,清晰地展示瞭各種器型的細節,讓我仿佛置身於博物館的展櫃前,近距離欣賞這些珍貴的文物。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瞭解宋代青白瓷,特彆是饒州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寶貴的工具書,能夠提供詳實可靠的資料和深入的學術見解。它不僅僅是關於一種瓷器的介紹,更是一部關於技術、藝術、文化和曆史的綜閤性研究。

评分

對於“饒玉:宋代饒州窯青白瓷”這本書,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其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即使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這本書也是極具吸引力的。大量的精美圖片,幾乎涵蓋瞭饒州窯青白瓷的各個時期、各個品類,從日常的碗、盤、杯,到造型獨特的瓶、枕,再到精美的俑像,都得到瞭細緻的展現。每一件瓷器都在書中得到瞭細緻的介紹,包括其尺寸、工藝特點、釉色特徵,以及可能的用途和曆史背景。作者的文字描述並沒有使用過於艱澀的學術術語,而是力求通俗易懂,讓普通讀者也能領略到青白瓷的魅力。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細節的捕捉,比如釉麵的光澤、開片的紋理、胎骨的細膩程度,這些都是體現青白瓷藝術價值的關鍵。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的嚮導,帶領我一步步走進饒州窯的世界,感受那份溫潤如玉的獨特美感。

评分

“饒玉:宋代饒州窯青白瓷”,這本書的標題就像一首婉轉的歌謠,輕柔地吟唱著一段被遺忘的時光。我之所以選擇翻開它,完全是被標題所營造的那種溫潤、內斂而又極具質感的美所吸引。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唐宋八大傢筆下的婉約山水,或是宋詞中那“水光瀲灧晴方好”的明淨景象。青白瓷,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東方獨有的審美情趣,它不像景德鎮的青花那樣張揚,也不像官窯的粉彩那樣絢麗,它是一種內斂的、含蓄的美,如同少女的初潮,淡淡的,卻又充滿瞭生命力。我想象著,在宋代那個文人雅士輩齣的時代,他們是如何將這份對自然的感悟,對生活的品味,融入到這小小的瓷器之中。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一扇窗,讓我能夠窺見那個時代的風雅,觸摸到那份逝去的精緻。

评分

初次接觸“饒玉:宋代饒州窯青白瓷”這個書名,便被其所吸引。青白瓷,一個聽起來就充滿溫潤光澤的詞匯,加上“饒州窯”這個宋代重要窯口的指代,足以勾起我對那個輝煌時代的無限遐想。我並非專業的陶瓷學者,僅僅是一個對中國古代藝術品懷有濃厚興趣的普通愛好者。在逛書店時,偶然翻開這本書,粗略瀏覽瞭幾頁,雖未能深入研讀,但書中的插圖和一些精煉的文字描述,已經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畫麵。我想象著在宋代的饒州,工匠們是如何在窯爐旁揮灑汗水,如何調配齣那獨一無二的青白釉料,又如何用巧手將泥土塑造成一件件溫潤如玉的瓷器。每一件青白瓷,仿佛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和時代的審美,它們穿越韆年的時光,靜靜地訴說著屬於宋代的故事。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帶著一種詩意和韻味,讓我渴望深入其中,去探尋那份古老而迷人的藝術魅力。我相信,即使是不懂陶瓷的讀者,也會被書名所傳達的美好意境所打動,進而産生閱讀的興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