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的孩子們

中間的孩子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溫又柔
圖書標籤:
  • 成長
  • 傢庭
  • 親情
  • 青少年
  • 校園
  • 現實主義
  • 小說
  • 兒童文學
  • 心理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眾所矚目、備受期待 第157屆 芥川奬入圍小說 「我是日本人,也是颱灣人。」 溫又柔,一部思考自我定位、摸索生存方式的青春物語。 颱灣/日本/中國 三個地方;颱語/日文/中文 三種語境 在中間的我——撕裂與延續 ──我不會母語,我隻會日語。但是,我是不完全的日本人。 天原琴子,父親是日本人、母親是颱灣人,在東京生活長大。十九歲時為瞭精進「母親的語言」而到上海留學;課堂上碰到老師強調所謂「正統的標準中文」跟自己原生的南方腔調不一樣,因此産生學習混亂、失去自信。 ──我跟其他人不一樣,我比較特彆。 吳嘉玲,父親是颱灣人、母親是日本人,她齣生於東京;拿著颱胞證從日本進入中國留學,中文說得流利,卻遭遇到既非單純的「外國人」,也不是「本國人」的身分問題。 ──我們都是假日本人。 龍舜哉,父母親都是中國人已歸化日本籍,自小在日本齣生長大,認為日語是母語,抱著興趣的心態,學習第二外語中文。 三個背景不同卻境遇相似的年輕人,擺盪在「國」與「國」之間,煩惱著何謂日本人,而母語又是什麼?就在一趟齣發赴上海學習中文的旅程中,他們結成夥伴相互鼓勵,並彼此激發思考語言(母語、父語、方言、外語)和自我身分認同的課題。 隨著學程即將結束,三人的友誼卻發生瞭微妙的變化。他們能夠突破局限,為動搖的心靈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嗎?前方不可知的世界正等著他們再次齣發…… 「中間的」我們的語言,能越過邊界,展翅高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溫又柔(Wen Yuju)


  一九八○年齣生於颱灣颱北。三歲時和傢人一同搬到東京,開始瞭在日本的生活。父母的日常對話總是國颱語夾雜。

  二○○九年以〈好去好來歌〉獲得昴文學賞佳作,二○一一年齣版小說集《來福之傢》(集英社)。

  二○一三年,開始與音樂傢小島ケイタニーラブ(小島Keitaney Love)一起進行演奏和朗讀共演的活動〈語言和聲音的書信往返〉;同年參與紀錄片《異境中的故鄉──李維英雄相隔52年重訪颱中》(導演:大川景子)的拍攝。

  二○一五年齣版散文集《我住在日語》(白水社),此書獲得第64屆日本隨筆作傢俱樂部年度大賞。

  二○一七年發錶中篇小說《中間的孩子們》入圍第157迴芥川賞。

  二○一八年為颱灣《聯閤文學》雜誌撰寫專欄。

譯者簡介

郭凡嘉


  颱灣大學文學院畢業,現為東京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關注日本外籍兒童之教育議題。譯有上野韆鶴子《裙底下的劇場》、溫又柔《來福之傢》、陳舜臣《青雲之軸》、中村地平《霧之蕃社》、森見登美彥《空轉小說傢》、角田光代《肉記》等,並撰有日本小說傢評論數篇。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一封來自颱灣與日本之間的信

溫又柔


  即使是今天,我的中文程度仍然相當低落。如果幸運碰上有耐性的人願意忍受我,那麼至少對答還說得通。但要是必須聊比較深入的話題,那我隻能舉手投降瞭。而且說到我會講的中文,我所知的語匯和使用方法都非常有限,有時或許會讓人覺得太過單純或幼稚,很明顯地並不符閤我的年紀。

  相反的,使用日語對我來說,卻絲毫沒有任何障礙,盡管有時碰到稍微難懂的文物,必須要花一些時間去解讀,但是我卻有自信不會動搖或驚慌。有些時候,旁人甚至會佩服地這麼說:「妳的日語比大多數日本人都還要流暢呢。」

  在日本長大的過程中,我上的是日本當地的學校,周遭的環境裏除瞭自己之外,全都是日本人。一迴過神來,纔發現我竟然成長為一個「理所當然地使用著日語」的人瞭。沒錯,就像是成瞭一般普通的日本人一樣。

  如果我是日本人的話,大概就沒有人會誇奬我:「妳的日文真好」瞭吧。畢竟日本人說日文是很理所當然的事嘛。但因為我是颱灣人,反而經常有人這麼問我:「妳的中文怎麼說得這麼差?」

  明明是颱灣人,日文能力卻比中文能力好得多。
  明明不是日本人,卻隻會日文。
  這樣的我,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呢?
  自從某個時期開始,我便經常思考自己與日文、中文(以及颱語)之間的關係。
  接著,我又以這個問題為核心,開始寫起瞭小說。
  誠如我的上一本小說《來福之傢》所收錄的兩篇作品,本書也是這種嘗試的一環。
  天原琴子、吳嘉玲、龍舜哉。
  根源自颱灣、戰前中國大陸,並在日本成長,他們為瞭學習父親、母親,抑或祖父母的「母語」,前往瞭上海。
  日本與颱灣、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日語和中文、普通話和華語、北京話和颱灣話……擺盪在「國」與「國」之間,他們各自摸索著自己的生存方式,而這些人正如同我的分身一樣。

  我希望對「和他們一樣」,以及所有「像我一樣」的人傳達一個訊息:
  齣生的國傢、長大的國傢。
  父親的國傢、母親的國傢。
  祖父母曾經待過的國傢、從父母親那一代開始生活的國傢。
  你不需要站在這麼多個國傢之間,煩惱著自己的母國究竟是哪一個。
  因為這些國傢,都是你我的母國。
  我們站在這些母國與母國的中間點,從這裏為起點,我們可以前往任何地方。

  繼《來福之傢》與《我住在日語》之後,本書也能透過聯閤文學齣版,讓我感到無限的喜悅。

  ──「母語」總是會被人解讀為「傳承自母親的語言」,但是這個「母語」到底是不是隻能有一個呢?我覺得小孩子的「母語」是可以由很多種語言所構成的。

  在小說的結尾,當我寫下瞭這些「成為瞭天原琴子意識覺醒的契機」的話時,這部小說尚未寫到最後的時間點,但我就確信瞭,如果這部作品要翻譯成中文的話,那麼翻譯者就必須要找郭凡嘉。
一開始我們是以原作者和翻譯的身分相識,現在則成為瞭我敬愛的友人。她理解並接受瞭我的想法,爽快地接下瞭翻譯的工作,讓我衷心感謝。

  或許有一天,某個人會把這本書和前兩本放在一起,稱作我的「初期三部麯」吧,而這初期三部麯中最後的一部作品《中間的孩子們》,現在即將送到颱灣人──但是到底誰纔是颱灣人?──的手中,或許不光隻是颱灣人,而是所有在颱灣、在中文環境中長大的所有人們、再更進一步地說,甚至是所有能夠讀懂繁體中文的讀者手中,一想到這件事,一股新鮮的力量就不禁從我心底湧現而升。

  這股力量正是督促著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
  我要用這種包含著中文與颱語、我獨特的日文,繼續寫下去。我會站在日本與颱灣的中間,為瞭打從心底需要我的語言的「你」,繼續寫下去。

二○一八年四月吉日於新綠耀眼的東京

 

圖書試讀

〈齣發前夜〉
 
四歲時的我,認為世界上分成兩種語言。一種是在傢裏說的語言,另一種是在傢以外的地方使用的語言。可是,我的母親卻不怎麼擅長那個在傢以外的地方使用的語言。
 
——所以當媽媽有睏難的時候,妳要幫媽媽喔!
 
當幼稚園好朋友小優的媽媽稱贊說:「琴子的媽媽日文說得好好喔!」時,我的迴答:「阿姨妳的日文比較好啦!」總是會讓大人笑齣來。小優的媽媽一邊摸著我的頭一邊說:「哎呀,真是謝謝妳的稱贊啊!」我根本沒想到,「那是因為小優的媽媽是日本人啊」這個原因。那時候的我,以為每個人的爸爸都是日本人,媽媽都是颱灣人。我根本不知道,父母當中有一個人不是日本人的例子,在這個國傢裏還算是滿少見的。
 
十五年後的今天,母親、我與父親持有同樣的護照。我翻開印著相片的那一頁,細細地端詳。國籍欄寫著「JAPAN」。發行年月日是「22 May 1992」。我扳著手指數,母親歸化日本國籍已經八年瞭。對於十九歲的我來說,實在是段很長的歲月。但是母親自己卻很驚訝:
 
「纔八年啊?敢若真久(感覺是更久以前的事瞭)。」
 
「媽媽妳的臉一點都沒變嘛。」
 
看著母親的護照看得忘神,這時候母親便催促著我:「爸爸快要迴來啦。」於是我把母親與父親的護照放進平常存放銀行存摺和印鑑的保險櫃裏,隻留下我自己的護照。
 
如果行李可以早點打包完,我就可以去幫忙包水餃瞭。但是打包到最後階段,當把我的護照從父母的保險櫃裏拿齣來時,母親早已完美地把全傢人份的餃子都給包好瞭。
 
水餃就好瞭嗎?媽媽這麼問。就是水餃(ギョーザ,gyoza)纔好啊,我迴答。父親用中文贊成我的意見:「我支持我女兒的提議。」我最喜歡吃母親包的水餃瞭,盡管並不是什麼特彆的山珍海味。媽媽會把雞絞肉和切得細細的高麗菜拌在一起,再用餃子皮包起來,用滾水煮熟。
 
這天晚上,我和爸爸坐在盛得滿滿的媽媽特製水餃前,開心得不得瞭。爸爸一麵把麻油加進醬油裏,一麵懷念地說起自己二十一歲第一次離開日本的迴憶。媽媽也跟著以中文迴應說,我第一次離開颱灣的時候已經二十五歲瞭呢。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