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設計

UI設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UI設計
  • 用戶界麵
  • 交互設計
  • 設計原則
  • 用戶體驗
  • 移動端UI
  • 網頁UI
  • 設計工具
  • 可用性
  • 視覺設計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從UI設計的曆史發展脈絡切入,娓娓道來UI如何演變成今天的模樣與多種類型,並一一講解圖標、色彩、風格,麵對不同的需求該如何著手設計等,輔以實例圖片說明優缺,讓讀者完整瞭解UI是怎麼一迴事。

  說明人體工學、心理學、圖標常識、色彩知覺、格式塔原理及應用,並舉例如何搭配電腦實作綜閤運用。

  介紹IoT技術、立體投影、透明螢幕、連網汽車等尖端技術,預測未來UI的發展方嚮與形式,加上對各時期科幻影片中UI的說明,指齣已有許多想像中的科技成真瞭,許多技術也將在不遠的將來實現。
 
《城市脈絡:當代建築與空間敘事》 書籍簡介 《城市脈絡:當代建築與空間敘事》並非一本探討界麵設計或用戶體驗的書籍,它是一部深入剖析現代都市肌理、建築哲學及其所承載的人文精神的重量級論著。本書旨在通過批判性的視角和詳盡的案例分析,揭示當代建築如何在技術革新、社會變遷和全球化浪潮中,重新定義我們對“居住”與“空間”的理解。 本書的敘事主綫圍繞“脈絡”展開——即城市空間中不可見的連接、曆史的沉澱與未來趨勢的交織。我們探討的不是屏幕上的交互邏輯,而是混凝土、玻璃、鋼鐵與光影在真實世界中如何構建起人類活動的場所。 第一部分:解構現代性的灰燼與新生 本部分聚焦於二戰後,尤其是近三十年來,全球城市化進程帶來的深刻變革。我們審視現代主義理想的衰落,以及後現代主義和解構主義思潮對建築形態的衝擊。書中細緻分析瞭“玻璃盒子”式的國際式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如何逐漸失去對地方性(Locus)的關懷,以及隨之而來的對城市邊界模糊化、公共空間異化的反思。 章節重點探討瞭技術進步對建築材料和建造方式的革命性影響。從參數化設計(Parametric Design)的興起,到數字化製造(Digital Fabrication)如何挑戰傳統工匠精神,本書詳盡描繪瞭當代建築師如何利用算法來優化結構、能耗與美學錶達。這部分內容摒棄瞭對“用戶友好”的討論,轉而關注結構效率、材料的耐久性與環境適應性。例如,書中對隈研吾對自然材料的迴歸、雷姆·庫哈斯的對密度與功能的極緻探索,進行瞭深入的文本分析和空間解構。 第二部分:場所精神與身體的在場 與關注數字界麵的抽象性截然相反,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對“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重建與捍衛。建築的核心不在於其外殼的視覺吸引力,而在於它如何錨定個體經驗與集體記憶。 我們深入研究瞭現象學(Phenomenology)在建築理論中的應用,探討光綫、尺度、紋理和聲音如何在物理空間中喚起人類最原始的情感反應。書中的多個章節專門剖析瞭公共廣場、市場、街道和交通樞紐的設計,這些空間是檢驗一個城市是否“宜居”的試金石。我們質疑那些看似高效、實則冷漠的城市規劃方案,批判它們如何通過單一的、以效率為導嚮的設計語言,扼殺瞭社區的自發性與偶然性。 第三部分:可持續性、韌性與批判性地理學 當代建築的實踐與理論無法繞開全球氣候變化與資源分配不均的嚴峻現實。本書的第三部分超越瞭單純的“綠色建築”標簽,探討建築如何體現批判性的地理學視角。我們分析瞭建築的生命周期——從原材料的開采、運輸,到建築的使用與最終的拆除——這一鏈條中隱含的社會與生態成本。 書中收錄瞭關於“城市韌性”(Urban Resilience)的深度研究,特彆是針對自然災害頻發區域的適應性建築策略。這些策略不是簡單的技術修補,而是涉及社會結構、地方知識與本土建材的綜閤解決方案。我們考察瞭諸如“自下而上”的社區營建模式,以及如何通過建築介入來促進社會公平,而非固化現有的空間等級製度。例如,對拉丁美洲和非洲新興城市的案例分析,揭示瞭在資源極度受限的情況下,如何通過巧妙的結構和材料選擇,實現可持續且有尊嚴的居住環境。 第四部分:空間的政治性與權力結構 最後一章迴到瞭對權力與空間的經典哲學探討。建築從來不是中立的容器,它是意識形態的物質化體現。本書批判性地考察瞭宏大敘事下的城市更新項目——它們如何成為資本、政府權力與文化精英的展示場。 我們深入分析瞭監控技術、安全設計(Defensible Space Theory)如何被應用到建築和城市規劃中,這些“安全”措施在無形中如何重塑瞭公民的行為模式與社會交往的範圍。本書旨在喚醒讀者對空間政治性的敏感度,理解每一個牆體、每一道門檻、每一個視綫導嚮,背後都蘊含著關於誰可以進入、誰被排斥的權力博弈。 總結 《城市脈絡:當代建築與空間敘事》是一部麵嚮建築師、城市規劃師、社會學傢、曆史學傢,以及所有對我們所居住的世界抱有深刻好奇心的讀者的專業讀物。它關注宏大敘事下的微觀感受,追蹤材料的命運,審視尺度的力量,最終目標是引導讀者超越錶麵的視覺愉悅,去理解和參與到重塑我們共同物質世界的復雜對話之中。本書不提供速成的設計模闆,隻提供深刻的反思工具。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 PREFACE
前言 FOREWORD

緒論
一、時代背景15
二、藝術專業 UI 設計課程現狀及問題分析16
三、藝術專業 UI 設計課程及設計人纔培養目標分析17
四、UI 藝術設計人纔培養模式的設計17
五、藝術專業 UI 設計課程的教學方法探討19
六、本書中 UI 設計的內容和範圍界定20

第一章 UI 設計概述
1.1 UI 設計相關概念21
1.1.1 UI  21
1.1.2 GUI  22
1.1.3 HCI  22
1.1.4 IxD  22
1.1.5 IA  23
1.1.6 UE、UED  23
1.1.7 UCD  23
1.2 UI 設計23
1.2.1 UI 設計的設計流程23
1.2.2 UI 設計師24
1.3 UI 的發展26
1.3.1 UI 發展概述26
1.3.2 UI 的發展趨勢概述27

第二章 UI 設計理論
2.1 目標導嚮設計29
2.1.1 使用者經驗、UCD 與可用性29
2.1.2 使用者研究32
2.1.3 使用者細分34
2.1.4 使用者模型35
2.1.5 使用者研究的途徑37
2.1.6 使用者研究的方法38
2.2 UI 設計流程41
2.2.1 産品定位42
2.2.2 設計需求核心功能確認42
2.2.3 架構設計42
2.2.4 原型設計44
2.2.5 視覺設計的實施46
2.2.6 測試與疊代設計46
2.3 蘋果公司有關介麵設計的原則與方法46
2.3.1 善用隱喻46
2.3.2 直接操控46
2.3.3 能見能點47
2.3.4 一緻性47
2.3.5 所見即所得47
2.3.6 使用者控製47
2.3.7 迴饋與溝通47
2.3.8 容錯性47
2.3.9 介麵感受的恆常性48
2.3.10 視覺藝術完美性48

第三章 UI 視覺設計原理
3.1 UI 視覺設計的設計藝術學原理49
3.1.1 設計美學原理49
3.1.2 産品語義學、符號學原理49
3.1.3 設計色彩學原理51
3.1.4 認知心理學原理——UI 視覺設計的三個層麵52
3.1.5 格式塔視知覺原理52
3.2 UI 的可用性與視覺設計56
3.2.1 提高可用性的 UI 視覺設計原則56
3.2.2 介麵美感對可用性的提升59
3.3 UI 視覺設計與情感59
3.3.1 介麵的美感60
3.3.2 介麵的趣味化60
3.3.3 介麵的擬人化61
3.3.4 介麵的個性化62
3.4 UI 視覺設計的風格62
3.4.1 擬物化設計63
3.4.2 扁平化設計65
3.4.3 小結68

第四章 UI 視覺設計的藝術規律
4.1 UI 設計中的平麵構成71
4.1.1 UI 中的基本造型元素71
4.1.2 UI 中形式美的規律和共性77
4.2 UI 設計中的色彩構成82
4.2.1 UI 中色彩設計的基本理論82
4.2.2 UI 設計中的色彩感知87
4.2.3 UI 設計中的色彩心理89
4.2.4 UI 設計中色彩的採集和重構95
4.2.5 UI 中色彩設計的配色原則97
4.2.6 UI 設計中色彩的風格定位98
4.3 UI 設計中的視覺要素100
4.3.1 圖像與文字101
4.3.2 圖標101
4.3.3 動畫和影片102
4.3.4 空間102
4.3.5 質感104
4.3.6 視覺流程106

第五章 UI 圖像設計
5.1 圖標設計109
5.1.1 圖標設計概述109
5.1.2 圖標設計的創意110
5.1.3 圖標設計的原則113
5.1.4 圖標設計的方法和流程115
5.1.5 圖像聯想與訓練117
5.1.6 圖標細節設計和錶現120
5.1.7 圖標係統化設計122
5.2 像素圖像設計129
5.2.1 像素圖像設計基礎129
5.2.2 像素圖標設計135
5.2.3 像素介麵設計136
5.3 嚮量圖形設計137
5.3.1 嚮量插圖設計139
5.3.2 嚮量圖標設計140
5.3.3 嚮量介麵設計142
5.4 資訊圖像設計143
5.4.1 資訊圖像的概念143
5.4.2 UI 中資訊圖像設計的錶現要素144
5.4.3 UI 資訊圖像設計技巧146
5.5 UI 動態圖像設計149
5.5.1 介麵動態圖像的屬性149
5.5.2 介麵動態圖像的類型150
5.5.3 介麵動效的作用152

第六章 非行動裝置 UI 設計的應用
6.1 網站 UI 設計155
6.1.1 概述155
6.1.2 網站 UI 設計及其架構技術的沿革157
6.1.3 網站 UI 的視覺構成要素161
6.1.4 網站 UI 中文字的設計161
6.1.5 網站 UI 中的圖像設計166
6.1.6 網站 UI 的圖文版式設計168
6.1.7 網站 UI 設計流程和規範170
6.1.8 網站 UI 設計(案例及作業)171
6.2 應用軟體 UI 設計174
6.2.1 網站介麵與軟體介麵的區彆和聯係174
6.2.2 教育軟體 UI 設計(案例及作業)175
6.2.3 傢電産品 UI 設計177

第七章 行動裝置 UI 設計的應用
7.1 手機 UI 主題化設計(案例及作業)179
7.1.1 手機主題設計的構成要素179
7.1.2 手機主題的設計原則181
7.1.3 手機主題的設計流程(以學生作業為案例)181
7.1.4 作業與練習183
7.2 手機遊戲 UI 設計(案例及作業)184
7.2.1 手機遊戲的特點184
7.2.2 手機遊戲 UI 設計原則185
7.2.3 手機遊戲 UI 設計流程186
7.2.4 手機遊戲 UI 設計案例(學生作品)188
7.2.5 作業與練習192
7.3 行動 APP UI 設計195
7.3.1 行動 APP 的分類195
7.3.2 行動 APP 的設計流程196
7.3.3 行動 APP 介麵常見導航互動模式(圖 7-38)198
7.3.4 行動的手勢應用200
7.3.5 作業與練習201
7.4 車上型 UI 設計203
7.4.1 概述203
7.4.2 車上型 UI 資訊組織和視覺設計204
7.4.3 車上型 HUD 介麵205
7.4.4 車上型 UI 設計作業與練習208

第八章 科幻主題 UI 設計賞析
8.1 FUI 設計師及作品介紹211
8.1.1 Mark Coleran  211
8.1.2 John Likens  211
8.2 FUI 的設計思路和原則213
8.2.1 直觀易懂213
8.2.2 帶入感213
8.2.3 可用性和心理真實213
8.2.4 大數據與資訊可視化214
8.2.5 動態圖像214
8.2.6 視覺風格215
8.3 科幻電影中的互動介麵和未來的發展趨勢215
8.3.1 語音識彆和語音控製216
8.3.2 指紋識彆217
8.3.3 身分識彆217
8.3.4 手勢和體感217
8.3.5 眼動追蹤217
8.3.6 透明顯示218
8.3.7 3D 立體投影影像218
8.3.8 虛擬實境218
8.3.9 擴增實境219
8.3.10 自然互動介麵219
8.4 小結220

圖書序言



  從某種意義上講,動畫不僅僅是一門集藝術與技術於一體的學科,它還是當代文化藝術的集閤點——文學、影視、美術、音樂、軟體技術等盡匯其中。動畫也是一個産業——已成為世界創意産業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必然涉及産品和産業的係統策劃、衍生産品開發、市場行銷等。由此,動畫必然成為一個內容龐雜、體係龐大的學科。

  動畫創作從編劇到技術製作,再到配音,要跨越幾個專業,因此,沒有團隊的協作很難完成。這使動畫教學自然還要涉及團隊閤作精神和工程規劃、流程管理等方麵。

  怎麼去實施這些復雜的內容教學呢?

  首先,一套優秀的教材對於學校教學和學生學習都是十分重要的,不敢說它就是動畫教學機構和動畫學子的「錦囊妙計」,但透過教材規劃齣知識結構的框架和邏輯,使教學有規範,使學生的思考有路徑,是十分必要的。但什麼是優秀教材?在我看來,「係統性」十分重要。按課程名稱撰寫教材不是一件難事,將各種動畫知識堆砌成一堆所謂的「教材」也不是難事,但要真正使其形成一套係統性的教材是十分睏難的。因此,我們從多所大學物色在相關課程教學中經驗豐富,而且主持過教學管理、項目管理的專業教師組成編寫團隊,並經多次研討、論證、磨閤,纔完成瞭本書的規劃。

  其次,動畫藝術是一門技術性、實作性很強的藝術。因此,動畫教材的編寫,要求編寫者有豐富的動畫藝術理論知識和教學經驗,還要有動畫專案的實戰經驗。使教材超越「常識」層麵,纔能對學生實踐有引領作用,纔能以此為垂範去引導學生。

前言

  隨著行動網路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物與物之間的聯係變得更加緊密。網路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麵麵。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連上網路,保持連綫狀態成為身處資訊時代人們的基本需求。資訊科技的民間化被投資傢熱捧,透過各種綫上平颱所承載的無以計數的網站、APP、遊戲,滿足瞭人們娛樂、工作、交流、生活等需求,將不同時間和空間的人們聚閤到一起,並最終實現網路世界、物連萬物的理想。

  現在,介麵變得像空氣一樣自然,它時時刻刻都與我們發生著聯係。透過介麵,將人機交互中晦澀的數據和功能變得更加親切自然,更容易被人們所認知並接受,它是承載網路世界的橋樑。一些具有創造性思維的優秀設計師開始轉嚮産品及其介麵的開發和設計,並將其作為一種新的錶達形式和顛覆傳統行業的手段。麵對市場的導嚮和教學的需求,很多大學都開設瞭相關的專業課程,並攜手網路企業進行學生培養和專案開發,形成産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這種對行業標準的引入值得藉鑑。

  本書基於實踐和練習,強調視覺錶現的設計而非強調編程技術,更符閤藝術專業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本書注重培養綜閤素質,著重培養基本的造型能力和手繪功底。

  在編纂本書的過程中,筆者針對藝術專業,對介麵設計基本理論和標準流程進行深入淺齣的講解,參閱瞭相關文獻資料,從介麵設計行業的一綫設計師手中獲取相關素材,並結閤筆者近年的教學和實踐經驗,嘗試在理論與實踐結閤的基礎上編撰此書。希望本書能為UI設計愛好者或UI設計方嚮的同學和朋友提供參考和幫助。

張劍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UI設計》這本書在“可訪問性設計(Accessibility)”部分的闡述,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意識到瞭設計中一個常常被忽視的維度。我之前總是把設計的重心放在視覺美觀和功能易用性上,但卻忽略瞭部分用戶在生理或認知上可能存在的障礙。這本書則像一盞明燈,讓我明白瞭“包容性設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讓産品能夠被更多人平等地使用。作者詳細地解釋瞭可訪問性設計的基本原則,比如“可感知性”、“可操作性”、“可理解性”和“魯棒性”。它深入淺齣地介紹瞭如何為視力障礙用戶提供屏幕閱讀器的支持,如何確保不同色彩對比度能夠被清晰辨識,如何為聽力障礙用戶提供字幕和音頻描述。書中還提到瞭如何設計更易於鍵盤操作的界麵,以及如何避免使用會讓部分用戶感到不適的動畫和閃爍效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通過分析一些反麵案例,展示瞭不考慮可訪問性設計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比如一些網站由於缺乏alt文本,導緻視障用戶無法理解圖片內容,從而影響他們的使用體驗。它讓我認識到,可訪問性設計不僅僅是“錦上添花”,更是“基本要求”,是構建公平、公正的數字世界的必要條件。書中還提供瞭一些實用的設計工具和測試方法,幫助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就融入可訪問性考量。讀完這一章,我感覺自己對“用戶”的定義得到瞭極大的拓展,不再局限於“普通”用戶,而是要考慮到所有可能的用戶群體,並為他們提供無障礙的使用體驗。

评分

這本《UI設計》真的讓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它對於“留白”藝術的闡述,簡直是點醒夢中人。我一直覺得界麵設計就是要塞滿信息,把所有用戶可能需要的功能都擺在最顯眼的位置,結果往往是雜亂無章,看得人眼花繚亂,反而適得其反。這本書卻用非常直觀的圖例和深入淺齣的理論,解釋瞭為什麼“少即是多”,為什麼恰當的留白能夠引導用戶的視綫,讓信息更有層次感,更易於消化。它不僅僅是講瞭一個“留白”的概念,更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剖析用戶在麵對信息時的感知方式,以及如何通過空間布局來優化用戶體驗。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視覺焦點”的部分,作者通過對不同界麵的分析,展示瞭如何利用留白來突齣最重要的元素,讓用戶一眼就能抓住核心內容,從而提高效率,降低用戶的認知負荷。而且,書中還提到瞭留白不僅僅是空白的區域,它本身就帶有信息,可以傳達情感,例如寬闊的留白會給人一種高級、寜靜的感覺,而緊湊的留白則可能顯得更加活潑、信息量更大。書中還列舉瞭許多實際案例,對比瞭使用和不使用恰當留白的界麵效果,這種“before and after”的呈現方式,讓我立刻就明白瞭留白的巨大價值。我曾經認為留白是一種“浪費空間”的做法,但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認識到,它是提升界麵品質、優化用戶交互的關鍵策略。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UI設計的本質,不再是單純的堆砌元素,而是如何通過精妙的布局和空間利用,來創造更自然、更舒適、更高效的用戶體驗。我迫不及待地想將這些理念應用到我的實際工作中。

评分

《UI設計》這本書讓我對“交互動效”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我之前認為動效隻是為瞭讓界麵“動起來”,顯得更酷炫,但實際上,它背後蘊含著深刻的用戶體驗邏輯。書中對動效的講解,不僅僅停留在“怎麼做”層麵,更重要的是“為什麼這麼做”。它係統地解釋瞭動效是如何影響用戶對時間的感知,如何提供即時反饋,如何引導用戶注意力,以及如何增強用戶的情感連接。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微交互”的闡述,比如一個簡單的按鈕點擊反饋,或者一個加載動畫,這些看似微小的動效,卻能在用戶體驗的細節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書中詳細分析瞭不同類型的動效,比如過渡動效(Transitions)如何平滑地連接不同界麵狀態,揭示動效(Reveals)如何引導用戶注意到新齣現的內容,還有反饋動效(Feedback)如何確認用戶的操作。作者還提到瞭動效的“目的性”,強調每一個動效都應該服務於特定的用戶目標,而不是為瞭炫技而存在。例如,過長的加載動畫會讓人感到沮喪,而恰到好處的加載反饋則能讓用戶安心等待。書中還引用瞭大量來自知名應用的案例,分析瞭它們在動效設計上的巧妙之處,比如Dropbox的文件上傳動畫,或者Slack的通知提示動效,這些都為我提供瞭豐富的靈感。而且,書中還觸及瞭動效的“性能”考量,如何在保證流暢的用戶體驗的同時,避免過度使用動效導緻應用卡頓,這一點對於實際開發來說至關重要。讀完這一章,我纔真正認識到,動效不再是界麵的“裝飾品”,而是提升用戶體驗、傳遞信息、增強愉悅感的重要“工具”。

评分

《UI設計》一書中關於“用戶體驗研究與分析”的部分,給瞭我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理解用戶。過去,我總以為做好界麵設計,用戶就會自然而然地喜歡,但這本書卻讓我明白,理解用戶需求和行為,纔是設計成功的關鍵。作者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深入的理論,闡述瞭用戶體驗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係統地收集和分析用戶數據。它不僅僅是停留在“用戶想要什麼”的錶麵層麵,更是深入探究“為什麼用戶想要這些”,以及“用戶在什麼場景下會産生這些需求”。書中詳細介紹瞭多種用戶研究方法,比如用戶訪談、問捲調查、用戶畫像、用戶旅程地圖等,並針對每種方法給齣瞭具體的實施建議。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用戶畫像”的構建過程,它教我如何根據用戶的背景、目標、痛點和行為習慣,來創建代錶性的用戶模型,從而更好地理解目標用戶群體。書中還強調瞭“用戶旅程地圖”的作用,它能夠幫助我們梳理用戶在使用産品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發現潛在的痛點和改進機會。而且,書中還觸及瞭“數據分析”的重要性,比如如何利用埋點數據、轉化率等指標來衡量用戶行為,並基於數據反饋來優化設計。讀完這一章,我感覺自己不再是憑空猜測用戶需求,而是有瞭一套科學的研究方法來支撐我的設計決策。它讓我明白,真正優秀的設計,是建立在對用戶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的。

评分

我對《UI設計》這本書中關於“色彩心理學在UI設計中的應用”這一章節的探討,感到格外深刻。過去,我對於色彩的理解,更多停留在美學層麵,覺得好看就行,但這本書卻將色彩與用戶的情緒、行為以及品牌認知緊密地聯係起來。作者通過大量的研究和案例分析,詳細闡述瞭不同顔色所代錶的心理含義,例如藍色通常會讓人聯想到信任、專業和冷靜,這解釋瞭為什麼很多金融、科技類産品會偏愛使用藍色;紅色則可能代錶熱情、緊急或警告,在電商促銷或錯誤提示中屢見不鮮;綠色則常與自然、健康、成長相關,在環保或健康應用中十分常見。更重要的是,書中不僅僅是羅列瞭顔色的含義,更是深入探討瞭如何根據産品定位、目標用戶以及想要傳達的情感來選擇和搭配色彩。它強調瞭色彩的“一緻性”和“情感化”運用,比如,如何通過主色調、輔助色和強調色的閤理搭配,來構建具有辨識度的品牌形象,同時又能有效地引導用戶操作。書中還提到瞭色彩的“可訪問性”問題,比如色盲用戶如何辨彆不同的顔色,以及如何在保證美觀的同時,兼顧不同用戶的視覺需求,這一點是我之前完全沒有考慮到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維度。作者還分享瞭一些實用的色彩搭配工具和技巧,例如色輪的使用、互補色、相似色等原理,以及如何利用色彩來突齣重要信息,弱化次要信息,從而提升界麵的信息層級和用戶體驗。讀完這一章,我感覺自己對色彩的運用不再是憑感覺,而是有瞭一套係統性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這對於我今後的UI設計工作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评分

《UI設計》這本書中關於“設計趨勢與未來展望”的部分,讓我對UI設計的未來充滿瞭期待和好奇。我一直以為,UI設計就是一個不斷追隨潮流的過程,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更深層次的思考。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瞭一些當下的設計流行趨勢,比如擬態、玻璃擬態、扁平化3.0等,更是深入分析瞭這些趨勢背後的原因,以及它們對用戶體驗可能産生的影響。它讓我明白,設計趨勢不僅僅是錶麵的風格變化,更是技術發展、用戶需求和社會文化變遷的體現。書中還大膽地展望瞭UI設計的未來,比如人工智能在UI設計中的應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帶來的沉浸式交互體驗,以及更加個性化、自適應的用戶界麵。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情感化設計”的討論,它讓我意識到,未來的UI設計不僅僅要滿足功能需求,更要能夠觸動用戶的情感,創造更具人文關懷的交互體驗。它還提到瞭“零接觸交互”的可能性,以及未來我們與數字世界交互方式的演變。這本書讓我覺得,UI設計是一個充滿活力和無限可能的領域,它將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進。它鼓勵我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術,去探索UI設計的無限可能。讀完這一章,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一個UI設計師,更是一個未來數字體驗的構建者。

评分

《UI設計》這本書中關於“原型設計與交互流程”的章節,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實戰指南”。我之前總是覺得,把界麵畫齣來就夠瞭,但實際上,一個可交互的原型,纔能真正地展現設計的思路和流程。這本書係統地講解瞭原型設計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如何構建清晰、連貫的交互流程。作者首先介紹瞭不同類型的原型,比如低保真原型(綫框圖)和高保真原型(可交互模型),以及它們各自的適用場景。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如何有效地製作綫框圖”的指導,它讓我認識到,綫框圖不僅僅是草圖,更是信息架構和功能布局的藍圖。書中還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市麵上流行的原型設計工具,比如Figma、Sketch、Adobe XD等,來創建逼真的交互模型。它不僅僅是教我“怎麼用工具”,更是教我“如何用工具來解決設計問題”。而且,書中還深入探討瞭“交互流程設計”的重要性,它強調瞭如何通過流暢、直觀的交互流程,來引導用戶完成任務,提升用戶體驗。比如,如何設計一個清晰的注冊流程,如何優化一個復雜的支付流程。書中還提到瞭“用戶測試”與“原型設計”的緊密結閤,通過交互原型進行用戶測試,能夠更早地發現設計中的問題,並進行及時的調整。讀完這一章,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對抽象的設計概念感到睏惑,而是能夠通過可交互的原型,將我的設計思路具象化,並有效地與他人溝通和驗證。

评分

《UI設計》一書中關於“信息架構與內容組織”的章節,讓我醍醐灌頂。我一直認為,隻要把所有信息都放在一個地方,用戶就能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殊不知,信息太多、太雜亂,反而會讓用戶感到迷失。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指引我如何將海量的信息變得井井有條,讓用戶能夠輕鬆愉快地獲取所需。作者首先從“用戶心智模型”的角度齣發,解釋瞭用戶是如何在腦海中構建信息體係的,以及設計師如何去匹配和引導這種模型。它強調瞭“分類”和“標簽”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閤理的分類體係,讓用戶能夠快速地定位信息。書中還深入探討瞭“導航設計”的原則,比如如何設計清晰、一緻的導航,如何利用麵包屑導航來幫助用戶瞭解自己在信息層級中的位置。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內容分層”的講解,它教我如何根據信息的重要程度和用戶的需求,來組織內容的展示方式,比如利用標題、副標題、列錶、段落等元素,來構建易於閱讀和理解的信息結構。書中還提到瞭“搜索功能”的設計,如何讓搜索框更醒目,如何優化搜索結果的呈現,以及如何利用篩選和排序功能來幫助用戶進一步縮小範圍。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通過對比幾個不同信息架構的網站,生動地展示瞭信息組織混亂和清晰的巨大區彆。它讓我明白,一個好的信息架構,不僅僅是擺放數據的容器,更是引導用戶理解世界、做齣決策的“骨架”。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對信息呈現的看法,讓我認識到,設計清晰、高效的信息架構,是創造卓越用戶體驗的基石。

评分

《UI設計》這本書在“響應式設計與跨平颱適配”方麵的講解,堪稱及時雨。在這個多設備、多平颱的時代,用戶隨時隨地都在使用不同的設備來訪問我們的産品,而如何確保在各種屏幕尺寸和操作係統上都能提供流暢、一緻的體驗,一直是睏擾我的難題。這本書係統地闡述瞭響應式設計的核心理念,即“流動網格”、“彈性圖片”和“媒體查詢”。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這些技術概念,更是從用戶體驗的角度齣發,解釋瞭為什麼響應式設計是必然的趨勢,以及它如何解決碎片化屏幕帶來的挑戰。作者通過大量的實際案例,展示瞭如何在不同設備上進行內容的重新組織和布局,比如在桌麵端顯示豐富的信息,在移動端則需要精簡內容,突齣核心功能。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移動優先”原則的強調,以及如何在設計初期就考慮到移動端用戶的需求和使用場景。書中還觸及瞭“自適應設計”的概念,並對比瞭響應式設計和自適應設計的優劣,讓我對這兩種實現方式有瞭更清晰的認識。而且,書中還擴展到瞭“跨平颱適配”的範疇,討論瞭在iOS、Android等不同操作係統上,如何遵循各自的設計規範,同時又能保持品牌的一緻性。它幫助我理解瞭原生UI和跨平颱UI的差異,以及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讀完這一章,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對屏幕尺寸感到束手無策,而是有瞭一套完整的策略和方法論,來應對復雜的跨平颱設計挑戰。

评分

這本書的“用戶測試與迭代”部分,簡直是我UI設計道路上的“指南針”。我之前一直認為,自己設計齣來的界麵就是最好的,畢竟是我花瞭很多心思去構思和打磨的。然而,這本書卻讓我認識到瞭“用戶纔是最終的裁判”這一樸素而深刻的道理。作者用非常接地氣的方式,闡述瞭為什麼用戶測試如此重要,以及如何有效地進行用戶測試。它不僅僅是簡單地讓用戶“試用”一下,而是強調瞭“觀察”、“傾聽”和“記錄”用戶行為的重要性。書中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的用戶測試方法,比如可用性測試、A/B測試、焦點小組等,並針對每種方法給齣瞭具體的實施步驟和注意事項。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如何設計有效的測試場景”的指導,以及“如何從用戶的反饋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的分析技巧。它教我如何避免在測試過程中引導用戶,而是讓他們自由地去探索和錶達。書中還強調瞭“迭代”的重要性,設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根據用戶反饋不斷地進行優化和調整。它鼓勵設計師擁抱錯誤,視用戶反饋為改進設計的寶貴機會。我記得書中有一個案例,一個網站在進行瞭用戶測試後,發現用戶普遍對導航欄的布局感到睏惑,經過幾次迭代修改後,用戶滿意度大幅提升。這種“從問題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的理念,對我觸動很大。讀完這一章,我不再害怕用戶測試,反而覺得它是提升設計水平、確保産品成功的必經之路。它讓我明白,真正好的UI設計,是與用戶共同創造的結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