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水返腳:汐止老街人,老街事

根在水返腳:汐止老街人,老街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芳芷
圖書標籤:
  • 汐止
  • 老街
  • 地方史
  • 颱灣史
  • 口述曆史
  • 社區研究
  • 文化人類學
  • 新北市
  • 曆史文化
  • 鄉土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我記憶中的汐止,許多的人與事,景與物,都在腦袋中留下瞭鮮明的烙印,迄今清晰如昔,彷彿我不曾離開它太久…… 楊芳芷成長於一九四○年代的汐止──古早以前被稱為「水返腳」的所在。現已移居美國的她,乘著留存年少時對故鄉的記憶,以平實無華、沁人肺腑的筆調,書寫下50篇珍貴的憶往── ▎職業礦工、業餘「乩童」的寡言阿爸,阻止瞭女兒差點成為養女的命運 ▎母親是二二八事件見證者,曾助外省青年驚險逃脫軍隊的盤查 ▎以生動文筆重現颱灣光復前後已不復存在的景緻:汐止神社改為忠順廟後,成瞭作者徒步可達的教室! ▎返鄉尋根──汐止的今與昔 *曾被視為汐止重工業時代文化遺産的三根鼓風爐,竟淪為市公所拍賣的廢鐵…… *昔日「牛稠頭」碼頭光景:親戚曾劃著小船運送種植的蔬果、飼養的雞鴨到岸邊作者傢;如今現址僅存「水返腳圖騰」雕刻的三分仔車載土炭、過渡船、過港迎親來憑弔古人舊事。 *重返「汐止第一街」中正路,足跡踏遍汐止公園(清末石碇堡遺址)、公有市場(日治七星郡市場遺址)、農倉(汐止公學校遺址)、華南銀行(日治衙門遺址),並留連至今仍深具地方特色的蔘藥行、醫生館、香舖、打鐵店、冰廠等三代經營老店。 本書特色 ★作者乘著留存年少時對故鄉水返腳(汐止古稱)的記憶,以平實無華、沁人肺腑的筆調,書寫下50篇珍貴的憶往。 ★生動文筆重現颱灣光復前後、二二八事件、汐止的今與昔(牛稠頭碼頭、三根鼓風爐、「汐止第一街」……)。 名人推薦 資深媒體人 黃肇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芳芷


  颱灣新北市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係畢業,曾任中央通訊社記者、聯閤報係民生報記者、美國舊金山世界日報採訪組副主任、北加州華文作傢協會會長等職。

  著作:
  《紫禁城夜總會》、《一個讓人留心的城市》、《天空不盡是彩虹》、《畫齣新世界──美國華人藝術傢》等。

  得奬紀錄:
  《畫齣新世界──美國華人藝術傢》一書,榮獲2013年華僑救國聯閤總會華文著述奬第三名
  《紫禁城夜總會》,獲1998年第一屆「新美國傳媒」(前稱「新加州傳媒」)最佳專題報導奬
  《嬉皮運動三十周年》獲1998年「北加州華文傳媒」最佳專題報導奬
  《樂居─美國最後的鄉下中國城》獲1998年聯閤文學與長榮航空閤辦的「長榮環宇文學奬」佳作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毅力,主導她的一生


  楊芳芷,堅守新聞崗位四十年,退休時,她說:她不算是傑齣的記者,但可以問心無愧、坦蕩蕩地說,是個敬業、有職業道德的新聞從業人員,「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她的自我肯定,也是我認識的楊芳芷,堅毅、豁達、平實、坦直。

  我們在中央通訊社共事十一年,很長一段時間,是國內新聞部僅有的兩個女記者,都是剛從大學新聞係組畢業的「菜鳥」,男記者也不多。一九六○年代的中央社,採精兵製,嚴格培養每一個記者都能獨立作戰,國內外發生重大新聞,新聞媒體可能派一組人採訪,中央社還是採訪記者和攝影記者各一,在「每分鍾都是截稿時間」的壓力下,採訪告一段落,立即迴社(那個年代沒有電腦)撰寫新聞,力求正確、完整、迅速,提供給國內外各新聞媒體。

  中央通訊社,是中華民國國傢通訊社,也是唯一能和世界各國通訊社,簽訂閤約,互相交換新聞,並派駐記者的通訊社,備受國內外媒體尊重。

  芳芷和我,很幸運在中央社的輝煌年代,加入這個既有傢的溫馨,又有高水準工作要求的新聞園地,我們都見證瞭多多少少曆史事件,留下深刻的人生印記。

  走過漫長的新聞路之後,楊芳芷毅然退齣職場、開始過她逍遙自在的生活,她喜歡曆史,旅遊各地,以報導文學紀錄下她走過的名山,古城的所見、所聞、所思,這一係列脫齣新聞報導的作品,流暢、生動,也呈現齣她生命中的豁達和愉悅。

  邁進人生另一階段,她沉澱下來,有瞭思考空間,「尋根」的意念慢慢浮現,她迴到久彆的故鄉,到颱北平溪看「天燈」,徘徊汐止老街,尋找記憶中的街景風貌,過往的人與事,融入少年的記憶,芳芷開始動筆寫自己。

  做為礦工的女兒,不是宿命,也不一定悲慘。芳芷成長的這個礦工傢庭,除瞭貧苦,還背負著那個年代的颱灣傳統習俗。父親入贅顔傢,很早就失去語言權,不過問傢務事,沉默盡到養傢的責任,在他女兒成長的過程中,他扮演的是一個旁觀者。「我很少想起老爸,生前或死後。」芳芷驀然發現對父親是如此陌生,她試探從親友敘述中,拼齣父親的身世,或因年代相隔久遠,識者多已凋零,既無法追根慎遠,楊傢的「族譜」僅始於住在颱灣北部的父母這一代,對芳芷來說,也許有點遺憾,但也達成她的心願:留下這本「迴憶錄」,給旅居美國與故鄉已漸行漸遠的失根兒孫們。

  芳芷的母親齣生在颱北平溪,十三天後送給汐止顔傢當養女,她剛毅、果斷,急燥。十六歲被迫結婚,當礦工的丈夫收入有限,她從一個受寵的養女,一下子掉入精神與物質都極度貧乏的痛苦深淵中。大半生需要打工協助傢計,她無法瞭解,這個排行老二的女兒,如此不顧傢計艱難,死要念書,完全不能體諒父母的無力與無奈!

  芳芷是一個不肯輕易認輸的女孩子,在這樣艱睏、婦女被歧視的環境中,她始終堅持一個意念,一個夢想:上學,讀書。她聰明、機靈,功課好,又懂得善用機會,躲過母親一次又一次的脅迫,縱使被打,也不屈服。她逃過賣做養女,淪入風塵討生活的命運。高中畢業那一年,是她人生的轉捩點,她仍運用過去的「升學戰術」,以考取學校,讓母親不得不接受既成的事實。她順利考取國立政治大學新聞係,這次母親堅決不放手,事先安排好當地一傢公司,芳芷隻好去工作。

  命運之神,對芳芷很厚愛,就在政大開學前夕,她得瞭胃病,母親到處求神拜佛,找人算命,沒想到算命先生的一句話:「有纔氣,唸書纔會健康。」改變瞭母親的成見,讓一個貧苦礦工傢庭齣身的女兒,成為楊傢第一位大學畢業生。

  芳芷七十多年的人生歲月,一半在颱灣,一半在美國。細讀《根在水返腳》各篇章,我發現她略過幾段她的人生際遇,譬如,如何熬過一段不美滿的婚姻?如何移居美國,獨力肩負起教養三個兒女的重任?她得瞭癌癥、她動過手術,她如何走過又如何剋服?她把這段椎心刺骨的心路曆程,淡淡迴瞭一句話:「命運對我是慈悲的。」

  楊芳芷,用她的毅力,主導瞭她的一生。


資深媒體人 黃肇珩

圖書試讀

【鐵齒】(節錄)

我母親最鐵齒的一件事,與「二二八」事件有關:

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二二八」事件發生時,我們傢住汐止中正路老街。父親當時常年生病,母親隻好負起養傢的責任。她到虎尾我姑媽開設的旅館幫傭,每月寄錢迴汐止養活一傢大小。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全颱從北到南發生暴亂,而當時又沒有電視報導,騷亂情況不明,謠言滿天飛。母親在虎尾聽說「颱北死瞭很多人」,汐止離颱北不遠,她不知道傢裏情況如何?傢人是否已經喪生?她必須迴傢看看。於是,從虎尾搭火車慢車往颱北,車到新竹,有人上車勸旅客,絕對不能再往北行瞭,非常危險,「到颱北全車人定死無疑」。我母親不聽勸,因為新竹離汐止還太遠,她不能下車走路迴傢。

火車繼續往北開,到瞭桃園,站長上車勸大傢不要去颱北,非常危險。慢車在這裏停瞭兩個多小時,有人聽勸下車瞭。也有人堅持再繼續往北,我母親就是其中的一位。車子到瞭闆橋,母親還是不下車。火車進萬華站,列車長宣布車行到此為止,打死他也不開進颱北市。母親隻好下車瞭,準備徒步從萬華走迴汐止。

當時火車慢車的座位是,四人麵對麵而坐。我母親搭的這班車到新竹時,上來一個「少年傢」,坐在她對麵。母親旁邊坐的是一位少婦,抱著剛齣生不久的嬰兒。母親說,當時沿途各站停車時,就有本地人上車查問男性旅客,遇到不會講閩南話的,就拖下車毒打一頓,有人甚至被踢下月颱去。

坐在母親對麵的這位年輕人,會說日語,但說閩南話有腔調,看到這情況嚇得直發抖。我母親判斷這年輕人鐵定不是本地人,不幫他的話,可能有生命危險。她靈機一動,告訴身旁少婦,把嬰兒「藉」給這位年輕人抱抱,讓旁人以為他是在「搖」嬰兒,不會想到他是因害怕而發抖。

少婦到桃園時抱著嬰兒下車瞭,年輕人跟著我母親到萬華下車。母親擔心他如果單獨走齣站外,可能會被民眾或鎮暴軍隊打死。母親身上背瞭二鬥米及幾件給我們小孩買的新衣服,帶著這個年輕外省人,走到萬華一個朋友傢求助。母親嚮她朋友「保證」,「這是一位好的外省人,會說日語」,請他們無論如何要掩護他直到可以安全離開。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