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都

奧古斯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約翰・威廉斯
圖書標籤:
  • 曆史
  • 羅馬帝國
  • 奧古斯都
  • 政治
  • 傳記
  • 古代史
  • 權力
  • 戰爭
  • 凱撒
  • 西方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以奧古斯都之名鑄刻 浮華一生的平凡靈魂 ◎一九七三年美國國傢圖書奬得奬小說 ◎繼《屠夫渡口》、《史托納》後將約翰・威廉斯推嚮高峰的生涯最後一部作品 ◎美國國傢書評人奬得主丹尼爾・孟德爾索(Daniel Mendelsohn)專文導讀 波瀾壯闊的長篇曆史小說, 傳奇大帝奧古斯都一生為摯愛的兩個女兒——羅馬與茱莉亞, 爾虞我詐以鞏固權力,青春年少換取財富榮耀,犧牲摯愛博得永恆名號, 日日夜夜,將真心和苦痛,深鑄在孤獨靈魂的最深處。 曆史上手段高明的政治傢、開創百年和平盛世的獨裁者,也是羅馬第一位皇帝奧古斯都,原名屋大維。 故事自羅馬共和國統帥凱撒被刺殺揭開序幕,當時年僅十九歲的屋大維,接到舅公凱撒的遺囑指定他為養子和繼承人,曾經希望成為學者的少年,命運就此改變。收起情感,體弱多病的男孩屋大維與三位摯友一同踏上徵途,善戰的阿格裏帕、熱愛藝文的梅塞納斯,以及熱情洋溢的撒維第也努斯。他與敵結盟處理暗殺者,剷除暗中反動之親信、潛在的敵人,並利用已故親人的聲望和名號建立地位,進入權力核心;多次聯姻將女兒茱莉亞作為政治籌碼、指控通姦罪名,權謀擴展也悉心維護國傢版圖;結束羅馬長期的派係鬥爭,並為羅馬帶來前所未有的自由。三十六歲時,冷酷無情的統治者,獲封曆史上為人所知的名字——奧古斯都。 全書以書信體的形式,筆調樸實,不同角色各種立場輪番登場,夾雜迴憶錄、日記、書信、私人便箋、軍令、請願書、會議記錄、傳單等,藉各人物之口側寫奧古斯都的一生,也同時建構齣羅馬的風土民情,展演帝國與帝王的真實。最後,小說終於七十五歲的奧古斯都自述,迴望走過的歲月,完全奉獻摯愛的羅馬,以及曾被他稱作「我的小羅馬」的女兒茱莉亞⋯⋯ 好評推薦 「威廉斯重新創造瞭羅馬帝國,自尤利烏斯・凱撒之死到奧古斯都的生命終點,宮廷、元老院以及人們爾虞我詐,自一個孱弱男孩到一個在遠徵途中險些送命的孱弱男人,再到一個看似冷酷無情的統治者。他採用書信體和多重視角,直到最後,所有的聲音猶如拼貼畫般融匯至主角的身邊。」——一九七三年美國國傢圖書奬基金會執行主席●哈羅德・奧根布拉姆(Harold Augenbraum) 「這世界令人著迷,它的復雜、奢華、政治犬儒主義、民眾的輕信以及暴力酷似我們自己的世界。」——《紐約客》 「如果有人已準備好暫且把現代道德觀放在一邊,並獲得一點關於自己的知識,這部關於一位老皇帝的小說會讓你有所啓發……這位令人震驚的美國作傢展現瞭遙遠的生命如何與我們自己相似,這就是他的天纔之處。」——《新政治傢》 「沉浸於《屠夫渡口》、《史托納》和《奧古斯都》,特彆是《奧古斯都》,就是進入一位能工巧匠的建築,他無畏地直麵人生的危機與救贖。」——《洛杉磯書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1922-1994)


  齣生及成長於美國德州。威廉斯雖然在寫作和演戲方麵頗有纔華,卻隻在當地的初級學院(兩年製大學)讀瞭一年即被退學。隨後威廉斯被迫參戰,隸屬空軍,在軍中完成瞭第一部小說的草稿。威廉斯退役後找到一間小齣版社齣版他的第一本小說,並且進入丹佛大學就讀,獲得學士及碩士學位。從1954 年起,威廉斯開始在丹佛大學任教,直到1985 年退休。在這段期間,威廉斯同時也是位活躍的講師和作者,齣版瞭兩部詩集和多部小說,著名的小說有:《屠夫渡口》(1960)、《史托納》(1965)及《奧古斯都》(1972)。《奧古斯都》於1973 年獲得美國國傢圖書奬。

譯者簡介

馬耀民


  畢業於颱大外文係、外文研究所碩士及博士班,現任颱灣大學外文係副教授,曾任颱大外語教學與資源中心主任(2006-2012)。博士班時候開始從事翻譯研究,一九九七年完成博士論文《波特萊爾在中國1917-1937》並獲得博士學位。多年來在外文係除瞭教授西洋文學概論、歐洲文學史、文學作品讀法外,翻譯教學也是他關注的重點,一九九六年開始連續教授翻譯與習作至今,從未間斷,曾領導外文係上具翻譯實務的老師先後成立瞭大學部的翻譯學程及文學院翻譯碩士學程,整閤瞭颱大豐富資源,讓颱灣最優秀的學生獲得口筆譯的專業訓練,貢獻社會。他從碩士班修業其間即開始從事翻譯工作,除刊登於《中外文學》的學術性文章外,也曾負責國傢劇院每月節目單的英譯工作,以賺取生活費,並奠定瞭翻譯教學的實務基礎。他從前年開始已經放棄教授文學課程,而專注於翻譯教學上,希望於退休前為翻譯教學能有更積極的付齣,現教授翻譯實作、中翻英、文學翻譯,公文法規翻譯,以及在翻譯碩士學程開設筆譯研究方法。《奧古斯都》是他繼《史托納》和《屠夫渡口》後的第三部翻譯小說,纍計已有五十萬字,是他纍積瞭三十多年閱讀文學的經驗及二十多年翻譯教學經驗的成果,期待他的翻譯作品對國內的文學翻譯有所貢獻。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引言                                                

  身為作傢、詩人和大學教授的約翰・威廉斯,近年以他久被忽略的《史托納》引起國際文壇的一陣騷動。然而相較於他稍早完成的小說,他的最後一個作品《奧古斯都》看來似乎有點奇怪。首先,《奧古斯都》於版齣一九七二年,次年獲得美國國傢圖書奬的小說奬,是他四本作品中唯一一本在他有生之年獲得公開的贊揚。(威廉斯一九二二年生於德州,在丹佛大學英文係擔任文學和文學創作教授三十年後,一九九四年於阿肯色州逝世)。更重要的是,這小說以羅馬第一位皇帝豐富多采的一生,以及其改寫曆史的功業為主題,似乎與作者其他成熟的作品中明顯的美國關懷、平凡的角色,以及簡約的敘述相去甚遠。一九六〇年齣版的《屠夫渡口》敘述一個來自波士頓的年輕人,被愛默生的超驗主義搞糊塗後,到達一八七六年的西部,要探索「荒野」,相信那是「他能找到一生核心意義」的所在;他在那裏參與瞭一次野蠻的水牛捕獵,暗示瞭追尋「美國夢」所付齣的代價。一九六五年齣版的《史托納》勾勒齣上世紀初到中葉一位密蘇裏大學英文係助理教授寂寂無名,以及在錶麵看來不甚成功的一生;他的齣身極為低微,視學院為「庇護所」,是一個他最終尋獲的地方,那是一個「他孩提時代在自己傢裏應該感受到安全與溫暖」的地方。(威廉斯發錶在一九四八年的第一本小說《隻有夜》(Nothing But the Night),描述一位有心理障礙的紈絝子弟,作者後來把此小說排除在他的主要作品之外)。

  要找一個明顯酷似這兩個富有理想,但最終幡然醒悟的小人物作為小說的角色,我們很難不會想到真實世界中曆史上知名的領袖如奧古斯都。在他接近八十年波濤洶湧卻宏偉壯闊的生命中,他好幾個復雜的名字,不論被授予或主動攫取、被擴大或被精心設計、獲得或揚棄,都幾乎與威廉斯給予其他兩個虛構人物僅僅雙音節的名字産生可笑的對比。讀者可能注意到,兩個角色——威廉・安德魯、威廉・史托納——與作者有著相同的名字:這個巧閤幾乎難以讓人不會揣測兩本小說的自傳色彩。

  《奧古斯都》卻沒有類似的暗示瞭。這位皇帝為他的時代帶來政治上和文學上的盛世,於西元前六十三年齣生時被取名為蓋烏斯・屋大維・圖裏努斯,那一年是政治傢西塞羅遏止瞭貴族階層推翻共和體製的企圖,(三十年後奧古斯都會親手對這個垂死的政治製度施以緻命的一擊)。他齣生於平民階層裏富裕的騎士傢庭,在離羅馬二十五哩的一個省分長大,青少年時期雖然體弱多病,卻展現齣充足的雄心壯誌,使舅公印象深刻,並收為養子,此後便被稱為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屋大維努斯,(或簡稱屋大維)。

  西元前四十四年,在凱撒遇刺,及後來元老院頒布命令把他封為神祗後,這位不可思議的十九歲青年急於要利用已故親人的聲望,以及提升自己在凱撒老將心目中的地位,便自稱為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狄威・菲力烏斯(即「神的兒子」)。到他二十五歲在腓立比剷除瞭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為凱撒復仇時,那個嶄新的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已精明地利用各種手段成為羅馬世界中的三位軍事領袖(即「三人聯盟」)之一(其他二人分彆是馬剋・安東尼及瑪爾庫斯・埃米利烏斯・雷必達),進入瞭權力的核心。從此,他名字中「蓋烏斯」和「尤利烏斯」便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統帥」,與英語世界的「皇帝」(emperor)同源,是軍事上軍隊用作稱贊英勇將領的頭銜。

  在下一個十年中,這位凱撒・狄威・菲力烏斯統帥已從他剩下的唯一對手馬剋・安東尼手中奪得廣大羅馬的絕對控製權。他於西元前三十一年在亞剋興打敗安東尼,次年安東尼與他的情人剋莉奧佩托拉雙雙自殺。統帥下令把剋莉奧佩托拉的青少年兒子凱撒裏昂處死——因為他的父親正是尤利烏斯・凱撒,是一個潛在的敵人——並錶示「太多凱撒不是好事」。在他三十三歲統一天下後,便開始鞏固他的權力,巧妙地在傳統的共和體製下閤法化他的獨裁統治,並在法律、政治、文化各方麵為一個在某種形式上延續瞭十五個世紀的帝國奠定基礎。而實際上不僅如此;現在羅馬天主教會的架構,也是直接源自奧古斯都所創設的政治製度。

  這位老練得令人驚訝的人物從來沒有使用過的稱號是「王」(rex),一個被羅馬人厭惡的字,而殺害他舅公的兇手中便是懼怕他想要稱王;這位一統天下的君主精明地稱自己為「第一公民」。在西元前二十七年,明顯地為瞭要感謝這位新的凱撒結束瞭一個世紀以來的流血內戰,並在海內外建立瞭政治上的穩定,元老院投票通過授予他一個前所未有,且富含宗教意味的額外頭銜:奧古斯都,(意謂「被崇拜的人」)。這是他在曆史上為人所知的名字,一個與他齣生時被賦予的名字無任何相似的地方。

  於過去的自我無任何相似的地方!這正是《奧古斯都》與前兩本小說潛藏近親關係的所在。威廉斯的作品中一個強烈的主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對自我的體認可以隨時勢或機緣産生不可逆轉的改變。在《奧古斯都》中,威廉斯竭盡所能地不執著於閃亮的曆史外衣,而聚焦在難以捉摸的主角本人身上,他比大部分人更必須要演化齣新的自我,以掌握局勢。威廉斯這本最後的小說令人驚訝的地方,在於其赫赫有名的主角到結局時,與作者其他兩本小說中飽受挫摺的主角,並沒有多少差異——也即是說,相較於我們大部分人,他沒有更好,或更壞。這部波瀾壯闊的長篇曆史故事,不僅與我們有某種親切感,且有著濃濃的人情味。

  羅馬第一個皇帝的事跡是曆史小說理想的題材。這個文類要達到最成功的境界,端賴是否能在學術性的嚴格規範處理史實,和對角色與動機有獨具慧眼的想像兩者之間獲得平衡。奧古斯都是一個我們知道很多,卻同時知道很少的人物,他因此鼓勵我們作進一步描述與發明。

  奧古斯都在世時,便有各種傳記、流言蜚語、文字紀錄和捕風捉影的臆測在流傳。其中一本在古代會被視為獲得授權的傳記,作者是身兼哲學傢與曆史傢的尼科拉烏斯・達馬斯庫斯,是奧古斯都同時代的人物,也是小說中的一個角色,他的經曆包括曾經短暫擔任安東尼和剋莉奧佩托拉所生孩子的傢庭教師。奧古斯都自己撰寫瞭他具有權威性的自傳《奧古斯都功業錄》(Res Gestae Divi Augusti),明顯是要達到政治宣傳的目的:自傳文字刻在銅闆之後,鑲嵌在他的陵墓外兩根大石柱上,然後再在整個帝國復刻。

  如果我們相信曆史傢塔西圖斯(Cornelius Tacitus)在奧古斯都執政一百年後所寫的,便可知奧古斯都的性格和動機已經是他同輩間討論的話題。在他的《編年史》(Annals)中,塔西圖斯記錄瞭奧古斯都在西元十四年他七十六歲去世時的一個論戰:

  有人說「他是被逼參與瞭內戰——那是沒人能預謀,也不是有正當的道德原則便可以策動的——那是基於他對父親(即凱撒)的責任,以及國傢存亡之所係。在那個法治派不上用場的時代⋯⋯全國陷於內戰,除瞭讓單一個人統治國傢之外,沒有任何良方妙藥可加以拯救。他建立的國傢沒有國王或獨裁者等統治階層,隻有「第一公民」⋯⋯公民有法律可遵守、盟友備受尊重;國傢建設帶來財富的增加;他隻有在少有的情況下使用武力,而且隻是為瞭要帶來更大的安定」。

  但是:

  另一方麵,據說「他對父親的責任,以及當時國傢的危急情況隻是一種掩飾:事實上是一股宰製的慾望讓他僅以一個少年身分,用賄賂的方式煽動資深老將,組成一支私人軍隊,削弱瞭執政官集團軍的力量⋯⋯在元老院萬般不願意的情況下,他奪下執政官的職位,並利用他統領的軍隊,對安東尼發動戰爭以對抗共和體製本身。羅馬公民被放逐、土地被分割⋯⋯這一切無疑帶來瞭和平,但那是淌著血的和平。」

  的確,奧古斯都有可能在經營某種神祕色彩,作為掌控權力的方式:如果人們難以揣測他的個性和動機,他的行動也同樣的難以被掌握。難怪他的國璽琢製成迷樣的獅身人麵像。

  如何書寫這樣一個人物?這個問題在《奧古斯都》中在尼科拉烏斯被委託撰寫這位第一公民的傳記時,不著痕跡地在他口中提齣。在一次與奧古斯都會晤後,對於如何書寫這位做事謹慎得讓人厭惡,卻又嗜好賭博,便在信中睏惑地嚮朋友說:「你懂我的意思嗎?有那麼多的事情無法說齣來。我幾乎可以相信,一個能讓我暢所欲言的形式還沒有被發明齣來。」這是威廉斯針對內行人設計的一個玩笑話:尼科拉烏斯夢想的形式——當然是威廉斯最後決定使用的形式——是書信體小說。這個文類是奧古斯都死後十五個世紀纔被發明,被視為這個文類第一個作品的是一四八五年西班牙的卡斯蒂利人迪亞哥・聖佩德羅(Diego de San Pedro)所寫的《愛的牢獄》(Prison of Love)。不過,這文類的根源,可直接追溯到奧古斯都統治時期的詩人奧維德。奧維德也是本小說的角色之一,但在現實生活中利用瞭一些當時宮廷裏的八卦消息,撰寫瞭一部以二十一封書信組成的《女傑書簡》(Heroides),是神話故事中的女性寫給愛人的情書。(交遊廣闊的奧維德因喜歡散佈流言蜚語而惹禍:他最後被流放到荒涼的黑海附近,可能是因為他牽涉奧古斯都傢族的一樁醜聞)。

  長久以來書信體與浪漫的題材密不可分,實際上完全契閤威廉斯所構想的小說。不僅是(被虛構的)書信,更有日記、元老院的法令、軍令、私人的便箋,以及未完成的自傳,摺射齣小說的麵貌,同時具有令人感到滿足的復雜度,和處理恰當的主觀性和浮光掠影的整體印象。(在文類的選擇上,威廉斯毫無疑問的受到桑頓・懷爾德(Thornton Wilder)於一九四八年完成的小說《三月十五日》(The Ides of March)的影響。該小說中一連串發生在凱撒被刺殺之前的事件,是由虛構的信件及文件呈現,並直接引用曆史人物的作品,像與凱撒同時期並認識的卡圖盧斯,以及西元一世紀的曆史傢蘇埃托尼烏斯)。在《奧古斯都》中,除瞭少數例外,所有虛構的信件或文件的作者都是曆史上真有其人,而威廉斯無法忍受曆史小說僅是把過去「現代化」,他顯然要好好把握機會來扮演一些知名人物。在創作《奧古斯都》時,他曾寫下一則筆記,說他堅決「不要讓基辛格穿起托加袍。」

  盡管西塞羅與凱撒敵對,卻在某一個階段,與被他低估的屋大維結盟而令自己身陷危厄,這位演說傢展現瞭以下的機鋒與傲慢:「這個孩子一無是處,我們不必恐慌⋯⋯我過去對他不錯,我相信他也欣賞我⋯⋯我太理想主義瞭,我知道——連我最親愛的朋友也不否認。」入世的奧維德嚮朋友普羅佩提烏斯敘述他在競技場皇帝的包廂內消磨一天,觀賞馬車競賽,也是自覺的充滿詩一般的雕琢:「太陽剛開始努力的從東方升起,透過森林般的建築物把羅馬喚醒⋯⋯」
  
  即使是隻留下少許文字風格的人物,隻要有曆史文獻的記載讓我們能加以認識,都在威廉斯筆下變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齣身名門卻生性古怪的梅塞納斯,是文學和藝術的贊助人,也是賀拉斯、維吉爾和奧古斯都的好朋友,他被描繪為唯美主義者,其吹毛求疵的品味(「有關他的雙眼已經有很多的說法,往往是在拙劣的詩行,或更糟糕的散文裏」)往往隱藏著不帶惡意的冷靜與堅持;我們難以想像一國之君會樂意忍受彆人的奚落。奧古斯都的第三任妻子是野心勃勃的莉薇亞(其兒子提比略最後繼承瞭帝位),錶現得冷靜務實,與她身邊的人相比,也不會過於老謀深算:比起羅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我,剋勞狄烏斯》(I, Claudius)中的莉薇亞被塑造的恐怖形象,不擇手段毒殺馬塞盧斯、阿格裏帕及其兩個兒子,以防止他們繼承奧古斯都王位,《奧古斯都》中的莉薇亞是一個更有說服力的角色。(威廉斯筆下的莉薇亞實事求是地寫信給他兒子,要求他與愛妻離婚,以便與他深惡痛絕的皇帝女兒茱莉亞締結一段王室婚姻,「我們的未來比我們自身更為重要」)。此外,威廉斯杜撰瞭部分瑪爾庫斯・阿格裏帕已經散逸的迴憶錄,讓這位奧古斯都年輕時認識、為他立下汗馬功勞、最後成為他女婿,以及王位繼承人的父親,以簡練的散文體,對曆史事件提齣「官方」版本:「而在三人執政聯盟組成,以及尤利烏斯・凱撒及凱撒・奧古斯都在羅馬境內的敵人被剷除後,還剩餘西麵海盜塞剋圖斯・龐培的勢力及東麵正被流放的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威廉斯知道如何有效地利用具有說服力的文體特徵;他讓阿格裏帕習慣性地用「而」[and]一字作為發語詞)。他早期的作品可能引起商榷的地方,是他偶爾努力經營文字之「美」而削弱瞭可信度,尤其是《屠夫渡口》中的安德魯,口中常常說齣風格高雅的句子,卻與一位不諳世事的年輕人格格不入。書信體的《奧古斯都》讓威廉斯製造瞭腹語的效果,避免瞭語言與角色身分不閤的弊病,是他最嚴謹的作品。

  他尤其精明的作法是讓奧古斯都的聲音一直被保留,直至小說的第三部分(也是最後一部分)讀者纔能夠在他寫給尼科拉烏斯・達馬斯庫斯(虛構的)長信中聽得見。並不令人感到訝異的是,奧古斯都對自己過去的敘述,與小說前兩部分很多對他的假設與推想不完全符閤。舉例來說,某位朋友認為年輕的屋大維在聽到到凱撒死訊時痛哭失聲與手足無措,其實是——至少年邁的奧古斯都讓他的收信人相信如此——錶達瞭齣「漠然無感 」的情緒,以及隨之而來的是勝利的喜悅,「我忽然間感到一陣狂喜⋯⋯我知道我的天命。」威廉斯在奧古斯都虛構的自述中參雜瞭擷取自《奧古斯都功業錄》的片段,彷彿要強調肉眼所見與真相之間、官方與非官方之間、公共敘述與個人敘述之間那道無法彌補的鴻溝。個人生命中的真相在哪裏?威廉斯的興趣不僅僅在於曆史,而是曆史寫作,使得這部小說顯得不平凡,其關懷的課題也充滿瞭反諷。威廉斯筆下的奧古斯都讀瞭尼科拉烏斯為他寫的官方版傳記,再反思自己的官方版自傳後,便用挖苦口吻說,「在我閱讀那些著作和寫下我的事蹟時,我似乎是在閱讀和書寫一個擁有我的名字而我卻幾乎不認識的人。」

  對威廉斯這位精明的曆史小說傢來說,那不可知的層麵所引生的挑戰,也是一個好處。就像其他以古典世界為題材所寫的最傑齣的曆史小說,如瑪格麗特・尤瑟娜(Marguerite Yourcenar)的《哈德良迴憶錄》(Memoirs of Hadrian)、桑頓・懷爾德的《三月十五日》、羅伯特・格雷夫斯的《我,剋勞狄烏斯》,以及瑪莉・雷諾特(Mary Renault)描寫西元前五世紀雅典的《最後的美酒》(The Last of the Wine)等,《奧古斯都》想要召喚起過去,並非要貿然地把它重建。

  因為僅僅要重建過去,便會讓作者失去空間,以錶達《奧古斯都》及其他作品核心裏嚴肅的文學關懷。在一九八五年的一次訪問中,威廉斯談及《史托納》和《奧古斯都》的共同主題時說:「我要在兩個故事中處理支配的問題,還有個人責任、仇恨與友誼⋯⋯除瞭規模不一樣之外,爾虞我詐以鞏固權力這件事,在大學與在羅馬帝國是一樣的⋯⋯。」個人權力的效用(以及權力的爭奪)這個主題,實際上是奧古斯都統治期間的一個插麯,卻激發瞭威廉斯的想像,並啓動瞭小說的故事。在《屠夫渡口》完成後不久,作者第一次聽到一個足以撼動皇室以及整個羅馬帝國的驚人醜聞:西元前二年,奧古斯都被逼要把心愛的獨生女兒茱莉亞流放到一個名為潘達特裏亞的小島上。其中一項指控是通姦罪——她違反瞭父親訂定的道德法令,這些相當嚴苛的法令是奧古斯都為他的新國傢恢復羅馬的傳統美德而實行的措施之一。(她被判刑是由於與提比略的婚姻令她厭惡,無法脫身而明目張膽的發生婚外情,聲名狼藉。)另一項指控是叛國罪:有明確的證據證明與她發生婚外情的男人同屬一個集團,企圖阻止提比略繼承帝位。

  作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女人,她的情慾使她與自己的責任産生嚴重的衝突——這樣的故事讓威廉斯看見瞭動人的主題,他稱之為「公共利益與私人的欲求和需要之間的矛盾」。這個主題由奧古斯都的女兒茱莉亞——聰明、說話充滿機鋒、叛逆、見聞廣博、冷靜豁達,是小說中最難以捉摸、最引人入勝的角色——在威廉斯為她杜撰的日記中口中尖銳地道齣:「在一個無力的國度裏,沒有什麼事情是要緊的;在這裏等著,著實有點奇怪。在我原來的世界裏,一切都是權力,任何事都是要緊的。人們甚至為權力而愛;愛情的目的並不在於其帶來的喜悅,而是權力帶來的韆百種歡愉。」小說主要分成兩個部分並不讓讀者感到意外:第一部分敘述奧古斯都齣人意錶攀上權力高峰,第二部分以茱莉亞日記為主軸,描繪齣主要是奧古斯都思慮不周地安排皇室婚盟,想要讓權力永續,反而激起瞭派係鬥爭,以及被暗殺的可能性,帶來個人與傢庭幸福的崩壞。換句話說,第一部分是有關奧古斯都在公共的、政治範疇的成就,第二部分是在私人的、情感範疇的失敗——威廉斯暗示後者是前者潛藏的代價。

  個人與機構(製度)的衝突也是在《史托納》中看得見的主題。值得注意的是,《史托納》是作者知悉茱莉亞的故事後下筆的小說,是以反轉的方式勾勒茱莉亞的故事輪廓:有備受挫摺的男主角不斷地、堅忍地把自己的私慾埋藏在他的責任底下,就像我們一般人一樣,讓自己被糾纏其中,最後也構成瞭他的一生。男主角有一段不愉快的婚姻,隻與他彼此惺惺相惜的研究生發生的戀情,纔讓他獲得短暫的解脫;他也身為人父,(威廉斯特彆擅於處理父女關係中的柔情,這也齣現在《奧古斯都》中);主角普普通通的職業生涯,隻有幾位小心翼翼的盟友有限度的支持,卻曝露在一兩個在處理係務無時無可避免地交惡的敵人麵前。小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賣點是發生在一場博士論文口試中,史托納企圖阻擋他死對頭的學生通過口試,該學生毫無準備而且作弊,卻獲得指導教授的庇護:他剛開始獲得勝利,但是他的死對頭不久便成為係主任,此後便開始阻撓他的學術生涯,使他的人生變調,持續多年,(在《奧古斯都》中,撒維第也努斯・魯佛斯——奧古斯都年輕時的好友,最後卻齣賣瞭他——觀察到「每一次的成功揭示無法預期的睏難,每次的勝仗讓我們可能失敗的範圍變得更大。」)

  然而威廉斯的作品無法被簡化為一係列有關個人與體製抗爭,或個人在體製內掙紮的寓言。其中一個原因是,像大部分人把《史托納》視為學院小說——正如愛爾蘭小說傢約翰‧麥格翰(John McGahern)所指齣的,那是一部有關「大學生活」的小說——格局便變得太小瞭,無法讓人思考此作品中微妙的心理層麵,以及復雜的倫理議題。(作品最重要的敗筆是史托納的太太被塑造成冷酷無情:為瞭要讓史托納受盡痛苦摺磨,她的惡劣行為安排得有點超過。)另一個原因是這種簡化無法說明《屠夫渡口》中對社會和製度束縛幾乎沒有著墨,反而是其不存在而造成小說中某些可怕的現象:角色在獵牛行動中以及其後,倒退到文明前,或自我中心的麻木狀態(「隻有食物和睡眠纔是他們心中最有意義的事」)。

  事實上,約翰・威廉斯三部成熟作品中的核心主題是頗為廣闊的:那是當史托納為瞭傢庭和工作而必須拋棄情人時說說的,「我們畢竟是屬於這個世界」。威廉斯的作品所關心的是,不管是哪個角色,其一生往往是他與外在世界的摩擦下所産生的無法預期的産物。那個外在世界可以是大自然,可以是文明社會,是科羅拉多州內伊甸園般廣闊的荒野,是州立大學裏狹窄的教學大樓,是捕獵水牛的血腥屠殺,是羅馬元老院頒布的放逐令,是密蘇裏州的小農場,是安提俄剋或亞力山卓金碧輝煌的宮廷。在《奧古斯都》的一個情節中,正於羅馬逗留期間的斯特拉波・阿馬西亞嚮屋大維年輕時的導師問及這位領袖年輕時的模樣,那位年邁的希臘智者迴應,「他跟任何人都一樣⋯⋯他會成為他將要成為的人,憑他個人力量,與命運的偶然。」

  三部小說皆達緻一個不可避免卻又頗有見地的結論,那是「個人的力量」和「命運的偶然」的摩擦,往往是一種侵蝕:其過程可以令我們自覺的形象變得模糊,成為一個陌生人。在安德魯剛要齣發捕獵水牛之前,他對一個心地善良的妓女為之傾慕卻不能與她發生關係——他是以另一種方式失去純真,在捕獵水牛過程及其後。善良的妓女提醒這位細皮嫩肉而且英俊瀟灑的年輕人這趟行程會讓他的臉變硬,他的手也不再溫柔。這個預言名符其實發生在他獵牛之旅的高潮:「在黑暗中安德魯用手拂拭臉部,他覺得觸感粗糙而奇怪⋯⋯他很好奇他現在的長相如何,也好奇如果法蘭辛現在看到他,會不會認得他。」同樣的,史托納在他人生走到終點時,瞭解到無論他曾經擁有的理想為何,都屈服於機緣與不可抗逆的現實,讓他成為一個有彆於他理想中的人:「他夢想過某種正直,某種無瑕的純潔;但是他遇上的是妥協,是淪陷在瑣事的樂趣中。他曾經相信智慧,但多年下來,他找到無知。還有呢?他想。還有呢?」

  同樣的,威廉斯的奧古斯都擁有很多名字,最後一個與他齣生時的名字沒有任何相同的地方,這生動地反映齣強烈吸引著作者的,是一連串無法預期的發展,以及無法逆轉的「侵蝕」。在瀕臨死亡的奧古斯都最後寫給尼科拉烏斯的信中,當他沮喪地感到「生命最後淪落到隻注意這種雞毛蒜皮的事瞭,」史托納用過的「雞毛蒜皮」(triviality)一字又引人注目地齣現。引起他這番思緒的是奧古斯都在心力交瘁中瞭解到他奮鬥瞭一生而獲得的和平和穩定,其實不是羅馬人,或者是任何國傢民族的人希望得到的:「我覺得人最閤適的生活條件,也即是說他們最喜歡的生活條件,或許不是我努力為羅馬帶來的繁榮、和平,和融洽。」換句話說,他在誤會中建立瞭他的帝國。

  這深具反諷的痛苦結局是威廉斯的一貫作風,非常酷似《屠夫渡口》的糟糕結局裏,那些獵牛者從獵殺之旅最後迴到文明世界時,水牛皮早已跌破底價,意味著他們的辛勤、他們對水牛的虐殺,以及他們所犧牲或是被剝奪的都是枉然。在《奧古斯都》,相同的反諷在小說結尾被痛苦地揭露。那是作者所深具創意虛構的種種文件的最後一份,是一封奧古斯都去世四十年死後,曾經在他死前的日子悉心照顧卻現已年邁的希臘籍醫師所寫的一封信,收信人是同時服務於朝中和身為哲學傢的塞內卡(Lucius Annaeus Seneca, 西元前4年-65年)。信中的醫師熬過瞭殘暴的提比略和瘋狂的卡裏古拉二皇朝的統治,正要慶賀新的君主即將登位,「最終能實現屋大維・凱撒的夢想」。那個皇帝便是尼祿!

  不過,威廉斯不認為他的主角是失敗者,我們也不應該這樣認為。在威廉斯去世前幾年接受的一篇頗具篇幅的訪談中,他錶示他認為史托納是一個「真英雄」:

  很多人讀瞭小說後認為史托納竟有如此悲哀與糟糕的一生。我認為他一生極為美好。他的一生比彆人都好,這是毫無疑問的。他做他想要做的事,而且對所做的事有感情,他對所做的事認為有其重要性。他是重要價值的見證人⋯⋯你必須要保有信仰。

  「保有信仰」:這些角色或許與自己期許的自我漸行漸遠,但是他們慢慢地認知到他們所創造的生命是他們「自己」——那是他們必須「棲身」的所在,而他們必須要有勇氣獨自棲身其中。這種認知是悲劇的,但不必要令人感到悲傷。威廉・史托納要結束一段會讓他努力地、糊裏糊塗地建立的平凡生活毀於一旦的婚外情時,溫柔地告訴他的情人凱撒琳他們至少沒有違背自己:「而我們走瞭齣來,至少還保有自己。我們還知道我們存在⋯⋯還知道我們是誰。」威廉・安德魯從獵牛之旅迴來後,隱約地體會到天人閤一的理想是一個鬍說八道的怪念頭,而他與大自然接觸所得的經驗與他所想像的大相逕庭。而麥唐納這位世故的牛皮中盤商輕衊地點齣他所想像的隻不過是「天花亂墜的謊言」,他說:「其實什麼都沒有⋯⋯你一生下來,就哺育在謊言中,斷奶後,就在學校裏學習更天花亂墜的謊言。你一生活在謊言裏,然後或許到你臨終前,你纔會發現一無所有,而隻有你自己,和你可能做過的一切。」就像希臘悲劇一樣,兩部小說呈現的,是「你可能做過的一切」從角色身上剝離,隻剩下他「曾做過的一切」,也即是他所剩下的「自己」。我們不會感到驚訝威廉斯曾經考慮使用西班牙哲學傢奧特嘉・伊・加塞特(Ortega y Gasset)的一句話「英雄是一位想要做自己的人」作為《史托納》的題詞。

  威廉斯在他最後一部小說《奧古斯都》的最後,凱撒・狄威・菲力烏斯・奧古斯都統帥成為這一類更深沉的英雄。到最後,他堅忍地接受威廉・安德魯的夥伴們尖酸刻薄的怨懟所揭櫫的真理:每一個生命,不管是偉大或者是卑微,都不可避免地會通嚮一個極緻,那就是去除虛僞與錯覺,麵對自我。「我已終於相信,人的一生中,或早或晚,總有一刻,不論他能否用言語清楚錶達,在他所瞭解的一切之外,他更會瞭解到他是寂寞的、孤獨的,瞭解到他隻能當他可憐的自己而不是彆人這個恐怖事實。」這是很多優秀的傳記或某些最傑齣的小說會下的結論。「可憐的自己」幾乎不會是我們之中大部分人看待羅馬第一個皇帝的方式。透過小說的結尾我們能夠這樣認為,並認為這是一個滿意的結尾,這就是威廉斯的成就。
 
——丹尼爾・孟德爾索(Daniel Mendelsohn)

 

圖書試讀

Book III
 
書信:屋大維・凱撒緻尼科拉烏斯・達馬斯庫斯(西元十四年)
 
八月九日

 
親愛的尼科拉烏斯,我送上最誠摯的問候,並感謝你最近寄來我喜歡吃的椰棗,承你多年來的好意,使我一直能享有此美食。我用你的名字為它命名後,它便在羅馬及義大利的各省分十分齣名,已成為巴勒斯坦省進口羅馬最重要的物産之一。我叫它「尼科拉」。這個名稱,在那些能消費得起這食物的人中,到現在還持續使用著。因自己與一種食物齊名而聲名遠播,比透過等身的著作還有功效,我想你也覺得好笑吧。生命最後淪落到隻注意這種雞毛蒜皮的事瞭;不過我們應該已經是老到能夠從中取得一些反諷的樂趣。
 
我這封信寫於我的帆船上,那是多年前我們常常悠閑地徜徉在西海岸島嶼間的那一艘。我坐在船的中間靠前方一個凸起而且有蓋的平颱上,那是我們常坐的地方,可以毫無障礙的看見緩慢起伏的海浪。我今天早上在黎明前不太宜人的涼意中從奧斯蒂亞啓航;現在我們隨著水流往南,沿海岸航嚮坎帕尼亞省去。我堅持這是一趟悠閑的旅程,任隨著風的引領;如果風不願效勞,我們就浮在廣渺的海水上,耐心等待。
 
我們的目的地是卡布裏島。幾個月前島上的希臘裔人邀請我當他們島上年度青少年體育競賽的貴賓;我推辭瞭,說我的工作繁忙,無法成行。但是不久前,我因為有另一件事情要完成,必須要到南部一趟,便決定讓自己享受一個假期。
 
上星期,我的妻子很正式地來見我,(她素來都很講究繁文縟節),要求我陪同她和她的兒子前往貝內文托,因為提比略要到那裏辦點事情,那是與他即將就任有關的。莉薇亞把我已經瞭解的事再解釋一遍。她說老百姓一嚮不相信我喜歡我的養子,我任何公開展現我對他的愛或關懷,對未來提比略繼承我的權力時會比較順利。
 
莉薇亞不像以往一樣把話說得直接;即使她個性強勢,她總是一個注重外交手腕的人。就像那些我一生中交手無數的來自亞細亞的外交人員,她想不流於殘忍地暗示我已經來日不多,必須讓國傢準備好麵對因我的死亡所帶來難以避免的混亂。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奧古斯都》這本書的封麵,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撲麵而來。雖然我對古羅馬的瞭解不算特彆深入,但“奧古斯都”這個名字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時代的重量和傳奇色彩。書名本身就極具吸引力,讓人忍不住想知道這位“奧古斯都”究竟是誰?他的故事又有著怎樣的波瀾壯闊?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快節奏的生活所裹挾,能夠靜下心來翻閱一本關於曆史人物的書籍,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享受。《奧古斯都》這本書,我想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傳記,更可能是一麵映照齣那個遙遠時代政治、軍事、文化、社會風貌的鏡子。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勾勒齣奧古斯都的形象,是著重於他政治上的雄纔大略,還是他作為凱撒的繼承者所麵臨的重重挑戰?他的權謀手段,他的改革措施,他如何從一個普通的羅馬貴族一步步走嚮至高無上的權力巔峰,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瞭解的內容。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理解古羅馬文明的重要視角,讓我們得以窺探那個輝煌時代的脈絡。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對奧古斯都的個人生活有更深入的描繪,例如他的傢庭、他的情感,以及他在權力鬥爭中所承受的內心煎熬。畢竟,曆史人物的魅力往往在於他們的復雜性,在於他們人性中的光輝與陰影。如果能通過這本書,感受到曆史的溫度,體會到人物的悲歡離閤,那將是一次非常深刻的閱讀體驗。

评分

《奧古斯都》這個書名,對我來說,既熟悉又充滿瞭探索的欲望。熟悉是因為奧古斯都這個名字在曆史上的分量,而探索是因為我深知,曆史人物的生平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我一直對那些在曆史關鍵時刻能夠力挽狂瀾的人物充滿好奇,奧古斯都無疑就是其中之一。這本書,我想不僅僅是一部關於他個人奮鬥史的記敘,更是一次對羅馬從共和國到帝國這一巨大轉型的深刻解讀。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呈現奧古斯都的成長軌跡的?他如何從傢族背景的庇護中走齣,又如何在內戰的血與火中曆練?他身上的哪些特質,讓他能夠在眾多野心勃勃的政治傢和軍事傢中脫穎而齣?書中對他政治策略的分析,我想會非常精彩,例如他如何運用聯盟、分化、拉攏等手段,一步步鞏固自己的權力。我也特彆關注書中關於他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尤其是如何處理與元老院、軍隊以及普通民眾之間的關係。畢竟,維持一個龐大帝國的穩定,需要非凡的智慧和手腕。而且,我想書中也一定會提及他如何推動羅馬的文化復興,如何贊助藝術和文學,從而塑造瞭羅馬帝國的輝煌形象。如果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深刻而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帶領我們走進奧古斯都的心靈世界,感受他作為一位開國君主的擔當與掙紮,那將是一次非常有價值的閱讀。

评分

《奧古斯都》的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那個輝煌的時代,以及那個改變瞭曆史進程的男人。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時代,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瞭解那個時代的關鍵人物,而奧古斯都無疑就是打開羅馬帝國大門的那個人。這本書,我想不僅僅是關於他個人的生平事跡,更是一次對羅馬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方方麵麵的深入探究。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描繪奧古斯都如何從凱撒的繼承人,經曆漫長的權力鬥爭,最終建立起強大的羅馬帝國。這其中涉及的政治博弈、軍事策略以及人物關係,我想一定會非常精彩。我也非常想瞭解,在成為皇帝之後,奧古斯都究竟是如何治理這個龐大的帝國的?他推行的“羅馬和平”政策,對當時的社會産生瞭怎樣的影響?他如何進行行政改革,如何整頓軍務,如何推動城市建設和文化繁榮?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內容。而且,我想書中也一定會涉及到他與同時代的重要人物,如安東尼、剋利奧帕特拉等人的復雜關係,這些曆史事件往往充滿瞭戲劇性和人性化的衝突。如果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嚴謹又不失可讀性的方式,為我們展現奧古斯都這位偉大的政治傢和統治者的多麵形象,以及他所處的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那將是一次非常令人振奮的閱讀體驗。

评分

當我在書店看到《奧古斯都》這本書的書名時,我的腦海裏立刻湧現齣無數關於古羅馬的想象。奧古斯都,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傳奇色彩。作為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我對曆史人物的傳記一直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對人類曆史進程産生巨大影響的人物。這本書,我想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故事,更是一次對古羅馬政治、軍事、社會和文化的全景式展現。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來刻畫奧古斯都這位復雜的人物。他究竟是怎樣一位領導者?他有著怎樣的性格特質?他在麵對重重睏難和挑戰時,是如何做齣抉擇的?書中關於他如何結束內戰、如何穩定羅馬秩序、如何建立起“羅馬和平”的論述,我想一定會非常精彩。我也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奧古斯都的改革措施,例如他如何重組軍隊、改革行政體係、推動法律建設等。這些具體的政策和製度,對於理解羅馬帝國的強大和持久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此外,我也對奧古斯都與他同時代人物的關係很感興趣,比如他和凱撒、安東尼、剋利奧帕特拉等人的互動,這些都充滿瞭戲劇性和曆史張力。如果這本書能夠以一種生動、翔實又不失學術嚴謹的方式,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去親身感受奧古斯都的偉大以及那個輝煌的時代,那將是一次極其難忘的閱讀體驗。

评分

《奧古斯都》這個書名,讓我想到瞭那個偉大的帝國,那個曾經統治瞭半個已知世界的羅馬。奧古斯都是其中的關鍵人物,他從一個繼承者,一步步走嚮至高無上的權力寶座,開啓瞭羅馬曆史的新篇章。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改變曆史進程的偉大人物充滿敬意,也渴望瞭解他們成功的秘訣。這本書,我想不僅僅是關於奧古斯都個人的經曆,更是一次對那個時代政治風雲的深刻剖析。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繪奧古斯都的政治手腕的?他如何平衡各方勢力,如何在復雜的局麵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他如何從一個年輕的挑戰者,最終成為羅馬的絕對統治者?書中關於他如何運用智慧和策略,一步步瓦解對手,最終建立起穩固統治的細節,我想一定會非常引人入勝。我也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奧古斯都的統治理念和治國方略。他如何看待權力,如何理解責任,如何為羅馬的未來規劃藍圖?他所推行的“羅馬和平”究竟是如何實現的?他對羅馬的城市建設、文化發展、法律體係又做齣瞭怎樣的貢獻?這些內容,我想對於我們理解羅馬帝國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有著重要的啓示。如果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將這些宏大的曆史畫捲徐徐展開,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奧古斯都這位偉大的統治者,那將是一次非常充實的閱讀之旅。

评分

《奧古斯都》這個書名,光聽名字就覺得是一部氣勢磅礴的作品。我平常喜歡閱讀一些曆史類的書籍,尤其對那些開創瞭一個時代的偉人非常感興趣。奧古斯都,我想大傢對這個名字應該都不陌生,他是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他的統治開啓瞭羅馬曆史上的“ Pax Romana”(羅馬和平)時期,這是一個持續瞭近兩個世紀的和平與繁榮。所以,這本書如果能夠深入挖掘奧古斯都的功績,詳細闡述他如何結束羅馬共和國的內戰,如何建立起強大的帝國體製,那絕對是一場知識的盛宴。我希望作者在敘述中不僅僅是列舉事件,而是能夠通過生動的筆觸,將那個時代的氛圍還原齣來。例如,當時羅馬社會是什麼樣子的?民眾的生活水平如何?宗教信仰有何變化?這些宏觀的背景交代,對於理解奧古斯都的決策和影響力至關重要。而且,我想書中也一定會提及他與尤利烏斯·凱撒的關係,凱撒的遇刺對奧古斯都的崛起産生瞭怎樣的影響?他是如何繼承凱撒的遺誌,並將其發揚光大的?這些錯綜復雜的人物關係和權力博弈,是我非常期待閱讀的部分。一本好的曆史書,應該能夠讓我們身臨其境,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與書中的人物一同經曆那些波瀾壯闊的曆史瞬間。《奧古斯都》這本書,我想正是這樣一本能夠帶我們穿越時空的佳作。

评分

乍一看《奧古斯都》這本書的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古羅馬那些宏偉的建築、身披鎧甲的士兵以及那些充滿智慧和權謀的政治傢。奧古斯都,作為羅馬帝國真正意義上的締造者,他的名字與輝煌的羅馬文明緊密相連。我一直覺得,瞭解一位偉大的曆史人物,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世界的大門。這本書,我想不僅僅是關於奧古斯都個人事跡的簡單羅列,更應該是一次對那個時代深刻的剖析。我想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的精力去考證史料,去描繪奧古斯都從一個年輕的繼承人,如何一步步蛻變成一位獨裁者,又如何以“元首”的身份,在錶麵上保留共和的假象,實則建立起集權統治。這其中的政治智慧和手腕,我想是我們現代人學習的寶庫。我也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展現奧古斯都的個人魅力和他的治國理念的。他是如何安撫元老院的反對力量?如何處理地方行省的管理問題?如何重塑羅馬的法律和軍事體係?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而且,我想書中也一定會涉及他與剋利奧帕特拉七世等重要人物的交往,這些曆史事件往往伴隨著濃厚的戲劇色彩。如果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這些宏大的曆史敘事娓娓道來,那將是一次極其令人滿足的閱讀體驗,讓我能夠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羅馬帝國的崛起和輝煌。

评分

《奧古斯都》這個書名,簡單直接,卻蘊含著一個時代的傳奇。我平日裏就對曆史,特彆是西方古典文明有著濃厚的興趣。奧古斯都,這個名字在曆史的長河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他是羅馬共和國走嚮羅馬帝國轉摺點上的關鍵人物。這本書,我想不僅僅是對他生平的記錄,更是一次對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的深度探索。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過奧古斯都的視角,來展現羅馬共和國晚期那種動蕩不安的政治格局。內戰、政變、權力鬥爭,這些元素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幅充滿張力的曆史畫捲。奧古斯都是如何在這個亂世中生存下來,並最終脫穎而齣的?他的戰略、他的膽識、他的政治嗅覺,這些品質我想在書中會得到淋灕盡緻的展現。我特彆期待書中對奧古斯都改革的詳細描述,他如何建立起羅馬的常備軍,如何進行財政改革,如何推動文化和藝術的發展,這些都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而且,我想書中也一定會提及他如何塑造自己的形象,如何利用宣傳來鞏固自己的統治。這種對權力的運作和塑造的深入分析,往往是最吸引人的部分。如果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嚴謹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帶領讀者走進奧古斯都的世界,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那將是一次無與倫比的閱讀旅程。

评分

《奧古斯都》這個名字,本身就自帶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讓我充滿瞭探尋的興趣。我一直覺得,對於古羅馬這樣充滿傳奇色彩的文明,最吸引人的莫過於那些能夠塑造時代的偉人。奧古斯都,毫無疑問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個。這本書,我想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傳記,更是一次對羅馬共和國晚期到帝國早期這一關鍵曆史轉摺點的深刻解讀。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展現奧古斯都從一個年輕的政治傢,如何在群雄逐鹿的亂世中崛起,最終成為羅馬的絕對統治者?書中對他政治手腕的描寫,我想一定會非常精彩,例如他如何平衡各方勢力,如何運用策略化解危機,如何一步步建立起集權統治。我也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奧古斯都的改革措施。他如何重塑羅馬的政治體製,如何建立強大的常備軍,如何推動法律的完善,如何改善民生,這些都對羅馬帝國的長期繁榮至關重要。而且,我想書中也一定會涉及他與凱撒、安東尼等人的關係,以及他與埃及艷後剋利奧帕特拉之間的愛恨糾葛,這些都為曆史增添瞭濃厚的戲劇色彩。如果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敘事風格,為我們呈現奧古斯都這位復雜而又偉大的統治者的形象,以及他所處的那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時代,那將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閱讀。

评分

看到《奧古斯都》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古羅馬那些宏偉的建築、身披戰袍的士兵以及那些充滿智慧和權謀的政治傢。奧古斯都,作為羅馬帝國真正意義上的締造者,他的名字與輝煌的羅馬文明緊密相連。我一直覺得,瞭解一位偉大的曆史人物,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世界的大門。這本書,我想不僅僅是關於奧古斯都個人事跡的簡單羅列,更是一次對那個時代深刻的剖析。我想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的精力去考證史料,去描繪奧古斯都從一個年輕的繼承者,如何一步步蛻變成一位獨裁者,又如何以“元首”的身份,在錶麵上保留共和的假象,實則建立起集權統治。這其中的政治智慧和手腕,我想是我們現代人學習的寶庫。我也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展現奧古斯都的個人魅力和他的治國理念的。他是如何安撫元老院的反對力量?如何處理地方行省的管理問題?如何重塑羅馬的法律和軍事體係?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而且,我想書中也一定會涉及他與剋利奧帕特拉七世等重要人物的交往,這些曆史事件往往伴隨著濃厚的戲劇色彩。如果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這些宏大的曆史敘事娓娓道來,那將是一次極其令人滿足的閱讀體驗,讓我能夠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羅馬帝國的崛起和輝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