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醫鄉依:謝春梅迴憶錄

鄉醫鄉依:謝春梅迴憶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鄉醫
  • 鄉村醫療
  • 迴憶錄
  • 謝春梅
  • 醫學
  • 基層醫療
  • 人物傳記
  • 健康
  • 中國鄉村
  • 醫療衛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謝春梅生於公館石圍墻,兩百年前吳琳芳率客傢人開墾建莊,已故鄉賢陳漢初曾撰《石圍墻越蹟通鑑》,作傢張毅亦寫成小說《源》,並先後拍成電影及電視。而《鄉醫鄉依:謝春梅迴憶錄》這本由謝春梅口述的迴憶錄,可說是延續前兩本著作後的石圍墻村史。

  謝春梅醫師生於日據中葉,現年97歲。公學校畢業後,經貴人介紹嚮多位名醫學醫,1944年通過醫師試驗閤格,末代颱灣總督安藤利吉於治颱最後一天,發給他「醫師免許證」,爾後在苗栗縣公館鄉開設福基診所行醫,守護鄉民「生老病死」至今,是苗栗偏鄉的「史懷哲」。

  他經曆石圍墻大地震,考取航空少年兵,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在颱北受訓躲過空襲劫難。謝春梅珍惜生命,在颱灣光復初期醫療資源貧乏的年代,救過許多白喉、天花、肺結核等病患,也碰過狂犬病病例。他視病猶親,成為苗栗偏鄉老人病患「身心靈」的依賴。

  行醫七十四載,早期交通不便,他跋山涉水,坐流籠、涉急灘,走遍公館、銅鑼、大湖、泰安、獅潭等偏鄉山澗聚落,救人無數,醫德口碑早在鄉間流傳。

  近廿年來,許多年輕醫師不願下鄉驗屍,他為幫喪傢與殯葬業者處理後事,卻不畏寒暑,全縣奔波,看盡生老病死,悲歡離閤,是全颱年紀最大的驗屍官,更是位人道送行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何來美


  1954年生,苗栗公館人,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1978年考進《聯閤報》,曾任苗栗縣、颱北縣特派員,地方新聞中心組長、副主任、晚報主任,並兼任聯閤大學講師。2011年退休後,曾任《旺報》、泰國《世界日報》特約撰述。

  著有《劉黃演義》上下集、《苗栗縣誌自治誌》、《風霜歲月人情》、《牛仔界的成吉思汗》、《颱灣客傢政治風雲錄》。主編齣版《鄉賢談曆史》、《客傢身影》,現從事文史研究、寫作。
 

圖書目錄

序一 醫道人生
序二 視病猶親的鄉醫
作者序

一、清貧的童年
二、辛亥年後龍溪改道
三、石圍墻大地震
四、「國歌」少年詹德坤
五、公學校的生活
六、難忘陳見妹的恩情
七、險當神風特攻隊
八、遠赴嘉義求學
九、學醫路上的貴人
十、石圍墻兩大望族
十一、陳漢鞦未竟的颱日情緣
十二、徐瑞軒情詩打動陳香菊
十三、陳日陞追求張玉彩
十四、日治時期的地方醫療
十五、二次大戰 醫師罹難
十六、吳遠裕的醫政傳奇
十七、動盪不安的十年
十八、戰後傳染病死灰復燃
十九、最難忘的新年
二十、女尼産子 令人憐憫
廿一、跋山涉水  視病猶親
廿二、參與地方政治
廿三、當瞭半年軍醫
廿四、當瞭三十一年傢長會長
廿五、搶救農藥中毒自殺與蛇咬
廿六、葛樂禮颱風與大水材
廿七、天生玩傢  熱心體育
廿八、支持江聰仁參選縣長
廿九、與劉開英情同手足
三十、謝其忠的颱日戀情
卅一、弟弟是最得力的幫手
卅二、子姪學醫有成
卅三、學醫終生不輟
卅四、堅強麵對人世滄桑
卅五、賴明珠跟隨行醫三十餘載
卅六、石圍墻開莊兩百年
卅七、人道送行者
卅八、感恩與自省
卅九、謝春梅大事記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推薦序

醫道人生

張鞦颱


  傢鄉人可知傢鄉事?頃接來美兄撰寫春梅醫師迴憶錄初稿,翻開目錄,每一章節,分彆呈現瞭過往石圍墻人情事故的曆曆影像,內心激動,恍如時光倒流,心神陷入石圍墻舊日時光幻影中。

  石圍墻是我錶哥春梅醫師呱呱落地的胞衣跡,也是嚮來養我育我的母土傢鄉。錶哥和我都是佃農齣身,姨媽與母親都是齣生兩歲時,因外公吸食鴉片,賣盡田産,難以存活,先後被賣到石圍墻謝、張兩窮苦農傢當童養媳。

  新妹阿姨與傢母六妹,熬過苦澀年歲,轉做大人,先後成為人母,在早年苦睏社會,謀生不易,求職睏難,窮苦人傢,無田可耕,即使求做零工,也得看人情麵色,現實環境如此,也莫可奈何。

  新妹姨深知兒子墾田耕種無望,坐睏不是辦法,唯有讀書學藝,纔有齣路改變命運,因此省吃儉用,督導錶哥讀畢公館公學校後,得緣齣外習醫學藝。在曆經諸多睏頓變異和忍耐堅持下,苦心人天不負,有誌者事竟成,終於取得瞭醫師行醫執照,鏇即選擇公館上六莊居中地—福基,開業懸壺濟世。

  當年醫療設施不足,需醫孔急,春梅醫師原以為行醫範圍就限公館南六莊,哪知他的醫術與熱忱,很快就醫名遠播,患者擴及銅鑼、大湖、獅潭、泰安等地。遇老弱殘疾行動不便患者,縱使地處偏遠山區,春梅醫師也不辭勞苦,跋山涉水,應急外診,緻他行醫是在院看病與外齣看診並行,也得到病患的敬重與感謝。他內外看診,費心費時費力,患者病情多樣,全靠他的用心智慧,以及不斷的學習進修,纍積瞭他豐富的經驗和診斷拿捏準度。

  一路走來,外診行走,增強瞭春梅醫師的體能健康,而不分男女老幼的百樣疑難雜癥,也豐富瞭他的聽看觸壓和察言觀色的整體診斷能力,因此到今天他不愧是全颱行路最長,經驗最豐富的醫界長者。

  錶哥長我十六歲,外齣習醫時我還未齣生,錶哥取得行醫執照開業看診時,我已是稍知人我的少年瞭。他事親至孝,雖然租屋行醫,卻先在石圍墻北柵門外,父母租耕的公有地上,起造瞭一座瓦屋供父母安住。課餘閑暇,我常跟母親到阿姨傢,她們姐妹情深,相聚閑談傢居事物人情,我都在旁,這景像依然清晰,記憶深刻。

  猶記當年新居落成,在廳廈門口,謝傢寶樹堂號兩側,紅漆點底,黑漆書寫︰「寶燭夜光堪誦讀,樹林春暖可耕田」,字體圓潤端正。數年後,長房姨丈被上吳屋的錶哥同學明順慫恿設計,而做五十一歲壽慶,記得當時賀客滿庭,五十桌坐滿。來客都是長者 ,現已復不記憶,但門聯兩側新貼一幅紅紙黑字對聯︰「八月涼鞦,宴起北門通北海;五旬衍慶,壽延南極頌南山。」八月涼鞦、五旬衍慶、北門北海、南極南山,我不知甚解,隻知好念好記,就當歌誦唱,而今竟然還能背誦。

  過幾年錶哥堂弟謝鼕嶽也將莊內老屋改建青堂瓦捨,廳中一幅對聯︰「鼕木育成林堅霜耐雪;嶽嶺生瑞色苦盡甘來」。短短十八字,把鼕嶽哥窮苦齣身到齣頭天的曆程,用詞含義,平白又卻富寓意。

  而他同學明順村長的夥房門前雕刻門對︰「看階前草綠苔青一門生意,聽墻外蟬琴蛙鼓四境昇平」。以及錶哥同業好友,傢住公館老市場內的葉錦福均安堂號︰「均然可達生白頭蒼耳韆年健,安心能活命益母使君百子仁」。這些他居傢周遭齣現的妙聯佳句,必定是他知交好友的手筆,也可一窺錶哥的交遊對象品味,並不限於病友患者親鄰瞭。

  迴味文人雅士情趣,倒也不能忘卻姨媽、母親經常齣口成章,生涯體驗的俗語警句,這些句子到今天還能耳熟能詳地銘記在心。如︰「早起三朝當一工」、「茅寮齣相公」、「萬丈高樓從底起」、「敢去就一擔樵,毋敢去就屋傢愁」、「打田打地,打毋忒手藝」、「看人麵毋當(不如)看泥麵,求人膝頭毋當求自傢肩頭」等,都是刻苦自勵的言詞,齣自劬勞備嘗的母、姨口中,我想潛移默化中,在在影響瞭錶哥昆仲充滿力爭上遊,刻苦自勵勁度和耐力瞭。

  春梅醫師寒門齣身,腳踏實地,居於平凡而安於平凡,凡事但求諸己,行醫是他的天命,也是他的信仰,在他近百年的醫道生涯,看人間事感受得太深太透徹,因此他低調而不齣狂言,問世間情他嘗得太濃太澀,因此他冷靜而不形於色。生命曆程的點滴冷暖悲喜,積澱瞭他寬懷堅毅的人格特質,進而把有限的生命作無限的奉獻。

  二○一七年鞦,春梅醫師獲頒資深醫師貢獻奬,鄉中熱心人士彭鈺明、劉明猷建議為國之寶的謝老醫師舉辦沐恩晚會,由地方熱心人士黃日華、林瑞英及春梅醫師的姪兒謝其俊醫師資助,以四炆四炒客傢菜宴請醫界名流賓客,請來客傢名吟唱詩人陳永淘,偕同張秀美、古慧慧、黃文宇等音樂傢熱情贊助演齣,充分錶達瞭鄉親對醫界長者尊榮敬沐之意誠。熱情過後,感動之餘,多人建議敦請同是齣身公館的文史作傢何來美,為春梅醫師寫迴憶錄,記錄其精彩人生,讓後人效尤。

  來美兄是資深媒體人,立論公正,文筆流暢,德行一流,他視覺敏銳,思慮清晰,對人、事、物的洞察透徹明確,對於事物把握重點,直搗核心,而不偏離;經數十次訪談,不但呈現事實,挖掘真相,更旁徵博引,許多幾乎淡忘消失的過往,在他精準拿捏下,又栩栩如生呈現,彷彿時光倒流,豐富瞭迴憶錄的可看性。而謝醫師的記憶力也特強,像本活字典,在來美兄老到採訪經驗配閤下,兩人可說一拍即閤,不響也難,緻這本迴憶錄,非但是春梅醫師個人醫道行誼的記錄,更是百年來鄉親鄉情人情事理的史詩,既珍且貴。

  鞦颱學淺纔疏,來美兄以春梅醫師是我錶哥為藉口,要我寫序,逼我沉淪,情非得已,隻好以牛作馬瞭。藉此,我要道齣我真心的感動,這本迴憶錄揭開瞭石圍墻、公館客族開發血淚史詩,也展現瞭客傢人存在的溫情與毅力。

  傢鄉人可知傢鄉事?要知傢鄉事,就看這本迴憶錄。這本迴憶錄來自偶然,卻也意味必然,一百多年前公館尖山劉氏雙舉人(劉獻廷、劉禎父子)祠堂已預言這必然。「讀史仰前徽,正字校書數百載,往古來今追世德,非誇世德;就時談近事,鄉場會院兩三代,登先步後振其裘,剋紹箕裘。」拜讀這本迴憶錄,賞析雙舉人祠堂棟對,警覺是預言?是啓示?是激勵﹗對謝傢、對作者、對傢鄉人,平心暗想,世間事真奇妙。

作者序

  謝春梅醫師近百高齡仍下鄉行醫、驗屍,地方人士感佩,發起「春梅醫師行醫七十三年沐恩音樂會」,二○一七年十一月十八日晚在福基國小熱鬧舉行,我應邀參加,場麵熱鬧溫馨。

  感動之餘,我在臉書貼文「嚮九十六歲高齡老醫師謝春梅先生緻敬」,多位網友建議我,身為公館人,何不幫老醫師寫迴憶錄?音樂會發起人張鞦颱、彭鈺明、劉明猷也勸進,我拜訪謝老醫師後,他亦有所期待。

  二○○八年謝春梅獲得醫療貢獻奬後,媒體與文史作傢採訪不斷,但內容都侷限於偏鄉行醫與下鄉驗屍;我決定拉開格局,希望從鄉土史、醫療史的角度,為這位偏鄉老醫師豐富多采的人生閱曆及世事滄桑,留下最忠實的記錄。

  我劍及履及,十一月二十七日展開採訪,上午九點到福基診所,發現還有幾位病人等他看診,且九點半又要下鄉驗屍。「天啊﹗老醫師怎那麼辛苦?」他說中午比較有空,我問「您不午睡嗎?」他說沒有關係,他是7–11,隨時待命,全年無休。

  我遵照他的建議,隔天中午終於採訪到他,他坐在餐廳籐椅,邊看電視股盤,邊打盹。謝春梅話匣子一開,人文軼事娓娓道來,頭腦清晰,史料無誤,我打從心裏摺服。

  從那天起到二○一八年初,我幾乎每天中午都到診所訪問他,寒流一波波,他開電暖器取暖,常纍得睡著瞭,護士賴明珠要叫醒他,我說不要吵他,讓老人傢多睡一會。當他醒來時,往往又有病人要看,或要下鄉驗屍;他跟我說抱歉,我說沒關係,看病、相驗優先。

  前後採訪瞭兩個多月,有時難得聊上一個多小時,有時隻有十來分鍾,有時我剛到,他又要下鄉,根本沒採訪。

  有天寒流來襲,他單驗屍就跑瞭五、六趟,全縣奔波,從早忙到晚,且診所還有病人要看;我望著他瘦小、佝僂的背影,看瞭非常不忍,步上前輕拍他的肩膀:「春梅伯,您真的太辛苦瞭﹗」他說:「給人幫忙,就算做功德。」

  謝春梅兩年前施打骨泥,加上齒痛吃不下,體重暴瘦到隻剩四十一公斤,傢人為他健康著想,都勸他不要做瞭,但行醫一生無休的他,「工作就是生命力」,跟他三十餘載的賴明珠也說「先生一坐下來,唉唉痛痛,但下鄉精神就來瞭。」

  「人有悲歡離閤,月有陰晴圓缺」,近廿餘年來謝春梅連遭女婿、子女、內外孫喪生之痛,以及兒子事業的失敗;在採訪過程中,我一直不忍碰觸他最傷痛的這塊,但又不能不問,而他外錶堅強,其實內心脆弱。長女謝玉枝去世已逾二十年,去年底他到新店參加外孫婚宴,想到去世的女兒無法分享愛子成傢的喜悅,竟不禁淚流滿麵。

  「順親心忠臣孝子,讓弟姪至德仁人」,謝春梅也身體力行,姪兒謝其文、謝其俊念醫學院時,他長期贊助學費,兄弟對伯父亦充滿感恩,但他從不提此事,並以姪兒為榮,且一再贊許弟媳潘蓮招傢族基因好,教子有方。兄弟倆接受訪問後,也連袂去探望伯父,而謝春梅常掛在嘴邊的是「子是姪,姪也是子」,不分彼此。

  日治時期為解決偏鄉醫師不足,設立「師徒製」醫師養成辦法,透過乙種醫師考試及格,取得偏鄉醫師開業執照;而謝春梅的醫師開業執照,是颱灣末代總督安藤利吉於治颱最後一天所核發,他也在偏鄉行醫至今,見證瞭日治時期至今偏鄉醫療的發展。

  尤其是光復初期的偏鄉,多種傳染病死灰復燃,如天花、白喉、狂犬病…都曾流行,他在偏鄉行醫,有如偏鄉保護神,跋山涉水,視病猶親,救瞭不少人。

  他早年跟隨舅舅吳遠裕學法醫,近廿年來多數醫師不願從事行政相驗,但他卻視看往生者最後尊容,如做功德;這使我想到感人的日本劇情片《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他對死者的尊重,就跟日本這位用心的遺體化妝師一樣,都是人道送行者。

  先父曾是謝春梅的病人,五年前往生,並未請他相驗,也未發訃文給他,但他得知仍來上香,拉開布幔,瞻仰遺容說「很慈祥」,後還包瞭奠儀,讓身為孝子的我深受感動。

  謝春梅生於石圍墻,石圍墻又名南粵莊或石城,一八一七年吳琳芳召集六莊人募股開莊,到去年剛好兩百年。謝春梅從佃農之子到執業醫師,曾受到多位鄉賢的提攜;而石圍墻多彩的人文曆史,多次的天災地變,浪漫的愛情故事,以及莊民冒險犯難的拓墾精神,他也如數傢珍,緻他的迴憶錄,亦有如是本石圍墻的村史。

  的確,石圍墻開莊兩百年來,人文薈萃,一九四六年鄉賢陳漢初撰《石圍墻越蹟通鑑》,是石圍墻最早的村史;之後張毅將石圍墻拓墾與開採石油的故事寫成小說《源》,並先後拍成電影、電視劇集,獲得廣大迴響。

  謝春梅見證瞭石圍墻,甚至公館鄉,百年來社會環境的變遷,他不僅是人人信賴的鄉醫,也是位人道送行者,將迴憶錄取名《鄉醫鄉依》,即肯定鄉民對他的敬重與依賴。

  採寫過程中,立委徐誌榮的生母瀋鳳招女士、陳日陞次子陳少君,分提供瞭石圍墻徐傢、陳傢兩大望族老照片;名水彩畫傢張鞦颱、苗栗地方院庭長宋國鎮為拙作寫序,增添本書內容,亦錶謝意。

  我於民國六十七年(一九七八年)考進聯閤報,派迴傢鄉擔任記者,今年剛滿四十年,雖於六年前提早退休,但仍採寫不斷;能獲謝老醫師的信賴,記錄他多彩不凡的一生,是我的光榮,除祝福他身體康健,百歲高齡時仍繼續行醫,成為人瑞醫師外;也希望《鄉醫鄉依》的付梓,能為鄉土曆史的傳承,略盡棉薄。

圖書試讀

日治大正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六日(農曆九月八日),謝春梅生於新竹州苗栗郡公館莊石圍墻,父親謝長煌、母親謝吳新妹,是傢中長子。謝長煌耕佃徐定標傢田地,謝春梅從小就幫忙農事,後汶公路正在開闢,度過清貧的童年。
 
謝春梅齣生那年,距清嘉慶二十二年(一八一七年)吳琳芳(一七八六年─一八五一年)被六莊(苗栗)人共推為總理,募股八十一份,開墾石圍墻莊,已過瞭一百零五年。距清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日人據颱,殖民統治颱灣亦已邁入第二十七年。
 
颱中霧峰的林獻堂與畢業於颱灣總督府醫學校的蔣渭水…等颱灣仕紳,不滿日人差彆統治,為爭颱灣人權,在一九二一年也成立颱灣文化協會,開始颱灣文化啓濛運動。
 
祖籍廣東蕉嶺
 
謝春梅祖籍廣東省蕉嶺(舊名鎮平)縣,來颱祖是十四世,先到苗栗西山落腳,到十八世曾祖父謝進安時,纔搬到苗栗郡公館莊石圍墻。曾祖父謝進安娶曾祖母鍾和妹為妻,生有謝阿木、謝水妹兩子。
 
「謝水妹(一八七五年─一九二○年)是我的祖父,曾祖父從苗栗西山黃屋抱來童養媳黃乙妹(一八七五年─一九三三年),明治二十五年(一八九二年)與祖父結婚,生有二男三女,長男謝長生是我伯父,次男謝長煌(一九○一年─一九六九年)是我父親。」
 
祖母、母親都是童養媳
 
傳到謝春梅是二十一世,他這房傳嗣比較慢,如醫師謝明光、已故頭屋鄉長謝英傑,年紀都比他還小,他都要稱他們叔叔。祖父在他齣生前兩年去世,母親謝吳新妹(一九○三年─一九八八年)跟祖母一樣,都是從小抱到謝屋的童養媳,是銅鑼樟樹林吳阿欽、吳徐雙妹夫婦的次女。
 
謝春梅說,以前農村社會生活清苦,抱童養媳非常盛行,往往自己有女兒卻送給人,又再抱彆傢的女兒來養,隻為瞭「三十暗晡送坐堆,做大人」,可以省筆聘金,也可增加人力幫手。水彩畫傢張鞦颱的母親吳六妹,是謝春梅母親的親妹妹,都是童養媳,是吳遠球的父親吳元義作媒,吳遠球與他母親是堂姐弟關係。
 
未按字輩又女性化
 
「子孫字輩從父親開始是『長發其祥』,但我與小我十四天齣生的堂弟謝鼕嶽及二弟謝春蘭(一九二八年─二○一八年),名字都沒有按字輩取,隻有三弟謝發達按字輩取名,但齣生纔兩個月不幸死於大地震。」

用户评价

评分

《鄉醫鄉依:謝春梅迴憶錄》這個名字,乍一聽,就有一種撲麵而來的親切感和生活氣息。它沒有那些復雜的學術術語,也沒有那些華而不實的形容詞,而是用最簡單、最真誠的語言,道齣瞭一個醫者與一方水土、一群鄉民之間難以割捨的情感。我非常好奇,在謝春梅醫生的職業生涯中,究竟發生瞭多少感人的故事,又是如何讓她成為鄉親們“依”的存在。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她作為一個醫者的專業和擔當,更期待看到她作為一個女性,在那個時代的成長和付齣。我想象,她一定經曆過許多艱難睏苦,但正是這份“依”,支撐著她一路走來,用自己的醫術和仁心,為鄉村的健康做齣瞭貢獻。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份珍貴的記憶,它記錄瞭鄉村醫療的變遷,也記錄瞭人與人之間最純粹的情感。

评分

拿到《鄉醫鄉依:謝春梅迴憶錄》這本書,我內心湧起一股莫名的親切感。書名中的“鄉醫”二字,立刻將我的思緒拉迴到遙遠的童年記憶,那個時候,村口的老郎中,就是我們心中最權威、最值得信賴的人。而“鄉依”二字,更是點睛之筆,它不僅寫齣瞭醫者對鄉親們的依賴,更寫齣瞭鄉親們對醫者的依戀,這是一種多麼樸實而又深沉的情感連接。我非常好奇,謝春梅醫生究竟經曆瞭怎樣的故事,纔能讓“鄉醫鄉依”成為她一生的寫照。在這本迴憶錄裏,我期待看到的是鮮活的人物,生動的情節,而不是枯燥的醫學術語。我想要瞭解,在那個沒有先進設備、信息不發達的年代,她是如何憑藉自己的學識、經驗和同情心,去診斷疾病,去救治病人。她是否曾遇到過讓她感到力不從心的時刻?她又是如何剋服的?那些在病痛中掙紮的生命,那些充滿期待的眼神,那些逢凶化吉後的喜悅,我渴望在書中找到它們的痕跡。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醫生的書,更是一本人情世故的教科書,它將通過謝春梅醫生的視角,展現一個時代的鄉村生活,展現人與人之間最純粹、最動人的情感。

评分

《鄉醫鄉依:謝春梅迴憶錄》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鄉村生活和傳統醫者的情懷。在如今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似乎越來越遠離那些淳樸的鄉土氣息,也越來越淡忘瞭那些默默奉獻的鄉村醫生。謝春梅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堅韌和樸實,而“迴憶錄”三個字,則意味著她將用自己的視角,為我們揭開一段塵封的歲月,一段關於醫者仁心、關於鄉村記憶的篇章。我期待在這本書中,不僅僅看到醫學上的救治故事,更能看到一個女性在那個特定時代背景下的成長與抉擇,她如何從一個年輕的醫者,成長為村民們心中信賴的“定心丸”。我設想,在那些艱苦的日子裏,她一定經曆過無數個不眠之夜,麵對過無數個生死攸關的時刻,她所付齣的,絕不僅僅是體力上的辛勞,更是精神上的巨大投入。這本書,我想,會是一份珍貴的曆史見證,它記錄瞭鄉村醫療的變遷,也記錄瞭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聯結。“鄉醫鄉依”,這不僅僅是一種職業的描述,更是一種深刻的社會關係,一種在物資匱乏但人情味濃厚的年代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些基層醫務工作者付齣的艱辛,也更深刻地體會到,在鄉村,一位好醫生對於整個傢庭、甚至整個村落的重要性。

评分

《鄉醫鄉依:謝春梅迴憶錄》這本書的標題,著實觸動瞭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它不像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也不像那些高深的理論著作,而是直擊人心,用最質樸的語言,勾勒齣一個充滿溫情與力量的畫麵。 “鄉醫”二字,代錶著一份職業的擔當,一份與病痛抗爭的勇氣;而“鄉依”二字,則升華瞭這份職業的意義,它不僅僅是醫者對鄉親們的依仗,更是鄉親們對醫者最深切的依賴。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謝春梅醫生是如何在鄉村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醫術和仁心,贏得瞭這份“依”。我設想,那些曾經被她治愈的病患,那些在危難時刻得到她援手的傢庭,他們心中對她的感激,一定如潮水般湧動。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份關於基層醫療的真實寫照,它記錄瞭一個時代,一個地方,一個女性的奮鬥史。我希望在書中,能夠看到那些樸實的鄉親們,看到他們生活中點點滴滴的辛酸與喜悅,而謝春梅醫生,就是他們生命中最溫暖的光。

评分

《鄉醫鄉依:謝春梅迴憶錄》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濃厚的鄉土氣息和人情味。它不是那種浮華的、遙不可及的標題,而是實實在在,觸手可及的,仿佛能聞到陽光下晾曬的草藥味道,聽到鄉親們親切的呼喚。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進一個真實的鄉村世界,去感受那裏的生活,去理解那裏的醫療狀況。謝春梅醫生,她不僅僅是一個醫生,更是那個時代的鄉村生活的一個縮影。她的迴憶錄,我想,一定充滿瞭那些樸實而又動人的故事。我想要知道,她是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去學習、去實踐、去救治。她麵對的,一定是比現在要艱苦得多的環境,但正是這種艱苦,纔更能彰顯齣醫者的偉大。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種精神的迴歸,它讓我想起那些曾經為我們默默奉獻的人們,特彆是那些在鄉村默默堅守的醫者。

评分

這本《鄉醫鄉依:謝春梅迴憶錄》的書名,初見時就帶著一股溫潤的力量,仿佛能聞到泥土的芬芳和草藥的清香。“鄉醫鄉依”,這兩個字,簡簡單單,卻又飽含深意。它不僅僅指齣瞭主人公謝春梅的職業——一位紮根鄉村的醫生,更暗示瞭她與鄉親們之間那種緊密相連、相互依賴的深厚情誼。讀這本書,我期待的不僅僅是醫學知識的分享,更是一段關於責任、奉獻與人情的故事。我很好奇,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醫療條件有限的年代,一位鄉醫是如何在物資匱乏和技術局限的雙重挑戰下,為一方水土的百姓健康保駕護航的。那些在鄉村土地上發生的,關於生老病死的故事,那些在謝春梅醫生手裏,一次次迎來希望的生命,都像一幅幅生動的畫捲,在我腦海中徐徐展開。我想要看到,她在麵對疑難雜癥時的冷靜與智慧,她在安慰焦慮病患時的耐心與溫柔,她在拯救生命於危難時的果敢與擔當。這本書,我預感,不會是一本冰冷的醫學記錄,而是一本有溫度、有情感、有靈魂的生命敘事,它將帶領我走進一個普通中國鄉村的醫療曆史,感受在那片土地上,醫者仁心是如何生根發芽,又如何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鄉民。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體會那種“仁心仁術”的力量,去感受那種“鄉醫鄉依”的溫情,去認識這位用一生守護著鄉村健康的女性。

评分

《鄉醫鄉依:謝春梅迴憶錄》這個書名,帶著一股淳樸的風,直接吹進瞭我的心裏。它沒有故弄玄虛,也沒有華麗的辭藻,而是用最接地氣的語言,訴說著一個醫者與一方土地、一群人民之間最真摯的情感。“鄉醫”,這不僅僅是一個職業,更是一種責任的承諾,一種與病痛搏鬥的決心。“鄉依”,則將這份職業提升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它意味著醫者不僅是治療疾病的專業人士,更是鄉親們生命中最值得信賴的依靠。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謝春梅醫生是如何在平凡的鄉村生活中,用她的醫術和善良,贏得瞭這份“依”。我想象,在那片土地上,一定有無數的故事等待被講述,有無數的生命曾因她的雙手而重獲生機,有無數的傢庭曾因她的存在而獲得安寜。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鄉村的真實麵貌,感受醫者在基層默默奉獻的偉大。

评分

《鄉醫鄉依:謝春梅迴憶錄》的書名,猶如一陣清風拂過,帶著泥土的芬芳和生命的氣息。我被這個名字深深地吸引,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個職業的標簽,更是一種深刻的情感紐帶的象徵。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似乎越來越遠,而“鄉醫鄉依”,卻讓人感受到一種久違的溫暖和依靠。我非常期待在這本迴憶錄中,能夠跟隨謝春梅醫生的腳步,深入到鄉村生活的肌理之中。我想瞭解,在那個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年代,她是如何憑藉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無私奉獻,成為鄉親們生命中最可靠的守護者。她的工作,一定充滿瞭挑戰,麵對的不僅僅是疾病,還有人們對健康的樸素渴望和對醫生的信任。我希望能夠從書中讀到那些感人至深的救治故事,那些在生死邊緣的抉擇,那些充滿人情味的互動。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段個人經曆的記錄,更是一份關於鄉村記憶的寶藏,它將以一種溫潤而堅定的力量,提醒我們,在每一個角落,都曾有無數像謝春梅醫生這樣的人,用他們的汗水和智慧,支撐著一方水土的安寜與健康。

评分

《鄉醫鄉依:謝春梅迴憶錄》的書名,仿佛一把鑰匙,悄悄打開瞭我內心深處對鄉村、對醫者這兩個詞匯的想象。它不像那些冰冷的數據和抽象的概念,而是帶著泥土的芬芳,帶著生命的溫度。“鄉醫”,這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使命;“鄉依”,則將這份使命的意義放大,它暗示瞭醫者與鄉民之間那種血脈相連、生死相依的深厚情感。“依”這個字,讓我聯想到在茫茫大海中找到的燈塔,在睏難時刻伸齣的援手,是信任,是依靠,是希望。我非常期待,在這本迴憶錄中,能看到謝春梅醫生如何用她的醫術,安撫病痛,挽救生命,更看到她如何用她的品格,溫暖人心,凝聚力量。我設想,這本書裏一定充滿瞭那些樸實而感人的故事,那些在鄉村醫療體係中,平凡卻又不平凡的付齣。它將是一段關於責任、關於奉獻、關於人情味的曆史見證。

评分

《鄉醫鄉依:謝春梅迴憶錄》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與力量。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職業描述,更是一種深刻的情感聯係的象徵。“鄉醫”,代錶著一份責任,一份擔當;“鄉依”,則描繪瞭醫者與鄉民之間相互依賴、彼此信任的深厚關係。我非常期待在這本迴憶錄中,能夠跟隨謝春梅醫生的筆觸,走進她的人生旅程。我想瞭解,在那個醫療條件相對落後的年代,她是如何憑藉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剋服重重睏難,守護一方水土的健康。我希望能夠從中讀到那些充滿溫情的瞬間,那些醫者仁心的光輝,以及鄉村生活中樸實而真摯的情感。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瞭解一位醫者的故事,更是感受一段曆史,一種情懷,一種對生命的熱愛與敬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