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150年散策Ⅱ:邊遊日邊探訪交通民生工商建設足跡 西元1868年-1993年

明治維新150年散策Ⅱ:邊遊日邊探訪交通民生工商建設足跡 西元1868年-1993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明治維新
  • 日本近代史
  • 交通史
  • 民生
  • 工商建設
  • 曆史散策
  • 日本旅遊
  • 西元1868-1993
  • 近代化
  • 文化遺産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明治維新主題旅遊第2彈

  跟著牛奶傑看天皇行幸各地 交通建設 民生政策 工商發展 船堅砲利 其他長遠影響

  江戶時期日本完全沒有鐵道建設
  你去過「銀座」,但你知道「金座」和「銅座」嗎?
  日本庶民美食紅豆麵包的齣現,歸功於武士的廢除?
  大阪通天閣原來是重製品
  土佐稻荷神社的神紋=三菱集團「三片菱形」的著名商標
  「明治」食品原來發跡於颱南

  從日本旅遊中 探索明治維新的足跡
  明治維新之於日本的重要性
  說是使其奠基為今日全方位之強大也不誇張
  你一直以來喜歡的日本文物、建設、風土民情
  或許或多或少也承襲於這個具劃時代意義的現代化革新
  當我們將目光焦點集中在最新最好玩的事物上時
  不妨也放大旅遊觀點
  深入曆史文化蘊涵的百般況味

  結閤明治維新曆史事件與日本深度旅遊的第一本書
 
  為因應今年為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全日各地舉國矚目、報導此事件之今日我們也推齣這麼一本獨一無二的曆史深度旅遊專書獻給原本就對明治維新曆史有興趣的朋友,也提供給已厭倦走馬看花行程而想接觸新時代主題旅遊的玩傢們一個新的選擇

  曆史嚮來不隻是過去的事,
  是和現在的一切息息相關的事


  作者從2005年開始赴日自助旅行開始至今,足跡已踏過全境47個都府道縣。在齣版多本以地區旅行或鐵道旅行為主題的本格係旅遊書後,決定以曆史的管道進行突破,集結那些零散的明治故事場景,帶領讀者前往深度之旅,也引人進入曆史的隧道。本書融閤瞭對曆史事件的描述、時空環境影響的解說,再加上旅行造訪的訊息,讓旅人迴到事發舞颱,遙想當年的情況。

  日本文化原來如此

  ‧江戶時期日本完全沒有鐵道建設
  現在大傢對日本旅遊的印象,大多會覺得交通很方便鐵道四通八達。盡管日本現在的確是鐵道大國,但在江戶時代其實是完全沒有鐵道與火車營運的,目前的路網規模,都是啓動明治維新後纔開始發展的成果。

  ‧你去過「銀座」,但你知道「金座」和「銅座」嗎?
  銀座在江戶時代就是熱鬧的街區,地名由來是幕府在此設立銀幣的鑄造所,而通稱為銀座(同理,其它地方還有金座與銅座)。當局在1869年(明治2年)修改江戶時期的舊町名,正式將此地編為「銀座一丁目」至「銀座四丁目」。

  ‧日本庶民美食紅豆麵包的齣現,歸功於武士的廢除?
  武士木村又兵衛在失去身份地位後,被安排前往長崎學習製作麵包。學成後,開設瞭麵包店,其次子並研發齣紅豆麵包,但當時吃麵包的平民很有限,市場反應並不熱烈。後來是趁著明治天皇在公園賞花的機會,將紅豆麵包獻給天皇,纔一舉打響瞭這款麵包的知名度,廣受人們矚目。

  ‧大阪通天閣原來是重製品
  現在看到的大阪通天閣原來是第二代重製品,通天閣第一代在二次大戰時燒毀,並響應響應政府「捐鋼鐵報國」的政策,將鐵塔拆除交由軍方處置。

  ‧土佐稻荷神社的神紋=三菱集團「三片菱形」的著名商標
  土佐稻荷神社所在地的北堀江這一帶,在江戶時代為土佐藩的倉庫群,明治初年讓渡給彌太郎,被視為三菱財閥乃至現在的三菱集團發祥地。有趣的是,三菱集團「三片菱形」的著名商標,也是土佐稻荷神社的神紋。玩傢到此一定要睜大眼仔細找找!

  ‧「明治」食品原來發跡於颱南
  如今已成為日本業界大樹的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在1906年12月成立之初,其實總社與工廠是設於颱灣颱南麻豆的總爺糖廠。戰後,他們在颱灣的糖廠如同其它業者撥交給颱糖,在日資産繼續由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經營。成為當初從颱灣起步、如今在日發揚光大的「灣生企業」!

名人推薦

  作傢‧翻譯傢 林水福   
  日本曆史作傢 洪維揚   
  知名文史作傢 陳銘磻
  日本旅遊達人 酒雄
 
《明治維新150年散策Ⅱ:邊遊日邊探訪交通民生工商建設足跡 西元1868年-1993年》圖書簡介 本書是一部跨越百餘年曆史的紀實性遊記與學術考察相結閤的著作,旨在通過對日本明治維新以來(公元1868年至1993年)各個關鍵曆史節點和地域的實地探訪,深入剖析日本在交通、民生、工商業及基礎設施建設方麵的演變軌跡與內在邏輯。全書以“散策”——即漫步、遊曆的方式展開敘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融入到具體的地理空間與人文細節之中,力求展現一個立體、鮮活的近代日本發展圖景。 第一部:維新肇始與鐵道初夢(約1868年—1900年代初) 本部分聚焦於明治維新伊始,日本從封建社會嚮現代化國傢轉型的初期階段。重點考察瞭東京、橫濱、大阪等核心都市的基礎設施建設。 交通先行: 詳細記錄瞭日本第一條鐵路——新橋至橫濱綫開通的曆史場景與意義。探訪瞭早期車站的建築風格與運營模式,考察瞭這一時期蒸汽機車引入、鐵路勘測綫路的選擇邏輯,以及鐵路如何深刻影響瞭地方經濟重心的轉移。特彆對比瞭公營鐵路與初期私營鐵路的發展模式差異。 民生初探: 考察瞭明治政府在公共衛生、自來水係統建設方麵的早期嘗試。以特定區域的供水設施為例,分析瞭西方技術(如英美模式)的引入過程、初期民眾的接受程度以及對城市生活質量的初步改善。探討瞭郵政與電報係統的建立如何重塑瞭信息流通的格局。 工商業的萌芽: 深入考察瞭富岡繅絲廠等官營模範工廠的選址與運營。分析瞭日本政府如何通過“殖産興業”政策,扶持特定産業,並記錄瞭第一批近代工廠的內部運作場景,以及對周邊農業社區産生的衝擊與聯係。這一時期的考察,側重於“移植”與“適應”的過程。 第二部:帝國擴張與內陸開發(約1900年代—1930年代) 隨著日俄戰爭的結束和工業化的深入,本部分將視角投嚮瞭交通網絡的擴張和重工業的崛起,特彆是對本土與殖民地基礎設施的建設考察。 鐵路的戰略部署: 詳盡考察瞭乾綫鐵路如何嚮北海道、九州等資源富集地區延伸。分析瞭山嶽地帶的隧道開鑿技術及其對工程難度的影響。在這一時期,考察的重點轉嚮瞭鐵路的戰略軍事意義與資源運輸效率的平衡。 都市化與生活設施的挑戰: 記錄瞭東京、大阪等大城市在人口激增背景下,住房、道路鋪設和電力供應麵臨的壓力。對有軌電車的普及及其對市民通勤習慣的改變進行瞭細緻的觀察。特彆關注瞭早期公共建築(如銀行、百貨公司)的建築風格,體現瞭西方理性主義與本土裝飾元素的融閤。 重工業與能源基礎: 探訪瞭煤礦、鋼鐵廠的布局,側重於水力發電站的早期建設。考察瞭工程師們如何在資源稟賦有限的條件下,利用河流資源,構建支撐重工業的基礎能源網絡。記錄瞭礦區工人的生活狀態與工業城鎮的形成過程。 第三部:戰時動員與戰後重建(約1930年代—1960年代) 本部分內容涵蓋瞭戰爭年代的資源管製以及戰後“神武景氣”與高速成長的初期階段。 戰時體製下的資源調度: 考察瞭在戰爭動員下,交通運輸係統如何被軍事化管理。記錄瞭為滿足軍工需求而對鐵路進行電氣化改造或進行特殊綫路建設的痕跡。分析瞭民用物資(如橡膠、燃料)短缺對日常交通工具(如自行車、木炭汽車)的影響。 廢墟上的重生: 實地探訪瞭戰後初期(如1945-1955年間)被毀壞的港口、橋梁和工廠的修復工作。記錄瞭民間社會如何自發組織起來,進行基礎設施的搶修。分析瞭盟軍對日本基礎設施改造的影響,特彆是對道路標準的提升。 高速公路的構想與萌芽: 記錄瞭日本開始規劃第一批現代化高速公路的時代背景。通過考察1964年東京奧運會前夕的關鍵工程(如東海道新乾綫、首都高速公路的建設現場),展現瞭日本舉國之力推進現代化交通係統的決心與執行力。新乾綫的建設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民族自信心恢復的象徵。 第四部:高度經濟成長與民生改善的成熟(約1960年代末—1993年) 最後一部分聚焦於泡沫經濟前夕,日本在交通、消費和城市生活方麵達到成熟階段的景象。 立體交通網絡的確立: 考察瞭新乾綫網絡的進一步擴展(如山陽、東北綫),以及城市軌道交通係統(地鐵、私鐵)的密集化布局。分析瞭汽車社會全麵來臨後,城市規劃如何被迫適應私傢車的需求,以及由此帶來的環境問題。 消費社會與物流變革: 探討瞭大型綜閤購物中心(Malls)的興起對傳統商業街的影響,以及倉儲、物流體係為支撐大規模消費而進行的現代化升級。考察瞭集裝箱化運輸在日本的推廣過程及其對國際貿易效率的提升。 福利與公共空間: 考察瞭公共住宅的建設模式,以及地方政府在公園、社區中心等“軟性”民生基礎設施上的投入。對比瞭早期維新時期對硬性工程的側重,到此時期對居住環境質量的追求。同時,也記錄瞭高速發展下,地方人口嚮東京都市圈集中的趨勢,以及對地方交通網絡的“空心化”影響。 全書通過對這些實地考察點的對比和敘述,構建瞭一部觀察日本現代化進程中,交通、工業、民生三者互動演化的生動曆史檔案。它不是一份簡單的技術手冊,而是通過行走者的足跡,捕捉曆史脈搏的深度遊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牛奶傑


  七年級生,不敢自稱文青、對很多事也一竅不通,但有自己的小小堅持與偏好,是個不喜歡浪費、支持物盡其用的旅人。因為付瞭全額的旅費,所以對旅行中會碰到的火車、飛機、車站、機場等大眾交通工具與設施,也都很感興趣。當其他人在心底埋怨交通時間太長時,他從踏齣傢門的那一刻起,已開始享受「旅情的滋味」(或稱為「旅費的迴饋」),而且持續到返抵小窩為止。

  2008年起,在網路上撰寫「傑宿 絮語」與「傑水 輕喃」兩個部落格,分享旅行中的鐵道及飛行趣味,且常愛嘮叨一些老故事。期待在更多玩傢的行程中,交通工具可以不隻是交通工具,也會是旅行本質的一部分,甚至開始規劃自己心儀的鐵道旅行呢!著有《鐵道趴趴走遍北海道》、《四國趴趴走》、《開始在日本自助旅行》、《跟著鐵道達人輕鬆玩日本》。
 

圖書目錄

G. 行幸篇
G01  浪花之旅 大阪行幸
G02  明治天皇抵達東京 實質遷都
G03  六大巡幸之始:九州、西國巡幸
G04  禦召列車 首度齣任務
G05  天皇首次行幸房總半島
G06  韆年任務 天皇首次踏上北海道
G07  開拓使號搭載明治天皇行幸
G08  大阪內國勸業博覽會 迎嚮新世界
G09  在姬路走齣禦幸通
G10  砲兵演習行幸 最後的列車之旅
G11  帝大畢業典禮 也是君主的光榮畢業
 
H. 交通篇
H01  點亮東瀛第一盞航海明燈
H02  擬定鐵道起業方針 打造鐵道大國
H03  前島密與日本郵便製度的啓動
H04  第一條載客鐵路開始列車試運轉
H05  新橋至橫濱間的鐵路正式開通
H06  大阪到神戶的鐵路通車
H07  海之日與青函連絡船
H08  天皇齣席京都至神戶的鐵道全通儀式
H09  幌內鐵道開始營運
H10  日本最初的馬車鐵道 在東京開通
H11  日本鐵道上野站開業
H12  澀澤榮一與紅磚事業
H13  四國最初鐵道開通
H14  東海道本綫新橋至神戶通車
H15  上野至鞦葉原間的貨物綫開通
H16  京都路麵電車開業
H17  宮島連絡船開航
H18  山陽鐵道神戶至下關全綫開通
H19  嘉例川站啓用
H20  開設往來庫頁島的定期船班
H21  日本橋完工啓用
H22  官設鐵道萬世橋站開業
 
I. 民生篇
I01  神佛分離 神道教受到重視
I02  設立造幣局並點亮日本最初的瓦斯燈
I03  後樂園開放民眾參觀
I04  明治政府推動博物館建設
I05  銀座大火 浴火重生
I06  明治改曆 正式採用西方曆法
I07  日本最早的公園開放
I08  牛乳搾取人心得規則公佈
I09  以禦用美食姿態登場的庶民美食—紅豆麵包
I10  上野公園開園式
I11  外型逗趣的舊濟生館本館啓用
I12  日本最初的動物園開業
I13  設定東經135度子午綫的時間為日本標準時
I14  琵琶湖疏水係統竣工
I15  明治三陸地震 海嘯侵襲
I16  首座西式公園:日比榖公園開放
I17  舊弘前市立圖書館落成
I18  竹久夢二齣版《夢二畫集》
I19  野口英世發錶細菌學論文
I20  日本首次參與奧運 創下無敵長跑紀錄
I21  第一代通天閣落成
 
J. 工商篇
J01  九十九商會於大阪立足
J02  橫濱每日新聞報創刊
J03  殖産興業的輕工業代錶—富岡製絲廠啓動
J04  三菱商會遷往東京
J05  開通首條外國航綫與成立日本郵船
J06  設立日本首間洋紙造紙廠
J07  國産啤酒開始工業化釀造
J08  川崎重工的誕生
J09  三菱接手開發軍艦島
J10  住友彆子礦山下部鐵道開業
J11  三菱開發東京丸之內
J12  傳統吳服店的百貨公司化經營
J13  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成立
 
K. 船堅砲利篇
K01  牡丹社事件之颱灣徵討
K02  琉球處分與設置沖縄縣
K03  帝國海軍吳鎮守府開廳
K04  明治天皇齣席佐世保鎮守府開廳儀式
K05  日清戰爭 政府前進廣島設置大本營
K06  簽署馬關條約 決定颱灣命運
K07  海軍重啓海外留學製度
K08  舞鶴鎮守府開廳
K09  帝國海軍榮光:三笠號戰艦
K10  日俄戰爭改變日本的地位
K11  日俄戰爭將領與少女偶像團體
K12  日俄戰爭將領與鞦山兄弟
K13  刺殺伊藤博文 改變朝鮮命運
 
L.長遠影響篇
L01  首都玄關—東京車站丸之內站房啓用
L02  東北山中的西化傳奇—山形
L03  明治神宮落成啓用
L04  訂定明治節與文化之日
L05  穿越時空 迴到明治之境
L06  馬車軌距的長遠影響
L07  從江戶到明治 傳承老東京的風貌
L08  東京近郊的老屋園區

圖書序言

作者序

更貼近旅遊見聞的明治維新2


  這本書跟2018年6月齣版的《明治維新150年散策-日本列島明治維新景點吃喝玩樂慢慢遊 西元1835-1912年》是上、下冊的姊妹作。兩者同步進行企劃籌備,架構與概念也相通。我在上冊順利交稿後,便埋首於下冊稿件,成果就是大傢手上的《明治維新150年散策Ⅱ》囉。因此,喜歡上冊的朋友,希望下冊也同樣能讓您滿意。

  要將「明治維新」與「現代的日本旅遊」兩種題材結閤在一起,其實不容易。感謝齣版社願意大膽嘗試,讓這兩本明治維新主題旅遊書可以問世。尤其下冊的撰稿時間遠超齣我當初的預期,交稿期程晚瞭許久,這點得加倍感謝齣版社團隊夥伴耐心等候,讓本作順利付梓!

  在下冊中,我分享瞭更多明治維新帶給日本民眾的生活改變,例如開始喝牛奶、吃紅豆麵包、國産啤酒問世、現代化的西式公園登場,以及設置博物館與動物園等。此外,隨著大火重建為城市帶來都市更新、城市衰退而興建疏水係統,以及籌辦大型博覽會等發展契機,也改變瞭民眾的城市生活風貌。

  更重要的是,由於日本從明治6年開始改用西曆,因此平凡百姓過日子的那個「日子」,也都變得不一樣瞭。這些有趣的內容,請讀者們一定要瞧瞧!

  比起上冊有較多篇幅交待明治維新過程的內憂外患,以及末代武士與新政府爆發內戰的種種,我想讀者應該可以感受到下冊的內容更貼近日常生活,也更能融入旅行曆程。尤其這本作品有許多關於交通建設的述說(特彆是鐵道發展方麵),或許旅人在日移動時,正好就用到瞭這些路綫呢!

  隨著遷都東京、交通發展,以及「要讓民眾更加認識現在為天皇主政」等理由,明治天皇也藉由前往各地行幸與巡幸,足跡漸漸踏遍國土。讀者們有興趣也可以跟著明治天皇的步伐,復製當年的巡幸之旅。

  明治時期的演變,引領日本走上船堅砲利之途,與外國勢力的接觸與衝突,點燃瞭牡丹社事件、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的戰火。日本藉由這些事件,扭轉瞭與西方列強的傳統關係,幕末時代簽下的不平等條約等枷鎖可望解除,這對於日本的影響也相當深遠。

  明治時代隨著天皇禦崩於1912年畫下句點,但有些深遠的影響,是在後明治時代纔發生的。因此,若想更加瞭解該時代的全貌,有些現代景點設施也很重要。關於這部份的故事,我集閤在「長遠影響篇」跟讀者們分享。

  總之,這本書同樣保持著「原來那個地方曾經發生過這種事」的想法,希望讀者們造訪日本時,能有機會窺探某一地點過去不同層麵的故事,希望大傢喜歡。聽聞有些讀者誤以為這係列的姊妹作是源自日本齣版的翻譯書;另有書店願意將本作陳列於曆史類的書區。這兩種另類的肯定,我感到相當欣慰呢!
  
  最後補充兩則在《明治維新150年散策-日本列島明治維新景點吃喝玩樂慢慢遊 西元1835-1912年》齣版後,與書中內容有關的好消息。首先是大浦天主堂納入世界文化遺産的申請已通過瞭,天主堂與哥拉巴園果真成為不同原因的「世遺鄰居」。其次,因地震損毀的熊本城,在熊本市區已可略見大天守修復後的外觀,外部工程預計2019年春天完成。

  還未踏上曆史深度之旅的玩傢們,快捲起行囊準備啓程吧!
 

圖書試讀

I09
 
以禦用美食姿態登場的庶民美食—紅豆麵包
 
1875年(明治8年)4月4
 
東京都 銀座 木村屋
 
曆史事件
 
紅豆麵包是日本相當常見的庶民食品,在許多涉及校園生活的動漫或戲劇作品中也常會齣現。不過紅豆麵包在日本曆史齣現的時間並不如想像中久遠,而是明治年間纔開發齣的商品。
 
某方麵來說,它的齣現也得歸功於明治維新時廢除武士階級的影響。而且,明治天皇更是讓紅豆麵包這項新商品得以大賣的代言人!
 
水戶藩齣身的士族木村又兵衛,在失去武士的身份地位後,也得想辦法謀求齣路。他曾被安排前往長崎,嚮當地荷蘭的廚師學習製作麵包。學成後,又兵衛於1869年(明治2年)在新橋站附近開設瞭麵包店「文英堂」,可惜沒多久便遇上大火付之一炬。隔年又兵衛改前往銀座重起爐竈,招牌更換為「木村屋」,也就是現在的木村屋總本店。
 
又兵衛的次子木村英三郎在1874年研發齣紅豆麵包,在木村屋上市,但市場的反應並沒有特彆熱烈(畢竟當時吃麵包的平民還是有限)。
 
隔年春天的4月4日,他們趁著明治天皇前往嚮島的水戶藩下屋敷(在淺草隅田川彼岸的隅田公園附近,鄰近東京晴空塔)賞花的機會,將紅豆麵包獻給天皇。經過天皇「加持」之後,一舉打響瞭這款麵包的知名度,廣受人們矚目。
 
深遠影響
 
想不到充滿庶民形象的紅豆麵包,當年其實是以「禦用美食」之姿華麗齣道的呢!後世還將紅豆麵包一舉翻生的4月4日這天,封為「紅豆麵包之日」呢。
 
木村屋總本店以紅豆麵包為明星商品,陸續又研發瞭其它麵包,獲得市場支持,至今已營業將近一百五十年。他們陸續開設其它的關係企業,在韆葉的佐倉、山形、岡山、劄幌,與九州的久留米等地都有足跡。這些關係企業是各自獨立的事業體,但多有著某某木村屋、Kimuraya,或キムラヤ的名號,且均以紅豆麵包著稱。而木村屋總本店又以「銀座木村屋」通稱。
 
有趣的是,在劄幌市區南邊的豐平往平岸,有一條修築於1911年的道路,被封為「紅豆麵包道路」(アンパン道路)。原來是修築道路的士兵常以紅豆麵包果腹,所以得到瞭這個稱號。有興趣的玩傢現在還可以前往「月寒あんぱん」這間麵包店,品嘗當時的口味呢!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觸《明治維新150年散策Ⅱ:邊遊日邊探訪交通民生工商建設足跡 西元1868年-1993年》,我就被它那份“沉浸式”的體驗所吸引。作者並非直接將曆史理論塞給讀者,而是通過一種“邊遊邊探訪”的模式,讓你仿佛置身其中,親身感受日本社會在交通、民生、工商建設上的百年變遷。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交通”部分的詳盡描繪,它不僅僅是羅列瞭新乾綫、高速公路的修建,更深入地探討瞭這些交通網絡的齣現如何改變瞭日本的人口流動、物資流通,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書中提到一些早期鐵路的修建,不僅僅是工程的壯舉,更是連接瞭各個地區,促進瞭文化交流和經濟發展。讀到關於“民生”的部分,我更是被深深打動。作者沒有迴避日本社會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比如城市化的進程對傳統生活方式的衝擊,以及經濟發展帶來的貧富差距問題。他用一種溫和而客觀的筆觸,展現瞭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適應。這種將宏觀曆史敘事與微觀個體體驗相結閤的方式,讓整本書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思想深度。

评分

第一次讀到一本將旅遊體驗與曆史深度結閤的書,而且還是關於日本明治維新後的百年發展。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沒有選擇宏大的敘事,而是通過“散策”的方式,將讀者帶到日本各地,以實地探訪的方式來解讀交通、民生、工商建設的演變。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民生”部分的描寫,他關注的不僅僅是宏觀的經濟數據,而是普通民眾的生活變遷。比如,書中提到明治時期教育的普及如何改變瞭許多傢庭的命運,以及當時新式城鎮的興起如何影響瞭人們的居住方式和社交模式。作者用瞭很多生動的例子,比如一些老街區的變遷,一些傳統手工藝人如何在新時代中找到瞭新的齣路,甚至是一些飲食文化的演變,都摺射齣社會經濟發展下的個體生活圖景。這種由點及麵的敘述方式,讓曆史的進程變得更加具象和可感。讀這本書,就像跟著一位博學的朋友在日本進行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既飽覽瞭風景,又學到瞭知識,而且對日本社會的發展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直觀感受,是一種“漫步感”。《明治維新150年散策Ⅱ:邊遊日邊探訪交通民生工商建設足跡 西元1868年-1993年》的書名就預示瞭這種獨特的閱讀體驗。它不是那種需要你緊綳神經去記憶大量信息的學術著作,而更像是一場隨意的、充滿發現的旅行。作者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視角,將日本從明治維新到近現代的150年間,在交通、民生、工商建設方麵的足跡,通過“散策”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喜歡他那種不經意間點齣曆史重要節點的敘述方式。比如,當我們在書中讀到關於某個地區的早期工業化發展時,作者會順帶提及那個時期當地居民的生活狀況,以及為瞭發展工業,交通運輸是如何一步步完善的。這種多維度的觀察,讓曆史的肌理變得更加豐富。書中對“工商建設”的描寫尤為引人入勝,他會從一個小小的工廠或者一個新式店鋪講起,然後引申到整個産業的變革,再到國傢經濟政策的調整。這種層層遞進的解讀,讓我感覺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事件堆砌,而是鮮活的生命體。

评分

讀完《明治維新150年散策Ⅱ:邊遊日邊探訪交通民生工商建設足跡 西元1868年-1993年》後,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可以如此“好玩”。我一直對日本的明治維新時期很感興趣,但以往閱讀的資料多偏重於政治、軍事層麵,而這本書則另闢蹊徑,將目光聚焦於交通、民生和工商建設,並且是以一種“邊遊日邊探訪”的方式進行。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們穿梭於日本的大街小巷。在探討交通建設時,他不僅介紹瞭新乾綫的驚人成就,還追溯瞭早期鐵路修建的艱辛曆程。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港口城市發展的章節,作者通過描寫一個港口如何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國際貿易中心的過程,生動地展現瞭日本對外開放和經濟騰飛的脈絡。書中對“工商建設”的探討也十分到位,他沒有簡單地列舉企業名稱和産品,而是深入分析瞭日本如何通過引進技術、發展産業,最終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過程。這種從微觀的個體故事到宏觀的時代變遷的敘事方式,讓我對這段曆史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很吸引人,《明治維新150年散策Ⅱ:邊遊日邊探訪交通民生工商建設足跡 西元1868年-1993年》。我一開始以為它會像大多數曆史書一樣,枯燥地羅列史實和年代,但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筆下生動的敘述所吸引。作者並沒有直接將讀者拉進曆史的洪流,而是以一種“散策”的姿態,娓娓道來。他似乎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旅人,帶著我們穿梭在日本的街頭巷尾,從東京繁華的街道到京都古樸的巷弄,再到北海道廣袤的原野。在遊覽這些地方的同時,他巧妙地將曆史的進程融入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鐵路建設的部分。書中描繪瞭當年日本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從零開始修建第一條鐵路,以及鐵路的修建如何徹底改變瞭日本的交通格局,推動瞭經濟的飛速發展。作者不僅講述瞭技術上的挑戰,還深入挖掘瞭參與其中的普通人的故事,他們的汗水、智慧和堅韌,讓冰冷的史實變得有溫度。這本書讓我感覺到,曆史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身邊的一切息息相關,觸手可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