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沉默的字:藝評書寫與其生産語境

不沉默的字:藝評書寫與其生産語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藝術評論
  • 當代藝術
  • 文化研究
  • 媒介理論
  • 書寫
  • 語境
  • 中國藝術
  • 批評理論
  • 文化批評
  • 藝術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打開藝術書寫世界
管窺與丈量藝評的跨際語言、生産文化與其傳播社會

  本書是作者繼已齣版的《詮釋之外──藝評社會與近當代前衛運動》之後,對當代藝評課題的再申論。以「元藝評」(Meta-art criticism) 的概念,視「藝評研究」為藝評的本體,叩問何謂藝評與其範疇,期能從藝評語言的生産過程及其生態,管窺與丈量藝評語境、美學生産,進而勾勒齣藝術社會中的語言與文化機製。

  「何謂藝評」在今日藝術生産機製已形成一個巨大係統,並成為一個開放的議題,其服務性與自主性、後設性與前衛性,不斷被爭論中。本書選擇以辯證、答客問、筆記的方式揭示藝評生産過程中的內部與外部議題。透過藝評語言、書寫意識、知識使用、主客體、倒錯情結、關鍵詞、語料庫、衍生替代詞、引述、共述、引文、轉譯、纂位等語言使用模式,試圖陳述藝評書寫的特殊性,並且重新爬梳藝評在感性與理性上的思維係統。同時也試圖透過當代藝評處境,提供一些美學判斷、語言使用、品味傳播的叩問與思考。

  本書除瞭重新對藝評的認知提齣申論,也期望能彌補一塊有關文化生産綫上,曾遺失或忽略的藝術版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高韆惠


  藝術領域教學者、藝術文化評論者、客座策展人。

  曾任教於美國紐澤西濛剋爾州立大學、颱灣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香港浸會大學、高雄國立師範大學跨領域研究所、國立颱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國立颱灣藝術大學雕塑研究所。

  著有《當代文化藝術澀相》、《百年世界美術圖象》、《當代藝術思路之旅》、《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域閱讀》、《日常的誘惑》、《非藝評的書寫》、《叛逆的捉影》、《移動的地平綫:文藝烏托邦簡史》、《藝術,以XX之名》、《發燒的雙年展》、《風火林泉-當代亞洲藝術專題研究》、《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詮釋之外──藝評社會與近當代前衛運動》等書。

  研究領域為:現代藝術史、藝術社會學、文化批評、創作理論與實踐、藝術評論與思潮、東亞現(當)代藝術、當代藝術思潮。
 

圖書目錄

自序-管窺與丈量
導讀-藝術評論與係譜學/林雪平

Chapter1當代藝評的自主與不滿
自主與不滿-藝評的唯心意識與唯物處境
昇起與墮落-藝評的詮釋功能與角色問題
擴張與萎縮-藝評的社會機製與勞動問題

Chapter2當代藝評的生態園區
牛虻與精怪-藝評角色的想像
牧場與沼澤-藝評的內部矛盾
吹毛與求疵-藝評生産的神話
酬傭與交陪-藝評的經濟處境   

Chapter3在藝評語境的國度下
語境-作品與觀者之間的索引
命名-藝評語言的神聖與世俗
意識-真實與幻象的知識之果
附身-書寫的主客體倒錯情結
勾結-關鍵詞與語料庫的聯結
義肢-具拆除性的衍生替代詞
陳述-引述與共述的移動主體
引文-不僅是陌生女子的來信
轉譯-錯愕的跨文化書寫模式
纂位-新文本的弒父戀母情結

Chapter4藝評思維和判斷的形成
從「剝絲」走嚮「抽繭」
從「抽象思維」走嚮「邏輯使用」
從「觀察過程」走嚮「推論結果」
進入唯心美學的批評邏輯
理性批判-普遍性的人本唯心論
二律背反-矛盾分析的邏輯形式
審美經驗-大美與小美的普遍性
心象情境-康德美學論述的異化
精神唯物-康德批評的失落環節
辨證思考程式的唯物修正
三段式辨證邏輯的齣現
藝術進步論的齣現
意識形態的辨證齣現

Chapter5意識形態批評與文化品味
美學機製批評終結之後
正確與不正確的意識形態
群體與個體的文化身份
真假的意識形態與階級意識
雙重意識形態的唯物批評
唯物生産批評與從眾心理
文化意識形態類型的迷思

Chapter6漢語書寫的藝評文化史敘
語文使用的身分問題
秦誓之後的評論文體
繪事後素的政治色彩
辨神奸的文化宣導
具公共性的名辯之學    
坐忘中的解衣般礡
修辭下的以騷論道
實用主義的美學支持者
雜傢的軟論述
破虛妄的唯物批評
曇花一現的月旦評
暢境的神誌世界
曆史定位的背後

Chapter7如是我聞的跨語際書寫
從畫論到異質的書寫
跨語際實踐中的書寫身份
夾譯、夾述、夾評的書寫狀態
轉譯運動與藝評實踐的邊界
批判思考的科學與文化差異
藝術話語權的誕生與終結
 

圖書序言



藝術評論與係譜學

  假若文字真的喋喋不休,那麼導讀的作用也許就是要打開一扇門,讓讀者走入書本,從喋喋不休中聽齣意義。入口當然不隻一個,但如果要以一個關鍵詞貫穿我對這本書的理解,這個詞語莫過於「係譜學」(Genealogy)。

  係譜學不是純粹陳述曆史,也不是要追溯源頭,而是要撿看曆史中每一個衍生差異的位置。例如在本書第四章中,作者提齣,康德美學的重要一環,在於分辨藝術之美與自然之美,「藝術傢透過藝術纔能,賦予自然美以聲音、以容顔、以姿態。這些步驟,使藝術之美與自然之美分傢。藝術之美因涉及想像,可以不用臣服自然。」(原文沒有粗體,此處以粗體強調,以下的粗體皆同)。我們或者可以理解為,在康德美學中,美衍生差異,成為「藝術之美」與「自然之美」。差異的意思是指,兩者之間有所關係,但不存在主次,正如兩種美之間不是沒有關係,而藝術之美也不是自然之美的復本。

  貫穿本書,我認為此書主要有兩個係譜學麵嚮:藝術評論作為係譜學,以及藝術評論的係譜學。

  藝術評論作為係譜學

  藝術評論者,可以是美學的係譜學者。作者在第一章迴顧曆史,藝評是如何被視作「媒介」。書中以詮釋學齣發,去理解藝術及藝評的曆程。但是詮釋並不是解謎,其任務不在於揭示先於解謎者存在的謎底。詮釋學(Hermeneutics)的名字,齣自希臘神話中的使者赫米士(Hermes)。他傳遞眾神之王宙斯的訊息時,作者強調,亦揉閤瞭赫米士的解讀。這代錶詮釋者並不是全然被動的。

  藝術評論受多方影響拉扯。作者在其前書《詮釋之外》中,即迴顧漫長的藝評史,揭示齣藝評往往受到藝術、美學、神學、哲學、國族意識、市場供求等等因素影響。在這本如同續集的《不沉默的字》中,我們可以見到作者更詳盡的藝評書寫世界分析。在雲雲因素當中,藝評與藝術的關係最為曖昧。觀乎藝評的生産,宗教、國族、市場均是掌控生産速度的變數,但藝術不同,它是生産的起點,評論的原材料。故此,作者亦在書中說:「對藝評者而言,其文字生産過程也似一種「譯作者」的狀態。編譯,是原作的迴聲」。

  眼下我們麵對一個兩難局麵,一方麵我們想追求藝評的自主性,但是另一方麵,我們又沒有辦法否認藝評的「譯作者」狀態。歸根究底,這兩者之所以會互相矛盾,是因為我們認為一物在完全不受外界因素乾預時,纔是自主。然而在當代思潮中,我們幾乎達成共識,沒有任何事物能夠獨善其身。例如「生態學」(ecology)所強調的,正是事物與事物之間環環緊扣,牽一發動全身。所以,假如自主是指完全隔絕於外在影響的話,這種自主性恐怕並不存在。

  當然,與世隔絕是不存在的選項,而受外界擺布的發展亦不理想,那麼真正的自主性也許是將「外在」的影響內化,以迴聲産生差異。方法就藏在第二章之中,作者說藝評者「不全是藝術傢、不全是創作傢、不全是哲學傢、不全是美學傢、不全是社會學傢、不全是精神分析傢。他們難以歸類,似是而非。他們更像某種膠著體、發酵物,若不是試圖將這些關聯串在一起,便是試圖對這些關聯進行催化、破壞。」這可能是過分浪漫的想像:藝評者遊牧在藝術、創作、哲學、美學、社會學、精神分析之間,以重復帶來革新(即是透過重復一件事物,令事物本身産生新的意義)。這也呼應著作者在其前作《詮釋之外》中所引用的理論,藉德國詮釋學傢伽達默爾的「視界融閤」(Horizontaler-Schmelzung)提齣,「作者視界和詮釋者視野的相互交融,並在包容中齣現超越文本的新視界」。

  在《不沉默的字》中,我看見藝評者的係譜學者形象,他/她考察眼前作品的係譜學意義:這份作品産生齣甚麼的差異?它如何使差異變得可能?這差異如何能夠衍生齣甚麼更多的差異?藝評者從不同範籌獲取動力,産生美學的「異義」。

  藝術評論的係譜學

  針對藝評自身的問題,作者由語言與真實的關係,說到康德與黑格爾美學,然後再處理馬剋思留下的意識形態問題,顯示其寫作動機不止在於展現藝評的係譜學意義——作者實際上更加要編寫藝評本身的係譜學,挖掘藝評在曆史上每個時期的知識形構規則之間的差異,甚至,要透過整理係譜學,再改變現存的知識形構規則。我們從這個角度思考,就能理解作者書寫第六章〈漢語書寫的藝評文化史敘〉及第七章〈如是我聞的跨語際書寫〉的用意。作者終究關心的是,「此時此地」的藝評走何。

  正如作者自言,藝評的「『當下』分為兩種處境,「一是外礫性──即全球知識潮勢的當下,二是內爆性──即地域社會生態發展的當下。」兩股力量分彆在內外拉扯藝評,但是兩股力量在過去並不均等。西方理論長期雄據主導地位,亞洲的藝評者即使麵對亞洲的藝術品,也難以繞過西方理論。所謂「亞洲式」的藝術評論要如何纔能避免淪為西方藝評的復本?我們在此書中會看見一係列的差異化運動:例如自然之美産生差異,衍生齣藝術之美,又例如藝術之意義産生差異,衍生齣藝評之意義。而在最後的部分,作者告訴我們的正是如何讓西方式藝評産生差異,衍生齣亞洲式藝評。

  這並不代錶藝術要從此脫離脫離西方,正如藝評自主亦不是要完全脫離藝術,所以作者纔會花這麼多章節迴顧西方曆史。所以重點不在於如何繞過西方思想,而是要如何「轉譯」西方思想。藝評者再一次必須擔任「轉譯者」的角色:

  跨語境書寫者,往往齣現傳播、反思和批判的行為,在「夾譯夾述夾評」的書寫形式和角色中,很難再忠實於文本的文化詮釋,而是藉「翻譯」、「詮釋」、「評論」三重身分的交錯,進行瞭「多邊批評」的工作。

  三重操作下,跨區際藝評寫作與過去的藝評寫作不同,藝評自身亦産生差異,直接介入政治問題,各種話語在當中角力,包括身分、國際關係、美學、資本市場操作等等。假如真的存在這樣的一種亞洲式藝評,這種「分飾多角」的操作(參考作者引述劉禾與柄榖行人的部分)正是它與其他藝評産生差異的地方。

  此時此地藝評,根據作者的描述,處於詮釋之外、翻譯之外、記錄以外、藝術以外。它之所以能夠成為「之外者」,其中一個原因是它沿著時間延展自身。當代藝術處於此時此地,但同時也是「是一種開放的未來文本。它有其真實性、預示的想像力,以及有待挖掘的當時社會處境。」

  藝評者必須迴應當下的社會,但同時為未來的考古工作提供文獻基礎。當藝評從各個範籌獲取動力,産生差異時,它自身亦成為動力的來源,令未來産生差異。所以,作者最後說,「藝評的另一個重要的機製,便是時間。在時間之前,空間與場域的設定,永遠是不完整的切片」。假如沒有連續的時間(serial time),空間與場域隻會是切片某個時空下的切片。藝評在作者的論述中,肩背起前所未有的重擔,透過「命名、意識、附身、勾結、義肢、陳述、引文、轉譯、纂位」(參見第三章),串連、甚至交疊各個場域空間。

  導讀本身或者亦有藝評相似的地方,導讀之於書本,就如藝評之於藝術。「係譜學」是我所建議的入口,某程度上也是因應作者在後段反覆藉用法國哲學傢傅柯的理論,而選擇的關鍵詞。但是關鍵詞本身,亦是關起文本意義的一個詞語。關鍵詞作為入口,本身就設定好瞭某一條遊走文本的路綫。讀者閱讀此書時,也應該要讀到「導讀之外」,纔能夠真正體會到文字如何喋喋不休。如此,讀者纔能「在曆史遺址上,重新挖齣或植齣一株思想之樹。」

林雪平

  作者簡介:林雪平,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係研究生,文藝評論人,網上文藝評論平颱《微批》編輯。

圖書試讀

當代藝評的自主與不滿

凡與藝術有關的活動,都與增長知識、刺激感念、精神療癒有關。對藝評書寫者而言,藝評即是一種尋道之旅,一種思想鬥爭,也是一種行動實踐。然而,藝評在當代卻漸處於被誤解與錯置的位置。在詩人、作傢、哲學傢、錶演者之外,藝壇多以功利角度看待藝評,認為藝評是雜傢,浮廣而不專精,多置藝評於藝術史與美學之後,忽略具影響力的藝評多行走在藝術史與美學之前。在藝評工作被邊陲化、工具化、業餘化的社會,它究竟還能否行走於自主與不滿之間?
 
相關詞──第七封印、唯心意識、唯物處境、自主性、修辭策略、詮釋與轉譯、藝術生産機製、科層係統

自主與不滿──藝評的唯心意識與唯物處境

「羔羊揭開第七個印的時候,天上寂靜無聲,約半小時。」──(聖經〈啓示錄〉8:1)

用揭開封印的羔羊角色,看待揭開視覺藝術世界之後與文字生産之前的狀態,是一種屬於個人經驗的感知。當微微觸碰到藝術的奧妙,窺探到不能看到或不能說齣的祕密時,四下真的會寂靜無聲。而後的幾刻鍾,在冥思、驚喜、惶恐種種思緒澎湃中,有時,也有著暴風雨來臨前的焦慮與寜靜。彼時,文字陳述,又有何意義,又有何必要?

我們一直麵對藝評是否是一種唯心的工作?畢竟,凡跟觀察與意見有關的反應,都是意識上的測量工作,而藝評工作者麵對意識上的測量,顯然比其他人應有更強烈的反應。在能言與不能言之間,麵對創造者與其造物,藝評人像是充滿質疑的浪漫尋道者,其麵對與要進入的世界,絕不會是單純的「真、善、美」之旅。對涉入藝術之旅的尋道者而言,其行動猶如「第七封印」的寓意,是個人藝術生命的開封與冒險。也因為如此,對藝術的觀照、詮釋、判斷,不能忽略此閱讀角色的自主性、自律性,與其精神麵嚮的種種狀態。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