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敵後3000浬:黑蝙蝠中隊與大時代的我們

飛越敵後3000浬:黑蝙蝠中隊與大時代的我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冷戰
  • 飛行員
  • 黑蝙蝠中隊
  • 國民黨空軍
  • 曆史
  • 迴憶錄
  • 軍事
  • 諜報
  • 颱灣
  • 抗戰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為瞭躲避雷達,他必須低空飛行,任務如果失敗,不但國軍不會提隻字片語,美國也會否認到底……
  這是大時代的故事,也是他們夫妻的故事。
  取材自黃文騄將軍迴憶錄與李芝靜女士日記等一手史料,認識黑蝙蝠中隊與眷屬的真實故事。


  「我走瞭。」他留下妻女,低空飛過中國的防空網。超過13小時的機密飛行、深入3000浬敵後,隻為在冷戰正酣時監測中共核武發展的情報。
  「他終於快迴來瞭。」她煎熬等待,深知每一次彆離都可能成永彆。獨自撫養4名子女,經營50年的婚姻,隻為讓丈夫全力以赴而無後顧之憂。

  1964年,中共第一枚原子彈試爆成功。為掌握此一關鍵情資,美國與中華民國空軍攜手閤作,指派有「黑蝙蝠中隊」之稱(空軍第34中隊,因機身漆黑宛如夜空中的蝙蝠)的秘密偵查部隊低空飛越敵境蒐集情報,史稱「奇龍計畫」。

  時任黑蝙蝠中隊上尉駕駛的黃文騄,正是這些暗夜英雄的一員。當年他因此赴美秘密基地「51區」受訓,更因任務錶現卓越而成為中隊上第一批獲頒寶鼎勛章之飛行員。本書正是他以少將身分退伍後,與結發多年的妻子李芝靜閤寫之迴憶錄。全書以黃文騄個人的生命經驗為軸,敘述其成長、從軍與執行多年機密飛行任務的故事;同時以妻子李芝靜長年保留的日記內容為緯,交織兩人從相識到長伴近甲子的人生曆程,兩相參照、互相輝映。是研究空軍戰史者與那段冷戰大時代底下生活經驗的重要參考。

本書特色

  *為瞭躲避雷達,他必須低空飛越敵後,執行國軍航空史上最驚險的偵查任務;如果失敗,不但國軍不會提隻字片語,美國也會否認到底……這是大時代的故事,也是他們夫妻的故事。

  *取材自黃文騄將軍迴憶錄與李芝靜女士日記等一手史料,認識黑蝙蝠中隊與眷屬的真實故事。
  *專序推薦:李崇善(黑蝙蝠中隊資深成員與隊徽設計人)、傅鏡平(航空曆史研究專傢)。
 
飛越敵後三韆浬:黑蝙蝠中隊與大時代的我們 一、引言:暗夜的呼嘯與時代的縮影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一個在特殊曆史時期,以鋼鐵意誌與專業素養,執行著最危險、最隱秘任務的群體——“黑蝙蝠中隊”。他們是冷戰陰影下,中美雙方閤作的産物,是颱海軍事博弈中的一支神秘尖刀。這本書並非簡單地復述軍事行動的編年史,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將這群飛行員和地勤人員的個體命運,置於20世紀中後期全球地緣政治劇變、兩岸關係緊張以及颱灣本土社會變遷的時代背景之中。 “黑蝙蝠中隊”,正式番號為中美閤作偵察大隊,其核心任務是利用高空、高速、夜間滲透的方式,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腹地進行超視距偵察、情報收集,並執行電子乾擾與心理戰任務。他們的航跡穿越瞭廣袤的、戒備森嚴的中國大陸領空,每一次起飛,都意味著與死神進行一場高精度的搏鬥。 本書將通過詳實的史料考證、解密的檔案記錄,以及對幸存老兵、傢屬的深度訪談,立體呈現“黑蝙蝠”的“飛”與“不飛”的故事。我們將探討他們所麵對的極端技術挑戰、持續的精神壓力,以及在榮譽、職責與個人傢庭生活之間的艱難平衡。 二、技術與任務:黎明前的尖刀 “黑蝙蝠中隊”的特勤性決定瞭其裝備和技術的先進性與神秘性。本書將詳細描繪這些特殊機型——特彆是加裝瞭電子偵察設備、改裝瞭特殊航電係統的P-2V“海王星”以及後期的U-2“龍女”偵察機——的運作原理與性能極限。 2.1 裝備的演變與極限挑戰: 我們將聚焦於P-2V的改裝過程,從最初的簡單攝影偵察,到後來加裝的紅外探測、雷達信號截收設備。書中將細緻分析這些老舊機型,在執行高難度任務時所遭遇的機械故障、燃油限製以及導航難題。例如,如何依靠星光導航和地麵雷達引導,在沒有GPS的時代,穿越數韆公裏的陌生空域,定位戰略目標。 2.2 危險的航跡與電子戰的博弈: 書中將還原數次標誌性任務的細節,例如對中國內陸特定軍事基地的滲透偵察。這不僅僅是飛越領空,更是與當時尚處於萌芽期的中國防空體係展開的生死時速的較量。我們會揭示“黑蝙蝠”如何運用電子反製措施(ECM)來規避地麵雷達的鎖定,以及在遭遇殲擊機攔截時的戰術應對。每一條航綫,都是精心策劃的“死亡之舞”。 三、群體群像:英雄的側臉與凡人的掙紮 “黑蝙蝠中隊”的成員構成極為特殊,他們是來自不同背景、懷揣不同抱負的個體組閤。本書將超越“神話光環”,深入挖掘這些“夜鷹”的內心世界。 3.1 飛行員的選拔與心理塑形: 本書將探討中隊如何從颱灣空軍的精英飛行員中選拔齣能夠承受巨大心理負荷的人員。他們必須具備超常的飛行技術、對政治任務的絕對忠誠,以及對生命風險的理性認知。我們將分析長期處於“被擊落即被遺忘”狀態下的飛行員群體,其特有的心理韌性與焦慮感。 3.2 地勤與幕後的支撐係統: 一支特種作戰部隊的成功,離不開地麵團隊的嚴密支撐。本書將把筆觸延伸至地勤、情報分析、氣象保障和醫療支持人員。他們是颱前的飛行員得以執行任務的“基石”。通過他們的視角,讀者可以看到一個高度專業化、高度保密的軍事協作體係是如何構建並維持運轉的。例如,氣象官如何根據稀疏的資料預測颱風和氣流,以保障P-2V在極度疲勞狀態下的安全返航。 3.3 傢庭的犧牲與無言的等待: “黑蝙蝠”的任務是絕密,傢屬往往對親人的具體工作一無所知,隻能承受長期的、無法言說的擔憂。書中將呈現這些傢庭的肖像:妻子們如何應對丈夫的長期失蹤、生死未蔔的恐懼,以及如何在社會的高壓保密要求下,維持正常的生活。他們的愛、隱忍與堅強,構成瞭這段曆史中最為柔軟卻也最堅韌的一部分。 四、時代的洪流:政治、衝突與身份認同 “黑蝙蝠中隊”的命運與冷戰格局緊密交織。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中美政治博弈在軍事層麵的體現。 4.1 颱海風雲中的角色定位: 書中將梳理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颱海地區緊張局勢對中隊任務頻率和強度的影響。他們是維護“反共防綫”的前沿力量,是高層決策者手中關鍵的“棋子”。同時,我們也需審視隨著國際形勢變化(如中美關係解凍的信號齣現),中隊所麵臨的戰略定位的模糊與尷尬。 4.2 榮譽、傷亡與曆史的銘刻: 本書將詳細記錄中隊曆次重大的傷亡事件,以及那些犧牲飛行員的官方敘事與民間追憶之間的張力。他們為之奮鬥的“主義”與他們所執行的“任務”,在曆史的轉摺點上,如何被重新審視?本書力求以一種尊重曆史細節的態度,去探究這些“無名英雄”在功成身退後,如何處理自己的曆史角色與個人價值。 五、結語:夜鷹的遺産與曆史的反思 隨著冷戰結束與兩岸關係的演變,黑蝙蝠中隊最終走入瞭曆史的幕後。本書的最後部分將探討中隊的解散、資料的封存,以及這段曆史對當代颱灣軍事思想和情報工作的深遠影響。 “飛越敵後三韆浬”,不僅是對物理距離的丈量,更是對一個時代、一種信念、一群人所付齣代價的深刻衡量。他們是特定曆史環境下的産物,其故事是關於勇氣、技術、政治忠誠與人性抉擇的復雜交響麯。通過重現他們的故事,我們得以更清晰地理解那段烽火歲月裏,個體是如何被時代推上風口浪尖,又是如何以血肉之軀,書寫下驚心動魄的篇章。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文騄


  原籍浙江浦江,於1949年底隨母親來颱,1951年入學空軍官校33期,畢業後先在屏東第六聯隊擔任飛行官(1954--1964),並參加1958年「八二三颱海戰役」,1963年與李芝靜結婚後調職新竹黑蝙蝠中隊(1964—1972)執行特種任務,其中尤以1969年「奇龍」計畫最為艱钜,深入中國內濛投下核彈偵測儀,因而獲頒寶鼎勛章並當選戰鬥英雄。黑蝙蝠中隊解散後作者調至專機中隊、空軍總部(1972—1987),擔任總統座機組長、鬆指部副指揮官、空軍總部情報署副署長並晉升少將。退伍後至馬公航空繼續飛行生涯後退休(1995)。作者飛行生涯長達43年,飛行紀錄近2萬小時,飛過19種不同類型飛機。

李芝靜

  原籍浙江東陽,於1949年底隨父、母親來颱,1952年自颱北女師附小畢業後,繼續在北一女中完成初中(1952—1955)、高中(1955—1958)教育後再升學颱大商學係。1962年大學畢業後擔任花蓮商職教師,1963年與黃文騄結婚後至屏東女中任教一年,再隨夫婿遷至新竹,成為全職母親及傢庭主婦。1975年開始在新竹曙光女中任教。後赴美國進修,先任教於醒吾商專,1990年取得丹佛大學博士學位後又任教於銘傳管理學院、銘傳大學(1991—2006)企管係、師資培育中心、教育研究所,退休後繼續以兼任教師任教至今。
 

圖書目錄

代序一/李崇善 
代序二/傅鏡平 
自序
前言

壹 大時代的故事
第一章 詭譎的颱海風雲
第二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祕高空訪客
第三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祕低空訪客

貳 我們的故事
第四章 成長與來颱
第五章 求學
第六章 軍旅生涯的展開
第七章 交友與成傢
第八章 加入黑蝙蝠中隊 
第九章 奇龍計畫
第十章 黑蝙蝠中隊的解散
第十一章 總統座機組與退伍
第十二章 馬公航空與退休
後記

附錄
一 黃文騄少將飛行階段、時間及機型
二 黃文騄少將勛奬章
 

圖書序言

代序一

李崇善(黑蝙蝠中隊資深成員與隊徽設計人)


  1960年代,世界強權的美、蘇兩大集團,實施冷戰,肇緻世局詭異,全球不安。緊接著又燃起瞭慘酷的越南戰火!中、美雙方政府,為因應時勢,乃責令空軍總司令部情報署;協調美方,調整員額、更新機種、精進裝備、充實戰力,並做成多項戰鬥方案,配閤情勢,適切運用,以確保民主世界之自由安康。

  黃文騄將軍,當年官階上尉,服務於空軍屏東基地,學優技高,適逢其時。奉命徵召參加駐地新竹之空軍特種部隊(黑蝙蝠中隊),執行深入敵後,從事電子偵察機密任務,讓他得以直接參加戰鬥,馳騁疆場,以償他積極報國之宿願。

  黃將軍報到後,先後在國內外完成P2V、P3A、C-123、C-130及DHC-6等機種之專業訓練,成績優異,列為黑蝙蝠中隊的飛行高手。循序執行「蒼鷹計畫」、「南星計畫」、「奇龍計畫」以及「金鞭計畫」。不避艱險,深入敵區,精研戰術,發揮潛力,達成使命。尤以執行「奇龍計畫」,航程艱巨,跨國突擊,登峰越境,深入敵營。耗盡心力,奮勇前衝,精算細辨,分秒必爭,堅持信念,終底完成。績效卓著,成果精湛,國際賀電,佳評潮湧!奉政府核頒「寶鼎勛章」壹座,濛當年國防部長蔣經國先生親臨頒發配掛,儀式至為隆重。此也為黑蝙蝠中隊成軍以來,獲頒位階最高之勛章,堪稱空前絕後,全體隊友均贊譽欽羨,與有榮焉!

  夫人李芝靜女士,賢淑端莊,齣身名門,與黃將軍英雄美人,相得益彰,佳偶天成,至恩至愛,鶼鰈情深;培育子女,教養有成;傢庭幸福,鄰裏稱頌!夫人熱心教育,除主持中饋,相夫教子外,且應聘擔任中學教師,作育英纔。她珍惜每寸光陰, 孜孜不倦,勤學進修,次第完成碩士、博士學位,更執教於最高學府,春風化雨,為國儲纔。退休後仍應聘擔任研究生指導教授多年,不辭辛勞,樂在其中。為教育奉獻終身。以償她從少女時代就立定之教育報國宏願!

  文騄將軍,於民國62年黑蝙蝠中隊完成時代使命解編後,奉調空軍鬆山指揮部座機組上校組長,專任總統座機機長之責。績效優異,屢濛奬勉,任滿後,榮升為空軍總司令部情報署副署長之職,晉升少將,他得以發揮籌謀策劃之潛力,任內完成多項時代型軍情蒐集方案,深具貢獻。退休後,方始息肩!他欣慰的完成瞭自幼即抱定保衛國傢之雄偉心願!

  本書為芝靜博士之精心著作,率真亮麗,落落大方,純美潔淨,誠摯感人,是一部樸實無瑕之人生紀錄,開明正直的生活奮鬥典範。盼能與當今的青年朋友們,共同欣賞,互相勉勵, 停止徬徨!趕快立定誌嚮,樂觀、進取、奮鬥,腳踏實地,勇往直前,因為幸福、成功正在歡欣鼓舞的舉起雙手,等待在大傢的正前方!
 
李崇善  敬識
2017年6月1日

代序二

傅鏡平(航空曆史研究專傢)


  我業餘投入不少心力來研究及撰寫中華民國空軍的曆史。通常我寫完一個主題之後,就不想再關注這個主題,因為要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下一個待寫的主題,但在2006年齣版《空軍特種作戰秘史―第卅四中隊及其他單位的壯烈曆史》之後,我就和黑蝙蝠中隊(第卅四中隊俗稱)結下不解之緣,除瞭後續協助齣版英文版的書籍,讓英語世界的讀者也能瞭解黑蝙蝠中隊的壯烈故事外,也擔任黑蝙蝠中隊文物陳列館的建館諮詢顧問。文物館完成之後,每年8月都在此舉辦隊慶,我也都受邀參加,我發現我跟這個黑蝙蝠中隊的緣分並沒有因為書籍齣版而結束,反而變成終身的黑蝙蝠之友瞭。

  因為寫書時的訪談及參加隊慶的關係,我和好幾位黑蝙蝠中隊的老教官有瞭交情。在這些教官當中,黃文騄教官是比較低調的。他話不多,個性內斂,但也許就是因為這種沉穩的個性,讓他被挑選參加高度機密的奇龍計畫,並能在充滿挑戰的敵區內連續飛行十三小時,深入大陸內陸執行任務。他們前往受訓的51區是整個美國最神秘的地區,已經被國內外的媒體炒作多年,甚至還謠傳有外星人的遺骸及科技在裏麵。黃教官前往51區受訓多達三次,這個紀錄至少在華人社會應該無人能超越,但他還是一貫的低調。

  在黃教官過世之後,我跟他的緣分其實還沒有結束。黃教官夫人李芝靜老師與黃教官鶼鰈情深,她希望齣書來紀念黃教官,我當然樂於協助。當我在整理黃教官的資料時,看到一本很小的筆記本,裏麵以工整的鋼筆字清楚的記載著他參加奇龍計畫及復訓的日期細節,詳細到每一段航程的交通工具,如果是飛機,連機型機號都有記載,還有起飛時間及到達時間。我看到這個資料,如獲至寶,因為過去在跟許多空地勤人員訪談時,如果隻憑記憶,通常都不精確,甚至還記錯,所以有這麼精確的記錄真是難得,顯現黃教官是一位注重細節的人。

  我在之前和黃教官訪談時,他提到美方後期加派一架P2V-5來專門做為教練機之用。他特彆指齣,P2V-5座艙上方的座艙罩比較平,我方原有的P2V-7U則比較突齣,從這點再度可以看齣他的細心程度。

  黃教官除瞭留下文字紀錄之外,他也留下不少影像。從這些照片中可以看到他在美國下榻的旅館,受訓的宿捨及參觀的景點,可惜有些照片已經無法嚮他去請教細節瞭。

  李老師這本書有一個特色,它是一本「夫婦閤輯」,將夫婦兩人的人生曆程分成段落,交替的呈現,類似電影濛太奇手法。過去我們見到關於空軍飛行人員的敘事主要以男性觀點為主,如果有提到眷屬的想法通常隻是陪襯,但在本書中,男性與女性觀點的份量拉到瞭一比一,非常難得。我想這得歸因於兩點:首先是李老師是留美博士,屬於高級知識份子,這在當年的空軍的眷屬圈當中非常罕見。其次是李老師有寫日記的習慣,所以她可以很精確的撰寫過去生活的點點滴滴。所以這本書不隻是寫給對國軍軍事曆史有興趣的讀者,也是一個大時代的縮影,記錄兩個外省軍眷傢庭來颱後的生命曆程。

  黑蝙蝠中隊可說是政府遷颱以來空軍犧牲最慘烈的一支部隊,總共有142名空勤人員及5名陸軍支援的傘兵殉職,除瞭單身未婚者之外,每一位陣亡人員就代錶一個破碎的傢庭。對於其他眷屬而言,就算自己的丈夫日後全身而退,但這段期間擔心受怕的壓力不是外人可以想像。李老師的這本書,不隻寫她自己,其實也是代錶眾多偉大的黑蝙蝠眷屬。

  很高興李老師有能力,也有這個意願將夫婦倆的生命故事整理齣來,我除瞭受邀審稿之外,也很榮幸寫序,相信黃教官在天之靈看到本書齣版也會感到欣慰。
 
傅鏡平
2017年7月11日於颱北市

自序

  本書可視為《敵後飛行三韆浬:前黑蝙蝠中隊黃文騄將軍迴憶錄》(知兵堂,2013)的後續報導。原書是黃文騄將軍飛行生涯的迴憶,記述他在空軍三十四中隊(俗稱黑蝙蝠中隊)飛行任務的點滴,由黃文騄口述並提供書麵資料,再由第二作者李芝靜(黃文騄之妻)紀錄及整理這兩種資料後齣版;本書則加入第二作者李芝靜自讀大學開始數十年來不間斷的日記資料,配閤黃文騄各階段生涯發展,描述他飛行生涯各階段的傢庭生活,使黃文騄飛行生涯各階段的紀錄內外兼顧、剛柔並濟,以期對他的生涯描述更臻完美,也使讀者得以窺知黑蝙蝠隊員的夫人們對黑蝙蝠隊員及傢庭的貢獻,以紀念因夫人們的付齣,方使隊員們得以全力以赴執行任務而無後顧之憂。

  本書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謝空軍戰史專傢傅鏡平先生熱心的協助。他對我國空軍飛機機種的服役曆史、飛行紀錄的解讀,以及空軍特種部隊各項任務的熟稔,實在令第二作者佩服。《敵後飛行三韆浬》完稿後,黃文騄將軍不幸辭世,該書倉促齣版,第二作者李芝靜深感原稿之不足,乃有本書的齣版。在傅先生細心的指引下,舉凡書中照片的說明、第二、第三章描述的錯誤及第九章描述的疑點,均濛傅先生一一指齣,並與傅先生討論後方始定稿。

  其次第二作者也感謝當年奇龍計畫三位領航官馮海濤、黃誌模、何祚明先生的協助。馮海濤先生多次提供口頭資料,使第二作者得以修改原稿;何祚明先生用英文在e-mail上迴答第二作者有關奇龍計畫的問題,因何先生不擅中文輸入,但第二作者依據英文說明寫齣的稿件仍不免有敘述不足及對專有名詞無法瞭解之處,乃邀黃誌模、何祚明兩位先生親臨第二作者傢中,坐在電腦旁,一字一句修正第九章奇龍計畫中的描述;黃誌模先生因在黑蝙蝠中隊解散後,與黃文騄一起調至專機中隊,對第十章黃文騄在專機中隊的某些工作做瞭補充,也對黃文騄在飛行紀錄中的若乾片段做瞭解讀。沒有他們的協助,第二作者也無法將書中的種種細節呈現在讀者眼前。

  第二作者也感謝黃文騄的空軍官校的同期同學王長文、林功傑兩位先生在《敵後飛行三韆浬》中提供學員在官校生活點滴; 也謝謝李崇善先生、傅鏡平先生為本書撰寫序文;本書編輯洪仕翰先生的排版、校稿也一併緻謝。

  本書的撰述多係第一作者黃文騄及三位領航官馮海濤、黃誌模、何祚明先生的親身經曆,較坊間引用的二手資料正確詳實, 特彆有關奇龍計畫的訓練及執行,更值得喜好及研究空軍戰史者的參考。
 
第二作者 李芝靜  謹識於民國107年2月7日

圖書試讀

【第八章 加入黑蝙蝠中隊】
 

▌黃文騄:軍中生活(1964-1968)
 
婚後六個多月,我從十大隊調至黑蝙蝠中隊。當時黑蝙蝠中隊需要增加飛行、領航、電子、偵查照相等空勤隊員,我知道十大隊幾位分隊長都十分照顧我,我的一位分隊長周以栗已先進入黑蝙蝠中隊,他特彆嚮情報署推薦我,空軍總部就派人到屏東徵求我們的意願,問我們是否願到黑蝙蝠中隊工作,我當時也認為繼續待在十大隊發展不大,升遷遠比作戰部隊慢,和隊上比我高一期的好友劉鴻翌及芝靜商量後,劉鴻翌和我就都同意轉到黑蝙蝠中隊。但在我尚未進入黑蝙蝠中隊之前,周以栗中校就已於民國52年6月19日,以P2V型飛機深入大陸,被米格17在江西擊落殉職,但我進入黑蝙蝠中隊的意願並未改變。等通過英文考試、經過空軍總部情報署副署長麵談後,就從屏東調到新竹。在調離十大隊之前,總計我的C-46飛行總時數為2,881小時,作戰飛行時間纍積為259小時5分;總飛行時數為3,138小時15分。
 
調差令是民國53年1月18日(星期六)到六聯隊的,我在1月27日(星期一)先到空軍總部報到,再到新竹黑蝙蝠中隊報到,報到後暫住在隊上宿捨,新竹、屏東兩邊跑,直到民國62年黑蝙蝠中隊解散前,我纔於民國61年11月6日(星期一)至專機中隊報到上班,結束瞭黑蝙蝠中隊特種部隊長達8年9個多月的飛行生涯。現在將這一段特種部隊的訓練及任務,在本章及第九章、第十章做些補充性介紹。

用户评价

评分

《飛越敵後3000浬:黑蝙蝠中隊與大時代的我們》,這個書名本身就自帶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使命感,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我一直覺得,在颱灣的近代曆史敘事中,有許多重要的篇章,特彆是關於軍事行動和那些默默奉獻的英雄們的故事,值得被更深入地挖掘和呈現。“黑蝙蝠中隊”這個名字,就如同一個神秘的符號,承載著那個特殊時期無數的未知與傳奇。我尤其好奇“飛越敵後3000浬”這個概念,這究竟意味著怎樣的飛行距離?背後的任務性質是什麼?是情報搜集、偵察,還是執行某種特殊的行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詳實的資料和生動的描寫,讓我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那段充滿挑戰的歲月,瞭解這些勇敢的飛行員們所經曆的訓練、他們的心理狀態,以及他們在執行任務時所麵對的重重睏難。而“大時代的我們”,則讓我看到瞭這本書的另一層意義。它不僅僅是關於一群飛行員的故事,更是關於那個時代,關於颱灣社會的發展變遷,以及所有身處其中的人們,他們是如何在這場時代浪潮中,尋找自己的位置,書寫自己的命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連接起個體與時代,展現齣那個時代颱灣人民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力量。

评分

讀到《飛越敵後3000浬:黑蝙蝠中隊與大時代的我們》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些老電影的畫麵,那種帶著使命感和危險氣息的遠徵。颱灣的曆史,尤其是國民黨政府遷颱之後的那段時期,充滿瞭許多不為人知的艱辛與犧牲,而“黑蝙蝠中隊”顯然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描繪他們執行任務的細節?“飛越敵後3000浬”,這不僅僅是一個地理上的距離,更是一種心理上的跨越,一種挑戰極限的勇氣。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深入的考證和細緻的描寫,讓我們感受到每一次任務的緊張與驚險,以及飛行員們在麵對未知危險時的沉著與冷靜。同時,“大時代的我們”這個副標題,也讓我看到瞭這本書的深度。它不僅僅是關於飛行員的個人故事,更是關於那個時代,關於所有身處其中的颱灣人的共同經曆。我想瞭解,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這些飛行員的傢庭生活是怎樣的?他們的傢人又是如何承受這份擔憂和等待的?這本書能否觸及到更廣泛的社會層麵,展現那個時代颱灣人民的集體記憶和精神風貌?我期待它能是一部充滿人情味的曆史記錄,讓我們能夠跨越時空,與那些為國奉獻的英雄們産生共鳴。

评分

當我看到《飛越敵後3000浬:黑蝙蝠中隊與大時代的我們》這本書名時,內心就充滿瞭期待。作為一個對颱灣近代史,尤其是軍事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對“黑蝙蝠中隊”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但總覺得對其瞭解不夠深入。他們所執行的“飛越敵後3000浬”的任務,本身就充滿瞭傳奇色彩,我非常想知道,在那個年代,這樣的飛行任務是如何進行的?其中的技術難度、戰略意義,以及飛行員們所要麵對的巨大風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地記錄這些過程,讓我們感受到每一次飛行任務的驚心動魄,以及飛行員們非凡的勇氣和專業素養。更吸引我的是“大時代的我們”這個副標題,它預示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軍事傳記,更是一部時代的寫照。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瞭解在那個特殊時期,這些黑蝙蝠中隊的成員,他們是如何與時代同行,他們的個人命運如何與國傢的宏大敘事交織在一起。他們是如何平衡自己的傢庭生活與危險的使命?他們的選擇,是否也代錶瞭那個時代颱灣人民普遍的心聲和奮鬥方嚮?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更全麵、更具人文關懷的曆史視角,讓我們看到英雄背後的人性光輝,也看到時代洪流下,個體所經曆的掙紮與成長。

评分

終於有機會拜讀這本《飛越敵後3000浬:黑蝙蝠中隊與大時代的我們》,光是書名就足夠引人遐思,帶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與命運的磅礴感。我一直對二戰後的那段特殊時期,尤其是在兩岸情勢緊張背景下的各種軍事行動,充滿瞭好奇,也總覺得教科書上的曆史敘述,似乎少瞭點什麼,少瞭那些親曆者的血淚與掙紮。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的這個空白。我特彆期待它能描繪齣“黑蝙蝠中隊”這群在時代洪流中,肩負著常人難以想象的使命的飛行員們,他們的日常訓練、他們的心理狀態、他們在每一次危險任務前的準備,以及任務成功或失敗後的心情。“3000浬”這個數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絕望的遠徵感,在那個年代,這樣的飛行任務,無疑是將生命置於刀尖之上。而“大時代的我們”,則又將個體的命運與宏大的曆史背景緊密聯係起來,讓我不禁思考,在那樣一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普通人是如何被捲入曆史的漩渦,又是如何努力尋找自己生存和意義的。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軍事史,更是一部關於勇氣、犧牲、使命以及那個特殊時代下,無數普通人命運的史詩。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老者,娓娓道來那些塵封的故事,讓我們得以窺見曆史的真實麵貌,也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曾經的付齣與犧牲。

评分

《飛越敵後3000浬:黑蝙蝠中隊與大時代的我們》這個書名,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作為一個生長在颱灣的讀者,我總覺得有些曆史是我們必須去瞭解,也必須去銘記的。黑蝙蝠中隊,這個名字承載著太多的故事和可能。他們執行的“飛越敵後3000浬”的任務,光是想象就讓人感到震撼,這其中蘊含著怎樣的技術挑戰,又需要怎樣的膽魄和毅力?我非常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瞭解他們的訓練方式、他們的戰術運用,以及每一次任務前後的真實情況。更重要的是,書名中的“大時代的我們”,讓我看到瞭這本書的野心和深度。它不隻是一部單純的軍事史,更是一部關於時代背景下,個體命運的敘事。我想瞭解,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這些年輕的飛行員是如何做齣人生選擇的?他們是否有著堅定的信念,或者也曾有過迷茫和掙紮?他們的傢人,他們的朋友,他們周圍的人,又是如何在這個大時代中扮演角色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讓我們看到黑蝙蝠中隊的英勇事跡,更看到那個時代颱灣人民共同的奮鬥與犧牲,以及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评分

《飛越敵後3000浬:黑蝙蝠中隊與大時代的我們》,光是讀齣這個書名,就有一種史詩般的宏偉感撲麵而來。我一直以來都對颱灣在冷戰時期,尤其是在兩岸對峙背景下的軍事行動,抱有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相關的資料和敘述,往往側重於宏觀戰略,而忽略瞭那些身處其中的個體,那些真正冒著生命危險執行任務的人們。黑蝙蝠中隊,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的色彩,他們在“敵後”執行如此遙遠的飛行任務,其背後必然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和付齣。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些細節,展現他們的飛行技術、他們的心理素質,以及他們在極端環境下所做的每一次努力。而“大時代的我們”,則讓我看到瞭本書的格局。它不僅僅是關於少數人的英雄主義,更是關於那個時代,關於所有在那個特殊時期生活在颱灣的普通人,他們的生活狀態、他們的情感世界、他們的共同經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通過這些飛行員的故事,摺射齣那個時代颱灣社會的麵貌,展現那個時代人們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傳承,讓我們這些後輩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段曆史,以及那些為我們今天生活打下基礎的付齣。

评分

當我看到《飛越敵後3000浬:黑蝙蝠中隊與大時代的我們》這本書的名字時,我的思緒立刻被拉迴到瞭那個充滿曆史風雲的年代。作為一名颱灣讀者,我對那些在國傢發展過程中扮演瞭關鍵角色,但又常常被大眾所忽略的群體,充滿瞭敬意和好奇。黑蝙蝠中隊,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傳奇和使命感。他們執行的“飛越敵後3000浬”任務,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其中蘊含著怎樣的技術、勇氣和犧牲?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這些不為人知的細節,讓我們更深入地瞭解這些飛行員們所經曆的挑戰,他們的訓練、他們的心理、他們的每一次任務。同時,“大時代的我們”這個副標題,也讓我看到瞭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它不僅僅是一部軍事史,更是一部關於那個時代,關於所有身處其中的颱灣人的集體記憶。我想瞭解,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這些飛行員是如何與時代同行,他們的個人選擇如何影響瞭他們的命運,又如何反映瞭那個時代颱灣人民的共同經曆和奮鬥?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有溫度、有深度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那段曆史,感受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風貌。

评分

《飛越敵後3000浬:黑蝙蝠中隊與大時代的我們》這本書,光是看到名字,就讓我聯想到瞭無數關於那個年代的影像和故事。我一直對颱灣在上世紀中後期的一些軍事活動,特彆是與空中力量相關的曆史,抱有濃厚的興趣。黑蝙蝠中隊,這個名字在很多老一輩的颱灣人心中,一定有著特殊的意義。他們是怎樣的一群人?他們的訓練是否艱苦卓絕?他們執行的“敵後3000浬”的任務,究竟是怎樣的性質?是否涉及情報搜集、偵察,抑或是其他更為復雜的行動?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揭示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讓我們更立體地瞭解這些傳奇的飛行員?“大時代的我們”,這句話更是點睛之筆,它暗示瞭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軍事行動,更是在描繪那個時代下,無數個體命運的交織。我希望這本書能從人物的視角齣發,展現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個人選擇、內心掙紮以及他們的情感世界。是怎樣的背景讓他們投身於這項高風險的事業?他們是否有過猶豫和恐懼?成功與失敗,對他們的人生又意味著什麼?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廣闊的曆史視野,讓我們看到個體在宏大曆史敘事中的獨特位置,也讓我們感受到那個時代颱灣人民的堅韌與奮鬥。

评分

《飛越敵後3000浬:黑蝙蝠中隊與大時代的我們》,光是這個書名就足夠引人遐想,仿佛一部波瀾壯闊的曆史長捲即將展開。我一直對颱灣在上世紀那段特殊的曆史時期,特彆是那些與軍事行動相關的隱秘事件,有著濃厚的興趣。黑蝙蝠中隊,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而又英勇的光環,他們在“敵後”執行長達“3000浬”的飛行任務,這聽起來就充滿瞭挑戰與未知。我非常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瞭解這些飛行員們是如何在技術、體能和心理上做好準備,如何剋服種種睏難,完成那些常人難以想象的任務。這本書是否能夠細緻地描繪齣任務的細節,包括他們的裝備、他們的戰術,以及他們在麵對危險時的應對?更重要的是,“大時代的我們”,這個副標題讓我看到瞭本書的宏大視角。它不僅僅是關於少數人的英勇事跡,更是關於那個時代,關於所有在那個特殊時期生活在颱灣的普通人,他們如何在這場曆史的洪流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經曆著自己的悲歡離閤。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通過黑蝙蝠中隊的故事,摺射齣那個時代颱灣社會的風貌,展現齣那個時代人們的共同記憶和精神傳承,讓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段曆史,以及那些為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所付齣的努力與犧牲。

评分

拿到《飛越敵後3000浬:黑蝙蝠中隊與大時代的我們》這本書,我內心湧起一股莫名的激動,因為我總覺得,有些曆史,不該被遺忘,尤其是那些發生在颱灣上空,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故事。黑蝙蝠中隊,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帶有一種神秘而又英勇的色彩,他們究竟執行過怎樣驚心動魄的任務?每一次“飛越敵後3000浬”,究竟意味著怎樣的風險?這本書是否能將那些模糊的影像,那些被歲月掩蓋的細節,一一呈現齣來?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那個物資匱乏、信息閉塞的年代,他們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完成這些高難度的飛行任務的?書名中的“大時代的我們”,更是觸動瞭我。那個時代,是颱灣曆史上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期,無數人在這個大時代背景下,經曆瞭命運的跌宕起伏。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挖掘這些飛行員們作為“人”的一麵,他們的傢庭、他們的夢想、他們的恐懼,以及他們與那個時代的互動。是怎樣的信念支撐著他們一次次地翱翔於危險之上?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理解那段曆史,理解那些為國傢默默奉獻的先輩們?我期待著它能是一本有溫度、有力量的書,能帶領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份傢國情懷,去體會那份不屈的意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