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1.1 雷射發展歷史
LASER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縮寫,台灣音譯為雷射,中國大陸意譯為激光,意指光在受激發放大情況下所產生的同調光源。在1964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發給公認雷射理論奠基者包含Charles Townes,Nikolay Basov與Alexander Prokhorov三人之前,不同種類的雷射以及相關專利已經陸續被實際製作出來,包括1960年在休斯實驗室(Hughes Research Laboratories)任職的梅曼(Theodore Maiman)[1]利用閃光燈脈衝光源激發紅寶石晶體產生有史以來第一道人造的同調光源,發光波長為694.3nm,同一年任職於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貝爾實驗室(Bell Lab.)的Ali Javan,William Bennett和Donald Herriott成功製作了第一台利用氦氣和氖氣作為增益介質的氣體雷射(HeNe laser)[2],這也是第一個連續波(continuous wave, CW)操作的雷射光源,發光波長為1153nm[3],半年後另一團隊所製作的氦氖雷射發光波長632.8nm成為稍後較為普遍被採用的紅光雷射光源[4]。
Ali Javan與Nikolay Basov提出利用半導體材料製作雷射二極體的構想,但是稍早在1956年的時候日本東北大學的西澤潤一教授已經提出雷射二極體的專利申請,甚至比1958年Gordon Gould提出LASER名詞縮寫的時間都還要更早。在1962年Robert N. Hall首次利用砷化鎵(GaAs)材料同質接面(homojunction)結構製作出第一個雷射二極體[5],發光波長為842nm,可以在77K液態氮溫度下脈衝操作(pulse operation),同年Nick Holonyak Jr.教授在任職於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時率先採用磷砷化鎵(GaAsP)製作出第一個可見光波段的紅光半導體雷射二極體[6]並發明了第一個紅光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s, LED),在1962年底前GE已經開始販售Robert N. Hall開發的砷化鎵雷射二極體和Nick Holonyak Jr.教授開發的磷砷化鎵雷射二極體與發光二極體,其中紅光LED一顆售價260美元,砷化鎵紅外光雷射二極體售價1300美元,磷砷化鎵紅光雷射二極體售價2600美元,同時期德州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 TI)販售的砷化鎵紅外光發光二極體售價為130美元[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