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感謝交通大學光電係和光電學院提供良好的環境,讓作者得以在不受打擾的氛圍中埋首寫作!本書的完成經曆瞭許多人的參與協助,特彆感謝五南圖書的編輯部門能迅速將我們的初稿編輯成冊。作者之一盧廷昌要感謝指導教授交大光電係的王興宗老師帶領進入半導體雷射的領域,並持續鼓勵與支持其研究工作,同時也要感謝交大光電係的同仁們的支持與協助,而博士班的學生祖齊、振庭在藍光麵射型雷射、高速操作分析等內容的提供,為本書增添不少可讀性。作者之一的尤信介要感謝在工研院光電所實習期間參與經濟部科專計畫與國閤計畫VCSEL技術研發團隊的指導與協助,包含郭浩中教授、張慶安博士、宋嘉斌博士、楊泓斌博士、祁錦雲博士、林國瑞博士、邱舒偉博士、王智祥博士、吳易座博士、江文章博士、黃俊元博士、賴芳儀博士、張亞銜博士、李晉東博士、陳奕良博士以及俄羅斯科學院Ioffe Institute Dr. A. R. Kovsh, Dr. N. A. Maleev, Dr. S. S. Mikhrin, Dr. D. A. Livshits, Prof. M. Kokorev等,以及成功大學蘇炎坤教授、許渭州教授與張守進教授和在美國進行科技部補助博士後研究計畫期間UCLA電機係王康隆院士與史丹佛大學電機係Prof. J. S. Harris及實驗室團隊成員的諸多協助。
最後,作者盧廷昌要深深感謝在教學、研究還要寫書的過程中不斷給我鼓勵和支持的妻子詠梅。
圖書試讀
1.1 雷射發展曆史
LASER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縮寫,颱灣音譯為雷射,中國大陸意譯為激光,意指光在受激發放大情況下所産生的同調光源。在1964年諾貝爾物理奬頒發給公認雷射理論奠基者包含Charles Townes,Nikolay Basov與Alexander Prokhorov三人之前,不同種類的雷射以及相關專利已經陸續被實際製作齣來,包括1960年在休斯實驗室(Hughes Research Laboratories)任職的梅曼(Theodore Maiman)[1]利用閃光燈脈衝光源激發紅寶石晶體産生有史以來第一道人造的同調光源,發光波長為694.3nm,同一年任職於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貝爾實驗室(Bell Lab.)的Ali Javan,William Bennett和Donald Herriott成功製作瞭第一颱利用氦氣和氖氣作為增益介質的氣體雷射(HeNe laser)[2],這也是第一個連續波(continuous wave, CW)操作的雷射光源,發光波長為1153nm[3],半年後另一團隊所製作的氦氖雷射發光波長632.8nm成為稍後較為普遍被採用的紅光雷射光源[4]。
Ali Javan與Nikolay Basov提齣利用半導體材料製作雷射二極體的構想,但是稍早在1956年的時候日本東北大學的西澤潤一教授已經提齣雷射二極體的專利申請,甚至比1958年Gordon Gould提齣LASER名詞縮寫的時間都還要更早。在1962年Robert N. Hall首次利用砷化鎵(GaAs)材料同質接麵(homojunction)結構製作齣第一個雷射二極體[5],發光波長為842nm,可以在77K液態氮溫度下脈衝操作(pulse operation),同年Nick Holonyak Jr.教授在任職於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時率先採用磷砷化鎵(GaAsP)製作齣第一個可見光波段的紅光半導體雷射二極體[6]並發明瞭第一個紅光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s, LED),在1962年底前GE已經開始販售Robert N. Hall開發的砷化鎵雷射二極體和Nick Holonyak Jr.教授開發的磷砷化鎵雷射二極體與發光二極體,其中紅光LED一顆售價260美元,砷化鎵紅外光雷射二極體售價1300美元,磷砷化鎵紅光雷射二極體售價2600美元,同時期德州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 TI)販售的砷化鎵紅外光發光二極體售價為130美元[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