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

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愛德華多•加萊亞諾
圖書標籤:
  • 愛情
  • 戰爭
  • 曆史
  • 小說
  • 情感
  • 命運
  • 人性
  • 戰爭文學
  • 愛情文學
  • 時代背景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我們這時代的「最強大腦」,最用功的讀書人, 二十多年閲讀長河中,淘金之金粒篩選下來的精華書單。 ——書癮PLUS—— 童偉格‧房慧真 聯閤選書 駱以軍 特彆推薦 首波強打:《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 房慧真 選書‧童偉格 專文導讀 我們人生黃金期二十年,可能擁有時間、智力、真正思索的好書,也就兩百多本。沒有我們以為的多,我們以為我們可以東讀讀西摸摸,有那麼多的「時光點數」。我覺得這兩位長期安靜認真閲讀的神級讀書人,願意幫我們開一兩書單,那真是我們極幸福之事啊。 ──駱以軍(作傢) /關於本書《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 烏拉圭文學大師最重要的記實散文,充滿殘酷血淚的時代記憶之書—— 用最近即的觀察距離,和無法再更迫切的敘事方式,加萊亞諾為我們,栩栩寫下瞭拉丁美洲異議者群像。 我想展開一個閱讀計畫,關於那些曾經當過記者的作傢,例如歐威爾、海明威、奈波爾、史坦貝剋,在中南美洲更多瞭,有馬奎斯、略薩,還有這本書的作者加萊亞諾。颱灣新聞每下愈況,記者士氣低落。藉由閱讀名傢的作品,我想告訴大傢,他們也曾是記者,記者不但必須讀很多書,有一支好筆,悲天憫人的心腸,有時還必須付齣生命。——房慧真 寫作到底有沒有意義?具不具備介入現實的效力?當以文字,「我摸索,我巡航,我召喚」的此刻,是否真有「我們」所熱盼什麼,會受召而來? 在《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裏,加萊亞諾以靜默的希望,註釋著各自睏厄的同行者們。在寫作這本具總結意義的書時,加萊亞諾,同時為自己找到瞭寫作的新起點。從流亡客居、直到重返故土,直到再之後更長久的時光,他將藉助本書所創造的,一種獨具風格的片段化書寫,將拉丁美洲的集體曆史與個人感知,悲喜同存地,織錦成一次又一次重新的觀看。 ──童偉格 今晚,有多少人會從傢裏被蠻橫的抓走,背後布滿彈孔的被丟進荒地? 又有多少人會被斷手斷腳、被砲彈襲擊、被火焚燒? 這個國傢,每天都有未經審判、未經定罪的人被殺。多數皆為死不見屍。從一座監獄到另一座監獄,從一處營房到另一處營房,與此同時,屍體在山野間或垃圾場裏腐爛。每一次緻死的原因一而再、再而三的消逝,直到最後徒留在你的靈魂裏的,僅剩驚恐及不確定的迷霧。 烏拉圭,智利,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墨西哥,瓜地馬拉…… 作傢,詩人,歌手,藝術傢,編劇傢,人類學傢,社會學傢…… 先是威脅,然後失蹤、綁架、拷打、暗殺…… 殺戮在無聲處瘋狂進行! 這是一本充滿血淚的記憶之書,也是一本讓人不忍直視的殘酷之書。 生於烏拉圭的加萊亞諾,流亡於阿根廷、厄瓜多爾等國,以記者身分親臨拉丁美洲政府鎮壓農民、以非常手段取得土地的現場;跟過瓜地馬拉的年輕人組成的遊擊隊;與獨裁者麵對麵握手;目睹窮人置身於深淵的生活…… 《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齣版於1978年,那年,加萊亞諾三十八歲,流亡到西班牙大約年餘,已在巴塞隆納北濱約五十公裏處的小鎮安頓下來,直到1985年,方再返迴烏拉圭。這本書書寫的是加萊亞諾離開拉丁美洲前刻的曆史記憶,記錄並重新審視拉丁美洲的曆史,精準敘說令人震顫的恐怖氛圍之下,始終暗湧著對親人、愛人、戰友……的溫柔,充滿優美而感傷的文學性,被視為加萊亞諾文學風格成熟時期的奠基之作。 / ◎【書癮PLUS】閱讀無數 嗜書成癮 這個書係是一個平颱,計畫邀請文學創作者,將他們各自喜愛、也從中受益的書,以兼顧個人化與普及性的角度,介紹給讀者。 書癮書單—— 《非軍事區之北:北韓社會與人民的日常生活》(North of the DMZ:Essays on Daily Life in North Korea)/安德烈‧蘭科夫(Andrei Lankov)著/陳湘陽‧範堯寬/譯 *以素描簿般的簡樸形式報導,不獵奇、不渲染地直述北韓人民的「日常生活」 《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Días y noches de amor y de guerra)/愛德華多•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著/汪天艾‧陳湘陽譯 *烏拉圭文學大師最重要的記實散文,充滿殘酷血淚的時代記憶之書 《內心活動》(Inner Workings: Literary Essays)/柯慈(John Maxwell Coetzee)著/黃燦然譯 *諾貝爾文學奬得主二十年文學評論精選 《小於一》(Less Than One)/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著/黃燦然譯 *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經典散文集 《短暫的一生》(Novelas de Santa María)/鬍安‧卡洛斯‧奧內蒂(Juan Carlos Onetti)著/葉淑吟譯 *尤薩(Mario Vargas Llosa)特彆推薦:拉丁美洲文學最具大膽實驗和原創性小說,媲美二十世紀最優秀說故事高手作品 《薩哈林旅行記》(The Island of Sakhalin)/契訶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著/鄢定嘉譯 *契訶夫畢生至為自豪的作品;索忍尼辛在本書啓發下,寫齣瞭煌煌巨著《古拉格群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愛德華多•加萊亞諾
烏拉圭文學大師。生於濛得維的亞,14歲時發錶政治漫畫,20歲起先後擔任過記者、編輯、主編。曾被軍政府逮捕入獄,後長期流亡。1985年纔迴到祖國。因其犀利透徹、充滿良知的寫作,被譽為「拉丁美洲的聲音」。
2009年美洲高峰會上,委內瑞拉前總統查維茲(Hugo Chavez)將加萊亞諾代錶作《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送給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引發全世界媒體關注。2015年4月13日,因病去世,烏拉圭舉國哀悼。著有《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Las Venas Abiertas de América Latina)、《女人》(Mujeres)、《鏡子:一部被隱藏的世界史》(Espejos:Una Historia Casi Universal)、《歲月的孩子:366個故事》(Los hijos de los días)、《擁抱之書》(El libro de los abrazos)。


譯者簡介

汪天艾
馬德裏自治大學西班牙文學博士,研究方嚮二十世紀西班牙詩歌。此前先後於北京大學西葡語係和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比較文學係獲學士、碩士學位。譯著有《奧剋諾斯》、《現實與欲望:塞爾努達流亡前詩全集》、《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印象與風景》等數本,其中《印象與風景》入圍第七屆「魯迅文學翻譯奬」長名單。

陳湘陽
颱大外文係畢業,師大翻譯研究所博士生,研究華文文學英譯及中英比較修辭。曾任世新大學及實踐大學兼任講師、創勝文教翻譯講師、創譯語言顧問公司翻譯講師。譯有《英文寫作聖經》、《錯置颱北城》(閤譯)、《Kiss!吻的文化史》、《覺知的力量:蛻變生命的金鑰》、《前綫島嶼:冷戰下的金門》(閤譯)、《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曆史創傷》(閤譯)等書。

相關著作:《Kiss!吻的文化史:從中古世紀傳説神話到網路時代影音文化,浪漫吻的前世今生》《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曆史創傷》《覺知的力量:蛻變生命的金鑰──洞察道德, 不道德, 非道德;瞭解什麼是真正對與錯》《非軍事區之北——北韓社會與人民的日常生活》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記憶者的自由與忠實
—導讀加萊亞諾《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        / 童偉格


1.
記憶所及,我最早是在2016年的年底,聽小說傢駱以軍,說起瞭關於「書癮PLUS」這個書係的構想。彼時書係尚無定名,而構想最可感之處,是駱以軍的熱情:這個書係是一個平颱,計畫邀請文學創作者,將他們各自喜愛、也從中受益的書,以兼顧個人化與普及性的角度,介紹給讀者。兩年多過去,計畫進入瞭正式齣版的階段,眼下,就由《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Días y noches de amor y de guerra)這本房慧真選書,與我選擇的《非軍事區之北:北韓社會與人民的日常生活》(North of the DMZ: Essays on Daily Life in North Korea)一書,共同揭開書係序幕。
我很榮幸能參與計畫,主要因為在書市艱睏的今日,擔任選書人一職,有點像受贈瞭一個太過慷慨的機會,能一起見證一本書的生成。其實,比起過往數年,齣版社對種種環節的設想、討論及落實,與對書市的宏觀想像,我明瞭,選書人的私心偏好,矛盾地,是最不該被強調的一件事。主要也因為,在齣版期程之外,更漫長的時間裏,去尋讀駱以軍、房慧真和其他朋友們導介的書目,從中學習,並揣摩他們各自所學,對我而言,本來就是日常之事。於是,參與計畫,對我而言,多少像是與朋友們持續對話。我也誠摯盼望,這樣的對話,對讀者們多少有所助益。
關於我所選擇的《非軍事區之北》一書。過往幾年,我讀著各種關於北韓的著作,倒沒有什麼特彆的目的,隻是想對這個陌生鏡像,有多一點的瞭解:在同一個冷戰框架的兩邊,有關北韓的既驗史實,說不定,也對照性地解釋瞭關於颱灣,隱密的未知。而我猜想,反之亦然。
就此而言,哈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的《最寒冷的鼕天》(The Coldest Winter: 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八旗,2012),為冷戰框架兩邊實況,提供瞭相對全麵的檢視。他的細密史筆,賦與齊聚韓戰的人物,各自獨特的心理深度,引領讀者,不時進入荷馬史詩般的敘事歧徑裏。例如:在戰事夾縫間,哈伯斯坦突然為我們,追查起戰場主帥,麥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將軍的漫漫平生,使我們理解,這位角色目空一切的性格,可能,是緣於怎樣的情感重擔。也於是,在這樣的寫法下,即便哈伯斯坦也許並無此意,他的敘事,的確已使全書立場,傾嚮瞭他較能深詮的美國將領一方。
康明思(Bruce Cumings)的《朝鮮戰爭》(The Korean War: A History;左岸,2013),則立意反駁哈伯斯坦的史詩級巨構,並為北韓辯護。他以朝鮮民族為主體,將韓戰起點,前推至1930年代,日領下的滿洲國,認為韓戰簡要說來,是「來自相互衝突的社會製度之下的韓國人,為瞭韓國的目標在交戰」;且這場戰爭,至今尚未終結。他提齣的基本立論是:如果不是外力乾涉,韓戰這場「內戰」早已結束;這意謂著北韓將統一半島,民族國傢將走嚮正常化,也將還復境內自日治起,即遭壓迫之人民以正義。
我們大緻可以這兩極立場,牽係晚近十年,在颱灣齣版的各式北韓實錄。其中,我個人認為內容最豐富、且不流於單嚮控訴的,是《我們最幸福》(Nothing to Envy: Ordinary Lives in North Korea;麥田,2011)與《這就是天堂!》(Ici, cest le paradis : Une enfance en Corée du Nord;衛城,2011)兩書。然而,無論內容是否豐富,這些實錄,大緻共享一個基本假設,即將北韓政權視作某種幻景,或非日常的奇觀,所記述的,不外乎是個人在脫離瞭那般幻景、重迴「正常人世」之後的感懷或追憶。
這時,《非軍事區之北》一書,反而體現瞭突破上述假設的價值:它用素描簿般的簡樸形式報導現場,不獵奇、亦不渲染地,直述瞭北韓民眾的所謂「日常生活」。簡單說:它提齣瞭一種平實的見證。而我猜想,《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同樣顯現瞭這樣一種直證的力道。

2.
我的第一本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之書,是《歲月的孩子:366個故事》(Los hijos de los días;南方傢園,2014)。這本書形同年曆,在一年裏的每個日子底下,加萊亞諾都寫下一則短文,記述瞭曆史中的當天,曾經發生過的真實事件。齣於好奇,我直接翻到二月二十九日,想知道為瞭這個本來就不是常有的日子,他會記下什麼特彆的事。結果,「這一天在1940年,」加萊亞諾反高潮地這麼說:「是個再平常不過的日子。」因為:

一切都在意料中,二月二十九日,好萊塢頒發瞭八項奧斯卡奬給電影《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它為緬懷已然消逝的奴隸盛世而喟嘆不已。
自此,好萊塢確立瞭自己的慣性。

錶麵上,行文看來平淡無奇。不過,當我重讀短文,加萊亞諾寫下的,「今天這個日子總是慣性地從日曆上逃跑」這樣的開頭,突然有瞭特彆的意義。原來,他是將這個「慣性逃跑」的日子,比喻為他始終關注的,追求自由的黑奴—在其他許多書裏,我們都會讀到他對逃亡黑奴聚落的栩栩描述。接著,他話鋒一轉,反諷起對黑奴而言,一個更大的網羅:那總是溫情地自我再現、也總是「拿他人的血來暖自己」的美國娛樂業。
加萊亞諾的書寫,就像一種奇妙的織錦,總將取自沉重語境裏的綫索,綴集成一小幅常令人會心一笑的圖畫。當一年裏的每日每夜,都由他這樣題記時,《歲月的孩子》對我而言,是一部頗奢侈的時光見聞。一方麵,用精簡如實的字句,這本書留存瞭人類話語理序的骨乾,好像往事最適閤直述;就像經驗,從來就應當不加矯飾地傳遞。另一方麵,它當然也揭曉瞭,在那珍罕的一點點理序之外,人類文明裏,那更難解、更廣袤的瘋癲,愚昧或暴力。簡單說:加萊亞諾像是用笑容,顯現齣那個倒映著笑容的無底深淵。
一段時日,我讀著這樣的加萊亞諾,讀他寫的鏡子之書,足球之書,女人之書,《擁抱之書》(El libro de los abrazos;南方傢園,2017)等等;或者,是他將拉丁美洲的傳說與史實、喜樂及悲傷,均用這般片片段段,集纂成紀年史書的代錶作,《火的記憶》(Memoria del fuego)。我猜想,所有這些書,與《歲月的孩子》相仿,都可以是同一本更大的書的索引,不變地,索引著加萊亞諾想為拉丁美洲寫下的,一部重新的履曆。於是不無矛盾地,這位重組時間碎片的專傢,對我而言,彷彿是靜停在自己的寫作時間之中瞭—在那裏麵,好像他是四十歲、五十歲,還是六十歲,都沒有什麼差彆。
大概也是因為有此印象,所以,我很遲纔發覺自己,其實倒讀瞭加萊亞諾:原來,我最早讀到的《歲月的孩子》,是加萊亞諾七十一歲時的作品,距離2015年,他因肺癌而辭世,隻剩下四年光陰。當我發覺他擅長拆解的時間,當然,對他還是有著效力時,我再迴去翻找《歲月的孩子》裏,他為四月十三日—自己逝世當天—所寫下的記事,像翻找一則他自訂的預言。在此,預言彷彿有瞭宿命的色澤,因為加萊亞諾為此日,寫下瞭或許,是自己一生寫作歲月裏,最重要的主題:他記述,在2009年是日,四十二位聖芳濟修會的修道士,在墨西哥完成瞭一場嚮原住民道歉的儀式;為瞭四百多年前,他們的同僚焚燒馬雅人典籍、毀散瞭馬雅人積纍長達八個世紀的集體記憶。
事關記憶與遺忘的鬥爭,也事關重新解讀拉丁美洲自身的履曆,加萊亞諾將這則記事,定名為「我們曾不懂觀看你」。

3.
大概也像是宿命,在拉丁美洲繁星般的文學創作者之中,加萊亞諾是我們比較容易錯過的一位。主要因為他,並不在拉美最舉世周知的文學浪潮—魔幻現實主義(Magic Realism)文學大爆炸的象限裏頭。甚至,加萊亞諾是有點站在「文學」這件事的反麵:他反對除瞭如上所述的,讓讀者直接體認事實以外,一名寫作者,還能有什麼更加「神聖」的職責。
於是也可以說,當拉美魔幻現實浪潮裏的諸位創作者,如馬奎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或尤薩(Mario Vargas Llosa)等人,均以新聞寫作的訓練為基礎,且透過運用小說的虛構裝置,讓拉美的現實,在特定範圍裏,更深刻地再現齣來時,加萊亞諾是有點孤單地,站到虛構技藝的規訓之外去瞭—錶麵上,他好比《百年孤寂》(Cien años de soledad)裏,重復製作小金魚的邦迪亞上校,多年以來,隻專注於將曆史和傳說,都重新打磨成一則又一則的新聞。
而恐怕,仍然像是宿命:就像我們容易錯過加萊亞諾一樣,我們其實,也不盡然就能深解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縱使近四十年來,它持續影響著颱灣文學。從1982年,馬奎斯獲頒諾貝爾文學奬的效應算起,颱灣文學創作者對魔幻現實的接受與轉化,主要聚焦在技藝層麵,關於怎樣想像時空的可能,或者,如何建構敘事的幻術。它有時被與「古已有之」的華語說書傳統,硬是聯想在一塊;有時,說不定更不濟:它隻是奇幻小說的一個看上去比較嚴肅的彆名。
無論如何,由於普遍缺乏探測政經結構的能力或意願,在颱灣文學創作者的藉鑑中,「魔幻」美學是被多元實踐瞭;至於這樣的美學實踐,是否真為抵拒關於現實的什麼,則顯得不是那麼要緊瞭。這時,始終站在象限外的加萊亞諾,反而成為我們更深切理解他者,與我們自己之空闕的重要參數。
在年僅三十一歲時,加萊亞諾即寫成瞭《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Las Venas Abiertas de América Latina;南方傢園,2011)。這部論著的特齣之處,首先是加萊亞諾在消化大量史據後,用最簡明的二部結構,將拉美殖民史,呈現為一則既連貫又對立的敘事。敘事前半,是自1492年,以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那「偉大的迷航」為起點,所轉齣的歐洲殖民體製素描。加萊亞諾勾勒,當歐洲、非洲與美洲三邊貿易網絡建成,拉美如何成為勞力輸入,與原物料外流之地;它如何以提供單一生産物的「莊園」(colony)樣態,被捲入瞭「倚賴型經濟」之中。敘事後半,則描繪歐洲退場後,美國對殖民體製的實質繼承。
這則史敘前後連貫,自是因為拉美始終深陷於上述經濟框架內,仍然持續失血,無法自救。在此,相較於拉美因物産豐饒而深受宰製,北美,有著「貧瘠者的幸運」。初始,它由歐洲導入相對自足的生産形式;繼而,本土資本傢以運販黑奴所得,資助爭取國傢獨立的軍火;終於,這些資本傢,創建瞭全美洲唯一一個「自由」的國度,成為貿易網絡的最大受益者。
這則史敘兩部對立,自是因為美國一方,將殖民體製,演化到瞭拉美舊殖民諸國皆難以企及的深度。從此,殖民毋須爭奪領土,而殺戮皆在無聲處進行;既透過投資或經援以遙控本地生産,也透過對特定政權的扶植與掌握,以保護美國的投資,並且—影響更深遠地—支配起政權底下,所有人的生活條理。從此,拉美彷彿是美國的話語哈哈鏡:隔著一條國界,「自由市場」、「民主政治」等一切現代性辭匯,對國界兩邊的實質意涵絕然相異。如加萊亞諾所述:在烏拉圭,關押人數最多的監獄,悖論地,就叫作「自由」。
於是,加萊亞諾簡明呈現的二元史話,我們其實可以藉助當代理論,更簡單地這麼說:多年以後,由美國主導的拉美「全球化」運動,終於,完成瞭歐美全麵殖民拉美生活世界的任務。

4.
《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的特齣之處,更因為以上述敘事為主軸,加萊亞諾譜寫齣一部生動的物質史。他描述在第二次航行時,哥倫布如何將非洲加那利群島(Islas Canarias)上的蔗糖根,轉運到加勒比海插種,直到遍島糖蜜。他描述橡膠種子,如何被藏在一間形同棺廓的船艙裏,被從亞馬遜雨林深處偷渡而齣,從倫敦溫室,傳遍日不落帝國諸藩領,直至馬來西亞。他描述可可,棉花,咖啡,金礦,銀山,甚至鳥糞等物的遷移路綫,彷彿,是為我們復現那個「物種大交換」時代的盛況,將我們如今視作當然的人擇地貌,一圈圈,一層層,為我們剝檢殆盡,直到荒原裸裎。奇妙的是,加萊亞諾的剝檢,全無虛構成分,有的,僅是對史據的細心琢磨,與再次布散。
是在這裏,我們發覺瞭加萊亞諾式的新聞寫作,在衝決更宏觀時程時,所激發的效力。或許能這麼說:比起深層再現拉美現實,他其實,更想直接坦露關於拉美人文,一幅漫無邊際的時餘地景;像地質學者,他教會我們解讀,我們眼下所見的,嶙峋陸離的怪石,其實悖論地,確證瞭現實仍然持恆的作用。
於是一方麵,當史敘簡明卻依舊發人深省,我們知道,艱睏的,永遠不是如何敘事。如2009年—即如前所述,加萊亞諾寫下的「我們曾不懂觀看你」是事的是年—當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Hugo Chavez),特地在美洲高峰會上,將《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一書,送給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時,我們知道,關於拉美睏境,查維茲要求歐巴馬的,不是如何新穎的詮解。
另一方麵,當對同一艱睏現實的重新體感,成為唯一迫切的訴求時,寫作者有瞭極其嚴峻的挑戰—首先,是「我」的在場感知必須言錶。就此而言,加萊亞諾的確如自己所言,思索著如何突破簡明史敘裏,「單一視角」的限製;如何,再用「更少的話說齣更多的內容」。
對加萊亞諾而言,這一切實踐,都由《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一書開始。

5.
《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齣版於1978年,那年,加萊亞諾三十八歲,流亡到西班牙大約年餘,已在巴塞隆納北濱約五十公裏處的小鎮安頓下來,從此,直到1985年,方能再返烏拉圭。這本書因此首先是一個終點,寄存瞭離開拉丁美洲前刻,當加萊亞諾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主持《危機》(Crisis)月刊期間,與其他反對運動者的共同奮鬥。用最近即的觀察距離,和無法再更迫切的敘事方式,加萊亞諾為我們,栩栩寫下瞭異議者群像。
對加萊亞諾而言,這個「危機時期」,始於1973年4月。彼時,烏拉圭軍方奪權在即,被列入黑名單的加萊亞諾遭到逮捕,進瞭刑訊中心,之後,又被監禁在一間「看不見光也走不瞭超過三步」的牢房裏。鎮日,隻有黑暗中的尖叫聲,與一隻老鼠相伴。加萊亞諾不知被囚禁瞭多久,隻記得自己獲釋當天,得知畢卡索已在一週前辭世瞭。
僥倖獲釋後,加萊亞諾渡河,逃往布宜諾斯艾利斯,這座在彼時的拉丁美洲看來,稍有言論自由的城市。在加萊亞諾的主持下,《危機》從1973年5月起發刊,它堅守「文化是人與人之間創造的任何相遇場所」、「是交流,否則就什麼都不是」的大眾立場,集結泛美左翼作者,傳播「直接源自現實的文字」,以「證明我們是誰,對想像做齣預言,揭發阻擋我們的力量」。《危機》一時,成為異議者的街壘。
直到1976年,泛美右翼國傢恐怖主義,終於也追擊而來,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閤圍。始自瓜地馬拉,一如玻利維亞、智利與烏拉圭等國,在冷戰框架下,阿根廷軍政府由美國以同樣手段扶植上颱,加入瞭「骯髒戰爭」:以國傢暴力清除異議者。《危機》的作者群與贊助者,遭遇種種人身迫害。5月,作者群之一,在加萊亞諾眼中,「阿根廷最好的小說傢」孔蒂(Haroldo Conti)也「被失蹤」瞭。7月,就在新的刊前送審製度頒行、孔蒂死訊亦被側麵證實瞭之時,《危機》團隊決議關閉雜誌社,倖存同誌各自潛離。
《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記錄的,即是在這揮之不去的陰翳雲層底,偶然敞開的容光塊土上,曾經有過的生機。記錄「每個人曾經綻放的光彩,和離開時留下的一小縷煙」。在此,加萊亞諾所言的「人的相遇」,有瞭摯切的彼此深許之意。如本書其中一個片段所示—每逢雜誌齣刊日,都會有二十幾名烏拉圭人,由一位「曾經被長期監禁」的老教師帶領,在早上,他們:

過河來到阿根廷的領土。所有人一起齣錢買一份《危機》,隨後前往咖啡館。其中一人一頁一頁地高聲朗讀給所有人聽。他們邊聽邊討論內容。朗讀持續一整天。結束之後,他們就把雜誌送給咖啡館老闆,然後迴到我的國傢—在烏拉圭,這本雜誌已遭禁。
「哪怕隻是為瞭這件事,」我心想,「也值得。」

這些讀者,提醒加萊亞諾切勿絕望,且再繼續平寜地奮鬥。他們,使稍早渡河的那位寫作者,當每逢灰心之際,在有時,不免自覺不過是「披上魔術師的鬥篷,戴上船長的寬帽或者安上小醜的鼻子」那樣,「抓緊圓珠筆開始寫作」時,不會被寫作自身的虛妄性給挫倒—寫作到底有沒有意義?具不具備介入現實的效力?當以文字,「我摸索,我巡航,我召喚」的此刻,是否真有「我們」所熱盼什麼,會受召而來?
在《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裏,加萊亞諾無非,也是以同一種靜默的希望,註釋著各自睏厄的同行者們。在此,所謂「人的相遇」,有瞭更其遠託的悲傷。是這樣的:當陰雲再度密閤,昔時容光塊土形同幻景;當國傢依舊骯髒,一切寄存真確希望的記憶,必然,僅是將被「撒謊的機器」湮滅之人的自我記憶。
記憶,因此如加萊亞諾所言,既是「我的毒藥」,也是「我的食物」。

6.
關於記憶。他們每日苦勞,不問薪資多寡,有無其他福利。每隔幾天,他們就去坐牢,或被軍警恐嚇,卻仍然保持泰然與幽默。前去應訊時,以防萬一,他們先互相道彆。不必應付偵訊、也未齣刊的日子裏,他們四處打工,存下錢,以備下一期發刊用。半夜總是齣狀況,在窄仄編輯室內,他們奔竄接電、修機器,找紙捲。清早,真的不知道是「上帝存在的明證還是團結的魔力」,刊物竟然還是順利印齣,齣現在街頭書報攤上瞭。他們走上大道,互相擁抱,慶祝這又一次的奇蹟。
這間屢屢創造奇蹟的編輯室,從加萊亞諾十四歲,在社會主義周刊《太陽》(El Sol)擔任畫工起,直到《危機》關閉,在二十多年內,雖然數易其所,但其實,就像是維係無盡苦勞的同一間鬥室。那些無法再次生還迴鬥室的苦勞者,同誌們,在加萊亞諾記憶裏,從長輩、平輩,直到漸漸更多的是晚輩。加萊亞諾,是在這樣的年歲追趕中成長,也在這樣一迴迴的錯身中,數次隨之失去瞭生存的願力。
這是本書書名中,「日日夜夜」一詞,苛刻卻寫實的意涵:當加萊亞諾將自己記憶,從「危機時期」嚮前探究,如實地,將不同時期的鬥室重疊並觀,他提記瞭一種對比:在一場未完的戰事裏,抗爭者永遠死難,不變地,依於對公理與正義的愛;而相對於此,真正藉著這場戰事,不斷獲得進化的,其實是獨裁政府的手段。
開始,他們以嚴刑峻法震懾異議者;後來,他們發現「一次公開槍決就可能引發國際醜聞」,「倒不如享受成韆上萬起失蹤案的無罪推定」。開始,製造失蹤僅是為瞭超越律法限製的一種手法;後來,他們發現這種手法的震懾力,其實更強效,也更持久。如加萊亞諾所言:

「被失蹤」的技巧:沒有犯人抗議,也沒有殉道者哀悼。是土地吞噬人民,而政府為大地洗淨雙手。在這之間,沒有罪行可以告發,也沒有必要做齣任何解釋。每一次緻死的原因一而再、再而三的消逝,直到最後徒留在你的靈魂裏的,僅驚恐及不確定的迷霧。

因為什麼都無法確證,記憶者「你」,將被擲入永遠的煉獄裏:在「你」記憶中的每位屈死之人,都將再死很多次。一如無比魔幻地,在孔蒂「被失蹤」後的第三年,阿根廷政府教育部發函,宣布孔蒂教授因另有要務,即日起,正式自教職榮退。若無其事,就當三年來他一嚮活著、也將會繼續活著一樣。
開始,他們謀殺;後來,他們持續攻擊「你」的記憶。

7.
寫作因此變得必要,或再次可能,不為其他龐然設想,僅因寫作這項技藝,猶存的最原始目的:留存個人記憶。寫作變得原始,卻使人專注,彷彿寫時,「你」隻與那禁絕「你」一切作品的政權正麵對視。「你」多寫的每一行字,在「你」眼前,都是記憶的歡快逃生。
說不定因此,在寫作《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這本具總結意義的書時,加萊亞諾,同時為自己找到瞭寫作的新起點。如前所述:從流亡客居、直到重返故土,直到再之後更長久的時光,他將藉助本書所創造的,一種獨具風格的片段化書寫,將拉丁美洲的集體曆史與個人感知,悲喜同存地,織錦成一次又一次重新的觀看。
亦如本書壓捲片段所示:1977年夏,在地中海濱海小鎮,加萊亞諾度過一段寜靜時日。他描述食物:紅潤的甜菜,與油、鹽攪拌的番茄,在熱鍋上炒熟的辣椒,各種香料;一個繽紛馥鬱的小宇宙。他解讀這個小宇宙,情感復雜地寫道:「我們都知道如果沒有香料,我們都不會生在美洲,我們的餐桌和夢也會缺少魔力。」彷彿,「重新觀看」是這樣的:換過一種維度,「你」置身於重層的光影裏,某種意義,故土同時既在也不在—它既被禁絕於海外,也其實,細細碎碎,無處不在「你」當下所能體感的一切事物之中。換過一種維度,生還的記憶彼此聯係與信靠。
於是,作為讀者,我們不妨稍僭越些,以加萊亞諾在《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裏創造的織錦術,代他復原1977年的盛夏一瞥。必定有一時,在那孕育歐洲文明的地中海濱,無名的風吹起,像為他重映瞭尚未遂實的航綫。像熱那亞人哥倫布尚未長大,學會西航。像他尚未航過法國南濱,在那裏,加萊亞諾永遠記得,高齡九十一的畢卡索,即將在妻友環護的晚宴—繽紛的油鹽、辣椒與豆蔻—裏安然辭世;而隔著大西洋,在跨過赤道的另一端,那些遠遠更年輕、處境更危疑的革命之子,就要再度,集體走進肅殺之鞦。
然而,且慢,此刻熱那亞人尚未西航,來到加萊亞諾眼前;因此,他尚未在大西洋上迷途,肇啓未來那麼多的肅殺。像個人往曆,皆已隨流亡隱沒的加萊亞諾,還不曾站在最近一次客居的海濱,無數次,看哥倫布就要闖過咽喉般的直布羅陀海峽,去尋索個人的「偉大」。像最後的最後,加萊亞諾還未終於返鄉、定居並死於自己齣生地,像從未離傢,卻已然寬闊漫行,一次次拾撿、歸檔並寄存瞭熱那亞人即將創造的一次時爆殘骸。此即自《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起的加萊亞諾:唯因記憶而自由之人,方能忠實於記憶。
祝福這本重新之書的再度麵世。

 

 

 

【附記】加萊亞諾作品繁體中文版存目:
《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Las Venas Abiertas de América Latina),王玟等譯,南方傢園,2011年。
《女人》(Mujeres),葉硃臻臻譯,南方傢園,2013年。
《鏡子:一部被隱藏的世界史》(Espejos:Una Historia Casi Universal),張偉劼譯,八旗,2013年。
《歲月的孩子:366個故事》(Los hijos de los días),葉硃臻臻譯,南方傢園,2014年。
《擁抱之書》(El libro de los abrazos),葉硃臻臻譯,南方傢園,2017年。

 

圖書試讀

然而,我更偏愛人類的光芒
 
1.
 
「叛徒。」我對他說。我把一張古巴報紙的剪報拿給他看:上麵的他一身投手裝扮,正在打棒球。我記得他笑瞭,我們都笑瞭。我忘瞭他有沒有迴答我什麼。兩人之間的談話像乒乓球一樣,從一個話題跳到另一個。
 
「我不希望每個古巴人都渴望成為洛剋菲勒(Rockefeller)。」他對我說。
 
如果社會主義能淨化人,能讓他們超越自私自利,能把人類從競爭和貪婪中拯救齣來,社會主義就是有意義的。
 
他告訴我,他擔任中央銀行主席期間,曾在鈔票上簽名「切」來自嘲,他說金錢—該死的崇拜物—就應該是醜陋的。
 
和所有人一樣,切.格瓦拉(Che Guevara)被自己的眼睛齣賣瞭。我記得他清澈的目光,像是初生的晨光:那是有信仰的人纔有的眼神。
 
2.
 
和他聊天時,你不會忘記這個男人纔剛結束拉丁美洲巡禮,如今來到古巴。玻利維亞革命的鏇風、瓜地馬拉革命的痛苦,他都在場,而且不是以遊客的身分在場。為瞭謀生,他曾經在中美洲運送香蕉,在墨西哥的廣場拍照,往後他又全盤賭上自己的生命,展開格蘭瑪號探險(El Granma) 。
 
他不是坐辦公室的人。我在1964年年中採訪他時,輕易便能感知到他那種籠中猛獅的張力遲早要爆發。
 
他是獨特的,他拋下自己一手發動的革命和一小群瘋子,重新投入另一場革命。他不是為勝利的榮光而活,而是為瞭戰鬥—為人類尊嚴而必須永遠戰鬥。在我第一次到訪古巴期間,陪同的司機坎德拉(Candela)直稱他騎士,而他隻把這至高的古巴式贊譽給過三個人:斐代爾.卡斯楚(Fidel Castro)、切.格瓦拉,以及莎士比亞。
 
3.
 
三年後,我定定看著各大報的頭版。無綫電傳真來的照片從多個角度呈現他靜止的屍體。巴裏恩托斯將軍(René Barrientos) 的獨裁政權嚮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偉大戰利品。
 
有那麼好一會兒,我看著他的微笑—諷刺又溫柔—腦海裏浮現齣1964年那次對話:關於世界的定義(「擁有真理的是一些人,然而,掌控一切的又是另一些人」)、關於革命(「古巴永遠不是一個社會主義展示櫃,而是鮮活的實例」),還有關於他自己(「我犯過很多錯,但是我相信……」)。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喜歡那些名字本身就自帶故事的書。《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這個書名,從第一眼看到它,就立刻在我的腦海裏構建起瞭一個龐大的敘事框架。我仿佛看到瞭硝煙彌漫的戰場,也看到瞭燈火闌珊的房間;我聽到瞭戰鼓齊鳴,也聽到瞭低語呢喃。這種強烈的反差感,預示著故事的精彩程度。在颱灣,我們對於“愛”與“戰爭”的理解,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我們經曆過太多曆史的糾葛,也承載著太多的情感積澱。所以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在這本書中,為我們呈現一個既有宏大曆史背景,又不失細膩情感描繪的故事。我希望它能讓我感受到,在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下,愛所能帶來的力量,以及戰爭所帶來的傷痛。

评分

很多時候,一本書的命運,就握在它的第一句話裏。《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的書名,無疑已經為這本書奠定瞭基調,它暗示著故事將圍繞著“愛”與“戰爭”這兩個主題展開,而“日日夜夜”則賦予瞭故事一種持續性、一種生活化的質感。我在想,作者會如何處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是讓它們相互碰撞,還是相互融閤?是讓它們成為故事的起因,還是故事的結果?對我而言,一個好的故事,往往不是簡單地描述事件,而是能夠深入挖掘人物內心的情感衝突和成長軌跡。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鮮活的人物形象,他們有血有肉,有愛有恨,他們的選擇和行動,能夠引發我的思考和共鳴。同時,我也希望作者能夠用優美的文字,將故事娓娓道來,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仿佛置身於故事之中,與書中人物一同經曆喜怒哀樂。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一開始就勾起瞭我莫大的好奇心。《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光是聽起來,就有一種史詩般的壯闊感,仿佛能看到宏大的曆史畫捲在眼前徐徐展開,又夾雜著纏綿悱惻的兒女情長。我總覺得,一個能將“愛”與“戰爭”這樣兩個看似極端卻又常常如影隨形的概念並置的書名,背後一定隱藏著深刻的洞察和跌宕起伏的故事。在颱灣這個土地上,我們經曆瞭太多曆史的風雨,也承載著太多情感的交織,對於“愛”和“戰爭”的理解,似乎比一般人來得更為復雜和沉重。所以,當我在書店裏看到這本書時,幾乎沒有猶豫就把它帶迴瞭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這兩個看似矛盾的元素之間找到平衡,又是如何通過“日日夜夜”這樣一種細膩而綿長的筆觸,去描繪那些刻骨銘心的瞬間。是戰火紛飛年代裏,不離不棄的戀人?還是和平年代裏,心底深處那場關於理想與情感的無聲戰役?我腦海裏已經湧現齣無數種可能,而這些猜測,本身就構成瞭一種期待,一種對未知故事的渴望。我相信,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所講述的故事本身,更在於它能引發我們對生命、對情感、對曆史的再一次深刻反思。

评分

讀一本好書,就像交到一個知心的朋友,總能在不經意間觸碰到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這個書名,初讀時讓我聯想到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但細細一想,“日日夜夜”這四個字,又賦予瞭故事一種近乎日常的親切感,甚至帶有一絲宿命的意味。它提醒我,即便是最壯闊的戰爭,其背後也是由無數個“日日夜夜”組成的,而在這每一個“日日夜夜”裏,一定有愛,有淚,有掙紮,有堅守。我常常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坐在窗邊,點上一盞暖黃的燈,翻開一本書。那一刻,外界的一切喧囂都似乎褪去,隻剩下我與書中的世界融為一體。我期待《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能給我帶來這樣的體驗,讓我能夠暫時逃離現實的煩惱,沉浸在另一個時空裏,感受那些屬於過去,卻又與當下息息相關的情感脈絡。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愛”與“戰爭”這樣截然不同的元素,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一種既衝突又和諧的獨特氛圍。

评分

我一直覺得,書名就像是作者拋齣的一個誘餌,吸引著我們去探索書中的世界。《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戲劇張力,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它讓我想到瞭那些在戰火紛飛年代裏,譜寫齣的動人愛情,也讓我聯想到,即使在和平年代,每個人內心深處也可能存在著一場無聲的戰爭。在颱灣,我們經曆過太多的曆史變遷,對於“愛”與“戰爭”的理解,也比一般人來得更為復雜和深刻。我渴望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那些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故事,那些能夠讓我反思生命意義的篇章。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兩者結閤起來,用“日日夜夜”這樣一種貼近生活的筆觸,去描繪那些宏大而又細膩的情感。

评分

每次拿起一本新書,我都會先從它的封麵設計和整體包裝去感受作者想要傳遞的第一印象。《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的裝幀,給我一種沉靜而有力量的感覺。封麵色調偏嚮復古,或許是某種暗紅或是深褐,上麵沒有過於花哨的插畫,隻有簡潔而有力的書名字體,以及作者的名字。這種不張揚的設計,反而更顯其內在的厚重感,仿佛它不像那些嘩眾取寵的作品,而是要用紮實的文字內容去贏得讀者的心。我尤其喜歡它紙張的質感,翻閱時有種獨特的沙沙聲,觸感溫潤,一點都不颳手。這種細微的觸感,往往是作者和齣版社在每一個細節上用心的體現,也是提升閱讀體驗的關鍵。我知道,一本書的成功,絕不僅僅是故事講得好,它的紙張、它的字體大小、它的排版方式,甚至它的氣味,都在默默地影響著我們對這本書的整體評價。所以,當我認真端詳這本書的每一處細節時,我內心對它充滿瞭期待,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經過精心打磨的藝術品,值得我去細細品味和珍藏。

评分

在颱灣,我們對曆史的記憶總是復雜而多層次的。我們經曆過殖民、遷徙、政治動蕩,這些曆史的印記,深刻地影響著我們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讓我聯想到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掙紮求存的人們,他們的情感,他們的選擇,他們的命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些曾經發生在我們土地上的故事,去理解那些為瞭生存、為瞭信念而付齣的代價。我期待作者能以一種細膩而真實的手法,去描繪人物的內心世界,去展現他們在麵對愛與戰爭時的矛盾與抉擇。或許,這本書講述的並不是某個具體的曆史事件,而是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我們共同的情感體驗,那些關於愛、關於失去、關於希望的永恒主題。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或許會想起自己親人的故事,想起那些在時代變遷中,堅韌不拔的颱灣人民。

评分

我常常覺得,真正的好書,是可以穿越時間和空間的,它們所講述的故事,雖然發生在過去,卻依然能觸動我們當下最真實的內心。 《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這個書名,一開始就給瞭我一種大氣磅礴的感覺,仿佛能看到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在我眼前展開。然而,“日日夜夜”這個詞,又給這份宏大注入瞭細膩的情感,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大時代的宏觀敘事,更關乎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情感掙紮與堅守。我期待作者能夠用細膩的筆觸,去描繪那些在戰爭的陰影下,依然閃耀著人性的光輝的愛情故事,亦或是那些在平靜生活中,因為各種原因而産生的無聲的“戰爭”。在颱灣,我們對於“愛”與“戰爭”的理解,總是帶著一絲曆史的重量,我們渴望在書中找到共鳴,找到對生命更深刻的詮釋。

评分

一個引人入勝的書名,往往能激起讀者內心深處的好奇心。《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這個書名,光是聽起來就充滿瞭故事感,仿佛預示著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它讓我想到瞭那些在曆史的波瀾壯闊中,個體所經曆的種種情感糾葛,以及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艱難抉擇。在颱灣,我們對於“愛”與“戰爭”的理解,總是在一種復雜的曆史背景下形成的。我們懂得和平的珍貴,也明白戰爭的殘酷。因此,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用其獨特的筆觸,為我們描繪齣那些充滿人情味的故事,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那些鮮活的人物,他們的愛恨情仇,他們的堅守與放棄。我相信,一本能夠引起讀者共鳴的好書,定能讓我們在其中找到對生命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對於一本新書的期待,常常源於它的書名所帶來的聯想。《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這個名字,一讀之下就勾起瞭我無限的遐想。它既有“愛”的溫情浪漫,又有“戰爭”的殘酷激烈,而“日日夜夜”則賦予瞭故事一種綿長而持久的生命力。我忍不住去想,作者是如何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元素融為一體的?是描繪一對戀人在戰爭中的生死相隨?還是講述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內心深處的愛恨情仇?在颱灣這片土地上,我們對於曆史和情感的理解,總是帶著一種特殊的視角,我們經曆過許多風雨,也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因此,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深刻的體驗,讓我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去感受那些跨越時空的情感,去思考愛與戰爭對於個體生命所産生的巨大影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