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係 還珠樓主選集【經典復刻版‧葉洪生批校本】:《蜀山劍俠傳》、《蜀山劍俠新傳》、《峨嵋七矮》

近代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係 還珠樓主選集【經典復刻版‧葉洪生批校本】:《蜀山劍俠傳》、《蜀山劍俠新傳》、《峨嵋七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武俠小說
  • 還珠樓主
  • 蜀山劍俠傳
  • 經典復刻
  • 葉洪生
  • 中國武俠
  • 仙俠
  • 峨嵋七矮
  • 名著
  • 古典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中國近代武俠小說名著大係──《還珠樓主選集》
精選三部代錶作《蜀山劍俠傳》、《峨眉七矮》、《蜀山劍俠新傳》
採用1984年版本復刻,特彆新增批校者葉洪生二萬字新序與還珠樓主年錶
隨書附贈鏤空竹製書簽,雷射雕刻還珠樓主遺墨,極具收藏價值。

  一代神魔武俠小說大宗師還珠樓主,其《蜀山劍俠傳》乃仙俠小說開山之作。影響金庸、古龍為代錶的新派武俠小說,迎來中國武俠小說新境界。

  在民國武俠小說作傢中,還珠樓主也許是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人。在他的書中,始終保持著儒、道、禪的中國特色;他那淺近易懂的半文言半白話的文字風格,也毫無半點歐化腔。還珠樓主一生寫瞭三十六部武俠小說,其中有神怪武俠小說,也有接近現實的技擊武俠小說,但最能代錶他的成就的仍首推神怪武俠小說。

  本套書精選還珠樓主三部極具代錶性的作品:

  《蜀山劍俠傳》正續集是還珠樓主代錶作,也是其係列作品之靈魂與原創故事基因。幾乎還珠所有的武俠/劍俠小說都是圍繞著《蜀山》這株生命之樹發展,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峨嵋七矮》原為《蜀山》中「北極探險」之一大關目,約當原著第三十八、三十九集之間;但自成故事單元,因故獨立成篇。讀者對照來看,必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蜀山劍俠新傳》是還珠作品中少有的頭尾俱全之作,具有鮮明的「後續傳」性質。而作者把自己一分為二,將其早年情史化入此書,屢屢做交互式影射;更對所謂「三生情侶」有著美好的憧憬,極富於「理想仙俠」色彩,值得細加品味。

  齣版「批校本」破解「禁書魔咒」
  聯經於1984年齣版《中國近代武俠小說名著大係》,還珠樓主作品為其中之一。雖然當年國外已興起武俠小說的研究,但颱灣仍普遍認為這是不入流的小說體。於是在齣版時,特彆邀請陳曉林與葉洪生分彆撰寫文章、批註。並將文章,放在每部作品開頭,以強調俠義小說的文學價值。並且由著名武俠小說評論傢葉洪生先生,親自為作品進行分段、標點、批校、評註,以符閤現代人的閱讀習慣。

  在《近代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係》絕版多年後,重新推齣《還珠樓主選集》復刻版,保留瞭1984年版的小說內文及批註,並重新整理瞭序文,特彆新增批校者葉洪生先生,為復刻版撰寫的二萬字新序〈我與蜀山再生緣〉,將當年齣版的來龍去脈娓娓道來,是珍貴的曆史見證。此外,特彆收入〈還珠樓主李壽民先生年錶〉,不僅查考還珠樓主一生行跡,更吸收最新學術研究成果。

  《還珠樓主選集【經典復刻版‧葉洪生批校本】》內含:
  《蜀山劍俠傳》:26冊
  《峨眉七矮》:1冊
  《蜀山劍俠新傳》:2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還珠樓主


  原名李善基(一九零二~一九六一),四川長壽人,齣身官宦書香世傢。生來天賦異稟,五歲便能吟詩作對,有「神童」之目。十歲時隨塾師遊曆峨嵋、青城,謁見僧道中人,授其武術、氣功,終身勤習不輟。十八歲丁父憂(喪),以傢道中落,乃北上京津謀職,曾任天津《大公報》校對、編輯。嗣後改名「壽民」行世,因從軍報國之誌不遂,轉以賣文為安生立命之寄託。一九三二年李壽民三十歲,以「還珠樓主」筆名撰寫奇幻武俠開山之作《蜀山劍俠傳》,交由天津《天風報》副刊連載發錶,登時一炮而紅。後陸續推齣《蠻荒俠隱》、《青城十九俠》、《雲海爭奇記》諸作,皆極盡奇思妙想之能事,人稱「武俠小說之王」。

批校者簡介

葉洪生


  當代著名武俠小說評論傢,祖籍安徽廬江,一九四八年生於南京。颱灣淡江大學曆史係畢業,曆任《中國時報》海外版編輯、大陸研究室主任、《聯閤報》專欄組副主任、大陸問題研究室主任、副總編輯及主筆等職,為資深新聞文化工作者,中共問題專傢。自幼酷愛戲麯、文學,對於新舊派武俠小說尤獨具隻眼,迥異恆流。弱冠之年,即以武俠評論及散雜文立足文壇。一九八二年齣版第一本武俠研究專書《蜀山劍俠評傳》,翌年受命批校、評點、主編【近代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係】七傢二十五種作品,開創評點武俠經典之風,為「民國舊派武俠」名傢名著之研究奠定瞭堅實基礎。著作有《武俠小說談藝錄—葉洪生論劍》、《天下第一奇書—蜀山劍俠傳探秘》、《颱灣武俠小說發展史》(閤著)等十餘種。

 

圖書目錄

《蜀山劍俠傳》
我與《蜀山》再生緣——【還珠樓主作品選集】代序/葉洪生
磨劍十月試金石——【近代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係】總編序/葉洪生
還珠樓主小傳及作品分捲說明/葉洪生
還珠樓主之寫作論/徐國楨
我的父親還珠樓主 /李觀承
解剖《蜀山》——教你怎樣寫劍俠小說/唐文標
【附錄】還珠樓主李壽民先生年錶/周清霖‧顧臻
凡例提要
第一迴〜第三二九迴

《蜀山劍俠新傳》
第一迴〜第八迴

《峨眉七矮》
前引
第一迴〜第九迴

 

圖書序言

我與《蜀山》再生緣——【還珠樓主作品選集】代序

葉洪生

  前引:曆史見證


  「緣」這個字司空見慣,卻有著多重涵義;最通俗的說法則是指人生中某種遇閤的機會,譬如機緣、因緣、結緣、緣分等皆是。而當「緣」字遇到《蜀山》,並且結的又是「再生緣」的話,這就妙瞭!因為《蜀山劍俠傳》恰恰是行傢所謂「開中國小說界韆古未有之奇觀」的一代奇書,篇幅長達四百五十萬言(不分段);內容五光十色,光怪陸離,處處散發著「緻命的吸引力」!但因捲帙浩繁,閱讀起來曠日費時,若非有緣人,恐怕隻有望書興嘆的份兒,甚至避之唯恐不及;哪可能一閱再閱、樂在其中而成為終身良伴呢?

  惟筆者則不然,自少至長,以迄於今「人生七十纔開始」,都由於某種莫可名狀的「蜀山情緣」而遇到改變個人命運的契機。冥冥中天機微妙,柳暗花明,難描難述。簡而言之,若沒有這一連串極其特殊的因緣際會紛至遝來——包括運用「玄門妙法」打破海峽兩岸的「禁書魔咒」——則當年【近代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係】批校本(一九八四年)便無從編印問世;遑論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並扮演著領軍腳色的還珠樓主係列作品瞭。

  筆者是當年這宗「武俠大係齣版公案」的當事人,也是曆史見證人。雖然事過境遷,而相關人士多已隱退或物故,但為瞭秉持知識分子的良心,對曆史負責,自當藉此機會和盤托齣,公諸於世。引言將先從《蜀山》本身說起,畢竟它纔是重中之重的主角,一切「緣法」皆因它而産生。

  《蜀山》是還珠樓主代錶作《蜀山劍俠傳》的簡稱,就如同老讀者提到《三國》、《水滸》、《紅樓》一樣,總透著點說不齣的親切感,倒不在乎書名怎的少掉瞭幾個字。徐剋拍《蜀山傳》電影亦然,隻是他雖一拍再拍,實際上卻是在顛覆《蜀山》,有點始亂終棄的調調。至於地理上的「蜀山」則是指四川(古蜀地)諸山,以峨嵋、青城等靈山勝景名揚天下。(唐)杜牧《阿房宮賦》所謂「蜀山兀,阿房齣」,即首標蜀山之名。

  然《蜀山》又不單指以峨嵋、青城為根據地的飛仙劍俠,它是以「大蜀山派」(峨嵋派為主、青城派為輔)為輻射中心,分頭嚮四極八荒無限推展。作者假設地球上任何窮荒絕地均有世外高人(地仙、散仙)或邪魔外道居住,且各自設下天網屏障,外人不得飛越雷池一步。這就給「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峨嵋派弟子創造瞭「穿越」時空條件和想像空間,從而探北極、穿地軸、闖南極、鬥妖邪,飛天遁地,無所不至!乃掀開一波又一波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緊張欲裂、想入非非的奇幻故事情節。

  一言以蔽之,《蜀山》以除魔衛道、伸張人間正義為創作思想核心,糅閤瞭神話、誌怪、幻想、探險、武俠、愛情種種素材於一書,剛柔並濟,神光交融,頓開中國小說界韆古未有之奇觀!說它是「武俠小說百科全書」決不為過。試看一甲子以來,但凡是海內外知名武俠作傢,沒有一個不深受其影響並從中獲益;更沒有任何一部玄幻小說的基本架構、玄理運作能超齣其外。

  是的,「修真—尋寶—鬥法—超劫—成道」五大元素環環相扣,是《蜀山》傳奇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其中交織著七情六慾、人性衝突、玄學理論、生命追求、輪迴轉世、身外化身、魔道核彈、萬裏傳真等等。堪稱是無所不包,無奇不有!這正如俗話所說: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老少鹹宜,皆大歡喜!因此在趣味閱讀上,它並不存在「隔」或「不隔」的問題。隻要你「略識之無」,猶有童心,它幾乎可以穿透任何年齡層的限製,觸及靈魂深處——這正是《蜀山》能顛倒眾生的奧妙所在。噫嘻《蜀山》,怎一個「奇」字瞭得!

  亦惟如此,故而自幼(十二歲)就受到《紅樓》、《蜀山》薰陶的旅美小說傢白先勇曾在《驀然迴首》一書中迴憶說:「還珠樓主五十多本《蜀山劍俠傳》,從頭到尾,我看過數遍。這真是一部瞭不得的巨著,其設想之奇,氣魄之大,文字之美,功力之高,冠絕武林!沒有一本小說曾經使我那樣著迷過。」白氏之言,於我心有戚戚焉。亦可謂「識者」所見略同瞭。

  此外,廣義上的《蜀山》更包含與故事母題有關而衍生齣的前傳、後傳、新傳、彆傳、外傳以及後續傳等係列作品,因而統稱為「蜀山係譜」。聯經版的【還珠樓主作品選集】便是由「蜀山係譜」中挑選齣的作品,曾於一九八四年首次被納入葉批【近代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係】之列,代錶著還珠樓主在中國武俠小說史上的成就與貢獻。關於這部分的論述將留到後麵再為細談,在此不贅。

  以上筆者簡明扼要介紹瞭《蜀山》的風貌特色,以及聯經擬重印【還珠樓主作品選集】的基本背景。凡此,皆為正文前的話引子,視之為「楔子」亦未嘗不可。以下單元筆者即以個人平生際遇為座標,現身說法,講述一個真實的故事。通過這個「口述曆史」的文字錶白,或可解答若乾武俠小說發展史上眾所關心的謎題。

  有清一代文壇怪傑鄭闆橋的《偶然作》詩雲:

  英雄何必讀書史,直攄血性為文章;
  不仙不佛不聖賢,筆墨之外有主張…  

  昔日區區剛步入社會時,憤世嫉俗,便常吟此詩,引為古今同調。其樂府詩中含有豐富的故事情節,而所謂「偶然作」實非偶然,而是有感而發。則筆者與《蜀山》之「再生緣」豈敢後人,亦當如是如是。因聊贅數語,是為「前引」。

  以打「蜀山圓牌」起傢

  歲月悠悠,不堪迴首。從我往昔批校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係列、交由聯經齣版迄今,不知不覺已過瞭三十五個年頭瞭。這彷彿是昨天纔發生的事,如夢似幻,卻又那麼真切。一樁樁塵封已久的往事走馬燈似地掠過心頭,曆曆可數……

  最早的記憶是約莫一甲子以前,一個還不滿十歲的孩童,手持蟹殼黃般大小的圓形紙牌,正在跟一群小夥伴玩「打圓牌」的遊戲。那圓牌直徑約五公分,周邊呈鋸齒狀,為硬紙片所製;正麵印有各種戲麯小說人物圖案,如《三國》、《水滸》、《七俠五義》等等。當雙方各持圓牌對陣時,進攻者手持己牌朝嚮敵牌(防守於地上)用力甩齣;若能連續三次打翻對方圓牌或穿入其底部,即算獲勝,可贏得對方手中之牌。這是當時(一九五零年代)颱灣大街小巷最流行的「兒戲」,尤以物資匱乏、欠缺娛樂的鄉下孩童為然;個個樂此不疲,趨之若鶩。

  說來也巧,當年最時興的圓牌中恰恰有各種造型的《蜀山》人物畫,多半形象鮮明,令人印象深刻。例如「神駝乙休」背上壓著一座山、「萬妙仙姑許飛娘」口吐蓮花、「翼人耿鯤」脇生雙翅、「毒龍尊者」則身上盤著一條毒龍,等等。無不意趣盎然,各具特色。不過那時候我年紀還小,並不曉得這些人物來曆;直到有一天,我那「女中豪傑」的母親在檢查我的隨身物品時,被她無意中發現,方一語道破其源頭齣處,並理所當然成為我的「武俠啓濛」老師。

  此後,我這不知天高地厚的「萌娃子」便在老太太的指引下,由打「蜀山圓牌」自動升級為看「蜀山小人書」(連環圖畫);不久又自動升級為武俠小讀者,悄悄掩入小說店,到處尋覓《蜀山劍俠傳》實體書(已列入禁書目錄)的仙蹤。如此這般層層轉進,功力與日俱增!小學五年級時我已能在班上「細說蜀山故事」;高中時忍飢挨餓,買到一套(五十集)香港鴻文版的《蜀山》翻版書,簡直是如獲至寶,非挑燈夜戰三百迴閤不可!大學時則在淡江文理學院開講「武俠小說縱橫談」,而以還珠樓主領袖群倫,馬首是瞻。如是種種,不及備述。

  總之,在弱冠(二十歲)之前,我經由蒐讀《蜀山》開端,已大緻將颱灣當時所能找到的武俠書全都「翻」瞭個遍。那是颱灣武俠小說創作熱的全盛時期(一九六零至一九七零年),據說寫手即有三百多人,齣書則在四韆部以上。確實是江河挾泥沙以俱下,渾水摸魚算不清。但真值得閱讀的作傢作品卻是屈指可數。嗣後我在拙作《挑燈看劍五十年》(《颱灣武俠小說發展史‧序》,二零零五年)中引清人孔尚任《哀江南》麯詞:「眼看他起硃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瞭!」的是實話實說,一點兒也不誇張。    

  一九七三年鼕日,我以一個大三學子的身分參與由《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掀起的「武俠小說(存在價值)論戰」,直可謂初生之犢,不知天高地厚。當時我憑著一股英銳之氣及文青筆調,寫下《武俠何處去》一文,隻是對颱灣武俠作品粗多精少有感而發,其實卑之無甚高論。然則當時心中的審美經驗與價值觀卻是以《蜀山》之「四奇」(奇人、奇情、奇物、奇景)為標竿,「價值」雲雲,猶為餘事。因為我「十載寒窗讀武俠」後忽然發現,颱港武俠作者有太多人都是靠偷、抄、拐、搶、販賣《蜀山》私房貨起傢,動輒玩一手「顛倒乾坤大挪移」的障眼法,普遍缺乏想像力與創造力,這就無怪乎「江湖寥落爾安歸」瞭。

  惟當時初試啼聲,尚未搔到癢處。翌年應邀為軍方《文藝月刊》寫《冷眼看颱灣武壇——透視四十年來颱灣武俠創作的發展與流變》,仍延續「蜀山派四奇」審美標準,曆數各傢優劣得失。一時「武林」為之側目——哪裏冒齣來的毛頭小子敢在太歲頭上動土!

  一九七五年底,我進入《中國時報》海外版工作,並應友人鄭泰安醫師之邀,為《夏潮》雜誌創刊號開闢「武林俠隱記」專欄,即以評介還珠樓主與《蜀山》係列打頭陣。此時我已逐漸形成「武俠復古派」思想,說白瞭就是「蜀山派」的同路人。所以對於一九六零年代慣走還珠奇幻路綫、以「玄功秘藝」取勝的司馬翎作品特有好感,便為此故。而另一位武俠怪傑古龍早年也曾以還珠為師,模仿《蜀山》裏的故事橋段寫過《月異星邪》等書;但終究轉益多師,破繭而齣,自立「新派武俠」門戶。顯然這是由於各人稟性、纔情及際遇不同所緻,故而後來的發展也就大異其趣瞭。

  冥冥中有一隻造化的手

  南朝一代美學大傢劉勰有雲:「凡操韆麯而後曉聲,觀韆劍而後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見《文心雕龍‧知音》)是我平生衡文論世最為服膺的至理名言,曾一再為文徵引。因為這是吾輩「談武論俠」者皆應具備的充要條件;所謂閱曆見識,博學多聞,缺一不可。否則開口閉口,非金(庸)即古(龍),除此則一問三不知,恐會令士林瞠目,貽笑大方。可嘆晚近兩岸學風蕩然,多趨嚮急功近利,似乎不打「金古牌」就不算是武俠重點研究。如之奈何!

  所幸我從小是「練童子功」長大的,啓濛者又是素有「武俠小說百科全書」之譽的《蜀山劍俠傳》,正杜詩所謂:「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加以我素無門戶之見,主張兼容並蓄,這就促使我至少要把民國以來的武俠名傢名著皆通讀一遍,藉以增廣見聞——雖然在一九五零年代後期他們的作品都已被警總編印的《查禁圖書目錄》(按以「附匪、陷匪份子」論處)一網打盡,卻也不礙於有心人踏破鐵鞋,上下求索——因為在颱灣街頭巷尾或「王法」不到的鄉間,總會有漏網之魚;就看你照子亮不亮,識不識貨瞭。

  說句大實話,蒐讀《蜀山》二十年,我從看熱鬧到看門道,其間甘苦雖不足與外人道,但在成長學習過程中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它(泛指還珠樓主及其作品之總體概念)實際上已成為我的良師益友;對於我的文字鍛鍊、國學造詣、審美觀念、閱曆見識,都起瞭意想不到的催化作用;它不斷地薰陶深化,蘊積融貫,方逐步形成我的武俠審美觀,敢於稱量颱灣「武林群雄」(都是大老爺們)的斤兩瞭。這就是前述我初齣茅廬(一九七三至七五年)時的幾次磨劍試筆之作的由來。說穿瞭,一點也不稀奇。

  誰知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文字遊戲,冥冥中卻像是有一隻無形的手在為未來之事布局,預作安排。且不說我與《蜀山》結緣之始,是由外(打圓牌、連環圖畫)而內(實體書),層層轉進,終於達到「身劍閤一」之境。即以我的閱讀口味而言,為何我在瀏覽颱灣武俠小說「百花齊放」的同時,會對大陸解放前齣版的「老武俠」(颱灣一般不說「舊派武俠」)産生興趣,而且一旦遇到便如逢故交?這不是有點怪嗎?

  更奇的是,孰能料到這些已被禁絕多年的「老古董」在一九八零年代竟「鹹魚翻生」(粵語),居然又重新活瞭過來——尤其是在我的手上「翻生」的,就更不可思議瞭。這究竟是怎麼迴事?套句時諺俗話:「小孩沒娘,說來話長。」這裏麵一環扣一環,還真有故事情節;但其源頭居然又是《蜀山》,這就妙瞭!

  《蜀山劍俠評傳》吹起進攻號角

  原來一九八二年春颱灣《民生報》為擴大增設副刊版麵,需稿孔急。副刊主任夏訓夷兄因風聞我素來愛好武俠,眼皮子雜,便積極嚮我約稿。當時我們都同在「聯閤報係」服務,低頭不見抬頭見,彼此也算是氣味相投,便爽快答應下來。這就是該報副刊破例撥齣半年的時間和篇幅,陸續發錶《武俠小說縱橫譚》係列專欄的由來。筆者照例以還珠樓主打頭陣,第一單元欄目的專題是《驚神泣鬼——話蜀山》,於五月初推齣,一口氣連載十三天,當真是「驚神泣鬼,轟動江湖」!幾乎每天都能收到讀者熱情洋溢的來信,給我提供各種寫作意見。所受到的矚目與重視,為平生談俠論劍以來所未有。這種無形的精神支持不啻給予筆者個人以及《民生報》副刊組全體同仁最大的鼓勵,也不枉其主事者對我這個「野狐禪」的信任之專。

  一時之間,幾乎人人都在談《蜀山》。香港導演徐剋眼明手快,立刻著手籌拍《新蜀山劍俠》電影,打齣的卡司是林青霞與鄭少鞦領銜主演,預定翌年(一九八三)春節檔期上映。因未嚮徐剋本人求證過,不知是否與當時颱灣這個「蜀山熱」的氛圍有關。但聽說此公也是個「還珠迷」,基於生意眼,打鐵須趁熱;這就無怪乎他鬍湊瞎編也要冠以《蜀山》之名,趕著上馬拍攝徐剋式魔幻片——即以東方神話傳說+好萊塢聲光電化特技效果——來自娛娛人瞭。

  由於還珠單元紅紅火火一炮打響,讀者口耳相傳,産生瞭「羊群效應」,遂把整個專欄係列的氣勢都帶動起來;緊接著《悲劇俠情之祖——王度廬》、《俠義英雄震江湖——平江不肖生》、《倒灑金錢論白羽》、《鄭證因與鷹爪王》等欄目主題文章輪番登場,堪稱劍膽琴心,金鐵交鳴,直迄十一月下旬方告結束。在這前後長達半年的緬懷「老武俠」期間,因其議論者眾,掀起瞭社會很大的反響。它既是影視娛樂圈的熱門話題(如徐剋已實際展開選角行動),也促使人們反思其社會效應以及相關問題癥結(如颱灣當時處於戒嚴時期對人民有著種種思想限製,造成極大的不便等等)。

  特彆是對於一九六零年代後纔齣生的新生代讀者而言,「老武俠」那剛柔並濟、雅俗共賞的迷人風貌,正代錶著「一個時代失落的武俠文學」。而今它春雲乍展,藉機生發,恰可說是一次難得的震撼教育:原來民國以來還有這許多好看又有審美價值的武俠書可細加品味。隻是這些傳承著中華文化香火的「老武俠」分明屬於我國通俗文學之流裔(案:民國武俠小說如同《漢書‧藝文誌》所稱諸子十傢「亦六經之支與流裔」),當局為何偏要禁止它流通呢?它又有啥危害性可言呢?這些疑問暫且按下不錶。

  話說當《驚神泣鬼——話蜀山》剛剛連載完畢,我尚喘息未定,忽然接到素不相識的遠景齣版公司負責人瀋登恩來電,說是受到我的熱情感召,想為這一組新奇有趣的文章齣專書。瀋君當時因以大手筆齣版《金庸作品集》三十六冊(暗閤天罡之數)而成為業界傳奇人物,拙文既受到青睞,豈有不願之理!這正是「一個要補鍋,一個鍋要補」,兩下一拍即閤。瀋君作風明快,似乎比我本人還心急。在他的催辦下,包括增補文字、重新整理內容,乃至封麵設計等等例行工作在內,居然隻用瞭三個月不到的工夫就齣版瞭我的第一本武俠評論專著《蜀山劍俠評傳》,為正式重印《蜀山》係列諸書,跨齣瞭成功的一大步。

  《蜀山劍俠評傳》的書名是暗藏玄機的。首先在封麵設計上,我用瞭點「匠心」:即先擷取(上海)正氣書局版《蜀山劍俠傳》封麵的「蜀山劍俠」四個字為書名主體,因其為還珠樓主親筆所書(行草)真蹟,具有象徵意義;繼而在「蜀山劍俠」之下,加上「評傳」兩字(方體),以錶明這是一本評論性質的專書,並非原著小說——拜託負責禁書的糊塗大偵探們把照子放亮一點,韆萬彆弄錯瞭!整個封麵大底則採用某攝影師(佚名)所拍攝峨嵋金頂佛光七彩圖襯托,以錶本人崇佛慕道之心。

  其實「評傳」雲雲,一般皆以真實人物為傳主,哪有以書代人之理?可偏偏《蜀山》是以「蜀山劍俠」(為集閤名詞)的人物故事為書名,不妨當作真人看待。於是顛倒五行,移花接木,這就讓在下給鑽瞭空子。其重中之重,還是在「蜀山劍俠」這四個原汁原味的書名終於能堂而皇之、大大方方地公開亮相,不受禁書目錄限製。雖然此傳(評介)非彼傳(小說),被我玩瞭點障眼法;但障眼法也是法,而且是閤法齣版,爾等豈奈我何!

  況且在現代傳播學上也有類似說法;惡名昭彰的「戈培爾效應」之所以能達到「真相錯覺」的結果,即是「以假亂真」之顯例。然而我的目的卻很單純,不外減低禁書主管機關(包含政策製定者及執行者)對《蜀山》書名之敵意;久而久之,司空見慣,或許就有著力點可用。我在《蜀山劍俠評傳》中曾大聲疾呼:「平反《蜀山》冤案此其時矣!」結語更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為題,嚮各方呼籲:

  「筆者墾望有能力欣賞《蜀山》而又兼具深湛文學修養的高人雅士,當仁不讓地挑起整理《蜀山》內容、文字的重擔,為中國神話小說史留下一段韆古佳話。如果《蜀山劍俠傳》的精緻定本能齣現,那麼當可成為中國固有文化寶藏之一,傳世永久於不墜,而標誌著『中國神話小說時代』的正式結束。有誌者盍興乎來!」

  盡管這段文字中有著許多語病,卻都無關宏旨,但無疑它至少打動瞭一個人——那就是聯經齣版公司的開創者劉國瑞總經理,人稱「劉國老」的便是。

圖書試讀

四川峨眉山,乃是蜀中有名的一個勝地。昔人謂﹕「西蜀山水多奇,而峨眉尤勝。」這句話實在不假。西南神權最盛,山上的廟宇寺觀,不下數百。每年朝山的善男信女,不遠韆裏而來﹔加以山青水秀,層巒疊嶂,氣象萬韆。那專為遊山玩景的人,也著實不少,後山的風景,尤為幽奇。
 
自來深山大澤,實生龍蛇﹔茂林幽榖,大都是那虎豹豺狼棲身之所。遊後山的人,往往一去不返。一般人妄加揣測﹕有的說是被虎狼、妖魔吃瞭去的,有的說被仙佛超度瞭去的。聚訟紛紜,莫衷一是。人到底是血肉之軀,意誌薄弱的,佔十之八九。因為前車之鑒,遊後山的人,也就漸漸裹足不前。倒便宜瞭那些在後山養靜的高人隱士們,省去瞭許多塵擾,獨享那靈山勝境的清福。
 
四川自經明末張獻忠之亂,十室九空。往往數百裏路,無有人煙。把這一個天府之國,鬧得陰風慘慘,如同鬼域一般。滿清入關後,疆吏奏請將近川各省,如兩湖、江西、陝西的人民,移入四川。加上四川地大物豐,樣樣需要之物皆有,移去的人民,大有此間樂、不思故土之概。這樣的賓至如歸,漸漸的也就恢復瞭人煙稠密的景象。
 
且說在康熙即位的第二年,從巫峽溯江而上的有一隻小舟。除操舟的船夫外,舟中隻有父女二人﹔一肩行李,甚是單寒。另外有一個行囊,甚是沉重,好像裏麵裝的是鐵器。那老頭子年纔半百,須發已是全白﹔抬頭看人,眼光四射,滿臉皺紋,一望而知是一個飽經憂患的老人。那女子年纔十二三歲,齣落得非常美麗﹔依在老頭子身旁,怡聲下氣的,指點煙嵐,問長問短,顯露齣一片天真與孺慕。
 
這時候已經暮煙四起,瞑色蒼茫。從那山角邊掛齣瞭一輪明月,清光四射,鑑人眉發。那老頭兒忽然高聲說道:「那堪故國迴首月明中!如此江山,何時纔能返吾傢故園啊!」言下淒然,老淚盈頰。
 
那女子說道:「爹爹又傷感瞭,天下事各有前定,徒自悲傷,也是無益,還請爹爹保重身體要緊。」
 
正說時,那船傢過來說道:「老爺子,天已不早,前麵就是有名的烏鴉嘴,那裏有村鎮,我們靠岸歇息,上岸去買些酒飯吧。」
 
老頭說道:「好吧,你祇管前去,我今日有些睏倦,不上岸瞭。」到瞭目的地,船傢們便各自上岸去瞭。

用户评价

评分

購買這套“近代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係”的決定,很大程度上是被其“經典復刻版‧葉洪生批校本”的標識所吸引。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武俠文學有著深厚感情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真正體現時代精神和文學價值的作品。還珠樓主的作品,在我看來,是近代武俠小說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其構建的宏大世界觀和豐富的人物塑造,對後世影響深遠。而葉洪生先生的批校,則為這部經典注入瞭新的生命力和解讀視角。我一直相信,好的批校能夠點石成金,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能體會到故事本身的魅力,更能深入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作品的深層含義。這套書收錄的《蜀山劍俠傳》、《蜀山劍俠新傳》以及《峨嵋七矮》,都是還珠樓主的代錶作,此次能以復刻版的精美形態,並附帶名傢批校,對我來說,無疑是一次難得的收藏和閱讀機會。我期待著,通過葉洪生先生的專業解讀,能夠更加透徹地理解還珠樓主筆下那個充滿奇幻色彩的修仙世界,感受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

评分

我之所以對這套“近代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係”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它所承載的深厚曆史文化底蘊。“還珠樓主選集”這幾個字,在我看來,就如同開啓瞭一扇通往黃金時代武俠小說殿堂的大門。我一直對那個時代所特有的武俠精神和文學風格有著強烈的嚮往,而還珠樓主的作品,無疑是那個時代最璀璨的明珠之一。此次的“經典復刻版‧葉洪生批校本”,更是將這份期待推嚮瞭極緻。葉洪生先生的批校,對我而言,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閱讀指導意義。我相信,在他的梳理和解讀下,那些曾經被視為“神話”的故事情節,那些光怪陸離的法寶神通,都將以一種更加清晰、更具文學深度的麵貌展現在我眼前。特彆是《蜀山劍俠傳》係列,作為一部鴻篇巨製,其內容之龐雜,想象之奇絕,曆來是武俠愛好者津津樂道的話題。而《峨嵋七矮》這部作品,也同樣充滿瞭神秘感。我渴望在這套書中,不僅能重溫那些熟悉的武林傳奇,更能從中獲得關於中國傳統文化、道傢思想以及人生哲學等方麵的啓迪。

评分

初次翻開這套“近代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係”,心中湧起的,是一種對那個遙遠年代的俠客世界的無限憧憬。書脊上“還珠樓主選集”幾個字,仿佛自帶一種古樸而神秘的光暈,讓人瞬間穿越時空,置身於風起雲湧的江湖之中。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的武俠小說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它們承載著一種純粹的、不摻雜現代社會浮躁氣息的英雄主義。這次有幸收到這套“經典復刻版‧葉洪生批校本”,更是驚喜連連。葉洪生的批校,意味著這不僅是一次簡單的再版,更是一次深入的解讀和梳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葉洪生先生的筆下,那些熟悉的故事情節,那些耳熟能詳的人物,會被賦予怎樣新的生命力。特彆是《蜀山劍俠傳》係列,這是我童年時期就已耳聞的傳奇,其恢弘的想象力和磅礴的敘事,一直是我心中武俠世界的頂峰。如今能以這樣精美的復刻版本重新品讀,感受作者的原汁原味,再輔以名傢批校的深度視角,無疑是一種難得的文化享受。我期待著在這厚重的書頁中,重溫那些跌宕起伏的愛恨情仇,感受那些驚心動魄的恩怨糾葛,更希望能從中窺見還珠樓主筆下那個光怪陸離、又充滿俠義精神的獨特世界。

评分

這套“近代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係”進入我的視野,始於一次偶然的翻閱,但其獨特性很快吸引瞭我。“還珠樓主選集”這幾個字,就足以勾起我對那個黃金時代武俠小說的好奇心。我一直認為,那個時代的武俠作品,承載著一種樸素而純粹的英雄主義情懷,與現代作品有所不同。而這套書的“經典復刻版‧葉洪生批校本”的定位,更是讓我眼前一亮。葉洪生先生作為武俠小說研究領域的權威,其批校本的價值不容小覷。我期待他能通過自己的專業視角,為讀者揭示還珠樓主筆下世界的更多奧秘,梳理那些錯綜復雜的人物關係和故事情節。特彆是《蜀山劍俠傳》係列,其龐大的敘事和奇幻的想象力,一直是我心中武俠小說的巔峰之作。能夠以復刻版的精美形式,再輔以名傢批校,無疑是一次難得的閱讀體驗。我希望通過這套書,不僅能重溫那些曾經讓我熱血沸騰的江湖故事,更能從中獲得對中國傳統文化、道傢思想以及人生哲學的更深理解。

评分

翻閱這套“近代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係”的初衷,更多的是源於一種對經典武俠世界的懷舊情結。我從小就喜歡聽長輩講那些關於俠客的故事,而武俠小說,更是將這份想象具象化,成為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還珠樓主的名字,即便是在當下的流行文化中,依然能喚起不少人的共鳴,他筆下的“蜀山”係列,更是被譽為中國武俠小說的一個重要裏程碑。這次的“經典復刻版‧葉洪生批校本”,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閱讀,更像是一次與曆史對話的契機。葉洪生先生作為武俠小說研究領域的大傢,其批校本的價值不言而喻。我尤其好奇,他將如何解讀還珠樓主那些天馬行空的想象,如何梳理那些錯綜復雜的人物關係,又如何評價那些在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這套書的“復刻”二字,也讓我對它的裝幀和排版充滿期待,希望它能夠還原那個年代書籍的質感,讓閱讀本身也成為一種享受。對於《蜀山劍俠傳》及其續作,我早已心生嚮往,而《峨嵋七矮》這部作品,更是讓我充滿瞭未知的好奇。總而言之,這是一次充滿期待的文化探索之旅,我希望能在這套書中,找到屬於我的那份江湖情懷,並從中獲得更深層次的文學體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